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教案
2014-09-24 | 阅:  转:  |  分享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课题 3.1.1科学是...... 共2课时 教学目标 知道科学包括过程与结果。

意识到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知道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了解科学的作用。 教材分析 重点 初步了解科学是什么一 难点 从科学家的经历中了解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 教具 一张对折的纸条、铅笔、彩色笔等材料。

















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今天,我们来上一节“科学”课。你知道“科学”是什么吗?(板书课题:科学)

【“科学”这个概念意义深刻,远非三年级学生能够理解,本课将“科学是什么”定义在让学生获得对科学的一种理解层面上。】



二、了解科学是什么

1.师问:当你听到“科学”这两个字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翻开教科书开阔一下视野)

2.师问:只有科学家那里才有科学吗?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提示学生看教科书上的图)想一想,你为什么会做这些事情?

【由自身的经历再到科学家的经历,初步了解科学是什么,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拉近了科学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觉科学其实并不神秘,意识到可以像科学家一样想问题、做事情。】

3.师:好奇心让我们想弄懂许多事情,想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那样的。我们的这些经历其实和科学家的工作十分相似。

4.(1)阅读故事:学生自学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2)学习汇报:琴纳发现牛痘疫苗的过程经历了哪些阶段?

(3)提出问题:“为什么挤奶的女工不得天花?”

(4)寻找问题可能的原因:到奶牛场考察,发现牛和女工都得过牛痘。进一步提出问题:“是不是患过牛痘就不再患天花?”

(5)做试验证明:给一位8岁的小男孩接种牛痘,又种天花,小男孩安危无恙。扩大实验范围,接种全村2000多村民,结果无一人再患天花。

(6)试验成功:直到今天,琴纳的发现仍然在保护着我们的健康。



三、活动,理解科学是什么

1.师: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活动。

2.讲解“动起来小人”的制作方法。(学生制作)

讲解如何“玩”。

在学生“玩”之前提出要求: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

3.交流“玩”后的发现。(小人动起来了)

4.原理解释:1824年,英国医生罗吉特通过类似的实验研究,发现人眼具有“暂时记忆能力”。电影就是根据这一发现的原理制作的。

【“让小人动起来”是一个有趣的活动,目的是借助这个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使其意识到好奇心在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一个小发现可以成就大科学家”。】



四、总结,课外延伸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能说说科学是什么吗?

收集你最喜欢的科学家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他有什么成果,他是如何开展研究的。

【收集科学家研究活动资料的活动,目的是从众多的科学家的研究中找出共同地方,即:提出问题、收集证据、分析与解释、交流与质疑、结论与拓展等。通过这些科学家的经历,引导学生对“科学是什么”说出自己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

科学是……

科学家:牛顿、琴纳、居里夫人、李时珍……

科学探究: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寻找证据——得出结论





二次备课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课题 3.1.2做一名小科学家 含1课时 教学



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从小做一位小科学家。

科学探究:

1.能够从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活动中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2.学会从身边的事物中提出问题。

科学知识:

1.找出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2.知道有很多办法能使物体(纸鹦鹉.三角形和拱形纸片.铅笔)保持平衡。 教材分析 重点 能从平衡活动中体验探究,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家的信心,做一位小科学家。 难点 能使纸鹦鹉“站立”。 教具 教师准备:曲别针.卡纸等。

学生准备:剪刀.彩笔.夹子等;课前收集自己最喜欢的科学家的资料。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有秘密”的纸鹦鹉(提示:回形针不能露出来)。

师:今天的科学课我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只鹦鹉。为什么叫纸鹦鹉呢?一是因为它是纸做的,二是它能像真鹦鹉一样站起来。(演示:让纸鹦鹉站在圆环上或站在手指上,不会掉下来)它真的站起来了,你有什么要问的吗?

[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是本课的主体活动,简单有趣。借助对科学的认识,让学生经历从提出问题到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

二、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

1.制作纸鹦鹉。

(1)将准备好的鹦鹉图形剪下来。

(2)将鹦鹉图形贴在硬纸板上,并沿轮廓剪下来。

2.让纸鹦鹉“站”起来。

(1)教师演示将纸鹦鹉站立的操作要求。

(2)学生用别回形针的方法尝试让纸鹦鹉“站”起来。

(3)反复思考试验,并记录下成功的方法。

(4)全班交流.展示成功的方法。讨论:有什么共同之处?(重物在支撑点的下面,物体会“站起来”)

3.谈话:同学们回想一下今天的这节科学课,我们在刚开始上课时做了什么?(提出了问题)然后围绕提出的问题,又是怎么做的?(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知道了什么?(怎样让一个物体站起来,我们也能像科学家一样做事情)

[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这个活动创设的情境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迅速产生提问题的愿望,而且会使学生的问题指向比较单一.集中,易于在课堂上解决问题,接下来学生尝试让更多的物体“站”起来。]

[举一反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体验活动带来的快乐和收获。最后通过对比,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科学是什么,感到我们的身边就有科学,自己就是一名小科学家,激励孩子们走科学家走过的路。]

三、拓展运用。

1.师:运用大家发现的原理,可以让很多物体“站”起来。

2.两人合作,想办法让纸龙虾.拱形纸片.铅笔等“站”在指尖。

3.交流实验成果。

4.思考:通过以上的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5.对比分析:你刚才玩的过程和琴纳发现牛痘可以预防天花的过程有什么相似之处?

