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古代山水游记发展论略
2014-08-07 | 阅:  转:  |  分享 
  
第卷第期

臾科年月

中国民航学院学报

」叫卜田



匕翻卜哭科

古代山水游记发展论略①

田宏虎

社会科学部

【提要山水游记是文学中一枝娇艳的奇葩,是旅游业的重要“软件”,不可或

缺的文化资源。逐流溯源,有必要理清我国古代山水游记的发展脉络。本文认为

它的发展有四个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山水游记的形成阶段唐代是定型阶

段宋代是繁荣兴盛阶段明清是群星璀璨,成就辉煌阶段。本文对古代山水游

记的艺术成就做了扛略的总结,于今世之山水游记的写作亦可做为借鉴。

山水游记散文滥筋于东汉,形成于魏晋,至今已有近二千年的历史了。在这

漫长的文学发展道路上,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也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本

文试循其踪迹,粗陈梗概。

魏晋南北朝是山水游记文的形成阶段。在此期间,山水游记文虽刚刚产生,但由于

人们对大自然审美能力的提高,它一经出现,就显示出了高度的技巧和巨大的魅力。鲍照

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和吴均的《与朱元思书》,虽然在表现手法上还处于山水游记的初

级阶段,其大量篇幅还只是客观的描山摹水,但在绘景上却做了铺张扬厉、生动逼真。在

《登大雷岸与妹书》里,那气势峥嵘、色彩瑰丽的雄山峻岭那平旷幽渺、广漠肃穆的深

林暮野那烟波绵渺、永无止歇的浩瀚长江那渔舟沙诸、雁唉鹤鸣的水泽洪波……如

画卷、似诗篇、读后使人激动不已。《与朱元思书》中、那沉影凝碧清澈无比的“异水”

那相互轩邀、比高竟远的“高山”那泉声、鸟鸣、蝉叫、猿啼,在高岩幽谷中奏出的清

越和谐的自然音响,都那么扣人』白弦,引人遐想。作为山川地理注文出现的《水经注》,

虽然还不是独立的山水游记散文,在写法上也只是叙述和描写,极少抒情与议论,但它因

山写水,缘地记事,历历在目地描绘了山川景物与名胜古迹,写得别开生面,引人人胜。

由于它写景的成功,历来为人传诵,并被推崇为游记散文的开端。作者邮道元或用白描、

或施彩笔,不拘一格,在简练生动的文字中,兼有骄文修辞精细的特色。有时则片言只

语,妙绝古今,对唐代柳宗元、宋代苏轼等人,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唐代是山水游散文定型阶段。由于唐代统治者在思想学术上推行小骂大帮忙和比较开

明的政策,一时形成了百家争鸣、群芳争艳的局面。又由于在政治上实行使“天下英雄人

吾靓中”的方针,激发了知识分子的政治热情。他们的文章多与现实结合,并注重抒发个

人感受。加上古文运动的推动、散文创作的进步,使山水游记散文长足发展。此时的山水

游记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技巧,乃至于语言修辞,文章体例,都逐渐成熟。它最突

出的特点,是突破了前期山水游记仅限予叙述、描写的格局,注入了抒情、寄托和议论的

①收稿日期更砰一一

中国民航学院学报更砰年第期

成份。这一特点开始于元结的《右溪记》,完成于柳宗元之笔下。

柳宗元是唐代的散文大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韩愈并称“韩柳”。其散文有政

治,有传记,有寓言,而最著名的还是山水游记。他的山水游记,把景物溶铸于胸臆,使

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达到高度的统一。他描写山水之乐,一方面表现对大自然的酷爱,借

以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同时也抒发出改革者被贬斥、受压抑那“人”生活的愤慨。他的

