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名天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下丘脑的有关知识点
2014-08-20 | 阅:  转:  |  分享 
  
下丘脑的有关知识点间脑位于两大脑半球之间,下接中脑,除腹侧面的一部分露于表面以外,其它部分都被大脑半球所掩盖。在间脑中央有一矢状裂隙为第三脑室。间脑分为背侧丘脑、下丘脑、上丘脑和后丘脑等几部分。1.背侧丘脑又称丘脑,是间脑背侧的一对卵圆形灰质团块借丘脑间粘合连接而成,前端突出称丘脑前结节,后端膨大称丘脑枕,外邻内囊,内邻第三脑室。丘脑的下方有下丘脑沟与下丘脑分界。在人类,丘脑为皮质下感觉中枢,能领略到粗糙的感觉和愉快不愉快的情绪。

2.下丘脑位于背侧丘脑的下方。下丘脑底面由前向后可见视交叉,灰结节和乳头体。灰结节向下移行为漏斗,其末端连有垂体。下丘脑是神经内分泌中心,是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对机体体温、摄食、生殖、水盐平衡和内分泌活动等进行广泛调节。3.上丘脑位于第三脑室顶部周围,主要包括丘脑髓纹、缰三角和松果体。松果体前方有缰连合,后方有后连合。松果体为一内分泌腺,成年后不断有钙盐沉着,常在X线片上见到钙化点。4.后丘脑位于丘脑枕的下外方,有一对隆起,内侧的称内侧膝状体,

与听觉冲动传导有关;外侧的称外侧膝状体,与视觉冲动传导有关。5.第三脑室是位于两侧背侧丘脑和下丘脑之间的狭窄裂隙。向两侧借室间孔连通端脑内的左、右侧脑室,后借中脑水管与第四脑室相通。第三脑室内有中间块横过。第三脑室的顶由脉络组织构成,其脉络丛呈左右两排下垂,经室间孔向两侧连接左右侧脑室脉络丛。第三脑室的底由视交叉、灰结节、漏斗和乳头体组成。

3.下丘脑内的核团和纤维联系

3.1下丘脑的核团分布按照细胞发生以及细胞结构,下丘脑的神经元和纤维联系可以分为几组。总体来说,从内侧向外侧可为分为室周,内侧以及外侧核团,每一组都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下丘脑又可以延矢状轴进一步分为:1,前群(交叉区)。从终板抵达漏斗隐窝的前界;2,中间群(结节漏斗区)。从漏斗隐窝至穹隆前柱;3,后群(乳头体区)。从穹隆前柱至乳头体的尾侧。在人类的下丘脑中,穹隆前柱穿过下丘脑抵达乳头体,而乳头丘脑束则从乳头体发出向上走行抵达丘脑,以上共同构成一个解剖学的边界分隔下丘脑的内侧以及外侧部。位于内侧部内的下丘脑室周部分,在啮齿类动物的活体染色标本上

可以清晰分辨出包含有5~6层细胞构成的室周核团,而在人体标本上显示相对较差。室周区围绕三脑室,三脑室的前壁为终板血管器,在背侧它续于正中视前核和穹隆下器。在交叉区的两侧,小的交叉神经元和室周神经元在视旁核内侧并与之相混淆。在结节漏斗区,室周细胞群围绕三脑室基地部形成弓状核,覆盖正中隆起。在乳头体区,室周核群向后续于下丘脑后区,并向下续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在下丘脑的室周以及内侧部,密度较高的神经细胞胞体可以划分为几个核团,这些核团对于控制前后垂体腺十分关键。位于内侧部的核团,同时也作为边缘系统和脑干自主感觉中枢之间信息传递的中继站,涉及诸如体温调节,摄食,饮水,睡眠觉醒周期以及生殖等自主活动的调节。下丘脑的内侧部核团含有高部分化的核:室旁核,视上核,中间核群,腹内侧核和核背内侧核,乳头体核以及

结节乳头体核。在视交叉区,乳头体核形成一厚的细胞带,从三脑室基底部延伸至下丘脑沟。视上核位于视束的外侧,但是与视束分开。在室旁核的嘴侧下,两者相距很近。在灰结节水平,下丘脑腹内侧核清晰可见,但是与其背侧的下丘脑背内侧核分界不清。乳头体内侧核的外缘可以见到一大细胞带,外侧为乳头体外测核,乳头体内侧核的功能不明,外侧核发出广泛的纤维联系分布到大脑皮层,下丘脑和脑干(10)。丘脑的外侧部虽然占有了下丘脑体积的大部,但是其中包含的核团却相对内侧部少得多。其中所包含的重要纤维束为前脑内侧束。它传递着来自于前脑内侧部(杏仁核,海马,隔核以及嗅脑)和脑干的信息至下丘脑的内侧以及室周部分,从而影响下丘脑的内侧部对自主神经活动的调节。下丘脑三

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用下面的原理图表示:

3.2下丘脑的纤维联系下丘脑和大脑其他部位的纤维联系十分错综复杂,体现了下丘脑作为整合中枢的重要作用。总体而言,下丘脑的纤维联系可以分为传入联系和传出联系,下面分别叙述。3.2.1传入纤维:传入下丘脑的纤维主要来源于边缘叶,丘脑,底丘脑,基底节,脑干网状结构,视网膜,也有可能来源于新皮质。源于边缘叶的纤维成分主要包含有三组:前脑内侧束,终纹以及穹隆。前脑内侧束位于下丘脑的最外侧,所包含的纤维束起源于超过分布在不同大脑区域的50个核群。其中包括起于嗅区和隔区的下行纤维,

