探索
‘‘传奉官"中的医官及明初太医院医官
——读《‘传奉官”与明成化时代》
崔永胜
(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南昌330022)
摘要《‘‘侍奉’扩与明成化时代》是业师方志远先生
近年来发表的一篇能显示其学术功力的学术论文,也是
新政治制度史研究的重要作品。在文中,先生就明代成
化时期泛滥的嗡。奉官”,结合当时社会需求、社会价值
观念的变化,对此“制度”(虽非载入国家法典的正式静j
度,但在当时确以成为一种特定时期约定俗成的制度,
包括晚明的“山■?问题同样如此)的产生、发展、结局及
时当时社会的影响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认为“传奉官’
现象以不合理乃至荒诞的方式反映了社会的某些合理
要求,其发生以及由此导致的社会需求和价值观念的变
化,加速了成化时代开始的由讲究节俭到追求奢靡、由
政府控制到个性发展、由‘严肃冷酷’到‘自由奔放’的明
代社会的转型”。不仅对明代这一特殊现象爬梳清楚,
而且弥补了明史研究申由前期到后期转化过程研究的
断层。
关键词传奉宫太医院免除差役
中图分类号:K248文献标识码:A
在文章一、二两部分中,先生依据《明实录》和相关地方志i
笔记、文集、画录、书谱等资料,对成化时期“传奉官”的数量、
类别、身份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并按各项指标分别分析。其中
按身份分类中单列“医生”(“传奉官”中之“医生”多为太医院
官员,下文所述皆就此而论)一项,与“士人“道士“军人“文
官”工匠“舍人“乐舞生”番僧“吏员”义官”术士“僧人”
“不明”并列。在阅读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认为“医生”一项
与其他各项有所区别,不应一概而论。因此笔者拟就“传奉官”
中的“医生”与其他各种职业“传奉官”的区别做一粗浅的论述,
以期对“传奉官”现象有更深刻的理解。
l成化前太医院及官员概况
朱元璋在13“年四月置医学提举司,主要官员有提举(从
五品)、同提举(从六品)、副提举(从七品)、医学教授(正九品)、
学正官医提领(从九品)。1366年六月,改医学提举司为太医
监,设少监(正四品)、监丞(正六品)。吴元年(1367)九月,改
太医监为太医院,设院使(正三品)、同知(正四品)、院判(正五
品)、典薄(正七品)。把太医院官员的等级提高。洪武六年
(1373)又设立宦官机构御药局,负责皇室用药的收集管理工
作。同时设御医四人。洪武十四年(1381)九月,又改太医院
院使为太医院令(正五品),丞五人,吏目一人,属官御医四人。
太医院官俱从品级授以文职散官。洪武二十二年(1389)正月,
复改太医院令为院使,丞为院判。从此官员名称、品级基本稳
定下来。
明初袭元之制,实行“配户当差”的户役制度,全国分为80
多种不同户口,分别负责不同的劳役。太医院官多由医户充
任。医户由太医院和各级府州县主管,在地方上占户口的比
例很低,一县一两户到二三十户不等,大约占当地户口总数的
0.01%如.1%之间。医户大多世代行医,社会地位较低。但是
这种父子相袭的传统却对医术向精深发展大有裨益。太医院
宫品级较低,俸禄也较少,洪武二十五年,定太医院使月俸米
十六石、太医院判月俸米十石、太医院御医月俸米六石五斗、
太医院吏目月俸米五石。至于太医院中的医士,待遇很低。太
医院医士旧无月粮,永乐时始比照天文生例给月粮,有家的月
支米五斗,无家的三斗。成化十年(1474),医士月粮有所增加,
有家小者,支米七斗,无者五斗。医生有家小者四斗,无者二
斗。医生、医士多为各地医户子弟,有的甚至兄弟多人同时在
