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中药常用方剂3开窍剂4理血剂Microsoft Word 文档 (2)
2014-09-22 | 阅:  转:  |  分享 
  
开窍剂



凉开

1、安宫牛黄丸

【处方】牛黄100g水牛角浓缩粉200g麝香25g珍珠50g朱砂100g雄黄100g黄连100g黄芩100g栀子100g郁金100g冰片25g

【性状】为黄橙色至红褐色的大蜜丸;气芳香浓郁,味微苦。

【炮制】以上十一味,珍珠水飞或粉碎成极细粉,朱砂、雄黄分别水飞成极细粉;黄连、黄芩、栀子、郁金香粉碎成细粉;将牛黄、水牛角浓缩粉、麝香、冰片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加适量炼蜜制成大蜜丸600丸,即得。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镇惊开窍。用于热病,邪入心包,高热惊厥,神昏谵语。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1次;小儿三岁以内一次1/4丸,四岁至六岁一次1/2丸,一日1次;或遵医嘱。

【注意】孕妇慎用。

【规格】每丸重3g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2、牛黄清心丸

【异名】万氏牛黄清心丸(《景岳全书》卷六十二)。【组成】黄连(生)15克黄芩山栀仁各9克郁金6克辰砂4.5克牛黄0.75克【用法】共研细末,腊雪调面糊丸,如黍米大。每服7~8丸,灯心汤下。【功用】清热解毒,开窍安神。【主治】温邪内陷,热入心包,身热烦躁,神昏诂语;中风痰热内闭,神昏语謇,及小儿惊风,发热抽搐。【方论】方用牛黄清心解毒,豁痰开窍为君;黄连,黄芩、山栀清热泻火为臣;郁金芳香开闭,朱砂寒凉重镇,用以开窍安神,共为佐使。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开窍安神之功。升麻48g甘草24g丁香3g芒硝(制)480g硝石(精制)96g水牛角浓缩粉9g羚羊角4.5g麝香3.6g朱砂9g

【性状】为棕红色至灰棕色的粉末;气芳香,味咸、微苦。

【炮制】上十六味,石膏、寒水石、滑石、磁石砸成小块,加水煎煮三次。玄参、木香、沉香、升麻、甘草、丁香用石膏等煎液煎煮三次,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成膏;芒硝、硝石粉碎,兑入膏中,混匀,干燥,粉碎成中粉或细粉;羚羊角锉研成细粉;朱砂水飞成极细粉;将水牛角浓缩粉、麝香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即得。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止痉开窍。用于热病,高热烦躁,神昏谵语,惊风抽搐,斑疹吐衄,尿赤便秘。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5~3g,一日2次;周岁小儿一次0.3g,五岁以内小儿每增一岁,递增0.3g,一日1次;五岁以上小儿酌情服用。

【注意】孕妇禁用。

【规格】每瓶装1.5g

【贮藏】密封,置阴凉处。

【摘录】《中国药典》

4、至宝丹

【处方1】生乌犀生玳瑁琥珀朱砂雄黄各30克牛黄龙脑麝香各7.5克安息香45克(酒浸,重汤煮令化,滤去滓,约得净末30克)金银箔各50张

【制法】将生犀、玳瑁研为细末,入余药研匀,和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化浊开窍,清热解毒。治卒中急风不语,中恶气绝;中诸物毒、暗风;中热疫毒,阴阳二毒,山岚瘴气毒,蛊毒,水毒等所致昏厥,痰盛气粗,舌红苔黄垢腻,脉滑数。以及产后血晕,口鼻血出,恶血攻心,烦躁气喘,吐逆,难产闷乱,死胎不下(以上诸证以童便送服);并心肺积热,伏热呕吐;邪气攻心,大肠风秘,神魂恍偬,头目昏眩,睡眠不安,唇口干燥,伤寒狂语;儿科用于心热癫痫,急惊,卒中客忤,不得眠睡,烦躁、风涎、搐搦等。现用于脑血管意外、肝昏迷、乙脑、癫痫等属痰迷心窍者。

【用法用量】每服3~5丸,入参汤下;或用童便1合,入生姜汁3~5滴送服。小儿以二岁服2丸为准,视年龄大小加减。

【注意】本方芳香辛燥之药较多,有耗阴劫液之弊,凡中风昏厥属肝阳上亢者禁用。

【备注】本方所治,属热邪内盛,痰闭心包所致,治当逐瘀开窍,清热解毒。方中麝香、冰片、安息香辟秽化浊,豁痰开窍,共为君药;犀角、牛黄、玳瑁清热解毒,下降心火,雄黄劫痰解毒,用以醒神开窍,为臣药;朱砂、琥珀、金箔,银箔重镇安神,共为佐使。本方药物多为珍稀难求之动物、矿物和树脂类药材,价格昂贵,且功效卓著,故名为"至宝"。

