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太玄經》之〈玄錯〉說
TheDiscussionof‘Shǒu’inPairsina
RandomWayofTaiXuanJing
上傳書齋名:瀟湘館112XiāoXiāngGuǎn112
何世強HoSaiKeung
Abstract:The‘Shǒus’ofTaiXuanJingarepairedina‘randomway’anda
comparisonismadebetweenthe‘Shǒus’ineachpair.
提要:《太玄經》之〈玄錯〉乃仿《周易?雜卦》而作。所謂〈玄錯〉乃是
將八十一太玄首交錯論述。
關鍵詞:玄錯、《周易》、《雜卦》、范望。
〈玄錯〉乃仿《周易?雜卦》而作。所謂〈玄錯〉乃是將八十一太玄首交
錯論述。范注:“錯,雜也。雜而說之也。”揚雄之〈玄錯〉論述各首之法大
致上與〈玄衝〉相同,所不同者〈玄衝〉每一對皆互為衝首,所謂“衝”,相
向之意,相向為“衝”,各對衝首排列皆有規律。〈玄錯〉亦以一對一對方式
論述各首,但無一定之次序與規律,例如“中”之錯首是“周”,“羨”之錯
首是“毅”,即“中”與“周”互為錯首,“羨”與“毅”互為錯首等,其餘
可類推。《太玄經棿?第十三》云:“錯,絣也。”范注曰:“絣,雜而說之
者也。”絣,粵音“並”,陽去聲;錯雜也,交錯也。表面上,揚雄之“玄
錯”原指無規律之雜說,其實其每對錯首之說亦有其一定之法則也。
注意本文之“錯”與數學上之“錯首”無關。數學上之錯首乃指某首與某
首之陰陽位相反,叅位則不變。
與〈玄衝〉相若,〈玄錯〉各首所代表之事、或物、或義,亦可作為斷首
之資料或作參考。不過〈玄衝〉和〈玄錯〉部份首所代表之事、或物、或義相
差不大,當然亦有部份〈玄錯〉之首與〈玄衝〉之首意義不相同。〈玄衝〉之
性質相當於《周易》之〈卦序〉,有關〈玄衝〉之說可參閱筆者相關文章。
本文所採用之注釋為晉?范望之說,其注文稱為“范注”。
-2-
根據三國?宋衷云,〈玄錯〉本無末五首格、昆、增、減和成,後由其補
上。
宋衷﹝?至219年﹞,字仲子,或稱宋忠,或稱宋仲子。三國時南陽章陵
人。劉表據荊州後,宋忠受劉表徴召,編撰《五經章句》。公元208年,劉表
卒,劉琮降曹操。其後,宋忠仕魏,依益州劉璋。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
年﹞,曹操征伐漢中,宋忠之子受魏諷教唆,一同謀反,計劃襲取鄴城。事
敗,曹丕誅殺逆黨,宋忠受株連,亦為曹丕所殺。忠著有《五經章句》、《周
易注》十卷、《太玄經注》九卷、《法言注》十卷;皆亡佚。
筆者所用之《太玄經?玄錯》版本格、昆、增、減各重複一次,成首附在
最後﹝相信由宋衷補上﹞。但格、昆、增、減四首前後之文字稍有出入。重複
原因可能是宋衷在章末補上後,後人將四首插入文章中段,並略為更改文字,
遂形成筆者所用之版本。另外,〈玄錯〉與〈玄衝〉一樣,其中一首有兩錯
首:增之錯首為減和成。
〈玄錯〉原文見下表:
順首序首/錯首原文順首序錯首/首原文
1中中始2周周旋
10羨羨曲30毅毅端
37睟或淳47文或班