太医院服役。他们背井离乡来到京城,不仅俸禄微薄,难以糊
口,而且要自己租房居住,生活贫苦,有的甚至老死不得归家。
因此,逐渐出现太医院医士大量缺员的现象,正统六年北京礼
部报告太医院医士缺员一百六十多名,行文各省取补应役,两
年“十无一二至者”,太医院人员不足,不得不采取强制措施。
在太医院取充医役者,免除原籍民差。弘治二年(1483)规定,
御药房供事者免两丁,太医院设者免一丁。因为医户可以免
除差役,又可以逃回原籍不到太医院当差,所以在一些地方医
户成为富户营求用来免除差役的对象。正统七年二月,应天
府府尹李敏奏本府上元、江宁二县富实丁多之家往往营充太
医院医生等免除差役,至一户几十口免差役。
明初还通过外访保举医官医士,以补充太医院。洪武二
十六年(1393)规定,医生有缺,除由世医代补外,仍行天下访
取,医生督同太医院堂上官。备考验收用。府州县举荐之医
士堪任医官者,由礼部送太医院考试,委派会考官一名,考中
者由吏部选用,不中者回原籍为民,原保举官吏治罪。精通医
术者由太医院奏进圣济殿供事。这种被保举者不合格保举者
连坐的方法,从总体上保证了太医院医生的质量。
太医院主要负责皇室的日常诊疗,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
皇帝的“私人医生”。给皇帝诊断的具体程序:太医院官诊视
御脉,御医参看校同,约会奉御就内局合药,将药贴连名封记
具本,开写本方药性治证之法于曰月之下,医官奉御书名以进,
置簿历一,用中书省印记其缝。凡进药奏本既具,随即附簿,
年月下书名,奉御收掌,以凭稽考。烹调御药,太医院官与奉
御监视,每二服合为一服,候熟分为二器,其一器御医先尝,次
院官,次奉御,其一器进御。
同时皇帝下旨意指派御医、医士等诊治在京及地方有疾
病藩王、大员,派医士驻到各地军营负责兵士的日常疾病防治
万方数据
探索
和救治。事情琐碎却干系重大。
由于太医院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太医院官员的任职和选
举也与其他衙门不同。明初太医院官员多为皇帝私人,且多
为父子、兄弟相袭。如洪武时太医院判郝致才,是朱元璋的同
乡,从前曾给朱元璋治过病,朱元璋做皇帝后任其为太医院判。
在其致仕后其子仍为太医院官。永乐时蒋用文、戴原礼、韩公
茂,洪熙时韩叔赐,宣德、正统时刘溥情况大体相同。至于这
种做法的好处,《明史·方伎传》说:“医与天文皆世业专官,亦
本《周官》遗意。攻其术者,要必博极于古人之书,而会通其理,
沈思独诣,参以考验,不为私智自用,乃足以名当世而为后学
宗。”这种专官世业还有一层未说破的作用,就是父子同时或
相继、兄弟同时或相继的做法,更加有利于医官尽心尽力为皇
帝服务,以这种亲属关系来牵制医官,使其有所顾忌,充分体
现了朱元璋制定政策的雄猜。
至于太医院官员的升迁考察,也有一套独立于吏部之外
的办法。对于升迁,“太医院官无考满依资格升职者,盖此流
医药有效,则奉特旨升官故也”。对于考核,洪武十七年八月,
定官员考绩法,三年一考,九年通考。外官九年考绩,京官以
三年为限,但钦天监、太医院、光禄司三衙门官员除外。洪武
二十二年八月,监察御史蔡新“奏核在京诸司官吏案牍,有稽
违者请逮问之。诏贷其罪,但移文责报。惟国子监、翰林院、
太常寺、太医院皆勿问”。永乐时,太医院判汪伯善考满,吏部
举钦天监副徐伯阳不考核例,请太宗定夺。可见,明代太医院
官员的考核升迁均不受吏部节制,而主要由皇帝根据其情况
“上裁”。可以说他们虽无“传奉”之名,但与成化时的传奉形
式大同小异。所以,成化年间的“传奉”医官并非成化年间才
有,不算违制,而是祖制。当然这种选官方式在今天看来看似
