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中药常用方剂1治燥剂2治风剂Microsoft Word 文档
2014-09-22 | 阅:  转:  |  分享 
  
中医常用方剂



治燥剂

轻宣润躁

杏苏散:

【处方】苏叶半夏茯苓前胡苦桔梗枳壳甘草生姜大枣(去核)橘皮杏仁

【功能主治】轻宣凉燥,化痰止咳。治外感凉燥,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痰稀,鼻塞嗌塞,苔白脉弦。

【用法用量】无汗,脉弦甚或紧,加羌活,微透汗;汗后咳不止,去苏叶、羌活,加苏梗;,兼泄泻腹满者,加苍术、厚朴;头痛兼眉棱骨痛者,加白芷;热甚,加黄芩,泄泻腹满者不用。

【备注】方中杏仁苦辛温润,宣肺降气,苏叶辛苦芳香,解肌发表,并为君药;桔梗、枳壳一升一降,调理气机,前胡降气化痰,宜肺散风,同为臣药;半夏、橘皮、茯苓健脾燥湿、理气化痰为佐;生姜、大枣调和营卫,甘草调和诸药,是为使药。合用共奏轻宜凉燥,化痰止咳之功。

【摘录】《温病条辨》卷一

2、桑杏汤

【处方】桑叶3克杏仁4.5克沙参6克象贝3克香豉3克栀皮3克梨皮3克

【功能主治】清宣燥热,润肺止咳。治秋感温燥,灼伤肺津,身不甚热,干咳无痰,咽干口渴,舌红,苔薄白而燥,右脉数大者。

【用法用量】水400毫升,煮取200毫升,顿服之。重者再作服。

【备注】方中桑叶轻宣燥热,杏仁宣降肺气,共为君药;豆豉宣透胸中郁热,栀子皮轻,清上焦肺热,同为臣药;沙参、梨皮、象贝生津润肺,止咳化痰,均为佐使药。对于秋感温燥初起,见证如上所述者,甚为适合。

【摘录】《温病条辨》卷一

翘荷汤

【处方】薄荷4.5克连翘4.5克生甘草3克黑栀皮4.5克桔梗9克绿豆皮6克

【功能主治】清上宣肺。治燥气化火,清窍不利,耳鸣目赤,龈胀咽痛者。

【用法用量】上药以水400毫升,煮取200毫升,顿服之。日服二剂,甚者日三服。

耳鸣者,加羚羊角、苦丁茶;目赤者,加鲜菊叶、苦丁茶、夏枯草;咽痛者,加牛蒡子、黄芩。

【备注】方中薄荷、连翘、栀皮清宜上焦之燥热;桔梗、甘草宣肺利咽;绿豆皮味甘性寒,与连翘、桅皮合用,能清热解毒。诸药同用,则燥热得清,诸症亦解。

【摘录】《温病条辨》卷一

3、清燥救肺汤

【处方】桑叶石膏甘草人参桑白皮阿胶麦冬杏仁枇杷叶知母地骨皮

【功能主治】清燥润肺。治外感燥火伤肺。身发寒热,喘促气逆,咳嗽不止,咳痰带血,甚则引动胃气,呕吐痰涎,脉躁疾。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症因脉治》卷二

4、沙参麦冬汤

【处方】沙参9克玉竹6克生甘草3克冬桑叶4.5克麦冬9克生扁豆4.5克花粉4.5克

【功能主治】清养肺胃,生津润燥。治燥伤肺胃阴分,津液亏损,咽干口渴,干咳痰少而粘,或发热,脉细数,舌红少苔者。

【用法用量】用水1升,煮取400毫升,日服二次。

久热久咳者,加地骨皮9克。

【摘录】《温病条辨》卷一





滋养润燥

1、养阴清肺汤

【处方】生地6克麦冬3.6克甘草15克元参4.5克贝母2.5克(去心)丹皮2.5克薄荷1.5克炒白芍2.4克

【药理作用】抗白喉杆菌《福建中医药》1964(5):1~12,实验结果表明,本方对白喉杆菌有较高的抑菌和杀菌能力,对白喉杆菌在体外也有很高的“中和”作用,既破坏毒素的毒性,也破坏毒素的抗原性。其中抗菌力较强的药物为生地、丹皮、甘草;而中和毒性能力较强的有玄参、麦冬、贝母;白芍在两方面作用均较明显;而薄荷在两方面作用均较差。抗菌力量与“中和”毒素力量似乎是两种独立性能。从原方中减去任何一味药,其抗菌作用都比原方为低,而“中和”毒性能力,则没有明显影响。

