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脱肛就是常见的例子
2014-09-28 | 阅:  转:  |  分享 
  
脱肛就是常见的例子,董师亦常以通宵穴治头痛,也是此原理之运用。

3.头脚对应:头顶对应于脚底,常以涌泉穴治头顶痛,也可用百会治脚底痛。

(九)前后对应法

人身前后胸腹及腰背也有着阴阳对应,临床上有俞募穴的应用,此为人所共详,而腰背胸腹局部之间也相互对应,例如腰部疼痛,可在其对应之腹部位置针刺,取得平衡调和,即可达到止痛目的,比如说:腰部肾俞部位痛,肾俞距腰脊命门穴一寸半,可以在腹部天枢穴(距肚脐二寸,肚脐与命门穴相对)内开五分针刺。此外头部也有前后对应,例如常以项前之承浆治颈部强硬及疼痛;以颈部之哑门治疗口喉不能发声及吞咽等。

二、针法

上述各种对应法之取穴,一般先辨知病痛点属于那一经格,然后选一对应法在其对应部施针。取穴以同名经为主,例如肩痛患处在手阳明即手太阳经部位,若以「手脚逆对法」取穴,则可取足踝部足阳明及足太阳穴位施治。又如鼠蹊部痛,痛点为足阳明经所过,若按「手足顺对法」可取肩部手阳明经穴施治(肩颙穴有效);若按「手足逆对法」则可取手掌部手阳明经穴位施治(灵骨穴有特效)。

若对应部位无十四经穴位可取,则可在对应部位找压痛反应点针治,或按比例找部位施治,或取最邻近之穴位施治,都能收到疗效。例如承山穴痛,可在前臂部太阳经中点取穴。



上述各种取穴,按经验以左取右,右取左为佳,至于任督脉之病痛,则以任脉取少阴经,督脉取太阳经为主(因少阴夹任,太阳夹脊)。



46

手足逆对















手躯顺对

足躯逆对

足躯顺对

手躯逆对

躯干

47













伍谈「体应全息」针法应用

体应针法包含体与体之对应,及体与脏之对应,可以说是全息针法的一部份,也是董氏奇穴学之中心思想之一,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可以找到其刺法渊源。许多古人的经验也与此相合,目前虽也能看到些零星的应用经验,但整体性全面性的论述并不得见,这理综合董师景昌及个人近四十年之临床经验,将理论与临床做一简要阐述。体应全息亦称「刺五体法」即:以骨治骨;以筋治筋;以脉治脉:以肉治肉;以皮治皮。又可以五体治五脏,其原理及源流应系来自《内经》。董师应用颇多,个人应用尤多,现分述如下:

第一节以体治体

一、以骨治骨

以骨治骨相当于古法之刺骨法,《刺齐论》说:「刺骨无伤筋」,此一刺法之要则有二,

一是进针抵骨,此法相当于《内经》之《输刺法》。《官针篇》说:「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

二是贴骨进针,此法相当于《内经》之《短刺》,《官针篇》说:「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董氏奇穴贴骨进针之穴位甚多,进针抵骨之穴位也不少。清代周孔四先生在《周氏经络大全》说:「凡病在内而上下行者,经脉也;左右行者,络气也。其为穴也,经行至此而为之凝,故穴必附于骨。」。

近代研究有「骨膜传导」之说,骨膜富含神经及血管,针刺抵骨或贴骨,透过骨膜传导,治疗一些骨关节的疾病,效果甚佳。例如灵骨贴骨治坐骨神经痛特效〈配大白贴骨更佳〉;人中、后溪、束骨均能治疗腰颈骨刺,配风市穴抵骨更佳。灵骨贴骨治疗脚跟骨刺甚效。加取束骨穴贴骨牵引更佳。曲池穴贴骨进针治肱骨外上踝炎〈网球肘〉;太冲贴骨治手脚痛,尤其是治疗膝痛更有效。