无理,但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专
制君主社会当是“小菜一碟”,不会有人觉得皇帝是在搞“独
裁”。由于这种体制,明初太医院官员多有被破格奖赏者。洪
武时太医院院判郝致才,颇受朱元璋优崇;永乐时,太医院使
韩公茂、太医院判韩公达死后均赐祭,并以三品礼葬之;洪熙
时,故太医院判蒋用文、袁宝赐太医院使,赐谥“恭靖”,并遣官
致祭。只是他们的升转都是在太医院系统之内,没有对科举
为主的文官制度造成冲击,又加明初皇权威严,并没有引起臣
下的反应。
2成化“传奉官”中的医士
从数量上看,据《“传奉官”与明成化时代》中“表3成化时
期传奉官的初始身份”统计,有明确记载的传奉官初始身份为
“医士与医官”的64名,占全部有明确记载的2170名“传奉官”
总数的2.95%。人数低于“工匠与匠官”(675)、“画士儒生等”
(477)、“番僧”(185)、“军官与军人”(180)、“舍人余丁等”
(149)、“道士与道官”(126)。传升两次以上的“医士与医官”
18名,低于“画士儒生等”(65)、“道士与道官”(46)、“工匠与匠
官”(29)、“军官与军人”(29)、“通政司等官”(19)。(其中“番
僧”一项数目从略)
从医官身份与任职的统一性来看,“表4核心传奉官公开
身份与真实身份、实际职业的关系”统计,身份为医生者16人,
并且16人实际职业都为医术,身份与职业完全相符。而其他
13种身份传奉官则从事身份之外的多种职业,这种差别也可
以说明传奉官中的医生从事的都是自己的本职工作,并没有
从实质上威胁到文官制度,与其他传奉官是有很大区别的。
成化时期的医生被传升者大部分是在太医院系统内的传
升,与明初亦无多大区别。在成化时《实录》所载的有关传奉
官中太医院官的资料中,涉及有名姓医官69人(其中“任仪”
与“任义”、“张复兴”和“张福兴”不能确定是否为一人,此按一
人处理)。只在太医院本系统内升转者55人。医官加其他职
衔者13人,其中医官加通政司通政使或左右通政衔者9人,
且全部仍旧在太医院供职,由中书舍人、鸿胪寺主簿、鸿胪寺
序班、同知衔转为太医院官者4人。其中,成化十一年十二月,
传升太医院院使方贤为通政司左通政,成为第一位以“杂流”
升通政官带俸者,使传奉制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这也使太
医院官更加成为朝野关注的焦点。总体而言,成化时期的太
医院官仍是大部分在本系统内升转,与明初无大的区别。但
因此时其他传奉官的泛滥,各色人等纷纷被“传奉升授”,使升
迁形式相似的太医院官也被冠以“传奉官”的恶名。清流在攻
击传奉官时为耸动视听,也往往夹枪带棒,排头砍去,不理会其
中的区别。同时,《明实录》作者为突出成化时传奉官的泛滥,
不惜把一直以来都由皇帝直接传旨升授的官职,如钦天监、太
医院的官员,也并入传奉官一类。因此在裁汰传奉官时,天文
生、医官也往往不加区别的被一体裁汰,总之只要是传升的一
个不留,造成另一种不公平。当时的士人已经认识到了这种现
象,为这部分被无辜受累的钦天监和太医院的官员鸣不平:
钦天监官,例不致仕,老死而后已。天文生由科目出仕者,
只于本衙门任用,不令出任府州县官。盖有深意存焉。太医
院官无考满依资格升职者,盖此流医药有效,则奉特旨升官故
也。近年吏部考察京职,钦天监官年六十以上者俱勒令休致,
罢革传奉冗官,则太医院官皆在其列。计无所出,则请旨去留。
由是权移他手,而贤否混淆矣。
不仅钦天监、太医院,其他衙门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的正
常升转被算在了特定意义的“传奉官”中。
(弘治二年七月丁巳朔,壬戌,)吏部覆奏长随何鼎所言请
革传奉乞升事谓,前此传奉官员本部因科道交章论劾己奏汰五
