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第一章认识大洲
2014-09-28 | 阅:  转:  |  分享 
  
认识大洲

单元整体说明

单元教材分析

七年级下册包括三章内容:第一章:认识大洲,第二章:了解地区,第三章:走近国家。本册书主要是世界区域地理的内容。在七年级上册中学生已初步了解了全球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方面的总体概况。本册书中的第一章认识大洲的学习,将为了解地区和走近国家的学习奠定基础。认识大洲起着承上启下,贯通全书的作用。

“亚洲和欧洲”一节,亚洲知识是一条“明线”,欧洲知识是一条“暗线”。本节主要介绍了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以及人口和国家的概况。通过对亚洲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描述总结出分析大洲自然地理特征的方法,然后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和地图分析出欧洲的地理位置、以平原为主的地形特征和海洋性特征显著的气候。本节还介绍了亚欧两洲的人口分布、民族、人种的构成以及国家等人文地理概况。选学课文中由亚洲的经度位置引出时区的概念及规定,是一种知识点的补充,让学生学会简单的区时和日期换算。本节教材的设置,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图与资料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对比、归纳和综合等多方面的能力,另外还有地理计算能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非洲”一节,通过读图让学生了解非洲的地理位置和以高原为主的地形,并通过阅读材料补充了本区极具特色的地形----东非裂谷带和撒哈拉沙漠。由非洲的纬度位置分析得出非洲气候以热带为主,因赤道从中部穿过所以气候类型呈南北对称分布。学生活动部分还插入了有关非洲主要河流——尼罗河和刚果河的对比思考题,从而让学生自己分析并掌握这两条河流的主要水文特征。本节还从矿产、动植物资源方面介绍了本洲是“富饶大陆”。在最后说明本洲还存在严重的人口、环境和发展问题。

“美洲”一节,首先通过正文,介绍了“新大陆”这一称呼的来源,以及南北美洲的划分、拉丁美洲的概念,还有主要国家及其居民与语言的差异。通过阅读材料补充相关知识,要重点讲解其中涉及到的国际日期变更线的知识。教材还比较了北美洲与亚洲气候的异同,以及世界四大河流的比较,加强了前后知识的联系,教给了学生一种重要的学习地理的方法。教材从地形、气候等方面介绍了南北美洲自然环境的特征这是本节的重点,而其中北美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是难点,这部分教材还穿插了学看气候图的阅读材料(二)。教材以阅读材料的形式让学生了解了美洲的居民构成,特别强调了南美洲数量和比重都较大的混血人种。又通过对发达国家——美国、加拿大与发展中国家——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经济发展状况的对比说明了大洲内部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单元知识结构













单元整体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指导学生分析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及表现,让学生结合已学的气候知识,分析并解答出有关欧洲气候的思考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综合归纳、对比分析等能力

3.通过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亚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亚洲境内著名的湖泊。让学会从欧洲气候和地形入手,学习欧洲河流特征,了解欧洲著名的河流。

4.读“亚欧人口分布图”,说明亚洲的人口分布,分析亚洲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了解亚欧两洲的人种和民族的组成,学会阅读“亚欧政区图”。

5.通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培养学生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能力。

6.运用地图了解非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了解非洲政治地图的演变。

7.通过地图和资料的分析,了解非洲的分区概况以及非洲主要人种的分布。

8.通过读图,了解非洲的地形特征、海陆轮廓的特征以及特有的地形区及分布。

9.通过对气候资料、地图的分析了解非洲以热带为主的气候及气候类型对称分布的特征。

10.从矿产资源、动植物资源等方面了解非洲丰饶的物产。

11.运用地图,了解美洲大陆的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及其交通地位。

12.掌握拉丁美洲的概念,以及这里的居民组成和语言与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的差异。

13.通过析图,掌握北美洲和南美洲气候的特征,突出北美洲地形对北美洲气候的影响。

14.通过实例说明美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使学生了解部分美洲国家的主要经济部门。

15.在白令海峡的阅读材料中,介绍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概念并学会计算两侧的日期,培养学生的地理换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亚洲地形特征,使学生掌握地形特征的分析方法,并在阅读地图和材料总结出欧洲地形的特点。

2.学会用对比的方法了解尼罗河和刚果河的水文特征。

3.利用相关地图,分别了解两大洲自然环境在地形方面的特征,使学生逐步学会熟练地掌握对比分析法了解地理事物的异同。

4.通过阅读材料“学看气候图(二)”,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死海以及亚欧人口问题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里理念教育。

2.通过非洲人口的增长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各国的主要农产品的分析,让学生了解非洲是一个存在着严重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的大洲,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人口观、资源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

3.通过阅读美洲居民的材料,使学生受到有关人口史的教育,并能了解美洲的居民构成。

单元重难点一览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亚洲高原山地为主的地形和复杂多样的气候

2.高原为主的地形

3.南北各异的自然环境 1.欧洲气候特征

2.炎热的气候

3.北美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4.区时和日期换算 单元学情分析

学生在七年级上册书中已初步了解了全球自然地理、人文地方面的总体概况,具有一定的识图认图能力,也初步培养起了对世界地理的一定兴趣。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强,渴望了解自己生活空间以外的知识,这些都是进行本章教学的优势。但是这是学生以第一次进行区域地理的学习,空间概念不强,识图析图的能力不高,对比分析和综合归纳的能力也有待进一步培养,这是本章学习的困难所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各大洲的独特风貌,奇异的风土人情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创造融洽愉悦的情景,设置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会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接受能力比较强,只要掌握了学习区域地理的有效方法,会对后面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单元教学建议

1.本章的学习学生开始大量接触区域地理地图,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也是学习地理的捷径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地图的作用,教会学生看图、认图、描图、析图,学会通过地理图表提取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会通过地理图表掌握区域地理知识。

2.加强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分析大洲自然地理特征须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湖和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要素入手。具体来讲,可以从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和半球位置三方面来分析、经纬度位置和半球位置三方面来分析地理位置的特征;从地形类型、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地势起伏状况、地形分布以及特色地形等方面分析地形特征;从气候成荫、主要气候类型以及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分析气候特征。大洲的人文地理特征的分析主要是从本洲的人口数量和增长状况、居民构成、主要人种和国家分布、大洲内经济发展水平和主要经济部门及分布等方面进行评价。对比分析法和综合归纳法是学习地理的常用方法。

3.本章内容离学生的生活空间比较远,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兴趣,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创设宽松愉悦的气氛,设置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励学生去大胆探究甚至质疑。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查找资料,不断拓宽视野。

单元课时分配

本章内容共包含三节,可用9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节亚洲和欧洲3课时

第二节非洲3课时

第三节美洲3课时





第一节亚洲和欧洲

教学内容

本课时内容在教材第2-14页。具体教学内容包括亚洲和欧洲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人口和国家,以及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简单的时区和日期的换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阅读地图,说出亚洲和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运用亚洲地形图,能说出亚洲的地形特征及主要地形区,掌握地形特征的分析方法,并在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总结欧洲地形的特点。

能正确阅读亚欧气候类型图,分析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及表现。结合已学的气候知识,分析并解答出有关欧洲气候的思考题,从而提高读图、综合归纳、对比分析等地理能力。