36彊彊也健18傒傒也弱
60積積也多5少而少也約
63視視也見67晦而晦也瞀
12童童無知38盛盛有餘
66去去離故78將而將來初
45大大也外58翕而翕也內
9狩[爻守]狩也進17耎[而火]耎也退
24樂樂佚逷80勤勤蹶蹶
15達達思通69窮窮思索
-3-
8干干在朝65內而內在席
11差差自憎61餙餙自好
22格格不容54昆而昆寬裕
13增增日益55減而減日損
77馴馴奉令6戾而戾相反
21釋釋也柔72堅而堅也剛
23夷夷平易79難而難頡頑
29斷斷多決62疑而疑猶與
49逃逃有避25爭爭有趣
20進進欲行71止止欲騺
46廓廓無方26務務無二
41應應也今52度而度也古
42迎迎知前53永永見後
19從從也牽57守守也固
3礥礥拔難76劇劇無赦
50唐唐蕩蕩4閑而閑X塞
28更更造新51常常因故
75失失大亡35斂斂小得
44竈竈好利40法法惡刻
48禮禮也都39居而居也室
59聚聚事虛32眾眾事實
74[門致][門致]也皆合二33密而密也成用一
-4-
7上上志高64沈沈志下
16交交多友56唫唫少與
14銳銳鏩鏩68瞢瞢[春刂]跙
34親親附疏70割割犯血
43遇遇逢難31裝裝候時
27事事自竭81養養自茲
22﹝重
出﹞格格也乖54﹝重出﹞昆而昆也同
13﹝重
出﹞增增有益
55﹝重出﹞
73減,成
而減有損。成
者功就不可易
也
為方便查閱,現將上表依順首序排列一次如下表﹝注意重出之首﹞:
順首序首/錯首原文順首序錯首/首原文
1中中始2周周旋
2周周旋1中中始
3礥礥拔難76劇劇無赦
4閑而閑X塞50唐唐蕩蕩
5少少也約60積積也多
6戾而戾相反77馴馴奉令
7上上志高64沈沈志下
8干干在朝65內而內在席
9狩狩也進17耎耎也退
10羨羨曲30毅毅端
-5-
11差差自憎61餙餙自好
12童童無知38盛盛有餘
13增增日益55減而減日損
13﹝重
出﹞增增有益
55﹝重出﹞
73減,成
而減有損。成
者功就不可易
也
14銳銳鏩鏩68瞢瞢[春刂]跙
15達達思通69窮窮思索
16交交多友56唫唫少與
17耎耎也退9狩狩也進
18傒傒也弱36彊彊也健
19從從也牽57守守也固
20進進欲行71止止欲騺
21釋釋也柔72堅而堅也剛
22格格不容54昆而昆寬裕
22﹝重
出﹞格格也乖54﹝重出﹞昆而昆也同
23夷夷平易79難而難頡頑
24樂樂佚逷80勤勤蹶蹶
25爭爭有趣49逃逃有避
26務務無二46廓廓無方
27事事自竭81養養自茲
28更更造新51常常因故
29斷斷多決62疑而疑猶與
-6-
30毅毅端10羨羨曲
31裝裝候時43遇遇逢難
32眾眾事實59聚聚事虛
33密而密也成用一74[門致][門致]也皆合二
34親親附疏70割割犯血
35斂斂小得75失失大亡
36彊彊也健18傒傒也弱
37睟或淳47文或班
38盛盛有餘12童童無知
39居而居也室48禮禮也都
40法法惡刻44竈竈好利
41應應也今52度而度也古
42迎迎知前53永永見後
43遇遇逢難31裝裝候時
44竈竈好利40法法惡刻
45大大也外58翕而翕也內
46廓廓無方26務務無二
47文或班37睟或淳
48禮禮也都39居而居也室
49逃逃有避25爭爭有趣
50唐唐蕩蕩4閑而閑X塞
