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石桩施工方案
第一章工程概述
一、工程概况
K60+980~K61+070段处于软土路基地段需要对路基进行加固处理。该段线路基底地质为水田:淤泥质黏土,粉质黏土,软塑,硬塑,粉砂,中密、饱和。
二、软土路基处理措施
地基采用沉管碎石桩加固软土地基,桩间距为1.5m,按梅花形布置。碎石桩施工完成,检验合格后,在桩顶分层填筑0.5m厚碎石垫层,碾压密实满足基床以下路堤的压实标准。
第二章施工方案
一、加固原理
沉管碎石桩是在振动锤的振动作用下,把套管沉至规定的设计深度,套管入土后,挤密套管周围土体,然后向管内投入碎石,再使碎石排入土中,分段振捣密实,形成较大直径的碎石桩,并将桩间土体进一步挤密,经多次循环后既成完整的碎石桩。桩与桩间土形成复合地基,从而提高了地基的承载力,并防止砂土液化。
二、施工方法
1、施工准备
1)技术准备
根据设计本线碎石桩桩体原材料选用一定级配且不易风化的碎石,粒径宜为20~50mm,含泥量不得大于5%。
每工点施工前按照规范及设计要求进行成桩工艺性试验,待工艺试验桩经检验满足设计和质量要求后,并报监理单位确认后,进行大面积施工。
根据设计资料绘制碎石桩布桩图,并注明桩位编号及施工说明。采用全站仪或经纬仪进行现场桩位放样,做好标志桩。
确定施打顺序:施工顺序采用跳打形式,并由外缘向中心进行,相邻两根桩必须采用跳跃间打。
2)场地准备
原地面清理、整平,并进行桩位放样。
3)机具设备准备
碎石桩机、发电机、卷扬机等设备应经检查、维修,保证成桩过程顺利进行。
检查电源、线路,并做好照明准备工作。
4)人员准备
配齐所有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并对所有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安全交底。工程监理
2、碎石成孔作业内容
1)钻孔作业
在施工准备完成后,由钻机操作手按照放样桩位负责钻机正确就位。就位后,把桩管及桩尖对准桩位,桩靴闭合。启动振动器,在钻进过程中,由钻机操作手负责桩机正确操作并对土层变化情况做好原始施工记录。并按技术交底要求钻至设计标高。
2)投料成桩作业
把桩管压入到设计深度,通过料斗向桩管内投入规定数量的碎石料;边振动边拔管,拔至设计或试验所确定的高度,同时向套管内压缩空气使碎石料从套管内排出;边振动边下压沉管至设计或试验确定的高度,将碎石料挤压密实;停止拔管后应继续振动,一般停拔悬振时间为10~20s;再一次向桩管内规定数量的碎石料,重复循环施工至桩顶。
3)碎石桩施工工艺流程
施工工艺流程见“碎石桩施工工艺流程图”。
碎石桩施工工艺流程图
4根据施工前试桩试验,得出的施工参数及经验,采用反复压、拔管法施工时,套管下压高度如图3,碎石桩形成后,必须大于中密状态(N63.5≥10)。
5当实际灌注碎石量没有达到设计
用量要求时,应在原位将套管打入,
补充灌碎石后复打一次,桩体在施工
中必须保证连续密实。
三、试桩施工
1、机械就位安装桩机时保证其垂直度偏差不大于1.5%,并准确对位。根据设计桩顶标高与地面高程的关系,在套管上画线标明桩顶和桩底的位置,以保证其深度。并在桩管内首先加入1m桩长的碎石,灌入量为0.785m3。
2、开动桩机,套管下沉到设计高程后,通过套管上的加料孔,用料斗向桩管内灌入1m桩长所需碎石量0.785m3。
3、每次拔管高度控制在1m左右,拔管速度控制在1m/min左右,压管高度在0.5—0.6m左右,然后控制振动均匀。在下次拔管前灌入碎石,以1m桩长所需碎石量0.785m3作为控制参素数。
4、依次拔管、压管、振密和加入碎石。
5、严格控制拔管和压管高度,控制振动时间,保证振动均匀,直至达到设计桩顶。成桩后其孔口表面应有少量碎石堆积。
6、关机,移动桩机到一桩位。
四、碎石桩的施工质量控制:
(一)、质量控制要求:
1、施工前根据工艺要求设计进行工艺性试桩,不少于2根,以掌握对现场的制桩经验及各种操作技术参数。
2、根据地面高程和设计桩底高程的关系,在套管上画上设计深度线,以保证直观的观察到套管的入土深度。
3、正式施工时,严格按照设计桩长、桩径、桩间距、碎石灌入量及试验确定的桩管提升高度、挤密次数和留振时间、电机工作电流等施工参数进行施工,以确保挤密均匀和桩身的连续性。
4、双管法挤密应根据锤击的能量,控制分段的填石量和成桩的长度。并按贯入度控制,保证桩身的连续性、密实性及其周围土层挤密后的均匀性。
5、实际灌入量没有达到设计用量要求时,应在原位将桩管打入,补充灌碎石后复打一次,或在旁边补桩一根。桩体在施工中必须确保连接、密实。
6、加料按分批加料,控制数量,按少吃多餐原则进行,每段桩体在没有达到规定的密实度时须继续加料振实。
7、拔管速度不得过快,排出碎石要充分,排石不畅时可适当提升提升高度。
8、碎石桩的施工顺序应外围向中间进行,或由一边推向另一边的方式施工。
9、桩体施工完毕后应将顶部松散桩体挖除或压实。
10、碎石桩施工完成检查合格且符合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下到工序(碎石垫层)施工。
(二)、质量控制标准:
施工允许偏差见下表
碎石桩施工质量要求
检查项目 质量标准和允许偏差 检查方法 桩身垂直 ≤1.5L/100(L为桩长) 现场外观检查观测桩架和桩管垂直度 桩位 ≤D/2(D为桩径) 查测X、Y方向最大值 灌碎石量 满足每米灌碎石量 检查施工记录曲线或钻孔检查 贯入试验 N63..5≥10 钻孔检查 桩
