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中国发展改革创新出现新局面
2014-09-18 | 阅:  转:  |  分享 
  
中国发展改革创新出现新局面

http://www.lwgcw.com2014-7-2314:43:20《瞭望》新闻周刊



文/陈文玲徐占忱王天龙张茉楠

□(作者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课题组成员)





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内,中国与世界共度“结构转型期”,中国问题既是全球性问题的一部分,也是全球性问题解决之道的一部分。一年多来,在世界政治、经济风云变幻的复杂形势下,尽管中国经济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和结构调整的阵痛期,但中国取得了来之不易的发展成就。



这是新一届政府努力探索中国经济发展新路的结果,尤其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和政策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为完成新一轮改革开放的两个百年目标,打造出了经济发展的良好开局。



经济发展五大新思路



积极简政放权,在更大范围内激发经济的活力



在国内外环境复杂、宏观调控面临两难的情况下,本届政府紧紧围绕转变政府职能这个核心,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把简政放权作为“当头炮”,走出了一步“制胜棋”,通过进一步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激发经济内生动力和活力。



新一届政府下决心减少行政审批事项。2013年中央政府取消和下放了416项审批事项,向社会、向市场释放了鼓励创业就业的积极信号。这一举措使得国内市场活力迸发,全年新注册企业增长了27.6%,民间投资比上年增长了63%,为复杂形势下实现全年经济持续增长起到了关键作用。



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新一届政府着力创新宏观调控理论和方式,提出了经济运行合理区间,并以此调控政策的方向和力度。当经济运行接近设定合理区间下限时,政策的着力点是稳增长;当接近区间上限时,政策的着力点则转化为防通胀。同时,实行宏观调控需求、供给双向调节,也是一个创新。



去年上半年中国出口大幅波动,经济持续下行,财政收入一度负增长。面对跌宕起伏的经济形势,中央政府保持宏观调控政策定力,没有采取短期刺激措施,而是加大信息公开和发布力度,明确了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和防通胀上限。



可以说,本届政府宏观调控运用经济预期理念,进行了预期创造和需求创造,为社会公众和企业提供稳定的预期目标和行为导向,收到了较好效果。



坚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新一届政府在做好宏观调控工作的同时,着重在优化结构中稳增长,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促进可持续高效发展。



一是巩固农业基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2013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合计13799亿元,中央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投向农业农村的资金达到2214亿元,占预算内中央总投资的59.6%。出台措施鼓励商业性金融和民间投资投向农业农村。



二是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特别是鼓励发展服务业,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变思路化解部分行业的过剩产能,推进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



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有选择地对全国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和升级,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目前,中国以高速公路为骨架的干线公路网初步形成,高铁运营里程达到1.1万公里,居世界首位。水利、电网和信息等基础设施能力增强。



四是推进创新驱动发展。2013年,中国的研发经费(R&D)支出突破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09%。一大批关键技术实现了突破,有力地支撑了经济发展。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公平正义



“制国有常,利民为本”。经济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改善民生,本届政府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更加重视把民生问题放在突出位置,注重制度建设,兜住民生底线。



一方面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尽管财政收支矛盾较大,还是竭尽全力,在大学生就业、养老保险、社会救助、教育发展、医药卫生、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方面,增加财政投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另一方面,通过支持、建设一批重大民生工程,既化解部分行业的过剩产能,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又实现改善民生的目标。比如,通过支持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房建设等保障性安居工程,来化解钢铁、建材、家电等相关行业的产能,既实现了拉动投资和消费需求,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目的,同时也实现了改善民生的目标,推进了新型城镇化建设。



深化改革开放,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史,也是一部与时俱进的改革开放史。新一届政府秉持改革开放的理念,推动改革开放向纵深拓展。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着力破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



特别是探索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让简政放权的一举一动和实际效果都置于“显微镜”之下,接受全社会监督。中国政府着力清除市场壁垒,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和市场活力,营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的经济环境。



新一届政府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其中的一个重要战略步骤,就是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并以此为切入点,推动国内贸易、投资、金融体制在更高水平上与国际规则接轨,参与制定符合国际化、法治化、公平化要求跨境投资、贸易规则新体系。



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与瑞士、冰岛等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实施稳外贸的政策,积极应对贸易摩擦,推动高铁、核电等技术装备走出国门,对外投资大幅增加,出境旅游近亿人次。开放的持续推进,扩大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空间。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也将惠及世界。



五大信心力撑未来中国



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如何?这是国际社会关心的问题。毋庸讳言,中国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最主要的就是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高,能源、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越来越明显,依靠高投入、高消耗的高速增长难以为继。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政府从未忽视,而是持续高度重视解决这些问题与风险。



面对未来,中国经济可能不会像过去30多年那样,实现两位数的超高速经济增长,但仍将会保持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并成功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化解经济中存在的风险与问题。信心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过去几十年的发展积累,为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是中国经济继续健康向前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中国经济总量达到9.18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位。中国的银行总资产达到150万亿元,外汇储备近4万亿美元。重大科学前沿和战略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创新成果。



同时,伴随着经济发展,中国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推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特别是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23.9%上升至2013年的46.1%,超过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超过工业部门。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成效显著,薄弱环节得到明显改善,部分领域实现技术跨越。教育事业、医药卫生事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也都健康蓬勃发展。这些物质技术财富积累,将持续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新财富创造的重要源泉。



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将形成参与全球竞争的新优势



一是中国储蓄优势依然存在。没有资本积累,便不会有持续增长。投资与储蓄结构是由特定的发展阶段、人口结构和文化基因所决定的。过去35年,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是资本积累,占60%左右,未来中国庞大的储蓄仍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是有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到2020年中国居民收入再翻一番时,将释放64万亿元(超过10万亿美元)的购买力,中国将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进口市场。庞大的“中国市场”将成为引领中国乃至全球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力,也将为中国未来优势的创造和传统优势的保持建立稳定的缓冲带。