51常常因故28更更造新
-7-
52度而度也古41應應也今
53永永見後42迎迎知前
54昆而昆寬裕22格格不容
54﹝重
出﹞昆而昆也同22﹝重出﹞格格也乖
55減而減日損13增增日益
55﹝重
出﹞73減,成
而減有損/成者
功就不可易也13﹝重出﹞增增有益
56唫唫少與16交交多友
57守守也固19從從也牽
58翕而翕也內45大大也外
59聚聚事虛32眾眾事實
60積積也多5少少也約
61餙餙自好11差差自憎
62疑而疑猶與29斷斷多決
63視視也見67晦而晦也瞀
64沈沈志下7上上志高
65內而內在席8干干在朝
66去去離故78將而將來初
67晦而晦也瞀63視視也見
68瞢瞢[春刂]跙14銳銳鏩鏩
69窮窮思索15達達思通
70割割犯血34親親附疏
-8-
71止止欲騺20進進欲行
72堅而堅也剛21釋釋也柔
73
55
成
減
成者功就不可易
也/而減有損13增增有益
74[門致][門致]也皆合二33密而密也成用一
75失失大亡35斂斂小得
76劇劇無赦3礥礥拔難
77馴馴奉令6戾而戾相反
78將而將來初66去去離故
79難而難頡頑23夷夷平易
80勤勤蹶蹶24樂樂佚逷
81養養自茲27事事自竭
[4]閑之X其字為[广+卷,已換作土]
以下為筆者之《太玄經》之〈玄錯圖〉。中之錯首為周,中首在下方,其
錯首周在上方;反之周之錯首為中,羨之錯首為毅,毅之錯首為羨,其餘可類
推。
注意增[13]有兩錯首,為成[73]及減[55],而成之錯首為增,減之錯首亦
為增。
-9-
《太玄經》之〈玄錯〉圖
以下為〈玄錯〉各首所代表之意義或事物﹝括號內數字是一般編號次序,
方括號內數字是順首序﹞:
(1)中[1],表“始”;錯首周[2],表“旋”。范注:“玄始於中首,至周
首而旋復也。”太玄首第1首是中首,在〈玄錯〉圖之下方,其錯首為周﹝即
第2首﹞,周依順時針方向而旋轉,可回復至中首,此謂之“旋復?。字面上
“周”有轉義,轉可回復至始,故周首與中首相關也。
-10-
(2)羨[10],表“曲?;錯首毅[30],表“端?。范注:“行不正,故曲
也,毅信其志,直為端也。”羨表示行為不正,而行為不正曰“曲”,故曰
“羨曲”。端,直也;見《說文》。端又解作正,見《廣雅?釋詁一》,故有
“端正”一詞。“毅”表示行為正直,而行為正直曰“端”故曰“毅端”。羨
與毅首含反義。
(3)睟[37]、文[47]之道,“或淳或班”。或可說成“睟之道曰淳”和“文
之道曰班”,睟與文互為錯首。范注:“淳,睟其道;班,有文也。?淳,通
“純”,純粹也。文,錯畫也,象交文,即交錯之紋。“文”今字作“紋”;
見《說文》。“象交文”,即像互相交錯之文。班,通“斑”。雜色或斑紋。
故睟表純粹,可引申為素色;文表斑紋。故此處之“睟”與“文”含反義。
(4)彊[36],“也健?。彊,同強。范注:“不休息也。?錯首傒[18],
“也弱?。范注:“如有須也。?范注“不休息”是為“彊”,有“彊健”
義,因彊健者不須休息也。如此須休息者是為“弱”,而“弱”則以傒首代
表。傒,同“徯”,待也;待,等待也,等待亦有“休息”義。“須”亦有等
待之義,而范注之“有須也”指“有所等待也”,“有所等待”與“不休息?
