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韩子翔
2014-08-05 | 阅:  转:  |  分享 
  
新课标下我的语文阅读教学第二实验小学韩子翔

教学现状分析

游离了主要目标

案例:《我要的是葫芦》

脱离了文本语境

偏离了学习过程

什么是阅读教学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



潜心会文本多元解读文本创造性解读文本



吃透教材,才能够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

案例《秋天的雨》

教材浅显易懂,不用钻研,这是不对的

《史记》

泪行行



多元解读文本,和文本对话,和编者对话

有这样一句禅味十足的话------“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联系这句话,想想我们的阅读教学,面对课文,我们的杯子里往往自觉不自觉地装满了教学参考的内容。不“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怎么能装得下孩子的心声?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落花生》这节课孩子们透过文本,结合生活谈了自己的感受,从他们的伶牙俐齿中我感受到了他们语文学习独特体验的快乐,能让孩子们快乐,我当然更快乐。

如何注意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

《田忌赛马》辩论会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看到了孩子们熠熠闪光的思维,那时不能说我不快乐,不能说我不幸福,不能说我没有收获。



《江雪》能陪伴孩子们成长,我觉得自己是快乐的,是幸福的。

如何引导学生多元解读,立体感悟

《威尼斯的小艇》

“我们看是极险极窄的地方,小艇能够穿过去,而且速度非常快。”

从乘客、读者、船夫三个角度引导学生进行了多元解读,这样所得的感悟无疑是立体的、丰富的。

创造性地解读文本

新课标指出,“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清华附小校长、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过:“超越教材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体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超越文本使孩子的文学素养更厚实,使孩子的人文素养更沉实,教师责无旁贷。”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伟大 奇特

高尚

在这里,我引领孩子们跳出文本,了解历史事实,(屠杀犹太人)帮助学生打开视角,超越性地解读了文本。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课后与大家交流,有的老师质疑:教学参考书上有这个内容吗?

今天想借这个例子,想借新课标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来说,我们在授课之前,教学参考书只给我们一个参考的作用,然而更多的需要我们去解读文本,超越性的解读文本,帮助孩子们打开视角,打开思维。在这一课上我做到了,既把握了课文的主旨,又让学生看到了历史,体会作者的遣词造句的精妙。那节课上,我觉得能带领孩子们跳出文本学习感到非常快乐。

柴东升《地震中的父与子》

《去年的树》(1)

香港的王清风老师的教学目标是:一、学生通过学习《去年的树》了解诚信的可贵,进一步从不同有关友谊的故事当中领悟到朋友的相处之道,了解诚信。二、学生能够感觉小鸟心情故事的脉络并加以复述。并从生活中挖掘实例。三、学生能从不同有关友谊诚信的故事中找出朋友之道,并与朋友分享。大家可以看他的教学目标,他把《去年的树》中小鸟的这种情解读成为诚信,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要让学生去了解故事的脉络,并加以复述,这是语文学习的角度。第三,搜集整理一些其他的相关的故事,提升能力。

《去年的树》(2)

澳门的一位老师,他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是用即兴戏剧教学让学生感受和了解童话故事《去年的树》。他认为学生已有的知识就是已经有了对课文的基本认识,本课是作为一个课后的延伸。他默认的教学目标是:第一,透过角色的扮演理解课文内容;第二,以多元学习的这种形态进行思想教育,并且感受童话寓意;第三,开发感官想象力及肢体的美感;第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第五,增加团体合作性。他的目标比较多,但他有一个基本的教学瓶颈,是通过戏剧教学让学生完成所预设的这些目标。

《去年的树》(3)

台湾的黄敏老师,她的设计理念是:童话故事是孩子喜欢阅读的类型,这一篇童话故事不论是续写的方式,还是用词用语,对四年级的学生而言都应该是简易的。在教学上仍停留在生字与词和故事表面意含的讨论上就会让学生觉得较无趣味。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将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对朋友守信及牺牲奉献等概念与行为进行深入地探讨上。



《去年的树》(4)

