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杜甫,字字美,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的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 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热情感和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因 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泰山泰山,又称岱山,岱宗,是我国五岳中的东岳,位居五岳之首,在 山东省泰安市以北。“旭日东升”、“晚霞西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为泰山四大奇观。而登泰山观日出,是古今游人最感兴趣的事。 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名人宗师,都对泰山仰慕备至。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传为佳话,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成 千古绝唱。历代赞颂泰山的诗词、歌赋多达一千余首。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泰山是怎么样的?在齐鲁大地上都可以看到泰山苍翠的峰峦 ,绵延不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大自然把神奇秀美都集中在它那里,山南山北,明暗不同.荡胸生层云,决眦入 归鸟.山中升起层层云气,看后使人心胸开阔激荡,睁大眼睛远望,归巢的飞鸟都尽收眼底.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看众多的山,全部都显得低矮渺小.望岳翻译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 没有尽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在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明一暗两部分。山中的浮云一层层地生发出来,心胸因此 得到洗涤,薄暮时分,归巢的山鸟正远远地从高空掠过,只有睁大眼睛才能看得清楚。一定要登上泰山最高峰,俯首一览,众山匍匐在山脚下 是那么渺小。讨论.探究1.首联是怎样突出泰山的雄伟高峻的?作者是以距离之广远来烘托泰山之高峻.2.颔联是以什么来衬托 山势的高大的?以“昏晓分割”来衬托山势的高大.3.颈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表现了诗人对大好河山无限眷恋和热爱 之情.4.尾联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课堂小结: 全诗围绕“望”字,由远而近,由大到小,由望岳到想像将来登岳的情景.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 心和气概及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杜甫感知探究小结朗读导入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 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人蜀,友人严武推存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作品有“三吏”、 “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期漫游齐赵时所作。 诗写泰山景色的雄奇秀丽以及登上日观峰的新奇感受。岳、岱宗在这里指的都是泰山。 开元二十四年(736)24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 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年轻时期那种蓬勃的朝气。这首诗写于736年是杜甫25岁时出游齐赵时所作正值意气风发的时期 ,又是登临五岳之首的泰山,借山言志,豪放不羁,通篇充满想象。。本文选自《杜少陵集》。杜甫《望岳》诗,共三首,分咏东岳(泰山)、 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写东岳泰山。《望岳》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名篇,该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势,热情赞美了泰山 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勇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 、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未尽,未完. 集中,聚集 划分,剖分 裂开眼眶一定要全部作业:背诵,默写全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