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中药常用方剂17清热剂Microsoft Word 文档 (3)
2014-09-24 | 阅:  转:  |  分享 
  
十七、清热剂

清气分热



1、白虎汤

【处方】石膏30g知母9g甘草3g粳米6g

【功能主治】阳明气分热盛。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或滑数。

【用法用量】水煎至米熟汤成,去滓温服。

【摘录】《伤寒论》

2、白虎加人参汤

【别名】人参白虎汤(《玉机微义》卷九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知母18克石膏30~45克(碎,绵裹)甘草(炙)6克粳米12克人参9克

【功能主治】清热泻火,益气生津。伤寒或温病,里热盛而气阴不足,发热,烦渴,口舌干燥,汗多,脉大无力;暑病津气两伤,汗出恶寒,身热而渴。

【用法用量】上五味,以水1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200毫升,一日三次分服。

【备注】本方所治为气分热盛而津气不足之证,故在白虎汤清热生津的基础上,加人参以益气生津。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谓此方"以生山药代粳米,则其方愈稳妥,见效亦愈速"。

【摘录】《伤寒论》

3、白虎加桂枝汤

【别名】白虎加桂汤、知母汤、加减桂枝汤

【处方】知母6两,甘草2两(炙),石膏1斤,粳米2合,桂枝(去皮)3两。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温疟。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

【用法用量】白虎加桂汤(《千金》卷十)、知母汤(《圣济总录》卷三十四)、加减桂枝汤(《得效》卷二)。

【各家论述】1.《千金方衍义》:白虎以治阳邪,加桂以通营卫,则阴阳和,血脉通,得汗而愈矣。

2.《古方选注》:本方方义原在心营肺卫,白虎汤清营分热邪,加桂枝引领石膏、知母上行至肺,从卫分泄热,使邪之郁于表者,顷刻致和而疟已。

【临床应用】活动性风湿性关节炎(热痹):12例活动性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近,关节不能活动,遇寒则舒,得热痛加,常为迁移性痛,并兼有发热、口渴、烦闷不安等全身症状,生化检查:白血球计数增高,血沉加快。根据辨证,均属热痹,以白虎加桂枝汤为主进行治疗,并随患者体质及病情辨证加减用药;如热重则选用黄柏、黄芩、山栀等;湿重则选用苡仁、茯苓、六一散、蚕砂等;阴虚则酌加生地、石斛、麦冬;气虚则酌加黄耆、党参;祛风镇痛药用防风、桑枝、威灵仙、乳没;活血通络用当归尾、杭芍、丹皮、木瓜、络石藤等,12例均获得临床痊愈,一般均在服药2剂后;体温开始下降,关节疼痛减轻;服至6-10剂后体温正常,关节红肿疼痛显着减轻,其他症状也逐渐消失,平均治疗时间11天。

【摘录】《金匮》卷上

4、白虎加苍术汤

【别名】苍术白虎汤、白虎苍术汤、白虎加苍汤

【处方1】知母6两,甘草(炙)2两,石膏1斤,苍术3两,粳米3两。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清温燥湿。主湿温病。身热胸痞,汗多,舌红,苔白腻者;湿温,两胫逆冷,胸腹满,多汗,头目痛,苦妄言,其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伤寒发汗不解,脉浮者;湿温憎寒壮热,口渴,一身尽痛,脉沉细者;湿热证,壮热口渴,自汗身重,胸痞,脉洪大而长者;疹毒烦热渴泻者。

【用法用量】苍术白虎汤(《宣明论》卷六)、白虎苍术汤(《保婴撮要》卷十八)。白虎加苍汤(《医学入门》卷四)。

【各家论述】1.《医方考》:温毒藏于肌肤,更遇于湿,名曰湿温。湿为阴邪,故憎寒;温为阳邪,故壮热;温热入里,故口渴;湿流百节,故一身尽痛;湿为阴,故脉沉细。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白虎汤也,所以解温热;加苍术者,取其辛燥能治湿也。

2.《本事方释义》:知母气味苦寒,入足阳明;甘草气味甘平,入足太阴;石膏气味辛寒,入手太阴、足阳明;苍术气味苦辛温,入足太阴;白粳米气味甘平,入手足太阴。此治暑湿相搏而为湿温病者。以苦寒。辛寒之药清其暑;以辛温雄烈之药燥其湿,而以甘平之药缓其中,则贼邪,正邪皆却,病自安矣。

【临床应用】湿温:癸丑年,故人王彦龙作毘陵仓官,季夏得疾,胸项多汗,两足逆冷,谵语,医者不晓,杂进药已经旬日。予诊之,其脉关前濡,关后数。予曰:当作湿温治。盖先受暑后受湿,暑湿相搏,是名湿温。先以白虎加人参汤,次以白虎加苍术汤,头痛渐退,足渐温,汗渐止,3日愈。

【摘录】《活人书》卷十八

【处方2】石膏2钱,知母(去粗)1钱,苍术(米泔水浸,晒)1钱,羌活1钱,甘草5分。

【制法】上作1剂。

【功能主治】中暑无汗,脉虚弱,腹满身重,口燥面垢,谵语发狂。

【用法用量】水2钟,加糯米1撮,煎8分,不拘时候服。

【摘录】《伤暑全书》卷下

5、竹叶石膏汤

【别名】竹叶汤(《外台秘要》卷三引《张文仲方》)、人参竹叶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五)。

【处方1】竹叶15克石膏30克半夏9克(洗)麦门冬15克(去心)人参6克甘草6克(炙)粳米15克

【功能主治】清热生津,益气和胃。治热病之后,余热未清,气阴两伤,虚羸少气,呕逆烦渴,或虚烦不得眠,舌红少苔,脉虚而数;以及暑热所伤,发热多汗,烦渴喜饮,舌红干,脉虚数。现用于肺炎、麻疹或麻疹并发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糖尿病、小儿夏季热、中暑等病后期余热不清,耗伤气阴者。

【用法用量】上七味,用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纳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分二次温服。

