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基础心理学
2014-08-03 | 阅:  转:  |  分享 
  
基础心理学

第一节

内容:认知;需要与动机;情绪、情感与意志;能力与人格

人的心理本质:1、心理上脑的机能;2、是对客观现象的反应

心理学发展简史

科学心理学的建立:1879年冯特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诞生

学派纷争:

〔1〕构造心理学冯特铁钦纳(内省实验、分析意识)

〔2〕机能主义杜威詹姆士(机能作用、分析意识)

〔3〕行为主义华生(刺激与反应:S-R意识流)

〔4〕格式塔维特海默科夫卡克勒(完形)

〔5〕精神分析

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

人本主义罗杰斯马斯洛〔2〕认知心理(模拟计算机)〔3〕生理心理学

研究原则:客观性辩证发展理联实

研究方法:观察调查个案实验

神经系统

1、组成:中枢神经外周(周围)神经

2、神经元:〔1〕组成:细胞体树突轴突〔2〕分类:感觉运动中间

3、外周神经系统:〔1〕解剖分:12对脑和31对脊

〔2〕功能分:躯体和自主(交感唤醒调动和副交感恢复维持)

4、中枢神经:组成:脊髓脑(脑干间脑小脑端脑)

其中,脑干(延桥中),间脑(丘上嗅激下内脏)

5、〔1〕大脑灰质(皮质皮层)(外层)大脑白质

〔2〕颞叶(听觉颞上中回);枕叶(视觉枕极);

顶叶(躯体感觉中央后回)额叶(运动功能中央前回)

〔3〕左半球(言语功能概念形成、逻辑推理、数学运算)右半球(空间形象)

1860年法国布洛卡区—运动失语症20世纪60年代美国罗杰·斯佩里“割裂脑”

6、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

基本概念:〔1〕兴奋与抑制〔2〕反射、反射弧、反馈〔3〕无条件和条件

基本规律:〔1〕条件反射的抑制〔2〕扩散和集中〔3〕相互诱导〔4〕动力定型

感觉知觉记忆

1、感觉:种类:〔1〕外部(视听嗅味皮)〔2〕(运动平衡机体)

2、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种类:〔1〕绝对(上限下限)〔2〕差别(最小可觉差)

德国费希纳定律:S=K·lgR(心理量常数物理量对数成正比)

3、感觉现象:〔1〕适应(对暗对明)〔2〕后像(正负)〔3〕对比(同时相继)〔4〕联觉4、A、视觉:〔1〕380-780〔2〕椎体(明细节颜色)杆体(暗明暗轮廓)

〔3〕颜色视觉a彩色特性(色调明度饱和度)b颜色混合(互补)c色觉异常

B、听觉:〔1〕16-200001000-4000〔2〕20岁

〔3〕听觉感受性:听觉适应声音的掩蔽听觉疲劳

〔4〕特性:a音调(声波的频率)b响度(振幅)c音色(波形)

C、嗅觉:最古老能挥发有气味

D、味觉:能溶解有味道最基本:甜酸苦咸

E、皮肤感觉:〔1〕触压振动温冷痛〔2〕生理零度

F、平衡觉:(静觉)内耳中的前庭器官过于敏锐则恶心呕吐晕车

G、运动觉:(动觉)肌梭腱梭关节小体中央后回

H、内脏感觉:饥饿饱胀渴窒息疲劳便意性痛

J、痛觉:

5、知觉:〔1〕基本特性:整体选择恒常理解〔2〕种类:空间时间运动错觉

其中:〔1〕空间知觉包括大小形状方位距离〔2〕运动包括似动现象诱导运动

〔3〕错觉包括形重错觉视听错觉

6、记忆a、种类〔1〕(内容分)形象情景情绪语义动作〔2〕(是否意识到)外显内隐〔3〕(陈述)陈述性程序性〔4〕(保存时间)瞬时1″短时1′(7±2)长时

b、过程识记保持回忆(再现再任)

c、遗忘原因〔1〕自然衰退〔2〕干扰(前摄抑制后系列位置效应首近)

