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导学案
2014-07-16 | 阅:  转:  |  分享 
  
第一学习主题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备课人:程晖

【课时学习目标】

1.识记和理解:记住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代和地点;知道北京人的体质特征;了解他们使用的工具特征及获取生活资料的方式;理解原始人用火的意义。

2.能力与方法:培养观察识图能力,培养再造想象能力,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并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历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华文明悠长的源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劳动在人进化中的作用,进行劳动观点的教育;了解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和生活环境,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4.重点:北京人。难点:元谋人的地位,北京人身体的不平衡,山顶洞人人工取火的依据。

【预习导学】

1.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内容,独立完成下列预习题:

(1)元谋人生活的时期、地域和历史地位。

(2)北京人生活的时期、地域、体质特征和生产劳动情况。

(3)北京人前额、眉骨和嘴部与现代人有什么不同?

(4)原始人类用火有何意义?

(5)山顶洞人生活的时期、地域、体质特征和生产劳动情况。

2.组内互查,订正预习情况,并记录疑难问题。

【课堂学习研讨】

1.以小组为单位,展示预习成果。

2.组内交流预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如不能解决师生可共同探讨。

3.教师展示自己在备课中设计的研讨问题:

(1)填表:山顶洞人在哪些方面比北京人进步?

比较 北京人 山顶洞人 生活年代 体质特征 工具制作 生活 用火 穿着 (2)观察两个远古人类的头部复原像,回答问题:

①图一和图二分别是哪两个远古人类的头部复原像?

②假如这两个远古人类遇到一起他们会说什么呢?请你依据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描述一段他们的对话,对话中要体现出各自的体态特征和生产生活状况。

4.小组探究交流,以组为单位展示研讨成果,如有错误,教师更正、补充。

5.教师指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建立知识框架。

【课内训练巩固】

1.目前一般认为揭开中国历史第一页的最早人类是()

A.元谋人B.蓝田人C.北京人D.山顶洞人

2.从生活地域划分来看,元谋人生活在()

A.长江流域B.黄河流域C.辽河流域D.珠江流域

3.沉睡在地下的元谋人,距今已()

A.280万年B.170万年C.70万年D.18000多年

4.1987年北京周口店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下列早期人类中,

在此遗址生活过的是()

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蓝田人④山项洞人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5.见右图,这是在周口店发现的北京人的头盖骨化石,它已经距今约()

A.170万年 B.70万年—20万年C.18000年 D.4000多年

6.小明在参观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的时候,看到一尊远古人类复原塑像,这个

塑像前额低平,眉骨突出,嘴巴前伸,牙齿粗大,头部与现代人有明显的差别,但具备了人

类的基本体质特征,请你告诉他此远古人类的名称应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7.下列有关北京人的生活情景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A.使用打制石器B.采集果实和猎取动物

C.用兽皮缝制衣服D.吃上了熟食

8.以下早期人类中,最早懂得人工取火的远古人类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蓝田人D.山顶洞人

9.下列远古人类,从长相和智力水平看,同现代人最接近的是()

A.北京人B.元谋人C.山顶洞人D.蓝田人

10.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表现在()

①采用磨制和钻孔的技术制造石器②使用弓箭③懂得人工取火④开始用简单的语言

A.①②③B.②④C.③④D.①③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材料二“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石块、兽骨和树子等。”

材料三“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曰燧人氏。”

(1)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的环境下,北京人只能过什么样的生活?



(2)材料二证明了什么?它所证明的事实有什么意义?



(3)材料三反映了原始社会人们生活的一个什么重大变化?什么时代开始出现这种现象的?



【拓展延伸】

从春夏秋冬四季中选择一天,想象北京人从早到晚的生活和劳动情况。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备课人:程晖

【课时学习目标】

1.识记与理解:记住他们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理解自然条件对农耕生活的影响。

2.能力和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原始农耕时代的器物,培养审美能力;通过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旧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较,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比较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体验原始农耕劳动的甘苦及其所创造的价值,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通过他们适应、利用与改造自然,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4.重点:河姆渡和半坡遗址。难点:“新石器”的含义,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大汶口墓葬所反映的社会情况。

【预习导学】

1.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内容,独立完成下列预习题:

(1)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生产生活情况。

(2)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生产生活情况。

(3)河姆渡、半坡、大汶口三处遗址的共同点。

(4)大汶口墓葬的差异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2.组内互查,订正预习情况,并记录疑难问题。

【课堂学习研讨】

1.以小组为单位,展示预习成果。

2.组内交流预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如不能解决师生可共同探讨。

3.教师展示自己在备课中设计的研讨问题:

(1)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子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子为什么不一样?