【摘录】《苏沈良方》卷五引《灵苑方》

【处方2】生乌犀屑(研)、朱砂(研.飞)、雄黄(研.飞)、生玳瑁屑(研)、琥珀(研),各一两。麝香(研)、龙脑(研),各一分。金箔(半入药.半为衣)、银箔(研),各五十片。牛黄(研)半两,安息香一两半。

【炮制】为末,以无灰酒搅澄飞过,滤去沙土,约得净数一两,慢火熬成膏。上将生犀、玳瑁为细末,入馀药研匀,将安息香膏重汤煮凝成后,入诸药中和搜成剂,盛不津器中,并旋圆如桐子大,用人叁汤化下三圆至五圆

【功能主治】治诸风。

疗卒中急风不语,中恶气绝,中诸物毒暗风,中热疫毒,阴阳二毒,山岚瘴气毒,蛊毒水毒,产后血晕,口鼻血出,恶血攻心,烦躁气喘,吐逆,难产闷难(一本作乱),死胎不下。已上诸疾,并用童子小便一合,生姜自然汁三、五滴,入于小便内温过,化下三圆至五圆,神效。

又疗心肺积热,伏热呕吐,邪气攻心,大肠风秘,神魂恍惚,头目昏眩,睡眠不安,唇口干燥,伤寒狂语,并皆疗之。

又疗小儿诸急惊心热,卒中客忤,不得眠睡,烦躁风涎搐搦。每二岁儿服二圆,人叁汤化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5、小儿回春丹

【处方1】西牛黄0.6克天竺黄6克煅青礞石6克制半夏黄连胆星川贝胡连飞朱砂各6克九节菖蒲9克珠粉1.5克麝香0.6克

【制法】上药各取净末和匀,用钩藤6克、薄荷6克煎汤去滓,加蜜13.5克,炼熟烊化泛丸,分作400粒,每粒约重0.18克,每蜡丸装五粒。

【功能主治】清热化痰,开窍安神。治小儿急惊,痰热蒙蔽,神昏气喘,烦躁发热等证。

【用法用量】周岁以下服2~3粒,周岁以上服5粒,或用2粒研匀贴脐。

【摘录】《中药成方配本》

【处方2】牛黄3克天麻9克麝香4,5克蛇含石24克冰片4,5克防风腰黄各9克胆星60克朱砂9克天竺黄30克全蝎(酒洗,漂淡)僵蚕(炒)羌活各9克川贝母30克白附子(制)9克

【制法】上药共研细粉和匀。再用甘草30克、钩藤60克,煎汤泛丸,每粒潮重0.3克,每盒5粒,蜡壳固封。

【功能主治】治小儿急惊风,痰涎壅盛者。

【用法用量】每服2~3粒,温开水化服。

【摘录】《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上海方)

6、行军散

【别名】武侯行军散(《感证辑要》卷四)。

【处方】西牛黄当门子真珠梅片硼砂各3克明雄黄(飞净)24克火消0.9克金箔20页

【制法】上八味,各研极细如扮,再合研匀,瓷瓶密收,以蜡封之。

【功能主治】通关开窍,解毒辟秽。治霍乱痧胀,山岚瘴疠,及暑热秽恶诸邪,直中包络,头目昏晕,不省人事,肚腹绞痛,呕吐泄泻,四肢厥冷,牙关紧闭等危急之证。并治口疮喉痛。点目,去风热障翳;搐鼻,辟时疫之气。

【用法用量】每服0.9~1.5克,凉开水调下,或点眼、搐鼻。

【备注】方中麝香、冰片芳香透窍,行气辟秽;牛黄、雄黄、硼砂、火消清心解毒;珍珠、金箔重镇安神。诸药合用,共奏开窍、辟秽之功。

【摘录】《霍乱论》卷下





温开



1、苏合香丸

【处方】苏合香50g安息香100g冰片50g水牛角浓缩粉200g麝香75g檀香100g沉香100g丁香100g香附100g木香100g乳香(制)100g荜茇100g白术100g诃子肉100g朱砂100g

【性状】为赭红色的水蜜丸或赭色的大蜜丸;气芳香,味微苦、辛。

【炮制】上十五味,除苏合香、麝香、冰片、水牛角浓缩粉外,朱砂水飞成极细粉;其余安息香等十味粉碎成细粉;将麝香、冰片、水牛角浓缩粉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再将苏合香炖化,加适量炼蜜与水制成水蜜丸960丸,低温干燥;或加适量炼蜜制成大蜜丸960丸,即得。

【功能主治】芳香开窍,行气止痛。用于中风,中暑,痰厥昏迷,心胃气痛。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1~2次。



