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洞庭湖的演化与生态
2014-09-14 | 阅:  转:  |  分享 
  
文章编号:1009—4210(2003)06—01—07





生态与环境

生态

童潜明

(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研究所,湖南长沙410007)

摘要:洞庭湖会消亡,三峡水库运行只能延长其

寿命,是目前的主导认识。根据构造沉降和泥沙淤

积的相对关系,近100年来洞庭湖的演化经历了

下荆江裁弯前后的萎缩和基本保持不变两个阶

段;三峡水库蓄水135m高程标志着进入湖的扩大

阶段;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受洞庭湖演化、“泥沙

淤积搬家”和三峡水库年内下泄量变化等三个主

要因素的影响,在其综合作用下,湿地生态系统由

顺向演替转化为逆向演替。如此,三峡水库运行将

使洞庭湖的生态问题出现一系列新的变化,将成

为湖区可持续发展等同于防洪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洞庭湖;构造沉降;泥沙淤积;演化;湿地

生态系统;演替

中图分类号:I:''941.78;Q14(264)文献标识码:A



、洞庭湖消亡是目前的主导认识

近年来,许多研究成果都认为洞庭湖演化的结

果是消亡。例如:“从目前情况看,目平湖的东、南两

侧受山地、丘陵制约,不能再下移后退,随着沅澧三

角洲的继续向东延伸,其最后消亡已不可避免;南

洞庭湖西北部来沙保持不变或由于目平湖的消亡

而有所增加,亦将被来沙充填而导致消亡;东洞庭

湖处在‘三口’陆上三角洲、藕池东支的扁担河三角

洲和华容河三角洲的合围之中,‘三口’陆上三角洲

前缘的武岗洲和上、下飘尾洲及扁担河三角洲均在

迅速扩展,上、下飘尾洲的末端已接近君山湖夹,显

著地封锁了东洞庭湖;扁担河三角洲在湖区西北部

迅速向东推近,因而东洞庭湖的自然消亡趋势也十

分明显”…。又如,“目平湖现在面积189.66km,50

年代以来因三角洲发育而湖盆萎缩的速率为

4kmVa,若以此速度计算,50年后目平湖将消亡,即

芦荻沼泽布满全湖”[2;南洞庭湖现有水面

516.40km2,“根据1952—1988年湖底地形图比较分

析,若按平均淤高2m即5.5cm/a推算,则仅要45年

南洞庭湖的广大区域将为沼泽所封淤”[2_。东洞庭湖

天然湖泊水面459.33km,“据1952-1988年的湖底

高程统计分析,远端砂坝淤积速率为2.94cm/a,以此

速度计算,一个世纪以后今日远端砂坝多为沼泽所

占据……。整个东洞庭湖在平、枯水期将由南部漉湖

一带与西北角一带的二、三个分流间残留湖湾及藕

池东支、湘江两条河道组成,广大区域将遍布芦荻沼

泽”。“整个洞庭湖被分割成沼泽、零星分流间残留湖

湾及多股分流河道(图1)”_2]。

收稿日期:2003—06—30

基金项目: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地球科学前缘探索项目“洞庭湖近代地质作用过程与生态耦合关系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童潜明(1942~),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事地学及其边缘学科的研究。