48













二、以筋治筋

以筋治筋相当于古法之刺筋法,《刺齐论》说:「刺筋者无伤肉」,此一刺法之要则有二,一是刺在筋上,此法相当于《内经》之《关刺法》,《官针篇》说:「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一是刺在筋旁,此法相当于《内经》之《恢刺法》,《官针篇》说:「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这两种刺法,对于治疗筋病效果均甚佳,包括身体的拘挛,强直,抽掣,弛缓皆有疗效。例如董氏奇穴之「正筋」穴在阿基利斯腱之大筋上,刺入筋中,治疗颈项强直及疼痛甚效,治疗腰扭伤效果亦佳。再如尺泽穴位于大筋旁,贴筋刺入尺泽穴,可治全身拘急挛缩的病变,治疗五十肩之肩臂强硬不举,治疗手掌挛缩不伸,都甚为有效,治半身不遂也极为常用。因本穴为肺(金)之子(水)穴,泻之能使金不克木,筋自然就舒弛伸展。但又何尝不是以筋治筋之作用?其它如承山、阳陵能治筋病,也都可以说是此一刺法及理论的应用。

三、以脉治脉

以脉治脉相当于古法之刺脉法。《刺齐论》说:「刺脉无伤皮」,此一刺法亦有两种,一种是刺络出血,即刺血疗法;《官针篇》中的络刺、豹文刺、赞刺可说均属此法之范畴。《官针篇》说¨「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故也,以取经络之血者。」;「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是谓治瘫肿也。」。另一种刺法,则是刺入至大血管〈动脉〉旁,不伤血管不出血,紧贴血管以治血管之病,此种针法在古书未见记载,为董师常用之针法之一,亦当属刺脉法。

刺络法临床极为常用,对于难病及痼疾有特殊疗效,对于急性大病及热病也常有极好之疗效。因临床应用实在太多,不克在此一一列述,仅举出数例,便足以了解此法应用之广泛及实用。如:在十二井穴刺出血可治中风昏厥、高热、咽喉肿痛…等。在委中刺血可治后头痛、颈项腰背痛、坐骨神经痛、腰扭伤、下腿痛、痔疮、疮痈、霍乱、急性吐泻……等。在肘弯点刺出血可治五十肩、手臂痛、



49













气喘、心脏病、霍乱…等。在耳背刺血可治眼病、口歪眼斜、皮肤病、失眠、多汗等均甚效。董师另采「泻络远针」法,在背部刺血治脚痛、膝痛、在下腰刺血治上臂痛,在小腿之四花中、外穴刺血治躯干之内脏病甚效,都是很平常的用例。尤其难能者,董师常采取贴脉治脉之法,此法对一般人并不陌生,如各书所载「脉会太渊」,以太渊穴治疗各种血脉之病,早即为针灸医师索所熟悉,董师更将此法发挥,应用范围更广。例如地宗穴,贴近动脉,主治「能使阳症起死回生,心脏病及血管硬化」;又如火硬穴及火主穴下有太冲脉经过,亦常以此治血脉病。

四、以肉治肉

以肉治肉相当于古法之刺肉法。《刺齐论》说:「刺肉无伤脉,刺肉无伤筋」,《官针篇》中的浮刺、分刺、合谷刺可说都属刺肉法。《官针篇》说:「浮刺者,旁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分刺,次分肉之间也。」「合谷刺,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浮刺为刺浅层的肌肉,亦可采斜刺或横刺,治肌急而寒就是治肌怕冷及挛缩拘急等。分刺则是刺较深层的肌肉,治疗肌肉痛,麻木不仁或萎缩。

合谷刺则是直刺至一定深度后,将针提至皮下,再向左右或前后各斜刺一针,形同鸡足般的「个」字,治疗感受风寒湿所致的肌痹症。

例如临床上常以合谷、曲池、手三里、足三里及大腿驷马穴等肉多处治疗肌肉萎缩甚为有效,虽说「萎症独取阳明」,又怎能说不是以肉治肉的疗效使然呢?这些穴位治疗肌肉挛缩拘急或末梢神经沿炎亦有效。承山及肩中在肌肉较多处,治肌肉病亦甚效。

五、以皮治皮

以皮治皮相当于古法针灸的刺皮法。《刺齐论》说,「刺皮无伤肉」。《官针篇》中的毛刺、半刺即系刺皮法。《官针篇》说:「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毛刺叙述刺浅恰如毫毛之浮浅细微,手法轻虚;半刺则指浅刺,浅内疾发亦如拔毛状,也可说类同毛刺,只

献花(0)
+1
(本文系岳川一书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