(2)结合所学知识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再现河姆渡原始居或民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情景。

4.小组探究交流,以组为单位展示研讨成果,如有错误,教师更正、补充。

5.教师指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建立知识框架。

【课内训练巩固】

1.下列原始人类遗址中,属于我国南方的一处重要的原始农耕文化遗址的是()

A.山顶洞人B.河姆渡原始居民C.半坡原始居民D.大汶口原始居民

2.右图是在河姆渡遗址发现的骨耜,请你说出它的距今年代约是()

A.170万年 B.18000年

C.7000年 D.6000年

3.假如再现浙江余姚河姆渡居民的生活情景,将不会出现的情景是()

A.种植水稻 B.骨耜耕地

C.住半地穴式房子 D.用陶器装粮食

4.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居民最可能吃的主食()

A.面食B.小米粥C.米饭D.玉米

5.在干栏式建筑里居住的是()A.北京人B.山顶洞人C.河姆渡原始居民D.半坡原始居民

6.代表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的早期人类是()

A.北京人B.山顶洞人C.半坡原始居民D.河姆渡居民

7.半坡原始居民的主要粮食是()

A.水稻B.玉米C.小麦D.粟

8.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的陶器多为()

A.黑陶B.白陶C.红陶D.彩陶

9.以下有关半坡原始居民的表述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A.用石镰、石刀收割庄稼B.种植粟C.建造房屋D.种植水稻

10.种植蔬菜、粟、麻,用麻线织布开始于()

A.半坡原始居民 B.河姆渡原始居民

C.山顶洞人 D.大汶口后期遗址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73年,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发现某聚落遗址,出土了成堆的稻谷、稻秆以及用水牛等动物肩胛骨制成的骨耜。

材料二1954年,某考古队伍在陕西发现距今约6000多年的文化遗存,出土了大量农具、陶器、粟粒、白菜种子等。

(1)材料一和材料二各反映的是什么遗址?



(2)这两者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拓展延伸】

我们已经学过了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两个居民代表,如果你有一天去这两个原始居民遗址去参观,你能否向游客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知识,充当一个小导游呢?请你挑选一个远古人类或原始居民来试试写一篇导游词吧。





第3课远古的传说

备课人:程晖

【课时学习目标】

1.识记与理解:记住远古传说中的重要人物,记住汉族的前身和始祖。理解传说与史实的联系与区别,理解“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2.能力和方法:培养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以传说印证历史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华夏族形成的历史,培养崇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了解以禹为代表的远古居民的优秀品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体验禹治水的艰辛并了解其业绩,体会人生的价值。

4.重点:农业起源的传说和华夏族的形成,禹治水的传说。难点:部落、部落联盟的构成和性质,“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预习导学】

1.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内容,独立完成下列预习题:

(1)以我国原始农业的出现为例,谈谈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2)中国人都自称是炎黄子孙,你知道是怎么来的吗?

(3)“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4)大禹用什么方法治水?结果怎样?他在治水的过程中表现出什么高贵品质?

2.组内互查,订正预习情况,并记录疑难问题。

【课堂学习研讨】

1.以小组为单位,展示预习成果。

2.组内交流预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如不能解决师生可共同探讨。

3.教师展示自己在备课中设计的研讨问题:

(1)从古到今,中华儿女祭祀黄帝的活动为什么绵延不绝?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我们如何才能不愧对我们的祖先?

(2)我国的远古传说为我们了解原始农耕时代的历史提供了哪些重要信息?

4.小组探究交流,以组为单位展示研讨成果,如有错误,教师更正、补充。

5.教师指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建立知识框架。

【课内训练巩固】

1.大约在4000年前,黄河流域的两个重要部落是()

①黄帝部落②炎帝部落③蚩尤部落④夏部落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下列传说中与炎帝无关的是()

A.制作耒耜,教民耕种B.尝百草,寻药物

C.创制历法D.发明陶器

3.传说中铜器和车船的发明人是()

A.炎帝B.黄帝C.蚩尤D.嫘祖

4.有关黄帝、炎帝传说的表述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A.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是不打不相识

B.黄炎联盟后,共同战胜了蚩尤部落

C.黄炎联盟在长江流域生活、繁衍,构成了华夏族

D.华夏族就是汉族的前身

5.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华夏族的主体是()

①炎帝部落②蚩尤部落③黄帝部落④尧部落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③④

6.每一年,海内外炎黄子孙数万人聚集在陕西省黄陵县新落成的祭祀大殿前祭拜,这是为了纪念()

A.黄帝B.尧C..舜D.禹

7.“禅让”传说中三位部落首领更替的先后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A.舜→尧→禹 B.尧→舜→禹

C.禹→舜→尧 D.舜→禹→尧

8.舜当上部落首领的方式是()

A.通过激烈的部落战争,战胜其他部落

B.凭借家庭特殊地位,继承部落首领的位置

C.通过“禅让”制,大家选他做首领

D.治水建立功业,受到人民爱戴

9.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首领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确定下来的()

A.战争B.世袭C.禅让D.谦让

10.下列不是由“禅让”方式选举出来的领袖是()

A.黄帝B.尧C.舜D.禹

11.禹治水时,采取的新方法是()

A.堵塞决口 B.加高堤坝 C.顺势疏导 D.加宽河道

12.“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成语与下面哪个部落联盟首领有关

A.黄帝B.尧C.舜D.禹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孙中山

(1)上述材料指的是哪一历史人物?



(2)他的贡献有哪些?这些传说真实性的证据是什么?



