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抗日前哨井尔沟
2014-08-07 | 阅:  转:  |  分享 
  
抗日前哨井尔沟







●张文郭自刚



大青山中段,奇峰屹立,山势险峻。山上松树桦树密布,山间沟壑纵横交错,海拔2145米的孟不浪梁就座落在这里。在它的北端,有一处群山环抱的山谷盆地,沟里有自北向南的抢盘河和自东向西的卯兔河,沿着有三十六道盘的抢盘河,十多个大小不等的村落散布在大山的皱褶里,这就是井尔沟。



1938年9月初,八路军大青山支队挺进大青山后,七日之内两次出击,夜袭陶林镇,攻克乌兰花,而后挥师西进,抵达井尔沟。在群众中开展广泛的宣传工作,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开展抗日活动。在井尔沟的柳沟门村召开群众大会,成立了井尔沟分动委会,负责人张焕狮,武装员曹文玉,分配员张玉堂,村闾长王芝堂。9月下旬,支队和动委会在柳门沟召开出征以来第一次干部会议,总结经验,分析形势,研究部署下一步开创游击根据地的行动方案。李井泉、姚喆、动委会主任武新宇等军政负责人参加。在动委会的积极推动下,井尔沟群众的抗日热情高涨,纷纷组织起来,成立了抗日救国会、妇救会、除奸会等组织,与八路军一道同日寇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蜈蚣坝伏击战就是从这里出发的,当时部队已经住了一段时间,对周边情况特别是地理环境和交通道路有所了解,支队决定在蜈蚣坝隘口处伏击日寇,以实际行动唤醒民众,震慑敌人。事前,二营的副指导员杨继春找到本地青年曹文玉和胡继拴,一同趁夜到蜈蚣坝观察了地形,重点查看了公路和桥梁。两天后的半夜时分,担任主攻任务的二营长唐金龙和绥蒙游击大队队长杨植霖在召滩村集合部队出发,由曹文玉等数人担任向导,在聚金山村,唐营长作了简短的战前动员,而后分路行动:直接作战的两个连埋伏到老爷庙戏台后,预备队安排到牌楼馆村后,警戒队伍开到后店子村,准备阻击从武川县城方面增援的敌人,土城梁村的一个连则担任掩护部队战后撤离的任务。杨植霖率一个班的战士直扑坝顶伪警察分所,活捉了所长和小队长,逼令他们给归绥的日寇打电话,引诱敌人出动。由于部署周密,所以第二天的伏击战重创日寇。而后,部队带着战利品返回井尔沟。自此,井尔沟如一把插在敌人心脏的利剑,令日伪军坐卧不安,日寇把它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想尽一切办法进行围剿。



1939年2月,残暴的日本侵略者对井尔沟偏僻的山村进行大“扫荡”,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一次就烧毁房屋300多间,没有来得及转移的村民全部被杀,骡马牛羊全部被掠走。井尔沟被日寇宣布为“无人地带”。面对敌人的残暴烧杀,井尔沟人民并没有被吓倒。扫荡过后,抗日民主政府和群众又回到村里,他们含泪掩埋了亲人的尸体,怀着对日本鬼子刻骨的仇恨又投入新的战斗。“烧了房子打窑洞,耕地没牛用锹剜。点灯没油捉黄鼠,永远不做亡国奴!”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军民抗击日寇的决心更加坚定,利用一切机会,给敌人以更加沉重的打击。1941年农历9月上旬,恼羞成怒的日寇纠集驻守在察素齐镇的2000多日伪军,再次对井尔沟进行扫荡,整条沟浓烟滚滚,火光四起,未及躲藏的老百姓惨遭杀害。关沟子75岁的高常贵被日军开枪打死在场面,阿路板村74岁的杨有有被枪杀在村口,其妻在家养病,被大火活活烧死。正害水病的辛三宽被日军开枪打死。东窑子村刘环保的两个小闺女被日军从家中拉出,按在檐台上割下脑袋……