含反義,故彊與傒首義相反。
(5)積[60],“也多?;范注:“積畜盛多也。?范注指積少成多。
“畜”,同“蓄”,故“積畜?,同“積蓄?。錯首少[5],“也約?;范注:
“謙不盈也。?約,約簡,即約儉簡易,有“少”義。范注為謙,謙虛也;謙
虛則不盈,不盈即不自滿,與驕傲則自滿相對。所以“積”與“少”在此情況
下反義。其實“積”已含“多”義,“少”可取其字面義,一多一少,兩首首
義相反。
(6)視[63],“也見?;范注:“物所形也。?指有形之物方可見。而錯首
晦[67],“也瞀?;范注:“世不明也。?瞀,粵音“貿”﹝mau6﹞。視不清
也,眼昏花也。而視則有“清楚可見物”之義。故“視”與“晦”反義。但范
注“世不明也?,指不明世事也。《荀子?非十二子》:“世俗之溝猶瞀儒,
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傳之,以為仲尼子弓為茲厚於後世,是則子思孟
軻之罪也。”“瞀儒”,指愚昧無知之儒生;“嚾嚾”,同囂,喧囂吵鬧貌。
子弓乃孔子弟子之一。附帶一提,荀子在《荀子?非十二子》提及子弓,認為
子弓與彼方為繼承孔子思想之學者。《史記》云子弓乃孔子《易》學之第二代
傳人。
如“瞀”引申為不明世事,則“視”可解作明世事也。故視首與晦首含反
義。
(7)童[12],“無知?;范注:“幼未小也。?童,應指無知貌;范注文之
“未”疑解作“未及”,即是連“小”都稱不上。如果“未”作“弱”,則與
盛首之范注“氣壯彊?匹配。錯首盛[38],表“有餘?;范注:“氣壯彊
-11-
也。?“氣壯彊?則“有餘”。故“無知”可引申為“不足”義,而盛則有
“有餘”義,兩首首義相反。
(8)去[66],“離故?;范注:“他所從也。?故,舊也;離開舊地因為有
他處可往也。而錯首將[78],“來初?;范注:“陰氣窮也。??來初”,初
到貴境也。范注文指陰氣無他處可往也;窮,有窮途末路之意,即他處可往
也。注意“離故”與“來初”相對,兩首首義亦相對。
(9)大[45],“也外?;范注:“陰在中也。?外,向外也;能作不斷之擴
展是為“外”,有外曰大。陰氣在中則但可作上下不斷之擴展是為“外”。而
錯首翕[58],粵音“泣”或“瞌”﹝皆陰入聲﹞,其義為“也內?;范注:
“物退降也。?能作不斷之收縮便是“內”,有內曰“翕”。范注之“物退
降”乃指“物之不斷退縮下降”。陰氣擴則陽縮,陽縮則物退縮。故“大”與
“內”反義。
(10)狩[9]﹝原文作[爻守]﹞,“也進?;范注:“陽氣進也。?錯首耎
[17]﹝原文作而下加火字﹞,“也退?;范注:“見難而縮也。?如果以狩為
“進”,以耎為“退”,則兩首首義相反。范注以陽氣升為“狩?,見難而退
為“耎?。其義可參考筆者之〈玄衝〉一文。
注意耎,古同“懦”,有弱義。耎音軟,或作輭,亦有弱義。
(11)樂[24],“佚逷?。范注:“物以長也。”錯首勤[80],“蹶蹶?。
范注:“勞無常也。”佚,指佚樂、佚游,有放縱游樂義。“逷”,同
“逖”,遠離也。“佚逷?,指遠離放縱之游樂,遠離放縱之游樂方為樂,樂
者須有節制者也。范注以萬物生長為樂。“蹶蹶”,粵音“季”;疾行貌,可
引申為“急於勤勞工作”,有過勞之義。范注“勞無常”指勤勞但無正常之作
