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小学语文课文修辞方法举隅
2014-07-22 | 阅:  转:  |  分享 
  
小学语文课文修辞方法举隅李晓云个人文集

?

前几天,办公室里的几位老师因为“引用”是不是修辞方法而发生了一场争执。其实,稍微有点修辞知识的人就应该知道它不仅是一种修辞方法,而且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格,在小学课文中比比皆是。下面笔者想就此问题拾人慧牙,谈谈小学语文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常见修辞方法,以供参考。

?

一、比喻

?

什么是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是利用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种事物来比喻来比喻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方法。

?

构成比喻必须具备三个要素: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

?

比喻有四种:明喻、暗喻、借喻和博喻。

?

1.明喻。在比喻句中,本体、喻体都出现,比喻词用“像、好像、如、如同、似的、仿佛”之类。明喻的基本格式是“甲像乙”。例如:

?

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山水)》

?

这里把“桂林的山”比作“翠绿的屏障”,又比作“新生的竹笋”,形象地描绘出桂林的山连绵不断、色彩艳丽的风姿。

?

2.暗喻。即暗中打比方,把比喻关系隐藏在判断句中,本体、喻体虽然同时出现,但比喻词换成“是、成了、等于、当作、化作”等判断词。暗喻的基本格式是“甲是乙”。例如:

?

①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美丽的小兴安岭》)②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燕子》)

?

例①用“美丽的大花园”和“巨大的宝库”来比作小兴安岭,突出了它的景色美丽和物产丰富;例②把“燕子”说成是“音符”,生动贴切,形象鲜明。

?

3.借喻(也叫隐喻)。借喻不说出本体,或不在本句说出,而是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没有喻词。例如:①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泪珠里。(《琥珀》)

?

②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猫》)

?

虽然借喻在表面上没有本体何比喻词,但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是可以找出来的。例①直接用“泪珠”代替了“松脂”,同时也调侃的语气表达了对两只小虫“悲惨”命运的“同情”;例②直接用“小梅花”代替了“猫爪子印”,既富有美感,又巧妙而不露痕迹地表达了对猫儿的喜爱之情。

?

4.博喻。博喻就是用一连串的喻体,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来描绘、说明同一个喻体。例如:

?

鲁迅的书桌上刻着一个小小的“早”字。字横着,很像一个还没开放的花骨朵,又像一只小小的火把。

?

这个比喻句,把鲁迅刻在桌子上的“早”字比作“花骨朵”,又比作“小小的火把”,不但形象生动,而且充满希望,预示着鲁迅先生从小就非常注意意志的磨练。

?

二、比拟

?

比你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着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乙物来写。前者叫做拟人,后两者叫做拟物。

?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

?

1.拟人。是将描写的事物赋予人的言行、思想、感情等特征。例如:

?

①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匆匆》)

?

②天空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的星星,天河显得很清楚,仿佛为了过节……(《凡卡》)

?

例①用“太阳有脚”、“挪移”,写出了时间在不经意间悄悄溜走;例②“快活地”、“眨着眼”,写出了乡村生活的美好,衬托出凡卡现实生活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

?

拟人的修辞方法在低年级语文课文中运用最多,主要表现在童话、寓言中。

?

2.拟物。就是使描写的人具有物的属性特征。例如:

?

敌人夹着尾巴逃跑了。

?

这个句子形象地刻画了敌人的畏惧心理,说明其彻底失败。

?

三、借代

?

借代是这样一种修辞方法:不直接说出本体事物的名称,而用借体(于本体事物相联系的其他事物)来代替本体。例如:

?

①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十里长街送总理)》

?

②几十把雪亮的刺刀闯进来。《(小英雄雨来)》

?

③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菩萨蛮.大柏地)》

?

例①用“红领巾”代替少先队员,例②用“雪亮的刺刀”代替日本鬼子,这些人的特征、标志用在课文中,具有替代人物称呼的作用。例③是用已经掌握的事实、资料等代替本体,即“弹洞前村壁”是客观事实,反映了当年鏖战的情况。

?

四、夸张

?

是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或是为了突出事务某方面的特征,使读者获得鲜明的印象,对客观事物的属性、特征有意夸大。这种修辞方法叫做夸张。

?

夸张可分为扩大夸张,缩小夸张和超前夸张。

?

1.扩大夸张。是把事物的属性、特征有意夸大的方法。例如:

?

晏子回答说:“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人肩膀檫着肩膀,脚尖碰着脚尖。大王怎么说没人呢?”《(晏子使楚)》

?

为了回击楚王侮辱性的问话,晏子用夸张的说法表明临淄的人多,体现了齐国使者的聪明才智。

?

2.缩小夸张。和扩大夸张相反,缩小是一种有意把事物的属性、特征缩小的夸张方法。例如:

?

