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洞庭湖与荆江的历史渊源及其沧桑演变
2014-09-14 | 阅:  转:  |  分享 
  
32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OFYUEYANGVOCATIONALTECHNICALCOLLEGE2006年4月

洞庭湖与荆江的历史渊源及其沧桑演变

刘璨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系,湖南岳阳414000)

摘要:烟波浩淼的洞庭湖,以其恢弘的气势被历代文人所传颂,有的甚至将其与云梦泽混为一谈。那

么,到底洞庭湖是不是云梦泽?它与荆江有何渊源?它的兴衰的原因是什么?一直引起人们的关注。通过

云梦泽的衰亡缘由,依据古代地理和史料,判定洞庭湖并非云梦泽,并对洞庭湖的演变进行剖析,揭示洞庭

湖与荆江的历史渊源。

关键词:洞庭湖;云梦泽;荆江;历史渊源;演变

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38X(2006)02-0032-04

在我国广阔富饶的土地上,江河湖泊星罗棋布,

如同镶嵌的颗颗明珠,晶莹夺目、璀璨生辉。洞庭湖

就是众多湖泊中的佼佼者,以其烟波浩瀚的磅礴气

势而名传遐迩。的确,提起洞庭湖,人们自然会想起

唐代诗人孟浩然、杜甫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

阳城”;“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尤其范仲淹《岳

阳楼记》中“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的壮丽

场景自然浮现眼帘,这是何等的动心骇目!洞庭湖

属于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现有面积2625平方公里,

兴盛时期曾达6000平方公里,堪称八百里洞庭。北

与长江唇齿相依,南汇湘、资、沅、澧四水(实际还聚

汇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之水),是湖南省内的

主要水利资源。那么,它的沧桑演变,及其与荆江的

历史渊源,以及洞庭湖是不是云梦泽等问题,均值

得我们认真探索和考证。



、洞庭湖是不是云梦泽

“云梦”一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云梦土做

义”,一作“云土梦作义”。此后《周礼》、《左传》、《水

经注》、《汉书·地理志》,以及晋初的杜预《左传注》

等古籍多有记载,或合称“云梦”,或称“梦”与“云”,

或称“江北为云,江南为梦”,或称“云梦跨南北”。纵

说纷纭,莫衷一是。

称云梦为洞庭湖,是晋初杜预的创见,杜预在

《春秋释地·土地名·昭公三年》“江南之云梦”条中

还说:“南郡华容县东南有巴丘湖,江南之云梦也。”

此话虽未言及云梦泽即洞庭湖,但对此已基本坐

实,因为他已认定“云梦泽跨江南北”、“巴丘湖”是

所谓“江南之云梦”,而正是洞庭湖的所在地。自此,

云梦泽横跨长江南北,囊括江汉平原和洞庭平原之

说,被历代文人墨客长期沿袭下来,如前所述孟浩

然的诗句就不难理解了。

历史上云梦泽对洞庭湖的演变起有至关重要

的作用是不可否定的,是不争的事实,但云梦泽就

是洞庭湖却大有疑窦。对此,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

其骧、张修桂撰写的《云梦泽的演变与下荆江河曲

的形成》一文,曾针对杜预等人的言论作出了精辟

的论述,提出了不同见解。文中说:

《左传·昭公三年》说的是郑伯到楚国,楚王和

他一起“田江南之梦”。可见江南梦应是山野猎区,

不是巴丘湖泽,应在楚国郢都(今江陵北)的江南,

即今松滋、公安一带,不会远在数百里之外的东洞

庭湖区。再者,杜预把位于当时华容县(今江陵东百

里处)东南方的巴丘湖作为云梦泽,表面上似乎符

合《汉书·地理志》“云梦泽”在华容县南、《水经》“云

梦泽”在华容县东的说法。其实不然,《汉书》、《水

经》所谓在某县某方位,所指均在这个县境之内。汉

魏华容县境在大江之北(笔者注:公元前506年迁于

江南容城,建容城国,附属楚国;汉高帝六年,即公

元前201年在容城地区分设华容县。);江南的洞庭

湖在当时属长沙郡益阳、下隽两县管辖。可见《汉

收稿日期:2006—03一l8

作者简介:刘璨(1981一),女,湖南华容人,岳阳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系教师,管理学学士,主要从事“旅游与酒店管理”教学