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的刘静老师,她当时的教学目标比较简单,是三个目标。第一,多元理解感悟对话;第二,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思维空间;第三,激发阅读新美南吉童话的兴趣。就是说她的第一目标是要多元理解。第二是要给学生一些想象和思维留一定的空间。第三是要课外阅读,再去伸展。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感悟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读为本,每一堂语文课都书声琅琅,学生长期浸染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既悟情又悟法,将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如何从文章内容出发,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去朗读课文呢?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回归整体,品味性朗读课文

精读课文,整体感悟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主要是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在实际教学中,初读课文不是要求读一两遍,而是让学生反复地读,读到朱熹所说的那样“凡读书……须字字响亮,不误一字,不少一字,不多一字”。初读强调的是整体把握,大家注意的是,这一阶段还包括学生学习生字新词,生字新词的学习在这个过程必须学得扎扎实实。

《观潮》一课,通过“奇”,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呢?奇在哪里呢?他们心理上会产生跃跃欲试的欲望。此时,学生带着问题自由式朗读,既有对生字新词的感知,又有对课文内容的初步了解,迅速感知了课文的内容。在读中,学生多次接触生字的形,减缓了字形的认识,又减缓写字教学的坡度。

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惊弓之鸟》



邯郸肥乡教师资格考试《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朗读指导中不要作过多技巧性的指导,而是让学生读中感悟,再从感悟中读。一句话,不能光强调学生的嘴巴,而忽视学生的内心。案例:《我要的是葫芦》“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范读《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回归整体品味性朗读

通过自由式朗读和理解朗读,学生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但这时的理解是零散的,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理解,即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进行再一次的整体性朗读,进行感悟。

学完《巨人的花园》,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与人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这里的朗读虽然不用花费很大的时间,却能将学生零散的理解梳理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精读课文读中感悟

在读中感悟,就是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案例《鸟的天堂》总之,只有让学生长期浸染在朗读声中,在读书声中受到熏陶、受到感悟,才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语感,提高理解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提高阅读教学中的教学效益

“读”字当头

单元导语也是教材

课堂阅读教学要重情趣

阅读教学要入情入境

阅读教学要抓重点词句

巧设环节,为课堂增趣

阅读教学中倡导个性化表扬



“读”字当头我们的语文学习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因此,快速提高的做法是违反语文学习规律的。我们听说过快速成人法吗?有快速熏陶感情的吗?没有。正因为语文学习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所以一旦落下,也就很难赶上来,正因为如此,我觉得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是一个慢慢读的过程。

杜甫早就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新课标明确指出

第一学段(1-2年级)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

第二学段(3-4年级)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40万字;

第三学段(5-6年级)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

口语交际

新课标在总体目标与内容上提到: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我认为,口语交际以考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它最想告诉我们的是,作为语文教师,要培养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非常重要,我们的任务还很重。

单元导语也是教材

新课程语文教材,每组单元前设计了专门的版面安排导语内容。

导语的主要作用是揭示单元学习的内容,点明专题。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单元导语往往被忽视,有的教师甚至连看也不看,就翻过去了。更别说指引学生读了。教师对新课程教材认识不到位,忽视导语的导学功能,以为寥寥无几的几行导语,没有什么值得探索和教学的。新教材的编写,注重体现“模块”精神,所谓模块,就是指题与题之间,课与课之间,园地与园地之间相互联系,密切配合,是个有机的整体组合。由此来说,单元导语并非聋子的耳朵,而是单元组合中的有机部分。

第六单元单元导读(三上)

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山村,繁华的都市……祖国的东西南北,处处都有迷人的景色。让我们随着课文的学习,去感受祖国的美丽和富饶。

挖掘单元导语内涵(1)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是围绕“壮丽的祖国山河”这个专题编写的。在即将进入第六单元课文学习前,我要求学生反复朗读导语,并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举例说说我国“奔腾的江河”有哪些?“澎湃的大海”有哪些?“辽阔的草原”有哪些?“宁静的山村”有哪些?“繁华的都市”有哪些?为了帮助和启发学生更好地回答上述问题,我在黑板上挂了幅中国地图。有地图直观的引领,学生饶有兴致的观察、探索、交流,使导语的内涵得以丰富,导语的功能得以发挥。为本单元的阅读教学开展作了良好的开导和铺垫。我们教师不仅要善于进行篇章教学,还应当学会利用教材中的点点滴滴,创设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使教材中的每一点、每一滴都能发挥它丰富学生知识,增长学生才干,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益的作用。