三是产业结构升级效应放大。随着中国资源能源约束增强,中国产业逐步提升竞争力,向生产率要效益,向价值链的上游攀升。目前中国已经成为跨国公司的战略中心和决策中心之一,产业升级加速,这是中国发展的新比较优势。



四是创新驱动优势不断。中国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道路,通过建立高效能、现代化的国家创新体系,积极参与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大幅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将有效地突破资源要素瓶颈,改变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形成新的重要发展优势。



经济发生结构性变化,会释放出巨大的空间



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也是中国经济社会结构不断变化的过程。从大的结构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区域结构。目前,中国劳动力和资本在地区间流动加快,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大批企业在向内地流动,中西部地区正在以其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生产要素优势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显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2013年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指标要显著快于东部地区。中国区域差距缩小的过程,将持续推动中国经济平稳发展,这是中国大型开放经济体的战略纵深。



二是城乡结构。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3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差。但是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给中国的经济政策提供了巨大空间。中国的城镇化不仅将持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还将释放巨大的投资和消费空间,将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三是收入结构。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中等收入阶层扩大的显著变化。中等收入阶层有恒产、有恒心,是社会稳定的积极因素,也能够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创造规模巨大的市场需求。预计未来中国的中等收入阶层还将扩大,这不仅为中国的发展也会为世界带来重大机遇。



中国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将持续释放经济发展动力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活力之源。中国政府将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经济是依赖于资源禀赋的连续的动态演化系统,中国经济的今天脱胎于昨天,也孕育着中国经济的明天。我们既不能固步自封,不求变化进取,但也不能浮躁盲动,超越发展阶段贸然行事。中国政府将一如既往地随着时代和经济社会客观条件的变化,不断地扬弃不合时宜的发展方式,用壮士断腕的精神来推进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完善,这是攻坚克难的政治优势



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的取得,归根到底,是找到了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特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努力吸收其他国家在经济治理和社会管理方面的文明成果与有益经验,但也不削足适履,照抄照搬他国的发展模式。道路要靠制度来保证,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充分说明,中国道路是正确的,制度是有效的。

有了这条道路和制度,我们就能够专心致志地围绕经济建设来统筹中国的整个现代化进程,就能够根据中国客观的经济现实而不是某种理论来设计和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就能够不断地深入探索和丰富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和经验,为全球贡献新的发展智慧。



面向未来的中国新战略



中国已进入一个增长阶段转换的新阶段和全面转型的新时期。在凝聚共识基础上,我们正在为新一轮改革开放寻找切入点和新动力,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的发展。



实行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



中国正在经历30多年以来最为全面和最为深刻的制度改革和结构调整。但改革又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因此,必须找准目标,集中发力。



一是要加快完善现代市场经济核心架构,有效调动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



二是要简化和规范市场准入规则,以负面清单制度为参照,放开市场准入为非公有制企业进入垄断性行业、特许经营领域创造便利条件。



三是要继续深化资本、劳动力、土地等要素市场改革,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四是要创新现代服务业发展机制,构建新兴产业创业创新平台和激励机制等。



五是要继续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促进经济增长一靠需求,二靠供给,牢牢抓住国际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带来的机遇,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需求、城乡、区域、要素五大结构,转向平衡增长之路。



实行扩大对外开放提升高质量发展的战略



今后的世界是更加开放的世界,中国的战略机遇期对于全球也是一次难得的战略机遇期。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范围和力度,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的“双开放”,促进外资请进来和中资走出去的“双联动”,实现全球经济再平衡和国内经济再平衡的“双平衡”,让世界从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中获得新的市场空间和投资机会,中国在利己之时也泽被世界。



实行创新驱动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



当前,全球仍未完全走出危机,但世界各国早已纷纷寻找新经济增长之路,以3D打印、大数据技术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兴起,世界性变革突破的能量正在不断累积,世界正在进入一个创新密集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国同样不想在新一轮全球创新大潮中“袖手旁观”,并努力寻找创新发展的“新坐标”。



现在,中国也不断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中小型创新企业,中国鼓励创新从未停止。未来,政府还要进一步加大创新投入,鼓励由企业牵头创建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全面拓展企业融资渠道,培育孵化器,吸引高端人才集聚,积极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促进创业繁荣、创新驱动、结构升级,形成新的综合竞争优势。



实行推进新型城镇化带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



中国正经历着一场史所未有的城镇化过程,从1978年到2013年,中国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7.3亿人,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3.7%,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8个,建制镇数量从2173个增加到20113个。“中国城镇化和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将成为影响人类21世纪的两件大事”似乎正成为现实。我们仅仅用了三分之一个世纪就完成了三分之一以上人口的城镇化,就达到英国200年、美国100年和日本50年才能实现的城镇化水平,这一速度和规模都是史无前例的。



中国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化人”,而不是“造城”。未来20年,中国将有十亿人生活在城市里,这意味着全球每6个城镇人口中就有一个是中国人,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迁徙将是一次伟大的实践。



新型城镇化一定要提升民生幸福的城镇化,不能让规划失策、发展失控,环境污染这些问题吞噬人们的幸福感,而要让百姓都在城市中找到归属感、认同感、幸福感,打造“幸福之城”。



未来五年,中国将进入深度城镇化阶段,这意味着城镇化将由“全面铺开”到“精耕细作”,将进一步打造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群。

献花(0)
+1
(本文系三诚堂主的...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