工作。

第21卷第2期刘璨洞庭湖与荆江的历史渊源及其沧桑演变33

书》、《水经》中的云梦泽,在今江汉平原之内,它不

可能就是、也不可能包括洞庭湖。

从地质学角度而言,洞庭湖区是燕山运动中所

形成的地堑型盆地。它横跨江南背斜和鄂赣向斜。

东北为“华容隆起”,西北为“黔北台凹”、西南为“雪

峰隆起”、东部为“幕阜九岭台凹”。湖盆中有“东洞

庭凹陷”、“目平湖凹起”、“西洞庭湖凹陷”及“太阳

山凹起”。湖盆区乃是燕山运动以来的下陷区,由于

内外营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湖区中央,有不同时

期形成的一些断续凸起的小孤山,南边有赤山凸起

向东北延伸,至明山头、凤山一线终止于华容的天

井山。赤山、凤山、天井山这一线,把洞庭湖盆地分

为东西两个部分。

秦汉晋时期(公元316年前),洞庭湖在东洞庭

北部君山附近,仅方圆260里,其余大部分地区属

湘、资、沅、澧河网割切的平原地貌,当时湖高于江,

江不犯湖,湖汇于江。洞庭地区,史书上无水患记

载。《汉书·地理志》:“湘水,北至下隽(今湖北通城

县西北)入江;沅水至益阳(县城东8O里)人江;资

水、东北至益阳入沅;澧水,东至下隽入江。”可见

湘、资、沅、澧四水在洞庭平原交汇,分别注入长江,

不见浩渺的洞庭湖水面,呈现的是一幅河网纵横交

错的景象。如图1所示。

元前16世纪一公元前220年)

东晋初年郭璞注的《山海经》明确指出:“湘、

资、沅水,皆共会巴陵头,故名三江El,澧水又去之

七八十里而入江。”以道里计,东晋初澧水入江口,

应在今岳阳西北的广兴洲一带(荆江门)。说明当时

洞庭湖面积不大,四水基本是在洞庭平原上直接流

人长江。洞庭之名,就其文献记载,最早见于战国初

期,《战国策·魏策·魏武候与诸大夫浮与西河》有

载:“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屈原在

楚辞《九歌·湘夫人》中亦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

兮木叶下”的句子。再者,从秦汉时期的地图可窥全

貌(参见图2)。根据史料可以考证,当时的洞庭湖

尚属地区性的小湖泊,只有当地人知道,屈原之所

以写入《九歌》,是因为他流放在这里。由此表明,洞

庭湖并非云梦泽,也不存在云梦泽横跨长江南北,

古云梦泽在江汉平原之内,不曾包括洞庭湖。不过,

古人用它来称洞庭湖也有一些道理,一是反映了古

代洞庭湖汪洋恣肆、浩瀚无涯的大泽景观,二是长

江形成之前相当多的地方漫流在一起,曾有“九穴

十三口”的说法。

220年)

二、洞庭湖与荆江的渊源及其演变

荆江,即长江流经古荆州的地段,始见于南宋

时期,以古荆州而得名,实际上是人们对于楚国的

一种纪念,因为荆为古代楚国的别称,荆、楚通用。

荆江上起湖北枝城,下讫湖南岳阳城陵矶,全长

400公里,其中藕池口以上为上荆江,以下则称下

荆江。荆江在岳阳市境流经华容县、君山区、岳阳楼

区,长98公里。

洞庭湖与荆江唇齿相依,颇有渊源,可以说荆

江的南侵造就了洞庭湖,亦促进了洞庭湖由小变

大,由大变小的兴衰演变。究其原因和内涵,须从各

个时期的史料进行分析。

秦汉时期,长江从三峡出南津关至枝江后,江

水即成漫流状态,两岸无堤防约束,众派支流分流

向东南而泻。其中江水有主泓和夏、涌水分流洪道

等进入浩瀚的云梦泽(参见图2)。由于江水所挟带

的泥沙俱下,并在云梦泽长期沉积,于是形成以江

陵为起点的荆江三角洲(云梦泽西部)。

魏晋时期,长江在枝江县境分而又合的南北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34JOURNALOFYUEYANGVOCATIONALTECHNICALCOLLEGE2006年4月