阅读亚欧地形图,归纳出亚洲的河流特点,了解亚洲著名的河流和湖泊。从欧洲地形和河流入手,解释欧洲河流特征,了解欧洲著名的河流。

阅读亚欧人口分布图,说明亚洲人口分布特点,分析亚洲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了解亚欧两洲的人种和民族的组成,学会阅读“亚欧政区图”

初步学会分析地形、气候、河流及人口分布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亚欧人口问题的学习,培养正确的人口观念。

通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培养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本节主要采用“读图分析法”、“比较法”、“讨论法”、“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展开教学。在采用读图分析法时,要充分利用大量的数据、景观图片等资料以及各种专题地图,尽可能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在读图、分析图和资料等方面的能力。可以用对比的方法来分析亚洲和欧洲各种地理因素之间的相同和差异之处,在老师引导学生分析亚洲的各种地理要素后,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学习欧洲的各种地理要素,以合作学习促进他们的自主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对比、归纳和综合知识等方面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在本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地图,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他们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2.通过亚欧人口问题的学习,培养正确的人口观念。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亚洲和欧洲的位置、地形、气候和河流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

亚洲气候的特点及成因、时区和日界线的判断及简单的换算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突破

初中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想象力丰富,但注意力不够集中,所以本节的学习要从兴趣入手,利用地图、资料、辅助图片、投影、录像、电脑等各种手段和方法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时区和日界线的知识时,可以从《环球八十天》这个故事入手,问学生这个旅行者为什么多计算了一天?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好奇心,产生了解这个问题的兴趣,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产生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学生已经学习了半年的地理知识,已具备了一定的经验性逻辑思维能力和读图识图的能力推理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较弱,故本节课教师在各个环节要尽力通过学生的亲身感受和体验来启发他们的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完成读图识图——析图、总结规律——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本节教学需要选用地球仪、亚洲和欧洲的地形挂图、亚欧两洲的空白地形投影图、亚欧两洲的气候图,他们的使用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从具体的表象入手,丰富直观,是学生的好帮手。

向学生提供必要的纸片用来进行课堂贴图游戏。

学生准备

1.复习七大洲的位置及分界线、五带的划分、经纬线等方面的知识。

2.能分析分层设色地形图、气候类型图等基本地理地图。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导入新课。 1.复习导入。 2.出示地图,指导学生分析亚洲的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 2.分析欧洲地图,归纳出欧洲的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 3.利用地球仪和时区挂图讲解时区和日界线的知识。 3.学生通过演示地球仪、分组讨论,培养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能力。 4.引导学生分析亚洲的地形图,了解亚洲地形的特点。 4.学生分析欧洲地图,归纳欧洲的地形特点。

一、亚洲和欧洲的位置和地形

教师活动

提问导入:亚洲是我们生活的大洲,欧洲是一个经济比较发达的大洲,学生对了解比较多,让学生说出他们所了解的亚洲和欧洲各方面的知识。

2.指导学生利用地图分析学习本节的主要内容——亚洲的位置(包括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

(板书:一、亚洲的位置)

3.指导学生分析位置应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入手,让学生分析说出亚洲的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

分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加深对位置这部分知识的了解:

根据纬度位置判断亚洲所跨温度带。

②根据经纬度说出亚洲的半球位置。

③根据地图说出亚洲和欧洲、亚洲和非洲、亚洲与北美洲的洲界线。





4.教师小结:了解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主要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两方面进行分析。

(板书:1.海陆位置2.经纬度位置)

5.根据学习亚洲位置的方法和步骤,让学生自己分析欧洲的位置。

(板书:3.欧洲的位置)



时区和日界线是本节的难点

从《环球八十天》故事入手。

(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产生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第二步教师利用《世界时区》挂图详细讲解时区和日界线的变化规律。

第三步指导学生画表示时区和日界线的数轴,并会利用数轴计算不同时区的区时。

(板书:三、时区、区时、日界线)

7.采取小组竞赛的方法,完成教材第4页活动的第2题,教师要对竞赛的过程和结果做出鼓励性的评价。 学生活动 “说一说”,让学生说出他们所了解的亚洲和欧洲各方面的知识。





2.各组学生参照地图画出一幅包括亚洲简图。要画出三条线:66.5oN、23.5oN、0o的位置。标出濒临的海洋。



3.分组讨论









寒、温、热三带。

跨东西两半球

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高加索山脉、黑海海峡、苏伊士运河

白令海峡



4.课堂提问小结:了解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从哪几方面入手?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5.讨论总结出欧洲的地理位置,每个小组简单汇报。





6.学生:故事中的这个旅行者为什么多计算了一天?提出疑问,展开讨论。







听教师讲述。



学生画表示时区和日界线的数轴,并会利用数轴计算不同时区的区时。

7.每个小组派代表利用黑板上的挂图演示区时是如何换算的。 (板书:四、亚洲的地形)

8.学生阅读P2页的分层设色地形图,找到亚洲境内分布范围最广的颜色,根据高度表,判断出亚洲境内分布范围最广的地形类型是海拔超过1000米的高原山地。

然后分析P6页活动第一题,了解到亚洲是除南极洲以外平均海拔最高的一洲,而且还拥有世界最高峰和世界陆地的最低点。

9.教师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亚洲地形的其他特征。

①亚洲高原、山地主要分布在哪里?

亚洲大陆四周有哪些大平原?

亚洲地势有何特征?通过提问总结出亚洲地势的特征:中间高,四周低。





10.以游戏的方式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

游戏过后,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价。

游戏:让学生把相关的地理事物,用标牌粘到《亚洲空白地形图》相应的位置。



11.教师出示《亚洲地形图》,让学生分析亚欧大陆东侧、东南侧的一组弧形群岛的特点和成因。让学生找到这些群岛并说明这些群岛的特点。

(结合上学期已学的知识来分析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完成知识的迁移和深化。)



8.学生阅读P2页的分层设色地形图,得出亚洲地形的第一个特征:亚洲的地形以高原和山地为主。



讨论得出:

得出亚洲地形的第二个特征: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

9.在《亚洲地形图》中找出相关的地理事物:

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

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印度河—恒河平原

日本群岛马来群岛中南半岛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死海



10.到亚洲空白地形图上粘贴相应的地形区名称。







11.地形崎岖,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并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这些群岛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板块交界处地壳异常活跃,导致火山地震频频发生。 12.指导学生小结学习大洲的地形特点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板书:五、欧洲地形特点) 12.让学生通过练习分析总结欧洲的地形特点. 本课总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了解亚洲和欧洲,掌握了学习一个大洲的自然地理概况的基本过程,如何确定一个大洲的位置?如何说明一个大洲的地形特点,同学们应该能举一反三,利用这些基本方法去分析了解其他大洲的自然地理概况。我们还简单了解了时区和区时知识,掌握了简单的区时换算,这对我们的生活将非常有用。

板书设计

第一章第一节亚洲和欧洲

亚洲的位置

海陆位置

纬度位置

欧洲的位置

时区、区时日界线

亚洲的地形

亚洲地形的三大特点

亚洲最具特色的地形

欧洲地形的特点

探究与拓展活动

有一艘海轮,从美国洛杉矶出发,横渡太平洋,很快就要接近日界线了,船员们议论如何过好元旦,有的船员说:“过日界线的机会可不多得,我们最好在24小时内过上两个元旦。”有的船员说:“那怎么可能?”你认为可不可能?为什么?如果一对双胞胎,妹妹比姐姐晚出生一刻钟,但户口上的出生日期却比姐姐早一天,这是怎么回事?



