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
2014-09-11 | 阅:  转:  |  分享 
  
广义动量定理与系统思考——战争、管理学与经济学通论

1



4.12.5约瑟夫·熊彼特

约瑟夫·熊彼特(JosephAloisSchumpeter,1883.2.8-

1950.1.8),是一位有深远影响的奥地利政治经济学家,其后

移居美国,一直任教于哈佛大学。其终生与凯恩斯间的瑜亮

情节是经济学研究者中的一个热门讨论题目,虽然他的经济

学说并不如凯恩斯在生前就获得很大的回响,但研究者都认

为他对于经济学科的思想史有着很大的贡献。

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

重新组合”,就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

进生产体系中去,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作为资本主义

“灵魂”的“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所谓“经济发

展”就是指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或者说资本主义的经

济发展就是这种不断创新的结果;而这种“新组合”的目的是获得潜在的利润,

即最大限度地获取超额利润。周期性的经济波动正是起因于创新过程的非连续

性和非均衡性,不同的创新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由此形成时间各一的

经济周期;资本主义只是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或方法,它不可能是静止的,也

不可能永远存在下去。他提出,“创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动力,没

有“创新”就没有资本主义的发展。

创新的五种情况:

(1)采用一种新的产品——也就是消费者还不熟悉的产品——或一种产品

的一种新的特性。

(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也就是在有关的制造部门中尚未通过经验检

定的方法,这种新的方法决不需要建立在科学上新的发现的基础之上,并且,

也可以存在于商业上处理一种产品的新的方式之中。

(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也就是有关国家的某一制造部门以前不曾进入的

市场,不管这个市场以前是否存在过。





(4)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也不问这种来源

是已经存在的,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的。

(5)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例如通过

“托拉斯化”),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后来人们将他这一段话归纳为五个创新,依次对应产品创新、技术创新、

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组织创新,而这里的“组织创新”也可以看成是部

分的制度创新,当然仅仅是初期的狭义的制度创新。

熊彼特还认为,创新引起模仿,模仿打破垄断,刺激了大规模的投资,引

起经济繁荣,当创新扩展到相当多的企业之后,盈利机会趋于消失,经济开始

衰退,期待新的创新行为出现。整个经济体系将在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

个阶段构成的周期性运动过程中前进。他首先用“纯模式”来解释经济周期的两

个主要阶段——繁荣和衰退——的交替:创新—(为创新者)带来超额利润—

引起其他企业仿效—第一次创新浪潮—对银行信用和资该品的需求—经济步入

繁荣;创新的普及—超额利润消失—对银行信用和资该品的需求—经济收缩,

由繁荣步入衰退。



献花(0)
+1
(本文系5710653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