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帛书易之义
第一章
子曰:《易》之义谁①阴与阳,六画而成章。曲句②焉柔,正直焉刚。六刚无柔,是谓大阳,此天之义也。□□□□□□□□□□□□方。六柔无刚,此地之义。天地相■③,气味相取④,阴阳流刑⑤,刚柔成章⑥。
第二章
万物莫不欲长生而亚①死,会心者而台②作《易》,和之至也。是故《键》□□□□□□□□□□□□□□□□□□□义沾下就,地之道也。用六赣也,用九盈也。盈而刚,故《易》曰“直方大,不习,吉”也。因“不习”而备。故《易》曰“群龙无首吉”也。是故《键》者得□□□□□□□□□□□□□□□□□□□畏也。容③者,得之疑也,师者,得之栽也。比者,得鲜也。小蓄者,得之未□也。履者,諈之□行也。益者,上下交矣。妇者,阴阳奸矣,下多阴而紑④□□□□□□□□□□□□□□□□□□□□而周,所以人背也。无孟之卦,有罪而死,无功而赏,所以啬,故□。□之卦,归而强士诤也。嬬□□□□□□□□□知未腾胜也。容失诸□□□□□□□□□□□□□□□□□□远也。大有之卦,孙⑤位也。大床⑥,小肿而大从,□□□也。大蓄,兑而诲也。隋之卦,相而能戒也。□□□□□□□□□□□□无争而后。??者,得??说,和说而知畏。谨者,得之代■也。家人者,得处也。井者,得之彻也。坸⑦者,□□□□□□□□□□□□□□□□□□也。丰者,得??之卦,草木??而从于不壹。坸之卦,足而知余。林之卦,自谁不先瞿。观之卦,盈而能乎。赍⑧之卦,善近而□□□□□□□□□□□□□□□□其??绝诱也。??乎□□□□□□□□忠身失量,故曰慎而侍也。筮闸⑨■纪,恒言不已。容狱凶得也。劳之??易??者??行也。损以??也。大床⑩,以卑阴也。归妹,以正女也。既赍(11)者,亨余比贫。??而知路,凡??■也。
第三章
子曰:??禁□也。子曰:??既穷□而??“晋如秋如”①,所以辟怒??“不事王侯”②,□□之谓也。不求则不足以难??。《易》曰:??则危,亲伤□□。《易》曰:“何校则凶,屡校则吉。”③此之谓也。子曰:五行□□□□□□□□□□□□用,不可学者也,唯其人而已矣。然其利□□□□□□□□□□□□□□□□。
第四章
赞于神明而生占①也,参天雨②地而义数也,观变于阴阳而立卦也,发挥于刚柔而生爻也,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也,穷理尽生③而至于命□□□□□□□□□□□理也,是故位天之道曰阴与阳,位地之道曰柔与刚,位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财④两之,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画而为章⑤也。天地定立,山泽通气,火水相射,雷风相■,八卦相厝⑥。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故《易》逆数也。
第五章
子曰:万物之义,不刚则不能僮①,不僮则无功,恒僮而弗中则亡,此刚之失也。不柔则不静,不静则不安,久静不僮则沉,此柔之失也。是故《键》之“炕龙”、《壮》之“触蕃”、《句》之“离角”、《鼎》之“折足”、《酆②》之“虚盈”,五■者,刚之失也,僮而不能静者也。《川》之“牝马”、《小蓄》之“密云”、《句》之“适属”、《渐》之“绳妇”、《肫③》之“泣血”,五■者,阴之失也,静而不能动者也。是故天之义刚建僮发而不息,其吉保功也。无柔■④之,不死必亡。僮阳者亡,故火不吉也。地之义,柔弱沉静不僮,其吉保安也。无刚■之,则穷贱遗亡。重阴者沉,故水不吉也。故武之义保功而恒死,文之义保安而恒穷。是故柔而不狂⑤,然后文而能胜也;刚而不折,然后武而能安也。《易》曰:“直方大,不习,吉。”□□□之屯于文武也。此《易赞》也。
第六章
子曰:《键》六刚能方,汤武之德也。“潜龙勿用”者,匿也。“见■①在田”也者,德也。“君子冬②日键键”,用也。“夕沂若厉,无咎”,息也。“或■在渊”,隐而能静也。“■■③在天”,□而上也。“炕龙有悔”,高而争也。“群龙无首”,文而圣也。《川》六柔相从顺,文之至也。“君子先迷后得主”,学人之谓也。“东北丧崩④,西南得崩”,求贤也。“履霜坚冰至”,豫□□也。“直方大,不习吉”,□□□也。“含章可贞”,言美诸也。“聒⑤囊,无咎”,语无声也。“黄常元吉”,有而弗发也。“龙单⑥于野”,文而能达也。“或从王事,无成有冬”,学而能发也。《易》曰“何校”,刚而折也。“鸣嗛”也者,柔而□也。《遁》之“黄牛”,文而知胜矣。《涣》之缘辞,武而知安矣。《川》之至德,柔而反于方。《键》之至德,刚而能让。此《键》《川》之厽⑦说也。
第七章
