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
2014-09-14 | 阅:  转:  |  分享 
  
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



陶园中英文实验学校雷鸣

【摘要】

“为了教学,人们四处听课,却在命运中交错……擦干心中的血和泪痕,留住语文的根!”

黄亢美教授激情澎湃的《把根留住》至今萦绕在我的心头。

“把根留住!把语文的根留住!!”——一个六旬老人在“明思教研会”上声嘶力竭的呐喊。这是“恨铁成钢”的师傅对徒弟厉声的训斥;这是“望子成龙”的父亲对子女严厉的责骂;这是“悲天悯人”的仁者对语文无限的忧思;这更是在警示所有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

【关键词】解字析词阅读模仿创作真实扎实

很多老师都上过三年级的一篇文章叫做《秋天的雨》,在教学“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这一部分时,很多老师都做过一件事,我也曾经这样做过:请同学们给“五彩缤纷”这个词语换一个说法。我的出发点是要利用近义词理解“五彩缤纷”这个词语的含义,培养孩子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并对孩子“精彩”的回答大加赞赏。实际上大家都知道“五彩缤纷”中“缤纷”两个字都是形声字,形旁都绞丝旁。绞丝旁——顾名思义指丝带。这样一来,“五彩缤纷”的意思不仅指颜色多,还暗含着“飘动”的意思。联系上下文阅读之后,我们发现作者在对“金黄的银杏叶,扇啊扇啊”、“火红的枫叶,飘啊飘啊”等这些景物的描写时,不但写了静态的颜色,还有它们的动态。“五颜六色”、“色彩斑斓”等词语尽管也能表达色彩的丰富,却都无法表现其动态的特点。突然之间,我们发现自己在做一件错误的事——我们忽视了用词的严谨态度,这个词语在这里是不可以轻易去替换的!老师们苦口婆心的讲解,大多都是为了迎合考试中“给词语换个说法”的要求——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错了!

2013年5月11日至13日,“明思教研”在东莞市体育馆举行。我有幸参与了听课,很多老师的课都让我受益匪浅。在这里我特别要谈谈黄亢美、许嫣娜老师的课。

我听过两次许嫣娜老师的课,今天她上的是《争论的故事》,很成功!她的教学很真实、很扎实!主要体现在:第一,随文字词的教学很真实、很扎实,教学“剖”时,在指导大家正确读写时,能巧妙引导学生从“立刀旁”理解字义,并让大家一边做用刀把东西剖开的动作,一边读记,让孩子们兴趣盎然。教学“聚”字时,引导大家发现这个字的下边是“众”的变形,从而轻松记住字形。理解“煮”、“烤”的意思,让孩子们联系“煮”、“烤”时跟火的关系,理解“煮”的四点底其实是“火”的变体等。巧妙的引导,把字词教学真正落到了实处。第二,课文内容的理解很真实、很扎实。理解课文时,巧妙地抓住课文关键的词语,并创设情境,调动孩子们参与其中,一边体验一边理解。比如在学习课文的重点内容“争论”时,许老师就重点抓住“争论不休”“两全其美”和删节号去理解。如在理解生词“争论不休”时,老师并不着急去解释词语的含义,而是指导孩子们争论时的表达技巧——先阐明自己的观点,再说明自己的理由。利用孩子爱表现,喜欢赢的特点,分角色让孩子在“争论”之中体会争论的语气语调,进行同桌比赛,师生比赛等,再自然而然地引入到自由的、连续的、激烈的争论状态,将课堂情绪推向高潮……这时再引导孩子们发现:课堂上现在的状态就是“争论不休”。巧妙的情景再现,把课文内容的理解落到了实处。

还听了一节黄亢美教授的课,叫做《台湾的蝴蝶谷》。课堂一开始黄老师就紧紧抓住的字形,教孩子“根据字形,理解字义;根据字义识记字形”,分析字理:“谷”字就像雨水从两座山之间流出来,下面一个“口”字就是指出口的意思,也就是说“谷”的意思就是指雨水从山间流下来出口的地方。“蝴蝶”两个字为什么都有虫字旁呢?因为蝴蝶是昆虫。还给孩子们讲了“蝴蝶一生非常短暂,只有20几天……”孩子不但学会了生字——“知其然”,还知道了这个字的来历,以及相关的更多课外的知识——“知其所以然”。