教学步骤(第二课时)

二、亚洲和欧洲第二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1.学生复习回答有关的问题。 2.引导学生分析亚洲气候的特点 2.学生分析地图讨论回答问题。 3.指导分析欧洲气候的特点。 3.学生分析并完成活动题。 二、亚洲气候特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复习提问导入

①地球上的五带如何划分?

②说明亚洲的纬度范围。

③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说明:这几个问题对解释亚洲气候的特点及成因起着重要的作用。

2.亚洲的第一个特征——气候复杂多样。

先让学生分析地图回答问题,再引导学生分析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从纬度、地形等方面)。

①找出亚洲所有的气候类型。

②亚洲缺少哪种气候类型?

(板书:六、亚洲气候的特点

1.气候复杂多样)

3.亚洲气候的第二个特征——亚洲气候的大陆性特征显著。

(板书:2.大陆性特征显著)



4.亚洲气候的第三个特征——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气候显著。

季风气候的特点和成因是本节的一个难点,可先从季风气候入手,复习季风的定义(因季节不同风向完全相反的风即季风),然后分析图1—8,图1—9,用比较法,比较冬季风和夏季风的发源地、风向、性质和对气候的影响.

(3.季风气候显著)



5.指导学生交流学习心得,总结学习气候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6.教师在学生分组讨论时,要指导学生归纳出,根据气候资料判断气候类型的方法和依据。

7.欧洲的气候:指导学生分组讨论第8页活动第1题至第6题,采用分析亚洲气候的方法和步骤,来分析了解欧洲主要的气候类型、气候成因、气候特点。

(板书:七、欧洲的气候) 1.学生思考并回答几个问题











2.学生分析第7页图1—7,



学生讨论并得出结论

亚洲缺少温带海洋性气候









3.结合图1—7和活动,原分析出亚洲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亚洲内部有大量的温带沙漠气候及其成因。



4.完成下表:(检测学生对季风的掌握情况)



发源地

风向

性质

对气候的影响



冬季风











夏季风













5.学生分组讨论总结。





6.归纳学习气候的方法。





7.在老师指导下对欧洲的气候类型、成因进行分析。

本课总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读图、分析地图的方法学习了亚欧两洲的气候特点,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图来分析一个大洲气候特点的基本方法,通过对比了解了冬季风和夏季风的成因和不同特点。气候受多方面的影响,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并对一个地区有着深刻的影响,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要联系所在区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特点等综合考虑,才能真正了解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





板书设计(接第一课时)

亚洲气候的特点

气候复杂多样

大陆性特征显著

季风气候显著

欧洲的气候

探究与拓展活动

为什么东亚的季风最显著?

为什么人们常用“北风呼啸”和“微风拂煦”分别来形容冬季风和夏季风?

三、亚洲和欧洲第三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1.学生复习回答有关的问题。 2.引导学生分析河流和河网分布的特点 2.学生分析地图讨论回答问题。 3.指导分析欧洲河流的特点。 3.学生完成活动题。 4.了解亚洲的人口和国家。 4.看图、分组讨论完成。 三、河流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通过提问导入

你知道长江在世界大河当中的地位吗?



(板书:八、亚洲的河流)



2.指导学生在亚洲地形图上找到亚洲主要的河流和湖泊:

①注入太平洋的河流。

②注入印度洋的河流。

③注入北冰洋的河流。

④最大的湖泊——里海。

⑤世界上湖面最低、盐度很高的湖泊——死海。

⑥最深和湖泊——贝加尔湖等。

3.通过填图练习,掌握这部分知识。

(板书:1.主要的大河)

4.指导学生分析亚洲河网分布的特点,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提醒学生水是顺着地势从高处向低处流,





5.指导学生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还受海陆轮廓、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板书:2.河网特点)

让学生在图上找到锡尔河和阿姆河,并找到他们注入的内陆湖泊——咸海,让学生分析这两条河流和长江的注入处有什么不同。指导学生分析出有的河流最终不能注入海洋,这就是内流河。

引导学生通过看图得出亚洲河网的另一特征—内流区面积广大。



6.在分析欧洲河流之前,可让学生先回顾欧洲地形、气候、海陆轮廓等特征,然后让学生逐一说明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导致欧洲呈现的河流特征,



7.课堂小结:亚洲的河流受地形、气候、海陆位置和轮廓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两大特点。 1.回答老师提问。

了解长江不仅是我国最长河流,也是亚洲最长河流,是世界第三长河,突出长江地位。



2.学生根据教师要求分组在图上查找相关内容。















3.在空白图上填出以上内容



4.复习亚洲地势特点.

分组讨论得出:亚洲河流流向特征是顺着地势从中部的高原山地向四周的海洋呈放射状分布。



5.分析内流河不能注入海洋的原因,(地域辽阔,内陆地区距海洋较远,降水少,河水很难经过长途跋涉注入海洋。)









讨论得出结论:内流区面积广大。







6.学生一起探索欧洲河流的特点。









7.做第11页活动题,加深对欧洲河流各方面情况的了解。 四、人口和国家

1.通过录像导入:放一段录像资料,放映亚欧人种、民族特色、人口分布密集区和人口分布稀疏区,甚至无人区等人口分布特点的景观。

由这些直观资料引人到亚欧人口部分的教学。

(板书:九、亚洲的人口和国家)

2.亚洲人口概况

教师通过提问完成了解学生搜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

①世界总人口数是多少?

②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是哪个大洲?

③你知道亚洲人口最多的国家吗?

你知道亚洲人口超过亿的国家吗?



3.欧洲的人口和国家:

(板书:欧洲的人口和国家)

让学生阅读“欧洲的人口与国家”的资料和亚欧人口分布图,分组采用比较法,讨论对比亚欧两洲在人口方面的不同。



4.指导学生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教师要提示学生人口的分布是由自然、经济、社会、历史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形成的,而自然条件是人口分布的基础,让学生结合已学的亚欧两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5.通过讨论学习,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口观教育。

分组讨论亚洲、欧洲分别存在着的人口问题主要是什么?它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发展带来了哪些不利的影响?



