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蚁Z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千年古方香苏散 风寒感冒一剂平
2014-07-27 | 阅:  转:  |  分享 
  
千年古方香苏散——风寒感冒一剂平

1

一、香苏散——治疗风寒感冒效果好........................................................................................................................2(1)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2)明代吴昆的《医方考》.............................................................................................................................2(3)清代汪昂的《医方集解》..........................................................................................................................3(4)清代程国彭的《医学心悟》......................................................................................................................3(5)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的“感冒论治”..............................................................................................4(6)国医大师王绵之:感冒,来一剂加味香苏散..........................................................................................9(7)电饭锅与风寒感冒发烧.............................................................................................................................10(8)实践与思考.................................................................................................................................................10(9)成功案例.....................................................................................................................................................11(10)失败案例...................................................................................................................................................12

千年古方香苏散——风寒感冒一剂平

2

一、香苏散——治疗风寒感冒效果好大亮整理于2014年5月2014年7月增加王绵之言论以及案例(1)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香苏散一方最早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般简称《局方》)。为宋代太平惠民合剂局编写。全书10卷,附指南总论3卷。分伤风、伤寒、一切气、痰饮、诸虚等14门,载方788首。刊于1078年,距今将近1000年历史。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香苏散处方香附子(炒香.去毛)、紫苏叶,各四两。甘草(炙)一两,陈皮二两(不去白)。炮制:上为粗末。功能主治:治四时瘟疫、伤寒。用法用量: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日三服。若作细末,只服二钱,入盐点服。

备注:尝有白发老人授此方与一富人家,其家合施,当大疫,城中病者皆愈。其后疫鬼问富人,富人以实告。鬼曰:“此老教三人矣,稽颡而退”。(“稽颡”读音:qǐsǎng)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示极度的虔诚。(2)明代吴昆的《医方考》卷一感冒门,共考5方,香苏散是第一方。叙曰∶六气袭人,深者为中,次者为伤,轻者为感冒,今世人之论也,古昔明医未尝析此。昆也生乎今之世,则亦趋时人之论矣,故考五方以治感冒。<目录>卷一\感冒门

<篇名>香苏散

千年古方香苏散——风寒感冒一剂平

3

紫苏香附(醋制,各二两)陈皮(去白,一两)甘草(半两)四时感冒风邪,头痛发热者,此方主之。南方风气柔弱,伤于风寒,俗称感冒。感冒者,受邪肤浅之名也。《内经》曰卑下之地,春气常存,故东南卑下之区,感风之证居多。所以令人头痛、发热,而无六经之证可求者,所感人也由鼻而入,实于上部,不在六经,故令头痛、发热而已。是方也,紫苏、香附、陈皮之辛芬,所以疏邪而正气,甘草之甘平,所以和中而辅正尔。(3)清代汪昂的《医方集解》

于近80高龄写就《汤头歌诀》的汪昂前辈在其《医方集解》(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汪昂68岁时写成)中有:香蘇飲(《局方》)香蘇飲內陳皮草,外感風寒氣滯宜,寒熱頭痛胸脘悶,解表又能疏氣機。治四時感冒,頭痛發熱,或兼內傷,胸膈滿悶,噯氣惡食⑴。⑴《內經》曰:「卑下之地,春氣常在。」故東南卑濕之區,風氣柔弱,易傷風寒,俗稱感冒,受邪膚淺之名也。由鼻而入,在於上部,客於皮膚,故無六經形證,惟發熱頭痛而已。胸滿噯氣惡食,則兼內傷也。輕為感冒,重者為傷,又重者為中。香附(炒)、紫蘇(二錢)、陳皮(去白。一錢)、甘草(七分)。加薑、蔥煎。

傷食加消導藥。咳嗽加杏仁、桑皮。有痰加半夏。頭痛加川芎、白芷。傷風自汗加桂枝。傷寒無汗加麻黃、乾薑。傷風鼻塞頭昏加羌活、荊芥。心中卒痛加延胡索、酒一杯。此手太陰藥也。紫蘇疏表氣而散外寒。香附行裏氣而消內壅。橘紅能兼行表裏以佐之①。甘草和中,亦能解表,為使也。①橘紅利氣,兼能發表散寒,蓋氣行則寒散,而食亦消矣。)(4)清代程国彭的《医学心悟》

医门八法之论汗法:

千年古方香苏散——风寒感冒一剂平

4

感重而体实者,汗之宜重,麻黄汤。感轻而体虚者,汗之宜轻,香苏散。又东南之地,不比西北,隆冬开花,少霜雪,人禀常弱,腠理空疏,凡用汗药,只需对证,不必过重。予尝治伤寒初起,专用香苏散加荆,防,川芎,秦艽,蔓荆等药,一剂愈,甚则两服,无有不安。而麻黄峻剂,数十年来,不上两余。可见地土不同,而药迥别。卷二、太阳经证有:加味香苏散有汗不得服麻黄,无汗不得服桂枝。今用此方以代前二方之用,药稳而效,亦医门之良法也。不论冬月正伤寒,及春、夏、秋三时感冒,皆可取效。其麻黄汤,若在温热之时,则不可妄用。又体虚气弱,腠理空疏者,亦不可用。其桂枝汤,乃治太阳经中风自汗之证,若里热自汗者,误用之,则危殆立至。

又暑风证,有用白虎汤加桂枝者,桂枝微、石膏重,不相妨也。更有春温、夏热之证,自里达表,其症不恶寒而口湿,则不可用桂,宜另用柴葛解肌之类,或以本方加柴葛及清凉之味。大凡一切用药,必须相天时,审地利,观风气,看体质,辨经络,问旧疾,的确对证方为良剂。紫苏叶(一钱五分)陈皮香附(各一钱二分)甘草(炙,七分)荆芥秦艽防风蔓荆子(各一钱)川芎(五分)生姜(三片)上锉一剂,水煎温服,微覆似汗。前症若头脑痛甚者,加羌活八分,葱白二根;自汗恶风者,加桂枝、白芍各一钱,若在春夏之交,惟恐夹杂温暑之邪,不便用桂,加白术一钱五分;若兼停食,胸膈痞闷,加山楂、麦芽、卜子各一钱五分;

若太阳本证未罢,更兼口渴溺涩者,此为膀胱腑证,加茯苓、木通各一钱五分;喘嗽,加桔梗、前胡一钱五分,杏仁七枚;鼻衄,或吐血,本方去生姜,加生地、赤芍、丹参、丹皮各一钱五分;咽喉肿痛加桔梗、蒡子各一钱五分,薄荷五分;便秘加卜子、枳壳。若兼四肢厥冷,口鼻气冷,是兼中寒也,加干姜、肉桂之类,虽有表证,其散药只用一二味,不必尽方;若挟暑气,加入知母、黄芩之类;干呕发热而咳,为表有水气,加半夏、茯苓各一钱五分;时行疫疠,加苍术四分;梅核气症,喉中如有物,吞不入,吐不出者,加桔梗、苏梗各八分;妇人经水适来,加当归、丹参;产后受风寒,加黑姜、当归,其散剂减去大半。若禀质极虚,不任发散者,更用补中兼散之法。(5)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的“感冒论治”

(注:以下文字是从网上拷贝而来,错别字有点多,请感兴趣的读者购买正版书籍,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再2009年有再版,随后几年有几次印刷,我手头的是2013年2月第四次印刷的,定价只有18元,一碗面

千年古方香苏散——风寒感冒一剂平

5

条钱而已。)今天谈一个小题目——感冒。一般以为感冒是常见的轻浅的外感疾病,没有讨论的必要,即使讨论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问题。然而问题恰恰产生在这里。如果允许说,作为一个大夫不能做好感冒的辨证施治,甚至只用几种成药应付,或者是不能掌握感冒的一般治疗规律,不能治温病、伤寒等复杂的病证,都是很难想象的。同学们通过五年的系统学习,刻苦钻研,当然比一般的水平要高,但是正因为水平高,对于这些所谓常见的轻浅的疾病,更要特别注意。感冒的病因病机和证状等,《中医内科学讲义》上说得很清楚,不再重复。现在重点谈谈辨证施治,也就是如何将书本知识在临床上正确地运用。感冒的主要病因是风邪,祛风当用辛散。由于四时的气候不同,风邪的侵袭往往挟有不同的时气,一般以风温和风寒为多见,在辛散中又分辛凉和辛温,这是治疗感冒的基本法则。在这基础上,遇到挟署、挟燥、

挟湿的,结合清暑、润燥、化湿;遇到患者内热索重或痰湿索多的,也可结合演热或化痰。感冒的主要病变部位在于肺,故用辛散治疗的目的在于宣肺。肺主皮毛,开窍于鼻,职司治节。凡是感冒上出现寒热头痛,鼻塞流涕,喉痒咳嗽,都是通过肺来治疗。当然,兼见胁痛的也用疏肝,兼见食呆恶心的也用和胃,总之是以宣肺为主,从宣肺结合其他方面。感冒的发生和发展,同人体正气的强弱,及卫气的调节失常有关,故多因寒温不适和疲劳等引起,尤其是体虚的人容易感受,感受后往往纠缠不解。但是在这种内、外因相引发病的情况下,不能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把因果颠倒。因为感冒毕竟是外感新病,应以祛邪为先,只是不能看作轻浅的外感病而忽视内在因素。理解了这些问题,对于感冒的治疗已经骊珠在握,可先温习一下感冒的常用方剂:

【葱豉汤】(《肘后方》)——豆豉、葱白。【杏苏散】(《温病条辨》)——紫苏、杏仁、前胡、桔梗、枳壳、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姜、枣。【香苏饮】(《局方》)——紫苏、香附、陈皮、葱白、生姜、甘草。【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桔梗、枳壳、川芍、茯苓、甘草。以上是辛温发散方。葱豉汤通阳发汗,温而不燥,通用于寒邪伤表。杏苏散宜于咳嗽痰多。香苏饮宜于胸闷气滞。荆防败毒散宜于风寒较重,伴见四肢酸痛等证。------------------【桑菊饮】(《温病条辨》)——桑叶、菊花、薄荷、桔梗、杏仁、连翘、芦根、甘草。【银翘散】(《温病条辨》)——银花、连翘、豆兹、荆芥、露荷、牛劳、桔梗、件叶、芦根、甘草。以上是辛凉发散方。二方同样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银翘散重在发汗清热,兼有解毒作用。

------------------------【三拗汤】(《局方》)——麻黄、杏仁、甘草。这是辛平发散方。一般因麻黄性温,亦列于辛温解表剂。我认为麻黄虽然倔温,其性轻扬,为肺经专药。但本方用杏仁泄肺利气而不用桂枝,不同于麻黄汤的辛温发汗,且加入石膏即麻杏石甘汤,成为辛凉宣泄。说明本方的发散,重点在于宜肺止咳,一经结合不同气味的药物i便能改变其性质。我对一般感冒咳嗽,取其

千年古方香苏散——风寒感冒一剂平

6

简单有效,临床上常作为基本方,根据具体证状加味。-----------------------【桑杏汤】(《温病条辨》)——桑叶、杏仁、象贝、豆鼓、山桅皮、沙参、梨皮。【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香薷、厚朴、扁豆、银花、连翘。【霍香正气散】(《局方》)——藿香、紫苏、桔梗、厚朴、白正、白术、陈皮、半夏曲、获苔、大腹皮、生姜、红枣。以上是感冒兼证方。桑杏汤治风邪兼燥,新加香蒲饮治风邪兼暑,蕾香正气散治风寒兼湿。其中新加香蕾饮因暑多挟湿,故用厚朴,如果只属暑热,可改六一散。董香正气散主要化肠胃湿浊,亦有解毒作用。【桂枝汤】(《伤寒沦》)——桂枝、白芍、甘草、生姜、红枣。【参苏饮】(《医垒元戎》)——人参、紫苏、葛根、前胡、桔梗、识壳、半夏、陈皮、袄菩、木香、甘草。【玉屏风散】(《得效方》)——黄芪、白术、防风。

以上是体虚感冒方。桂枝汤调和营卫,加强体力以伎其出汗;参苏饮在一般祛寒止咳内加入扶正补气;玉屏风散则益气以托邪外出。三者的作用不同。治疗感冒的方剂并不多,但在这些方剂里可以看到同样治疗感冒,要求不一样;另一方面也可看到在疏散的原则上,目的还是一致的。再从这些方剂的药物来分析:疏表散邪——豆兹、紫苏、荆芥、防风、麻黄、桂枝、葛根、羌活、独活、香菇、薄荷、桑叶、菊花、葱白、生姜。宣肺化痰——麻黄、桔梗、牛蒡子、杏仁、象贝、前胡、半夏、清热解毒——银花、连翘、山桅、竹叶、生甘草。生津润燥——沙参、芦根、梨皮。

化湿理气——厚朴、藿香、白签、获苔、大腹皮、陈皮、帜壳、木香、香附。补气和中——黄芪、人参、白术、扁豆、红枣、炙甘草。’治疗感冒的方剂和药物当然还有,但掌握这些方药已经足够应用。问题在于有些方剂的组成比较简单,有些比较且杂,有些药物的作用比较单纯,有些也比较复杂,如何来适当地加减使用,我认为主要还是掌握几个基本用药法则,因再进一步具体说明如下。一、疏表感冒均由外邪引起,就必须疏表。然外邪的侵袭有轻重,性质也有不同,必须加以区别.大概初起微觉恶风形寒,头胀鼻塞,偏寒偏热不明显,用防风、薄荷等轻泄,兼有低热者加荆芥、桑叶使其微汗,风热和秋燥相同。感受风寒较重,形寒头痛亦较剧者,不论已经发热或末发热,均宜辛温发汗,或用紫苏、防风,或用豆鼓、葱白,或用麻黄、桂枝,在夏季惯常用香蕾。若是暑热挟风,仍宜轻泄法内加入佩兰、藿香。疏表虽为感冒的重要治法,一般只用一、二味,并不多用。柴胡、葛根、独活等,非在特殊情况下也