【拓展延伸】

收集有关黄帝、炎帝和尧舜禹的传说故事并在班内讲述。



第二学习主题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4课夏朝和商朝

备课人:程晖

【课时学习目标】

1.识记和理解:记住我国第一个王朝建立的时间和标志,记住商朝后期的都城,理解夏朝在我国历史的重要地位,了解商朝繁荣的主要表现。

2.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夏、商历史特点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通过对禹、成汤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初步了解公元纪年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国家形成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本课学习,更多地了解祖国悠久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

4.重点:夏朝的建立和盘庚迁殷。难点:夏朝建立的标志,国家的含义。

【预习导学】

1.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内容,独立完成下列预习题:

(1)我国第一个王朝的名称、建立者及建立时间。

(2)禹死后,其王位是如何继承的呢?这与禅让制有什么不同?

(3)说说夏桀是一个怎样的君主?你认为成汤灭夏的战争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

(4)商朝的建立时间和建立者,商朝迁都的情况和影响。

(5)商朝鼎盛时的疆域和经济发展情况。

2.组内互查,订正预习情况,并记录疑难问题。

【课堂学习研讨】

1.以小组为单位,展示预习成果。

2.组内交流预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如不能解决师生可共同探讨。

3.教师展示自己在备课中设计的研讨问题:

(1)夏朝和商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2)请你制作一份夏、商的大事年表。

4.小组探究交流,以组为单位展示研讨成果,如有错误,教师更正、补充。

5.教师指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建立知识框架。

【课内训练巩固】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建立者是()

A.黄帝 B.禹 C.启 D.伯益

2.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它建立于()

A.约公元前2070年B.约公元前1600年

C.约公元前1300年D.约公元前1046年

3.按原始社会末期的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禹的后继者应该是()

A.尧 B.舜 C.启 D.伯益

4.下列事件中,由“公天下”变成“家天下”的标志事件是()

A.禹建立夏朝 B.部落首领推举伯益作禹的后继者

C.启继承了最高统治者的位置 D.启杀死了伯益,打败了有扈氏

5.启登上王位的方式是()

A.通过“禅让制”,大家选他做首领B.通过激烈的部落战争,战胜其他部落

C.凭借家庭特殊地位,自己继承父位D.治水建立功业,受到人民爱戴

6.夏朝统治中心在今天的()

A.河北北部B.山东南部

C.陕西东部D.河南西部、山西南部

7.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先后消灭的对手有()

①禹②伯益③有扈氏④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你这个太阳啊,什么时候灭亡,我们愿意与你同归于尽!”这句话中的“太阳”指的是自比为太阳的夏朝最后的暴君,他是()

A.桀 B.纣 C.周厉王 D.周幽王

9.约公元前1600年,商的首领联合一些部落灭了夏朝,建立了商朝。这个首领是()

A.伯益B.盘庚C.成汤D.商纣

10.商朝的建立是通过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交战的地点是

A.涿鹿 B.鸣条 C.牧野 D.殷

11.公元前1300年,把都城迁到殷的商王是()

A.成汤 B.盘庚 C.武丁 D.纣

12.下列对商朝的势力范围描述错误的是()

A.东至大海 B.西到陇西 C.南抵长江流域 D.北达辽河一带

13.商朝的畜牧业发达,当时已饲养有后世称为“六畜”的家禽家畜——牛、羊、马,还有①猪②鹅③犬④鸡()

A.①②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14.商朝重要的手工业部门有()

①青铜冶铸②玉器制作③酿酒④炼铁

A.①②B.①②③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5.夏商时期臭名昭著的暴君是()

①启②桀③汤④纣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②④

16.观察右图,回答问题:

(1)这是商朝略图,图中A处是现在的河南安阳,商朝曾定都于此,请你回答商朝是在什么时候由谁把都城迁于此,当时此地叫什么?





(2)商朝鼎盛时期的势力范围已经比夏朝时有所扩大。请你说出夏朝的统治中心,并绘制出一幅商朝势力范围的示意图。









【拓展延伸】

我国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请你结合商朝经济的发展情况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第5课西周的兴亡

备课人:程晖

【课时学习目标】

1.识记与理解:识记周武王灭商、西周的建立与结束;理解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2.能力与方法:培养学生文史结合学习历史的方法与能力,以及分析比较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心向背对战争胜负的影响,客观历史地认识分封制的作用,通过周武王与周幽王的对比,加深对人生价值的认识。

4.重点:西周建立和分封制。难点:分封制。

【预习导学】

1.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内容,独立完成下列预习题:

(1)说说“武王伐纣”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大体过程和结果。

(2)西周的建立时间、建立者与都城。

(3)西周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都分封哪些人?有哪些重要封国?诸侯与周王之间有什么样的权利与义务?

(4)西周灭亡的时间和标志。

2.组内互查,订正预习情况,并记录疑难问题。

【课堂学习研讨】

1.以小组为单位,展示预习成果。

2.组内交流预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如不能解决师生可共同探讨。

3.教师展示自己在备课中设计的研讨问题:

(1)西周实行分封制有何作用?

(2)你认为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点有哪些?