【注意】孕妇禁用。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2、冠心苏合丸

【处方1】苏合香50g冰片105g乳香(制)105g檀香210g青木香210g

【性状】本品为深棕色至棕褐色的大蜜丸;气芳香,味苦、凉。

【炮制】以上五味,除苏合香、冰片外,其余乳香等三味粉碎成细粉,过筛;冰片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另取炼蜜适量,微温后加入苏合香,搅匀,再与上述粉末混匀,制成1000丸,即得。

【功能主治】理气宽胸,止痛。用于心绞痛,胸闷憋气。

【用法用量】嚼碎服,一次1丸,一日1~3次;或遵医嘱。

【注意】孕妇禁用。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2】檀香21两,青木香21两,乳香(炙)10两零5钱,朱砂10两零5钱,冰片10两零5钱,苏合香10两零5钱。

【制法】上除苏合香外,共为极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5分,蜡皮封固。

【功能主治】芳香开窍,理气止痛。主冠状动脉病变引起的心绞痛,心肌梗塞,胸闷等症。

【用法用量】每次1丸,1日3次,口含服或咀嚼后咽服;也可于临睡前或发病时服用。

【注意】孕妇禁用。

【临床应用】1.心绞痛:应用本方治疗心绞痛118例,其中轻度75例,中度33例,重度10例。经治疗后,显效40例,好转7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3.2%。其中对重度心绞痛亦有不同程度的疗效。本组心电图资料完整者86例,疗前心电图不正常者74例,疗后显效2例,好转8例,显效率为13.5%。

2.银屑病:应用本方治疗78例寻常型银屑病,其中45例单独采用本方治疗,33例采用冠心苏合丸加活血方进行治疗。结果单用冠心苏合丸其有效率为75%,显效率为37.8%;冠心苏合丸加活血方则疗效有所提高,其有效率为87.9%,显效率为45.5%。随访16例,复发率为3/16。

3.胃痛:用本方治疗185例胃痛,其中男72例,女113例。一般每次1粒,于饭前服用,一日三次,药后十分钟后疼痛缓解。结果显效(服药一次疼痛缓解,一天后疼痛消失)者147例;有效(服药一天后疼痛减轻、三天后痛止者)27例;无效(服一次后只能缓解一时,一天反复多次)者11例,此11例中7例伴有胆结石,1例嵌顿性疝,3例胃癌。

【摘录】《中药制剂手册》引上海中药制药一厂方



理血剂



活血祛瘀



1、桃核承气汤

【组成】桃仁12g????大黄12g????桂枝6g????甘草6g????芒硝6g????【用法】水煎服【主治】下焦蓄血。症见少腹急结、其人如狂、小便自利,甚或潜语烦渴、至夜发热,以及血淤经闭、痛经,脉沉实或涩等。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方义体会】《伤寒论》原治邪在太阳不解,传入下焦,淤热互结所致之下焦蓄血证。淤热结于下焦,故少腹急结;因系下焦蓄血而非蓄水,故小便自利;热在血分,故至夜发热;淤热上抚心神,故其人如狂、烦躁不安,甚至诺语昏狂。证属淤热互结,治当逐激泄热。方中桃核破血祛淤,滑肠通结;大黄既入阳明之腑,通泻实热,又兼入血分,活血化淤;芒硝软坚散结,可助大黄攻下积热;桂枝温通血脉,既可助桃仁活血化淤,又可引硝黄入血脉发挥清热逐淤之功,共起相辅相成之用;炙甘草调和诸药,使急中寓缓,并能兼顾中气。五药配伍精当,佐制严谨,共奏破淤血、清积热之效。【临床应用】此方不仅是治疗下焦蓄血证的主方,临床还可用于多种疾病,尤其是稍事加减,对于治疗上部及皮肤等血热淤阻经脉的病证,效果都比较满意,且易于掌握。临症应用时,关健在于抓住“淤”、“热”这两个辨证要点。人体不论哪一个器官和部位,凡因淤热互结,造成的气血运行受阻、脏腑机能失常,均可用此方活血化淤,清热泻实以治疗。狂蹂型精神病????实热淤滞,邪热上干,扰及心神者,使用本方有良效。大黄9克桃仁20枚蟅虫20枚(熬,去足)

【制法】上药三味为末,炼蜜和为4丸。

【功能主治】治产妇瘀阻腹痛,及瘀血阻滞,经水不利,腹中症块等。

【用法用量】以酒200毫升,煎1丸,取160毫升,顿服之。

【摘录】《金医要略》卷下

3、血府逐瘀汤

【处方】当归生地各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枳壳赤芍各6克柴胡3克甘草3克桔梗4.5克川芎4.5克牛膝10克