【功能主治】养阴清肺。治白喉。喉间起白如腐,不易拨去,咽喉肿痛,初起发热,或不发热,鼻干唇燥,或咳或不咳,呼吸、有声,喘促气逆,甚至鼻翼掮动,脉数。

【用法用量】水煎服。

体虚,加大熟地;热甚,加连翘,去白芍;燥甚,加天冬、茯苓。

【备注】本方所治白喉,多属肺肾阴虚,复感时邪疫毒所致。治当滋养阴液,清肺解毒。方中生地养肾阴,麦冬养肺阴,玄参养阴增液,并可清热解毒,三者配伍,养阴清热之功益显;丹皮凉血而消肿;贝母润肺止咳,清热化痰;薄荷辛凉疏解,散邪利咽;甘草解毒,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养阴清肺之功。

【摘录】《重楼玉钥》卷上

2、百合固金汤

【处方】熟地生地当归身各9克白芍甘草各3克桔梗元参各2.4克贝母麦冬百合各1.5克

【功能主治】养阴清热,润肺化痰。治肾水不足,虚火刑金,咳嗽气喘,咽喉燥痛,痰中带血或咯血,手足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现用于肺结核、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中后期、肺癌、咽炎等属肺肾阴虚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如咳嗽,初一二服加五味子20粒。

【备注】方中百合、生熟地滋养肺肾阴液,并为君药;麦冬助百合以养肺阴,清肺热,玄参助生熟地以益,肾阴,降虚火,共为臣药;当归、芍药养血和营,贝母、桔梗化痰止咳为佐;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使阴液恢复,肺金得固,则咳嗽、吐血诸证自愈。

【摘录】《慎斋遗书》卷七

3、麦门冬汤

【处方】麦门冬60克半夏9克人参6克甘草4克粳米6克大枣12枚

【功能主治】清养肺胃,降逆下气。治肺痿。肺胃津伤,虚火上炎,咳唾涎沫,气逆而喘,咽干口燥,舌干红少苔,脉虚数者。

【用法用量】上六味药,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温服。

【备注】方中重用麦门冬滋养肺胃,清降虚火为君;人参益气生津为臣;半夏降逆化痰为佐;甘草、大枣、粳米益胃气,生津液为使。诸药合用,使肺胃气阴得复,则虚火平,逆气降,痰涎清,咽喉利,咳喘自愈。

【摘录】《金匮要略》卷上

4、玉液汤

【处方】生山药30克生黄耆15克知母18克生鸡内金(捣细)6克葛根4.5克五味子9克天花粉9克

【功能主治】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治消渴。

【用法用量】水煎服。

【注意】服药期间,忌食甜物。

【摘录】《医学衷中参西录》卷二

5、增液汤

【处方】元参30克麦冬24克(连心)细生地24克

【功能主治】增液润燥。治阳明温病,无上焦证,数日不大便,其阴素虚,不可用承气汤者。

【用法用量】上药用水1.6升,煮取600毫升,口干则与饮令尽。不大便,再服。

【备注】方中重用元参,养阴生津,清热润燥为君;麦冬滋液润燥,生地养阴清热为臣。三味相配,共奏激液润燥之功。

【摘录】《温病条辨》卷二



二、治风剂

疏散外风

1、大秦艽汤

处方】秦艽(一钱半)石膏(一钱半)甘草(一钱)川芎(一钱)当归(一钱)羌活(一钱)独活(一钱)防风(一钱)黄芩(一钱)白芍药(一钱)白芷(一钱)白术(一钱)生地黄(一钱)熟地黄(一钱)白茯苓(一钱)细辛(半钱)

【功能主治】治中风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隔,为血弱不能养于筋,故手足不能运化,舌强不能言,宜养血而筋自荣。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煎至一钟,不拘时服。如心下痞,加枳实一钱。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2、消风散

【处方1】荆芥穗(一钱半)甘草(炙.一钱半)陈皮(一钱)人参(一钱)茯苓(去皮.一钱)白僵蚕(炒.去丝.一钱)防风(一钱)川芎(一钱)藿香叶(一钱)蝉蜕(一钱)厚朴(一钱)羌活(一钱)