少使用。二、清热感冒用清热药,多在辛凉解表剂内用来治疗风热之邪,或是风寒感冒已有发热,用以帮助缓解。常用者为连翘、银花、山桅、黄苹,用时亦只选择一、二味;在夏令又惯用青篙、六一散之类。所以清热法

千年古方香苏散——风寒感冒一剂平

7

在感冒上不是主要的,如果离开了疏散,单用银花、连翘等为主,是不恰当的。至于风热和秋燥感冒用瓜萎皮、芦根等,虽然也有清热作用,目的在于生津润燥。三、宣肺肺主皮毛而司卫气,疏表药不离肺经。这陈皮。里所说的宣肺,系指宣扬肺气来治疗喉痒、咳嗽、痰多等肺脏证状。正因为疏表必须通过肺经,宣肺也能协助解表,用对应取得联系。一般治喉痒用蝉衣、胖大海轻扬宣散,咳嗽用麻黄、牛劳、前胡、桔梗、苦杏仁、象贝母、橘红等宣化风痰,湿重者用半夏温化。必须注意,感冒咳嗽忌用止咳,愈止则邪愈不透,咳愈不宁,故批把叶等常用咳嗽药不用于感冒初起,热痰、燥痰用川贝母、甜杏仁,亦常与象贝母、苦杏仁同用。四、兼治用疏表、宣肺,适当地结合清热,是感冒的基本治法。很明显,大多成方就是这样组成的。但在感冒上出现的其他证状,也应适当照顾,即也有了解用药的必要。如:鼻塞流涕用苍耳子、辛夷;头胀疼痛用菊花、蔓荆子;四肢酸疼用羌活、桑枝;咽喉红痛用山豆根、马勃;大便秘结用篓皮、积实;胸院痞闷用郁金、香附,或用桔梗、积壳的升降调气;等等。

治疗任何一个病,首先抓住病因病机,通过病因病机来消除主证,其他兼证亦随之而解。这也就是说治疗一个病应从全面考虑。如果不从根本治疗,见一证用一药,便会造成杂乱现象。尽管在基本治法上根据具体证状适当照顾,没有限制也没有什么冲突,难免有叠床架屋之嫌。感冒,正如一般所说是常见的轻浅的外感疾病,我认为也应当有全面的认识,才能在治疗上作全面的考虑。上面谈的是感冒的一般治法,下面再举几个病例来补充说明一些问题。【病例一】幼,三岁半。感冒发热四日未退(摄氏三十八度半),日夜作咳,咳声不爽,饮食二便正常。曾用西药链霉素、金霉素,并服过中药三剂,最后一张药方是桑叶、菊花、荆芥、防风、银花、连翘、桔梗、甘草、杏仁、象贝、半夏、陈皮以及紫菇、大青叶、芦根等。我按脉象滑数,舌苔薄腻。询知发热无汗外,检查咽喉、脑膜,均无病征。显属风寒外袭,郁于上焦,肺气不能宣透,即拟三勘场加味。处方:炙麻黄一钱,牛蒡二钱,光杏仁二钱,蝉衣一钱,桔梗八分,稿红八分,胖大海一钱,生甘草八分。一服得微汗,热退咳稀。此证本届轻浅,所谓“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当“因其轻而扬之”,乃用苦寒清热,反使邪留

而热不得解,咳不得宁。同时也说明了本证主要是发热无汗,咳嗽频繁,故取麻黄既能发汗又能宣肺为主药,牛劳、杏仁、蝉衣等轻扬宣化为佐,肺气宣畅,证情自平。【病例二】幼,五岁。感冒一星期,一起即有低热,用青霉素及银翘解毒片,热势不退.反见上升(摄氏三十九度)。我往诊时.肤燥无汗,面部潮红,鼻塞,咳嗽有痰,精神较疲。脉象浮数,舌苔薄黄。审属风寒外束,肺气不宣,有郁而化热之势,即拟辛凉解表为主。用荆芥、防风各钱半,焦山桅钱半,桑吁钱半,菊花饯半,辛夷八分,牛蒡二钱,前胡二钱,光杏仁三钱,象贝母三钱。药后梦⒑梗?砣燃吹?摄氏三十七度六).颈部本有湿疮,浸淫搔痒不宁。前方去荆防、山桅,加蝉衣、赤芍、连翘,取其兼能清化湿热。[病例三]女,成年。素有偏头痛、高血压和胃病。感冒第二天,身热不杨,但自觉皮肤燥热,背部凛寒,头痛目重烦闷,时有暖噶恶心,大便二日末行。脉纫滑数,舌苔薄黄。诊断为肝阳上扰,风邪外束,胃气不和。处方:薄荷一钱,桑叶钱半,菊花钱半,白荣获三钱,蔓荆子钱半,钩藤三钱,松实钱半,竹茹钱半。这是标本兼顾治法,如果专用疏散,势必煽动肝阳,头痛加剧,过于清解,又会影响胃气,引起疼痛,故用