6.“亚洲的民族”和“亚洲政治地图的变化”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图片、制作小课件,课堂由学生解说、讨论。 1.学生观看录像,观察、感悟。













2.学生回答问题。















3.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比较:①总人口数。②人口密度。③人口自然增长率。④人口分布密集区。⑤人口分布稀疏区。通过对比了解亚欧两大洲人口状况的不同。





4.学生分组讨论活动第3题,来了解农业与人口分布的关系,理解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









5.讨论老师布置的题目,并适当笔录。











6.利用本组课件和资料等进行展示汇报。 本课总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讨论了亚欧两洲的河流,河流对于一个地区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河流特点与地形、气候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学习的时候应重点把握这一点,理解地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

亚洲和欧洲的人口各有鲜明的特点,学习时要重点抓住其各自最突出的特点进行了解,并理解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

板书设计(接第二课时)

八、亚洲的河流

主要的大河

河网的特点

欧洲的河流

九、亚洲的人口和国家

欧洲的人口和国家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运用学到的从一个区域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分析河流特征的方法来尝试分析家乡河流特征。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从海陆位置看,亚洲东、西、南三面分别濒临床、、,西与相连,西南与邻,东隔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2.我国采用首都北京所在的的区时,也就是“时间”,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时间。

3.亚洲的地形以、为主,是除以外海拔最高的大洲。亚洲拥有世界最高的

山峰,最高的高原。

4.亚洲面积广大,地跨、、三带,且地形复杂多样,除气候外,世界上的各种气候在亚洲都有分布。

5.亚洲最长的河流为,居世界第位,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此河在我国境内

称河。

6.对比亚洲和欧洲地形特点的差异:

洲名

内容 亚洲 欧洲 平均海拔高度 相对高度 主要地形类型 地形分布特点

7.请分别列举亚洲和欧洲的世界之最:(每个洲列举三个)









8.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季风气候最典型,是因为:

A纬度跨度大 B经度跨度大

C海陆差异大 D地形类型复杂多样

9.全球共划分为()个时区

A12个B23个C24个 D25个

10.以下亚洲各气候类型中,分布地区最广的是:

A温带季风气候 B热带季风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个性练习设计

根据下图,完成表格:

教材第二阶段页图1-8和图1-9





月份 风向 风自陆地吹向海洋

还是海洋吹向陆地 对降水的影响 1月 7月

根据下列材料绘制该城市的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的柱状图: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气温(摄氏度) 3 4 7 10 14 17 19 18 16 11 7 4 降水(毫米) 54 43 32 38 52 50 55 62 51 49 50 49



据图判断,该地属于气候。

气候特点为。

该种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

3.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为:

A巴拿马运河 B苏伊士运河 C土耳其海峡 D马六甲海峡

4.当北京时间为2004年1月10日1时,华盛顿(西五区)的时间是:

A1月10日1时B1月10日14时C1月9日12时D1月9日22时

教学探讨与反思

本节采用大量的数据、景观图片等资料以及各类专题地图来介绍亚洲的地理特征,帮助学生分析欧洲地理的特征,有利于提高学生在读图、分析图与资料、空间思维、对比、归纳和综合等多方面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地理计算能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补充资料

北半球的“寒极”-奥伊米亚康



奥伊米亚康是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地区的一个小镇,它位于雅库茨克东北约见550千米处的因迪吉尔卡河上游,是地球上有人定居的大陆上最寒冷的地方.这里全年平均气温在15゜c左右;12月至次年1月,昼夜气温均在-45゜c以下,绝对最低气温曾达到-78゜c(1933年),被称为北半球的“寒极”.同时,这里又是世界上年温差最大的地方,气温绝对年温差达101.8゜c。

奥伊米亚康之所以特别寒冷,主要是由纬度和地形决定的.它地处北极圈以内,温暖的海风根本吹不到,特别是其所在地奥伊米亚康盆地,底部海拔700-750米,东、西、南三面被海拔2000米左右的山地包围,只有北面向北冰洋敞开大门,所以南面的暖空气被挡住,而北面来的冷空气却长驱直入,并在谷地中停滞下来,本来这里太阳辐射少,气温就很低,再加上冷空气助威,所以特别寒冷。



世界“雨季”乞拉朋齐



乞拉朋齐是印度东北部的一个小镇,坐落在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卡西丘陵一个开口向南的袋形山坳中。海拔1313米,每年从4月起,来自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风,进入孟加拉湾后迅速向北移动,加之水汽充足,到达东西走向的卡西丘陵南坡,因受地形抬升而形成丰沛的降水。乞拉朋齐地处西南季风之要冲,所以降水特别多。据统计,当地的年平均降水量达11430毫米,是大陆上降水量最多的地点,素有世界“雨季”之称。每年4-9月的雨季其间,月平均降雨多达25-26天,绝对最高年降水量26461毫米(1861年),最高月降水量9300毫米,均居世界首位。



第二节非洲

教学内容

本课时内容在教材第15-23页。具体教学内容包括本节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国家最多的大洲、高原为主的地形、炎热的气候、非洲的资源亟待发展的经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充分运用图了解非洲的位置、政治地图的演变及主要人种的分布2.通过对地形图各种气候图的,气候特征,并学会看气候图,了解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运用图1—29了解非洲富饶的物产充分利用各种地图,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学习兴趣,并更有效地学习地理知识,同学们养成读图习惯鼓励、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来收集有关非洲的地理资料,并进行归纳、分析。

2.充分运用每幅地图,引导学生从地图中获得大量的地理信息,进一步探究其形成原因。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高原为主的炎热的气候引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判读各种地图,并从地图中获取相应的地理知识。

本节教材分3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非洲的地理位置、非洲版图的变迁及高原为主的地形.

第二课时学习非洲炎热的气候

第三课时学习富饶的资源和亟待发展的经济



教具应用课本、《地图册》、非洲地形挂图的地形高原为主的地形

一、非洲的位置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放映多媒体录像:刚才放映的是哪个大洲的景观?

2.教师导入:这个大洲有哪些著名的自然景观?它有哪些世界之最?有哪些有趣的风土人情?



3.出示非洲图学习亚洲和欧洲,认识洲的地理位置板书一、1.地理位置纬度位置:东半球西部赤道横穿中部海陆位置:[提]找出与非洲相邻的大洲、海洋及与亚洲的界线(苏伊士运河)看图1—16,板书引导学生看图1—16,各国领土大小,界线非洲政治地图的演变







学生在图中找出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3条重要的纬线。比一比看谁找的快。

再归纳总结板书















5.趣味活动:学生读图展开讨论放飞思维,通过观察、小组讨论,设计自己的非洲之旅所要选择的旅行路线。(学生可能回答有多种形式:如乘汽车、乘船、乘飞机、乘热气球等,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6.上黑板指图介绍自己的旅游路线。



















7.比一比看谁找得快:在图中找出埃及、埃塞俄比亚和利比亚三个国家。

读地图册比较各大洲所拥有的国家的数量,总结出世界上七大洲中国家最多的大洲。

8.学生读图观察

阅读课本p16页课文思考,留课后完成

二、高原为主的地形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过渡由此可看出,由于历史原因,影响了非洲经济的发展,那么非洲的自然条件对它经济的发展是否有利呢?引导学生看非洲地形图及课本上的图1—17,以什么颜色为主?非洲以一种地形为主?板书二、高原为主的地形课堂活动请同学们结合图1—17完成课本上欧洲、非洲海岸线的对比表得出非洲海岸线比较直的特征,这样的海陆轮廓特征往往缺少半岛、岛屿、海湾。读图课本第六页柱状图1、以高原为主、平均海拔较高:

并对学生作进一步的“追问”,促使学生更进一步的思考说出非洲高原占60%,被称为“高原大陆”高原主要分布在东南部,所以:

(2、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课堂活动老师给予鼓励并进行总结。同学们在图中最大的半岛、岛屿、海湾。板书3、极具特色的地形区:学生非洲地形图及课本上的图1—17,









2.同学们7完成课本上欧洲、非洲海岸线的对比表得出非洲海岸线比较直的特征被称为“高原大陆”课堂活动在课前搜集、整理的“你所知道的非洲”的有关资料,位上台:非洲的撒哈拉沙漠、东非大裂谷、乞力马扎罗山、刚果盆地等美丽的自然景观。

学生导游讲述刚果盆地位于赤道地区,是世界上热带雨林的三大分布区之一;位于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它东西一直延伸到沿海地区图在地形图上找出刚果盆地、撒哈拉沙漠、东非大裂谷一、地理位置纬度位置:东半球西部赤道横穿中部海陆位置:非洲政治地图的演变

二、高原为主的地形以高原为主、平均海拔较高: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极具特色的地形区:思考非洲的主要人种及其地理分布。,以比赛的形式复习学过得的内容 1.学生活动:把游戏融入读图、找图中,看谁找得快、找得准。

2.适时引出提问:大家到过非洲吗?愿意去吗?以引起兴趣,让学生交流课前准备的材料。 2.交流课前准备的材料,介绍非洲炎热的气候、世界之最及有趣的风土人情。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引导读图1-16:非洲是一个“阳光灼热”的大洲。

为什么把非洲称为“阳光灼热”的大洲? 3.学生读图放飞思维,通过讨论谈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4.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在学习亚洲和欧洲的,认识洲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非洲Africa”意思为“阳光灼热”,可以知道非洲非常炎热—为什么非洲热?引导学生看图1—22和图1—23非洲气温分布图并思考。板书三、炎热的大洲热(气温高)—热带大陆非洲3/4的面积在-----、线之间,绝大部分地区处于带,年均温在-----度以上,所以被称为“热带大陆”。由图可知非洲年降水量在500mm以下的地区大约占了1/3,这些地区为什么极度干旱,多为沙漠。因为在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地区一般降水就少,再者由于这些地区气温高,蒸发旺盛,所以极度干旱。非洲是世界上干旱面积最大的一个洲。[板书]2、干旱区最大的洲非洲3/4的面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绝大部分地区处于热带,年均温在20度以上,所以被称为“热带大陆”。









5.学生自学学生分组讨论后完成填空:















6.学生相互提出问题并讨论







7.学生听教师讲述

8.趣味问答:假若我们到非洲沿着东经20度自北向南的方向旅行沿途会看到哪些自然景观?会看到哪些野生动物?它们分布有何特点?引导学生读图看图1—25,请同学依次说出从北赤道、向南分布的气候类型讲述所以非洲的气候分布特征是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板书的“南北对称分布”此时再写)板书3、气候类型—南北对称分布问气候类型为什么南北对称分布呢?(因为赤道穿过大陆中部)

提问非洲以什么气候分布最广?

[]非洲的热带沙漠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在各大洲中分布最广,所以有世界上最广大的沙漠和热带草原。看图1—25,学依次说出从北赤道、向南分布课堂活动请同学们完成课本第21页的第2题、第3题,过渡干旱的气候对非洲的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呢?4、气候与农业生产:

非洲热带雨林气候区、热带草原气候区和热带沙漠气候区的条件较好的地区都开垦为耕地,主要作物是热带经济作物。地中海气候区适合种植亚热带经济作物。课堂活动请同学们完成课本第21页的第2题、第3题炎热气候类型南北对称分布、炎热的大洲热(气温高)—热带大陆2.干旱区最大的洲气候类型—南北对称分布4.气候与农业生产、丰饶的资源各国领土大小,界线通过前面的知道,这是非洲殖民者瓜分非洲的结果。在欧洲人入侵以前,非洲是没有国界的,从15世纪起,殖民者相继入侵,1885年,英、法、德等在谈判桌上,用红铅笔肢解了非洲,并且大多按经纬线划分边界,到二战前,只有3个独立国家:埃及、埃塞俄比亚、利比里亚(在图上出),其余全部沦为殖民地。二战后,非洲国家纷纷独立,成为国家最多的大洲。但各国界线的划分根本没有考虑非洲众多的部族、宗教、语言及复杂的部族矛盾,遗患无穷,导致今天非洲局势动荡不安,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殖民者侵入非洲的主要目的就是掠夺非洲大陆富饶的物产。”之称.现在,我们就来看看非洲有哪些丰富的自然资源呢?读图课本第22页图1—29,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出非洲主要矿产的分布

(板书:1、矿产资源丰富种类多,储量大。的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前列非洲除了有丰富的矿产外,还有丰富的资源读图《地图册》第26页非洲的主要大型动物2、动植物资源丰富讲述非洲的热带雨林地区有多种名贵树种,非洲还是许多热带经济作物的原产地。非洲大型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居世界各洲之冠。提问为什么呢?还有丰富的资源3、水力资源丰富

8.讲述在上一节课第21页的课堂练习第3题的第4问中,已经提到,尼罗河和刚果河在流经山区时,形成一系列峡谷,多险滩瀑布,所以水力资源丰富。读图课本中的图1—17,地形图,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出尼罗河和刚果河,看看它们流经的地形区。[过渡]非洲虽然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动荡的局势,以及干旱的自然环境,使得非洲的经济仍然非常落后。

非洲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多样,被誉为“富饶大陆”读课本第22页图1—29,学生在图中找出非洲主要矿产的分布矿产资源学生在图中找出非洲金刚石、黄金、铬铁矿、磷酸盐等的分布非洲除了有丰富的矿产外,还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因为非洲有世界上最大的热带草原读图课本中的图1—17,地形图,在图中找出尼罗河和刚果河,看看它们流经的地形区。板书、亟待发展的经济读图引导学生结合课本第23页思考题中的第1、2题,看图1—30的柱状图,非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死亡率、出生率1、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

讲述非洲人口总数仅次于亚洲,居世界第二位,但其自然增长率却很高。发展水平最低讲述这主要是长期殖民统治的历史原因造成的,并且这使得它经济部门单一,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严重依赖国外,农业成为主要的经济部门。

读图课本第22页图1—29中非洲农产品的分布情况农业是最重要的经济部门玉米种植最广小麦、稻米不能自给出口热带经济作物为主课堂活动讨论课本第23页第3题,老师提问总结:

读图学生结合课本第23页思考题中的第1、2题,看图1—30的柱状图,得出结论:非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死亡率、出生率均读图课本第22页图1—29中非洲农产品的分布情况课堂活动讨论课本第23页第3题,并总结:由于非洲人口增长快,而粮食产量上不去,所以人均粮食占有量就少,需要进口。













本课总结

非洲大陆是一块古老的大陆、是高原大陆、热带大陆、富饶的大陆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动荡的局势,以及干旱的自然环境,使得非洲的经济仍然非常落后经济落后的大陆、丰饶的资源矿产资源丰富种类多,储量大。2.动植物资源丰富

水力资源丰富、亟待发展的经济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经济发展水平最低:农业是最重要的经济部门:—东非裂谷带

D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

下列有关非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平均海拔居各洲之首,被称为“高原大陆”