【功能主治】治诸风上攻,头目昏眩,颈背拘急,鼻涕声重,耳作蝉鸣,皮肤顽麻,瘙痒瘾疹,妇人血风,头皮肿痒,并治之。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2】当归生地防风蝉蜕知母苦参胡麻荆芥苍术牛蒡子石膏各3克甘草木通各1.5克

【功能主治】养血祛风,清热燥湿。治风湿侵淫血脉,致生疮疥,瘙痒不绝,及大人小儿风热瘾疹,偏身云片斑点,乍有乍无者。

【用法用量】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空腹时服。

【摘录】《外科正宗》卷四

3、川芎茶调散

【处方】川芎(四两)荆芥穗(四两)细辛(去心.一两)白芷(一两)甘草(一两)羌活(一两)防风(去芦.一两半)薄荷(蜜炙.八两)

【功能主治】治诸风上攻,头目昏重,偏正头疼,言语声重。

【用法用量】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茶清调下,常服清头目。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4、菊花茶调散

【处方】菊花2两,川芎2两,荆芥穗2两,羌活2两,甘草2两,白芷2两,细辛1两(洗净),防风(去芦)1两半,蝉蜕5钱,僵蚕5钱,薄荷5钱。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诸风,头目昏重,偏正头痛,鼻塞。

【用法用量】每服2钱,食后茶清调下。

【摘录】《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二

5、苍耳子散

【别名】芷夷散(《医学入门》卷七)、辛夷散(《仙拈集)卷二)。

【处方】辛夷仁15克苍耳子7.5克香白芷30克薄荷叶1.5克

【制法】上药晒干,研为细末。

【功能主治】散风邪,通鼻窍。主风邪上攻,致成鼻渊,鼻流浊涕不止,前额疼痛。现用于慢性鼻炎、副鼻窦炎见有上述症状者。

【用法用量】每服6克,食后用葱茶清调服。

【注意】鼻渊久治不愈,转为虚证者不宜使用。

【备注】方用苍耳子宜通鼻窍,散风止痛,辛夷、薄荷散风通窍,白芷祛风宜肺。诸药合用,具有散风邪,通鼻窍之功。

【摘录】《重订严氏济生方》

6、牵正散

【处方】白附子、僵蚕、全蝎,等分,生用为末。

【功能主治】治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用法用量】热酒调下,不拘时服。服二钱。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7、玉真散

【处方】生白附子600g防风50g白芷50g生天南星50g天麻50g羌活50g

【性状】本品为黄白色至淡黄色的粉末;气香,味麻辣。

【炮制】上六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

【功能主治】祛风,解痉,止痛。用于破伤风;外治跌扑损伤。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1.5g,或遵医嘱。外用,取适量敷于患处。

【注意】孕妇禁用。

【贮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8、五虎追风散

【处方】蝉蜕30克天南星6克天麻6克全蝎7~9个僵蚕7~9个朱砂1.5克(研细,另冲)

【功能主治】祛风解痉,止痛。治破伤风牙关紧急,手足抽搐,角弓反张。

【用法用量】为末,水煎分二次服,每日一剂。服药前,先用黄酒调服朱砂末1.5克。

【摘录】《中医杂志》(1955(10):21,引史全恩家传方)

9、小活络丹

【处方】川乌(炙)45克草乌(炙)45克当归30克川芎30克白芍15克乳香(炙)22.5克没药(炙)22.5克地龙肉22.5克香附(醋炙)30克胆星45克

【制法】上十味,共研为细粉,过罗,炼蜜为丸,重6克,朱砂为衣。

【功能主治】舒筋活络,散风止痛。治风湿痹痛,麻木不仁,四肢瘦痛,半身不遂。

【用法用量】每服1丸,一日二次,温黄酒送下,开水亦可。

【摘录】《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10、大活络丹

【处方】白花蛇乌梢蛇威灵仙两头尖(俱酒浸)草乌天麻(煨)全蝎(去毒)首乌(黑豆水浸)龟版(炙)麻黄贯仲炙草羌活官桂藿香乌药黄连熟地大黄(蒸)木香沉香各60克细辛赤芍没药(去油,另研)丁香乳香(去油,另研)僵蚕天南星(姜制)青皮骨碎补白蔻安息香(酒熬)黑附子(制)黄芩(蒸)茯苓香附(酒浸,焙)元参白术各30克防风75克葛根虎胫骨(炙)当归各45克血竭(另研)21克地龙(炙)犀角麝香(另研)松脂各15克牛黄(另研)片脑(另研)各4.5克人参90克