微辛微凉清泄,佐以和中。[病例四]男,六十岁。身体素弱,患高血压,经常失眠,精神容易紧张。感冒发热五日,用青霉素治疗,热势盛衰(摄氏三十七度八至三十九度一),汗多不清。特别表现在热势上升无一定时间,一天有数次发作,

千年古方香苏散——风寒感冒一剂平

8

热升时先有形寒,热降时大汗恶风。伴见头痛,咳痰不爽作恶,食果口苦,口干不欲饮,便秘,小浚短赤。脉象弦紧而数,舌苔厚腻中黄。我认为病由风邪引起:但肠胃湿热办重:依据束热往来,当从少阳、阳明治疗。处方:柴胡钱半,前胡二钱,黄芬钱半,半夏二钱、青篙钱半,菊花钱半,杏仁三钱,桔梗一钱,积究钱半,亦寄三钱。一剂后热不上升,二剂退清。但汗出仍多,馅风蒙被而睡。考虑外邓虽解,肠胃证状未除,而年老体弱,汗出不止,体力难以支持。当时,甘美芳大夫随我出诊,商议暂用桂枝加附子汤法。处方:桂枝八分,白芍三钱,熟附片三钱,生黄芪钱半,半夏二钱,获芋王钱,陈皮钱半,炙甘草六分。服一剂,汗即减少,二剂后亦不恶风,继予芳化痰湿而愈。此证极为复杂,主要是体虎而内外因错综为病,不能不随机应变。同时指出,初诊处方采用了伤寒法,但结合了败毒散柴前、相桔升降泄邪,不能单纯地看作小柴胡汤,这是处方用药的变化了。[病例五]男,四十多岁。感冒发热后,因多汗形寒不退来诊。询知头不病,亦不咳嗽,四肢不酸楚,但觉疲软乏力。向来大便不实,已有十余年。诊其脉沉细无力,舌苔薄白而滑。有人因自诉感冒,且有形寒观象,拟用参苏汰。我认为参苏饮乃治体虚而有外邪兼挟痰饮的方剂,今患者绝无外感证状,尤其是发热后多汗形

寒,系届卫气虚弱,再与紫苏温散,势必汗更不止而恶寒加剧。改用桂枝加附于汤,因久泻中气不足,酌加黄茂,并以炮姜易生姜。两剂即见效。[病例六]男,八十五岁。因游公园回来,微有身热(摄氏三七度二),诊为感冒,用银翘解毒片治疗,经过四日不愈,邀我会诊。询知四天来除低热外,无形寒头病、鼻塞流涕等证,但党肢体懒怠,不愿活动。平日大便偏搪,便时有窘迫感,余均正常。舌净,脉象虚绷带数。我断为中气不足,由疲劳引起低热,不同于感冒,即拟补中益气汤加减,一剂,身热即退。[病例七]男,六十七岁。经常感冒,往往一、二月接连不断,症状仅见鼻塞咳痰,头面多汗,稍感疲劳。曾服玉屏风散,半个月来亦无效果。我用桂枝场加黄芪,服后自觉体力增强,感冒随之减少。此证同样用黄芪而收效不同,理由很简单。桂枝场调和营卫,加黄芪固表,是加强正气以御邪。玉屏风散治虚人受邪,邪恋不解,目的在于益气以御邪。一般认为黄芪和防风相畏相使,黄茵得防风,不虑其固邪,防风得黄芪,不虑其散表,实际上散中寓补,补中寓疏,不等于扶正固表。正因为此,如果本无表邪,常服防风疏散,反而

给予外邪侵袭的机会,[病例八]女,二十四岁。感冒四日,形寒:头南,咳嗽甚轻,因此未经治疗。忽觉胸胁微痛,呼吸不畅,偶叹长气,痛如针刺,且有泛漾感。我诊其脉浮滑而数,舌苔薄腻淡黄。时新秋天气尚热,数日来未曾出汗,偶觉身热亦不以为意。诊断为风邪挟湿内郁,不从表解,有内传之势。用荆防败毒散加减。处方:荆芥钱半,防风钱半,柴胡钱半,前胡二钱,桔梗一钱,枳壳钱半,杏仁二钱,青陈皮各钱半,茯苓三钱,生姜二片。服两剂,得微汗,咳痰甚多,胸胁病即轻减。《内经》上说:“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宜(恶寒),皮肤闭而为热(发热无汗),或痹不仁肿痛(四肢酸痛);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指肺气不畅,与上文痹痛不同),发咳上气;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日厥(指肝气逆),胁痛出食。”我认为这一段文字的描述,与本病相符,可见感冒总宜疏散,如果因胁痛而误作肝病,难免偾事。[病例九]男,四十七岁。感冒流行,亦受感染,寒重热轻,头胀身疼,胸闷不咳,服银翘解毒片四日不解。我按脉象沉滑,舌苔白腻如积粉,二便俱少,与一般感冒不符合。诊断为湿浊中阻,肠胃气滞,即拟不换金