《永州八记》内容十分丰富,写景,景中有情,景中蕴意,景中寓理,表现出对丑恶现实

的僧恶与不妥协的斗争精神。除柳宗元外,王维、白居易都有不少山水散文佳品,同他们

的山水诗一样,笔下的自然景物都熔铸进个人的主观情思。

宋代是山水游记散文的繁荣阶段。唐以后,自五代至宋,随着中国绘画走向鼎盛时

期,山水画也趋向成熟。荆浩、关月、范宽、董源、区然、米节等一大批山水画家和美学

理论家的涌现,激发了人们探索、欣赏自然美的兴趣,进一步刺激了人们用文学再现自然

美的创作欲望。加之宋初文学革新运动把散文创作推向高潮,促使山水游记较之唐代有了

新的发展,呈现出名家辈出、作品繁多、手法多样的繁荣局面。这一时期涌现出一支颇具

规模的山水游记散文的作家队伍,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氏父子、以及南宋的陆

游、范成大等都是山水游记的写作高手,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不仅如此,重表现

手法上也有了新的突破,许多名篇佳作不仅以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见长,而且以议论

与说理取胜。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由写景到抒情,发挥了对忧与乐的人生见解,抒发了

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成为托物言志别具一格的千古绝

唱。欧阳修是北宋文学革新运动的领导人物,他的散文无论是写景状物,叙事怀人,都显

得摇曳生姿、具有较强的感人力量。他的《醉翁亭记》更是独辟蹊径,妙笔传神,它时而

描山摹水、时而抒写人情、时而中山宴饮、时而林中鸟鸣,但通篇都贯穿一个“乐”字。

写山水是表现山水之乐、写游人是传达人情之乐,写鸟鸣是展示禽兽之乐,写宴饮是表达

游宴之乐。这一切都是作者主观感受里的“游而乐”。行文走笔委婉含蓄,形成了独特的

产沉蕴藉、含而不露的艺术风格。王安石是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改革家,提倡文以致用和

有补于世,写诗著文常常针对现实,直发议论。他的《游褒禅山记》是议论特点突出的一

篇。他以游记为形式,以议论为内容,阐发哲理,倾吐胸怀,显示了自己政治改革家的特

点和寄托深远、格调高峻的艺术风格。苏轼是北宋文学发展展高成就的代表者,渊博的学

识和丰富的阅历赋予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捕捉意象的本领,从而在创作上能够突破种

种局限,自由地表达各种意境。在《前赤壁赋》中,面对滔滔江水和清风明月,即景抒

怀,议论风生,并通过主客问答方式,抒发了自己对宇宙人生变与不变的观点,表达了豁

达明畅的胸怀,给人以举轻若重之感。他的《游石钟山记》既可以看成是优美的游记文,

也可以看成是高奋的议论文,他那即景议事,挥洒自如的本领,是旁人难以企及的。宋代

的另一位大文学家陆游的山水游记虽然数量不多,但在写法上却颇有特点。《人蜀记》把

绘景、记事、抒情、考证熔为一炉,笔法悠肆,舒卷自如,形成独特的山水游记风格。对

后人创作,尤其是《徐霞客游记》产生了很大影响。此外,范成大的《游峨眉山记》、周

密的《观潮》,林景熙的《唇说》也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制,各有其不可忽视的艺术成

就。

散文创作经过萧条的金、元时期,到了明代,又有了新的起色,由于统治阶级内部思

田宏虎古代山水游记发展论略

想政治上的分化与斗争,反映在文学上,出现了许多文学,嚷团或文学流派。尤其是在万

历以后,党争剧烈,政治黑暗,迫使一些文人遁迹山林,寄情风物,加上公安、竟陵派主

张“独抒性灵”的影响,新鲜活泼的山水小品便应运而生,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园地里

的一枝奇葩。公安派领袖人物袁宏道在《满井游记》里,通过北京郊野早春二月自然景色

的描绘,表达了自己置身野外的欣喜心情,抒发了“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养菜花”

的感慨,流露出对官场生活的不满和自己渴望陶醉于自然山水的情怀。文章写得天真自

然,生动活泼,尤其那新鲜、贴切的比喻,达到了传神的妙境。张岱是明末小品文的代表

作家,他的《湖心亭看雪》仅寥寥几笔,便写出了雪盖雾迷中,湖光堤色,人影孤舟,一

片浑阔的景色。明代山水游记创作有不少大家,刘基、唐顺之、钟星、薛宣、钱邦艺等,

都有不少传世之作,但贡献最大的要数徐弘祖徐霞客。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旅行考察