一条条惨死的生命记录下日本侵略者丧尽天良的残暴行径,一笔笔刻骨铭心的血债更加激起八路军和青山儿女同仇敌忾战斗到底的决心。井尔沟人民纷纷拿起武器,踊跃参军,在流下亲人鲜血的土地上奋勇杀敌,浴血奋战。在西窑子村南的官沟子、圆树子沟,骑兵支队三团打土窑、设团部,在炭窑沟、流水沟、井沟子、马鞍桥等山坳,抗日民主政府的行署、县、区游击政府都有相对固定的土窑洞,而游击队则兼顾马匹的安全和牧养,发挥其灵活机动、矫健迅速的特长,多选水草兼备的地方扎营,往往难以打土窑,天气暖和时在避风处露宿,天寒时垒石搭顶住窝棚。



直至20世纪80年代,井尔沟的山沟河岔里,仍可见到各种形制的土窑洞和窝棚遗址,当时健在的老民兵李生、崔凯等抗战亲历者,都能一一指点遗址,回忆当年的情景:那一溜土窑有八九孔,骑兵住过,姚司令和司令部的人也住过,那个里外间窑,里间的高土台是放电台的地方,低土台是放手摇发电机的地方;前面那片不足二亩大的平地是操场,山里原先没有那么大的平地,他们(八路军)硬是铲高垫低开出一片平地,站队出操、训练刺杀、开会唱歌,都在操场上,有了情况出去打仗,回来住下差不多天天出操,一出操就唱。老百姓听得耳熟了,也能唱几句——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在那密密的树林里,到处都安排同志的宿营地,在那高高的山冈上,有我们无数好兄弟……那边的窑洞里有一阵子住下三四十个小后生,一人一把明晃晃亮崭崭的新铜号,天天一早就跟上教官练吹号,先拔音,后迭调,号音响起来整个井尔沟都能听到,老百姓听到号音心里就觉得踏实安稳,后来不少村民也能听出起床号、集合号、冲锋号来。有一年春天,部队弄来不少绿豆,天天喝绿豆稀粥,老乡们也跟着唱,野菜出土以后就拌上野菜吃,炊事员看到大家都吃厌了,就想办法生豆芽,没有缸,就在地上挖个坑,像碾盘大小,3尺深,铺上草,里边倒进几升绿豆,再苫上草盖上土,然后泼上水,天天泼,咳,十来天就顶起来了,把那草和土顶出二三尺高,那豆芽齐刷刷的,又粗又长,可比家里头用大缸生出来的好。后来又挖了个坑,倒换着生……



在井尔沟南端与土左旗交界处的大树山的阳圪塔,有一处窝棚三间土窑的遗址,那是1940年游击队开辟的驻地,后来,县政府、卫生队住过,时任绥蒙区党委书记的白如冰也曾住过一年。1941年起,县政府在阳圪塔设立税卡,由二区游击队长马建功负责,向过往客商打税。商人们觉得到后山路过八路军的地盘比走敌占区少受剥削,收税合理,因此货物流量大于往年,税收也就多了,这对根据地的财政是很大的贡献。阳圪塔视野开阔,游击队员曾在山上立消息树,向各处军民报信,树直平安无事,树倒则有敌情,有效地防止了敌人的偷袭。在阳圪塔北面三里左右的流水沟有两处窝棚遗址,一处是归武县政府和绥蒙公署驻地,杨植霖、靳崇智等领导人都曾在此地工作,著名的《告绥蒙同胞书》就是在这里起草、印刷的;另一处是抗日小学,当时由武川县民政科员李彤(本名巴增秀,蒙古族,女)负责办学,她通过走访动员,有27名学生入学,年龄小的七八岁,大的十五六岁,初学《百家姓》,后学新编的《抗日三字经》以及《军政杂志》上的内容,巴增秀则将在延安学到的歌曲如《游击队之歌》、《大刀进行曲》、《懂不懂》等教给孩子们,同时传授抗日救国的道理,使孩子们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接受到文化教育,感受到文明进步,从而坚定必胜的信念。巴增秀同志于1942年春在敌人扫荡期间,带着身孕奔波,结果因产后失血牺牲在井尔沟。



窑洞依旧,犹记当年烽火连天岁月;青山巍巍,见证英雄儿女抗日丰功。1966年,为了缅怀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英烈,在井尔沟村委会前柜村的西梁上修建了“大青山烈士陵园”,安葬了12位为民族解放事业牺牲的烈士,其中就有“李科员之墓”。现在,这一陵园已经定为武川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献花(0)
+1
(本文系听取蛙声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