第四节思维言语及想象

1、思维:〔1〕特征:间接概括〔2〕智力操作过程:分析综合抽象概括

〔3〕种类:①(形态分)动作形象抽象②(答案方向)辐合发散③再造创造

2、〔1〕概念形成

〔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迁移原型启发定势

3语言与言语

〔1〕言语活动形式:a、外部言语①口头(对话独白)②书面b、内部特点

〔2〕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

①运动性布洛卡中枢表达性失语症②听觉威尔尼克中枢接受性失语症

③视觉失读症④书写失写症

4、表象与想象种类:无意有意(创造再造幻想)

第五节意识与注意

1、意识:意识无意识几种意识状态:睡眠梦

2、注意:〔1〕种类:有意无意〔2〕特征:广度稳定性转移分配

第六节需要与动机

1、需要:〔1〕种类:自然社会;物质精神

2、动机:〔1〕产生因素:需要内驱力诱因情绪

〔2〕种类:①生理社会②有意无意③内在外在

其中,兴趣的品质:倾向性广阔性持久性效能

3、需要层次理论:马洛斯生理安全爱归尊重自我实现

第七节情绪情感和意志

1、情绪情感性质:①需要为中介②主观感受内心体验③外部表现形式-表情④引起生理变化2、情绪情感功能:适应动机组织信号

3、情绪情感具有两极性

4、情绪情感种类:〔1〕基本复合〔2〕心境激情应激

5、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1〕准备①双趋式冲突②双避③趋避式④双重〔2〕执行决定阶段6、意志品质:①自觉性(受暗武)②果断性(优鲁)③坚韧性〔虎执拗〕④自制性〔怯任〕

第八节能力和人格

1、能力分类:〔1〕一般特殊〔2〕液体晶体〔3〕认知操作社交〔4〕模仿再造创造

2、能力发展的个性差异:水平类型早晚

3、人格特性: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功能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统一

4、气质类型学说:体液体型血型激素

5、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1〕兴奋型(胆汁质)强不0〔2〕活(多)强平灵

〔3〕安(粘)强平不〔4〕抑00(抑)弱

6、气质的特性:感受性耐受性敏捷性可塑性兴奋性指向性

7、气质的外在表现: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8、如何看待气质类型:〔1〕具有稳定性可塑性〔2无好坏〕〔3〕成就效率〔4〕性格形成〔5〕环境适应影响

9、性格静态结构: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

10、人格理论〔1〕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

〔2〕容格内—外向人格类型理论〔3〕奥尔波特、卡特尔、艾森克人格特质理论

其中,①奥尔波特创始人共同特征个人特质(含首要中心次要)

②卡特尔共同特征个别特质;表面特质根源特质16种调查表

③艾森克三个基本维度:内外倾神经质精神质人格类型维度图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

第一节概述

1、社会行为:勒温公式B=f(P·K)(行为个体情境)

社会心理:社会刺激——社会心理(中介)——社会行为

2、研究范围:〔1〕个体层面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2〕人际层面相互作用——人际沟通人际关系

〔3〕群体层面群体凝聚力心理氛围相互作用影响

〔4〕社会层面风俗时尚阶层阶级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

3、社会心理学简史

〔1〕哲学思辨阶段:古希腊—19上人性苏柏——善亚——恶

〔2〕经验描述阶段:19中-20初学术思潮①达进②德民族③法群众④英本能⑤奥精

〔3〕实证分析:K·勒温——社会心理学之父F·H·奥尔波特——奠基人

4、主要原则:价值中立系统性伦理方法:实验观察调查档案

5、理论流派

〔1〕社会学习论:①华生斯金纳班杜拉②学习的机制——联想强化模仿

③观察学习——注意过程、保持动作再现动机

〔2〕社会交换论:①霍曼斯②五个命题:成功刺激价值剥夺满足侵犯赞同

〔3〕精神分析论:主要概念——意潜力快现生死人格结构

〔4〕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创造性潜力和完整人格集体无意识

〔5〕新精神分析论:①沙利文人际关系学说②霍妮文化因素论③弗罗姆艾里克森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1、社会化基本内容:①教导掌握生活生产知识技能②遵守规范③明确目标理④培养角色2、个体化的基本条件:①较长生活依附期②较好遗传素质

3、个体社会化主要载体: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参照群体

4、社会化类型:〔1〕语言社会化〔2〕性别角色〔3〕道德(观念判断情感行为)

〔4〕政治(国家形象阶段抽象国家观念阶段国家组织系统阶段)