業時間,亦有過勞義;放縱游樂不宜,過勞工作亦不宜,所以“樂”與“勤”
亦須有所節制。
(12)達[15],“思通?;范注:“道相致也。?致,同至,范注指道路相
通之意。錯首窮[69],“思索?;索,孤獨也;引申為單一,即無變化。范
注:“萬物遽也。?遽,窘迫也,有窮義。范注指萬物陷於窘迫之境。
“達”,有通達無阻義。“思通?,思路暢通;“思索?,思路單一無變化。
思路暢通則容易解決問題,是為“致”;思路單一無變化則陷於窘迫之境,是
為“窮”。
(13)干[8],“在朝?;指在朝廷任職也,與“在野”相對,不居官是為在
野。范注:“物始出也。?陽氣露則萬物出。而錯首內[65],“在席?;任職
也,但非在朝廷任職。范注:“陽藏鬱也。?鬱,積聚也。陽氣深藏而積聚,
萬物不長也。萬物出與萬物不長反義,故干與內首之義相反。
-12-
或作如此解說:“干”指陽氣初出,而“內”指陽氣深藏積聚。陽氣初出
如在朝之達官,有當時得令之意;陽氣深藏如非在朝廷任職之官員,無權無勢
也。
(14)差[11],“自憎?;范注:“過為惡也。?范注指為惡事過多,自然
受人憎惡;錯首餙[61],“自好?;范注:“人所擇也。?餙,同飾,引申為
美好之事物;好,喜好,有喜愛之義。美好之事物自然受人喜好。擇,選擇
也;范注指人人皆選擇美好之事物。兩首首義相反。
(15)格[22],“不容?;而錯首昆[54],“寬裕?。格可代表狹窄之所,不
能容人:而昆可代表寬敞之地,可容多人。兩首首義相反。“格”可引申為人
之心胸狹隘,而“昆”則引申為心胸廣闊。此首范無注文。可參閱第(41)條格
與昆。
(16)增[13],“日益?;而錯首減[55],“日損?。“增”有每日增加之
義;而“減”則有每日損耗之義。范亦無注文,但兩首首義明顯相反。可參閱
第(42)條“增”與“益”。
(17)馴[77],“奉令”;范注:“臣所制也。”馴,馬馴服之義。制,君
之命令,此處表示臣奉君令。而錯首戾[6],“相反”;即違令也;范注:“乖
於事也。?乖,戾也;見《說文》。乖,亦可解作違背也、不和也、背離也。
“乖於事”即背離某事,有“違令”之義。兩首首義相反。
(18)釋[21],“也柔?;范注:“物脫柘也。?柘,柘樹,一種樹木名
稱,此處泛稱所有植物。物,指花、果、葉和殘枝等,“物脫柘?指花、果、
葉和殘枝等之脫落,這種脫落是“柔”。而錯首堅[72],“也剛?;范注:
“下剛以革姦也。?下,施行也;革,除也;姦,一切惡事。范注文指以堅強
手段以清除一切邪惡之事,堅強手段是“剛”。柔與剛相對,而釋與堅亦相
對。
如果釋首代表柔軟,堅首則可代表剛強。
(19)夷[23],表“平易?;有平常、容易之義。范注:“氣所傷也。?而
錯首難[79],“頡頑?;頡,頸項僵直也;頑,頑固也;故“頡頑”可解作頑
固之人難以說服也。范注:“非其常也。?范注文指“與普通不同”。故“平
易”與“頡頑”相對,而“夷”與“難”亦相對。
(20)斷[29],“多決?;范注:“重以方也。?斷有“判”有“決”義,
范注之“重”指“重視”,“方”指規則,“重以方也?即重視規則;當重視
規則時,則容易判斷是非。而錯首疑[62],“猶與?;范注:“當節量也。?