B热带草原面积在世界各洲中最大,有“热带大陆”之称

C居民都属于黑色人种

D水利资源蕴藏居世界之首

3.“地球的伤痕”是指

A科罗拉多峡谷 B雅鲁藏布江谷地 C马里亚纳海沟 D东非大裂谷

4.世界最大的沙漠是

A塔尔沙漠 B塔克拉玛干沙漠 C撒哈拉沙漠 D卡拉库姆沙漠

5.世界第一长河是

A长江B恒河C亚马孙河D尼罗河

二、综合题

读下图请回答:

(1)河流:A是河,它是世界流程最的河流;B是运河,它是洲

和洲的的分界线。

(2)岛屿、半岛:C是岛,它是非洲最大的岛屿.D是半岛,被称为“非洲之角”。

(3)海洋:E是海,它位于、三洲之间;F是湾,它是非洲最大的海湾;G是洋,H是洋

(4)岬角:I是角,被称为海上生命线的航海线的必经之路。

(5)地形区:J是盆地,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盆地,河流经本区。



2.列举题:Tom对一位非洲的小朋友说:“你们非洲太贫穷了,除了沙漠就是热带草原。”可这位非洲的小朋友列举了许多非洲的资源,使Tom改变了看法。你知道他列举了哪些资源吗?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非洲气候类型以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

(2)在各种气候类型中,热带气候类型分布的面积占优势在气温上相同点是,在降水量的分配上不同的是.

(3)将三种气候类型的名称填到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下面的括号内。

(4)自A到B经过了那些气候区?





()()()



教学探讨与反思

通过课前对有关非洲地理资料的搜集、归纳,请同学们归纳出非洲的世界之最通过学生阅读,培养他们积极主动的自学能力。使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动手能力得以提高。通过这部分,使同学们对非洲的现状有了更深的理解,并使他们对后面洲的学习有了更多的兴趣。

第三节美洲

教学内容

本课内容在教材第24-32页。具体教学内容包括“新大陆”、南北各异的自然环境、移民与经济,同时使学生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完成对大洲地理特征的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运用地图说明美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分析巴拿马运河的交通地位,掌握拉丁美洲的概念及这里的居民组成和语言与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的差异。

2.利用南北美洲地形图和气候图,分别了解两大洲在地形和气候方面的特征,使学生逐步掌握学会对比分析地理事物的异同,并能理解分析北美洲地形对其气候的影响。

3.通过实例说明美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4.进一步理解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概念,学会计算两侧的日期,培养学生的地理换算能力。

5.组织学生通过阅读了解美洲的居民组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本节内容的教学,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地图、多媒体课件及课前搜集的资料,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分组采取对比、探究、讨论、交流资料等参与性强的学习形式完成教学,达到掌握知识和学习方法并形成能力的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认识,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使学生学会对知识的迁移应用。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北美洲和南美洲的自然环境特征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难点

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和学会计算日界线两侧的日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突破

“新大陆”部分可结合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试验标准试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历史课本,第二课“探索者的梦想”P8—P9,及地理课本资料使学生了解人类探索自然所经历的艰难漫长过程,并从中体会被称为“新大陆”的原因。同时充分利用美洲地图组织指导学生阅读地图掌握南北美洲的划分、拉丁美洲的概念及白令海峡、中美地峡、巴拿马运河和西印度群岛等的重要性的认识。

“学会计算日界线两侧的日期”这一难点可借助有趣的小故事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再利用简单的示意图加以说明来突破。

“南北各异的自然环境”可采取学生分组自学、讨论为主的方法结合地形图、气候资料图等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列表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并完成知识的迁移。

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这一教学难点的突破可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移民与经济”部分采取课前指导学生通过报纸、图书、网络等途径收集信息、查找资料,撰写小论文,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的方式完成对知识的自主探究,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准备

教师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制作相关的课件,便于课堂展示图片、资料,同时突破难点。

组织分组和组长选举,以便课前资料的准备及课堂组织讨论。

学生准备

1.学生从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试验标准试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历史课本中查找“探险者的梦想”,及有关“新大陆”的资料

2.阅读课文,尝试列表对比南北美洲的自然地理差异

3.阅读分析课本插图及搜集资料,以撰写小论文的形式,分组安排题目:“美洲形形色色的人种”、“我眼中的美洲经济”,“经济发达的北美”、“单一经济为主的拉丁美洲”,分别完成论文的撰写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导入新课。 1.学生介绍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试验标准试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历史课本“探险者的梦想”为课堂引入,把同学们带入15世纪开始的欧洲“新航路开辟”活动。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考被称为“新大陆”的原因 2.根据理解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 3.组织学生阅读地图,了解南北美洲的划分及拉丁美洲的概念 3.读图、查图,完成知识的学习 4.利用有趣的小故事创设情景,引发学生对日界线两侧日期问题的探究 4.思考有关日界线两侧日期问题的自己所知所疑,并运用教师提供的简图进行探究

一、新大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想带同学们去西半球领略一下那里的地理风情,请大家想一想:

几乎全部在西半球上的大洲有哪几个?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第三节课题:

(板书:第三节美洲)

让我们先来听一段故事。

(1)组织学生根据查找的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试验标准试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历史课本“探险者的梦想”复述故事

(2)问:美洲的全称叫什么?为什么把它称为“新大陆”?

(教师板书:一、“新大陆”1.发现新大陆)

引导学生根据准备的资料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进行必要的正面评价。 1.回忆已学的知识,回答西半球上的主要大洲













(1)(复述故事)





(2)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美洲的地图,组织学生读图观察,问:

美洲大陆的轮廓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并由此引导学生结合课本阅读材料及美洲地图回答问题完成对中美地峡的了解

问:为什么中美地峡多火山、地震?

为什么中美地峡以种植热带经济作物为主?

中美洲有哪7个国家? 2.学生观察讨论回答。

结合美洲地图自学课本第25页阅读材料,思考回答问题,了解中美地峡的有关地理特点。





学生查阅地图后回答中美洲的七个国家,并适当到台前指图。 3.中美地峡最狭窄的部位人们开凿了一条运河叫什么?

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板书:2、巴拿马运河

设问并引导学生在图中查找巴拿马运河

同时找出运河所属国家、两侧大洲、沟通的海洋,并与前面所学的苏伊士运河列表对比,让学生从中学会对知识的迁移和比较。

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表格

运河名称

所属国家

两侧大洲

沟通的海洋



巴拿马运河









苏伊士运河









组织学生分组完成表格的比较并进行交流。 3.读图、查图,明确运河的位置、所属国家及其重要作用同时了解南北美洲的分界及拉丁美洲的范围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互助完成表格中巴拿马运河与苏伊士运河的对比后,各组之间进行交流以完善答案



4.利用美洲地图,引导学生运用前面所学方法了解美洲的地理位置

问:有哪几条特殊的纬线分别从美洲的不同部位穿过?

其中北回归线穿过的中美地峡以东的群岛叫什么?

指导学生结合美洲地图完成课本第25页西印度群岛的阅读并提问:

首次到达西印度群岛的航海家是哪位?

西印度群岛上最大的岛屿是哪个?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给予及时肯定和评价同时引导学生继续观察美洲地图

问:北美洲的西北角以何为界与亚洲隔海相望?