5、社会角色:〔1〕分类:①先赋—成就②规定性-开放性③功利-表现④自觉-不自觉

6、角色扮演:期待领悟实践

7、角色失调:冲突不清中断失败

8、自我(自我意识自我概念):主我—客我—镜我詹姆士罗杰斯

9、自我结构:物质心理社会理想反思

10、自我功能:①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②解释经验③决定期待

11、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①生理自我②社会③心理

12、身份特点:客观性主观性多重性稳定性契约性

13、自尊包括〔1〕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的欲望〔2〕对名誉、支配与赞赏的欲望

14、自尊经典公式:自尊=成功/抱负詹姆士

15、影响自尊的因素:〔1〕家庭中的亲子关系〔2〕行为表现的反馈

〔3〕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4〕根据相似性原理进行社会比较

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

1、社会知觉包括对他人、群体、自己

2、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原因:〔1〕认知者的经验—图式〔2〕动机与兴趣〔3〕情绪

其中,图式的主要作用:①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②记忆③自我知觉④个体对他人知觉3、印象形成过程中的几种效应:〔1〕首因近因〔2〕光环〔3〕刻板印象

4、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加法减法平均加权平均中心品质

5、印象管理的作用:行为表现符合社会对他的角色期待

6、常用印象管理策略:〔1〕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2〕隐藏自我与抬高自我

〔3〕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4〕投其所好

7、归因分类:内外因稳定性易变性可控性不可控性

8、控制点理论:美国罗特提出个体归因倾向理论控制源内控者外控着

9、归因原则:不变性(海德)折扣(凯利)协变(凯利)

其中,协变原则:凯利三维理论——特异性信息共同性信息一致性信息

〔1〕高高高—归因为刺激客体〔2〕低低高--归因为主体〔3〕高低低——归因为情境

10、影响归因的因素:社会视角自我价值保护倾向观察位置时间因素

其中,自我价值保护倾向:自我防卫策略动机性归因偏差

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

1、动机过程:需要—心理紧张—动机—行动—目标—需要满足、紧张解除—新的需要

2、社会动机的功能:激活指向维持与调节

3、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呈倒U型

4、主要的社会动机:〔1〕亲和〔2〕成就〔3〕权力〔4〕侵犯〔5〕利他

〔1〕亲和动机:①起源:依恋②作用: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获得信息;减轻心理压力;避免窘境③影响亲和的因素:情境;情绪出生顺序

〔3〕成就动机:①重要性②抱负水平

〔4〕影响成就动机因素:①目标的吸引力;②风险与成败的主要概率:③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

〔5〕培养儿童成就动机应注意的问题:①家庭教养方式②强调成就、追求成就的社会氛围

〔6〕侵犯行为的构成:伤害行为侵犯动机社会评价

〔7〕侵犯行为的原因:①本能论(弗,生本能死本能;洛伦兹生物保护)②挫折——侵犯

(多拉德: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部分;伯克威兹:挫折导致的是愤怒)③社会学习论观点

〔8〕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①情绪唤起水平②道德发展水平③自我控制能力④社会角色与群体⑤大众传媒的影响

〔9〕利他行为的性质

〔10〕利他行为的原因:①社会生物学观点:②社会规范论观点:

〔11〕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①外部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他人在场;情境的社会性意义)时间压力;利他对象的特点

②利他的心理特征(心境;内疚;人格;利他技能)

5、基本的社交情绪〔1〕社交焦虑〔2〕嫉妒(特点:针对性持续性对抗性)

〔3〕羞耻(4)内疚

第五节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

1、态度的特点:内在性对象性稳定性

2、态度的成分:认知情感平行倾向性

3、态度的功能:工具性自我防御价值表现认知

4、态度的维度:方向强度深度向中性外显度

5、态度形成:三阶段——依从认同内化

6、态度转化模型:美国霍夫兰德传递者—沟通信息—目标(接受者)—情境

7、态度转化的影响因素:〔1〕传递者方面:①威信②立场③意图④吸引力

〔2〕沟通信息方面:①信息差异②畏惧③信息倾向性④信息的提供方式

〔3〕接受者方面:①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性②人格因素③个体的心理倾向

〔4〕情境方面:①预先警告②分心③重复

8、态度转变理论:

〔1〕海德平衡理论P—O—X平衡:+++;+--不平衡:---;-++费力最小原则

〔2〕费斯廷格认知失调论原因:逻辑矛盾文化价值冲突观念矛盾新旧经验相悖〔3〕社会交换论

9、态度测量方法:量表法投射法行为反射测量法

第六节沟通与人际关系

1、沟通包括人际沟通;大众沟通(传媒)

2、沟通结构(要素):信息源——信息——通道——接受者障碍背景反馈

3、沟通功能:获取信息思想交流与情感分享满足需要、维持心理平衡减少冲突改善关系协调群体内行动促进效率提高与组织目标实现

4、人际沟通分类:正式与非正式上行下行平行单向双向口头书面现实虚拟

5、沟通网络:〔1〕正式链式轮式圆周式全通道式Y式〔2〕非正式流言集束偶然6、身体语言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姿势与装饰;人际距离

7、人际关系特点:个体性直接性情感性

8、人际关系建立于发展的阶段:定向——情感探索——情感交流——稳定交往

9、自我暴露的四个水平:情趣爱好——态度——自我概念与人际关系状况——隐私

10、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相互性交换性自我价值保护平等

11、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舒茨基本人际关系取向理论

〔1〕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支配、情感〔2〕人际需要决定个体与其社会情境的联系〔3〕构成六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取向:主动与被动〕〔4〕童年期对成年后有决定性影响

群体整合原则:群体形成过程包容—控制——情感群体解体情感不和—失控——难包12、人际吸引:亲和喜欢爱情

13、影响喜欢的因素:熟悉与邻近相似与互补外貌才能人格品质

其中,互补:需要社会角色与职业人格特征(内外向)

14、人际互动的主要方式合作与竞争

15、合作的条件:目标一致共识和规范相互信赖

16、竞争的条件:目标稀有难得零和冲突或双赢理性按规范

17、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多伊奇

第七节社会影响

1、从众行为的特点

2、从众功能:〔1〕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2〕让个体适应社会

3、从众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反从众

4、从众行为的原因:〔1〕寻求行为参照〔2〕对偏离的恐惧〔3〕群体凝聚力

5、影响从众的原因:①群体因素(一致性、凝聚力规模3-4人)②个体人格因素(自我评价、独立性)③情境明确性④其他(性别智力)

6、社会促进(助长)——社会抑制

7、社会促进的效应:结伴效应观众效应

8、优势反应强化说——对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的理论解释美国扎荣克

9、社会懈怠原因:个体在群体责任意识降低被评价的焦虑减弱

10、模仿的特点:〔1〕非控制性榜样自愿可能无意识〔2〕相似性

11、模仿的意义:〔1〕学习的基础〔2〕适应作用〔3〕促进群体形成

12、模仿的发展:无意识—有意;有意游戏—生活实践;外部特征—内部实质内容

13、模仿律:法国塔尔德三个模仿律①下降律②几何级数律③先内后外律

14、暗示三要素:暗示着暗示信息被暗示着

15、暗示分类:①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②有意和无意③直接和间接④暗示和反暗示