【备注】方中竹叶、石膏清热除烦为君;人参、麦冬益气养阴为臣;半夏降逆止呕为佐;甘草、粳米调养胃气为使。诸药合用,使热祛烦除,气复津生,胃气调和,诸证自愈。

【摘录】《伤寒论》

【处方2】淡竹叶石膏桔梗木通薄荷甘草(炙)

【功能主治】治痈疽肿痛,胃火内盛,口渴喜饮。

【用法用量】加生姜少许,水煎服。

【摘录】《证治准绳·疡医》卷二

【处方3】煅石膏连翘黄芩花粉甘草梢薄荷柴胡

【功能主治】治肺热,鼻流紫血者。

【用法用量】加竹叶5片为引,水煎服。

【摘录】《幼科直言》卷五

【处方4】竹叶3片红花0.9克生地6克煅石膏9克花粉2.4克陈皮1.5克甘草1.5克黄连1.5克(微炒)僵蚕5条连翘1.8克玄参3克牛蒡子1.8克桑皮3克

【功能主治】清热宣肺,解肌透疹。治痧疹见形二三日,色红,烦躁,出不透快。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痧疹辑要》卷二

【处方5】石膏(半两)麦门冬(去心.二钱)人参(去芦.二钱)炙甘草(半钱)半夏(汤洗七次.一钱半)

【功能主治】治伏暑,内外热炽,烦躁大渴。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青竹叶十四片,粳米一撮,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6】石膏(半两)麦门冬(去心.二钱)人参(去芦.二钱)炙甘草(半钱)半夏(汤洗七次.一钱半)

【功能主治】治伏暑,内外热炽,烦躁大渴。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青竹叶十四片,粳米一撮,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清营凉血

以疏散。

【摘录】《东垣试效方》卷九1、清营汤

【处方】犀角9克生地15克玄参9克竹叶心3克麦冬9克银花9克连翘(连心用)6克黄连4.5克丹参6克

【功能主治】清营透热,养阴活血。治温病邪热传营,身热夜甚,口渴或不渴,时有谵语,心烦不眠,或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细数。

【用法用量】用水1.6升,煮取600毫升,每服200毫升,一日三次。

【注意】舌苔白滑者,不可与之。

【备注】方中犀角、生地清营凉血;银花、连翘、黄连、竹叶心清热解毒,并透热于外,使入营之邪透出气分而解;热壅血瘀,故少配丹参活血消瘀以散热;邪热伤阴,故用麦冬、玄参养阴生津。

【摘录】《温病条辨》卷一

2、清宫汤

【处方】玄参心9克莲子心1.5克竹叶卷心6克连翘心6克犀角尖(磨,冲)6克连心麦冬9克

【功能主治】清心解毒,养阴生津。治温病,邪陷心包,发热,神昏谵语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痰热盛,加竹沥、梨汁各25毫升;咯痰不清,加瓜蒌皮4.5克;热毒盛,加金汁、人中黄;渐欲神昏,加银花9克、荷叶6克、石菖蒲3克。

【备注】本方所治属太阴温病。方中犀角、玄参清心解毒养阴为君;连翘、竹叶卷心以清心热为臣;莲子心、连心麦冬补养心肾之阴,共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成清热养阴之功。

【摘录】《温病条辨》卷一

3、犀角地黄汤

【处方】犀角(如无升麻代之)、生地黄、牡丹皮、芍药,各一钱半。

【功能主治】治血证,大便黑,衂后脉微,发狂发黄当汗下,汗内有淤血。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食远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4、黄连解毒汤

【别名】火剂汤(《脉因证治》卷上)、三黄解毒汤(《医学心悟》卷六)。

【处方】黄连9克黄柏黄芩各6克栀子14枚

【功能主治】清热泻火。治一切实热火毒,三焦热盛之证。大热烦渴,口燥咽千,错语,不眠;或热病吐血、衄血,或热甚发斑,身热下利,湿热黄疸;外科痈疽疔毒,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用法用量】用水1.2升,煎取400毫升,分二次服。

【注意】服药期间,忌食猪肉、冷水。

【备注】三焦积热,邪火妄行,故用黄芩泻肺火于上焦,黄连泻脾火于中焦,黄柏泻肾火于下焦,栀子通泻三焦之火,从膀胱而出。盖阳盛则阴衰,火盛则水衰,故用大苦大寒之药,抑阳而扶阴,泻其亢盛之火,而救其欲绝之水,然非实热,不可轻投。

按: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外台秘要》卷一引《崔氏方》补。

【摘录】《肘后方》卷二

5、泻心汤

【别名】三黄泻心汤(《奇效良方》卷六十三)。

【处方1】大黄10克黄连黄芩各5克

【功能主治】泻火解毒,燥湿泄热。治邪火内炽,迫血妄行,吐血,衄血,便秘溲赤;三焦积热,眼目赤肿,口舌生疮,外证疮疡,心胸烦闷,大便秘绪;湿热黄疸,胸中烦热痞满,舌苔黄腻,脉数实者。

【用法用量】上药三味,以水800毫升,煮取250毫升,顿服之。

【备注】方中黄芩泻上焦火。黄连泻中焦火,大黄泻下焦火。三焦实火大便实者,诚为允当。由于三黄之性苦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故对湿热内蕴而发的黄疸,也能主治。

【摘录】《金匮要略》卷中

【处方2】大黄、当归、芍药、荆芥、麻黄、甘草,各一钱半。白术,三钱半。

【功能主治】火证通治。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薄荷少许,煎至一钟,去滓,不拘时温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6、凉膈散

【处方1】川大黄朴消甘草(爁)各600克山栀子仁薄荷叶(去梗)黄芩各300克连翘1.2千克

【制法】上研为粗末。

【功能主治】凉膈泻热。治上、中二焦积热,烦躁多渴,面热头昏、唇焦咽燥,舌肿喉闭,目赤鼻衄,颔烦结硬,口舌生疮,涕唾稠粘,睡卧不宁,谵语狂妄,大便秘结,小便热赤,以及小儿惊风,舌红苔黄,脉滑数。