[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和发现制作小丑玩具,学生的思维会更开阔,研究的兴趣也会更大,这样学生会越发感觉自己像个小科学家,对以后学习科学会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四、课后拓展:

布置任务:用课上的发现,结合书中第8页的图制作一个杂技小丑玩具。





二次备课 教





记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课题 3.2.1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共1课时 教学



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2.珍爱动植物的生命,不伤害它们。3.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

科学探究: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2.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能做好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随意涂改原始数据;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3.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科学知识:1.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并能对常见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2.了解更多的植物种类,感受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3.了解当地的植物资源,能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4.能简单概括植物的共同特征。. 教材



分析 重点 初步了解有生命物体的共同特征。 难点 在寻找到的物体中找出有生命物体的特征。 教具 事先找好适合学生活动的场地,准备一些学生调查研究用的工具;常见的动物植物图片各两张。

















程 一、游戏导入

1.谈话: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几位朋友(教师出示常见的四种生物体的图片,包括两种动物和两种植物)找一找,谁是你认识的好朋友?为什么说它是你的好朋友?

2.提问:说一说除了这些物体,你还认识哪些和它们一样的物体?

3.师:看来小朋友们认识的物体可真多,其实大自然中不仅有物体,而且很多还是有生命的呢?你们想找一找吗?

4.引入课题:我们今天就来开始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找朋友”是儿童经常开展的游戏活动,以游戏导入,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一开始就自主地卷入科学学习之中。然后,老师有意识地提出了一个问题“认识哪些和它们一样的物体”,实质就是检阅学生对“生命”初步的理解能力,这样从生活出发,从学生已有认识水平和经验出发,是实施有效学习的根本保证。]

二、学生制定考察方案

1.师:同学们先想一想,你们想到哪里去寻找,怎么寻找?

2.学生分组讨论。

3.谈话:请各小组汇报设计的方案,并相互补充或提建议。注意一组在讲时其他小朋友要认真地听,有什么建议或补充的及时提出来。

4.学生交流讨论的方案。

5.师提问:我们在观察时需要准备哪些工具?除了这些必要的准备,在观察时还要注意些什么呢?

(教师主要引导学生讨论,包括主要有注意安全,小心受伤;要爱护各种物体,保护大自然;要认真观察并把观察的记录下来。)

[方案设计在科学探究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本课时首先要形成一个完善的方案,并根据设计的方案进行探究。这对于学生今后自行开展科学探究提供了保证。]

三、学生分小组实地考察,记录,整理。

1.师:校园里究竟有哪些是有生命的物体呢?下面我们就一起到校园里去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2.师生活动:到校园里去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科学课提倡以学生的亲身感受为基础,以探究为核心,要让学生获得关于生物的亲身体验,就应该带领学生去实地观察周围的花草树木,去倾听鸟.虫的鸣叫,让学生亲身经历寻找的过程,使他们感到亲自调查而获得信息的乐趣。

整理资料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索的一个重要过程,教师要加以指导。记录全生物的名称.发现地点等,要引导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记录。]

四、整理资料

谈话:我们把刚才找到的许多有生命的物体,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它们记录下来,不知道名称的可描述其特征或用图画示意。





二次备课 教





记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课题 3.2.2校园里的植物 含2课时 教学



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2.意识到植物之间也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科学探究: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

科学知识:观察植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 教材分析 重点 初步了解植物在形态方面的一些特征。 难点 找出植物的相同之处。 教具 课前了解学校里的各种植物,学校里的植物的照片。

















程 一、导入

1.师:先给大家欣赏几副图片,(出示学校植物的照片)这些图片漂亮吗?漂亮在哪?

2.师:这些图片看上去,满眼都是绿色,非常漂亮,那你们有没有觉得图片中的这些景色有点眼熟呢?是哪里的呢?对了,这些图片显示的就是我们学校各个地方的绿化,我们学校的植物可真多啊,今天我们就象科学家一样一起来研究一下我们身边这些植物,好吗?(板书)

【激发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求科学奥秘的欲望,这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一个重点。从学生熟悉的校园植物的图片入手,揭示课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二、认识校园里的植物

1.整体认识植物:

(1)师带领学生排队走进校园里植物较多的地方。提问:你认识的校园里的植物有哪些?比一比谁说得最多?

(2)提出观察任务:这些植物的生长环境是什么样子的?这些植物长得有什么特点?(要求从高矮、外形困扩等方面描述植物)

(3)交流后让学生按照由矮到高的顺序给这些植物排序,说说矮的、高的植物各有什么特点。

(4)小结:植物的外部形状是各种各样的。

2.局部观察植物

(1)提出观察任务:我们要去观察不同植物的相同部位,有树皮、树叶和花。

①讲解如何观察树皮:先看一看,有什么不同?再摸一摸,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再拓树皮,看拓下来的图案有什么不同?

②讲解如何观察树叶:在树枝的一个节上看叶子是怎样长的?把它画下来。

③讲解如何观察花:比较两种花形状的不同,也把它画下来。

(2)师生观察后交流。(交流时要让学生尽情地说,并及时鼓励)

3.比较植物的相同之处。

(1)师提问:它们有很多不同,那它们为什么都叫做植物呢?我们观察到的植物有哪些相同点?