4.小组探究交流,以组为单位展示研讨成果,如有错误,教师更正、补充。

5.教师指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建立知识框架。

【课内训练巩固】

1.武王伐纣是在下面的哪一年?()

A.约公元前2070年 B.约公元前1600年

C.约公元前1300年 D.约公元前1046年

2.在大型动画片《哪吒》中,有这样的情景,哪吒帮助姬发一起去讨伐暴君。姬发就是()

A.商汤 B.周文王 C.周武王 D.周幽王

3.要想了解西周建立前周族的发展历史,需要到下面什么地方去?()

①泾水②辽水③淮水④渭水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4.西安被称为六大古都之一,曾做过很多朝代的都城,下面曾以它为都城的朝代是()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5.西周的都城设在()

A.河南安阳B.殷 C.镐京 D.洛阳

6.见右图,此人即是讨伐残暴的商纣王统治的君主。他是()

A.纣B.周文王C.周武王D.周厉王

7.西周众多的诸侯,是通过下面的什么制度产生的()

A.奴隶制B.世袭制C.分封制D.禅让制

8.周王建立封国时册封的对象有()

①自己的子弟、亲戚②功臣③古帝王的后代④少数民族首领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9.西周分封制规定,诸侯是周天子的臣属,必须()

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②定期朝见天子

③向天子贡献财宝和特产④服从天子调遣出征作战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10.西周初年,设立封国的数量为()

A.50个 B.51个 C.17个 D.71个

11.下列属于西周册封的诸侯国有()

①鲁②齐③燕④赵⑤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12.西周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A.西周实行分封制 B.西周等级森严

C.周厉王的暴政 D.周幽王昏庸无道,矛盾激化

13.西周的最后一位国王是()

A.夏桀B.商纣C.周武王D.周幽王

14.观察右图,回答问题:

(1)请写出西周的都城A:。

(2)请写出武王伐纣的地点B:。

(3)西周的统治区比商朝更大,为了控制全国广大地区,采取了一种什么制度?





(4)西周初年,一共建立了___________个封国。请写出图上五个重要封国的名称。

1.2.3.

4.5.

【拓展延伸】

制作西周主要封国分布图,图上标出牧野、镐京及重要封国,并附上图例。





第6课春秋争霸

备课人:程晖

【课时学习目标】

1.识记与理解:识记春秋开始的时间、春秋五霸、晋文公与楚庄王称霸,吴越争霸的史实,理解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及各霸主成就霸业的共同原因。

2.能力与方法:通过讲解、阅读教材、归纳比较的方法,学习本课的历史,培养提高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分封制的崩溃导致春秋争霸,学习齐桓公的胸襟与用人、容人之量,认识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意义,认识霸主成功的共同原因在于改革而国强。

4.重点: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难点:春秋争霸的原因。

【预习导学】

1.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内容,独立完成下列预习题:

(1)何时周平王把都城东迁至何地,从此,我国历史进入春秋时期?东周包括哪两个时期?

(2)春秋时期政治形势的特点是什么?

(3)什么是“春秋五霸”?在教材《春秋列国形势图》中找到称霸五国的位置。

(4)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

(5)找出与春秋时期诸侯称霸相关的成语。

2.组内互查,订正预习情况,并记录疑难问题。

【课堂学习研讨】

1.以小组为单位,展示预习成果。

2.组内交流预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如不能解决师生可共同探讨。

3.教师展示自己在备课中设计的研讨问题:

(1)越王勾践的成功给我们有什么启示?

(2)西周时,“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春秋时,“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个变化说明了什么?

4.小组探究交流,以组为单位展示研讨成果,如有错误,教师更正、补充。

5.教师指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建立知识框架。

【课内训练巩固】

1.“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是古人对下列哪一时期政治局面的描述()

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

2.孔子根据鲁国的历史编写了《春秋》后就以春秋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春秋开始于()

A.公元前475年 B.公元前476年

C.公元前771年 D.公元前770年

3.河南洛阳是著名的古都,下列朝代曾以它作为都城的是()

A.夏朝 B.西周 C.春秋 D.西汉

4.春秋时期,第一位君主是()

A.周文王 B.周武王 C.周幽王 D.周平王

5.春秋时期,第一个当上霸主的是()

A.齐桓公B.宋襄公C.晋文公D.秦穆公

6.齐桓公即位以后,不计较个人恩怨,用以为相的是他的宿敌()

A.伊尹B.姜尚C.管仲D.鲍叔牙

7.以下内容和管仲改革无关的是()

A.改革币制 B.改革内政 C.发展生产D.改革军制

8.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争是()

A.城濮之战B.桂陵之战C.马陵之战D.长平之战

9.城濮之战中交战的双方是()

A.齐楚B.晋楚C.吴越D.吴楚

10.楚庄王向东周大臣探问王宫里的九鼎有多重,表现了()

A.他比较喜欢九鼎 B.他想按照王宫的九鼎进行仿做

C.九鼎是诸侯能够争霸的必需品 D.他想夺取周王权力

11.成语“一鸣惊人”“问鼎中原”显示了下面哪一个诸侯王的野心()

A.齐桓公B.楚庄王C.晋文公D.宋襄公

12.春秋末期,吴王阖闾改革内政,使吴国实力大大增强,他任用著名的军事家是()

A.管仲B.孙武C.孙膑D.伍子胥

13.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是()

A.晋文公 B.楚庄王 C.阖闾 D.勾践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平王立,东迁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指诸侯)。

(1)“平王立,东迁于洛邑”是在哪一年,标志着哪一时期的开始?