【制法】上药五十味,为末,蜜丸,如桂圆核大,金箔为衣。

【功能主治】主中风瘫痪,痿痹痰厥,拘挛疼痛,痈疽流注,跌扑损伤,小儿惊痛,妇人停经。

【用法用量】陈酒送下。

【摘录】《兰台轨范》卷一引《圣济》



平肝息风

1、羚角钩藤汤

【处方】羚角片4.5克(先煎)霜桑叶6克京川贝12克(去心)鲜生地15克双钩藤9克(后入)滁菊花9克茯神木9克生白芍9克生甘草2.5克

【功能主治】平肝熄风,清热止痉。治肝风上扰,头晕胀痛,耳鸣心悸,手足躁扰,甚则瘈疭,狂乱痉厥;及肝经热盛,热极动风,孕妇子痛,产后惊风。

【用法用量】用鲜淡竹茹15克与羚羊角先煎代水,煎上药服。

【备注】方中以羚羊角、钩藤清热凉肝,熄风止痉,共为君药;桑叶、菊花清热熄风,为臣药;白芍、生地黄、甘草养阴增液以柔肝舒筋,竹茹、贝母清热除痰,茯神宁心安神,均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兼以为使。诸药合用,共奏平肝熄风,清热止痉之效。

【摘录】《重订通俗伤寒论》

2、钩藤饮

【处方】钓藤人参犀角各15克甘草1.5克(炙)全蝎天麻各7.5克

【制法】上药共为粗末。

【功能主治】主小儿天钓,潮热,四肢抽掣。

【用法用量】每服4.5克,用水200毫升,煎至80毫升,不拘时服。

【摘录】《奇效良方》卷六十四

3、镇肝息风汤

【处方】怀牛膝30克生赭石30克(轧细)生龙骨15克(捣碎)生牡蛎15克(捣碎)生龟版(捣碎)15克生杭芍15克玄参1.5克天冬15克川楝子6克(捣碎)生麦芽6克茵陈6克甘草4.5克

【功能主治】治内中风证。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头目眩晕,或脑中时常作疼发热,或目胀耳鸣,或心中烦热,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或口眼渐形歪斜,或面色如醉,甚或眩晕,至于颠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复原,精神短少,或肢体痿废,或成偏枯,其脉弦长有力。

【用法用量】水煎服。

心中热甚者,加生石膏30克;痰多者,加胆星6克,尺脉重按虚者,加熟地黄24克,净萸肉1.5克,大便不实者,去龟版、赭石,加赤石脂30克。

【摘录】《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

4、建瓴汤

【处方】生怀山药30克怀牛膝30克生赭石24克(轧细)生龙骨18克(捣细)生牡蛎18克(捣细)生怀地黄18克生杭芍12克柏子仁12克

【功能主治】治肝阳上亢,头目眩晕,耳鸣目胀,心悸健忘,烦躁不宁,舌强言语不利,口眼歪斜,半身麻木不遂,脉弦长而硬。

【用法用量】磨取铁锈浓水,煎上药服。

【摘录】《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册

5、天麻钩藤饮

处方】天麻9克钩藤(后下)12克生石决明(先煎)18克山栀9克黄芩9克川牛膝12克杜仲9克益母草9克桑寄生9克夜交藤9克朱茯神9克

【药理作用】对正常及高血压狗条件反射及血压的影响《中医药研究参考》1975(9):25~26,本方200%水煎剂,在每条犬每日80毫升,给药10~22日的剂量下,对高级神经活动处于正常状态的犬,不发生影响;但当高级神经活动发生障碍时,有一定的调整作用;对正常犬没有降压效果,对高血压犬则有一定的降压作用。从实验结果看来,天麻钩藤饮既有降压作用,又有调节高级神经活动的作用,这为本方用于某些类型高血压病的疗效提供了部分药理理论基础。

【功能主治】清热平肝,潜阳熄风。治肝经有热,肝阳偏亢,头痛头胀,耳鸣目眩,少寐多梦;或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舌红,脉弦数。现用于高血压病。

【用法用量】水煎服。

【备注】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熄风;山栀,黄芩清肝泻火;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夜交藤、朱茯神养心安神;益母草活血利水;牛膝活血通络,引血下行。诸药合用,共成清热平肝,潜阳熄风之效。