(2)交流讨论:有根、茎、叶等组成部分,位置相对固定等。

【这部分观察、交流活动就在校园里进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首先从整体上认识到植物,再通过局部的观察,学生充分了解植物各部分的不同,由于植物就在自己的眼前,学生的观察一定会非常仔细,要求学生把观察的结果写下来或画下来,这是培养学生初步整理信息的能力,这样学生也一定能说出植物部分的特征,并比较它们的不同,大胆汇报自己的发现,体会到植物世界的丰富多彩。在此基础上再来找植物的相同之处,引领学生更深一层关注植物,把对植物的认识归结到植物的共同特征上来。】

三、对植物进行分类

1、师:植物种类繁多,世界上45万种,难记吗?科学家为了方便人们去认识它们,把它们分成的很多类,你能对这些植物分类吗?(P17)

2、小组讨论,用多种方法进行分类,先说标准,再分。

【这一活动,既可以提升对植物多样性的认识,又是对“分类”技能的训练。通过分类活动,让学生明白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标准不同,分的结果也不同,分类的标准可以有许多种。】











二次备课 教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课题 3.2.3校园里的小动物 含3课时

教学



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观察.比较和描述狗.兔等动物的不同和相同。

2.能够通过画图和文字表述.交流狗.兔等动物的异同。

3.学会按不同的标准给动物分类。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物的多样性。

2.知道动物有相同之处,如都有运动的能力,都由小长大,繁殖后代,都有对食物.水.空间等的需求。 教材分析 重点 概括小动物的特征。 难点 围绕小动物如何开展探究性活动。 教具 各种标本、动物图片。

















程 一、复习

1.你知道哪些动物?

2.它们生活在哪里?

3.为什么称它们为动物?

二、新课

1.揭题:“动物的不同与相同”

2.观察书本第14页,你见过这些动物吗?

3.它们叫什么名字?生活在哪里?

4.小游戏:猜一猜,它是什么?

教师宣布游戏规则:小朋友可以提问,但答案只有是与不是,谁在最少的提问中,猜出是什么动物,那么他就赢了。例如书本第15页中的兔子.乌龟.牛等。

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讲的非常好,这些动物有许多相同之处,还有许多不同之处。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找一找。

5.找出狗和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1)都有四条腿。

(2)都有两只耳朵。

(3)都能繁殖后代。

(4)都要吃东西……

不同点:(1)吃的食物不一样。

(2)大小不一样。

(3)奔跑的速度不一样。

(4)各自的作用不一样……

6.分类,并完成表格。

分类依据

天上飞的

地上跑的

水中游的







动物名称











三、校园实地观察活动

1.分组活动设计。

2.活动要求。

3.分组活动观察并记录。

4.全班交流。



































二次备课







记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课题 3.2.4植物、动物、人 共1课时

教学



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比较植物和动物的相似和不同。

2.会比较人与黑猩猩的相似和不同。

3.能通过文字.语言交流比较结果。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物.植物.人等生命的基本需求和共同特征,要有一定的空间、能生长、能繁殖后代.会死亡等。2.知道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人和动物.植物都享有生存的权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与其它生物和谐共处。

2.意识到要为自己及其它生物保持一个健康的生存环境。

3.养成爱惜生命.爱小动物.爱护花草树木的好品质。 教材分析 重点 知道生物的共同特征。 难点 找出植物、动物、人的相同与不同。 教具 各种动植物、人的图片。

















程 (一)复习

1.你知道哪些动植物?

2.每种动植物都一样吗?

3.人是不是动物?

4.人与动物有何关系?

(二)新课

1.揭题:“植物?动物?人”

2.动物与植物有什么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以兔子和萝卜为例作比较)

相同点:(1)都是生物。

(2)都会生长。

(3)都需要水.阳光。

(4)都需要营养……

不同点:(1)兔子会运动。

(2)兔子有血.肉.骨。

(3)它们的生活环境不一样。

(4)各自的味道也不一样……

3.观察书本上第18页。

(1)这些是动物还是植物?

(2)这样有什么好处?

(3)教师小结:有些动物在某些时候与植物几乎一模一样,有些植物在某些时候与动物十分相似,简直是真假难辩!怎么会出现这样奇怪的现象的呢?它们这样是为了更好的伪装自己,防止被敌人发现,有时也为了捕捉猎物。

4.这些动物和植物之间有什么不同与相同之处?

(1)老虎和松树

(2)鱼和水草

(3)袋鼠和树叶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完成在自备本上)

5.人

(1)人是动物吗?

(2)为什么?

(3)人与黑猩猩比较,完成表格。

人和黑猩猩的相似点

人和黑猩猩的不同点



都要吃东西

……

人会制造东西

……

















二次备课







记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课题 3.3.1生命离不开水 共1课时 教学



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水就像母亲的乳汁,哺育着地球上的所有生命。

科学探究:1.能够用多种方法证明物体中含有水;2.会用涂色的方式表示水在物体中的含量。

科学知识:1.知道动植物的生长、繁殖离不开水;2.知道家庭、农业、工业、交通、娱乐等领域离不开水。 教材





分析 重点 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难点 想各种办法,比较物体中的含水量。 教具 搜集有关生命离不开水的资料,各种食物含水量的数据,分组实验用的蔬菜、水果等食物、菜板、纱布、榨汁机、水果刀、烧杯、记录纸、试管、橡皮泥、植物油、根系发达的植物、水、小尺。

















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水的作用。

1.师:同学们,在上一个单元的教学中,我们认识了我们眼中的生命世界,生命世界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但所有的生命都必须有一样东西做保障,那就是——水,水是生命之源。这个单元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生命之源——水。

2.写一首赞美水的小诗

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

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

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

学生写完后,让写得优美的同学上台朗读,激发学生热情。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所描写的优美的小诗,我想同学们了解了水在许多方面的作用。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每人说10个动物、植物和人离不开水的事例。

生:人要喝水,不喝水就会渴死;洗脸、洗手、洗澡,讲究卫生少不了水;浇花、种庄稼都需要水;……

【从学生熟悉的家庭生活入手,逐步扩展到动物、植物的生命活动,全面提升学生对水的重要性的认识,感受到生命离不开水。】

二、了解人体及一些食物的含水量。

1.师:我们已经知道,人、动植物体内都有水,那么,我们人体内究竟含多少水呢?你们猜猜看。

2.给下面的扇形图涂颜色(用淡蓝色表示水所占的面积)

A人体65%是水;B鸡蛋76%是水;C鱼85%是水;D蔬菜90%是水。

3.如果你们还想知道一些食物的含水量,可以查阅有关资料。

【通过动手涂画,加深学生对水在人体及各种食物中含量不同的认识,并且暗含着比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使学生形象地认识水所占的比例,知道水是生命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进行“小草喝水”试验。

1.师:小草每天“喝”多少水?