学生回答后组织学生自学课本第24页阅读材料“穿过白令海峡的‘三线’”

问:为什么俄罗斯和美国的两个小岛间距仅4千米,时间上却相差整整一天?由这一问题承转到学过的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概念。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段有趣的故事,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对双胞胎,先出生的是女孩,后出生的是男孩,可长大后人们发现原来女孩一直叫男孩为哥哥,有这个可能吗?你如何解释?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见解,并以此为依据引领学生复习学过的日界线知识

多媒体展示白令海峡的示意图,让学生看图讨论总结白令海峡是哪三条界线经过的地方? 4.学生读图了解赤道、北回归线及南回归线与美洲的位置关系并回答教师的问题。





读图、查图,结合课本第25页阅读材料完成对西印度群岛的了解并回答问题













学生思考回答并在美洲地图上查找白令海峡



阅读课本第24页阅读材料“穿过白令海峡的‘三线’”后,思考回答问题并回忆有关日界线的知识。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尝试运用学过的日界线的有关知识解释这一趣事后,各组之间进行交流,以更好的理解日界线的重要意义。









读图,尝试总结、归纳穿越白令海峡的“三线” 本课总结

人类对自然的探索是一个漫长过程,15—17世纪欧洲探险者们的意外发现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大陆,结束了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长期隔绝的局面,今天的学习使我们对新大陆上的大洲的划分及重要的地理界线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板书设计

第一章第三节美洲

一、“新大陆”

发现“新大陆”

巴拿马运河

白令海峡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查找资料了解西印度群岛上的居民状况以及主要物产是什么?



教学步骤(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播放录像,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学生讨论观看录像后的感受 2.组织学生分组自学课本内容,阅读课本有关的图表,尝试设计表格,对“南北各异的自然环境”进行对比分析,达到探究学习的目的 2.探究

学生分小组,借助课本的图表及课文内容进行自学、设计表格,并讨论、分析、相互合作、补充完成表格的填写 3.组织学生交流并完善表格比较项目及内容,同时教师给予正确的评价及纠错和补充。 3.总结、归纳、补充,完善表格比较项目及内容,完成对南北各异的自然环境的认识 4.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地演示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4.借助教师的课件,理解完成课本第29页活动题的讨论,同时完成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这一难点的学习和理解。 二、南北各异的自然环境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一起走入了位于西半球的“新大陆”,下面请大家观看一段“新大陆”的两个国家的录像资料

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反映加拿大和巴西不同自然景观的录像

问:看完这段资料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后导入新课

板书:二、南北各异的自然环境

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学课本,尝试设计表格,对“南北各异的自然环境”进行对比分析

教师巡视,并适时点拨、指导,小组完成表格设计后教师组织各组间进行交流,互相补充完善表格的比较内容

3.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表格并进一步组织学生继续以小组为单位,阅读课本有关地图,进行讨论、分析,完成表格内容的填写

项目



大洲

地形分布

最长

山脉

最长河流

主要气候类型





西部

中部和东部



名称

流向

注入地

流经

国家





北美洲



































南美洲



































小组完成填写后,教师组织各组间进行交流

教师予以肯定、鼓励的评价,总结知识点

教师板书并鼓励学生到黑板前完成填空,

(1.地形特征:

①北美洲: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区

②南美洲:西部高大的安第斯山脉,东部平原、高原相间分布

2.气候特征:

①北美洲:气候复杂多样,以温带气候为主

②南美洲:以热带气候为主)

学生填写完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纠错

4.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的演示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图,组织学生讨论课本P29活动题1、2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明确答案。 学生看录像后,自由发言,讨论自己的感受













2.分组自学课文P26—P27,互助完成南北美洲自然环境对比表格的设计





各组间进行交流,互相补充完善







3.继续以小组为单位,阅读课本南、北美洲的地形图及气候类型图;降水量分布图;一月、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等各种图表,分析、讨论南北各异的自然环境,并合作完成表格的比较内容

























各组推选代表进行交流,达到探究学习的目的

个别同学黑板前填写的同时其他同学自己在笔记上完成填空内容













学生进行交流、纠错





4.观察教师的演示,完成课本P29活动题1、2的讨论,举手发表自己的意见 本课总结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南、北美洲地理位置及地形特点的不同,使得它们虽然同处一个大陆上,但自然环境却存在很大的差异。

板书设计(接第一课时)

二、南北各异的自然环境

1.地形特征:

①北美洲: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区

②南美洲:西部高大的安第斯山脉,东部平原、高原相间分布

2.气候特征:

①北美洲:气候复杂多样,以温带气候为主

②南美洲:以热带气候为主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试想假如北美洲西部的山脉为东西走向,那么北美洲的气候会怎样?

教学步骤(第三课时)

第三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出示一组资料,引导学生阅读并设问导入新课。 1.学生阅读教师提供的资料后思考回答问题。 2.组织学生展示所撰写的“美洲形形色色的人种”小论文,同时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使学生达到探究学习的目的

学生介绍完后,教师给予鼓励性评价同时组织学生阅读课本P31“美洲的居民”

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31活动练习 2.探究

学生介绍撰写的论文“美洲形形色色的人种”





自学课本阅读材料P31





尝试:思考完成课本活动题 3.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2002年GDP居世界前十位的国家,引导学生了解美洲经济发展的特点

组织学生介绍课前撰写的小论文

3.结合教师提供的资料体会、认识美洲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后介绍课前撰写的小论文“我眼中的美洲经济”更好地了解美洲的经济 4.教师组织学生介绍自己撰写的小论文

学生介绍后教师给予正确的评价和及时鼓励,并总结归纳,同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完成课本P32活动题2 4.介绍课前撰写的“经济发达的北美”、“单一经济为主的拉丁美洲”小论文

分组合作完成课本P32活动题2南、北美洲的比较



三、移民和经济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组资料导入新课:请同学们看下列一组资料

美洲居民中: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是德国出生的犹太人

美国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的祖先是英国人

奥斯卡音乐奖获奖者—谭盾祖籍是中国

篮球飞人—迈克尔?乔丹的祖先来自非洲



问:以上资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板书:

三、移民和经济

1.美洲的居民组成



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学课本P31阅读材料“美洲的居民”并讨论完成活动练习

小组完成讨论后教师组织各组间进行交流,互相补充完善答案

3.组织学生介绍课前撰写的“美洲形形色色的居民”

学生介绍后教师给予评价并总结承转到美洲各国通用的语言的介绍并板书:

2.通用的语言①北美—英语

②拉丁美洲—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

4.教师设问:世界的国家按经济发展水平分为哪两种类型?你知道美洲有哪几个国家属发达国家吗?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2002年GDP居世界前十位的国家,引导学生了解美洲经济发展的特点

5.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撰写的“我眼中的美洲经济”小论文

学生完成交流后教师予以肯定、鼓励的评价,总结:美洲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并板书:

3.经济发展不平衡

①发达国家:北美的国家

②发展中国家:拉丁美洲的国家

6.教师简单介绍美洲主要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并借助课件展示南美洲主要农矿产品分布图,引导学生读图进行讨论