圊土谤活斜丝管理

以上是近年来有关研究对洞庭湖会消亡具代表

性的一些看法,其实,20世纪70、80年代就有不少

洞庭湖的研究者发表了洞庭湖消亡的意见。例如:湖

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认为:“云梦泽到江汉平原

的演变过程,也是洞庭湖今天正在重演的过程,云梦

泽的今天,就是洞庭湖的明天,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

转移的必然规律”。“洞庭湖由小到大,尔后又由大到

小,最终走向消亡,这就是它的历史演变过程和发展

规律”。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洞庭湖盛衰

之探讨”一文中认为:“七里湖已基本消亡,仅剩有

6.5km,南洞庭湖预料下世纪中期行将消亡,东洞庭

湖的飘尾洲、君山、藕池东支三角洲将在20年后连

成一片,也就是东洞庭湖的消亡”。湖南省经济研究

中心1985年提出的《湖南省洞庭湖区整治开发综

合考察研究》报告指出:“洞庭湖经历了一个由小变

大,又由大变小的反复曲折的历史演变过程……,

来水携带的泥沙情况如不改变,则洞庭湖的消亡是

很快就会到来的”。湖南省地矿局水文二队1988年

在有关洞庭湖第四纪地质调查报告中也提出了“全

新世以来,洞庭湖在内外地质作用制约下发生从小

到大,又从大到小,到分割萎缩,直到几近消亡的渐

变过程”。

上述研究没有考虑三峡水库运行后对洞庭湖的

影响,但有关三峡水库的研究认为,三峡水库的运行,

洞庭湖仍将消亡,只是消亡时间延长了,“如果洞庭

湖现在还有16.5km容积,由最近15年来平均泥沙

淤积速率O.076km3/a计算,将在217年内被泥沙淤满

填塞的话,那么三峡水库建坝后可使湖泊被填塞时间

延长到343年或更长”[31。洞庭湖会消亡,三峡建坝

将延长其消亡的认识还见诸于朱翔等的研究报告。

二、洞庭湖不会消亡且会扩大

认为洞庭湖演化结果会消亡主要是忽略了现代

地壳形变的构造沉降。在持消亡论者看来,现代地壳

没有形变是静止的,即使有形变,有构造沉降,因其

量很小,在现实的防洪的湿地保护中可以忽略不计。

如此洞庭湖就象一个静态的过水的洼地或大坑,只

要有泥沙淤积总有一天会填满消亡,淤积泥沙多,填

满消亡就快,否则就慢,三峡水库运行只是因泥沙淤

积大量减少使其寿命得以延长而已,但总归免不了

消亡的命运,显然这种认识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第一,现代地壳并非静止。构造地质大师李四

光、陈国达等多年以前就确定亚洲东部由巨型隆坳

构造带组成,从1亿多年前的白垩纪至今,隆起带在

上升,坳陷带在沉降,洞庭湖盆就是处在第二沉降带

中的一个正在沉降的断陷盆地[5]。

第二,现代地壳形变可以从这个地区发生的构

造活动加以证实。一是断裂有复苏现象,反应为有地

震活动,据湖南省地震局资料【6J,洞庭湖区是湖南地

震活动最频发地区,自明朝以来至1982年有记录的

地震涉及湖区诸县有131次之多,其中1631年湖南

省最大的破坏性6.7级“常德地震”就是沿洞庭湖西

缘的太阳山断裂带分布,1979年有感的3.8级“澧南

地震”又是沿该断裂带分布。二是地壳的掀斜现象,

洞庭湖断陷盆地之北为“华容隆起”,即从华容的墨

山、桃花山起,向西接大王山、石华堰、高基庙、团山

寺、鹿湖山、彭邱岭,再西接黄山头、虎山,再向西到

澧县的杨家土当、盐井、界岭,为一东西向的丘陵台

地;由此往南又出现了华容大乘寺、南县城关、安乡

近郊呈东西向排布的由第四系更新统红土组成的丘

岗;再向南为平原,到南洞庭湖。这种地形由北向南

由高降低是地壳的掀斜现象,即北掀南俯,由此才造

就了湖域南移形成现在的南洞庭湖。现在的南洞庭

湖地区在明清时期直至光绪22年(1897年)绘制的

《洞庭湖全图》尚无烟波浩渺的大湖,仅是河网分割

平原,故明清建筑物或沉埋淤泥中,或沉没湖水中,

如清嘉庆2年(1797年)落成的沅江市镇江塔现就

成为茫茫南洞庭湖中一孤塔。由此推测南洞庭湖应

形成于1897年之后,1949年(此时已有浩渺大湖)

之前的四、五十年内。

茫茫万子湖水中辇囊的一孤塔——镇江塔(始建

第三,现代地壳形变中的构造沉降还通过多种

方法,得到了其沉降值(表1),由此可知,构造沉降

速率变化在0.5-1.7cm/a之间,故洞庭湖区在总体沉

降中,有沉降缓慢区和快速区及相对上升区之分。

表I洞庭湖构造沉降速率

演求得的方法

1.178一o.857~~(1925—1953年)羹利

麓j0一永足基准重复测量:湖区备乡镶

i0设膏水位浇涮lq点《承尺),20



0镬者之高程变化睇为地蘸沉

霉ill弦繇催:zi



一隶下蟓形圈对比与输沙置法;露

壤零下地形豳对魄鼹躐对应筱_

鼙瓣离程差除以彗重润差即为凝

毒摹}输沙平均法按弼期求下…

雉黪涸比较得出泥沙淤积|I}熬

。霆附圈差弹为淤积逮肆

l辣逮l率蓠奢小于后者,其差德弹

拇造沉簿值慧

湖南地勘

局水文=



中国地质

大警

湖南地勘

局水文二



中国地质

大学

湖南地勘

局水文三

队_

中国地质

≤学

篓4-同期地面高程差可以近似代表=’。lJ733地

205



0枷。年代初与世纪年代末一6O年代初与70年代末与80年代初荆州地区(1999)