正气散法,用苍术钱半,藿香二钱,厚朴钱半,半夏二钱,陈皮钱半,菖蒲八分,大腹子皮各三钱,枳壳二钱,生姜二片。依此加减,五剂后舌苔渐化,又觉掌心燥热,口干不欲饮,防其湿郁化热,仍用藿香、厚朴、半夏、陈皮、菖蒲、枳壳、大腹皮外,酌加黄芩钱半,赤苓三钱,调理半月始愈。[病例十]男,五十岁。感冒三日,寒热不高(摄氏三十七度八),又增腹泻,一日夜七、八次,泻下稀薄,

千年古方香苏散——风寒感冒一剂平

9

体力疲乏,曾服理中汤—剂末止。我按脉象浮数,舌苔腻黄。泻时腹内隐痛,兼有胸闷恶心。认为本有湿滞内阻,复感外邪,肠胃传化失职,遂使表里同病。处方:紫苏钱半,藿香钱半,枳壳钱半,竹茹钱半,陈皮钱半,木香一钱,神曲三钱,赤苓三钱,煨姜二片。两剂即愈。于此可见,前人治外感兼腹泻,虽有先治其里,后治其表,及逆流挽舟等法,主要是防止表邪内陷,或表邪已经内陷,使其由里出表。在一般感冒证可以兼顾,不宜固执。[病例十一]女,三十二岁。月经期感冒,经行两日即停,小腹作肩,身热转高,自觉全身不好,脉象弦滑带数。我仿傅青主加味生化汤,用防风钱半,羌活八分,当归钱半.川芍一钱,桃仁钱半,延胡—钱,炙甘草五分。一剂后即热退。讲话到此结束。一个小小病证费了那么多时间,是不是小题大做呢?不是的。近来看到这样—些现象:有人以为中医治疗感冒就是几种成药,收不到效果便放弃中医治疗;也有对于感冒的普通处方,一用便是十五、六昧药,显得十分杂乱;还有虽然掌握了几个感冒的常用方剂,在辨证上不够正确,具体应用时缺少适当加

减。这些当然是个别的,极少数的,总之是不正常的现象,我们必须注意。特别是中医治疗感冒的理论和方药,有突出的优越的一面,例如辨别偏寒偏热的性质,挟燥挟湿的兼证,在疏散宣化的治则上,不用一派清凉肃降来退热止咳,等等,都不能因为小病而忽视其实效,而且有责任来加以进—步研究,做到全面地更好的继承,更好的发扬。(1963年9月,对北京中医学院1958年级部分实习同学的讲稿)(6)国医大师王绵之:感冒,来一剂加味香苏散加味香苏散是一个基本方,对于一些身体比较弱的老人或者小孩,以及妇女经期的感冒比较好。作为四

时感冒风寒表证来说,这(加味香苏散)是一个基本方,对于一些身体比较弱的老人或者小孩,以及妇女经期的感冒比较好。另外,这个方子还有个好处,有香附、陈皮、苏叶,所以素有胃脘痛、胃气痛、胃寒痛,又受了外感,同时感觉胃不舒服的,可用此方,因为其还有理气健胃的作用。有些人一年四季动不动就感冒、发烧、流鼻涕,春天没有及时加衣服,夏天吹一吹空调,秋天空气太干燥,冬天一不小心受点凉,感冒就立刻找上门了,甚至自己在平时生活中已经很注意了,但只要周围的人有点风吹草动,自己就跑不掉。其实,这主要是体质决定的,一般来说,这些人的特征是肌肉脆弱、腠理疏松,也就是说皮肤松懈不紧凑。中医理论认为,凡是肌肉隆起的部位不结实,腠理疏松并且皮肤不致密的,肌肉通常比较脆弱,这样的人容易患感冒。对于这样的感冒,西药往往治标不治本,而一些中成药又总是药性太弱,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煎几剂汤药来吃,多吃几次,一旦有感冒的苗头就吃,就能把体质改变过来,使自身抵抗感冒的能力增强。在此,王绵之教授向大家推荐了《医学心语》中所载的加味香苏散,对于这类四时感冒非常有效。