猶與,即猶疑,即猶與未决。猶,猿類也。卯鼻長尾,性多疑。卯,凹入也:
卯鼻即凹入之鼻。當行事有所節制與思量時,則往往猶與未决。故“斷”與
“疑”反義。
-13-
(21)逃[49],“有避?;范注:“陽害陽也。?錯首爭,“有趣?;范
注:“物相食也。??趣”,通?取”。逃,逃避也;爭[25],爭取也。范注
“陽害陽?指同性相距,相距則“逃”。爭,爭食,食物不足時則“物相
食”,即弱肉強食。“避?與“爭?反義,故“逃”與“爭”亦反義。
(22)進[20],“欲行?;范注:“萬物褎也。?錯首止[71],“欲騺1?;
范注:“上下違也。?褎,粵音就﹝zau6﹞或又﹝jau6﹞,植物枝葉漸長之貌。
范注“萬物褎”意指萬物漸長,其義可引申為“前進”。“騺”,粵音
“志”;馬因負重而難起步曰騺;騺亦可解作“止而不前也”。“違”,離
也、遠也;分別見《說文》、《爾雅》。范注“上下違”意指上下級意見相
違,意見相違則事難行也。故“行”與“騺”反義,即“進”與“止”亦反
義。
(23)廓[46],“無方?;范注:“不限疆域也。?錯首務[26],“無
二?;范注:“心專一也。?“廓”,寥廓也、廣闊也;“方”,此處解作疆
界。“廓無方”意指廣闊之地無疆界。“務”,范注“心專一?即心無二用
也。注意“無方”與“專一?反義,故“廓”與“務”亦反義。
(24)應[41],“也今”;而錯首度[52],“也古”。應代表“今”,即現
代;度代表“古”,即古代;兩首所代表之意義相反。范注分別為“權時宜
也?與“權不達也?,意指職權只能行於當代,無補於古也。范注認為職權不
達之地亦為“度”。
(25)迎[42],“知前”;錯首永[53],“見後”。“知前”與“見後”成
對偶。范注分別為“氣相承也?與“事長久也?,意指“氣相承”於前與“事
長久”於後。又所謂“氣相承”者指陰氣迎陽氣也;而陰陽氣之交替﹝或陰氣
迎陽氣﹞乃屬長久之事。
(26)從[19],“也牽?:錯首守[57],“也固?。牽,引前也;見《說
文》。牽引向前,被牽引之物則有“從?義。固,堅固也,難以攻破也。
“從?、“守?范注分別為“物趨陽也?與“不可攻也?;“物趨陽”意指萬
物趨向陽氣,即陽氣牽引萬物,則萬物有從陽氣之義。至於“不可攻”意義明
顯,即防守堅固,不可攻破也,含守義。
(27)礥[3],拔難;錯首劇[76],無赦。范注分別為“宜大人也?與“臣困
君也?;拔,擢也;見《說文》。即拔擢人材是難事,“宜大人”指拔擢他人
者須寬容大量,有“大人”之氣魄方能成事。無赦,不能赦免也。困,困擾
也,圍困也。“困君”乃為人臣者所犯之罪,以下犯上,絕不能赦免,是為
“劇”。
(28)唐[50],“蕩蕩?:而錯首閑[4],?X塞?〔X之字形見以下之描
述〕。范注分別為“公無私也?與“陰陽離也?;“公無私”可參閱筆者〈玄
衝〉一文第10條“羨”首與“唐”首,“公無私”大概指財物公有,非屬個人
-14-
私有。范注:“大蕩蕩也。”無私人財物之累贅,心無罣礙,故能坦蕩蕩而
活。《說文》曰:“唐,大言也。”王充《論衡》曰:“唐之為言蕩蕩也。”
合大道之言曰“大言”,故言大言者可坦蕩蕩而無所顧忌也。又《論語?述
而》曰:“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故“蕩蕩”者,有“君子坦蕩
蕩”之義。“蕩蕩”,寬坦貌。
?X塞?指“陰陽離”,相當於《易》之“否”卦,陰陽不交,天在上而
地在下,天屬陽而地屬陰,陽氣上升而陰氣下降,故不交,不交則不通,故為
“塞”,其義為“閑”。﹝X字形為广+卷,已換作土﹞。
(29)更[28],“造新?;錯首常[51],“因故?。“造新”與“因故”成
對偶。“造新”有創造新意之意,“因故”有因循舊制之意。范注分別為“變
刑勢也?與“不改計也?;“刑”,通“形”;故“變刑勢”即改變形勢,是
為“更?。“計?,謀也,見《廣雅》。“不改計”即不改其謀略,是為
“常?。兩首首義相反。
(30)失[75],“大亡?;錯首斂[35],“小得?。“大亡”與“小得”成
對偶。“大亡”有失貴重物之意,“小得”有得小物之意。范注分別為“物淪
退也?與“陰聚內也?;其義與“大亡”、“小得”有別。“物淪退”指物之
退縮,有遁逃之義;“陰聚內”則指陰氣聚於內,有聚集、收斂之義。聚集、
收斂與亡、散失反義。
(31)竈[44],“好利?;錯首法[40],“惡刻?。“好利”與“惡刻”相
對。范注分別為“養無窮也?與“正不中也?。竈,《說文》:“炊穴也。?