事业,所著《徐霞客游记》至今保存下来的就有十卷六十万字,内容十分丰富。成为山水

游记文学至明清时期达到辉煌地步的重要标志。作为游记文学,后人对它的评价极高,清

人钱谦益称它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它描绘景物的突出特点,是善于捕捉

山川景色的鲜明特征。在《游篙山日记》与《游五台山日记》中,有远眺中的辽阔壮丽

有近观上的秀丽瑰奇有飞泉隧室、舞绢曳练、霏微散满一谷的飞帘之美有水石相激,

绮变万端的石溪异曲。而在自然平淡的笔调中,时而进发的天成妙笔,也给文章增添了不

凡的意趣。《游黄山日记后》在描绘了天都、莲花二峰秀奇壮美的同时,涉笔黄山四

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写松,青葱苍郁,千姿万端写云,烟云飘渺、浩瀚如

海写石,星罗棋布、竟相崛起。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清代的山水游记,是明代山水游记散文辉煌阶段的延续。其著名作家有袁枚、王和、

姚鼎、挥敬、管同、吴敏树、龚自珍、俞械、林纤等。袁枚是乾嘉间的重要诗人和散文

家,他写诗著文反对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反对汉宋学派,特别反对汉学考据,提倡思想

解放,主张抒写“性情”。他的散文同他的诗一样,意境明晰,自有韵味,具有一种清新

灵巧的风格。《游桂林诸山记》时而叙述、时而描写、时而议论、时而评介,于庄重之中

寓有谐趣,写得挥洒自如、奔放横逸,尤其写出了桂林山水的个性特征,读来耐人寻味。

王爬的《游珍珠泉记》写得短,蜻悍、生动活泼、风格清新秀丽。尤其用“忽聚、忽散、

忽断、忽续、忽急、忽缓”描写泉水不断变化的形态,堪称传神妙笔。桐城派重要作家姚

鼎的《登泰山记》,章法严明,语言精炼,很有艺术魅力。写日出的一段,只用了极少的

笔墨,便把日将出、日正出、日出后的各种景象极有层次地描绘出来。管同是桐城派的后

期作家,他的《宝山游记》对大海的描写,笔酣墨饱,气势雄浑,而又起伏跌宕,委婉多

姿,虚实相生,色彩、声响逼真,堪称清代游记压卷之作。

源远流长的古代山水游记,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

首先是再现自然景物的高超技巧,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游记还处于初级阶段,它

们常常以诗序、书信或地理著作面目出现,在绘景上多是客观描述,还没有自觉地做到主

观交融的地步,从狭义上讲还不是纯粹的山水游记。那时人们描山摹水多采用“分类描

绘”法,使丰富多彩的自然景物层次分明地再现于笔端。《登大雷岸与妹书》,按照方位,

中国民航学院学报望砰年第期

先高山,次平原,再江波,后水泽的次序一一绘景《与朱元思书》,先写“异水”,后写

“奇山”,再配音响《三峡》则按照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时序,分别描绘长江三峡的自然

风光。这样逐一写来,显得层次分明,景物清晰。唐以后,人们渐渐采用“移步换形”

法,’随着游踪听及,景随步移,使再现景物的手段更加灵活,读来如山水长卷。山水游记

到了柳宗元笔下,精雕细刻、笔法细腻、使自然景物像浮雕一般生动可奇。如在《钻针潭

西刁近记》中,对山石情态的刻画“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

而上者,老熊黑之登于山”。一个“饮”字,一个“登”字,使山石牛马熊署之状尽呈眼

前。无知的山石,一经作者勾画,仿佛成为血肉之躯,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量。

其次是表现自然景物时“传形之神”的特殊手段。古代美学要求,表现物象,既要形

似,又要神似,以“形神兼备”为形象创造的理想境地。即在形似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

“志形”而“传神”的地步就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古代山水游记作家,在表现景物的时