(2)材料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情况?



(3)“政由方伯(指诸侯)”,请你举出五个具体的例子。



(4)请你试着分析一下“诸侯强并弱”所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拓展延伸】

找出春秋时期这些霸主能够称霸的共同原因,请你联系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谈谈你的看法。





第7课战国争雄

备课人:程晖

【课时学习目标】

1.识记和理解:记住战国时期的起止时间,“战国七雄”的名称和地理方位,理解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了解“合纵”与“连横”的含义。

2.能力与方法:通过对战国时期战争特点的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通过对孙膑、白起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通过对战国形势图的学习,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战国时期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学习“合纵”与“连横”,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

4.重点:“战国七雄”,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和著名军事家。难点:“合纵”、“连横”的含义。

【预习导学】

1.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内容,独立完成下列预习题:

(1)战国时期是指哪段历史时期?

(2)什么是“战国七雄”?在教材《战国形势图》中指出他们的位置。

(3)战国时期的战争有哪些特点?有哪些著名战役和著名军事家?

(4)什么是“合纵”?什么是“连横”?说说张仪和苏秦分别采用的是什么外交策略?

2.组内互查,订正预习情况,并记录疑难问题。

【课堂学习研讨】

1.以小组为单位,展示预习成果。

2.组内交流预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如不能解决师生可共同探讨。

3.教师展示自己在备课中设计的研讨问题:

(1)你能否用图示法表示“合纵”与“连横”?

(2)“合纵”与“连横”之争中,哪一种策略处于优势,为什么?

4.小组探究交流,以组为单位展示研讨成果,如有错误,教师更正、补充。

5.教师指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建立知识框架。

【课内训练巩固】

1.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战国”因战争众多、争夺激烈而得名。战国时期是指()

A.约公元前21世纪—约公元前16世纪 B.约公元前16世纪—约公元前11世纪

C.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D.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2.下列诸侯国中,不属于战国七雄的是()

A.齐国 B.晋国 C.楚国 D.赵国

3.战国初年,被韩、赵、魏三家卿大夫瓜分的国家是()

A.齐国 B.晋国 C.楚国 D.秦国

4.战国中期,采用围魏救赵的办法打败魏国的军事家是()

A.孙武 B.孙膑 C.吴起 D.伍子胥

5.人物下列中,生活在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是()

A.孙武 B.张仪 C.孙膑 D.苏秦

6.战国时期,七国之间战争不断。主要的兵种有()

A.车兵 B.步兵和骑兵C.水兵 D.藤甲兵

7.“纸上谈兵”的成语典故源自于长平之战,指缺乏实战经验,惯于空谈兵法,战争中一败涂地的赵括。交战双方是()

A.秦国和齐国 B.魏国和赵国 C.秦国和楚国 D.秦国和赵国

8.指挥长平之战的秦国军事家是()

A.孙武 B.孙膑 C.白起 D.赵括

9.下列战役中,属于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的是()

①城濮之战②涿鹿之战③围魏救赵④长平之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在战国七雄中,位置最西的是诸侯国是()

A.燕国 B.赵国 C.魏国 D.秦国

11.战国后期,主张合纵的诸侯国不可能有()

A.秦国 B.赵国 C.楚国 D.燕国

12.在战国后期,下列哪两个诸侯国的联盟对秦国构成了威胁?()

A.齐燕 B.齐楚 C.赵魏 D.楚赵

13.下列一些研究纵横之术的读书人中,最突出的有()

①孙膑 ②白起 ③苏秦 ④张仪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4.右图为《战国形势图》,请读图答题:

(1)请填出图中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

A___B__CD

EFG

(2)H和I是战国时期两个著名战役的地点,请分别写出这两地的地名。

HI



【拓展延伸】

春秋时期的战争和战国时期的战争有何不同?



第8课商鞅变法

备课人:程晖

【课时学习目标】

1.识记和理解:记住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商鞅变法的时间和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

2.能力与方法:培养分析历史图片和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学习分析事物因果关系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变法遭遇阻力的学习,培养是非分明、爱憎鲜明的情感,认识到改革也是需要勇气、需要付出的。

4.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难点:对商鞅变法某些些内容的理解。

【预习导学】

1.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内容,独立完成下列预习题:

(1)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2)秦孝公为什么要任用商鞅进行变法?