既然洞庭湖区有构造沉降,那么洞庭湖的演化

就不只是决定于泥沙淤积,还决定于构造沉降,即两

者速率的相对关系:当前者大于后者湖泊就萎缩最

终会淤为沼泽地,如若构造沉降转为上升,湖泊就会

消亡而变为丘陵或山地,犹如中生代为内陆湖的衡

阳盆地、沅麻盆地,由沉降转为上升后消亡而成为今

日之丘陵和山地;而在中生代同为内陆湖盆的洞庭

盆地由于构造继续沉降,至今仍保持为湖盆接受淤

积;当湖盆中泥沙淤积速率与构造沉降速率相当时

湖盆就能维持现状;当前者小于后者时湖盆就不断

扩大。图2概略地反映了第四纪以来洞庭湖不同时

期的扩大与萎缩,其中更新世是按地层分布范围划

定的,全新世早中期的大溪期(距今8000年左右)、

屈家岭期(距今6000年左右)是按“文化层”遗址分

布范围划定的,这以后是按历史地理和大地测量划

生态与环境

定的。上述洞庭湖范围的变化幅度很大,并有被分割

成几个小湖的时期,但并未消亡过。洞庭湖范围的变

化如前所述,受构造沉降和泥沙淤积制约,构造沉降

是一种内力地质作用,是不受人为控制的,在一个相

当长的以百万年计的地质时期内变化不大,故构造

沉降速率可视为一个常数。第四纪以来,至少在全新

世以来的近、现代时期可按前述的0.5~1.7cm/a确

定。泥沙淤积可以受人为控制,并随生产力的发展其

控制力增大,按图2所示各个时期,在更新世时期及

其以前,没有人为影响;以后至1825年有了人为影

响且逐渐加强;1825年以后人为影响占主导,突出

表现为:一是明末清初形成了统一的荆北大堤和“尽

堵荆北穴口”,荆江只有分流注入洞庭湖,尤以1852

年、1873年藕池、松滋决口形成“四15”南流泥沙滚

滚而来;二是1967—1972年下荆江人工和自然裁弯

完成后“三15”(1958年调弦15堵)人湖泥沙大减,其

原因是荆江缩短流程80kin,使河床下切,15门淤高,

断流天数增加,如藕池东支裁弯前偶有断流,裁弯后

1975—1983年平均断流148.4天,故“三口”分流流量

减少,其输入湖中泥沙也就减少[3]。

由于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前,没有系统的泥沙

淤积观测资料,故无法定量得知两者速率的变化,只

能定性地说明其萎缩;1949年以后有了系统的泥沙

淤积观测资料,可以定量测算两者_的相对变化,以判

别其相应时段的萎缩与扩大。表2是根据湖南省水

表2洞庭湖不同时段的泥沙淤积速率

1951.1958148333696.39



一艘黛一:?《囊

i缎潜.1謦盼l2:撼llj2潮驰_l

1973-198086302691

i-l嘞j-魏奄

1991-199854402691

囊≤l

1O133.15

“0玛鏊一≮_1

101丁2.33

H髓lll

1n1146

利厅洞庭湖工程管理局[71的泥沙淤积资料换算的

195卜1998年各个时段的淤积速率,如果与构造沉

降速率0.5~1.7cm/a进行比照,那么就可明显地分为

两个时期。第一时期是下荆江裁弯以前1951—1966

年构造沉降速率显著地少于泥沙淤积速率,洞庭湖

萎缩严重,根据卫星影像量算洲滩面积增长很

快,增长率达41.4km2/a(表3);第二个时期是裁弯

国土境溽科丝管理

早更新世早期早更新世晚期中更新世

大溪期屈家岭期

南北朝期南宋期

1825年1897年

岳阳



汉寿

晚更新世

先秦至汉晋期

明清期

1949年

图2早更新世以来至今的洞庭湖范围略图

·d·

1998年





以后泥沙淤积速率减少了53.5%,与构造沉降速率

趋于接近,故洲滩面积只有少许增长,1977—1989年

l2年里只增加5.239km,增长率仅0.37km2/a(表

3),可以说洞庭湖基本保持不变。这一点也由湖南省

遥感中心提供的卫星影像量算的洲滩面积,在水位

基本相同时裁弯后的20世纪70年代与90年代,经

过20余年洲滩面积没有扩大反略有缩小而得到证

明(表4)[9】。

表3下荆江裁弯前后洞庭湖面积变化

藏善慧纛

前1961(平均)1423·Ol64

1.40一刚4.4

1971(平均)1836.922

羹馨37

表4下荆江裁弯后洞庭湖洲滩面积变化

枯水期

汛黧

。域陵帮I水位(m)静静嚯蕊积(k狙2)