子曰:《易》之用也,段①之无道,周之盛德也。恐以守功,敬以承事,知以辟患,□□□□□□□□文王之危知,史说之数书,孰能辩焉?《易》曰:又②名焉曰《键》。《键》也者,八卦之长也。九也者,六肴③之大也。为九之状,浮首兆④下,蛇身偻曲,其为龙类也。夫龙,下居而上达者□□□□□□□□□□而成章。在下为橬⑤,在上为炕⑥。人之阴德不行者,其阳必失类。《易》曰“潜龙勿用”,其义潜清勿使之谓也。子曰:废则不可入于谋,胜则不可与戒,忌者不可与亲,缴□□□□□□《易》曰:“潜龙勿用。”“炕龙有悔”,言其过也。物之上■⑦而下绝者,不久大立,必多其咎。《易》曰“炕■有悔”。大人之义不实于心,则不见于德;不单于口,则不泽于面。能威能泽,谓之■⑧。《易》曰:“见龙在田,科见大人。”子曰:君子之德也。君子齐明好道,日自见以待用也。见■⑨则僮,不见用则静。《易》曰:“君子冬日键键,夕沂若厉,无咎。”子曰:知息也,何咎之有?人不渊不■⑩则不见□□□□□□反居其□□。《易》曰:“或■在渊,无咎。”子曰:恒■则凶。君子■以自见,道以自成。君子穷不忘达,安不忘亡,静居而成章,首福又皇。《易》曰:“■■在天,利见大人。”子曰:天□□□□□□□□□□□□□□□文而溥,齐明而达矣。此以■(11)名,孰能及□《易》曰:“见群■无首。”子曰:让善之谓也。君子群居莫耴(12)首,善而治,何■(13)其和也?龙不侍光而僮,无阶而登,□□□□□□□□□□□□此《键》之羊(14)说也。□□□□□□□□
第八章
子曰:《易》又名曰《川》,雌道①也。故曰“牝马之贞”,童兽也,《川》之类也。是故良马之类,广前而景②后,遂臧③,尚受而顺,下安而静,外又美刑④,则中又□□□□□□□□乎昃以来群,文德也。是故文人之义,不侍人以不善,见亚⑤墨⑥然弗反,是谓以前戒后,武夫昌虑,文人缘序。《易》曰“先迷后得主”,学人谓也,何先主之又?天气作□□□□□□□□其寒不冻,其暑不曷⑦。《易》曰:“履霜坚冰至。”子曰:孙从之谓也。岁之义,始于东北,成于西南。君子见始弗逆,顺而保■。《易》曰:“东北丧崩,西南得崩,吉。”子曰:非吉石也。其囗囗囗囗与贤之谓也。武夫又柫⑧,文人有辅,柫不桡,辅不绝,何不吉之又?《易》曰:“直方大,不习,吉。”子曰:生⑨文武也,虽强学,是弗能及之矣。《易》曰:“含章可贞,吉。”言美请之谓也。文人僮,小事时说,大事顺成,知毋过数而务柔和。《易》曰:“或从王事,无成又冬。”子曰:言诗书之谓也。君子笱⑩得其冬,可必可尽也。君子言于无罪之外,不言于又罪之内,是谓重福。《易》曰:“利永贞。”此《川》之羊说也。
第九章
子曰:《易》之要,可得而知矣。《键》《川》也者,《易》之门户也。《键》,阳物也。《川》,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①,以■天地之化。又口能敛之,无舌罪,言不当其时则闭慎而观。《易》曰:“聒囊,无咎。”子曰:不言之谓也。囗囗囗囗何咎之又?墨②亦毋誉,君子美其慎而不自箸也。渊深而内其华。《易》曰:“黄常元吉。”子曰:尉文而不发之谓也。文人内其光,外其龙,不以其白阳人之黑,故其文兹章。《易》??既没,又爵囗囗囗囗囗囗居其德不忘。“■单于野,其血玄黄。”子曰:圣人信哉!隐文且静,必见之谓也。龙七十变而不能去其文,则文其信于而达神明之德也。其辨名也,杂而不■③,于指《易》囗,衰世之僮与?《易》囗囗囗囗囗囗而察来者也。微显赞绝,巽而恒当,当名辩物,正言巽辞而备。本生④仁义,所行以义,刚柔之制也。其称名也少,其取类也多,其指閒⑤,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隐而单。因赍⑥人行,明失得之报。
第十章
《易》之兴也,于中故乎?作《易》者,其又患忧与?上卦九者,赞以德而占以义者也。《履》也者,德之基也。《嗛》也者,德之■①也。《复》也者,德之本也。《恒》也者,德之固也。《损》也者,德之修也。《益》也者,德之誉也。《困》也者,德之欲也。《井》者,德之地也。《涣》者,德制也。是故占曰:《履》,和而至;《嗛》,奠②而光;《复》,少而辨于物;《恒》,久而弗厌;《损》,先难而后易;《益》,长裕而与;《困》③,穷而达;《井》,居其所而迁;《涣》④,囗囗囗而救。是故《履》,以果行也;《嗛》,以制礼也;《复》,以自知也;《恒》,以一德也;《损》,以远害也;《益》,以兴礼也;《困》,以辟咎也;《井》,以辩义也;《涣》,以行权也。子曰:涣而不救,则比矣。
第十一章
《易》之为书也难前①,为道就■②,囗囗囗僮③而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也,不可为典要,唯变所次,出入又度,外内皆瞿④,又知患故,无又师保而亲若父母。印率其辞,楑⑤度其方,无又典常。后非其人,则道不虚行。□□无德而占,则《易》亦不当。
第十二章
《易》之义,赞始反①冬以为质,六肴②相杂,唯侍物也。是故其初难知而上易知也,本难知也而末易知也。囗则初如疑之,敬以成之,冬而无咎。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修道,乡③物巽④德,大明在上,正其是非,则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占,危哉。囗囗不当,疑德占之,则《易》可用矣。
第十三章
子曰:知者观其缘辞①而说过半矣。《易》曰: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瞿②,近也。近也者,嗛③之谓也。《易》曰: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若中也。《易》曰:三与五同功异立,其过□□,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