2.实验方法:将小草植入一个玻璃瓶子中,在瓶内倒入100毫升的水,再在水上滴一层水以防止水分蒸发,然后进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3.把观察结果写在记录纸上。

【学生亲眼目睹植物需要水分的事实,加深对“水帮助动植物新陈代谢,生命活动离不开水”的理解。这个活动有一定的难度,可以由教师带领几个学生做一个装置实验,其他学生观察结果。】

四、探究常见物体的含水量

1.动动手。想多种办法,把西红柿里面的水挤出来,看看它含有多少水。可以怎样做?

2.也可以选择其他含水分较多的蔬菜或水果来做实验。

3.小组讨论:用什么办法?需要什么材料?试验中注意什么?

4.小组活动,展示成果。

【通过亲自动手,想多种办法,了解植物的含水量,重点不在于准确测量谁含有的水分多少,而在于启发学生想办法并尝试。】

五、小结:

生命离不开水,水就像母亲的乳汁一样,哺育着地球上所有的生命。

课外实践:比较胡萝卜和土豆哪个含水多,有哪些方法可以证明?

【课外实践主要是激发学生思考和动手操作,组织学生讨论,归纳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得出结论。】

六、板书设计:

生命离不开水

水在动物、植物和人体内占有比较高的比例

观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

探究植物体内含有多少水





二次备课 教





记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课题 3.3.2观察水 含1课时 教学



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

科学探究:1.会用多种感官认识水,并能够在多种液体中快速鉴别出水.能用语言、文字、图画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对水的发现。

科学知识:1.知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2.知道观察物体常用的科学方法。 运用科学方法认识水的性质。 难点 选择用具,把水运到1米或更远的空桶中。 教具 每组一套学生实验材料:牛奶、白醋、糖水、水装在无色透明的容器里,准备几根筷子用于品尝。形状各异的容器、塑料袋、水。

















程 一、导入新课。

1.师:猜猜看,老师手中的瓶子里装的是什么?(教师出示装有水的瓶子(不透明),晃动几下。)

2.学生猜测

3.师:你为什么认为瓶子里装的是水(白醋、牛奶……)呢?

生:摇动瓶子的时候发出了响声。

4.教师评价:你们说的都很有理有据。无论是牛奶、水还是白醋等装在瓶子里摇动时都会发出声音。要想知道瓶子里装的到底是什么,我们该怎么做呢?

生:打开瓶盖,看一下。

生:闻一下。

……

5.师:哪种种方法是最科学的呢?我们今天就来探究一下观察物体的方法。如果4个烧杯分别装有牛奶、白醋、糖水和冷开水,你有什么办法找到冷开水?

6.分组进行实验,填好记录纸。(老师行间巡视,参与学生的实验)

7.交流、评价学生的方法。(师:你是怎么知道其它三个杯子里装的不是水的?)在判断的过程中随机板书:眼睛看鼻子闻舌头尝手摸

8.教师评价:同学们真聪明,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帮老师找到了冷开水,而且还说出了区分的方法,你们真了不起!

9.教师小结:认识物体常用的科学方法是,先用眼睛看,再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用手摸等。不了解的物体,只能用眼睛看,千万不能随便闻和尝,以免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联系一开始拿的农药瓶作进一步强调)

【利用学生原有经验,让学生通过眼看、鼻闻、舌尝等方法,从4种液体中找到水,通过分析找水的过程来强化学生对水的基本性质的认识,归纳认识物体特征的一般方法。即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用手摸。】



二、观察水、描述水。

1.师:下面我们就用刚才总结出的观察物体的方法仔细观察桌上这杯水是什么样的?把你们的观察方法和结果填在记录表中。

2.学生组内观察并记录。

3.教师巡视,表扬观察、记录认真的小组。提醒学生用上各种观察方法。

4.教师组织学生汇报,强调看哪一组选用的方法最多,对水的描述最详细。随即板书水的各种特点。(谁能用一句话告诉我们水有哪些特点?)

生:水是没有颜色、透明、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

5.评价优胜组,全班掌声表扬。

6.师小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

【通过归纳认识物体特征的一般方法,知道“眼睛、鼻子、舌头和手”这些感觉器官的共同作用,会帮助我们全面地认识物体,要求学生选用最多的方法,从而概括出水的基本特征(无色、无嗅、无味、透明等)。通过归纳认识物体特征的一般方法,知道“眼睛、鼻子、舌头和手”这些感觉器官的共同作用,会帮助我们全面地认识物体,要求学生选用最多的方法,从而概括出水的基本特征(无色、无嗅、无味、透明等)。】



三、认识液体的特征。

1.观察实验:用一个有洞的方便袋装水,水从破口处流出。

2.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看到水从袋子里流到了水槽里。

生:听到了水流的声音。

3.实验:让塑料袋中的水流进容器中,再把容器中的水逐次倒入其他形状的容器中。

4.提问:随着装水的容器的变化,水的形状也跟着发生了变化,由此可见:水有固定的形状吗?