①这巴掌大的地方,怎么能踢球呢?

?

②十几天的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

?

③就这点儿东西,还不够我塞牙缝的呢?

?

例①用“巴掌大”形容活动范围小;例②“不够我塞牙缝”指食物非常少;

?

例③“一眨眼”形容时间过得快。这些都是把事物的属性、特征缩小到极点,以次表明作者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

?

3.超前夸张。是一种提前把尚未出现的情况,说成已经出现的夸张方法。例如:

?

车还没有到,可我已经嗅到了故乡的泥土的芬芳。

?

由于“我”心情急切,到达目的地之后的情形便提前出现了。这种写法,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急于见到故乡的思想感情。

?

五、排比

?

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意义相近的语言单位排列在一起,用来表达强烈感情的修辞方法叫排比。例如:

?

①晏子回答说:“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人肩膀檫着肩膀,脚尖碰着脚尖。大王怎么说没人呢?”《(晏子使楚)》

?

②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山水》)

?

例①为了回击楚王侮辱性的问话,晏子又用排比的说法,从“张袂成荫”、“挥汗如雨”和“摩肩接踵”三个方面,表明临淄的人多。例②“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用三个比喻构成一组排比,形象地写出了桂林山“奇”的特点。

?

六、对偶

?

对偶又叫对仗,是一种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两个语言单位表达相近或相反的意思的修辞方法。

?

对欧可以分为正对、串对和反对三种。

?

1.正对。正对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对偶。例如:

?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

在这首诗中,前两句“两个”对“一行”,“黄鹂”对“白鹭”,“鸣”对“上”,“翠柳”对“青天”;后两句“窗”对“门”,“含”对“泊”,“西岭”对“东吴”,“千秋雪”对“万里船”。这些词词义相近、结构相同、词性相同,因而是对仗显得十分工整,读来琅琅上口。

?

2.串对。串对又叫流水对,指对偶的上下两句意思相连。例如:

?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

“春种”和“秋收”是两个情景,意思是春天播下一颗种子,秋天就可收获万担粮食,两句诗的意思前后衔接,联系紧密,很显然是流水对。

?

3.反对。反对的意思是相反的对偶。例如:

?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

这是鲁迅先生的《自嘲》诗中的两句。面对不同的对象,作者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对敌人“横眉冷对”,冷漠无情;对人民则“俯首甘为”,热情服务。这里“千夫指”即“千夫所指”,指人民痛恨的敌人,“孺子牛”比喻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人。这两句诗运用反对的手法,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立场。

?

还有一种叫宽对,它不一定要求严格的对仗,也不限于句子各部分完全对应,只要某些句子成分适当对应就可以。有时在文章的布局上,也可以采用对偶的方法。例如《桂林山水》中描写“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这两段,就采用了这样的对偶方式。七、引用

?

为了完整地表达某个意思,把名言、史实、资料、熟语、诗词、典故等,有选择地安插到自己的文章中,作为自己的语言成分或论述的例证,这种修辞方法叫做引用。

?

引用可以分为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

?

1.直接引用。即在引语的前面或后面说明出处或来源。例如:

?

①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

②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毛泽东《为人民服务》)

?

③北京有句歇后语:“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卢沟桥的狮子》)

?

例①引用的是大家熟悉的诗句,以次交待游览的原因;例②引用的是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中的句子,用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即“死的意义有不同”;例③引用的是歇后语,说明卢沟桥的狮子多得数不清。

?

2.间接引用。即不说明出处,直接把引文应用到文章中去,使之成为文章的一部分。例如:

?

①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觉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这是“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桂林山水》)

?

②我情不自禁地说:“这草塘真美啊!”

?

“那当然!‘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听说过吧。可惜你来得不是时候。要是春天,小草发芽,河水刚开化,藏了一冬的鱼都从水底又上来了。开河的鱼,下蛋的机,肉最香不过了……”(《可爱的草塘》)

?

例①引用诗句抒发对桂林山水的赞美,情到笔到,信手拈来,没有必要说明出处;例②引用谚语介绍草塘物产丰富,因为这个谚语在当地流传甚广,而且后面还有一些补充交待,所以作者也没有说明出处。

?

八、设问

?

说话、写文章时,为了强调自己的看法或结论,有时先提一个问题,以引起大家的注意和思考,然后由自己来回答所提出的问题。这种修辞方法叫设问。

?

设问的明显特征是无疑而答,自问自答,有问必答。例如:

?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

?

这个句子看起来像个反问句,实则是个设问句。“她敢从成把的火柴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是作者先提出“小女孩敢不敢”这样一个问题,目的在于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然后连忙做出回答“她终于抽出了一根”,说明小女孩抽出这一根火柴是经过反复思考才作出的决定。由于难忍的寒冷逼得她顾不得挨打了。

?