起于杏仁体和无名质的上行纤维,而后者参与构成组成脑脚袢的杏仁周区腹侧部分。终纹起源于杏仁复合体;穹隆源自海马,经海马伞于胼胝体压部下方形成穹隆脚,转向内侧形成穹隆体,弯向前方,至室间孔前方再次分开形成穹隆柱,穿过丘脑下部内外侧之间直达乳头体。源自于脑干传入下丘脑的纤维主要由背侧纵束以及室周纤维系统构成。背侧纵束包含有源自孤束核,向前脑传递的内脏感觉纤维成分;而室周纤维系统则包含了来源于中央灰质以及中脑网状结构内侧核的

上行纤维。这些纤维束同样行走于前脑内侧束中。前脑内侧束还包含有一组非常明确的纤维成分-乳头脚。该束源自于中脑网状结构内侧核,向上经大脑脚腹侧最终到达乳头体外侧部分。从丘脑来源的传入纤维来源于丘脑的中缝以及内侧核群,行经室周系统以及丘脑脚袢的下方。源于底丘脑的纤维起自底丘脑核以及未定带,直接经下丘脑的外侧部进入下丘脑。源于视网膜的纤维行经视交叉,中止于视交叉上核。此外,也有报道表明部分纤维可以起源于前额叶新皮质,经前脑内侧束中止于下丘脑的最外侧部分。3.2.2下丘脑的传出纤维:从哺乳动物下丘脑发出的纤维主要抵达前后垂体,丘脑,边缘叶,网状结构,

脑干,底丘脑,基底节,上丘,黑质,小脑和新皮质。除了到达前后垂体,以及直接到达诸如上丘,黑质,小脑等运动结构的纤维之外,下丘脑的传出纤维往往和传入纤维形成一个反馈环路。到达边缘叶的纤维主要包括了两个部分:一条行经前脑内侧束的最外侧部分,该纤维上行至隔区,下至杏仁梨状皮质复合物。这些位于外侧方的纤维形成脑脚袢的腹侧杏仁通路。另一条通路行经下丘脑的内侧,紧靠三脑室壁,源于终纹系统以及其底部的神经元,发出突起至杏仁核。至脑干网状结构的纤维也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条位于背内侧,包括背侧纵束和室周系统。这些轴突下行至脑干支配内脏运动,感觉以及躯体运动核团,包括动眼,三叉,面,迷走,副神经核团。第二条通过前脑内侧束支配交感和副交

感节前神经元,此外,还发出纤维经乳头顶盖束或者乳头脚至中脑网状结构内侧核。至丘脑的纤维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条为乳头丘脑束,起自下丘脑的后部至扣带回。第二条是室周纤维系统,发出纤维至丘脑中缝和内侧核群,并经髓纹至缰核。第三条为前脑内侧束的一部分,经脑脚袢的丘脑下脚到达丘脑内侧核群。至底丘脑和基底节的纤维成分主要行经乳头丘脑束内沿脑室壁的外侧抵达Forel核的H1带和无名质。至上丘,黑质和小脑的纤维或者行经终纹或者行经前脑内侧束,构成乳头脚的一部分。抵达新皮质的纤维行经前脑内侧束的外侧部分(10)。

3.2.3下丘脑漏斗系统下丘脑漏斗系统包括了所有发出轴突到达中正隆起的核团。利用逆行标记法研究后表明,在下丘脑中构成下丘脑漏斗系统的神经元主要聚集为四群:弓状核;室周核;室旁核;视交叉前-隔区内侧区域。在弓状核内,标记的细胞主要集中于不同的两群:背内侧群和腹外侧群。背内侧群主要为分泌多巴胺A12的细胞构成,为中小型细胞;腹外侧群主要由分泌多巴胺,促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和血管加压素。偶尔,产生脑啡肽的神经元也可以被标记出来。室周核群主要由分泌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和多巴胺的细胞构成,主要分布于视交叉中部与正中隆起之间的区域。室旁核是神经内分泌的主要核群,其位于三脑室背侧。按照核周体的大

小,室旁核可以分为大细胞性核团和小细胞性核团。小细胞性核团主要集中于室旁核的最内侧部,紧邻三脑室室管膜,又可以按照分布分为几个亚群。许多位于前方,内侧以及室周的细胞分泌TRH,GRH,En,SRIH和VIP,但是分布于背侧,腹侧以及外侧的亚群却很少分泌。从室旁核发出的轴突主要向外下经下丘脑的外侧通过交叉后区域,今儿转向内侧进入正中隆起,或者直接沿三脑室壁进入正中隆起。由于试管膜细胞不仅覆盖三脑室壁,也覆盖在室旁核内表面,因此下丘脑漏斗系统的活动也受到脑脊液内成分的影响。同时,神经内分泌细胞也可以直接向脑脊液内分泌激素,间接到达正中隆起(11-14)。纵上所述,下丘脑的结构和功能十分复杂,仍有很多值得探讨之处。了解下丘脑的结构和功能,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中枢神经系统对于我们全身内环境的

控制。

献花(0)
+1
(本文系名天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