【组成】紫苏叶5克,陈皮、香附各4克,炙甘草2.5克,荆芥、秦艽、防风、蔓荆子各3克,川芎1.5克,生姜三片。【用法】水煎,温服。【功效】发汗解表。

千年古方香苏散——风寒感冒一剂平

10

【主治】四时感冒。头痛项强、鼻塞流涕、身体疼痛、发热恶寒或恶风、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等症。王教授指出,感冒有很多种,有风寒引起的,有风热引起的,还有风寒、风热夹湿引起的,而加味香苏散所治的主要是四时感受了风寒之邪。由于病症比较轻,所以用药也比较轻,主要是用苏叶、荆芥来解表,在此基础上加秦艽、防风有助于解散肌表所受的风寒,加川芎帮助苏叶、蔓荆子上行而散风,跟川芎合起来治头痛。对于一些身体较弱的老人或者小孩,以及妇女经期的感冒比较好。(7)电饭锅与风寒感冒发烧中医的大部分医理挺简单,文盲即可学懂。电饭锅大家都玩过吧,锅胆里放上水,米等就可以插电煮粥了。(插电相当于人体内食物变成热量的过

程。)很快,锅内水沸腾,锅体锅盖烫的不敢摸。这跟人体受寒后发烧的过程有区别吗?没半点区别,一样一样的,都是内热积聚,散不出去所致。怎么给电饭锅降温呢?有人说,搞个湿毛巾,擦,擦,擦!——这就是西医对付发烧的所谓物理降温法?管用吗?文盲都知道结果,暂时看起来降了点温,电还插着呢,您那一停擦,这温度立马高起来。还有人说,倒凉水进去,嗯,是的,西医挂吊瓶就是这路子,但是文盲都知道,插着电呢,一旦停止灌凉水,温度就又上来了。还有啥法子呢?文盲都知道,揭开锅盖就是。给热出路,电插着呢,没关系,有产热,也有散热,达到平衡状态,就不那么烫手了,也就是恢复正常体温,不发烧了。中医的搞法就是解表发汗,打通散热通道,让身体自行调节到平衡状态,当然还可以加些清内热的药,相当于添凉水。产热散热平衡,就是所谓的阴阳平衡。(8)实践与思考

小朋友冬天睡觉满床打滚蹬掉被子,或者夏天在空调环境下呆的时间过长,都非常容易着凉感冒,症状有流清鼻涕,舌苔发白,打喷嚏,甚至咳嗽,以及发烧。年轻的父母很多不懂医,一有症状就把小孩子往医院里送,验血、打点滴、上头孢、甚至拍X片已经成为西医的典型治疗和诊断方案。不知道这些父母想过没有,这种治疗思路靠谱吗?在没有头孢没有抗生素没有点滴的年代,也就是我们小时候,感冒发烧是怎么治的呢?俺这里分享一下俺的治疗方案以及思路。感冒分很多种,“流清鼻涕,白舌苔,打喷嚏,甚至发烧”,这是典型的风寒感冒症状。这年头,风热感冒也不多见了,为啥?因为当今社会空调用的太狠了,超市、地铁、办公室,到处都是冷风。夏天的很多感冒,其实是空调开得太厉害,人为造成了冬天的气象,本质还是风寒感冒,千万不要以为夏天都是风热感冒。风寒感冒怎么治呢?张仲景的《伤寒论》给出了两大类方剂:桂枝汤类的方子和麻黄汤的方子。桂枝汤的组方是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就这五味。其实跟老百姓用的姜糖水是一个思路。

如果只是流清鼻涕打喷嚏,生姜,红糖,大枣几枚掰开,熬一熬,趁热喝下,稍微发发汗。伤寒论里还建议再喝点热粥,让热力更持久,发汗过程更绵长。

千年古方香苏散——风寒感冒一剂平

11

麻黄汤发汗力有点强,没有用药经验的家长,请勿擅自给娃用麻黄汤,用量掌握不好的话会出人命的。如果还有咳嗽症状,俺一般用同仁堂的通宣理肺丸,有大蜜丸的,也有小硬粒的,都可以,按照体重比例给小孩用药(成人体重可以按150斤计算)。如果还有发烧症状,那需要解表发汗,俺推荐用上述的香苏散,这药药性平和,不过这药没有成药,需要自己去药店抓药。同仁堂的感冒清热颗粒也是针对风寒感冒的,不过属于辛凉发散剂,发汗效果不如辛温的香苏散。为什么风寒感冒会发烧呢?原因很简单,我们吃进去的东西,在体内是要产生热量的,这个热,一般是通过毛孔慢慢释放到大自然里的。遭受风寒后,毛孔被闭塞,散热通道受阻,体内的热还在不断积累,当然是要烧起来靠皮肤散热。那么怎么治呢?显然,只要把散热通道重新搞通常即可,也就是中医所说的解表。感冒清热颗粒里的防风,荆芥穗,紫苏叶,柴胡升阳发汗,同时用一点苦地丁、芦根清内热。俺家娃几次着凉发烧的实践表明,香苏散的发汗力缓而持久,很安全,一般最多吃两付药(每付药分两次喝完)就摆平了,感冒清热颗粒的发汗力太弱,有时发不出汗来。我给娃开的一付药的剂量是香附4g,紫苏叶5g,甘草4g,陈

