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高壮飞太极拳
2014-09-06 | 阅:  转:  |  分享 
  


太极拳的基本身法要求,就是完全符合人体结构的,因此说太极拳的运动具有科学性。太极拳的身法要求为沉肩坠肘(上肢)、松胯提膝(下肢)、竖腰立顶(躯干)、含胸拔背(胸背)、裹裆溜臀(髋关节)、顶头悬(头部)、虚领顶劲(头部)等等。下而分别谈谈其与人体结构的关系。虚领顶劲头部要注意头顶(百会穴)、下颏、颈部、视线(眼神)的关系。虚领,即下颏微收,颈部肌肉松弛,会使颈椎向上引起。而百会穴的开,则有顶头悬之意动。这是使头颈部保持最佳状态的要求,并是立身中正安舒的首要部分。沉肩坠肘要求是沉肩而不是松肩。拳论讲“上如浮云,下如流水”,所以“沉”应该是向足下沉,也就是肩井穴与足下的涌泉穴相通。坠肘,不是由肩到肘,而是由手腕部向肘部松坠,形成肘与肩和手腕部的一个漏斗形。肘尖要有接地感,既能形成上如浮云的意动,也能走出上臂的支撑、前臂的旋动、手腕的松转灵活,同时也不失中,可以说肘是定位点,前臂和手是运动点。含胸拔背胸部是以肋骨、胸骨和脊柱形成的胸廓,胸廓内有心脏、肺和纵膈、食道、大动脉等重要的内脏器官,应很好保护的。所以含胸是使胸腔虚空,也就是空胸而实腹,空胸而紧背。即以自己的膻中穴到胸前20厘米处,形成一个气场,以上肢的活动来保护胸腔。拔背是使颈椎的最后一节放松,可以使头部活动自如正直,同时有弛项感,这样就能做到全身的中正安舒。竖腰立顶因为人类是脊椎动物,脊柱是支撑全身的支架,腰椎共五节,上接胸椎、下连尾椎,是人体上下相连的支架,其中以三四腰椎最为吃力,也是腰部屈曲的关键所在。竖腰是腰椎一节节向上叠加,使脊椎在自然弯曲中,有中正之劲。竖腰也是人类直立后,减轻脊椎负荷的需要。人们应随时保持脊椎的正直,否则就要出现椎问盘突出等脊椎病。在医学上患有脊椎病的人群要高达50%以上,都是姿势不正确引起的。所以太极拳讲立身中正、竖腰立顶也正是为了使脊椎所受负荷和压力降到最低,不出现病态。裹裆溜臀裹裆是指会阴穴有向上微提的感觉,并可配合气沉丹田。如果没有裹裆,则气沉丹出就没有了作用。溜臀是臀大肌的作用,是维持身体平衡和下肢运动的。松胯提膝这里面提到的提膝,不是弓膝。弓膝单单指形状,而提膝则是指本质动作。提膝是大腿前侧的肌肉上提,而松胯则是大腿两侧面的肌肉的放松作用。充分做到用下肢肌肉支持全身,并保护骨骼和关节,使下肢关节运动得法。总之,太极拳运动主要是肌肉系统的锻炼,关节作用在于其运动的力度、角度和承受力及适应力等。肌肉系统锻炼对大肌群和小肌群都要有相互的协调作用,使之能够科学合理地运动。