(3)商鞅变法的时间与主要内容。

(4)8.战国时期比较彻底的变法运动是()

A.管仲改革 B.周世宗改革 C.商鞅变法D.王安石变法

9.与右图所反映的史实直接相关的改革家是

A.管仲B.商鞅C.王安石D.康有为

10.秦国成为战国七雄实力最强的国家,其主要原因是()

A.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改革 B.正确的军事策略

C.正确的外交策略 D.重视水利,发展生产

11.战国后期,秦国修建的两大水利工程有()

①灵渠②都江堰③郑国渠④白渠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12.商鞅变法后,秦国的都城迁到()

A.邯郸 B.大梁 C.咸阳 D.郢都

13.下列对商鞅变法的作用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使秦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B.是春秋时期一项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C.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 D.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14.战国时期,农业生产以经开始广泛使用()

A.青铜农具B.铁制农具 C.石制农具D.木制农具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其徭役)。事末利(工商业)及怠惰而致贫者,举以为孥(奴隶)。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享受特权)。

(1)上述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一次变法的内容?请你说说这一变法的主要内容。



(2)这次变法发生于哪一年?当时的国君是谁?



(3)如何评价这次变法,这次变法有什么作用?



【拓展延伸】

通过商鞅变法所遇到的阻力及取得的成功,给你什么样的启示和感想?我们国家现在正处于改革的大潮中,你认为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借鉴意义?





























复习:第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备课人:程晖

【知识链接】

第1课:我国已知最早人类是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是云南省元谋县发现的,他们揭开了中国历史的第一页。

在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发现了著名的北京人遗址和山顶洞人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北京人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他们的四肢进化快,像人;头部保留着猿类的特征,属于猿人。他们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称旧石器。他们靠渔猎、采集维持生活,能够使用天然火。

山顶洞人距今约18000年。他们的模样同现代人基本一样。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能人工取火和用兽皮缝制衣服。他们已经有了思想,有了爱美之心、有了羞耻感。

第2课:原始农耕时代的代表有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等。他们会种植庄稼、广泛使用磨制石器(称为“新石器”)、会制作陶器、能建造房屋,还饲养家畜家禽。

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7000年,是我国南方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他们生活在浙江余姚河姆渡一带,种植水稻,制作小船,住在木头建造的木房子里(干栏式房子)。

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6000年,是我国北方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他们生活在陕西西安半坡一带,种植粟,用麻纺织麻布,能制造精美的彩陶,住在半地穴式房子里。

大汶口遗址地点在山东泰安大汶口,约6000—4500年前,他们过着原始农耕生活,贫富已分化。

【复习检测】

1.假如你回到170万年前的中华大地上,你会见到的情景最可能是()

A.元谋人在采集食物 B.北京人在打制石器

C.河姆渡人在种植水稻 D.黄帝大战蚩尤

2.根据下图判断我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的人类位于()



A.长江流域B.黄河流域C.珠江流域D.以上选项都不是

3.“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已经会使用天然火”。请你判断他属于()

A.北京人B.元谋人C.蓝田人D.山顶洞人

4.下面这些对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

A.早晨,几十个人围在一起喝小米粥

B.下午,一个人在原始森林中用弓箭射死了一头野兽

C.大家很高兴,马上钻木取火烧烤捕到的野兽

D.晚上,大家住在洞穴中,洞口燃着一堆大火以驱赶野兽和照明

5.在原始社会,火可以帮助人们驱逐野兽,增强人类自卫和狩猎能力。我国居民中,最早懂得用火保护自己安全的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蓝田人D.山顶洞人

6.在同一地点发现的远古人类是()

A.元谋人和北京人 B.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C.山顶洞人和半坡人 D.河姆渡人和半坡人

7.下列能说明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的是()

A.吃熟食B.懂得人工取火

C.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D.制造和使用简单的工具

8.《韩非子》载:“上古之世,……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懂得“钻燧取火”的我国远古人类是()

A.山顶洞人B.元谋人 C.蓝田人 D.北京人

9.下面发现与半坡居民有关的是()

①发现了粟的遗物,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②发现纺轮,说明已经会纺线、织布、制衣

③陶器上有刻画符号,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文字的萌芽

④发现稻谷的遗物,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0.半坡出土了大量陶器,陶器的底色一般为红色,上面大多绘有人、动物和几何花纹等图案,称为()

A.黑陶B.白陶C.红陶D.彩陶

11.“神农时,民方食谷”,推测一下文中的“谷”(粟)最有可能培育的人是()

A.北京人B.山顶洞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

12.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你知道下面的文物与遗址的搭配中错误的一项是()



13.下图的房屋类型以下列哪一地区分布最普遍()



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淮水流域 D.珠江流域

14.原始农耕时代取得的几项重要成就是()

①种植粟②能制造陶器③种植水稻④铸造铁器⑤发明瓷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D.①④⑤

15.考查历史遗址是我们学习历史最直观的方法,下面是保留了我国原始社会人类生活的遗址,请说出依据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②③①④D.③①②④

16.阅读下列材料,正确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

材料二: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周易》

(1)材料一中神农氏为什么“教民农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说明神农氏是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



(2)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请你根据所学内容列举出这一时期原始居民的两个代表。



(3)材料二说明人类的居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你举例说明。





复习:第3课远古的传说

第4课夏朝和商朝

备课人:程晖

【知识链接】

第3课:黄河流域生活着炎帝和黄帝两个著名的部落。

传说炎帝姓姜,人称神农氏(炎帝神农);黄帝姓姬,号轩辕氏。黄、炎部落结成联盟,逐渐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干,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尊奉炎帝和黄帝为人文始祖,中华儿女自称“炎黄子孙”或“华夏子孙”,炎帝陵和黄帝陵是炎黄子孙共同的祖陵。对炎帝陵和黄帝陵的祭祀能让我们不忘历史(祖先),牢记自己的民族责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祖国的早日统一。