竈可燒飯與食物,是一種有利民生之發明。范注文義為以竈燒飯,人得食,故
“養無窮也?。法,指法令、刑法和制度。惡,不良也;刻,刻字,古代印刷
前之刻字步驟;“惡刻”可以引申解作“不良或過於苛刻之法令制度”。
“正?,公道、公平也。“不中”之法,即不公正之法、苛政也。簡言之,
竈,有利民生;苛政、惡法則不利民生也。
(32)禮[48],“也都?;而錯首居[39],“也室?。范注分別為“動合儀
也?與“人所歸也?。都,全部。所謂“動合儀”指行爲動作全部皆合乎禮
儀;“人所歸”顯然指人歸居室。室,古人房屋內部結構名稱。居所前方稱為
“堂”,堂後以牆分隔,後部中央稱為“室”,室之東西兩側稱為“房”,房
可以有數間。依范注文,“禮”與“居”二首未見其關連之處。若解釋為“人
各有所居乃合禮儀也”,此說相信可通,亦可說明二首有關。
(33)聚[59],“事虛?;錯首眾[32],“事實?。如果“聚”代表事虛,
“眾”代表事實,一虛一實,則“聚”與“眾”反義。范注分別為“地上將
虛,陰所收物也?與“物充多也?。虛,空也。“陰收物”指陰氣令萬物凋
敝,故大地空虛。大地充滿萬物,稱為“聚”為“眾”。故實物之充塞是為
“眾”;大地無物是為“虛”,以“聚”首代表。
-15-
(34)[門致][74]也,“皆合二?;而錯首密[32]也,“成用一?。范注
分別為“陰陽雜?與“二氣和也?。陰氣雜陽氣是為“[門致]”,陰氣和陽氣
仍然是兩個實體,只能稱為“合二”;而陰陽氣和是為“密”,因為陰氣和陽
氣混合成一體,故稱為“成用一”。[門致],音“致”,含“緊密”義,而此
“緊密”義乃《太玄經》所獨有。《太玄經?[門致]》:“陰陽交跌,相闔成
一,其禍泣萬物。”范注:“謂之[門致]者,言此時陰盛陽藏,交跌易位,闔
閉於下,[門致]密如一,萬物皆泣,其禍未除,故謂之[門致]。”其實范此注
文與上注文“二氣和也?未盡配合,既云“二氣和”但又云“陰盛陽藏,交跌
易位”,此兩文義有待商榷。若解釋為陰陽二氣合而為一,則原陽氣受陰氣之
阻而不能滋潤萬物,故萬物皆泣,此乃[門致]之義。
(35)上[7],“志高”;錯首沈[64],或作“沉”,“志下”。范注分別為
“陽登起也?與“相思待也?。向上者,志氣高昂也;范注“陽氣登”,指陽
氣高升;登有高義。消沈者,志氣低下也;思念某人,久未相見,有意志消沈
之象。兩首含反義。
(36)交[16],“多友”;錯首唫[56],“少與”。“多友”與“少與”相
對。范注分別為“人所敬也?與“儉且吝也?。“人所敬”即為眾人所敬重,
自然多朋友;與,交往也,友好也;“少與”指少與他人交往也。“儉且吝”
即節儉吝嗇之人,此等人少人與之交往。故交與唫含反義。
(37)銳[14],“鏩鏩”;錯首瞢[68],“[春刂]跙”。《集韻》:鏩,疾
染切,音漸。鏩鏩,急進貌。[春刂],同劗;“劗跙”,即“趦趄”,一作
“趑趄”,欲前進但又猶疑不決。所以“鏩鏩”與“趑趄”相對。范注分別為