【用法用量】每服6克,水300毫升,入竹叶7片,蜜少许,煎奎210毫升,食后温服,小儿可服1.5克,更随岁数加减。得利下住服。

【注意】体虚患者及孕妇,忌用或慎用本方。

【备注】本方所治之证,属上、中二焦积热所致。方中重用连翘清心肺,解热毒,是为主药;配黄芩清心胸郁热;山栀子泻三焦之火,引火下行;薄荷、竹叶外疏内清;用朴消、大黄荡涤胸膈积热,是借阳明为出路,以泻下而清彻其火热;又用白蜜、甘草,既能缓消、黄峻泻之力,又可调和脾胃。凡证属于上、中二焦邪热炽盛者,均可用本方加减治之。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

【处方2】大黄(二钱),连翘(四钱),黄芩、薄荷、山栀子、朴硝、甘草,各一钱。

【功能主治】火证通治。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入蜜一匙,竹叶十片,煎至三五沸,去滓,温服,不以时候。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7、普济消毒饮

【别名】普济消毒饮(《景岳全书》卷五十七)。

【处方】黄芩黄连各15克橘红(去白)玄参生甘草各6克连翘黍粘子板蓝根马勃各3克白僵蚕(炒)2.1克升麻2.1克柴胡6克桔梗6克(一方有人参9克)

【制法】上药哎咀,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疏风散邪。治风热疫毒上攻,致患大头瘟,恶寒发热,头面红肿焮痛,目不能开,咽喉不利,舌干口燥,舌红苔白或兼黄,脉浮数有力。现用于急性腮腺炎、急性扁桃体炎、颌下腺炎、头面部蜂窝组织炎等。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稍热,时时服之。

食后如大便硬,加酒煨大黄3~6克以利之;肿势甚者,宜砭刺之。

【备注】方中重用黄连、黄芩清泄上焦热毒为君药;牛蒡子、连翘、薄荷、僵蚕疏散上焦风热为臣药;玄参、马勃、板蓝根、桔梗、甘草清利咽喉,并增强清热解毒作用,陈皮理气而疏通壅滞,使气血流通而有利于肿毒消散,共为佐药;升麻、柴胡升阳散火,疏散风热,使郁热疫毒之邪宣散透发,并协助诸药上达头面,共为使药。诸药合用,使疫毒得以清解,风热得





气血两清



1、清瘟败毒饮

【处方】生石膏(大剂)180~240克(中剂)60~120克(小剂)24~36克小生地(大剂)18~30克(中剂)9~15克(小剂)6~13.5克乌犀角(大剂)18~24克(中剂)9~12克(小剂)6~12克真川连(大剂)12~18克(中剂)6~12克(小剂)3~4.5克生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鲜竹叶甘草丹皮

【功能主治】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治湿热疫毒及一切火热之证。气血两燔,高热狂躁,心烦不眠,或神昏谵语,头痛如劈,大渴引饮,咽痛干呕,发斑吐血,舌绛唇焦,脉沉细而数,或沉数,或浮大而数。现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等表现为气血两燔症状者。

【用法用量】石膏先煎十余分钟后,再入余药同煎,犀角磨汁和服,或研末,或先煎对入,分二次服。疫证初起,恶寒发热,头痛如裂,烦躁谵妄,身热肢冷,舌刺唇焦,上呕下泄,六脉沉细而数者用大剂,沉而数者用中剂,浮大而数者用小剂。

若斑一出,加大青叶,并少佐升麻1.2~1.5克,大便不通,加生军;大渴不已,加石膏、天花粉;胸膈遏郁,加川连、枳壳、桔梗、瓜蒌霜。

【备注】本方为综合《伤寒论》白虎汤、《外台秘要》引《小品方》之芍药地黄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之黄连解毒汤等三方加减而成。方中重用石膏合知母、甘草以清阳明之热;黄连、黄芩、栀子三药合用能泻三焦实火;犀角、丹皮、生地、赤芍专于凉血解毒化瘀;连翘、玄参、桔梗、甘草清热透邪利咽;竹叶清心利尿,导热下行。诸药合用,既清气分之火,又凉血分之热,是治疗气血两燔的主要方剂。

【摘录】《疫疹一得》卷下

2、化斑汤

【处方】石膏30克知母12克生甘草9克元参9克犀角6克白粳米9克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化斑解毒。治温病发热,汗出过多,神昏谵语,皮肤发斑者。

【用法用量】上药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日间分三次服,滓再煮取200毫升,夜一服。

【摘录】《温病条辨》卷一

3、神犀丹

【处方】犀角尖180克生地500克(熬膏)香豉240克(熬膏)连翘300克黄芩180克板蓝根270克银花500克金汁300克元参210克花粉120克石菖蒲180克紫草120克

【制法】用生地,香豉、金汁捣烂,余药研末,和匀为丸,每丸重9克。

【功能主治】清营开窍,凉血解毒。治温热暑疫,热毒深重,耗液伤营,热入心包,神昏谵语,痘庴发斑,舌色紫绛,口糜咽腐,目赤神烦等。

【用法用量】开水送下。

【备注】方中犀角、生地清心凉血;元参、花粉养阴生津;银花、连翘、黄芩清热泻火;紫草、板蓝根、金汁凉血解毒,菖蒲芳香开窍,豆豉宜泄透邪。诸药合用,共奏清营开窍,凉血解毒之功。

【摘录】《医效秘传》卷一





清腑脏热



1、导赤散

【别名】导赤汤(《外科证治全书》卷五)。

【处方1】生地黄甘草(生)木通、竹叶各等分

【制法】上药同为末。

【功能主治】清心凉血,利水通淋。主心经热盛,心胸烦热,口渴面赤,口舌生疮;心移热于小肠,小便短涩不畅,尿时刺痛,舌红脉数。现用于急性泌尿系感染、肥大型前列腺炎等属湿热内蕴者。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入竹叶,同煎至80毫升,食后温服。