【药理作用】1.29,对微循环作用的观察表明,消化道给药后,能明显改善由高分子右旋糖酐造成的大鼠急性微循环障碍,并可防止由于微循环紊乱而致的血压急剧下降。证明有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增加组织器官血流灌注量的效应。2.凝血作用和抗凝作用《浙江中医杂志》1981(10):428,本方静脉制剂在试管内有缩短复钙时间、凝血酶原和凝血酶凝固时间,对血小板有解聚作用,并能复活肝脏清除能力。

【功能主治】活血祛瘀,行气止痛。治上焦瘀血,头痛胸痛,胸闷呃逆,失眠不寐,心悸怔忡,瘀血发热,舌质暗红,边有瘀斑或瘀点,唇暗或两目暗黑,脉涩或弦紧3妇人血瘀经闭不行,痛经,肌肤甲错,日晡潮热;以及脱疽、白疙,眼科云雾移睛、青盲等目疾。现用于高血压、精神分裂症、脑震荡后遗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血栓性静脉炎、色素沉着、性功能低下、更年期综合征、顽固性头痛、顽固性低热、眼底出血等属瘀血内阻,日久不愈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备注】方中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活血祛瘀;当归、生地养血化瘀;柴胡、枳壳疏肝理气;牛膝破瘀通经,引瘀血下行;桔梗开肺气,引药上行;甘草缓急,调和诸药。共奏活血调气之功。

【摘录】《医林改错》卷上

4、通窍活血汤

【处方】赤芍3克川芎3克桃仁9克(研泥)红枣7个(去核)红花9克老葱3根(切碎)鲜姜9克(切碎)麝香0.15克(绢包)

【功能主治】活血通窍。治头发脱落,眼疼白珠红,酒渣鼻,久聋,紫白癜风,牙疳,妇女干血劳,小儿疳证等。

【用法用量】用黄酒250毫升,将前七味煎至150毫升,去滓,将麝香入酒内,再煎二沸,临卧服。

【备注】原书云:“方内黄酒,各处分两不同,宁可多60毫升,不可少,煎至150毫升,酒亦无味,虽不能饮酒之人亦可服。方内麝香最要紧,必买好的方妥,若买当门子更佳。大人一连三晚吃3付,隔一日再吃3付;若七八岁小儿,两晚吃1付,两三岁小儿,三晚吃1付。麝香可煎三次,再换新的。”

【摘录】《弘医林改错》卷上

5、膈下逐瘀汤

【处方】灵脂6克(炒)当归9克川芎6克桃仁9克(研泥)丹皮6克赤芍6克乌药6克玄胡索3克甘草9克香附4.5克红花9克枳壳4.5克

【功能主治】活血祛瘀,行气止痛。治膈下瘀阻气滞,形成痞块,痛处不移,卧则腹坠;肾泻久泻。现用于慢性活动性肝炎、血卟啉病、糖尿病、宫外孕、不孕症等属血瘀气滞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病轻者少服,病重者多服,病去药止。

【摘录】《医林改错》卷上

6、少腹逐瘀汤

一处方:小茴香(炒)7粒干姜(炒)0.6克延胡索3克没药(研)6克当归9克川芎6克官桂3克赤芍6克蒲黄9克五灵脂(炒)6克

功能主治活血祛瘀,温经止痛。治少腹积块,疼痛或不痛,或痛而无积块,或少腹胀满,或经期腰酸、小腹胀,或月经一月见三五次,接连不断,断而又来,其色或紫或黑,或有血块,或崩或漏,兼少腹疼痛,或粉红兼白带者。本方所治证属小腹寒滞瘀积,或妇女冲任虚寒,瘀凝内阻,血不归经所致。方中当归、川芎,赤芍活血散瘀,养血调经;小茴、干姜、官桂散寒通阳,温暖冲任;蒲黄、五灵脂、延胡索、没药活血祛瘀,散结定痛。诸药相配,共成化瘀散结、温阳散寒、调经止痛之功。

秦艽3克川芎6克桃仁9克红花9克甘草6克羌活3克没药6克当归9克灵脂6克(炒)香附3克牛膝9克地龙6克(去土)

【功能主治】活血祛瘀,祛风除湿,通痹止痛。治瘀血挟风湿,经络痹阻,肩痛、臂痛、腰腿痛,或周身疼痛,经久不愈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若微热,加苍术、黄柏,若虚弱,量加黄耆30~60克。

【备注】本方以川芎、当归、桃仁、红花活血祛瘀;牛膝、五灵脂、地龙行血舒络,通痹止痛;秦艽、羌活祛风除湿;香附行气活血;甘草调和诸药。共奏活血祛瘀,祛风除湿,蠲痹止痛之功。

【摘录】《医林改错》卷下



8、复元活血汤

【处方】柴胡15克瓜蒌根当归各9克红花甘草穿山甲(炮)各6克大黄(酒浸)30克桃仁(酒浸,去皮、尖,研如泥)50个

【制法】上药除桃仁外,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疏肝通络,活血祛瘀。治跌打损伤,恶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或小腹作痛,或痞闷及便毒初起肿痛。