“進無二也?與“行不進也?。“進無二”指前進無二心也,有一心向前,絕
不猶疑之義;“行不進”指欲行又止貌。故銳與瞢含反義。
(38)親[34],表“附疏”;其錯首割[70],表“犯血”。范注分別為“重
宗絪也?與“不隱親也?。“疏”,即遠親;“附疏”,即連帶遠親;犯,傷
害也;血,指有血緣關係之近親。所以“親”代表親愛血緣關係薄弱之遠親;
而“割”則代表傷害有血緣關係之近親。故“附疏”與“犯血”反義。
范注“重宗絪也?即重視同姓或有姻親關係但較疏之親屬;絪,借作姻。
“不隱親也?,不隱瞞親屬之過失也,含“大義滅親”義。
(39)遇[43],表“逢難”;“遇”之義為“逢也。”見《說文》。其錯首
為裝[31],表“候時”。范注分別為“陰害陽也?與“徙故鄉也?。“陰害
陽”意指陰氣通常無力害陽,故曰“逢難”,即難逢此事也。裝,治裝;有整
裝待發之義。“候時”指等候時機;“徙故鄉”即遷徙他鄉。故此處之“遇”
可釋為難遇吉時,“裝”可釋為等待佳期,兩首含近義。
(40)事[27],表“自竭”。竭,盡也。其錯首為養[81],表“自茲”,
茲,草木多益也,見《說文》。茲,同滋,益也。盡與益含反義。范注分別為
-16-
“致其力也?與“禪無極也?。“致其力”意指為某事竭盡所能,即力有盡。
禪,禪機也;無極,無盡也;“禪無極”指禪無盡,禪機無盡乃養生之道。故
“力有盡”與“禪無極”含反義,二首互為錯首。
(41)格[22],表“也乖?;而錯首昆[54],表“也同?。此二首重出,但
不同義。范無注文。“乖”,《廣雅》:“背也。”有背離、違背之義。
“同”,合會也;見《說文》。故“乖”與“同”反義,即“格”與“昆”亦
反義。可參閱第(15)條格與昆。
(42)增[13],“有益?;而錯首減[55],“有損?。增則益而減則損,其
意義明顯相反。增、減二首重出,與前義相近。范亦無注文。另一錯首為成
[73],“成者功就不可易也”,指事之已成者則不可改變。“易”,變也。可
參閱第(16)條增與益。
據三國?宋仲子云揚雄〈玄錯〉本無格、昆、增、減和成五首,由其添補
而成。〈玄錯〉范注曰:
除有格、昆、增、減、成五首不在〈錯〉中目錄,日八十一首錯相成也。
如此明當有之,今而不見,愚意以為《玄》更二漢,宋、陸二家以今處,
當亦幾於漏脫也。
范又注曰:
宋仲子云:‘雄本不書此五首。’自格至成,宋仲子添之。陸云:‘格、
昆、增、減脫誤,審也。’陸釋自有成首云:成功者就不可體也。
上述引文之“陸”指至三國吳?陸績。照此看來宋仲子添補五首後,至陸
績﹝時期比宋仲子晚﹞加上成首注文“成者功就不可易也”,而范注文為“成
功者就不可體也?,范注文與陸注文相差一字。
宋仲子曾為《太玄》作《太玄解詁》,其後陸績根據宋仲子之《太玄解
詁》而作《太玄釋》。
1原作“鷙”,應作“騺”,即從“馬”非從“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