【备注】方中生地黄清热凉血,兼能养阴;木通、竹叶清心降火,利水通淋;生甘草和胃清热,通淋止痛。诸药相合,既能清热凉血,而又利水通淋。由于利水与益阴并重,所以利水而不伤阴。

【摘录】《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处方2】木通2钱,生地3钱(酒洗),丹皮2钱(酒洗),犀角末1钱,生甘草1钱,竹叶9片。

【功能主治】心经实热,两大眼角有赤,内外红丝现,渐入白睛,瘀血堆积不散。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眼科阐微》卷三

【处方3】麦冬3钱,木通1钱,生地3钱,甘草4分,竹叶10片,车前1钱5分,赤茯苓1钱5分。

【功能主治】热闭小便不通。

【摘录】《笔花医镜》卷二

【处方4】生地、栀子、木通、甘草、灯心、淡竹根。

【功能主治】泻火退热。主三焦相火炎上,或劳神心事太过,或夜观书史,或能饮酒,或好食五辛诸热物,心之实热侵肝,赤脉穿睛,甚则看物如隔纸绢。

【用法用量】水煎,食后服。

【摘录】《眼科全书》卷四

2、清心莲子饮

【处方】黄芩麦门冬(去心)地骨皮车前子炙甘草各15克石莲肉<去心)白茯苓黄耆(蜜炙)人参各23克

【制法】上药锉散。

【功能主治】清心利湿,益气养阴。治心火妄动,气阴两虚,湿热下注,遗精白浊,妇人带下赤白;肺肾亏虚,心火刑金,口舌干燥,渐成消渴,睡卧不安,四肢倦怠,病后气不收敛,阳浮于外,五心烦热。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麦门冬10粒,水225毫升,煎取180毫升,去滓,水中沉冷,空腹时服。

发热,加柴胡、薄荷。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

3、龙胆泄肝汤

【处方1】龙胆草(酒炒)黄芩(炒)栀子(酒炒)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酒洗)生地黄(酒炒)柴胡甘草(生用)

【功能主治】泻肝胆实火,清肝经湿热。治肝胆实火引起的胁痛,头痛,目赤口苦,耳聋耳肿,以及肝经湿热下注之阳痿阴汗,小便淋浊,阴肿阴痛,妇女带下。现用于高血压病、急性结膜炎、急性中耳炎、鼻前庭及外耳道疖肿属于肝胆实火者。亦用于甲状腺功能亢进、急性胆囊炎、尿路感染、急性前列腺炎、外生殖器炎症、急性盆腔炎、带状疱疹等属于肝胆温热者。

【备注】方中龙胆草善泻肝胆之实火,并能清下焦之湿热为君,黄芩、栀子、柴胡苦寒泻火,车前子、木通、泽泻清利湿热,使湿热从小便而解,均为臣药;肝为藏血之脏,肝经有热则易伤阴血,故佐以生地、当归养血益阴;甘草调和诸药为使。配合成方,共奏泻肝胆实火,清肝经湿热之功。

【摘录】《医方集解》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别名】七味龙胆泻肝汤(《景岳全书》卷五十七)、龙胆汤(《幼幼集成》卷四)。

【处方2】柴胡梢泽泻各3克车前子木通各1.5克生地黄当归梢草龙胆各9克

【功能主治】清利肝胆湿热。治肝经实火上攻而成喉口热疮;肝经湿热下注所致小便涩痛,阴部热痒及臊臭。

【用法用量】上锉如麻豆大,都作一服,用水45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稍热服,便以美膳压之。

【摘录】《兰室秘藏》卷下

【别名】龙胆汤(《奇效良方》卷六十)。

【处方3】黄芩2.1克柴胡3克甘草(生)人参天门冬黄连知母,龙胆草山栀子麦门冬各15克五味子10个

【功能主治】治胆气上溢,致成胆瘅,口中常苦;肝胆湿热,小便赤涩,或寒热胁胀。

【用法用量】上十一味,哎咀,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食远,温服。

【注意】服药期间,忌辛热食物。

【摘录】《卫生宝鉴》卷十二

【处方4】柴胡、青皮、龙胆草、山栀、大黄、白芍药、木通、连翘、黄连、滑石各等分。

【功能主治】肝经湿热,或囊痈便毒,下疳悬痈,肿焮作痛,小便涩滞,或妇人阴疮痒痛,或男子阴挺肿胀,或出脓水;湿热下疳,肿痛尿涩,及茎缩纵,痒痛,出白津。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疡科选粹》卷四

3、泻青丸

【处方】当归(去芦头,切,焙)龙胆草(焙)川芎山栀子仁川大黄(湿纸裹,煨)羌活防风(去芦头,切,焙)各等分

【制法】上件药,为末,炼蜜和丸,鸡头子大。

【功能主治】清泻肝火。治肝热搐搦。因肝火郁结,目赤肿痛,易惊易怒,不能安卧,尿赤便秘,脉洪实者。

【用法用量】每服半丸至1丸,煎竹叶汤同砂糖温水化下。

【备注】方中龙胆草大苦大寒,直泻肝火为主药;配大黄、栀子、竹叶引导肝经实火从二便下行;肝火炽盛每易耗伤阴血,故用当归、川芎养血;肝有郁火,单持清肝泻火一法,其火难平,故配羌活、防风升散之品,以疏肝经郁火。

【摘录】《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4、当归龙荟丸

【处方1】当归(酒炒)100g龙胆(酒炒)100g芦荟50g青黛50g栀子100g黄连(酒炒)100g黄芩(酒炒)100g黄柏(盐炒)100g大黄(酒炒)50g木香25g麝香5g

【性状】黄绿色至深褐色的水丸;气微,味苦。

【炮制】以上十一味,除麝香外,其余当归等十味粉碎成细粉,将麝香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用水泛丸,低温干燥,即得。

【功能主治】泻火通便。用于肝胆火旺,心烦不宁,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胁肋疼痛,脘腹胀痛,大便秘结。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g,一日2次。