深 沉管法 ≤100mm 检查施工记录曲线或钻孔检查 桩
径 沉管法 -20mm 尺量检查
五、施工注意事项
1、应选用技术先进、性能稳定的施工设备。
2、确保桩长达到设计要求的控制方法。
1)地质复核
每个地段正式施工前,进行地质探测复核,通过土样与设计地质情况进行比较,对碎石桩的加固深度进行确认和调整。
2)机械状态
当钻进硬层后,钻进速度缓慢,机具晃动很剧烈,可认为已达到硬层。
3)与设计桩长比较
施工前,通过设计中的横断面图和纵断面图确定每根桩的设计桩长,在钻进过程中,以设计桩底标高为控制点,通过钻机上的刻录线判断其钻进深度,与设计桩长比较。
3、确保碎石桩实际桩长进行硬底层的检测应以地质复核探测桩及土样鉴别控制为主,以电流梯度值及突变值为辅,结合操作者的实际经验予以判断。
4、施工前必须通过精确测量放样确保桩位满足设计要求,确保成桩后桩位偏差50mm.
5、桩身质量控制措施:
1)振动法施工应根据试验确定的工艺参数,严格控制拔管高度、拔管速度、压管次数和时间、填碎石量、惦记工作电流,保证桩体连续、均匀、密实。监理工程师论坛http://bbs.job2299.com/
2)施工中应选用适宜的桩尖结构。当选用活瓣桩靴时,砂性土地基宜采用尖锤形,黏性土地基宜采用平底型。
3)当实际碎石量没有达到设计要求时,应在原位将桩管打入,补充碎石后复打一次,或在旁边补桩。
6、桩身质量检测应在施工结束后间隔一定时间进行,饱和黏性土宜为2~3周,其他土为3~5周。
7、碎石桩处理软弱土地基应检验成桩及复合地基质量,其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应符合设计要求。
六、检验控制项目与方法
1、所用的骨料品种、规格及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同一产地、品种、规格且连续进场的碎石,每3000m3为一批,不足3000m3时也按一批计。
检验方法:检查产品质量证明文件及抽样试验。
2、碎石桩的布置形式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施工前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尺量
3、碎石桩的布置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施工前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计数
4、碎石桩的桩身密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检验总桩数的2%,且不少于2根。
检验方法:桩身密度采用圆锥动力触探方法检测(N63.5),自桩顶以下2.0m开始计数。
5、碎石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检验总桩数的2‰
检验方法:平板荷载试验。
6、碎石桩施工的允许偏差,检验数量基检验方法(振动法)
序号
检验项目
允许偏差
施工单位检验数量
检验方法 1 间距 ±100mm 抽查5%,且不少于5处 尺量 2 桩径 -20 抽查5%,且不少于5根 尺量
3
垂直度
1.5%
抽查1%,且不少于3根 经纬仪或吊线测桩架倾斜度
七、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1、施工现场安全技术措施:
(1)施工作业人员到施工现场必须戴安全帽,持证上岗,非施工人员不得进入施工现场。
(2)施工现场的布置符合防火、防爆、防洪、防雷电等安全规定及文明施工单位的要求,施工现场的生产、生活、办公用房、仓库、材料堆放场、停车场、修理厂等按批准的总平面布置图进行布置。
(3)现场道路平整、坚实、保持畅通、危险地点悬挂按照《安全色》和《安全标志》规定的标牌,夜间行人经过的坑、洞应设红灯示警,施工现场设大幅安全宣传标语。
(4)现场的生产、生活区要设足够得消防水源和消防设施网点,消防器材有专人管理,不得乱拿乱动。消防人员要熟悉并掌握消防设备的性能和使用方法。
(5)项目经理:王凯宁
计
划
合张
同子
工龙
程
师
会
张
计子
龙
师
试
验郭
工英
程明
师
测
量赵
工丙
程可
师
道
路魏
工存
程磊
师
机
械渠
工占
程林
师
办
公王
室
主晨
任
质量保证体系框图
安全文明生产保证体系框图
2
总工
张海东
质检工程师
任海清
副经理
李小平
项目经理:王凯宁
总工程师:张海东
总质检工程师:任海清
质检部:景锐
试验室:郭英明
材料设备部:渠占林
工程部:魏存磊
分项工程负责人:魏存磊
分项技术负责人:李喜梁
现
场
安
全
员
:
孙
丙
涛
现
场
技
术
员
:
苏
积
杰
现
场
质
检
员
:
彭
达
利
测
量
放
样
:
陈
细
锐
施
工
队
长
:
彭
泽
文
信息反馈
总结
项目经理
项目副经理
材料设备部
安全部
工程部
综合部
雨污水管道分项工程负责人
雨污水管道分项工程安全生产负责人
易燃易爆物品的监督
高空作业安全监督
机械操作安全监督
各工序安全操作监督
信息处理
总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