候,既重视观察体会,以求形似又强调淘洗熔炼,捕捉物象的神情,以求略形貌而取神

骨,最终达到传形之神。柳宗元表现永州西山之高,不拘泥于西山自身,而用登上山项时

的感受进行渲染“悠悠乎与颜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

穷。”笔墨重点不是描画西山的外在形象,而是用博大的景观、开阔的境界突出西山内在

的神韵,可西山的高耸却给人留下了不尽的想像余地。《小石潭记》是纯以写景取胜的,

作者写水、写树、写岩石、写游鱼,都有一股精灵之气。尤其用游鱼的情态表现潭水的清

澈,使潭水的形象与神韵俱出。而,谭总体环境的凄凉气氛,也表现出小潭的清趣,给人

以略带惨淡的清寒之感。袁宏道在《满井游记》中,用“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后

出于匣”比喻坚冰初破、波色乍明的春水光艳用美丽的少女刚刚洗过脸后轻掠发髻的妩

媚姿容,比喻春山的明媚,那风韵与神采达到了迷人的境界。徐霞客在描绘篙山石涂的时

候,那像鸽立、似雁行、如卧虎、若犀牛的溪石,不但形象奇特绮变万端,而且“水行其

中,石峙于上,为态为色,为肤为骨。”给人的感觉是,似乎由于水石融合,则刚柔相

济,坚强的石头真的有了肌肉与骨骼,写出了石涂神机天趣。这种死物活写、赋予生命的

传神之笔,无疑是十分高超的。

再次是“以心体物,物我交融”的写作特点。早在中唐前期元结的《右溪记》,在描

绘自然景物时,就有了抒情与寄托,于自然景色中贯注进作者的主观情思。它通过一条小

溪治理前后的变化,寄寓作者的身世与命运,同过去客观绘景的写法相比,无疑是一个重

大突破。在元结之后的山水游记作家,一般都不再客观绘景,而是以心体物,移情于景。

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通过“迁想”写“心炼”于客观景物中熔铸

进主观情思,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白居易笔下的冷泉亭,“高不倍寻,广不累丈,,为什

么那样为作者喜爱因为它那薰薰花草、欣欣树木、亭亭泉水、泛泛和风,能够畅人血

气,起人心情那粹冷而柔滑的流水,能够洗人耳目之尘、心舌之垢。这样一种有丰富情

感的山水景色,实际是作者当时所寻求的恬淡心境的物化,是个人努力追求的性情修养的

化身。作者以自然景物为煤介,把自己的心境、气质、个性与品格,贯注于景物之中,做

到了“情寓景中”、“辞以情达”,把物变成与个人情感相同、品性相通的有情之物,从而

达到“物我交融”、主客观相统一的境地。柳宗元描绘山水景物,总是“洗漱万物”、“牢

笼百态”,用心体察。所以他的《永州八记》,于优美的景色画面里投影上自己的思想个

田宏虎古代山水游记发展论略

性,使永州之景无不染上孤独伤感的情调,同时又寄托着美好的理想与情怀,曲折地抒发

个人的不幸遭遇和不满现实的愤愚心情。在他的笔下,自然境界的秀美,实际是个人纯洁

无瑕品格的物化,作品中的高情远韵,也完全是个人胸襟与性格的象征。

此外,因意及景,托物明理的特点,也是值得重视的。这一特点明显地表现在宋人身

上。由于宋人崇尚说理,倡导文章“重道”、“明心”,运用到山水游记创作上,形成了议

论与说理的特点。他们常常为表达某种思想而设景,并借景物以明意,使写景、抒情、议

论结合一体,这也是不可忽视的一条创作经验。

作者简介田宏虎男年月生年毕业于河北大学中文系

现在中国民航学院任讲师

丁故儿万咖动

叩篮泊心泳泊“劝

劝旧二战抚恶刀认心,

,加甲服找坊找芜

以以泥段赶泊

。险研七凭”,姆碱

成溉血切刃泊

四,由巧勿

蓝才场朽留几以盘卫以

沥叨即丁吮扛以义冠

山钻记

献花(0)
+1
(本文系熊大春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