【用法用量】每服30克,用水225毫升,酒75毫升,同煮至210毫升,去滓,空腹时大温服之。以利为度,得利痛减,不尽服。

【备注】方中柴胡疏肝胆之气,当归养血活血,山甲破瘀通络,桃仁、红花祛瘀生新,蒌根润燥散血,甘草缓急止痛,重用大黄荡涤凝瘀败血。诸药合用,气血畅行,肝络疏通,则胁痛自平。张秉成云:“去者去,生者生,痛自舒而元自复矣。”故方以“复元”为名。

【摘录】《医学发明》卷三

9、七厘散

【处方1】血竭500g乳香(制)75g没药(制)75g红花75g儿茶120g冰片6g麝香6g朱砂60g

【性状】本品为朱红色至紫红色的粉末或易松散的块状;气香,味辛、苦,有清

凉感。

【炮制】以上八味,除麝香、冰片外,朱砂水飞成极细粉;其余血竭等五味粉碎成细粉;将麝香、冰片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即得。

【功能主治】化瘀消肿,止痛止血。用于跌扑损伤,血瘀疼痛,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1.5g,一日1~3次;外用,调敷患处。

【注意】孕妇禁用。

【规格】每瓶装(1)1.5g(2)3g

【贮藏】密封,置阴凉处。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2】血竭30克麝香冰片各0.36克乳香没药红花各4.5克朱砂3.6克儿茶7.2克

【制法】上药八味,研极细末,瓷瓶收贮密封。

【功能主治】活血散瘀,定痛止血。治跌打损伤,瘀滞作痛,骨断筋折,创伤出血。外敷一切无名肿毒。

【用法用量】每服0.21克,日服一至二次。或用酒调敷患处。

【备注】原书云:本方"不可多服,故以七厘名之"。

【摘录】《良方集腋》卷下

10、补阳还五汤

【处方】黄耆120克(生)归尾6克赤芍4.5克地龙3克(去土)川芎3克桃仁3克红花3克

【药理作用】(1)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浙江中医杂志》1986(3):110,中风患者血液处于"粘、浓、凝、聚"的倾向,运用本方后,能增加血小板内环磷酸腺甙的含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应,抑制和溶解血栓,以改善微循环,促进侧枝循环。(2)对心、脑血管系统的药理作用《中药通报》1987(2):51,补阳还五汤静脉注射,有缓慢、持久的降压作用,对麻醉家兔能显着地增强心肌收缩幅度,反映心肌耗氧量的心肌张力时间指数显着降低,心肌营养性血流量明显增加。(3)对免疫功能的影响《陕西中医》1986(10):466,补阳还五汤能使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免疫器官重量增加,提高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从而表明本方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理学基础。

【功能主治】补气活血,祛瘀通络。

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风3克,服四五剂后去之;如已病三两个月,前医遵古方用寒凉药过多,加附子12~15克;如用散风药过多,加党参10~15克。主中风后遗症。正气亏虚,脉络瘀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苔白,脉缓。现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半身瘫痪、截瘫,属气虚血瘀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注意】中风正气未虚或阴虚阳亢,风、火、痰、湿等余邪未尽者,均忌用。

【备注】本方重用生黄耆大补元气,归尾、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地龙通行经络。诸药合用,使气旺血行,瘀祛络通,诸症自可渐愈。

【摘录】《医林改错》卷下

11、失笑散

【处方】蒲黄(炒香)、五灵脂(酒研.淘去砂土),各等分。

【炮制】上为末。

【功能主治】治产后心腹痛欲死,百药不效,服此顿愈。

【用法用量】用酽醋调二钱熬成膏,入水一盏,煎七分,食前热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2、手拈散

【处方】草果玄胡索五灵脂乳香没药沉香阿魏各15克

【制法】上研为末。

【功能主治】治瘀血凝滞所致的心腹腰胁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6克,煮酒调下。

【摘录】《丹台玉案》卷四

13、丹参饮

【处方】丹参30克檀香砂仁各30克

【功能主治】主心痛、胃脘诸痛。

【用法用量】用水220毫升,煎至160毫升服。

【摘录】《时方歌括》卷下

14、温经汤

【处方1】阿胶(蛤粉碎炒)、当归(去芦)、川芎、人参、肉桂(去粗皮)、甘草(炒)、芍药、牡丹皮,各二两;半夏(汤洗七次)二两半,吴茱萸(汤洗七次.焙.炒)三两,麦门冬(去心)五两半。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治冲任虚损,月候不调,或来多不断,或过期不来,或崩中去血过多不止。