尧、舜、禹时期,部落联盟首领是经过部落首领们民主推选实现的,历史上称这一制度为“禅让”。

大禹治水,采用疏导的办法,历经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历尽艰险,终于治水成功。他不畏艰难困苦,以天下为重,开拓创新,讲求方法等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第4课: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约公元前2070年即公元前21世纪,禹建立夏朝。统治中心在今河南西部,山西南部一带。禹死后,启继承了最高统治者的位置,标志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夏朝因夏桀的暴政而灭亡。

约公元前1600年,商的首领成汤灭亡夏朝,建立了商朝。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今河南安阳西北),从此商朝稳定下来。

商朝经济发展的表现:⑴农业生产的规模已相当大,种植粟、黍、稻、麦等;⑵畜牧业发达,饲养马、牛、羊、猪、犬、鸡等家禽家畜;⑶青铜冶铸、玉器制作、酿酒等手工业已很发达;⑷商业也发达到一定水平,交易时以海贝、骨贝、玉贝和铜贝等作为货币。

商朝最后一个王是纣王,非常残暴,被周武王所推翻。

【复习检测】

1.在卡通动画片《哪吒》的主题曲中有这样一句歌词:“轩辕剑,满弓拉”。你知道“轩辕”指的是下面哪个人物吗?()

A.黄帝 B.尧 C.舜 D.禹

2.如果拍摄一部反映传说中尧、舜、禹时期的电视连续剧,能够出现的情节是()

A.黄帝和炎帝共同视察大禹治水的工作

B.年老的禹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让给了舜

C.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D.尧发明了文字

3.海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是因为()

A.华人是黄皮肤的黄色人

B.从中国大陆出去的华人

C.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是炎黄两部结成的部落联盟发展而来

D.炎帝黄帝战胜了蚩尤

4.苏辙的《涂山》:“娶妇山中不肯留,会朝山下万诸侯。古人辛苦今谁信,只见清淮入海流。”这首诗称赞的是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英雄,他是()

A.盘古 B.炎帝 C.禹 D.共工

5.现代民主政治所追求“选贤与能”,这和中国古代哪一种制度相近?()

A.封建制度 B.禅让制度 C.宗法制度 D.君位世袭

6.夏朝的第二代国王是()

A.禹 B.启 C.伯益 D.桀

7.《尚书·序》记载汤“与桀战于鸣条之野,作汤誓”,此事件发生在()

A.公元前2070年B.公元前1600年

C.公元前1046年D.公元前771年

8.见下图,这是位于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在这里发现了大量甲骨和青铜器。这里曾做过下列哪个朝代的都城?()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9.下列对商朝经济的发展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农业生产的规模已相当大

B.种植的粮食作物有粟、黍、麦、稻和玉米

C.畜牧业发达,饲养有马、牛、羊、猪等

D.青铜冶铸、玉器制作和酿酒业发达

10.阅读下列材料,正确回答问题:

材料一:“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材料二: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1)两则材料与哪一传说中的人物有关?



(2)根据你现在所掌握的知识,请指出“建此伟业”指的是什么?



(3)材料二中的“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与哪个事件有关?



(4)这两则材料都反映了对这个人物什么样的情感?





复习:第5课西周的兴亡

第6课春秋争霸

备课人:程晖

【知识链接】

第5课:约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周武王灭亡商朝,建立周朝,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历史上称为西周。

西周实行分封制,产生了大量的诸候。实质是为了巩固和加强自己的统治。自此“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分封制目的:为控制全国广大地区。内容:周王让自己的子弟、亲戚和功臣以及一些古帝王后代,在各地建立封国。诸侯权利:统治和管理辖区的土地和人民。诸侯义务:①拥戴周王;②定期朝见;③交纳贡品;④带兵随周王出征。重要封国:鲁、齐、燕、晋、宋等。

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死,西周结束。

第6课: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开始。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特点:①王权衰落;②诸侯强大,争当霸主。表现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齐桓公。他任用管仲为相,发展生产,改革内政,整顿军队,使齐国国力更加强盛;同时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葵丘会盟,标志着齐桓公称霸成功。

晋文公经城濮之战打败了楚国,成为了第二个霸主。相关的成语是退避三舍。

楚庄王野心很大,问鼎中原,最终一鸣惊人成霸主。

吴王阖闾任用著名军事家孙武改革内政,加强军队,成为春秋第四个霸主。

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在逆境中拼搏奋斗,坚持不懈,终于成为春秋的最后一个霸主。

【复习检测】

1.见下图,此情景为公元前1046年,发生在牧野的一次重大战役。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商汤灭夏 B.武王伐纣 C.城濮之战 D.长平之战

2.西周初年实行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3.西周是被下列哪一个少数民族灭亡的()

A.匈奴 B.犬戎 C.鲜卑 D.突厥

4.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背景的()