皮4g,荆芥4g,生姜两片。如上所述,这个过程跟病毒细菌有关系吗?没有半点关系。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庄稼遭了霜冻后(风寒感冒),有没有见过农民伯伯去扛着农药(抗生素)去拯救的?想清楚这个道理,就知道西医对风寒感冒用抗生素的搞法非常可笑。那么西医怎么治风寒感冒发烧的呢?打点滴,抗生素,38.5度以上用美林,再就是开神马蓝芩口服液,双黄连,蒲地蓝等所谓的“消炎”药。咱们逐个分析:打点滴,先不论点滴里都有些啥,这点滴就是一瓶瓶凉水,充其量能到摄氏25度。要靠人体加热到至少36度吧。本来就受寒了,又被灌进好几瓶凉水,恰似刚从冰窟窿里爬出来,又被当头浇了好几盆凉水,实践上,西医这种搞法经常延误病情,1,2个星期还治不好是很常见的。这正是现实版的“南辕北辙”。抗生素,这个见前面老农救霜冻的庄稼的例子。

美林,泰诺,喝了能出汗,汗出烧退,可是,药厂研究地很绝,六个小时左右,必然再烧起来,然后就得继续用美林或者泰诺。蓝芩口服液(板蓝根,黄芩),双黄连(金银花,黄芩,连翘),蒲地蓝(蒲公英,苦地丁,板蓝根):这些药全是寒药,没有一味是热药。而且说明书上写得很清楚,只适合风热感冒,不适合风寒感冒。不懂中药药性的西医们,开出这样的药来,这真是庸医杀人不用刀啊!好歹美林泰诺还多少能管点用,这蓝芩口服液之类的寒药对于风寒感冒纯粹是帮倒忙的。西医自己用错了药,到头来还说中药不管用,是安慰剂,哎。现在的西医真心不如解放初期的那些西医,那时候搞过西学中,还真有不少西医去学中医学的不错的。北京东直门中医院有几位特需门诊的专家,当年就是西医出身,后来参加了西学中,现在开的方药有理有据。对中医感兴趣的可以去下载郝万山伤寒论讲稿.pdf,只需看前面关于太阳病的章节,就足以应付日常的感冒发烧咳嗽这些小毛病了。(9)成功案例

俺今年5月份因娃着凉发烧才开始试用此方,疗效甚好,后来一同事的娃用过两次,最近的一次是另一位前同事的娃的案例:

千年古方香苏散——风寒感冒一剂平

12

炎炎夏季,风寒感冒真不少,无他,皆因贪凉开空调者众。前同事昨天(7月13日)下午来电,说他2.5岁的女儿咳嗽,发烧了一天了,用过美林,只管六小时用,咳嗽依旧。俺问了一下,是他那天晚上开了一整夜空调。没得说,隆重推荐香苏散,再加荆芥和防风,全都5克,再加两片姜,放足够的白糖。他给娃下午两点用的美林,下午六点抓的香苏散,晚上八点又烧到了38.8度。晚上九点喂药,俺告诉他只喝一半,他只灌进去四分之一。随后的三个小时内,我俩保持微信联系,娃身上出汗,体温一路走低,十点钟已经到37.7。十一点时37.2,三小时内仅咳了一次。头一个小时他差点要再次上美林。凌晨一点时说睡得很踏实了。用药前我告诉他测量脉搏,他给忘了,服药后三小时内一直是140—146。这个感觉有点快,呼吸是一分钟内40个一呼一吸。俺家娃喝这药没有明显的脉搏加快。也许他家娃平日就心跳快?今天(7月14日)中午把昨天剩下的半付喝掉了,一觉睡得很安稳,还略微有点咳,体温摸起来正常了。他说破了纪录了,两天就不烧了,俺说确切地说是一天,前面一天是他自己瞎用药(美林),耽误了一天。发

烧摆平了,咳嗽就好办了,通宣理肺丸即可。算下来不到2元钱(含药费、水费、燃气费)。为什么现在医院里的大夫很少给开这个方子?你懂的。医生也是人,也得买房子,他要是天天开2,3块钱的药就给病人治好了病,他的领导马上就会开掉他,信不?中医对患者而言,一个优势是很多方子便宜,疗效好,但这点却也是个大大劣势,你懂的。(10)失败案例目前没有。

大亮2014年5月第一稿2014年7月增加王绵之言论以及案例

献花(0)
+1
(本文系蚁Z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