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桓温
2014-10-18 | 阅:  转:  |  分享 
  
桓温编辑

桓温(公元312年-公元373年),字元子,一作符子,汉族,谯国龙亢(今安徽省怀远县龙亢镇)人。东晋杰出的军事家、权臣,谯国桓氏代表人物,宣城内史桓彝长子,东汉名儒桓荣之后。晋明帝司马绍之婿,曾经因溯大江(长江)之上剿灭盘踞在蜀地的“成汉”政权而声名大奋,又三次出兵北伐(伐前秦、后秦、前燕),战功累累。公元361年至公元373年独揽朝政,欲行篡位之事,逼迫朝廷加其九锡,但终因第三次北伐失败而令声望受损,受制于朝中王谢势力而未能如愿。死前欲得九锡亦因谢安等人借故拖延,直至去世时也未能实现。桓温谥号宣武。其子桓玄建立桓楚后,追尊为“楚宣武皇帝”。

(概述内图片来源[1]?)

中文名

桓温

别????名

桓符子,桓元子

国????籍

东晋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谯国龙亢(今安徽省怀远县)

出生日期

公元312年

逝世日期

公元373年8月18日

职????业

权臣、军事家

主要成就

收复蜀地三次北伐

代表作品

《檄胡文》,《辞参朝政疏》,《请还都洛阳疏》,《上疏自陈》

官????职

丞相、录尚书事、大司马

封????爵

临贺郡公→南郡公

谥????号

宣武皇帝



1人物生平

??早期事迹

??掌握大权

??三次北伐

??晚年弄权

2

3历史评价

4个人作品

5家庭成员

??父母

??妻妾

??兄弟

??子女

编辑

早期事迹

为父报仇桓温出生后不久,便被温峤称许,于是以“温”为名。328年(咸和三年),父亲桓彝在苏峻之乱中被苏峻将领韩晃杀害,泾县县令江播也曾参与此事。桓温当时只有十五岁,发誓报杀父之仇。331年(咸和六年),江播去世。桓温以吊唁为名,将江播的三个儿子杀死。后来,桓温娶南康长公主,拜驸马都尉,并承袭父爵万宁男。[2]?

335年(咸康元年),桓温任琅琊太守,[3]?又加辅国将军。

出镇荆州

343年(建元元年)七月,桓温被任命为前锋小督,假节,据守临淮,以协助庾翼北伐。同年十月,桓温升任都督青徐兖三州诸军事、徐州刺史。[4]?

345年(永和元年),庾翼病死,临终前要求让儿子庾爰之接掌荆州,但辅政的何充则推荐桓温。[5]?朝廷遂任命桓温为都督荆司雍益梁宁六州诸军事、安西将军、荆州刺史、领护南蛮校尉,代替庾氏镇守荆州。[6]?



平灭成汉此时,成汉国内政局不稳,皇帝李势荒淫无道,桓温决定征发蜀地。346年(永和二年)十一月,桓温上表朝廷,请求伐蜀。当时朝廷内部大都认为蜀地险要偏远而桓温兵少而深入蜀境,担心他伐蜀失败。347年(永和三年)三月,桓温兵至彭模(今四川彭山东南),留下参军周楚、孙盛看守辎重,自己亲率步兵直攻成都。[7]?

同月,成汉将领李福袭击彭模,结果被孙盛等人击退;而桓温三战三胜,一直逼近成都。李势于是在笮桥率所有兵力抵抗桓温,桓温虽初战不利,但是最终仍大败蜀军。李势毫无斗志,乘夜弃城逃至葭萌,在邓嵩等人的劝说下决定投降。桓温接受了李势的投降,并将他送到建康。[8]?

桓温留驻成都一个月,在当地举任贤能,又以成汉旧臣王誓、常璩等人作为自己的参军,成功安抚当地人民。四月,隗文、邓定等人叛乱,桓温又领兵征讨,将叛军击破,然后领兵还镇江陵(今湖北江陵县)。348年(永和四年),桓温以平蜀之功升任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临贺郡公。[9]?

贬黜殷浩

桓温灭掉成汉,声名大振,朝廷因此对他非常忌惮。会稽王司马昱只得擢升扬州刺史殷浩处理朝政,以抗衡桓温日渐增长的势力。

349年(永和五年),后赵皇帝石虎病死,北方大乱。桓温立刻上书请求北伐,但久久都没有回音。350年(永和六年),朝廷以殷浩为中军将军、都督五州诸军事,委以北伐重任。桓温知道朝廷是以殷浩抗衡自己,非常生气,但由于了解殷浩的为人,因此并不担心。351年(永和七年),桓温治下已有八州之地,自行招募军卒、调配资源,逐渐形成半独立状态。同年十二月,桓温再次上表,而且不等朝廷回复便自行率军东进。桓温此举,天下震惊,殷浩也打算辞官避让。司马昱为此写信劝止,终令桓温退兵回返荆州。[10]?

此后两年间,殷浩几次率兵北伐,但是屡次战败,军需物资更被掠夺殆尽,朝野怨恨不已。354年(永和十年)正月,桓温上奏朝廷,列举殷浩罪状。朝廷无奈,只得废殷浩为庶人。从此之后,朝廷内外大权,尽皆归于桓温。[11]?



