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大山上的查嘎达索寺
2014-07-29 | 阅:  转:  |  分享 
  


大山上的查嘎达索寺





吉隆县查嘎达索寺位于西藏日喀则吉隆县城(宗嘎)南隅约40公里处,建在已干涸的隆达湖山崖顶巅,历史上是藏传佛教噶举派第二代祖师米拉日巴曾经修行主要圣地之一,历经数百年历史变迁,如今是吉隆著名的尼姑庵。尽管这样,慕名而来的香客络绎不绝不辞艰辛跋涉来此礼佛。

2012年初春时节,笔者终于有幸拜谒了这所历史悠久的藏传佛教古刹。4月间的一个雪后晴天,在事先做了简要准备,主要是备些干粮后,我们一行4人一早乘车从吉隆镇出发,约1个半小时后到达查嘎寺山脚下一处开阔采沙场。此后,就是徒步,以往前往查嘎寺朝拜途中徒步跋涉的起点还在前面简易石桥的另一侧,曾几何时因采沙场旁吉隆藏布河水泛滥,石桥被冲去了部分桥床,一直未修复使得车辆就此“止步”,大伙下车一步一步贴在仅剩的几根河床上过了河。

几分钟后,很快来到山下一条仅两人宽小道路口,一抬头,正上方除了岩石还是岩石的大山顶上,查嘎寺如镶嵌在山顶上的一座宫殿东西向分散开来。其中一处高耸在悬崖峭壁上的佛塔朝向辽阔的天空,气势雄伟。

随着我们开始攀登,砂石道向上交错陡升,一截又一截,隐约在身后。跋涉海拔四千多米的山路,身体很快开始气喘,意识也似乎不很清晰,时不时感到头晕,我不得不走走停停再走。越向上,路面越窄,路边不少鹅卵石滚落在路中。越往上,一旁的玛尼堆和整齐摆放的“六字真言”石刻越多。当头上方那第一座建筑逐渐清晰时,我不禁朝脚边一看,采石场的车辆已如玩具大小,联接吉隆县和吉隆镇的盘山路如同一条飘逸的长带子。

最先到达的是一排尼姑住宿的禅房,大门紧锁。寺庙还在几百米远的另一侧山崖上,通行的小路越来越窄,一侧是百米深令人发颤的峭壁悬崖。要不是随行的几个人心里大家素质还行,估计这段路是很难走下去了,因为我们中一人跋涉至此因恐高不得不折回对大伙继续跋涉的劲头打消不少。但,可能在潜意识里,向往之心最终克服了惧怕,剩下三人途径几处约两米长极窄的“心跳木桥”险路后最终到达寺庙。

整座寺庙依山势而建,起伏错落,呈东西方向展开。在寺管会稍作歇息后,一位尼姑引导我们前往寺庙五座主要庙宇参观,分别是曲古拉尊巴仁真郎杰拉康衮,拉不让,哲布绒布切、杜康切姆与甘珠尔拉康、乌玛卓。其中哲布绒布切为米拉日巴修行禅洞。殿堂北壁系利用自然崖壁而建,上涂以泥皮,西端为修行禅洞。南壁用石块垒砌而成,上抹泥墙。殿堂门道设于东南,宽大1米。洞内顶部有黑色烟怠痕迹,传说为当年米拉日巴在此修禅时烟熏燎所致。洞内至今完好保留着吉尊米拉日巴大师修行时用过的木杖、在石板上留下的脚印等。我们沿着洞外岩石上窄的几乎只能一个人穿过的小路,来到那座耸立在山顶的小庙。里面也是吉尊米拉日巴修行洞府,在靠近悬崖处开有一处小窗。传说,大师在修成正果后,从此处一跃飞向远处的高山并返回。窗户一侧的墙壁上,一片片描述大师修行的壁画已不清晰,几处裂纹似乎在说明年代已久远。

在艰难的跋涉后,我们参观完了寺庙,又绕寺庙周围转了一圈。在寺庙主殿外,有两口泉眼。一口据说是第二世噶玛巴活佛修行所凿,另一口据说是米拉日巴大师所凿。我们有幸分别饮了两处泉水,身上的疲惫和晕眩的感觉一下轻了不少。

山路之险远,唯有亲身所处,亲眼所见,实难相信。在此修行尼姑生活艰辛,清茶和糌粑是她们的一年四季的主食,虔诚的修行打坐成为她们主要的功课。在这里没有液化气,柴火要从山下背。在这里,寻常生活中的便利是那么遥远,似乎大城市的现代化文明带来的生活便利还未在此结果。但值得一提的是,县政府为寺庙赠送了太阳能电视接收装置,这样在此清修的尼姑终于可以近距离了解身边的世界。

当切身体验那险远的山路,一睹尊者修行成果,心中深受震撼后,仿佛时间就此隐秘了大山和在此修行着的人们。





















献花(0)
+1
(本文系吉姆的图书...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