。课堂阅读教学要重情趣(1)不能肯定气氛活跃的课堂就是一堂好课,但可以断定,一堂好课的课堂气氛一定是活跃的。因为课堂活跃反映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构建课堂活跃氛围的因素主要是情和趣。这教学的情和趣又该怎么激发呢?我认为情由读生,趣因导得。



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自然会产生情感。比如,我教学课文《陶罐和铁罐》时,在初读课文后提问:“你喜欢陶罐还是铁罐?”学生回答:“喜欢陶罐”。再问为什么?一些同学说不清。(这说明初读中,学生已对陶罐只是粗浅的好感。)我再让学生读课文,在反复读、品味中,学生找出了喜欢陶罐的理由---陶罐既坚硬、朴素又谦虚、忍让,同时还能说出自己对铁罐的认识和独到理解---铁罐骄傲、无礼,可是也很美观。最后大家认为,陶罐很好,铁罐身上也不是没有长处这样的情感。所以情由读生。

趣因导得是说,教师在引导学习时要善于激趣。

导课案例《幸福是什么》

读完后,大家都明白了,原来幸福并不是仅仅得到的时候幸福,更多的是给予时更幸福。就这样,因为有了合适的导入新课,学生学习兴趣浓了,我和学生们没有花多少时间,我也没有费什么口舌,大家已经把握住课文的主旨,增加了幸福的内涵。那时我也体会到做老师的幸福。

趣因导得,这个导不仅仅是导课的导,更包括我们教学环节中的引导。

案例《威尼斯的小艇》



课文中有句话是这样写的:“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余老师问学生:“什么是新月?”没等学生回答,老师又反问提示:“新月就是新的月亮吗?今天的月亮是新的,昨天的月亮是旧的吗?”他这种排除反问式引导,本来就富于情趣,加上教师入情入境的语言、神志、语气的表现,一下子就把课堂激活了。

阅读教学要入情入境

学习课文,要入情入境地教学,就是教师通过听、说、读、演、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开展学习活动。



案例《山行》这节课以故事的形式,再现了《山行》诗的意境,学生学得十分投入,情境中的学生与杜牧同行,个个显得神彩飞扬,充满活力。那份激动和快乐,是非常可贵的。看来,把学生姓名放到课文中去,是个好办法。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情趣,又能引领学生很快进入文本,与文本对话。

阅读教学要抓重点句: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世说新语》王献之: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巧设环节,为课堂增趣案例《学奕》

我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依据内容给文中两位徒弟取名字的活动环节,有的学生起“优生”“差生”,有的学生起“一心一意”“三心二意”,有的学生起出“喜欢”“不喜欢”还有的学生起出“专心致志”“心不在焉”等等,于是在给文中人物取名字的探讨、交流、争议的活动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从中获得了学习乐趣,课堂也因此充满活力。

《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生的认知能力,悟性智慧是差不多的,学习好与坏,取决于用心二字。我们说,教学要面对全体,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就是基于学生具有相当的认知能力,悟性和智慧提出的。要想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就得引导学生专心学习。我常常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总有部分学生走神,没有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去,而教师又没有注意这些人的表情、动作,没有及时将这些学生引导到学习活动中来,这是教学的缺陷。我认为,班级上的学生,学习好的越学越好,学习差的越学越差,主要是这种教学缺陷造成的。作为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增一只眼,时刻留意全体学生的课堂动向,及时地暗示,提醒上课走神的学生,让学生人人都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提高课堂效益。

倡导个性化表扬

教师这份职业是平凡的,可是我们的事业却是伟大的。托尔斯泰曾说过:一个人的价值不是以数量而是以他的深度来衡量的。成功者的共同特点,就是能做小事情,能够抓住生活中的一些细节。

海尔总裁张瑞敏先生曾说: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献花(0)
+1
(本文系书香润人生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