又治曾经损娠,瘀血停留,少腹急痛,发热下利,手掌烦热,唇干口燥。

及治少腹有寒,久不受胎。

【用法用量】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渣,热服,空心,食前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2】千金调经散(《万病回春》卷六)。

【制法】吴茱萸9克当归9克芍药6克川芎6克人参6克桂枝6克阿胶9克牡丹皮(去心)6克生姜6克甘草6克半夏6克麦门冬(去心)9克

【功能主治】温经散寒,养血祛瘀。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月经不调,或前或后,或逾期不止,或一月再行,或经停不至,傍晚发热,手心烦热,唇口干燥;或小腹冷痛,久不受孕者。

【用法用量】上十二味,以水l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

【备注】方中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通利血脉为君;当归、川芎,芍药、丹皮养血祛瘀为臣;阿胶、麦冬养阴润燥,人参、甘草益气健脾,半夏、生姜降逆温中为佐;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相配,共奏温经散寒,养血祛瘀之功。

【摘录】《金匮要略》

【别名】小温经汤(《医学入门》卷八)。

【处方3】当归川芎芍药桂心牡丹皮莪茂各15克人参甘草牛膝各30克

【制法】上哎咀。

【功能主治】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治寒气客于血室,血凝不行,致经道不通,绕脐寒疝痛彻,其脉沉紧者。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22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温服。

【摘录】《妇人大全良方》卷一

15、艾附暖宫丸

【处方】艾叶(炭)120g香附(醋制)240g吴茱萸(制)80g肉桂20g当归120g川芎80g白芍(酒炒)80g地黄40g黄芪(蜜炙)80g续断60g

【性状】为深褐色至黑色的小蜜丸或大蜜丸;气微,味甘而后苦、辛。

【炮制】上十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110~13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理气补血,暖宫调经。用于子宫虚寒,月经不调,经来腹痛,腰酸带下。

【用法用量】口服,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3次。

【规格】大蜜丸每丸重9g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16、生化汤

【处方】当归24克川芎9克桃仁14粒(去皮、尖,研)黑姜1.5克炙草1.5克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温里定痛。治产后血瘀留瘀,恶露不行,血块内结,小腹冷痛。

【用法用量】用黄酒、童便各半煎服。

产后七日内,或因寒凉食物,结块痛甚者,加入肉桂2.4克。产后停血不下,半月外尚痛,或外加肿毒,或身热,食少倦甚,加三棱、蓬术、肉桂等,攻补兼治,其块自消。

【备注】方中重用当归,补血活血,祛瘀生新为君;川芎行血中之气,桃仁活血祛瘀为臣;黑姜入血散寒,温里定痛为佐;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

【摘录】《傅青主女科·产后编》卷上

17、活络效灵丹

【处方1】当归15克丹参15克生明乳香15克生明没药15克

【功能主治】活血祛瘀,通络止痛,治气血瘀滞,心腹疼痛,腿臂疼痛,跌打瘀肿,内外疮疡,以及症瘕积聚等。现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宫外孕、脑血栓形成、坐骨神经痛等属气血瘀滞,经络受阻者。

【用法用量】上药四味,作汤服。若为散剂,一剂分作四次服,温酒送下。

腿疼,加牛膝;臂疼,加连翘;妇女瘀血腹痛,加生桃仁(带皮尖,作散服,炒用)、生五灵脂;疮疡红肿属阳症者,加金银花、知母、连翘;白硬属阴者,加肉桂、鹿角胶(若恐其伪,可代以鹿角霜);疮破后生肌不速者,加生黄耆、知母(但加黄誊,恐失于热)、甘草;脏腑内痈,加三七(研细冲服)、牛蒡子。

【备注】方中当归活血养血;丹参助当归活血祛瘀,并可补养血分;乳香、没药行气止痛,活血祛瘀。组合成方,故具活血祛瘀,通络止痛功效。

【摘录】《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

【处方2】当归5钱,丹参5钱,生明乳香5钱,生明没药5钱。

【功能主治】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主气血凝滞,痃癖症瘕,心腹疼痛,腿疼臂疼,内外疮疡,脏腑积聚,经络湮瘀。现常用于冠心病,宫外孕,脑血栓形成、急性阑尾炎、坐骨神经痛、脑震荡后遗症等有血瘀气滞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若作散,1剂分作4次服,温酒送下。

腿疼,加牛膝;臂疼,加连翘;妇女瘀血腹疼,加生桃仁(带皮尖,作散服炒用)、生五灵脂;疮红肿属阳者,加金银花、知母、连翘;疮白硬属阴者,加肉桂、鹿角胶;疮破后生肌不速者,加生黄耆、知母、甘草;脏腑内痛,加三七(研细冲服)、牛蒡子。