百六十余员……此外又有保升为太医院官,为钦天监官,为工
部所属衙门官,为五府都事等官及跟随总兵等官书办官者,亦
非全是传奉人数,今若又概行查革,将不胜其革且有不可革者。
从传奉官中医官的医术来看,大部分传奉医官精通医术,
得到了人们的肯定。《“传奉官”与明成化时代》中评价说:
其中不乏明医。如钱宗嗣、钱宗甫,都是江南名医,钱宗
甫更对传统医学的发扬光大有所贡献。再如方贤,为明朝第
一位出身“杂流”而在显赫衙门带俸的高级官员,虽然屡遭科
道抨击,但在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上确有造诣。再如弘治时复
职的徐生,虽然科道官认为是“夤缘求升”,但反对传奉升授态
度最坚决的文官首领吏部尚书王恕却称其“颇通脉礼”,又称
同是传奉官的孙泰、许观、黄绶、钱钝、陈公贤等“明通脉理”。
最后,医生与其他传奉官的职业相比,医生是不管什么时
候、无论什么人都需要的人,不管是洪武、永乐,还是天顺、成
化,甚至万历、崇祯,人都可能生病。而不象文学、书画、法术
等,随着明代政治局势的稳定和经济发展,人们个性需求的多
样化,越来越成为社会的精神需求,因文化背景不同而有所差
万方数据
异。明代医官的传升,主要就是看他是否把人的病医好,恢复
人的身体健康,皇帝不可能传升屡试不验的医生,不像其他如
艺术、法术、收藏等,通过一部分虚无缥缈的东西得到升迁。医
生作为职业是不管经济政治是否发展,任何人都离不开的,所
以它是否跟特定的时代相联系,如文学、书画等代表时代潮流,
值得商榷。《“传奉官”与明成化时代》在分析传奉官的弊端时,
也主要针对工匠、文士、道士、番僧等分析传奉官对明代造成
的不利影响,而没有针对医官。
可见,传奉医官中大部分入确实精通医术,不仅具备任职
太医院的条件,而且也符合明代的原有制度。他们为人所诟
病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升转的方式——传奉升授本身,即皇帝
越过吏部滥用权力,直接任命官员这种方式对原有选官制度
的巨大冲击。这种冲击不仅使经过千辛万苦考取科名的士人
颜面扫地,眼镜大跌,而且容易对以后的科举考试造成不利影
响。而从成化皇帝方面来讲,可能他想通过这种方式对抗越
来越强的“臣权”,来选拔自己需要的人才。如果成化皇帝财
力充盈,这种做法无疑会对明代发展产生很好的影响,但终成
化一朝,传奉官虽又多又滥,但主要是一些文学、美术、宗教、
天文、器物等专业人才,而很少真正的治国栋梁,大概这与成
化皇帝是一个很有艺术气质但治国才能一般的皇帝有关。
3结论
“传奉升授”的方式任命官员在中国有国家以来就~直或
明或暗存在着,这与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是相依存的,只不过
成化皇帝把这种方式变得更为简便暴露而已。
探索
成化时传奉官中的医官升转方式,与明初并没有太大的
改变。成化传奉医官在数量上是比较少的,在传升品级上也
不是最高的,在升转范围上也主要限制在从事医术方面。由
于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这种方式得到官职,对正常的文官制度
造成了一定冲击,引起通过科举取得官职的文官集团的恐慌,
为了对抗这种趋势,他们不惜夸大这种做法对政局影响的严
重性,扩大传奉官的范围,以至医官等本来就由皇帝下旨传升
的官员与成化时代真正“夤缘”传升的传奉官混为一谈。这种
现象,同样出现在其他传奉官如钦天监等负责专业技术的衙
门。在对传奉官进行分析时,不应把全部传奉官一概而论。
参考文献
【1】方志远.“传奉官”与明成化时代.历史研究,2∞7(1).
【2】明太祖实录.明史·职官志.