【注意】孕妇禁用。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2】当归3两,大黄3两,龙胆草3两,芦荟3两,黄连1两半,青黛3两,黄芩1两半,木香1两,黄柏1两半,栀子1两半。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

【功能主治】肝火内壅,胃气不化,胁腹疼胀,大便闭结,脉数大者。

【用法用量】每服3钱,竹叶汤送下。

【各家论述】方中当归养血荣肝胆,大黄泄热通大肠,龙胆草清肝火、泻湿热,芦荟清胃火除积热,栀子清利三焦,青黛清解郁热,黄柏清下焦湿热,黄芩清上焦燥火,木香调诸气之逆,当归和诸血之滞,白蜜为丸以润其燥,竹叶汤下以清其热,使大便一通,则火热自降,而肝胆肃清,胃气自化,安有胁腹疼胀之患,洵为通闭泻热之专方。

【摘录】《医略六书》卷十八

5、左金丸

【处方】黄连600g吴茱萸100g

【性状】为黄褐色的水丸;气特异,味苦、辛。

【炮制】以上二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功能主治】泻火,疏肝,和胃,止痛。用于肝火犯胃,脘胁疼痛,口苦嘈杂,呕吐酸水,不喜热饮。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6g,一日2次。

【贮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6、戊己丸

【处方】黄连300g吴茱萸(制)50g白芍(炒)300g

【性状】为棕黄色的水丸;味苦,稍有麻辣感。

【炮制】上三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功能主治】泻肝火,和脾胃。用于肝胃不和,口苦嘈杂,呕吐吞酸,腹痛泻痢。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6g,一日2次。

【贮藏】密封,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7、香莲丸

【处方】黄连(吴茱萸制)800g木香200g

【性状】为淡黄色至黄褐色的水丸;气微,味苦。

【炮制】上二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用米醋8g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即得。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行气止痛。用于湿热痢疾,里急后重,腹痛泄泻;菌痢,肠炎。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6g,一日2~3次;小儿酌减。

【贮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8、泻白散

【别名】泻肺散(《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处方】地骨皮桑白皮(炒)各30克甘草(炙)3克

【功能主治】清泻肺热,平喘止咳。治肺热壅盛喘咳,甚则气急,皮肤蒸热,发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

【用法用量】上锉散。入粳米一撮,水300毫升,煎200毫升,食前服。

【注意】外感风寒咳嗽,或虚寒性咳嗽均不宜使用。

【备注】方中桑白皮清肺热,泻肺气,平喘咳;地骨皮泻肺中深伏之火,对于阴虚有热者尤宜;甘草、粳米养胃和中。四药合用,清热而不伤阴,泻肺而不伤正,使肺气清肃,则咳喘自平。

【摘录】《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9、葶苈大枣泻肺汤

【别名】葶苈大枣汤(《医宗金鉴》卷六十七)。

【处方】葶苈15克(熬令黄色,捣丸)大枣12枚

【功能主治】泻肺去痰,利水平喘。治肺痈,胸中胀满,痰涎壅塞,喘咳不得卧,甚则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流涕,不闻香臭酸辛;亦抬支饮不得息者。

【用法用量】先以水600毫升,煮枣取400毫升,去枣,纳葶苈,煮取200毫升,顿服。

【备注】方中葶苈子入肺泻气,开结利水,使肺气通利,痰水俱下,则喘可平,肿可退;但又恐其性猛力峻,故佐以大枣之甘温安中而缓和药力,使驱邪而不伤正。

【摘录】《金匮要略》卷上

10、清胃散

【处方】生地黄当归身各0.9克牡丹皮1.5克黄连1.8克(如质次,更加O.6克。夏月倍之)升麻3克

【功能主治】清胃凉血。治胃中积热,上下牙痛不可忍,牵引头部,满面发热,其齿喜寒恶热;或牙龈红肿,溃烂出血;或唇口腮颊肿痛,口气臭热,口舌干燥,舌红苔黄,脉滑大而数。现用于三叉神经痛、口腔炎、牙周炎属于胃火上炎者。

【用法用量】上为细末,都作一服。用水23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冷服。

【备注】方中黄连苦寒泻火,以清胃中积热;生地、丹皮滋阴凉血清热;当归养血和血;升麻散火解毒,兼为阳明引经之药。五药配合,共奏清胃凉血之功。

【摘录】《脾胃论》卷下

11、泻黄散

【别名】泻脾散(《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处方】藿香叶21克山栀子仁3克石膏15克甘草90克防风120克(去芦,切,焙)

【制法】上锉,同酒、蜜微炒香,为细末。

【功能主治】泻脾胃伏火。治脾胃伏火,口燥唇干,口疮口臭,烦渴易饥;或小儿身凉身黄睛黄,疳热口臭唇焦,泄泻黄沫,脾热口甜,胃热口苦,不吮乳;小儿弄舌。

【用法用量】每服3~6克,用水200毫升,煎至100毫升,温服清汁,不拘时。

【备注】方中石膏、山栀泻脾胃积热为君;防风疏散脾经伏火为臣;藿香叶芳香醒脾为佐;甘草泻火和中为使。配合成方,共奏泻脾胃伏火之功。

【摘录】《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12、玉女煎

【处方】生石膏9~15克熟地9~15克或30克麦冬6克知母牛膝各4.5克

【功能主治】清胃滋阴。治水亏火盛,六脉浮洪滑大,少阴不足,阳明有余,烦热干渴,头痛牙疼,失血。现用于急性口腔炎、舌炎,三叉神经痛等属于胃热阴亏者。

【用法用量】用水300毫升,煎至200毫升,温服或冷服。

如火盛极者,加栀子、地骨皮之属,多汗多渴者,加北五味14粒;小水不利或火不能降者,加泽泻4.5克,或茯苓亦可;如金水俱亏,因精损气者,加人参6~9克。

【备注】方中石膏,知母清阳明有余之火为君;熟地黄补少阴不足之水,为臣;麦门冬滋阴生津为佐;牛膝导热引血下行,以降炎上之火,而止上溢之血为使。

【摘录】《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13、芍药汤

【处方1】芍药30克当归15克黄连15克槟榔6克木香6克甘草6克(炒)大黄9克黄芩15克官桂7.5克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和血调气,清热化湿。治湿热痢疾,腹痛下痢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尿短色赤,舌苔黄腻,脉滑数。现用于细菌性痢疾、过敏性结肠炎、急性肠炎属于湿热者。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食后温服。