21.841876.5

21.461831.2

28。91603。7

ll

29,28,t72,1

1976—1979年(8个成像平均)24.241294.5

l9g:赫均).24.2ll25lI3

三峡水库工程是迄今以来对长江中下游发生的

最大的人为地质事件,它对洞庭湖的泥沙淤积必将

产生迄今以来最大的人为影响,已有许多研究资料

表明三峡水库运行后,坝下河流将冲刷下切,“三

口”口门将进一步淤高,断流天数将进一步增加,输

入洞庭湖的泥沙也将进一步减少,按湖南省水利厅

洞庭湖工程管理局的资料:现在由“三口”入湖泥沙

为0,96亿吨/年,75%淤落湖内为0,72亿吨/年,三

峡水库运行20年时和50年时,淤落湖内泥沙将减

少0.49亿吨和0.42亿吨,即较现在减少62%~

59,3%网。那时泥沙淤积速率就只有0.55crrga和

0.59cm/a.而小于构造沉降速率0.5-1.7cm_/a,如此洞

庭湖进入第三阶段即扩大阶段。

三、影响洞庭湖生态系统

演替的三个因素

洞庭湖区是我国最大的一块淡水湿地,东洞庭

湖于1992年、南洞庭湖和西洞庭湖于2000年先后

列入拉姆萨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湿地面积1989年卫

生态与环境

星影像量算为158万公顷属自然一人工生态系统。

自然系统是指垸堤外的沉水和浮水植物湖泊(河)水

体、泥沙滩地、草甸滩地、芦荻滩地、森林滩地;人工

系统是指垸堤内的沉水和浮水植物内湖水体、沼泽

化稻田、潜育化稻田、潴育化稻田、旱地。各湿地生态

类型具同心状结构,即以沉水和浮水植物水体为中

心,按上述次序依次向外排列,但这是最理想的结

构,实际上总是会缺少某些类型。各湿地生态类型在

湖泊演化进程中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将发生演替,即

各类型间可以相互替代,一种类型可以转化为另一

种类型。演替分顺向和逆向两种,在自然湿地生态系

统中,顺向演替按沉水植物水体一浮水植物水体一

泥沙滩地一草甸滩地一芦荻滩地一森林滩地逐一替

代;逆向演替则按相反的方向进行(图3)。在人工湿

地生态系统中,顺向演替按沼泽化稻田一潜育化稻

田一潴育化稻田一旱地逐一替代,逆向演替则按相

反的方向进行。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演替主要受三

个因素影响。

森林檀被I森林滩地

洲呈碧臣曩口

塞匝圈Ir-被l草草滩捌

套幽:f

越瓤_甍竺竺li.;

图3湿地生态系统演替示意(按黄进良,1999,略有改动)