【各家论述】《方剂学》:本方所治诸证皆由瘀血凝滞所致,故宜祛瘀止痛为主。方中当归活血养血;丹参助当归以加强活血祛瘀之力;乳香、没药活血祛瘀,行气止痛。诸药合用,使瘀去络通,则疼痛自止。本方祛瘀止痛之力颇强,为治疗血瘀所致心腹诸痛,症瘕积聚,以及跌打损伤,瘀血肿痛之有效方剂。

18、桂枝茯苓汤

【处方1】桂枝3钱,茯苓3钱,甘草2钱,丹皮3钱,芍药3钱,桃仁3钱。

【功能主治】疏术达郁而润其风燥。主妊娠下血症块连胎者。

【用法用量】煎大半杯,温服。

【摘录】《四圣心源》卷十

【别名】桂枝独活汤

【处方2】陈皮、半夏、白茯、甘草、香附、桂枝、细辛、独活。

【功能主治】温经散血。主肾积奔豚,乃寒气从腰眼而入,肠中汁沫凝聚,小腹作痛。

【各家论述】用二陈以行汁沫,桂、辛、独活以散外邪。

【摘录】《医学传灯》卷下

19、大黄蟅虫丸

【别名】妇科大黄(庶虫)虫丸

【处方】大黄10分(蒸),黄芩2两,甘草2两,桃仁1升,杏仁1升,芍药4两,干地黄10两,干漆1两,虻虫1升,水蛭100个,蛴螬1升,(庶虫)虫半升。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通经消症。缓中补虚。攻热下血。活血破瘀,通经消痞。主瘀血内停,腹部肿块,肌肤甲错,形体羸瘦,目眶黯黑,潮热,食欲不振;妇人瘀血经闭不行。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妇人经水不利,渐为心腹胀满,烦热咳嗽,面色煤黄,肌肤干皮细起,状如麸片,目中昙暗,或赤涩羞明怕日者;小儿疳眼,生云翳,脸烂羞明,不能视物,并治雀目。早期肝硬化。

【用法用量】妇科大黄(庶虫)虫丸(《饲鹤亭集方》)。

【注意】孕妇禁用。若出现皮肤过敏者停服。

【各家论述】1.《医方考》,是方也,干漆、桃仁、虻虫、水蛭、蛴螬、(庶虫)虫去干血之品也;君以大黄,是听令于将军矣;佐以芍药、地黄,生新血也;佐以杏仁、甘草,致新气也;佐以黄芩,驱游热而坚肠胃也。

2.《金鉴》引李中梓:劳伤之证,肌肤甲错,两目黯黑,此内有瘀血者也。仲景洞见此证,补之不可,凉之无益,而立此方。《经》曰:血主濡之,故以地黄为君;坚者削之,故以大黄为臣;统血者脾也,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又酸苦涌泄为阴,故以甘、芍、桃仁为佐;咸走血,苦胜血,故以干漆之苦,四虫之威为使。

3.《张氏医通》:夫五劳七伤,多缘劳动不节,气血凝滞,郁积生热,致伤其阴。世俗所称干血痨是也。所以仲景乘其元气未漓,先用大黄,(庶虫)虫、水蛭、虻虫、蛴螬等蠕动啖血之物;佐以干漆、生地、桃仁、杏仁,行去其血;略兼甘草、芍药以缓中补虚,黄芩开通郁热,酒服以行药势。待干血行尽,然后纯行缓中补虚收功。

【临床应用】1.慢性活动性肝炎:用本方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40例。治愈17例,症状体征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HBSAg转阴;有效19例,症状体征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HBSAg呈阳性,或肝功能损害减轻,但未恢复正常,HB-Sag呈阳性者;无效4例。

2.早期肝硬化:张某,男,49岁,经某医院确诊为早期肝硬变。中医诊为血瘀气滞而肝硬,处以大黄(庶虫)虫丸,日二丸,早晚各服一丸,并用《冷庐医话》化瘀汤,日一帖,计服(庶虫)虫丸240丸,化瘀汤180剂,其间服柴芍六君汤加当归、瓦楞、橘叶。一年后肝脾不能扪及,肝功化验正常。

3.慢性盆腔炎,继发性不孕:孔某,女,32岁。小腹胀痛,腰骶酸痛,经期更剧。月经量少色紫黑有块,经期延后,经前经期乳胀痛,素日白带量多,质清稀,舌质黯红,舌尖有瘀点,苔白稍腻,脉象沉涩。十年前生一女孩已殁。有产后发热腹痛史,后未再孕。检查:阴道分泌物多,宫体活动受限,两侧压痛、增厚,可扪及条索状物。诊断为:慢性盆腔炎,继发性不孕症。投以大黄(庶虫)虫丸,消其症结,祛其瘀阻,然后以补肾调经法收其全功。