将相似的信息连接起来。每个人都有存储信息的巨大能力,并且能在触发正确的联想时记起这些信息。我们要勤于用脑,脑子越用越灵活,但一定要有适当的体育锻练。我们习练太极拳是一个以心意(大脑)用功夫的,不但增强体质,对神经、骨骼、肌肉、内脏器官,而特别是对大脑功能的增强有很大的作用。大脑需要能量的供给,大脑重量只占人体的2%,但需要人体所产生的能量的20%。所以必需有氧和高能量食物供给大脑,大脑就会高效地工作。同时睡眠也是必要的。睡眠的和谐,能使脑内的神经递质、内啡吠、植物神经、内分泌和体温等处于夜生活状态,提高机体自我调节能力。启动“自动档”的研究表明:“人脑对特定专业的记忆有着不同的系统,它们能独立地发生作用”。因此,入睡快,睡眠深,睡眠周期完整就可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精力,修复机体功能,消除亚健康状态。人的智力有七种: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自我认识、逻辑能力、语言智力、人际交往等。人的智力是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的综合。运用煅炼上述的七种智力,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开发创新性思维,创新性思维要有原本地继承和创造地发展才有生命力。创造思维有求异性、联想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综合性方法。是智力的最佳表现,也是衡量智力水平和发展前途的重要标志,在七种智力的均衡发展基础上,注重想像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体育锻炼能增强人的体质,使神经、骨骼、肌肉、心脏、呼吸、消化等器官获得更好的发展,对大脑功能的增强有很大的作用,能提高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强度、均衡性和灵活性,提高大脑皮层的分析和综合能力。肌肉有两种,一种叫趋性肌,一种叫紧张肌。从运动上看,一类是大脑命令下的运动如田径、球类等,是用的趋性肌,这对保持大脑的年轻化作用不大。而紧张肌大都集中在下半身,上半身是没有的,对于下半身的紧张肌给予剌激,就会将信息传给大脑细胞,既剌激了脑细胞,也剌激了脑血管,因此有力的加强了脑血管功能。同时脑细胞受剌激后,也能使脑细胞延缓老化。太极拳的运动是以下肢平衡运动,下肢肌肉的张力和驰力为主的,也就是利用了紧张肌。人脑信息的来源是由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和我们所做是大脑接受的信息来源。其中视觉要占很大的比例,视觉是接受光子的接收器,一座大山的景色,在不到1秒的时间,就能尽收眼底,这是多大的信息量。而经络也是光子系统,所以经络的信息量也是很大的,而是网络全身,所以视觉的信息也可与经络的信息网络全身,这种信息规范的运动即视—动统合能力。是开发右脑。

人脑的信息来自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和自我所作的一切。人脑的脑电波有四种:1、完全清醒时,大脑在13—25赫波段上工作,叫β波。2、“放松性警觉”(自然地放松,高度的意念集中)是理想的学习状态,大脑在8—13赫波段上工作,叫α波。3、睡眠的初期阶段,大脑在4—8赫,波段上处理白天的信息,叫θ波。4、深度睡眠,大脑在0.5—4赫波段,叫δ波。α波是有规则的调和振动,表明精神集中,大脑中有许多神经回路投入了协调一致的动作。与此相反,β波是不规则,不协调的振动,表示大脑的活动分散,精神不集中。当脑波在α波为主的时候,大脑的潜意识大门打开,大脑思维就可以抓住潜意识中所储存的主观信息,使其上升到意识中来,这就可产生智慧的火花一闪间的悟性—灵感。大脑的记忆,人脑的潜力是巨大的,要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则可事半功倍。几种记忆的方法:1、重复记忆法: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2、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易于记忆也减少枯躁无味。3、归类记忆法:如果把记忆比喻知识宝库,那么只有把知识归类,仓库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储存能力。歌诀(口诀)记忆法:一般有节奏和压韵的作品,便于记忆。5、多种感官参与的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的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水平。相反如果紧张、激动、恐惧、喜怒等情绪在一定场合下都能造成遗忘。如何提高记忆不但要多感官参与,更要通过活动手指来剌激大脑,可阻止和延缓脑细胞的退化过程。尽量用两支手活动,培养手的灵活性,如绘画、作手工、弹琴、练拳等。增强手关节的柔韧性。煅练手皮肤的敏感性和手指的活动多样化。活动单调会减少手指的灵活性,限制大脑和手指的灵活性,限制大脑和手指信息传递。多动脑筋,积极思维:大脑的记忆与思维活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记忆过程中多用脑子去想,记忆效果就好。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即光学习不思考是学不好的,光思考不学习也无用。宋朝哲学家张载说:“学则须疑”。我们人类是有创造性的。这样一种不断创造出新鲜的东西,或者利用现有的东西相互组合的能力,正是专家学者们眼中智慧最重要的标志。“创造性智慧”的概念。从事智慧与创造性研究的教育学教授霍华德·加纳将这种“创造性智慧”精确的分为四种形式,即创造性的技能;创造性革新;创造的自我反省以及创造性的施加影响。加纳德认为,从每一个人身上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些不同的“创造性智慧”形式。这些深埋在大脑中创造性思维如何才被唤醒,而它又如何解决问题,其展现出的智慧的灵光,却又不尽相同。如音乐大师莫札特的智慧是创造性的技能,而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则是创造性的革新。发散性思维:大家都知道水的功能很多,水可以使铁生锈,但也可以用水除锈(用高压),可以用水锯东西等,也是发散性思维。我们练习太极拳,可以健身、技击。也用于作到机体平衡、心态平衡、阴阳平衡。也可以开发智慧、开发右脑的形象思维。水的功能“上如浮云,下如流水”的比喻,可以用佛、儒、道的哲理来开发太极拳的拳理法等等,可以说这些都是“发散