生:没有

5.教师评价:说的太好啦!水会流动,是没有固定的形状,像具有水这样特点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液体。谁能说说水是一种什么样的液体?(组织学生反复说)

6.师小结:水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通过观察各种容器中水的样子和水流,使学生发现水没有固定形状、容易流动的特点。其实,学生对水的流动性非常熟悉,但对水没有固定形状却停留在前概念水平,如果我们给学生创造将水“倒来倒去”的机会,学生就会概括出“水没有固定形状”的特点,从而将前概念发展到概念水平。】



四、体会水的作用,感受水给人们带来的自然之美。

1.师:生活中我们处处用到水,早上起来我们就用到水洗脸刷牙,还有什么时候也要用到水?

2.生:洗澡

生:洗脚

生:浇花

……

3.师:你知道在哪些地方有水?(组织学生回答)

4.师:不过并不是所有地方的水都像我们桌上杯里的水这么清,有些地方的水就是黑的,而且发出了难闻的气味。水是生命之源,我们应该珍惜水。

【体会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感受水给人们带来的自然之美。假设没有水的世界,从而教育学生“水是生命之源,我们应该珍惜水”。】



五、探究运水的方法。

1.分组运水

教师布置任务,请各小组合作,利用已有的工具,在不搬动盆的情况下,将一只盆里的水在规定的时间内运到另一只空盆里。填好分析记录表。(水与我们的关系真是太密切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运水的游戏)

2.老师记时,学生开始运水。(依次用粗管、细管、小杯运水。提醒学生注意别把水洒到桌上)

3.教师提问:比较一下,用哪种方法运水快而且省力?

4.小组内进行讨论、填表,然后每组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5.教师:假如两只盆相距再远一些(3米),你们组又会采用什么方法运水呢?

6.学生简单讨论,设计方案。

7.师: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有没有见过用管子运水的呢?引导学生回忆。(课件适当展示)

【设计一个拓展性的运水比赛活动,旨在让学生在运水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水的流动性,间接了解有关虹吸现象的初步知识。活动中学生能体会到集体智慧的力量,感受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带来的快乐。】



六、总结,后续研究。

1.提问: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回答。

3.教师评价:你们说的都很好,希望你们课后继续观察水,把你们发现的水的神奇之处记下来,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

【根据学生对水的物理性质的基本认识,进一步研究水的毛细现象、表面张力、浮力、压力等神奇现象,并了解水的这些本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对水的性质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相信有了以上学生的亲身经历的研究活动,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课后研究的兴趣会更大。】









七、板书设计:

观察水

1.观察物体的方法:眼看、鼻闻、舌尝、耳听、手摸

2.水的特点是:水是无色的、无气味、无味道、会流动、无固定形状、透明的液体





























































二次备课







记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课题 3.3.3神奇的水 含2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水的各种有趣现象——毛细现象、表面张力现象、溶解现象,水的压力和浮力。

能指认日常生活中的上述现象。

会做水的毛细现象、表面张力、溶解现象、压力及浮力的实验。 教材分析 重点 认识水的毛细现象、溶解现象。 难点 认识水的表面张力。 教具 1.实验用品细纸条、有颜色的水等。

2.学生分组实验用品:一元硬币、滴管、水、小烧杯。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课题 3.3.4地球上的水 含2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知道淡水资源十分有限。

知道常用的节水措施。

知道污染的水对自然界和人类自身有害。

能做过滤水和咸水变淡水的实验。

知道大部分的水污染是人类造成的。 教材分析 重点 淡水资源的缺乏和水污染现象。 难点 分析数据,理解地球上缺乏水资源。 教具 教











程 一、导入新课: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

1.欣赏自然界美丽的水体。

(1)观察地球仪,认识地球上水的分布。

(2)师生共同欣赏自然界中美丽的水景,感受大大自然的美丽。2.指导学生亲身感受淡水资源的缺乏。

(1)尽管地球表面上大多数被水覆盖着,但这些水中绝大部分是海水,真正与我们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淡水却很少、很少。

(2)模拟感知地球上的水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P32页。

学生分组操作。

3.引导学生讨论淡水的用途。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充分发表意见。

(2)教师介绍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都需要水。

(3)师生小结: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都需要水。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先分组讨论发言,形成一个小组意见,写在纸上,然后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向全班发言,最后把各小组的内容张贴在教室内的墙上。

4.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浪费水现象,提出节水措施。(1)师生讨论。(2)老师补充介绍农业、工业等高科技节水技术。

三、作业:想象,如果没有水了,将会怎么样? 二次备课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课题 3.4.1常见材料 1课时 教学目标 意识到不同材料有不同性质。

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

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教材分析 重点 认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关系。 难点 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教具 1.由不同材料组成的各种物体,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物品。

2学生每人自带一件玩具。 1.材料天然材料

人造材料

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关系:人造材料来源于天然材料









二次备课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课题 3.4.2纸 1课时 教学目标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工具对纸进行研究。

能够运用语言、文字符号等多种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进行交流。

知道纸的一般特性和常见用途,并能把纸的性质和用途联系起来。

了解纸的生产过程,意识到要节约用纸。 教材分析 重点 了解纸的一些性质和特点。 难点 用形象化的方法交流研究纸的结果。 教具 做再生纸的工具 教











程 一、活动动员

1.谈话导入。??

请同学们打开书包看一看,再想一想,哪样东西最多?

2.口语交际。??

说一说,在你的记忆中,你最早一次用纸的情形你还记得吗?你用纸干什么了?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3.用一句话表达你对纸的了解。用一句话表达你想进一步从哪个方面了解纸。

4.综合表达:设计一份广告,告诉大家你想研究的内容,争取几个伙伴和你一起研究。



二、学生利用两周的时间,到网上或图书馆查阅资料,

了解纸及其文化。开展一些参观和实践操作,体验纸文化。



三、学做再生纸。

1.参观造纸厂,了解纸的生产过程???

