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感与悟
2014-08-08 | 阅:  转:  |  分享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感”与“悟”

(作者:河南省唐河县刘军义)

语文不仅是一门语言文字教育的学科,更是一门思想教育兼育人的学科。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除了传达语言文字信息外,还向学生传达了生活知识、做人道理、思想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所以,对于每篇课文教师应当重视它的育人功能,充分挖掘它所蕴含的信息,调动学生的“感”与“悟”,让他们自觉地体会学习,因为思想性的东西学生感悟不到,是无法理解掌握的。因而,要先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让学生“感”知课文的信息,然后再“悟”到其中的道理,提高思想认识。

一、先说“感”。

“感”的前提是理解,理解的前题首先是学生的多读,通过多读,学生才能知道课文的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但这并不一定能感知文章真正的思想内涵,这时,就需要教师启发、引导和点拨。再者,语文又是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故语文课上,教师首先要做的是领着学生共同感受课文,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之能和生活中的人、事、物恰当联系,从而正确的理解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对整篇课文来说,教师还要把握好讲课的“简”与“繁”:对学生一看就懂的内容,教师不可过多组织学生学习;对于重点句子或大多数学生不懂的内容,教师则应适当地“繁”,可采用多种方法,尽量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茅塞顿开”,并产生“恍然大悟”之“感”,达到了这个效果,说明教师已经成功地做到了第一步——“感”。

二、再说“悟”。

“悟”要以“感”为基础,没有“感”就不会有“悟”。有时候有很多的“感”,却不一定能“悟”。“悟”是学生学习、吸收知识的升华,只有“悟”到了道理,才能把感性的东西上升为理性的东西,而理性则是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基础。教师教学仍要以文本为基础,不断联系生活中的人、事、物,把知识和道理溶入生活之中,让学生自己找到课文中的现象与自己现实生活联系点,让他们自己去“悟”生活中的道理,增强他们学习和生活的能力。“万事悟时怀自虚”,“悟”是人们提高认识层次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学生学习生活中,思想上的最大收获。“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教师能从课文信息中让学生主动“悟”出道理,不能不说是最大的收获。

有感才有悟,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感知课文,领悟人生,这样不仅会使学生学习知识更为灵活,还对学生追求正确的人生观具有持久的推动力!

——作于2014年8月8日



献花(0)
+1
(本文系刘军义999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