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第二讲 格律第一课
2014-08-16 | 阅:  转:  |  分享 
  
???中老年班基础知识第一讲

?

?

律诗基础?第一讲。

基础知识一,律诗概念关于诗,我们先介绍一些基本概念。因为咱们还没有系统的学习过律诗基础,又因为咱们学过了七绝,自然而然的有了一些基础,所以,我尽量全面的介绍,但同时加快节奏介绍这部分。

1.什么是诗。历史上,把韵文体的作品,统称为诗。诗,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以时期来看,包括诗三百,也就是《诗经》,先秦诗,乐府诗等等,自然,也包括律诗。根据这个概念,词、曲,还有现代诗都是诗的范畴。不押韵的现代诗算不算诗?没有定论。

2什么是律诗。顾名思义,有律的诗。写的时候要遵守格律,否则,就不是律诗。格律是一种规矩。律诗以前的诗也有规矩,但这些规矩都是约定俗成的,而律诗的格律却是由政府颁布的。

律诗因格律严谨得名,起源于汉末,成熟于唐朝。律诗呢,它有四个方面的概念。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

A,指历史上一切有“律”的诗,“律”是官方制订、发布的规则。

B,指唐宪宗、唐哀宗时期的诗,李义山等人在总结近体诗、今体诗的基础上,进行完善,由官方颁布而执行。也就是俗称的晚唐诗。这不得不提到两个概念:今体诗和近体诗.

1)今体诗。指按照唐玄宗时期钦定颁布的格律写下的诗作品,就是“今体诗”。比如李白、杜甫等人的作品。2)近体诗。指从齐梁体、永明体到今体诗之间这段时间的诗作品,含齐梁体和永明体。比如杜审言(杜甫的爷爷)、宋之问等。

?C.北宋欧阳修等人,奉命整理而完成了一部律诗格律。按这个格律完成的作品称为格律诗,简称“律诗”。

此类作品,包括宋诗,元诗,明清诗,中华民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律诗作品。

D,今天所说的律诗,指历史上相对符合(未必全面符合)格律的诗作品,亦包括唐朝时候,并未归在律诗范围内的民间作品。比如,朋友之间的酬唱,以及压私韵的作品。这些作品,包括整个唐朝的作品。实际上,唐朝,共四次颁布诗格律。分别为李渊、武则天、李隆基、李纯四人各自当政掌权时候制订。

(李纯,宪宗,原名“淳”,被立太子后,改“淳”为“纯”。)这就是,为什么今天大家在阅读唐诗时,看到不少作品,并不完全符合格律的原因,这是因为,拿今天理解的格律,也就是宋格律去印证,自然会出现偏差。毕竟,从初唐到北宋,时间上跨越500年左右。这就象我们用今天的法律,去审判500年前的古人。

3.什么是七律和五律。

七律:七言四联八句为七律。即七言八句。

五律:五言四联八句为五律。即五言八句。

4.什么是排律。10句(含10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除首尾外,均为偶句。

5.什么是律绝。绝句分七绝和五绝,七绝五绝都分古绝和律绝,律绝和七律、五律一样要遵守格律,也是格律诗的范畴。

七绝;七言四句。

五绝;五言四句。

古体和格律诗体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

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格律诗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用韵: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格律诗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古体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格律诗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古体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格律诗只用平声韵。

平仄:古、近体最大的区别,是古体不讲平仄,而格律诗讲究平仄。唐以后,古体也有讲究平仄,不过未成规律,可以不管。比如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剃下。

悯农(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二,格律相信接触过诗词的朋友,听说过格律这个词,那么什么是格律呢?

格律=格+律格就是格式。它包括:平仄、字数、对、粘、替、对仗和压韵。

律包括音律、声律和韵律.格和律合起来就是格律。我们今天能够了解的格律其实都是关于格的范畴。所以,在今天,我们还可以把格律理解为关于“格”的“律”。也就是格式规范。

三,句和联

1、律句,就是遵守了格律的句子。不光格律诗使用律句,词、曲等体裁也使用律句,不过它们不像格律诗一样全部使用律句,而是部分使用律句。

?2、律诗依次每两句组成一联,组成一联的两个句子叫做这一联的两个分句,分别称为上句和下句。

如下面这首诗;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律诗以一联做为一个律句。律句中上下分句的字数是相等的,各律句字数也是相等的。

?4、通常我们说的一句,是指单个的句子,即一联的两个分句中的一个。对于一个律诗的句子,我们可以称其为第几句,也可以称其为某联某句。

如下面这首诗;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其中的“三顾频烦天下计”这一句,它就有一下名称;A,第五句

B,颈联上句

C,转句前分句另外,第一句通常叫做首句;最后一句通常叫做尾句。

?