【3】王毓铨.明朝的配户当差制.中国史研究。l孵l(1).
【4】明太祖实录.“洪武二十五年十一月”条.
【5】明英宗实录.“正统七年二月丁酉”条.
f6】明太祖实录.“洪武六年四月戊戌”条.
【7】明太祖实录.“洪武十二年四月戊戌”条.
【8】陆容.菽园杂记.卷九.
【9】明太祖实录.“洪武十七年八月癸未”条.
【lo】明太祖实录.“洪武二十二年八月庚戌”条.
【111明太宗实录“永乐元年二月辛舀”条.
【12】明太祖实录.“洪武十二年_月辛亥”条.明太宗实录.。永乐九年二月丙寅”
“永乐十五年十二月壬辰”条.明仁宗实录.“洪熙元年五月丁丑”条.
【13】明宪宗实录.
【14】陆容.菽园杂记.卷9.
【15】明孝宗实录.。弘治二年七月壬戌”条.
(上接第174页)动北方国家在这些环节的既得利益,引发贸
易摩擦。文章运用该模型,对中美贸易摩擦进行了现状分析,
充分验证了该模型的科学性和现实性。
雷鹏(2009)对中国在垂直专业化中的利益分配问题与中
国产业国际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垂直专
业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中国相关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进~步提
升,对商品结构的升级作用不可忽视。商品结构的不断优化
体现出中国的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出口逐步转
向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出口,说明中国在垂直专业化中获
取了动态利益。
3产业内贸易其他研究
张明志、李春盛(2007)对中国电子机械类产品内贸易的
实证研究表明,中国仍然处于产品生产的低端环节或价值链
的低附加值部分,但已经出现产品生产环节或价值链环节的
攀升现象。从贸易地理方向上看,中国电子机械类产品内贸
易已经从明显的三角贸易模式逐步转为融入到全球生产网络
体系中去,具有明显的全球价值分割的特征。鉴于全球产品
内贸易的深入发展,欧美不断引发针对中国的贸易争端是不
公正的。
杨海余、黄廷(2007)采用基于产品内分工的产品内贸易
条件理论,计算和分析中美贸易中八个典型制造业部门
1995~2005年的产品内贸易条件,并根据其变化趋势得出结
论:产品内贸易的发展,出口品的产品内贸易条件的提高是中
美贸易发展的牵引机制,同时也是中国出口贸易发展的重要
原因。
李立民(2007)从国际贸易实践发展的迫切要求和国际贸
易理论研究深化发展的需要出发,基于产品内国际分工发展
的背景,探讨中国与东盟产品内贸易的发展问题。
4小结
综上所述,国内外不少学者对产品内贸易做了研究,但仍
存在不足。首先,理论研究比较匮乏。本文所提及的各个概
念及其相应的分析虽然都涉及到了产品内分工及产品内贸易,
但是,它们均未提出一个完整的分析框架。其次,数据分析不
足,导致对某个具体行业、领域的研究缺乏。最后,如何在由
产品内分工所构造的全球生产网络里实现产业优化升级是发
展中国家的当务之急。
利用数据,建立计量模型,结合传统的贸易理论,将产品
内贸易与全球生产网络理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这是下一步
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n】程婷.产品内贸易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时代经贸''2008.3(6).
圆高寿华.中国产品内贸易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浙江大学说是学士论文,
2008.5.
D】高越,高峰.产品内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的关系【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6(8).
【4】夏明国.我国产品内贸易决定因素实证研究Ⅱ】.商业时代''20019(11).
【5】Amdt,sv饥w.,“Globalizati∞锄dtheop瓤Ec∞伽哆”,NonhAmeric孤Jo啪l
ofEconomicsmdFi呦ce.1997.8(1):7l~79.
【6】c锄pa’Jo∞,细d陆das.Goldb甄吕neEvolVjngExIermlorient撕∞of
M锄u胁turingIndumies:E】‘pom略U.S.Job3.NBERWDIkiDgPap靠No.
5919.F曲mary1997.
万方数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