江,由于北江(称沱江)扩展为正江主流,沮水下游

东折流路被北江水所劫夺,因此江水紧迫江陵城

南,直接威胁江陵城的安全。为了以策安全,东晋时

(公元317~420年)创建荆江北岸金堤,逼流南下。

随着荆江在三角洲成扇状的分流水系向东扩散的

同时,因受该地区地质变化向南掀斜的影响,迫使

大江主泓南移,偏在三角洲的西南边缘,从而使得

云梦泽不断萎缩,最后淤废并归宿于江汉平原。

再者,由于江陵西南古油水Vl上游的公安故城

制约,江水再折射向东南流泻,这时便在油水Vl下

游的荆江南岸出现了景口、沦口两股长江分流汇合

而成的强盛的沦水,穿越沉降中的“华容隆起”之

处,进入洞庭平原,于南山、明山一线以西的今南县

负荆潴江成湖。因系长江分流而来的洪水,水中含

沙量较为丰富,故称赤沙湖(参见图3)。从此洞庭湖

地区,开始有沼泽平原演变为众所周知的洞庭湖。

南宋时期(公元1127-1279年),长江两岸大堤

已经建成(据史料考据江南大堤亦始建于东晋或唐

末五代时),但江面束狭,水位壅高,加上云梦泽不

复存在,蓄水面积大减。于是,遵循河流演变的自然

规律而溃流成河(如公安境内的虎渡河等),成为历

史上荆江分流最多的时期,参见图3。

图3南北朝时期洞庭湖示意图(公元420--489年)

明嘉靖、隆庆年间(公元1522-1572年),长江进

入洞庭湖的水量骤增,洪高势猛,与澧、沅二水汇合

后,造成西、南洞庭湖一带水位急剧升高,湖滨各县

纷纷筑堤防洪。据光绪《华容县志》载:“嘉靖庚申(公

元1560年),枝江堤决,水奔黄山鹿湖,水即漫流,洞

庭泛滥如海。”洪水泛滥,水患增多,真是“九载七水,

西南半壁无炊烟。”特别是沅江县,因受虎渡河“西水

南射”的影响,南洞庭平原沉没为南洞庭湖(始于公

元1585年)。从此以后,洞庭湖水面进----步扩大。再

加上长江北岸一些穴口的堵塞,迫使长江大量水沙

向洞庭湖倾吐,使洞庭湖水量增加的同时,水位也不

断抬高。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华容河上游

之“陈公堤圯,江水奔流,几分江流之四,华容城内行

舟。”由于荆江洪水的南侵,洞庭平原迅速演变成烟

波浩渺的八百里洞庭。到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

1850年),洞庭湖处于全盛时期,水面可达6000多平

方公里(见图4)。石首县濒湖、沅江、湘阴、岳阳等县

城。均矗立湖岸;层山、古楼山、寄山、凤山、明山、君

山、扁山、磊石山、赤山等均成为湖中小岛,甚至澧县

东15公里处的嘉山,也濒临湖岸。由此说明范仲淹

在《岳阳楼记》中的描述也确实是其真实的写照。同

时也揭示出:没有云梦泽的淤积消亡,没有荆江洪水

的南侵,就不可能造就洞庭湖的兴盛,所以说洞庭湖

与荆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颇有渊源,参见图4。

图4清代中期洞庭湖水系图(公元17(I)-1800年)