16、影响暗示的因素:〔1〕暗示者的权力、威望、地位、魅力〔2〕被暗示者的独立性、自信心、知识水平年龄、性别〔3〕客观情境—困难、缺乏社会支持

17、社会感染特点:双向性爆发性接受的迅速性

18、社会感染的分类:个体间的感染大众传媒的感染大型开发群体的感染

第八节爱情婚姻家庭

1、爱情的特点:〔1〕异性之间〔2〕身心成熟〔3〕高级情感〔4〕有生理基础〔5〕基本倾向是奉献

2、爱情发展四阶段:〔1〕取样与评估〔2〕互惠〔3〕承诺〔4〕制度化

3、爱情三角形理论:斯坦伯格亲密——激情——承诺三要素构成

4、婚姻的本质:社会性

5、婚姻的动机:经济繁衍爱情

第四章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

第一节变态心理学

一、学科简史

1、①前400年,古希腊希波克里特体液说心理是脑的机能这一判断的雏形

②5—16世纪心理学黑暗时期③1861年,法国布洛卡帕斯特

2、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

〔1〕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两个基本命题五个判断固着焦虑

〔2〕行为主义的解释:巴普洛夫实验兴奋与抑制

〔3〕人本主义的心理学解释:潜能存在焦虑就是“存在”和“责任”的冲突

二、心理正常与异常

1、正常心理活动的功能:〔1〕适应环境〕〔2〕人际交往〔3〕认识客观世界

2、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标准化区分(判断标准):医学统计学内省经验社会适应

3、心理学区分原则(正常与异常的依据):主客统一性内在协调性人格相对稳定性

三、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①认知障碍②情绪障碍③意志行为障碍

(一)认知障碍——感知障碍思维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智能障碍

1、感知障碍——①感觉障碍②知觉障碍③感知综合障碍

2、感觉障碍:〔1〕感觉过敏—神〔2〕感觉减退—抑木意〔3〕内感性不适——分抑神

3、知觉障碍:〔1〕错觉—〔2〕幻觉①(感觉器官分)听视嗅味触内——分②(体验来源)真假

③(产生特殊条件)功能性——分思维鸣响——分心因性——精障癔

3、感知综合症:〔1〕视物变形症〔2〕非真实感——分抑神〔3〕窥镜症——分

4、思维障碍——联想障碍,思维逻辑障碍

〔1〕形式分①思维奔逸(音意联随境转移)——躁心躁②思维迟缓——抑心躁③思维贫乏——分器精痴④思维松弛(散漫)——分早⑤破裂性思维(杂拌)——分⑥思维不连贯——精障障碍有意识障碍时⑦思维中断——分⑧思维插入——分

⑨思维云集——分脑器⑩病理性赘述——脑器?病理性象征性思维——分

?语词新作——分?逻辑倒错思维——分

〔2〕内容分①妄想②强迫观念——强分③超价观念——人格障碍心因障

其中,妄想〔1〕内容分①关系妄想——分②被害——分偏③特殊意义④物理影响—分⑤夸大——分情绪性精躁发作器障⑥自罪——分情绪性精躁发作⑦疑病——分更⑧嫉妒——分酒更⑨钟情——分⑩内心被揭露——分

起源分①原发性妄想②继发性妄想

5、注意障碍包括:〔1〕注意减弱——神衰器精意障〔2〕注意狭窄——意障

6、记忆障碍包括:〔1〕增强——情绪性精躁发作抑偏〔2〕减退——脑器精

〔3〕遗忘(顺行性逆行性心因性)〔4〕错构——脑器病〔5〕虚构——慢酒器精障

7、智能障碍:〔1〕精神发育迟滞〔2〕痴呆

8、自知力障碍:〔1〕有自知力〔2〕无自知力

9、情绪障碍:〔1〕(程度变化)①情绪高涨——心境障躁发②低落——心境障抑发③焦虑——焦神惊恐障碍④恐怖——恐神

〔2〕(性质改变)①情绪迟钝——分脑器②淡漠——分脑器③倒错——分

〔3〕(脑器质损害)①情绪脆弱——神②易激惹——脑器躁③强制性哭笑——脑器④欣快——麻痹性痴呆脑动脉硬化性精障

10、意志行为障碍:〔1〕意志增强——躁〔2〕缺乏——飞痴〔3〕减退——抑郁状态

〔4〕精神运动性兴奋——分青〔5〕精神运动性抑制

其中,精神运动性抑制:①木僵——分紧②违拗——分紧③蜡样屈曲——分紧

④缄默——分紧癔⑤被动性服从——分紧⑥刻板动作——分紧

⑦模仿动作——分紧⑧意向倒错——分青⑨作态——分青⑩强迫动作——分

第四节常见精神障碍

一、临床症状是精神病性的

1、精神分裂症

2、妄想性障碍

3、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

二、心境障碍(持久的情绪高涨或低落)

1、躁狂发作:特点;情绪高涨、思维奔逸、精神运动性兴奋

2、抑郁发作;特点: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语言动作减少和迟缓

3、持续性心境障碍:特点:持续性并常有起伏的心境障碍

形式:环形心境障碍、恶劣心境

三、神经症(持久的心理冲突,觉察到体验到深感痛苦,妨碍心理、社会功能变形)

1、特点:〔1〕意识的心理冲突〔2〕精神痛苦〔3〕持久性〔4〕妨碍心理、社会功能

〔5〕无任何器质性病变

2、心理冲突:①常形②变形

四、应激相关障碍(由心理、社会意识引起)