下痢如血者,渐加大黄用量;便血颜色紫黯者,加黄柏15克。

【注意】寒湿痢疾忌用。

【备注】湿热痢疾,治宜清热化湿,行气活血。方中重用芍药,配当归、肉桂活血和营;木香、槟榔导滞行气;大黄、黄连、黄芩清热化湿;甘草调和诸药。配合成方,共奏和血调气,清热化湿之效。

【摘录】《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

【处方2】赤芍药犀角(镑)木通(锉)石膏(碎)升麻各60克甘草(生,锉)朴消玄参麦门冬(去心,焙)各30克

【制法】上九味,捣为粗末。

【功能主治】治胃脘蓄热,结聚成痈。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22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温服,不计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二九

14、黄芩汤

【别名】黄芩芍药汤(《痘疹世医心法》卷十一)。

【处方1】黄芩6克芍药6克甘草6克大枣12枚

【功能主治】清热止利,和中止痛。治伤寒,太阳与少阳合病,身热口苦,腹痛下利。

【用法用量】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日二服。

【备注】方中黄芩苦寒,清热止利;芍药味酸,敛阴和营止痛;甘草、大枣和中缓急。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止利,和中止痛之功。

【摘录】《伤寒论》

【别名】黄芩芍药汤、芍药黄芩汤、黄芩甘草汤

【处方2】黄芩1两,赤芍药1两,甘草半两(炙)。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阳明病发热脉浮,口干鼻燥,衄血,及挟热下痢,寒热胁痛,疹疮不出。阳明病,口干但漱水不欲咽者,必衄也;阳明脉浮,发热,口鼻中燥,能食者,亦衄。引钱氏方,挟热下痢,头痛胸满,大渴;或寒热胁痛,脉洪大而实者。挟热作疹疮不出,烦躁不得眠。

【用法用量】黄芩芍药汤(《伤寒总病论》卷三)、芍药黄芩汤(《准绳·类方》卷六引东垣方)、黄芩甘草汤(《得效》卷十一)。

【摘录】《医方类聚》卷五十三引《神巧万全方》

【处方3】黄芩山栀桔梗麦门冬(去心)当归生地黄干葛人参天花粉白芍各等分乌梅1个

【制法】上药锉为一剂。

【功能主治】清热生津。治上消渴证。

【用法用量】水煎,食后频服。

【摘录】《万病回春》卷五

15、白头翁汤

【处方】白头翁15g黄柏12g黄连6g秦皮12g

【来源】本方证是因热毒深陷血分,下迫大肠所致。热毒熏灼肠胃气血,化为脓血,而见下痢脓血、赤多白少;热毒阻滞气机则腹痛里急后重;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皆为热邪内盛之象。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热退毒解,则痢止而后重自除。故方用苦寒而入血分的白头翁为君,清热解毒,凉血止痢。黄连苦寒,泻火解毒,燥湿厚肠,为治痢要药;黄柏清下焦湿热,两药共助君药清热解毒,尤能燥湿治痢,共为臣药。秦皮苦涩而寒,清热解毒而兼以收涩止痢,为佐使药。四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功。

本方与芍药汤同为治痢之方。但本方主治热毒血痢,乃热毒深陷血分,治以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使热毒解,痢止而后重自除;芍药汤治下痢赤白,属湿热痢,而兼气血失调证,故治以清热燥湿与调和气血并进,且取“通因通用”之法,使“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两方主要区别在于:白头翁汤是清热解毒兼凉血燥湿止痢,芍药汤是清热燥湿与调和气血并用。

江昂《医方集解·泻火之剂》:“此足阳明、少阴、厥阴药也。白头翁苦寒能入阳明血分,而凉血止痢;秦皮苦寒性涩,能凉肝益肾而固下焦;黄连凉心清肝,黄柏泻火补水,并能燥湿止痢而厚肠,取寒能胜热,苦能坚肾,涩能断下也。”《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热毒痢疾。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痢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本方常用于阿米巴痢疾、细菌性痢疾属热毒偏盛者。)

【用法用量】上药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再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服)。若外有表邪,恶寒发热者,加葛根、连翘、银花以透表解热;里急后重较甚,加木香、槟榔、枳壳以调气;脓血多者,加赤芍、丹皮、地榆以凉血和血;夹有食滞者,加焦山楂、枳实以消食导滞;用于阿米巴痢疾,配合吞服鸦胆子(桂圆肉包裹),疗效更佳。

【备注】(1)本方为治疗热毒血痢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下痢赤多白少,腹痛,里急后重,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辨证治要点。

【摘录】《伤寒论》

16、白头加甘草阿胶汤

【别名】白头翁汤、甘草汤

【处方】白头翁2两,甘草2两,阿胶2两,秦皮3两,黄连3两,柏皮3两。

【功能主治】妇人产后下利虚极;热利下重,大便血,心烦不得眠者。

【用法用量】白头翁汤(《千金》卷三)、甘草汤(《千金翼》卷七)。

【各家论述】1.《金匮要略论注》:虚极不可无补,但非他味参、术所宜,恶其壅而燥也。亦非芩,泽淡渗可治,恐伤液也。唯甘草之甘凉,清中即所以补中;阿胶之滞润,去风即所以和血。以此治病即以此为大补,方知凡痢者湿热非苦寒不除,故类聚4味之苦寒不为过。若和血安中,只1味甘草及阿胶而有余。治痢好用参、术者,政由未悉此理耳。

2.《金匮玉函经二注》:伤寒厥阴证下利重者,白头翁汤,4味尽苦寒以治热,苦以坚肠胃。此产后气血两虚,因加阿胶补气血而止利,甘草缓中通血脉。然下利,血沸也,夫人之血行则利自止,甘草尤为要药。此方岂独治产后哉。