性思维”。以上拉拉杂杂的说些关于人的大脑的问题,都是开发人的智慧,我们练习太极拳,研究太极拳就是要用脑,才符合拳论讲“以心行意,以意行气,以气运身”的要求。太极拳可以说是哲拳,也可以说是智慧之拳,而它更是科学之拳。而且需要不断的创新,利用人类的智慧研究太极拳的深妙之处。二、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功用哲学上有一个著名的“一分为二”和“和二为一”问题,人的大脑也有这样的问题。在19世纪一些医生发现的基础上,在20世纪30年代,德国人福斯特和加拿大人潘菲尔德在动手术时,发现了大脑皮层功能区。60年代,人们为了治疗癫痫病人,对他们做了大脑两半球割裂手术,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美国人斯佩雷认识到裂脑人研究可能给我们带来新的知识。他发现大脑两半球有不同的分工,但又自为一个独立的脑,每一个脑都有高级智慧功能:左脑长于数学,逻辑和语言功能等抽象思维;右脑长于综合,直觉,想像等形象思维。斯佩雷的研究成果使他获得了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金,而且正引起人类对脑科学和文明发展关系的重视。语言的产生导致左脑作用的加强,是人类思维方式的左脑革命。电脑的发展已将左脑的功能扩展到了极端。当前,重新认识和发挥右脑的功能和作用,正引起人类教育方式的再一次革命—右脑革命。关于左右脑的认识从其生理上是有区别的,对人性来说也因左右脑的使用而不同。现代人多使用左脑它有现代电脑的软件作用,使用左脑可导致人的成功但容易衰老和患癌症,以左脑为中心的思维形式使社会物质文明有了长足的进展,但造成人欲横流,破坏自然的恶果。如果认真的使用右脑可使人积极向上、乐观开朗、更加健康、青春常驻、心平气和、纷争锐减。这样社会也能朝着友好的方向发展。左脑和右脑由“胼胝体”连接起来,左脑功能足以维持人的平时生存活动,但重要的事情就要由右脑来支配。右脑有创造性、直觉能力和认识图象的功能,这些功能已通过实验得到证明。同时右脑还有一个隐蔽的重要功能,就是把人类长期积累的智慧作为遗传因子信息储藏下来。这样可以认为右脑是”祖先脑“,继承接受祖先所有遗传因子阶段的信息,并存储起来。善于使用右脑的人,不是把信息处理成语言和逻辑,而是能过图形、音乐等某些启示,从感性加以理解。爱因斯坦说过:“我不是以语言思考,而是以跳跃的形状思考,完成之后努力置换成语言”。不言而喻,不论右脑多么机智,如果左脑不能充分发挥功能,事情就无法完成。爱因斯坦的“语言置换”就是左脑的工作,然而只注意训练左脑而不开发右脑,而只能产生逻辑分析上,不能产生飞跃。

