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可持续视角下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与高效农业发展刍议
2014-08-12 | 阅:  转:  |  分享 
  
可持续视角下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与高效农业发展刍议

—以王东沟小流域为例

李宁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环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摘要:基于可持续理论的思想,阐述了黄土高原王东沟小流域治理的模式,并分析了其高效农业发展若干原则,探求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期为黄土高原小流域地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黄土高原;王东沟;可持续;小流域治理;高效农业



1引言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87年,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一份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并以此为主题对人类共同关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述,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组织和舆论的极大重视,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可持续发展要领得到与会者共识与承认。其包含“共同发展、协调发展、公平发展、高效发展、多维发展”五个方面的内容。

黄土高原作为我国重要的地理分区,长期以来由于气候变化,人类的过度开发导致其植被覆盖率下降,地表裸露,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贫瘠,生态环境变得十分脆弱,其水土治理的重要性也愈加突出,其成效也关系到本区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处理好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是本区面临的一大难题。王东沟流域作为黄土沟壑区的典型代表,历经二十几年的综合治理,自然状况和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故本文结合王东沟在流域治理和发展地方经济方面的经验,结合可持续理论阐述了处理好二者关系一般方法和原则。



2研究区概况

长武王东沟试验示范区位于陕西省长武县,是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典型代表,面积5.30×104km2,东经107°40′30″—107°42′30″,北纬35°12′16″—35°16′00″,西有董志塬,东有洛川塬和隰县—吉县塬,是所在省粮食主产区,也是我国重要的旱作农业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日照时数2226.5h,年太阳总辐射量483700J/cm2,年均气温9.1℃,塬面≥0℃活动积温3688℃,≥10℃活动积温3029℃,年均无霜期171d,年均降水量584mm,多集中在7—9月,且年季间分布不均,属于典型的旱作农业区。

经过20a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王东沟小流域植被恢复明显,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且逐渐形摸索出了“果—副—农”三者相结合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农民收入稳步增加,生态效益明显提升。2005年小流域人口2304人,人均纯收入达到3595元,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经验被周边地区所借鉴,成为黄土沟壑治理的样板。



3试区水土流失治理

3.1水土流失成因分析

王东沟位于长武县西部,塬地面积较大,土壤侵蚀比较轻微,塬边周围沟道密布,其中大部分沟头与塬面农田集水槽和村庄道路相连。平均输沙模数为1860t/(km2·a)。试验区沙营力以沙力为主,是村庄、道路等硬化地面遭暴雨冲刷后形成的地表径流,水流沿道路,沟渠汇拢沿着沟头下泻。下泻水流具有较大的势能,遇到深沟大壑转化为动能,具有很大的侵蚀破坏能力。因此暴雨径流是造成本地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主要动力。



3.2试区水土保持模式

水土治理的出发点应该是解决为什么会滥开发的问题,这是根本性质的问题。王东沟流域存在大量中低产田,粮食生产无法满足当地群众生活需要,因此导致开荒种地。基于此种认识,需要从提高粮食产量入手,其包含减少坡耕地面积,提高单产,提高总产量三个方面内容。分述如下:

减少坡耕地面积

国际上将17°以上定为不适宜耕作的坡度,而我国由于人多地少,将这以底线提升至25°。由于黄土的物理特性,在如此大的坡度上进行耕作,增大了水土流失的风险。应该继续推进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保护黄土坡面。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单产

试区从1986年开始向沟坡土地修筑土公路19条,全长20余km,公路密度为2.4km/km2,为黄土高原地区之冠。有利于农业机械、农业科技、肥料、农药等的投入及农副产品的运出,提高了沟坡土地的使用等级。使试区沟坡土地实现了集约化经营。王东村五组和泡桐山沟坡道路修筑后,调动了群众对土地开发的积极性,以前无人过问的荒芜坡地,现群众自费租用推土机和雇用劳力进行土地平整,仅1992年夏收后就修达标梯田80余亩。

进一步开发沟坡资源,提高土地生产力

沟坡土地是黄土高原沟壑区主要水土流失区,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70%左右,是本区域人们争取生存空间的主要地域。光、热、水条件丰富多样。试区根据沟坡土地的自然环境,将以往的沟坡土地开发和水土保持治理拓展为整个资源环境的开发,既改善了生产条件,防治了水土流失,又提高了群众的经济收入,使劳动力、物质、技术跟沟坡土地密切结合,并与市场信息相勾通作为沟坡开发的主攻方向。沟坡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增加了群众的经济收入,使源面农田的高投入有了保障。1993年试区小麦亩施纯氮7.8kg、P2O55.6kg,产量357kg/亩,居长武县之首。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正在王东沟试区按有序模式运行。



4试区高效农业发展

4.1优化地方产业结构

和全国广大农村一样,在实行联产承包以前,由于“以粮为纲”的政策,王东沟地区产业结构单一,以种植业为主,粮食种植业收入占总收入的80%左右。实行联产承包,包产到户之后,农村副业发展迅速,建立试区时副业收入占三成以上,但收入水平仍然较低。

调整产业结构,是发展经济,提高收入的必要手段。结构的调整必须坚持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原则,以此试区提出了产业结构的优化模式:种植业+果业+工副业三元结构。

4.2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一)因地制宜,发挥地域优势

产业调整需要结合地方优势资源进行,充分利用本地自然资源优势、社会资源优势和历史资源优势,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经济,打造一批富有乡土气息的“拳头”产品。可以利用本地昼夜温差大,有广大平整的塬面,降水相对充足的优势发展果树种植等等。

(二)以效益为中心,坚持市场为导向

要实现经济的良性发展,不能单靠政策的扶持,而应开拓视野,善用市场价值规律,适时地调整种植结构,发展有市场需求的产品,切实提高群众收入。此外要更加重视产品质量的提升,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和品种,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三)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而应该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并举的原则,充分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积极开展环保教育和推进小流域整治,改善小流域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共赢。



5结论与展望

在推进黄土高原地区小流域治理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凭借政策的权威“一刀切”,不顾市场规律,不顾甚至损害群众利益。但经济的发展绝对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否则是不可持续的病态发展,最终损害的还是我们自身的利益。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举的原则,充分照顾群众的致富需求,并有序开展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并探索以环保促发展的良性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李玉山,苏陕民.长武王东沟高效生态经济系统综合研究[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1.

[2]宋桂琴.黄土高原土地资源研究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

[3]郭宝安.黄土高原沟壑区水土保持方略探讨—以长武王东沟试验区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1993.13(5):5-8.

[4]郝明德,李军超,党廷辉.黄土高原沟壑区高产高效农业综合发展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2,22(5):5–8.

















































献花(0)
+1
(本文系李宁850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