第一,洞庭湖演化的影响。洞庭湖自1825年以

来直到1966年是处在近100年来演化的第一阶段,

即严重萎缩阶段,水体为洲滩侵占且发展很快,又连

年淤高,如此才有洲滩可供大规模的围湖造田,才在

自然一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中人工湿地生态系统逐渐

占主要部分达总面积的72%。此时自然湿地生态系

统按顺向演替规律各类型逐一替代;在人工湿地生

态系统因湖(河)高田低,地下水位逐年上升,就发

生了潴育化稻田变为潜育化和沼泽化稻田的逆向演

n‘,一一

n‘,1

1●^1●^一一

蓦^b4

譬7.9麓99

1●^1

地势逐渐降低逆向渍瞢

泥沙淤积速率小于构遣沉降速率

地势逐渐增高囊向渍瞢

泥沙淤积速率大于构遗沉降速率

国土{毒溽斜丝谨理

替。1972年下荆江裁弯以后洞庭湖的萎缩就总体讲

得到控制,基本维持现状,各湿地生态类型没有太大

的改变,但由于构造沉降和泥沙淤积的不均匀性,对

自然湿地生态系统也就有不同的表现:根据卫星影

像资料【8J,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洲滩面积东洞

庭湖由770万公顷缩小到622万公顷,南洞庭湖由

386万公顷扩大到472万公顷。如此东洞庭湖区发

生了逆向演替,南洞庭湖发生了顺向演替,这一点

得到了湖南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l和湖南省林科

院【】习的有关资料的佐证。东洞庭湖的逆向演替.即芦

苇滩为草滩替代,如2000年与1989年比,芦苇滩减

少6.73%,草滩增加10.94%,君山一钱粮湖区目前已

有70%的芦苇滩退化为芦杂滩和草滩;南洞庭湖的

顺向演替即泥滩为草滩替代,草滩又为芦苇滩替代,

如在泥沙淤积快的地方,白泥滩变为褊草和苔草滩,

褊草和苔草滩变为褊草、苔草和芦苇混杂滩。在人工

湿地生态系统中主要是因地下水位上升,稻田潜育

化的逆向演替的加剧,如20世纪60、70年代土壤普

查时潜育化稻田是18万公顷【I3J,到90年代达到21

万公顷【la1。2003年6月三峡水库蓄水达到135m,标

志着洞庭湖演化进入第三阶段即扩大阶段,湿地生

态系统演替都将按逆向演替规律进行。

第二,“泥沙淤积搬家”的影响。所谓“泥沙淤积

搬家”就是由荆江输入并淤积在洞庭湖的泥沙如数

被搬运并淤积在洞庭湖湖口城陵矶及其以下河段。

这现象已为下荆江裁弯所证实,濮培民的研究表明

“下荆江裁弯后,三口入湖泥沙较裁弯前减少8000

万吨,城陵矶的泥沙每年增多8000万吨”【3;李天义

通过1956-1966年(裁弯前)与1981—1989年(裁弯

后)洞庭湖内和城陵矶及其以下荆江河段泥沙淤积

量的比较,得出裁弯后洞庭湖淤积泥沙减少了6152

万吨,城陵矶及其以下河段泥沙淤积增加了6174万

吨㈣。由此使城陵矶的水位抬高,抬高速率为

7.7cm/a。三峡水库运行后,“泥沙淤积搬家”效应不

会消失且将增强。

第三,三峡水库下泄量变化的影响。由于防洪和

发电的需要,枯水期的1、2、3、12等月份要保证发电

而增泄,平水期的4、5月因要“空库待蓄”也要增泄,

10、11月则需蓄水发电而减泄,汛期基本不变。年内

下泄量的变化使洞庭湖水位和地下水位较运行前发

生了变化,从而引起了湿地生态系统演替发生变化。

四、三峡水库运行中的洞庭湖区

主要生态问题及其变化

洞庭湖区主要的生态问题是土壤潜育化、血吸

虫疫情、候鸟的栖息和食源、水体环境容量、水(湖水

和浅层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等,其中有的主要发生

在自然湿地系统中,如候鸟的栖息和食源;有的主要

发生在人工湿地系统中,如土壤潜育化;有的在两个

系统中都很重要。上述问题在三峡水库运行之中因

湿地生态系统演替的变化就会出现新的变化。首先

是洞庭湖的扩大,使湿地生态系统演替由顺向转化

为逆向,可以说使湿地类型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以泥

沙淤积为支撑的滩地由于淤积的泥沙大幅度降低将

会退化为水体或淹水天数增加,从而使滩地的生物

产量(草、芦苇、林木)降低,候鸟的栖息和食源遭到

破坏、无血吸虫疫情的芦滩变为有血吸虫疫情的草

滩。众所周知,滩地的生物产量是湖区重要经济来

源,洞庭湖湿地其所以能列为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就

是能给候鸟(其中不泛珍稀品种)提供充足食源和良

好的栖息地,血吸虫历来就是影响湖区人民生存的

大事。其次是“泥沙淤积搬家”及三峡水库下泄量变

化将对洞庭湖湖口水位产生顶托,“可使枯水季节在

洞庭湖湖口处的长江水位抬高2m左右,相当于建

筑了一条高2m左右的堤坝,这样势必导致其湖域

扩大”【lq。虽然它能使洞庭湖水环境容量增大,但却

使换水周期(全部湖水交换更新一次所需时间),由

4.7天延长到8.3-8.5天…】,这就会严重影响“大地之

肾”的净化能力,从而使水体和土壤的污染加重,及

富营养化趋于严重;同时又会提高地下水位而加重

土壤潜育化,据研究【3J,地下水位每升高0.25cm,将

使10.8万公顷土地发生潜育化,因而三峡水库运行

中湖区潜育化稻土将由现在的21万公顷增加到

42.69万公顷,潜育化稻土作物产量比非潜育化稻

土作物一般要减产30%t,这就意味着有12.81万公

顷稻土“隐形流失”。以上生态问题还没有考虑洞庭

湖向扩大方向演化造成的影响,如果考虑它的影响

将会更加严重。因此,三峡水库运行中在洞庭湖区发

生的前所未有的生态问题将严重影响其社会、经济、

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但这些新的生态问题并未引起