开发右脑更重要的还有,右脑一般是在脑电波α波段工作的,是明智的是协调的。同时还可以产生“内啡呔”(endphine)(脑内吗啡),也叫“吗啡样因子morphinelikefacto”,或称为内源性吗啡受体激动剂。它是人脑组织中产生的,是大脑天然的止痛剂。它对大脑有促进和有利的,所谓“利导思维”,是在人很明智的情况下,才产生“内啡呔”。如果在紧张、焦虑、恐慌、剧烈运动等情况下,是产主肾上腺素的,是使血茕收缩,在二氧化碳和氧之间不平衡时,产生“自由氧基”(活性氧),自由氧基它有利的一面是可以杀菌,但它也有攻击内脏细胞的作用,也有和脂类结合,沉积到血管内壁而形成班块,也是动脉硬化的基础。所以我们一天要以愉快的心情过日子,就产生内啡呔,对身心都有好处。当然肾上腺素也是有其一定的作用的,但过份的是有害的。它可以使血管收缩而影响血流量。三、太极拳与开发右脑太极拳讲“全凭心意用功夫”,一语就道破了,用“心”,这个“心”就是右脑,也应该是禅家说的“直指人心”的“心”。太极拳要用右脑思维(形象思维),再和左脑合作表现在姿势动作上。形象思维:事以理依,物以形存,太极拳必有其形与理,要有形象的摹仿、形象记忆、形象理解和形象创造等思维活动。感形于目,悟理在心,太极拳的形象动态,都由视知觉和心理感悟来把握,也就是视知觉的心理活动,从动作的神态,造意和情感的处理上,求心理状态的形神兼备,表里合一,这就是形象思维的悟道,也就是视—动统合能力。也是“形成于思”的概念。由右脑思维产生了图形、空间定位,再传递给左脑进行逻辑而产生运动。太极推手是以感觉(视、听、触)的信息来听对方的劲路。还要有一个完整的气场,也就是空间的图形,主要是太极图形化:曲中求直、求园占中、中极之玄,以阴阳的普遍规律,运化出“化拿发打”的劲路,我们是用“运动置换”,将右脑思维的信息传给左脑,形成逻辑运动,才能达到拳论讲的:“一动无有不动”,“有形皆是假,无形才是真”的境界,是一种智慧,是左右脑高度配合的的意动。拳经讲:“着熟而后懂劲,懂劲而陛及神明”的三步功夫,着熟是左脑的运动记忆,懂劲是右脑的意动,而陛及神明是右脑信息传递给左脑的“运动置换”,用运动形式表达出右脑的形象思维和空间定位。而右脑的思维活动只是一瞬间,而且是完整的。如果只训练左脑的形体,一招一式,不管用多大的功夫,其结果也只是表面的形,只能达到观赏作用,当然也要有右脑参与,但右脑不是主要的,这只能有力,而不是劲(太极劲)。我们用经络运动,产生的信息,可以产生形象思维和空间想像定位,也可以打开在脑的“潜意识”的大门。是“顺其自然,求自然”。在与对方的推手运动时,对方的情况,也要以图形的方式来体会,反复练习,心中有数,一旦上场比试,对方的招数能基本上心里有数。我认为太极拳的最佳状态,应该是“全身的自然放松,并有高度集中的状态”,所以太极拳的“一羽不能加”的一个瞬间反应,只有图形,尢其是视知觉的图像,它是光子的反应,其信息量大而且是瞬间的,经络也是光子路线,也可在瞬间网络全身,达到“应服自然”的效果。物摇动的“场”也是光子系统。这都属于右脑的功能,再传递给左脑完成动作,则是完整的、柔化的、轻灵的,顺其自然的、不丢不顶的、不偏不倚的等等真正的太极劲路。人类必需接受祖先的精神文明遗产。东方文化是渊远流长,不但在右脑中存贮着祖先信息,

而在文化上、文字上、和一脉相传的人体文化,都是我们要学习的。总之太极拳的练习,一定要“开发右脑”的“形象思维”、“视—动统合能力”、“空间想像定位”用图像去思维,而后再转化为语言或运动(左脑),这时左脑的运动,是以信息规范的运动,是完整的、柔化的、是松静的。这才符合太极拳经论的要求。同时在自身的周围场势也是一个完整而是意动的。在练习太极拳时一定要有拳经和拳论的理论知识,作为练拳的思想规范,否则就不是太极拳了。太极拳是以柔、松、静为主的运动,绝不是以高难度的体形运动。太极推手是太极拳的精华,更是要以右脑的思维为主,推手的松柔劲不是简单的松就可以了,不是只说每个关节都松或每个关节对开就行了。松功是由复杂而全面的图形处理,不但有人体内的运化,还要有人体外的场势的运化,形成信息,最后传递给左脑,规范为运动,这个运动是一个简单的而且专一的(力专主一方),才能发出“顺薄短脆远”的太极推手劲路。这五个字完全是右脑的开发,“顺”是我顺人背,是粘走劲,必需知已知彼,要作到“彼不动已不动,彼未动已先动”,是自己和对方的两个图形的比较、分析,在一瞬间的信息规范为运动(左脑)。“薄“是如刀之有仞,是力量和能量的集中,但它是线性的。“短”是指时间,包括反应时间和动作时间。“脆”是打击的力度和能量有瞬间即放,如同爆炸一样,也是能量向对方体内转移。“远”是眼神的集中,手随眼神的出手,只有眼神放出,手才有发放的力度,这更是右脑的视觉作用。以上几个意念思维的瞬间合作,形成的“化拿发打”的劲路,“化”是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功夫。“拿”必需要有“沾粘连随”劲路的整合作用下才能做到,也必需有完整图像的运化的信息,瞬间由左脑的运动来执行。“发”如果说“拿”是一种亲合力,异性相吸的作用,而发则是一种排斥力,同性相斥,这是阴阳颠倒,也是“反者道之动”的意动。“打”是要将劲力带有能量的打击对方,但必需要有透劲,也就是由接触点,进入对方体内,再到一个能使对方重心不稳的力点,不只是局部的打击,而是一种透发劲,注意自己的意动不要有伤人的意动,也就是只将对方重心破坏而已。有人则是力在对方的内部或有意伤害为主的劲路,我认为这是不道德的,凡遇到这种手法我们应该体会到,免受其害,或根本不与之过招。所以为什么推手要有“听”劲在先,注意太极推手也可变成散手(乱采花)也是可以伤人的。如果用“化和柔”是可以化解对方的“杀手”。不但要了解对方的劲路,也要了解对方的心理,因为什么样的人都有。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不可无。这一节大多论述太极推手一意动,是偏于推手为用的“右脑开发”。