【摘录】《杂病证治新义》

6、阿胶鸡子黄汤【来源】《通俗伤寒论》【组成】阿胶9克(烊化),鸡子黄2枚(冲入)生地黄12克,生白芍12克,茯神木12克,炙甘草6克,生石决明15克,生牡蛎15克,钩藤9克,络石藤15克。【功用】养血滋阴,柔肝熄风。【主治】邪热久留,灼伤真阴,筋脉拘急,手足蠕动,或头目晕眩,舌绛苔少,脉细而数等证。【用法】水煎服。【方解】本方是用于滋阴熄风之剂,适宜于肝风内动而属于阴虚血亏者。若阴血既亏,则筋脉失其荣养;因筋脉拘挛,伸缩不能自如,故方中用阿胶、鸡子黄作为主药,以养血滋阴。另外,肝质喜柔,燥则风动,故用生地、白芍养血柔肝,茯神木、甘草,缓中益气作为辅药。若阴血虚者肝阳必亢,故用石决明、牡蛎,镇肝潜阳作为兼制药。筋挛者络也不能舒,故用钩藤、络石藤,通络疏风作为引和药。使血足阴充,肝柔气和,则风自熄,各证可自愈。【点评】头晕目眩,手足抽搐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由于阴虚血亏,筋失所养者,,宜于用阿胶鸡子黄汤;第二,若是由于肝阳偏亢,肝风上旋而阴液未伤者,则宜用羚角钩藤汤。

白芍18克阿胶9克生龟版12克干地黄18克麻仁6克五味子6克生牡蛎12克麦冬18克(连心)炙甘草12克鸡子黄2枚鳖甲12克(生)

【功能主治】滋阴养液,柔肝熄风。主下焦温病,热邪久羁,吸烁真阴,神倦瘈疭,脉气虚弱,舌绛苔少,时时欲脱者。

【用法用量】上药用水1.6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入鸡子黄,搅令匀,分三次服。

喘者,加人参;自汗者,加龙骨、人参、小麦;悸者,加茯神、人参、小麦。

【备注】方中鸡子黄、阿胶滋阴养液以熄内风;地黄、麦冬、白芍养阴柔肝;龟版、鳖甲、牡蛎育阴潜阳;麻仁养阴润燥;五味子、甘草酸甘化阴。诸药合用共奏滋阴养液,柔肝熄风之功。

【摘录】《温病条辨》卷三

8、小定风珠

【处方】鸡子黄1枚(生用)真阿胶6克生龟版18克童便1杯淡莱9克

【功能主治】滋阴潜阳,熄风降逆。治温邪久羁下焦,消烁肝肾阴液,虚火上冲,发为痉厥呃忒,脉细而劲者。

【用法用量】上药用水一升,先煮龟版、淡菜,得400毫升,去滓,入阿胶,上火烊化,再入鸡子黄搅匀,冲入童便,顿服之。

【备注】方中鸡子黄、阿胶,为血肉有情之晶,能滋补阴液而熄内风;龟版、淡菜滋阴潜阳,并能降逆平冲;童便滋阴降火。合用而有滋阴潜阳,熄风降逆之效。

【摘录】《温病条辨》卷三

9、三甲复脉汤

【处方】炙甘草18克干地黄18克生白芍18克麦冬15克(不去心)阿胶9克麻仁9克生牡蛎15克生鳖甲24克生龟版30克

【功能主治】滋阴潜镇。治温邪深入下焦,热深厥甚,心中憺憺大动,甚或心胸疼痛,脉象细促者。

【用法用量】上药用水1.6升,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服。

【摘录】《温病条辨》卷三





10、地黄饮子



本方由干地黄、巴戟天、山茱萸、肉苁蓉、石斛、炮附子、五味子、肉桂、白茯苓、麦门冬、石菖蒲、远志、生姜、大枣、薄荷诸药组成。用于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口干不欲饮,舌苔浮腻,脉沈迟细弱之喑痱证。功能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

本方主治喑痱证。“喑”指舌强不能言;“痱”指足废不能用。其证由下元虚衰,虚火上炎,痰浊上泛,堵塞窍道所致,故刘河间选用滋补肾阴的干地黄为主。王晋三曰:“饮,清水也。方名饮子者,言其煎有法也”。陈修园曰:“又微煎数沸,不令诸药尽出重浊之味,俾轻清走于阳分以散风,重浊走于阴分以降逆。”方中以干地黄为主,用清水微煎为饮服,取其轻清之气,易为升降,迅达经络,流走四肢百骸,以交阴阳,故名“地黄饮子”。

献花(0)
+1
(本文系梅越图书室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