7.组织学生继续介绍课前撰写的“经济发达的北美”、“单一经济为主的拉丁美洲”小论文

学生介绍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知识点

8.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完成课本P32活动题2

北美洲和南美洲的比较

组织小组间进行交流,以纠错、完善答案 学生阅读教师所给资料,思考回答问题















美洲的居民来自世界各大洲











2.以小组为单位,自学课本P31阅读材料

后讨论完成活动题

小组推选代表发言,各组间互相补充完善答案



3.学生交流介绍小论文,以对美洲的居民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听教师的介绍,了解美洲不同国家所使用的不同语言







4.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知识举手讨论回答问题





阅读教师提供的资料体会、认识美洲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





5.介绍课前撰写的小论文“我眼中的美洲经济”更好地了解美洲的经济











6.听教师的讲解,读图了解南美洲主要的农矿产品分布



7.交流课前撰写的“经济发达的北美”、“单一经济为主的拉丁美洲”小论文

整理、归纳知识点



8.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合作完成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对比表格的填写,推选代表交流 本课总结

由于历史等原因,使美洲大陆上居民的构成、语言及经济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本节课的学习,使大家对美洲大陆上的北美洲和拉丁美洲的地理特征有了更准确的认识。

板书设计(接第二课时)

三、移民和经济

美洲的居民

2.通用的语言①北美—英语

②拉丁美洲—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

3.经济发展不平衡

①发达国家:北美的国家

②发展中国家:拉丁美洲的国家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1.尝试设计表格对比南美洲经济和非洲经济的异同点

2.请你运用学到的研究大洲的方法,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大洋洲的相关知识。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读右图,完成下列要求。

1.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A是洋B是洋

C是洋D是海

E是湾F是海峡

H是岛I是群岛

2.填出图中数码代表的地理事物:

①是河②是河

③是山脉④是高原

⑤是气候⑥是气候

3.美洲为什么又称为“新大陆”?







4.人们通常把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称为拉丁美洲,为什么?











个性练习设计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在街头、海滩,到处都可以看到各种肤色的青年和孩子们,穿着背心短裤,甚至赤着脚在踢球、抢球,行人和车辆要给球让路。桑巴舞是他们喜爱的一种舞蹈。有人说,他们的足球踢得好,脚法娴熟,配合默契,节奏明快,如同踏着桑巴舞的节奏一样,给人一种在踢“艺术足球”的美的享受。

(1)材料中描述的国家是。该国通用的语言。

(2)该国绝大部分国土位于(纬线)和(纬线)之间。境内1/3

为平原,属于气候;2/3为高原,属气候。

(3)全世界希望该国重点保护的自然环境是。

(4)该国原首都位于东南沿海的,1960年,迁都至。新首都地处热带,但气候四季如春,终年绿草如茵,繁花似锦。

非洲和南美洲都是世界上主要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区。试从地形因素分析两个大洲热带雨林面积不同的原因。









试说出美洲的世界之最











教学探讨与反思

1.本课结合历史教材及学生搜集、整理资料、撰写小论文,拓展了地理学习的思路,丰富了地理教学的内容,学生通过读图、识图、分析问题,开拓了思维,增长了课外知识,增强了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2.POWERPOINT的采用,为情景创设提供了便利,内容的展示效率、生动性也大为提高,对提高学生兴趣,促进知识理解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便于师生互动,增大了教学密度。

3.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让学生及时对学过的知识迁移、比较、归纳、整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4.课堂中有的分组讨论时个别小组有“跑题”现象,还需教师把讨论的分工、协调工作具体落实、完善。



补充资料



印第安人的由来和起源

欧洲移民移入前,北美洲的原住居民印第安人的头发黑而直,皮肤是暗褐色的,眼睛深陷而呈黑色。其实印第安人并非土生土长,到底他们的祖先来自何方?到底属于什么人种?对此众说纷坛。经过长期大量考证,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印第安人的祖先系来自亚洲东北部,属蒙古人种。距今2万—3万年以前的更新世末期,气候较冷,故在西伯利亚的楚科奇半岛和北美洲的阿拉斯加间曾出现过一座长约几十千米的“长令吉亚地峡”,印第安人的祖先就是通过这座“陆桥”来到美洲的。



印第安人的玉米文化



自古以来,印第安人就把玉米看作是生命,有了玉米便有了幸福和昌盛。他们把玉米做成许多精美可口的食品,如玉米饼、玉米粽子、玉米春卷、玉米粥等等。墨西哥是玉米的原产地,被称为“玉米之乡”。有人说古代印第安人创造的玛雅文化、印加文化就是建立在玉米堆成的金字塔之上的。他们信奉玉米神。在庆贺丰收时,跳玉米舞。玉米一直是印第安人的主食。



美洲的名称来历



美洲,全称是亚美利加洲,又称“新大陆”。意大利航海家、探险家哥伦布为寻找向西航行到亚洲的航路,于1484年遭葡萄牙国王拒绝支援他的计划后,转向西班牙。1492年,在西班牙国王的支持下,他从西班牙出发向西航行,于该年10月12日到达中美洲巴哈马群岛,并巡航了附近的一些岛屿,便误以为他所到的地方就是印度,而没有料到“发现”的是一块“新大陆”。1502年。另一位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维斯普奇,写了—本《海上旅行故事集》。1507年德国地理学者马丁·瓦尔德西缪勒在其《宇宙学导论》中,以亚美利哥的名字为“新大陆”命名,以表彰他对人类认识世界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并在该书插图中显示了“新大陆”的位置(相当于今巴西)。起初这一名字仅指南美洲,1538年,荷兰制图学家麦卡托绘制的地图上将这一名称扩展到整个美洲。

另外.也有人考证后认为,亚美利哥和哥伦布一样,误以为他所到的地方就是中国或日本,而亚美利加源于当地的一个部落名称。1508年哥伦布第四次到达美洲时,探知尼加拉瓜—个盛产黄金的地点,当地的印第安人称之为“亚美利加”或“亚美利斯哥山”,居住有亚美斯哥部落。这一消息不胫而走,传遍西欧,“亚美利加”之名源出于此。开始人们以“亚美利加”来称呼“新大陆”的沿岸地区,以后才扩展到整个大陆。词尾一ica也来源于印第安人的方言,意思是“伟大”、“杰出”。



粮食问题:

粮食不能自给,许多人营养不良



解决问题: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提高工农业生产水平;加强各民族的团结;保护生态环境。





人口问题:

1991—1999年,非洲出生率4.0%,死亡率1.4%,自然增长率为2.6%,均居世界各大洲之首



环境问题:滥砍滥牧,森林被毁,草场退化,土地肥力下降,土地沙漠化







亚洲



地理位置



高原为主的地形



国家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半球位置



复杂多样的气候



大河众多



中高周低



河流分布呈放射状



欧洲



地理位置



平原为主的地形



人口和国家



海洋性特征显著的气候



航运价值较高的河流



丰饶的资源



非洲



国家最多的大洲



高原为主的地形



炎热的气候



亟待发展的经济



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美洲



新大陆



南北各异的自然环境



移民与经济



地形

气候

河流



时区

区时

日界线







献花(0)
+1
(本文系永不烦恼399...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