九、反问

?

反问是用疑问的方式表达肯定的意思,表达的意思更坚定,使读者确信无疑,毫无辩驳、怀疑的余地。

?

反问的突出特征是无疑而问,只问不答,问中有答。

?

范文可以分为否定反问和肯定两种

?

1.否定反问。即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例如:

?

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巴金《海上日出》)

?

这个否定反问句,肯定的意思十分明确,即“这是伟大的奇观”,充分表达了作者看到日出后的激动和赞美之情。

?

2.肯定反问。即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例如:

?

我想高声地全世界人民说,好像全世界都能听见我的声音:“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一夜的工作》)

?

文章用反问的形式结尾,表达了作者为中国有这样一位总理感到骄傲、自豪的激动心情。

?

十、反复

?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某种感情,而特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或句子。这种修辞方法叫做反复。

?

反复有连续反复和间接反复两种。

?

1.连续反复。即连续重复相同的语句,中间没有其他与句间断。例如:

?

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十里长街送总理》)

?

句中的两个“望着”“望着”反复使用,写出了少年儿童等待灵车时的心情,显示对周总理的无限敬爱。

?

2.间接反复。即重复的语句不相连,而是由另外的词句隔开。例如:

?

女老师斜着身子,用手指点着黑板上的字,念着:

?

我们是中国人,

?

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

大家就随着女老师的手指,齐声轻轻地念起来:

?

我们——是——中国人,

?

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

……

?

雨来半天才喘过气来,脑袋里像有一窝蜂,嗡嗡地教。他两眼直冒金花,鼻子里流着血。一滴一滴的血滴下来,溅到课本那几行字上:

?

我们是中国人,

?

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小英雄雨来》)

?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在文中不同地方出现了三次,说明小英雄雨来是在爱国思想的教育下逐步成长起来的。反复的手法起到了渲染气氛、深化主题的作用。

?

十、双关

?

双关是有意识一句话出现两种解释,或表面说一层意思,暗中还有另一层意思,即话里有话,弦外有音。

?

双关也有两种,即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

?

1.谐音双关。谐音双关是利用同音词语构成的,可以是同音同字,也可以是同音异字。例如

?

①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

②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

③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

以上歇后语,通过替换同音字,表达新的意义。

?

2.语义双关。语义双关是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构成双关。例如:

?

“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

“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

“黑洞洞”表面上时说走路道路黑暗,实则指当时的反动统治暗无天日;“碰壁”的表面意思表面是走路不小心撞倒了墙,实则指斗争中受到的打击和迫害。

?

十一、反语

?

反语,顾名思义,就是说反话,是表面意思与实际要表达意思完全相反。例如:

?

……有人笑道:“真有意思,这里又可以唱歌,又可以跳舞。开联欢会,还有人架上机枪,保卫我们的安全咧!”(《狱中联欢》)

?

面对敌人的机枪,面对随时都会发生的危险,革命者是那样从容不迫,幽默风趣。文中的反语,反映了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

十二、对比

?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安排在一起,互相比较。这样的修辞方法叫对比。例如:

?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的结尾,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写小女孩在新年到来的前夜,带着美好的幻想冻死在街头,而人们的反应竟如此冷漠,深刻地揭露了黑暗社会的冷酷无情。寄予了作者对小女孩深切的同情,

?

又如《詹天佑》,写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主持修筑京张铁路,消息一传出,中国人民扬眉吐气,帝国主义者冷嘲热兴奋。这里作者采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中国人民和帝国主义者对此问题的两种不同反应,鲜明地反映了詹天佑当时修筑京张铁路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

?

十三、衬托

?

为了突出主要的事物,而用其他的类似、相近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这样的修辞方法叫做衬托。

?

衬托可以分为正衬和反衬。

?

1.正衬。是利用同主要是无类似的其他事物作陪衬,是主要事物的特征更突出。例如:

?

我看了一下前面,班长和几个战士伏在谷黄的茅草里。他们身上披着厚厚的茅草作伪装,猛一看去,很难发现他们。我又看了看伏在我身边不远的邱少云。他也全身伪装,隐蔽得更好,相隔这么紧,我几乎找不到他。(《我的战友邱少云》)

?

这里用隐蔽得很好的炸石门衬托隐蔽得更好的邱少云,为下文表现邱少云严守革命纪律作了铺垫。

?

2.反衬。反衬就是从反面衬托,利用同主要事物相反的事物作陪衬,更加突出主要事物的特征。例如:

?

泸定桥离水面有十多米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守城的两个团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了工事,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叫喊:“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飞夺泸定桥》

?

作者用一整段文字描写泸定桥的险要和敌人的猖狂,说明红军要夺下泸定桥所面临的巨大困难和危险,从反面突出地表现了红军战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9









献花(0)
+1
(本文系八百伴0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