公元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是洞庭湖的萎缩

时期,主要原因是荆江多处溃口其洪水挟带泥沙向

洞庭湖倾吐,再加上围湖造垸等人为因素,致使洞

庭湖水面锐减。

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冲开藕池口,形成

藕池河;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长江发生特大洪

水,湖北松滋县黄家铺溃口,后虽经修筑但不牢固,

至同治十三年(1874年)又一次冲溃。从此溃口未

塞,形成淞滋河。再有太平口(虎渡河口)、调弦Vl,

以及湘、资、沅、澧四水,形成“八水乱湖”之势,加之

荆江河道狭窄、淤塞、萎缩、弯曲等因素,致使洪水

携带大量泥沙倾人洞庭湖,真是“白浪滔天、泥沙滚

滚”。据统计,注入洞庭湖的泥沙年平均量14497万

立方米,最大为26630万立方米(1954年),其中

83.5%来自长江四口(调弦口已于l958年建闸堵

塞),沉积在洞庭湖的泥沙年平均量为103l7万立

方米,最大为20990万立方米(1954年)。这些泥沙

30%沉积在西洞庭湖,70%沉积在东、南洞庭湖,致

使洞庭湖水面由全盛时期的6000平方公里,到解

放前夕的l949年只有4350平方公里,直至l977

第21卷第2期刘璨洞庭湖与荆江的历史渊源及其沧桑演变35

年2月12日卫星照片量算,洞庭湖枯水水面仅仅

为645平方公里,其缩减统计如表1所示。

表1洞庭湖水面面积缩减统计表

注:按岳阳水位33.5m计算。

洞庭湖泥沙的淤积是十分严重的,清光绪年问

就淤出了一个南县,民国初期又淤出了汉寿、常德、

沅江的一部分,后来又淤出了不少地方。自然界的

变化不可抗拒,但更为严重的是人为的因素即围挽

堤垸,据资料统计从1949~1979年止围垦面积达

3962平方公里,除了建新农场、君山农场、钱粮湖

农场、大通湖农场、屈原农场、金盆农场、茶盘洲农

场、北洲子农场等十多个农场外,还有西洞庭湖、冲

天湖、八官障蓄洪垦殖区、杨林寨、烂泥湖、凤凰湖,

以及团洲、黄盖湖等几十个堤垸。

曾经烟波浩淼的洞庭湖从此“一去不返,故迹渺

然,日渐萎缩。”追根溯源,既有自然的危害又有人为

的侵害,或许后者更是加速其萎缩的主要原因。凡读

过唐宋有关洞庭湖描写诗或读过范仲淹《岳阳楼记》

的人,今日来洞庭湖游览后,在赞许洞庭湖区美丽富

饶之余,往往会问:“这就是昔日的洞庭湖吗?”的确,

洞庭湖在几百年之问,经历陆地沉沦变为水域,继而

又复为陆地的沧桑演变。当然,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水

域成陆,水陆互换是自然环境变迁的必然规律,但掺杂

人为的因素便是极其可悲的,而且会出现“地不让水水

争地”的局面,历年洪水泛滥便可见一斑。据统计,20世

纪8o年代,每3~4年一次大水;90年代除1990年和

1997年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水灾,以1996年、1998

年最为惨重。1996年湖区有226个大小堤垸已溃145

个,淹没耕地8.02万平方公里,受灾人口113.8万,直

接经济损失355亿元;1998年湖区外溃大小堤垸142

个,溃灾面积66.35万亩,涝灾面积200万亩,受灾人

口37.87万,尚有81个堤垸的1791公里大堤超过历

史水位,其洪水肆虐触目惊心。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让洪水有“一席之地”,才会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

处,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与惩罚。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自然界又

何尝不是如此!洞庭湖自明代后期以来,特别是清咸

丰、同治年问“荆江南岸四口分流”局面形成后,严重

淤积洞庭湖,加之解放初期与大跃进以来的围湖造

垸,使湖面不断缩小,几乎重蹈云梦泽的覆辙。可喜

的是党中央、国务院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1979年

断然中止了围湖造田,并毅然改弦易辙,实施“平垸

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的重大决策。据统计,洞

庭湖区有计划实行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的面积为

64.8万亩,可增加蓄水量347914立方米。加上长江

三峡工程发挥其拦洪、拦沙的调控作用,其自然生态

环境将大为改观,与洞庭湖和谐共存将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湖南省科学技术咨询中心.洞庭湖区整治开发规划[Z]

1986.

[2】石泉.古代荆楚地理新探[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3]3易光曙,漫谈荆江[M],武汉:武汉测绘大学出版社,1999,10.

[4]何培金.洞庭湖近代变迁史话[M].长沙:岳麓书社,2006,1.

[5]白端生.江湖地区的沧桑变迁[Z].华容县年鉴,1995.

(责任编校:刘武)

HistoricalOriginandEvolvementof

DongtingLakeandtheJingjiangRiver

LIUCan

(DepartmentofFinancialandTrade,YueyangVocationalTechnicalCollege,Yueyang,Hunan,414000)

Abstract:DongtingLakeisfamedforitsvastmister-coveredwaterandsurfywaves,andithasbeen

extolledbymanyliteratorsinthepastdynasties.ButpeoplehaveconfusedtheLakewithYunmengze.Sohere

arethequestions:istheLakeequaltotheRiver?WhatistheirhistoricaloriginbetweenDougtingLakeand

JingjiangRiver?Whatisthereasonoftheirflourishandruin?Allthesequestionshavearousedourattention.

Basedonthecauseoftheirflourishandruin,theancientgeographicalanditshistoricalmaterials,thepaper

findsthatDongtingLakeisnotequaltoYunmengze.Thisfindingstatestheirrealrelationshipbymeansof

analyzingtheevolvementoftheLakeandtheRiver.

Keywords:DongtingLake;Yunmengze;JingjiangRiver;historicalorigin;evolvement

献花(0)
+1
(本文系文山书院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