1、急性应激障碍表现:意识障碍,意识范围狭窄,定向障碍,言语缺乏条理感知迟钝,有强烈恐惧,精神运动性兴奋或抑制

2、创伤后应激障碍表现:创伤后反复重现(闪回),对经历选择性遗忘,与人疏远快感缺失,过度警觉,失眠。

3、适应障碍表现:抑郁心境,焦虑烦恼,无力应付,日常事务能力受损,伴随品行障碍。

五、人格障碍(遗传、先天、后天不良环境因素持久固定行为模式)

主要有:偏执性分裂性反社会性冲动性表演性强迫性焦虑性依赖性

六、心理生理障碍

主要有:进食障碍睡眠障碍

七、癔症(歇斯底里)(无器质性病变,以人格倾向为基础在心理环境影响下)

1、分离性障碍包括癔症性意识障碍、情感爆发、癔症性假性痴呆、癔症性遗忘、癔症性身份障碍癔症性漫游、癔症性精神病

2、转化性障碍包括运动障碍感觉障碍

3、癔症的特殊形式:流行性癔症

第五节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一、心理健康标志:〔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彼此谦让〔3〕有幸福感〔4〕发挥自己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二、

1、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许又新三类标准(维度)

〔1〕体验标准——主观体验、良好心情、自我评价〔2〕操作标准——观察、实验、测验、核心是效率〔3〕发展标准——纵向考察

2、心理健康水平十大标准:郭念锋

〔1〕心理活动强度〔2〕心理活动耐受力〔3〕周期节律性〔4〕意识水平〔5〕暗示性

〔6〕康复能力〔7〕心理自控力〔8〕自信心〔9〕社会交往〔10〕环境适应能力

三、相关概念的区分及内涵

第六节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

1、分类、用途、目的:〔1〕使咨询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相区分〔2〕进行合理的临床诊断

〔3〕限定心理健康咨询范围〔4〕咨询方案的制定〔5〕疗效评估〔6〕心理健康问题的深入

研究〔7〕职业培训〔8〕心理健康状况调查〔9〕自我心理健康的需要

2、效度:心理部健康的三项指标〔1〕症状学〔2〕预测①3月内,部分人自行缓解,泛化变形②干预a、非专业的社会支持—亲朋社会福利b、专业的心理咨询

〔3〕结构①人口学因素②个性心理特征③身体健康水平④社会变迁

3、心理不健康的分类:〔1〕一般心理问题〔2〕严重心理问题〔3〕神经症

第七节健康心理学

躯体疾病患者的一般心理特点:

〔1〕对客观世界和自身价值的态度发生改变〔2〕把注意力从外界转移到自身的体验和感觉上〔3〕情绪低落〔4〕精神偏离日常状态

第八节压力与健康

1、压力源的种类:〔1〕生物性〔2〕精神性〔3〕社会环境性

2、压力源的测评:〔1〕社会在适应量表〔2〕日常生活中小困扰测量〔3〕知觉压力测评

3、压力的内省体验勒温米勒内心冲突分为四类

〔1〕双趋冲突〔2〕趋避冲突〔3〕双避冲突〔4〕双重趋避冲突

4、压力的种类:①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②叠加性压力③破坏性压力

其中,破坏性压力(极端压力)——灾难症候群三个阶段:惊吓期—恢复期—康复期

5、压力的适应:〔1〕坎农个体面对外界压力,自主神经系统发生一系列变化

〔2〕塞利适应过程分为三阶段:①警觉②搏斗③衰竭

6、压力如何造成临床症状〔1〕体质、压力论〔2〕器官敏感论

7、从压力源到临床相的逻辑过程〔1〕对压力的响应阶段〔2〕中介系统的增益或消解过程〔3〕临床相阶段

其中,中介系统①认知系统——认知、评估作用;调节控制作用;②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物质上、精神上;③生物调节系统的作用

其中,对局面的控制类型①行为的自我控制②认知的控制③环境的控制

其中,人格①外控型人格——主导力量是外力②内控型——根源在自身

体验到的压力强度内控型人格者低

其中,临床相阶段分为及时型症状和滞后型症状

⑧⑨⑩③④⑤⑥

①②③④⑤⑥④⑤⑥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①②③①②③④⑤⑥①②③④⑤⑥〔〕〔〕〔〕〔〕〔〕①②③④⑤⑥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献花(0)
+1
(本文系子曰话江湖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