2.自己动手做再生纸:

A.阅读制作方法???

B.看教师演示过程,听清提示。???

C.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制作

D.展示各自的作品



四、纸艺欣赏

1.布置一个纸艺展览,并对每种纸艺做文字说明。

主要有:剪纸,纸雕.刻纸.撕纸.折纸.贴纸……

2.请会剪纸,或折纸的同学为小老师,开办小艺术技巧讲座,辅导学生制作纸艺作品,并为自己的作品起名.配解说。



五、综合展示活动

1.纸文化知识竞赛?

2.看图猜带纸的成语

例如:纸上谈兵.洛阳纸贵.命比纸薄……

3.各小组上台演示各自准备的“我的纸文化之旅”五分钟交流材料,可以用图.幻灯片.文字.实物等展示对纸的了解,以及自己探究的过程和体会,并回答其他学生的提问。













































二次备课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课题 3.4.3纺织材料 含1课时 教学目标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适当的工具,对纺织材料进行探究。

能够根据材料的特性、用途、来源或其他标准对纺织材料进行分类。

认识一些常见的纺织材料,如棉、丝、毛和人造纤维。

知道这些材料的主要区别、特点和用途。

知道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教材分析 重点 了解一些纺织材料的性质差异。 难点 如何正确比较纺织材料的吸水性。 教具 学生自带各种纺织布料,放大镜、镊子、火柴等。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课题 3.4.4金属 1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进行探究金属性质的研究。

2.知道金属有光泽、遗传热、具有延展性的特点。

3.了解常见金属的性质,知道金属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金属的用途,但同时还需考虑如价格、资源以及肥料是否易于回收等其他因素。 教材分析 重点 探究金属的共同特征。 难点 探究金属具有延展性,即能变形。 教具 1.各种类型的金属段。

2.实验用的相关材料。 教











程 一、谈话导入:

师:本单元我们学习的是常见材料。在认识和研究了纸和布后,今天我们来认识和研究另一种材料——金属。(板书课题:4金属)

二、想一想,说一说

出示教材P47中的图片,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认真的想一想,同桌之间说一说,最后由小组长做记录,我们周围有哪些物品是金属制成的?人们为什么用金属制作它们?

生:用金属制作的物品有厨房用具、高压电线、奖杯、常用工具等,因为它们比较耐用.可以导电、有光泽、锐利,所以用金属制作这些东西。

师:对,这些东西用金属来制作是利用了金属的一些特性,如坚固耐用、坚硬锐利等,下面我们就接下去研究一下金属的性质。

三、实验研究金属的性质

1.光泽度实验。

(1)选择铁钉.粗铝丝.粗铜丝等材料;

(2)用砂纸摩擦它们表面;(3)比一比,摸一摸,说说有什么发现。(变光亮,有热度)

总结:摩擦变亮、摩擦生热。

2.导热性实验

把铝勺、塑料棒、木筷放在热水里,过3分钟后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塑料棒有一点热,木筷没有感觉,铝勺很烫)。

总结:铝勺导热快。

3.延展性实验

(1)裁剪一段5厘米长的粗铝丝放在钢板上;

(2)用铁锤敲打它,把圆形敲成扁形的;

(3)用尺子量一量,有什么变化?(变宽.变长)

总结:金属在受到外界压力时,形状可以发生变化,具有向外扩散的延展性。

讨论:通过以上的实验活动,我们来总结金属的性质:轻重、硬度、延展性、导热性。

金属还有其他一些性质,我们以后会学到。

学生填写实验记录单。



四、讨论

师:想一想,根据这节课所学的知识结合书本的资料,如果要制作锅、易拉罐、首饰,你会选择哪种金属?为什么?把讨论结果写在记录纸上。









































二次备课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课题 3.4.5塑料 1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将塑料和非塑料制品进行比较。

2.能够运用语言、文字、符号等多种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进行交流。

3.能概括塑料的优点,了解塑料的缺点。

4.知道减少塑料污染可以保护环境,愿意以实际行动减少白色污染。

5.知道科学家正在研制易分解的塑料。 教材分析 重点 认识塑料的优点和缺点。 难点 通过其他材料的对比,了解塑料的特点。 教具 教











程 一、活动1:认识塑料这种人造材料

1.讲解并提出问题:塑料是一种用途广泛的人造材料。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品是由塑料制成的。

2.学生思考后回答:桶.杯.汽车.电视.录音机.笔.水管等。

3.讲解:塑料的用途可真多呀!可以说塑料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材料。那么塑料与普通的天然材料作用上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呢?

4.记录两种尺子的特性:

塑料尺子木头尺子

轻便

透明

防水

耐磨



二、活动2:塑料杯遇到热水会怎样?

1.先预测:变软()变硬()不变化()

2.实验:用热水分别倒入塑料杯和矿泉水瓶内,观察有什么变化?

注意:小心别让热水烫着!

3.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小结:——————————-——-。

4.判断自己的预测正确吗?

5.关于塑料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想要了解的————————————。



三、活动3:戴手套

把塑料手套和棉花手套分别戴在两只手上有什么感觉?结果:一个凉。一个暧和。

1.认识新材料:

2.谈谈对新材料的感受。你有什么新的想法把它写下来?



四、活动四:小调查“白色污染”

1.我家一星期使用塑料袋垃圾袋有几个,是怎么处理的?

2.统计全班同学的家中一星期共使用塑料袋垃圾袋有几个?