A.周幽王昏庸无道 B.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

C.诸侯国的势力越来越小 D.周天子力图削弱诸侯国势力

5.下列春秋时期的五位霸主先后称霸的顺序是()

①齐桓公②楚庄王③晋文公④吴五阖闾⑤越王勾践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②④⑤ C.①④③②⑤ D.②①③④⑤

6.下列齐桓公称霸的原因中不包括()

A.优越的地理条件,山东北部,盛产鱼盐

B.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

C.提出尊敬周王和阻止周边民族对中原侵犯的旗号

D.以武力征服了其它强大的诸侯国

7.“退避三舍”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你知道这个成语与下列的哪个战役有关?()

A.涿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城濮之战 D.长平之战

8.楚庄王称霸过程中,进行了一次决定性的战役,这次战役的交战对象是()

A.秦国 B.晋国 C.齐国 D.魏国

9.下列有关吴王阖闾称霸因素中,错误的一项是()

A.改革内政 B.加强军队C.建设城郭 D.任用孙膑为将军

10.阅读下列材料,正确回答问题:

材料: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论语》

(1)管仲是如何辅佐齐桓公称霸的?



(2)怎样理解“民到于今受其赐”这句话?



(3)材料反映了人才和改革的重要性,请你结合当今实际,谈一谈这两个方面对国家社会发展起到的作用。





复习:第7课战国争雄

第8课商鞅变法

备课人:程晖

【知识链接】

第7课: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特点:“乱”和“变”。战国七雄是齐、楚、秦、燕、赵、魏、韩(地理位置:东南西北上中下)。

战国战争特点:铁兵器出现;步兵和骑兵取代车兵;军队庞大,修建工事;参战兵力多,争夺激烈。著名军事家有孙膑和白起,著名战役有“围魏救赵”(孙膑)、“长平之战”(赵括:纸上谈兵)。

战国中后期,秦国力量强大,严重威胁东方六国。各国对外政策围绕秦国展开。六国进行合作,“合众势以攻一强”,史称“合纵”;秦国破坏六国的联合,收买拉拢东方国家,“事一强以攻众弱”,史称“连横”。“合纵”与“连横”构成了战国纷争的重要内容。

第8课:战国时生产力的标志是铁器的使用、牛耕的推广。

由于秦国落后,秦孝公决心改革、变法图强,任用并支持商鞅变法。

变法的内容:①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土地国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②重农抑商。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免除徭役,禁止弃农经商。③奖励军功。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④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全国设31县,由国君派官吏治理。⑤严明法令。

商鞅后被车裂而死,但“商君虽死,秦法未败”。因为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通过变法,旧制度废除了,新制度建立了;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了;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复习检测】

1.下列属于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的是()

①孙武②管仲③白起④孙膑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战国中后期,有一种策略叫合纵,即“合众势以攻一强”,这里的“一强”指的是()

A.秦国 B.齐国 C.楚国 D.燕国

3.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历史发展呈现的趋势是()

A.国家数目越来越少,天子权力越来越大

B.国家数目越来越多,天子权力越来越小

C.国家数目越来越少,天子权力越来越小

D.国家数目越来越多,天子权力越来越大

4.下列属于战国前期,我国在农业生产上的重大变革的是()

A.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B.青铜兵器得到改进,铁兵器出现

C.步后和骑兵取代车兵,成为主要兵种

D.各国纷纷进行变法

5.一个人因为懒惰而被罚做奴隶,这样的事情可能发生在()

A.夏朝 B.商朝 C.春秋 D.战国

6.在下列商鞅变法的措施中,严重触犯了奴隶主贵族利益的一项是()

A.改革土地制度 B.重农抑商 C.推行县制 D.奖励军功

7.闻名世界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修建于()

A.春秋时期秦国 B.战国时期的秦国

C.春秋时期的齐国 D.战国时期的齐国

8.春秋和战国时期,被称为大变革的时候,这里的变革所包含的内容,不正确的是()

A.铁器的普遍使用 B.牛耕的推广

C.各国纷纷进行变法 D.周天子的地位下降

9.下面是小明在互联网上搜索到一幅春秋战国知识的系统图表,请你仔细研究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示上我们可以提炼出哪些有效信息?(至少说出五条)



(2)图示上的春秋五霸与我们所讲的五位霸主有所区别,请你说出你学习到的春秋五霸的五位霸主都分别是谁?



(3)图示上有四个著名的战役,请你说一说你知道的与这些战役相关的成语(至少三个)。



(4)图示中的(东南西北在中间),其中东西南北各代表战国时期一个诸侯国的位置,请分别说出各自对应的诸侯国。



10.阅读下列材料,正确回答问题:

材料: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商)汤、(周)武王不循古而王,夏、殷(商)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秦)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中提到了“夏、殷(商)不易礼而亡”。请你根据学过的史实说一说夏商灭亡的原因有哪些?



(2)材料中的“卫鞅”指的是谁?文中的“孝公”是在哪一年任用“卫鞅”进行变法的?



(3)请你说出变法的主要内容。



(4)这次变法的性质是什么?它对秦国有何影响?

































献花(0)
+1
(本文系★清馨齋★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