5、律诗的组成:

七律:七言四联(四律句)八句,五十六字。

五律:五言四联(四律句)八句,四十字。

七言:就是每句七个字;

五言:就是每句五个字

第一联(第一律句,含第1、2句),称为首联,也有称起句的;

第二联(第二律句,含第3、4句),称为颌联,也有称承句的;

第三联(第三律句,含第5、6句),称为颈联,也有称转句的;

第四联(第四律句,含第7、8句),称为尾联,也有称合句的。

下面我们讲一讲平仄的知识:

一)认识和辨别平仄我们今天讲的内容,有些同学可能会觉得太肤浅,但是对于初涉诗词的同学,是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

首先,我们要认识平仄。哪些字为平,那些字为仄,这个只要懂拼音就比较简单了。说得简单易懂一点,就是拼音中有[一声(ā、阴平)、二声(á、阳平)三声(ǎ、上声)、四声(à、去声),发音为平声的字(也就是一声、二声)叫做平声字,发音为(上声、去声和入声的字叫做仄声字。

平仄也称声调,是指汉语字音的不同声调。声调诗人们按照一定的格式,错综地使用不同声调的字,就构成了诗歌的平仄。主要由语音的高低变化构成,也与长短、升降有关。古汉语分为四个声调:平声、上声、去声、入声。而我们现代汉语,也就是新音,也分为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近体诗里,平仄是最重要的格律因素,既保留了传统,又有创新。

下面我们着重介绍一下<平水韵>:

平水韵按照平、上、去、入四声分编。平声30部、

上声29部、入声17部,去声部30部??共106部。刘渊最早其实是107部,后来王文郁著平水韵略,就成为106韵部。这个说法有一定的争议,也有的是说清朝的【佩文韵府】改成的106部,这个我们没有必要去管他

诗讲究平仄相对,两句相粘,律诗中有对仗,另外还要提防孤平、三平尾、三仄尾等病。而且其同时还要炼意练字,追究诗境,每句之间讲究转承相顾。韵脚的限制也是严格的,不可以通押邻韵。而填词没有这么多的严格要求。【关于孤平、三平尾、三仄尾,邻韵以后再细讲】

那么古四音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古四音包括,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其中有些入声字现在演化成了汉语拼音的第一、第二声。第三声和第四声的。具体可以参见《平水韵部》等韵书。

新音没有入声字,这点在后面入声字一章节会具体讲。只有闽粤一些方言地区还保留入声字。那么,新音阴平【一声】、阳平【二声】为平声字,上声【三声】、去声【四声】为仄声字,所为“仄”古通、“侧”,就是倾斜不平的意思,古声调平声字的音调稍长,不升不降,仄声字的音调稍短,或升或降,显得不平。

关于四声的发声特点,唐人描述:

平声哀而安,

上声厉而举,

去声清而远,

入声直而促。

也有一个歌谣: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这也很鲜明的描述了汉语语音不同声调的特点,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

自东汉起,就有人注意把声调交错用之于诗文,以求声律的抑扬顿挫,具有音律美感。他们积极地提倡把四声交错,作为一种艺术手段运用到诗歌创南朝周颙的四声切韵和沈约的四声谱,正式确立了四声的名称。作品中来发展到唐朝,一种严格讲究平仄格式的诗体――近体诗,就定型了。到了宋朝完善以后就形成了格律诗。

由于语音的变化,现代汉语的四声,没有入声。古汉语的入声字已被转化到现代汉语的平声、上声、去声里面了,这叫做入声三派。那么,古入声字派入现代汉语上声、去声的,依然是仄。而派入到现代汉语的平声里面的,就变成了新音的平声。比如:“白”字等。这样,就需要我们掌握好派入新音里面的古入声字,这是“古仄今平”的字,这点在后面会详细讲解的。关于声调,就介绍到这。