3.提出减少“白色污染”的有效建议。













































二次备课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课题 3.5.1尽可能多的提问题 含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提问题既是人的天性,也是科学探究的起点。

2.知道问题有多种来源,可以从观察、怀疑、制作过程中提出问题。

3.能针对特定的对象和过程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 教材分析 重点 在观察、怀疑、制作过程中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 难点 在怀疑一些流行说法的过程中提出问题。 教具 课件、密封罐养好的小草、纸飞机 教











程 二次备课









科学学科三年级上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课题 3.5.2选择能够研究的问题 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寻找问题答案的方法。

2.知道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

3.能将暂时不能研究的问题转化为目前可以研究的问题。 教材分析 重点 学会如何选择可研究的问题。 难点 把暂时不能研究的问题转化为目前可以研究的问题。 教具 教师准备:两个外观一样、内放一些小物体,使质量略有不同的纸盒;方格纸若、干张、量杯、量筒、天平、绿豆、温度计、秒表、冷水、热水等。

学生准备:直尺、叶子、水杯。 教











程 一、探究“只凭我们的感觉是否可靠”

1.提出问“只凭我们的感觉可靠吗?”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2.观察教材第68页上的一幅可造成视觉错误的图片,说说图中两条直线直吗?它们一样长吗?

揭示:使用测量工具认识物体比只凭感官准确可靠。

3.出示准备好的纸盒,请学生掂一掂,能否判断轻重。

学习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二、测量树叶的长和宽

1.出示两片形状不同,大小接近的叶子,提出问题:怎么知道谁大谁小?

2.指导学生测量叶子的长和宽

3.指导学生测量叶子的面积



三、测量容积(体积)

1.认识量杯和量筒

2.指导学生使用量杯

3.测量自己的杯子能装多少水?

四、测量温度

1.认识各种温度计

2.测量冷水.热水.温水的温度。



五、测量时间

1.秒表练习

2.测一测跑50米需要多少时间



六、认识各种各样的测量仪器

1.认识教材中出现的测量仪器,请学生谈谈它们的用途。

2.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测量仪器。



七、布置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更多的测量仪器。



















































二次备课











三年级上册科学学科第1单元概要

教学

内容

简析 本单元是科学课学习的绪论单元,是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关于“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的相关要求而设计的。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大致了解科学是怎样的一门学科,科学探究是怎么一回事,引领学生走上科学探索之路,向科学素养的形成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教学

内容

标准 科学探究:

1.1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开展的—:系列活动。

2.1提出问题之“能提出与科学有关的问题”。

2.2收集证据之“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2.5结论与拓展之“能对探究的问题做出初步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1想知道,爱提问。

1.5愿意合作与交流。

2.1热爱科学,尊敬科学家,喜欢看科技书籍和影视作品。

2.2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教材

侧重

点等

分析 本单元从“理”和“行”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在认识活动的基础上认识科学,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经历探索科学的历程,使学生在理性上知道什么是科学,在感性在上感悟科学。就本单元两课构成情况上看,第1课侧重于理,第2课侧重于行。

本单元立意很高,汇聚全套教材和整个小学科学教学的核心思想和主要内容,围绕做小科学家这个大主题展开,体现出较强的人文思想:尊重孩子、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引领他们走上科学之路。同时,本单元的着眼点却很低,以儿童自身或身边发生的“小事情”为切人点,通过“小实验”、“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热爱科学,喜欢科学,喜欢科学课,尽快地进入小科学家的角色,为此,教师组织开展本单元的活动,一要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二要从现在开始抓住每个机会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经历每一次提出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增进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 教学

时间 科学是...1-2

做一名小科学家1

总课时2-3

三年级上册科学学科第2单元概要

教学

内容

简析 本单元是依据小学科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常见的植物、常见的动物、生物的基本形态结构和功能、生物的基本需求等具体内容标准建构的,是整套教材在生命世界部分的开篇,也是学生从总体上对有生命的物体(生物)建立起初步认识的一个单元。 教学

内容

标准 科学探究:

1.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收集证据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2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能做好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随意涂改原始数据;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2.3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2.4能条理清晰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辩护,阐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

2.5能把探究过程中习得的知识、过程与方法运用于新的情境中。

科学知识:

1.1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并能对常见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

1.2了解更多的植物种类,感受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

1.3了解当地的植物资源,能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1.5能简单概括植物的共同特征。

2.1知道常见动物的名称,了解更多的动物种类,感受动物世界的纷繁复杂。

2.2能用不同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能归纳某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2.3认识几个大类动物的特征,如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并能根据这些特征,对常见的动物进行归类。

3.3认识昆虫身体的基本结构。

4.1知道生物生存需要水、空气、营养和空间。

4.2知道动物靠吃其他生物获取营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1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3.2珍爱动植物的生命,不伤害它们。

3.3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大自然。 教材

侧重

点等

分析 本单元的设计按照“总——分——总”的思路,第1课从总体上引导学生建立生物的概念;第2课和第3课是在第1课基础上了解植物和动物的一些特点;第4课是总结前面的认识,对生物的本质特征进一步加以理解。从结构上看,第1课与第4课首尾呼应,第2课与第3课并列平行。

本单元以校园里的植物和动物为认识对象,容易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便于探究活动的进行。本单元涉及到的科学概念以层级形式分布在各课中,生物基本特征的认识是一级概念,只停留在学生能够接受和理解的几个方面,即:能够繁殖、长大、呼吸、吃东西、运动、对刺激有反应等。二级概念主要是认识具体动物,如蜗牛、蚂蚁、鱼等的特点。同时,本单元还注重科学探究过程技能的培养,主要是观察、交流等基础过程技能的培养。通过用语言、文字、图画描述观察结果等方法,指导学生怎样观察、怎样通过观察获得证据,促进学生基础过程技能的形成和发展。在活动中感受生命世界的丰富多彩,培养其热爱生命的情感。在第4课中,还渗透了中科院著名科学家张光鉴研究员创建的科学教育理论一相似理论,就是在两个相差甚远的事物间找相同,在两个极其相近的事物间找不同;通过找不同、找相同,提高小学生的科学意识和思维能力。 教学