【临床应用】痢疾:患者女,60余岁。痢下赤白,日数十遍,里急后重。曾服呋喃西林2日,效果不显,发热不高,口干,尚不作渴,舌质淡红,舌边呈细小赤点。干而无津,脉象细数。认为老年津血不足,又患热痢,津血更易耗损。拟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白头翁12g,黄连6g,川黄柏6g,秦皮9g,阿胶9g(烊),甘草6g,煎至200毫升,分2次服。上午服第1剂,至晚大便已变粪,续进1剂病愈。

【摘录】《金匮》卷下



清虚热



1、青蒿鳖甲汤

【处方1】青蒿6克鳖甲15克细生地12克知母6克丹皮9克

【功能主治】养阴透热。治温病后期,热邪深伏阴分,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能食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

【用法用量】用水1升,煮取400毫升。分二次沮服。

【摘录】《温病条辨》卷三

【处方2】青蒿9克知母6克桑叶6克鳖甲15克丹皮6克花粉6克

【功能主治】治少阳疟偏于热重者,暮热早凉,汗解渴饮,脉左弦。

【用法用量】上药以水1升,煮取400毫升。疟发前,分二次温服。

【摘录】《温病条辨》卷二

2、秦艽鳖甲散

【处方1】柴胡鳖甲(去裙襕,酥炙,用九肋者)地骨皮各30克秦艽当归知母各15克

【制法】上药研为粗末。

【功能主治】滋阴养血,退热除蒸。治虚劳阴亏血虚,骨蒸壮热,肌肉消瘦,唇红颊赤,困倦盗汗。

【用法用量】每次15克,用水200毫升,加青蒿5叶,乌梅1个,煎至140毫升,去滓,临卧、空腹各一服。

【备注】方中鳖甲、知母、当归滋阴养血,秦艽、柴胡、地骨皮、青蒿清热除蒸,乌梅敛阴止汗。诸药合用,既能滋阴养血以治本,又能退热除蒸以治标。临床上常用于结核病的潮热,温热病后期阴亏津伤,余热未尽,以及原因不明的长期反复低热属于阴虚型者。

【摘录】《卫生宝鉴》卷五

【处方2】荆芥(去梗)、贝母(去心)、天仙藤、前胡(去芦)、青皮(去白)、柴胡(去芦)、甘草(炙)、陈皮(去白)、秦艽(去芦.洗)、鳖甲(去裙.醋炙),各一两;干葛二两(焙),白芷、肉桂(去粗皮)、羌活,各半两。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男子、妇人气血劳伤,四肢倦怠,肌体消弱,骨节烦疼,头昏颊赤,肢体枯槁,面色萎黄,唇焦口干,五心烦热,痰涎咳嗽,腰背引痛,乍起乍卧,梦寐不宁,神情恍惚,时有盗汗,口苦无味,不美饮食;及治山岚瘴气,寒热往来,并能治之。

常服养气血,调荣卫,解倦怠。

【用法用量】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三片,同煎至八分,稍热服,不拘时候,酒调亦得。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清骨散

【处方1】银柴胡4.5克胡黄连秦艽鳖甲(醋炙)地骨皮青蒿知母各3克甘草1.5克

【功能主治】清骨退蒸,滋阴潜阳。治虚劳阴虚火旺,骨蒸劳热,身体羸瘦,脉细数。

【用法用量】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空腹时服。

血虚甚,加当归、芍药、生地;嗽多,加阿胶、麦门冬、五味子。

【备注】方中银柴胡能清骨髓之热,治虚劳之骨蒸;地骨皮、胡黄连、知母均入阴分,而清伏热于里;青蒿、秦艽均具辛散之功,能宣内伏之热而出于表;更以鳖甲滋阴潜阳,补益肝肾,又引诸药入里;甘草调和脾胃,以免寒凉滋腻之味损伤脾胃之气。配合成方,共奏清骨退蒸,滋阴潜阳之功。

【摘录】《证治准绳·类方》卷一

【处方2】北柴胡生地黄各60克人参防风熟地黄秦艽赤茯苓各30克胡黄连15克薄荷叶23克

【制法】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治气阴两虚,热邪内伏,五心烦热,欲成劳瘵。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温服。

【摘录】《永类钤方》卷十三

4、当归六黄汤

【处方1】当归生地黄熟地黄黄柏黄芩黄连各等分黄耆加一倍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滋阴清热,固表止汗。主盗汗,发热面赤,口干唇燥,心烦尿赤,大便干结,舌红脉数;亦治自汗。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空腹服。小儿减半。

【备注】方中当归养血,生熟地黄滋阴,三味养血补阴,从本而治;再用黄芩清上焦火,黄连清中焦火,黄柏泻下焦火,使虚火得降,阴血安宁,不致外走为汗;又倍用黄耆,固已虚之表,安未定之阴。全方六味,以补阴为主,佐以泻火之药,阴血安定,盗汗自止。故《兰室秘藏》称其为"盗汗之圣药"。本方荣卫兼顾,后世又用以治疗阴虚火旺之自汗证。

【摘录】《兰室秘藏》卷下

【处方2】当归2钱,熟地2钱,生地1钱,黄连1钱,黄芩1钱,黄柏1钱,黄耆(生)3钱,防风1钱,麻黄根1钱,浮麦1钱。

【功能主治】阴虚盗汗。

【用法用量】水煎,温服。

【摘录】《寒温条辨》卷五

5、大承气汤

【处方1】大黄12克(酒洗)厚朴15克(去皮)枳实12克(炙)芒消9克

【药理作用】l.增加胃肠道推进机能及肠容积《天津医药杂志》1965(10):790~791,大承气汤经小白鼠口服投药后有明显增加消化道推进性运动的作用,在投药后10分钟,作用就已明显。但经静脉给药组,炭末在胃肠道的推进距离,未见有增强。经口投予大承气汤,并有明显增加肠容积的作用。