这里简单地说一下平水韵中上平和下平,打一个比方,就是一堆苹果,一个篮子放不下,放在两个篮子里,由于平声字比较多写成了上部,和下部而已,和我们今天的阴平阳平没有关系

平水韵所反映的语音结构,实际上是一种普遍接受的书面文学语言的语音体系,他始终和任何时期汉语口语的语音系统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一些人误以为,一开始平水韵的语音和当时实际口语发音是完全一致的,所以进而认为,唐宋诗用当时的汉语语音念一定是非常谐和的,事实并非尽然。

?为什么我们详细地介绍了平水韵呢,因为我们在以后的写律诗的时候,如果不另加说明一般都用的是平水韵.

切韵音系并非代表一时一地的某个汉语方言的语音系统。一般认为,他一方面反映了当时长安地区汉语方言的总体特征,同时也保存了相当多的古音成分,并且力求反映出当时某些南方方言的语音特点。也就是说,从来源看,古音中能区分的,或其他方言中有区别的,尽量将他们分立韵部,所以这部韵书反映的是中古汉语的整体风貌.比如像平水韵中十三元(切韵中分为元魂痕三部),南北朝的诗歌中非常习见,但隋唐时期可能已经不谐和了,一部分向仙韵发展,一部分向文韵靠拢。晚唐出现的“辘轳格”“进退格”的文字游戏,一定程度也说明了语音的发展造成了诗韵分部和实际口语语音的差距。

这些说明,近体诗所采用的诗韵,在语音结构上始终和口语存在着一定的不一致。这只是一个用于文学创作的书面语语音系统

从某种程度看,平水韵似乎就是为近体诗度身定做的。近体诗的产生和音韵学的研究成果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我们注意到,汉赋的用韵比较宽泛,合韵的情况较多。这一点也能说明当时文人在审音上尚不够精确。但是,到了南北朝时期,随着佛经翻译的风行,特别是古印度《悉昙章》(一种梵文字母表)的传入,文人开始注意到语音分析的准确性。

这些成果很快被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去,诗歌声律开始引起文人的高度关注,这为近体诗的产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于那些喜欢将“改革”“创新”经常挂在嘴边的人,最好先研究一下近体诗格律产生的历史背景,然后再去好好研究一下现代汉语的语音结构和声韵规律,或许他们有机会能创立一种“新近体”

今人写古体诗词,多数出于古诗所表现的古风雅致的一种倾心和喜爱,使用平水韵对于增强古诗所独有的这种表现力是有一定帮助的。当然,从简便易行的角度考虑,尤其对于初学者,适当放宽用韵,甚至使用新韵,这也未尝不可。由于近体诗对于押韵的要求比较严格,因此,即使使用新韵,使用者也必须拥有一定的语音学基础知识。

也有一些人认为,押新韵只要按照汉语拼音方案或新华字典就可以了。他们不了解,汉语拼音方案是为了文字改革而制定的,为了印刷和书写方便,一些不同音值在这里被合并为一个音位,只用一个拉丁字母来表示。如果押韵以此为据,不谐和的现象势必难以避免

现代诗词创作中,甚至白话词汇也广泛运用,仍然改变不了这种文言结构普遍存在的事实。由于当代中国人文言水平的整体下降,不可避免地对旧体诗词产生阅读和理解上的障碍。一千多年的实践证明,在创作语言上,格律诗词这种诗体和文言文能够比较完美的结合,即便是在“诗界革命”时期的作品中,新名词大量使用,但是语法结构的内核仍然是文言文。这是不争的事实,也不是任何人有能力去改变这种现状的。实际上,也没有必要去改变它,古体诗词的价值从来就不是以受众多少来衡量的。我们周围始终存在着一些对诗词中文言词汇和结构难于理解而大为不满的人,对于他们,我们没有必要削足适履,古体诗词一定要按照它自身的规律去发展自己。近体诗一般要求一韵到底,也就是,要押一个韵部的韵,不能中途换韵用韵: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格律诗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古体可以在偶数句

古体和格律诗体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格律诗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格律诗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古体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格律诗只用平声韵.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课后多看讲义零基础的朋友也能学会写律诗的

本课重点:

作业1、什么是诗?2、什么是格律?3、什么是平仄??



献花(0)
+1
(本文系往事入眼图...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