时间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1

校园里的植物2

校园里的小动物3

植物·动物,人1

总课时7



































三年级上册科学学科第3单元概要

教学

内容

简析 本单元选择水的话题,作为研究地球与宇宙版块中“地球物质之二—水”的切入点,站在生命的高度,全面地、客观地认识水在动物、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引导学生真正体会到水是生命之源,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作为每一个公民,必须增强节水意识,自觉保护水资源。

学生在《我眼里的生命世界》单元中,已经掌握了生物维持生命需要吸收水分和营养的知识。从这一单元开始,将引导学生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水与生命更深层次的关系,通过一系列动手实践活动,认识水的溶解性、毛细现象、表面张力;认识全球范围的缺水问题、水污染问题等。

本单元内容与以往“水”内容相比.不再以知识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追求学科知识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而是突出学科知识的整合,强调探究过程中的体验,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看待水,将有关水的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下,使学生体会到联系生活的教育所带来的魅力。老师们切记:水单元重点不是教知识、记结论,而是从生命的角度认识水。 教学

内容

标准 科学探究:

2.1能提出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能清晰表述自己的问题。

2.2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能根据需要,从更多渠道查阅有关资料。

2.3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

1.1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并加以描述。

3.1知道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知道海水是咸的不能直接饮用,淡水只存在于河流、湖泊、冰川及土壤中,淡水资源是有限的。

3.2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3.3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扩张现象。

3.4意识到水与生物的密切关系。

3.5知道水域污染的危害及主要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1想知道,爱提问。

1.5愿意合作与交流。

3.1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3.3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大自然。

4.1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教材

侧重

点等

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由《生命离不开水》、《观察水》、《神奇的水》、《地球上的水》四课组成,第一课通过让学生畅谈生命离不开水的话题、亲手做“水是动植物体内重要组成部分”的实验等,从多角度认识水的重要作用,理解水是生命之源的真正含义。第二、三课的内容是从一般地认识水到了解水的许多特殊性质;既有让学生关注水,认识到水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目的,也有承上启下,让学生理解水的不均衡分布、水污染的作用。同时也渗透了一些浅显的水的物理性质,为中学阶段的学习打下一些基础。第四课,以水在地球上的分布为话题,说明人类面临的严重问题一水资源危机,渗透了科学、社会、技术相互联系的思想,深化学生对水的全面认识。 教学

时间 生命离不开水1观察水1

神奇的水2地球上的水2

单元总结1总课时7





















































三年级上册科学学科第4单元概要

教学

内容

简析 本单元是根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材料的性质、用途,以及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等方面的内容来建构的。通过参与学习和研究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物体是由各种各样的材料组成的,材料是多种多样的,各种材料的性质是不一样的,人类在选择、应用材料时,不仅要考虑需求,而且要考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教学

内容

标准 科学探究:

1.1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1.4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上形成种种解释。

1.5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科学知识:

2.1知道物体是由不同材料组成的,并能按材料对物体进行分类。

2.2认识某些材料的性质,根据这些性质对材料进行分类。能将材料的特性与它的用途相联系。

2.3能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意识到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不断在发明新的材料。

4.2知道材料的利用对人可能有利,也可能有害。正确使用材料,注意安全与健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3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2.3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4.2乐于试用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关心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教材

侧重

点等

分析 本单元在结构上呈现出明显的发散性,把概括介绍常见的材料作为总领的发散点,独立设课,成为一级研究其后,分别以纺织材料、纸、金属、塑料以纺织材料、纸、金属、塑料为研究对象,展开平行的四个次级研究主题,以此来引领学生识一些常见材料的性质和特点。

本单元从题材看十分适合对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在《纸》的研究中,渗透了保护纸的原材料一—木材资源的教育织材,让学生对未来的服装材料进行大胆设计;在《金属》一课中,让学生综合考虑材料的多种性能,进行相关物品的选材设计;在《塑料》一课中,让学生思考塑料带来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方法。 教学

时间 常见材料1纸1

纺织材料1金属1

塑料1总课时5

三年级上册科学学科第5单元概要

教学

内容

简析 本单元是根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有关科学探究的性质、过程和方法的有关论述来建构的。通过指导提出问题以及提出适合小学生探究的科学问题,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知道科学探究是为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能通过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提出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从而打下实施科学探究活动的坚实基础和形成科学探究意识的良好开端。 教学

内容

标准 科学探究:

1.1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2.1提出问题:能提出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能清晰表达自己的问题,能从问题中筛选出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1想知道,爱提问。

2.2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教材

侧重

点等

分析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的内容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另一部分为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包括这样一些步骤:提出问题一收集数据——分析加工数据——交流质疑——作出结论。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活动的起点。

在展开第一研究主题,即怎样多提科学问题的过程中,从儿童爱提问的天性出发,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中,针对具体的环境、活动、结论提出问题,让学生在一系列提问活动中懂得从哪些方面提出科学问题,为实现本单元目标奠定内容基础,为下一主题“提好问题”做好准备。

第二研究主题以第一研究主题的顺利开展为条件,以活动与载体,教会学生在分析的基础上对众多问题进行筛选,懂得如何选择问题以及如何获取问题的答案,从而最终实现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怎样正确提出科学性问题。

本单元为科学探究的专项技能训练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以下两点有充分的认识,才能上好这个单元。

1.小学生提问的特点。

2.课堂教学调控方面的考虑。 教学

时间 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2

选择能够研究的问题2

总课时4

献花(0)
+1
(本文系zjr56829504...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