不但“解字”还要“析词”。黄教授在教学中重点抓住“飞过花丛”、“穿过森林”、“越过小溪”等,通过理解“穿”、“飞”、“越”的字理,进而知道:不能说“穿”过花丛是因为花丛茂密,无洞可穿;不能说“飞”过森林是因为森林很大,蝴蝶是在林间穿过;要说“越”过小溪,是为了避免动词重复等,都让人耳目一新。

在教学中,让孩子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不光体现在字词的教学方面,文章的理解,习作的教学之中都应该努力实现。

我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的第一、二组课文时,曾经拿《燕子》、《翠鸟》两篇课文的开头来对比练笔。

《燕子》这一课的开头是这样的:“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在教学时,我重点抓住一个“凑”字理解,引导孩子发现作者在写燕子的外形时,是把燕子外形(羽毛、翅膀、尾巴)按从“头”至“尾”的顺序罗列出来,用一个个形容词概括地写出其特点,非常的简单、朴素。

《翠鸟》一文的开头是:“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桅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桅秆。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双又尖又长的嘴。”在教学这部分的内容时,同学们有了《燕子》一课的经验,很快就知道这里写了翠鸟红色的小爪子、颜色鲜艳的羽毛、透亮灵活的眼睛、又尖又长的嘴。

我问:“能不能把这一段改成《燕子》那一课的样子,也用一个‘凑’字?”

同学们很快有了结果:“一身颜色鲜艳的羽毛,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加上又尖又长的嘴,凑成了小巧玲珑的翠鸟。”骄傲地举起手感觉很有成就感。

我让他们大声朗读自己的杰作后,再问:“那《燕子》一文的开头能改成《翠鸟》开头的样子?”顿时教室里很安静,只听见沙沙沙的声音……像我预想的一样,不一会儿果然有人举手了:

“老师,燕子的头上、背上、羽毛都是黑色的,只有腹部是白色的,该怎么办?”

“燕子的眼睛应该是‘机灵’的吧?”

“燕子的嘴巴应该是‘尖尖’的吧?”

“你们根据自己的观察想一想,在小组讨论一下。”我又把球踢给他们。

3分钟后他们完成了自己的杰作:“燕子喜欢停在电线杆上,一双乌黑小爪子紧紧地抓住电线。它的颜色乌黑光亮。头上的羽毛像黑色的头巾,绣满了浅黑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深黑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雪白的衬衫。它活泼机灵,一双机灵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尖尖的嘴。”他们争先恐后地举起手,显然比第一次更兴奋。

“好样的,孩子们!你们已经掌握用不同方法写同一个动物的外形。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既然这每篇文章的开头都可以有两种甚至更多种方法,那么作者为什么不选择用我们改后的那一种呢?”

我让孩子们再对比阅读原文和修改后的内容,一阵讨论之后他们终于领悟到:描写的方法选择也要和小动物本身的外形特点相符,燕子外形没什么特别之处,非常朴素,所以在描写时用一个“凑”概括地写,才能突出它朴素的美;而翠鸟则不同,外形十分华美,所以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进行了详尽细致的描写,就是为了突出其外形特点。

“那你们觉得写哪些小动物可以像《燕子》那一课一样简略写?”孩子们立即想到了小白兔、仓鼠等。“你们觉得写什么小动物可以像写《翠鸟》那样去写呢?”孩子又想到了孔雀、鹦鹉等。

“很好!但是我们在写的时候,只借鉴他们的方法,要灵活运用,切不可机械模仿哦!”于是孩子们举一反三,从阅读到模仿最后踏上了自己的创作之旅。不但懂得描写的方法多样化,而且明白了只有选择其中最好的方式才能准确表达。

“知其然,然后知其所以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掌握中国汉字的精髓所在,并非一日之功,因为当年我们的老师也没这样教。我们不敢责怪我们的老师,也不能对不起我们的学生。所以黄亢美老师的《字理教学手册》要读一读,并在教学中灵活运用。要把理解课文、习作教学做真、做实,就需要语文教师锲而不舍,努力钻研,探索与发现。

管建刚老师说过:“教育的智慧蕴藏于教育的困境之中。”语文战线的同仁们,让我们也以此自勉,请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高挂云帆济沧海。”



献花(0)
+1
(本文系荷塘阅社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