2.促进肠套迭的还纳,解除梗阻《天津医药杂志》1965(10):792~793,在观察大承气汤对解除肠梗阻的一般作用机理的实验表明,给药组10只家兔(人工肠套迭)完全还纳,平均还纳时间为15分30秒,还纳率100%,对照组中仅3只还纳。实验还认为,大承气汤对肠管的作用,以局部为主。

【功能主治】峻下热积。主阳明腑实证。潮热谵语,手足潸然汗出,矢气频频,大便不通,脘腹满痛拒按,舌苔焦黄起刺,成焦黑燥裂,脉沉滑或沉迟有力;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臭秽难闻,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热厥,高热神昏,扬手掷足,烦躁饮冷,便秘不通;痉病,牙关紧闭,手足抽搐,角弓反张,口噤蚧齿。现用于急性单纯性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蛔虫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急性阑尾炎,以及某些高热性疾患,见有阳明腑实证者。

【用法用量】上四味,用水1升,先煮厚朴、枳实,取500毫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200毫升,去滓,纳芒消,再上微火煎一二沸,分二次温服。得下,余勿服。

【备注】方中大黄泄热通便,厚朴行气散满,枳实破气消痞,芒消润燥软坚。四药配合,具有峻下热积之功。

【摘录】《伤寒论》

【处方2】大黄3钱,芒消1钱,厚朴1钱,柴胡1钱,黄芩1钱,甘草1钱。

【功能主治】邪气挟食,存于大肠,火气炎蒸,夹食作祟,痛而手不可按。

【各家论述】此方之妙,全在用大黄、芒消二味。盖大黄性凉而散,又走而不守;芒消性更紧于大黄;辅之黄芩,则相济有功;尤妙在用柴胡,以舒其肝经之邪气;又佐以厚朴之祛荡。若邪甚者,或再加枳实,尤易成功,此堕之又一法也。

【摘录】《石室秘录》卷二

6、小承气汤

【处方】大黄12克(酒洗)厚朴6克(炙,去皮)枳实9克(大者,炙)

【功能主治】轻下热结,除满消痞。治伤寒阳明腑实证。谵语潮热,大便秘结,胸腹痞满,舌苔黄,脉滑数,痢疾初起,腹中疠痛,或脘腹胀满,里急后重者。

【用法用量】上药三味,以水8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

【备注】方中大黄泻热通便,厚朴行气散满,枳实破气消痞,诸药合用,可以轻下热结,除满消痞。

【摘录】《伤寒论》

7、调胃承气汤

【处方1】大黄12克(去皮,清酒洗)甘草6克(炙)芒消15克

【功能主治】缓下热结。主阳明病胃肠燥热。蒸蒸发热,口渴便秘,腹满拒按,舌苔正黄,脉滑数;亦用于肠胃热盛而见发斑吐衄,口齿咽喉肿痛,中消,疮疡等。

【用法用量】上三味,以水600毫升,先煮大黄,甘草,取200毫升,去滓,纳芒消,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注意】虚寒性便闭忌用。

【备注】方中大黄苦寒,泻火通结为君,芒消咸寒,软坚润燥为臣,甘草甘缓和中,益气养胃,以缓消,黄之苦泄,使药力缓缓下行为佐。燥热得解,胃气自和,故名调胃承气汤。

【摘录】《伤寒论》

【处方2】大黄、芒消、枳实、厚朴、黄芩。

【功能主治】阳明经胃实,潮热谵语,燥渴,大便不通,手足濈濈自汗,或面赤谵语,脉洪数,或揭去衣被,恶热,饮水不止者。

【用法用量】加甘草,水煎服。以利为度。

【摘录】《伤寒全生集》卷二

【处方3】大黄、芒消、甘草各等分,生姜3片。

【功能主治】热留胃中发斑,及服热药过多而发斑。小儿肥甘过度,必生内热,以致发热蒸蒸,小便赤涩,面赤唇焦,舌燥而渴,脉实有力者。

【用法用量】上用水1盏半,先煎大黄、甘草、姜,煎至6分,后入消,水煎去滓,温服。

【摘录】《普济方》卷四○四

【处方4】大黄3钱(酒制),元明粉1钱5分,甘草1钱,枳壳1钱5分。

【功能主治】牙衄,阳明壅塞盛之甚,口渴便秘而衄不止者。

【用法用量】上水煎,去滓,入玄明粉、童便顿服。

【摘录】《外科证治全书》卷二

8、复方大承气汤

【处方】炒莱菔子30g,厚朴15g,枳实15g,木香10g,生军15-30g(后下),芒消15-30g(冲服)。

【功能主治】痞结型肠梗阻,肠腔积液少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或胃管注入,每日1-2次。

【摘录】《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外科急腹症》

9、大陷胸汤

【处方】大黄10克(去皮)芒消10克甘遂1克

【功能主治】泻热逐水,破结通便。主结胸证。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哺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或短气烦躁,脉沉而紧,按之有力者。现用于急性腹膜炎,急性肠梗阻等见有上述症状者。

【用法用量】上三味,用水600毫升,先煮大黄,取200毫升,去滓,纳芒消,煮一两沸;纳甘遂末,温服100毫升。得快利,止后服。

【注意】素体虚弱,或病后不任攻伐者禁用。

【备注】方中甘遂苦寒峻下,攻逐水饮,大黄泻热通便;芒消软坚泄热。三药合用,力专效宏,诚为泄热逐水,开结通便的峻剂。

【摘录】《伤寒论》

10、大陷胸丸

【处方】大黄25克葶苈子17克(熬)芒消17克杏仁17克(去皮、尖,熬黑)

【功能主治】泻热开结,化饮通便。主结胸证,颈项强直,朐脘痞满,自汗出,大便不通,脉沉实者。

【用法用量】上四味,捣筛二味,纳杏仁、芒消,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1枚;别捣甘遂末1克,白蜜20毫升,用水200毫升,煮取100毫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再服,取下为1效。

【摘录】《伤寒论》

























43









献花(0)
+1
(本文系梅越书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