足够的重视,目前只是对三峡水库下泄量变化对生

态影响进行过研究,提出了对策意见㈣,而对其它两

个方面,特别是洞庭湖由萎缩向扩大演化,湿地生态

系统由顺向演替转化为逆向演替基本上没有考虑

如前所述,现在的主导认识是洞庭湖将消亡,三峡水

库只是延缓其消亡,根本不存在扩大的问题,致使现

在在洞庭湖区进行的有关生态治理措施就是建立在

这一认识基础上的。

三峡水库的运行对防洪、发电、航运利远大于

弊,为洞庭湖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

件,这是可以肯定的。但对生态是否也是这样,还是

一个值得慎重研究的问题,例如中国科学院对三峡

生态结下不解之缘的陈伟烈、陈国阶、曹文宣通过

20余年的关注和研究至今仍坚持“单从对生态环境

的影响来看,三峡工程是弊大于利”。此意见是否正

确尚待时日证明,但他们认为生态系统是长期缓慢

形成的,如果在短期内发生剧烈改变就不能适应则

是有道理的『151。对洞庭湖区来说,若不综合考虑三峡

水库运行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各种因素,那就可能

在洞庭湖区的生态治理和建设中,自觉或不自觉违

背自然规律,将出现以往出现过的错误甚至是很严

重的错误。因此洞庭湖区的生态问题对其可持续发

展是丝毫不亚于防洪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克英,等.洞庭湖治理与开发[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

社.1998.

[2]李长安,等.长江中游环境演化与防洪对策[M].武汉:中国

地质大学出版社,2001.

[3]濮培民,等.三峡工程与长江中游湖泊洼地环境[M】.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4.

[4]湖南省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三峡工程与洞庭湖关系研究

[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5]陈国达.亚洲陆海壳体大地构造图[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4.

[6]湖南地震局.湖南地震史[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2.

[7]周乐新,等.三峡工程对洞庭湖河道、湖泊的影响及其演变

趋势研究[A].三峡工程与洞庭湖关系研究[C]、长沙:湖南

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8]黄进良.洞庭湖湿地的面积变化与演替[J].地理研究,

1999,18(3).

[9]余德清,等.洞庭湖区洲土变化特征与地壳沉降遥感研究

[J].湖南地质,2000,2l(1).

[10]蔡述明,等.三峡工程与沿江湿地及河口盐渍化土地[M].

北京:科学出版社,l997.

[11]苏绍眉,等.三峡工程对洞庭湖水体污染的影响及其对策

研究[A].三峡工程与洞庭湖关系研究[C].长沙:湖南科学

技术出版社,2002.

[12]袁正科,等.三峡工程对洞庭湖湿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影

响及其对策研究[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13】蔡立湘,等.三峡工程对洞庭湖区农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A】.三峡工程与洞庭湖关系研究[C].长沙:湖南科学技术

出版社,2002.

[14]李义天.泥沙淤积与洞庭湖调蓄量变化[J]_水利学报,

2000,(12).

[15]三峡生态.无可奈何地失去及无法预测的变化[N].环境时

报,2003-06-20.

EvolutionandEcologyofDongtingLake

TONGQ觎一ming

(GeologicalInstitute,HunanProvincialBureauofLandandResources,Changsha,410007,China)

Abstract:ItiscommonlybelievedthattheoperationofThreeGorgeReservoircanonlylengthenthelifeofDongtingLake,whichisboundto

perish.TheecosystemofDoningLakewetlandhasbeenaffectedbythreefactors,underwhosecomprehensiveinfluencetheecosystemof

thewetlandhaschangedfromaclockwisedirectiontoanoppositedirection.TheoperationofThreeGorgeReservoirwmleadtoaseriesof

changesintheecologyofDongtingLake,whichwillbeasimportantanproblemin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theregionasfloodpreen‘

tion.

Keywords:DongtingLake;structuralsinking;sedimentation;evolution;ecosystemofwetland;replacement

献花(0)
+1
(本文系文山书院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