【摘录】《金匮》卷上

止血



1、小蓟饮子

【处方1】生地黄(洗)120克小蓟根滑石通草蒲黄(炒)淡竹叶藕节当归(去芦,酒漫)山桅子仁甘草(炙)各15克

【制法】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利尿通淋。治下焦结热血淋。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摘录】《重订严氏济生方》

【处方2】生地黄30克(洗),小蓟15克,滑石15克,木通9克,蒲黄9克(炒),藕节9克,淡竹叶9克,当归6克(酒浸),山栀子9克,炙甘草6克。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利水通淋。主下焦瘀热。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济生方》

2、槐花散

【处方】槐花(炒)柏叶(烂杵,焙)荆芥穗枳壳(去瓤,细切,麸炒黄)

【制法】上药经炮制后,各称等分,研为细末。

【功能主治】清肠止血,疏风下气。治肠风,脏毒,痔疮便血,血色鲜红或紫暗,证属湿热内蕴者。

【用法用量】用清米饮调下6克,空腹时服。

【注意】便血日久,见有气虚或阴虚者,非本方所宜。

【备注】方中槐花清大肠湿热,凉血止血,为君;侧柏叶助槐花凉血止血,炒荆芥祛风理血为臣;枳壳宽肠利气为佐、使。合用共奏清肠疏风,凉血止血之功。

【摘录】《普济本事方》卷五

3、槐角丸

【处方1】槐角(炒)200g地榆(炭)100g黄芩100g枳壳(炒)100g当归100g防风100g

【性状】为黑褐色至黑色的水蜜丸、小蜜丸或大蜜丸;味苦、涩。

【炮制】上六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用炼蜜45~55g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130~15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清肠疏风,凉血止血。用于肠风便血,痔疮肿痛。

【用法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规格】大蜜丸每丸重9g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2】槐角(去枝、梗,炒)500克地榆当归(酒浸一宿,焙)防风(去芦)黄芩枳壳(去瓤,麸炒)各250克

【制法】上为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清肠凉血。治肠风、痔漏下血,伴里急后重。肛门痒痛者。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米饮下,不拘时候。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

4、黄土汤

【处方】甘草干地黄白术附子(炮)阿胶黄芩各9克灶中黄土25克

【功能主治】温阳健脾,养血止血。治脾虚阳衰,大便下血,及吐血、衄血、妇人血崩,血色黯淡,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用法用量】上七味,用水1.6升,煮取600毫升,分二次温服。

【备注】方中灶心黄土温中止血为君;白术、附子温脾阳而补中气,助君药以复统摄之权为臣;出血量多,阴血亏耗,而辛温之术、附又易耗血动血,故用生地,阿胶滋阴养血,黄芩清热止血为佐;甘草调药和中为使。诸药配合,寒热并用,标本兼治,刚柔相济,温阳而不伤阴,滋阴而不碍阳。

【摘录】《金匮要略》卷中

5、胶艾汤

【处方】阿胶(碎.炒燥)、川芎、甘草(炙),各二两;当归、艾叶(微炒),各三两;白芍药、熟干地黄,各四两。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治劳伤血气,冲任虚损,月水过多,淋沥漏下,连日不断,脐腹疼痛,及妊娠将摄失宜,胎动不安,腹痛下坠。或劳伤胞络,胞阻漏血,腰痛闷乱,或因损动,胎上抢心,奔冲短气,及因产乳,冲任气虚,不能约制,经血淋沥不断,延引日月,渐成羸瘦。

【用法用量】每服三钱,水一盏,酒六分,煎至八分,滤去渣,稍热服,空心,食前,日三服。

甚者连夜并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四生丸

处方】生荷叶生艾叶生柏叶生地黄各等分

【制法】上药捣烂,丸如鸡头子大。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治血热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血色鲜红,口干咽燥,舌红或绛,脉弦数有力。

【用法用量】每服1丸,用水45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

【备注】方中生柏叶凉血止血;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生荷叶清热止血散瘀;生艾叶性温而止血,有制约寒凉,防止留瘀之效。诸药合用,共奏凉血止血之功。

【摘录】《妇人大全良方》卷七

7、咳血方

【别名】肺血丸(《医林纂要》卷四)。

【处方】青黛瓜蒌仁诃子肉海粉山栀子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以蜜同姜汁为丸。

【功能主治】治咳嗽痰血。

【用法用量】每次1丸,噙化。

咳甚者,加杏仁(去皮、尖)。

【备注】肺者,至清之脏,纤芥不容,有气有火则咳,有痰有血则嗽。方中青黛、山栀所以降火,瓜蒌、海粉所以化痰,诃子所以敛肺止咳,虽无治血之药,但火去而血可自止也。

按: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医方考》卷三补。

【摘录】《丹溪心法》卷二







献花(0)
+1
(本文系梅越图书室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