高壮飞解密太极拳理法



高壮飞,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委员,北京市武协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太极泰斗王培生先生入室弟子,中医主治医师。数十年武医同修,结合传统文化、中医理论、现代科学形成一套完整、高效、独到的太极拳理法体系。曾出版《千思百问太极拳》(与若水合著)、《太极拳的哲学科学与中医学》(香港心一堂出版)等专著。下文根据高老师为全球功夫网记者讲解太极理法时的谈话、参照高老师作品整理而成。



高壮飞解密太极拳理法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是中国武术中的一门博大精深的拳种,是“天人合一”身体力行的突出表现,蕴含养生与技击双重功效。它利用天地人的相互关系,运化出一套以柔化为主的拳架,既有规律性,也有协调性,自身与外界环境形成了相互统一,由思想意识到动作姿式,达到一个和谐体系。



高壮飞解密太极拳理法

太极拳的阴阳平衡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根、负阴而抱阳的辩证关系,太极拳是以太极图为运化模式,阴与阳在太极图中是同步的关系,也就是“冲气以为和”之意,也就是相辅相成之意。太极拳是太极(阴阳)的二进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归二,二合一,一归虚的周而复始。在形体方面,上肢与下肢是交叉配合的,也就是左右上下的协调,上肢是“上如浮云”的运动,也要有水的浮。下肢则是“下如流水”,是一种既有浮、沉又有虚实变化,与地球形成重力作用的运动,这也是身体平衡和稳定的因素。太极拳运动完全符合生物力学的原则。



高壮飞解密太极拳理法

太极拳的外形动作以柔为主,其关键在于运化了人自身的经络穴位功能,不但能网络全身而能与外界有感应功能,并真正能作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一点是应该作为中心思想来研究。其它锻炼方法,多注意形体和体能方面,是以大能量消耗为主的。而太极拳则不是,它是以尽量运用合适的能量,发挥以协调性为主的运化功能。



太极拳修炼大致可分神、意、气、劲四个阶段。“神”主要表现在眼神,要做到“进手,手追眼神;收手,眼神追手”,这样会保持拳架中正安舒,杜绝“过”与“不及”之病。“意”指意念,即以意行拳,意念与肢体动作完美结合,不仅太极拳,很多体育运动都采用“默练法”来提高运动水平,与此同理。“气”强调整体性,是一种场效应,以经络穴位的感应,来运化全身,我们可以说它是“以气运身”是一种意念的信息流,它网络全身内外,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经络系统)。“劲”应用于技击,通过修炼之后,产生“太极劲”,太极拳前辈、大师神奇的技击故事都是“太极劲”是直观体现。



高壮飞解密太极拳理法

经过多年的研修,我结合空气动力学和书画理论等相关学科总结出一套“空间运动”理论,太极拳的身外功法,有其独到之处,在书道中讲“分朱布白”,也就是笔划和空白,空白是很重要的,画亦如此,对空白处有“宽可走马,密不容针”之说,对空白处其气势可以理解。太极拳的动作姿式,也是由体形和周围的空间所组成,周围的空,我们叫它气场,可以形成气势,这就是体形动作是实,而气场是虚,体形动作是左脑的逻辑思维和运动系统所支持,而空白处则是形象思维,是开发右脑的思维。而太极拳论中提到的“以气运身”应该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体外场势为主的运化,练拳架或推手时,其思维活动不只是左脑的形体运动,而更主要的是右脑的形象思维,它才能有一个整体的运化,才能走出太极拳论中所要求的“一动无有不动”,“四两拨千斤”,“蚊蝇不能落,一羽不能加”的轻灵工夫。

上面介绍了关于太极拳的一些问题,这也是我们要研究的太极拳体系的内容。太极拳作为养生、健身与技击的一个完整的体系,不能分割对待。我们注意到物质流和信息流的关系。达到了对能量消耗的不浪费,因此而达到养生。同时在技击上也不外乎上述的原则,这就是太极拳的“全凭心意用功夫”的内涵。目前的科学发展,其中信息也起着重要作用。
献花(0)
+1
(本文系心中一静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