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2014-07-16 | 阅:  转:  |  分享 
  
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中再次突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强调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文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语文教学中适时地开展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也称美感教育或美育。我国古代传统理论就很重视情感教育,认为教育的三个层面都不可缺少,它们是:知——知识与认识能力;情——情感与审美能力;意——意志、方向、理想。后两者在我们今天看来,就应属于情感教育的范畴了。新课标也正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纬度来设计的,这也与古代的传统教育理论相契合了。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才能真正体现语文学科的特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一、重视古代作品的诵读,汲取中华古典文学深厚底蕴的丰富营养,感受其文化美和韵律美

我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精神文明,涌现了一大批世界一流的作家,如屈原、李白、杜甫、曹雪芹等,产生了孔子、孟子等众多的思想家。许多诗文展示的作者人格魅力,铸造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的心灵品格,成为凝聚我们民族的不朽的精神支柱。我们应加强中学生文言文作品的阅读积累,使学生自然受到这巨大“美能源”的辐射和熏陶,在感受文化美的过程中,提升文化品位。

孔子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其言论收在《论语》中,新试用教材收录了十首,由老教材的阐述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引入了关于道德修养方面的内容。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到生活中要时刻检点自己,与人交往中要做到诚实守信,汲取了古人的思想精神,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其熏陶,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不无裨益。

在古诗文的诵读中,能起到春雨润物般的审美作用。那些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文质兼美,且具有音乐美,在声情并茂的朗诵中,学生便可以领略到这些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二、加强写景类诗文的学习和体会,修身养性,深刻把握文章丰富多彩的自然美和情感美

黑格尔在认为“美是理念”的同时,也确认“理念的最浅近的客观存在就是自然。自然的形象显现就是自然美。”丰富多彩的自然形态,反映到作品中必然经过作家的加工,并寄托了一定情感。朱自清的《春》是传统名篇,作者用极其自动形象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作者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跃然纸上。学习此类文章,不仅能领略到千姿百态的自然形态美,还能感受到作家震撼人心的情感美,使学生能从中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趣。

三、感受课本人物身上体现的丰富的社会美和健全的人格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在社会生活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美,主要通过社会性的人表现出来,课本人物形象包括两个方面:作品人物形象和作者形象。前者有深明大义的花木兰、嫉恶如仇的鲁智深、爱国情深的韩麦尔……这些形象所散发的人格魅力,必将影响学生的审美观乃至世界观、人生观。更具影响的还有众多有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这是语文课本中的作者形象,孔子的育人、李白贩才气、杜甫的忧国忧民、范仲淹的胸怀天下、毛泽东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甚至旷达的苏东坡、遁入桃源的五柳先生等,这些作者形象从不同侧面昭示的人生理想、人性的光辉,必将在学生的审美情感中起到撼人身心的精神作用。

当然,人的感情有社会性,也有个性。在感情教育中需要注意人的个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情世界,其中有些与时代、社会有密切的联系,有些则与人的心理、境遇、性格、爱好等方面有关联,不能一概而论。人的感情世界并不是神秘世界,是能够理解和加以引导的,因此在学习书本上的经典范文时,就应多角度、多方面的在情感教育中引导学生体会真正的美感,领会积极向上的感情,而克制自己的不健康情感。需知,“君子制情”,“小人纵情”,一个高尚的人,不应也不会放纵自己的感情而忘乎所以,流于庸俗。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情感教育,建立审美框架,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状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符合新课标及素质教育的整体要求。

“人,是依着美的原则生活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语),语文教学能建立起合理的美感教育,真正为学生的人格发展服务,是我们共同期待和努力着的。

















第3页共4页







献花(0)
+1
(本文系★清馨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