首次北伐,兵临长安同年(354年)二月,桓温发动北伐,亲率步骑四万进攻武关,水军直指南乡(今河南淅川县滔河乡),又命司马勋兵出子午道。桓温军队历经数次血战,生擒前秦将领郭敬,击退淮南王苻生。四月,晋军进驻霸上,迫使前秦君主苻健退守长安小城。关中民众前往劳军,许多老人更是疼哭失声:“没想过今天还能看到官军!”六月,因桓温本想收作军粮的麦子被秦军抢先收割,令晋军粮秣不继,桓温被迫徙关中三千多户百姓一同撤返江陵。[12]?

桓温北伐期间,王猛曾经前来拜见,并大谈当世之事。桓温撤退时邀请王猛一同南下,并任命他为高官督护,但王猛没有跟随。[13]?

二次北伐,收复洛阳

356年(永和十二年)二月,桓温



桓温北伐示意图

数次上表请求朝廷移都洛阳,修复园陵,都没有得到朝廷同意。不久,朝廷拜桓温为征讨大都督,督司、冀二州诸军事,负责征讨事宜。七月,桓温自江陵出兵再次北伐,并命督护高武据守鲁阳,辅国将军戴施屯驻河上。八月,桓温兵至伊水。羌族首领姚襄正围困洛阳,闻桓温来攻,撤军而回。桓温亲自督战,在伊水大破姚襄,终于收复洛阳。桓温进入金墉城后,拜谒先帝皇陵,并设置陵使修复皇陵。[14]?同月,桓温返回荆州,并将三千多家归降百姓南迁至长江、汉水一带。桓温回军后,收复的司隶、豫州、青州、兖州等地再次失陷。360年(升平四年),朝廷封桓温为南郡公,并封其次子桓济为临贺县公(桓温原来的爵位,由郡公降为县公)。[15]?

三次北伐,失利而回

362年(隆和元年)三月,前燕将领吕护进攻洛阳,河南太守戴施弃城而逃,冠军将军陈祐遣使告急。五月桓温派竟陵太守邓遐率三千人协助守城,并上表要求迁都洛阳。朝廷仍不同意,并以交州、广州偏远为由,改授桓温为都督并司冀三州诸军事。桓温上表推辞。363年(兴宁元年),桓温加授侍中、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假黄钺,又赐其羽葆鼓吹一部。[16]?

364年(兴宁二年)四月,桓温再次率水师进驻合肥。五月,朝廷进封桓温为扬州牧、录尚书事,并两次召其入朝辅政。桓温无奈,只得入朝。八月,桓温行至赭圻(在今安徽繁昌西),上表辞去录尚书事一职,只肯遥领扬州牧。365年(兴宁三年)正月,前燕再次攻打洛阳,陈祐出逃。司马昱得知后,让桓温移镇姑孰(今安徽当涂县),准备征讨之事。二月,晋哀帝驾崩,征伐之事被迫停止。[17]?三月,前燕攻陷洛阳。

369年(太和四年)三月,平北将军郗愔因病去职,桓温再领平北将军、徐兖二州刺史。不久,桓温与江州刺史桓冲、豫州刺史袁真一同出兵北伐前燕。六月,桓温率军生擒燕将慕容忠,兵至金乡。七月,燕国大将慕容垂、傅末波等人率八万大军前来抵抗晋军,两军对峙于枋头(在今河南浚县)。[18]?

九月,因袁真无法打开石门水道,致使军粮耗尽,桓温无奈,只得焚毁战船,退军而去。慕容垂率八千骑军追赶,在襄邑大败桓温。十月,桓温,退至山阳,归罪于袁真,奏免其为庶人。袁真不服,于是据寿春叛变,并与前秦、前燕勾结。[19]?



废黜皇帝,以立威权桓温自负才能过人,又心怀异志,因此发动北伐希望先建立功勋,然后回朝受九锡以图篡位。但因第三次北伐失败,声名和实力大减,图谋不成。371年(咸安元年)十一月,桓温采取郗超“废帝以立威”的策略,废皇帝司马奕为东海王,改立司马昱为帝。[20]?

桓温忌惮太宰、武陵王司马晞的军事才干,于是弹劾司马晞“聚纳轻剽,苞藏亡命”,将其免官。又逼迫新蔡王司马晃诬称自己与司马晞、司马综(司马晞世子)、著作郎殷涓、太宰长史庾倩、太宰掾曹秀等人谋反,将他们收付廷尉。最终,司马晞被废为庶人,庾柔、殷涓等人都被族诛。[21]?

此后,桓温威势极盛,连谢安见他亦对他遥拜,更以君臣称作二人关系。[22]?

数辞诏命,不肯入朝

371年(咸安元年)十一月,朝廷进封桓温为丞相,留其在京师辅政。桓温推辞不接受,并返回姑孰。372年(咸安二年)三月,朝廷遣侍中王坦之征召桓温入朝辅政,并增其食邑万户,桓温再一次推辞。[23]?

同年七月,简文帝病重,急召桓温回朝,并在一昼夜内连发四道诏书,桓温仍推辞不肯入京。不久,简文帝驾崩,遗诏命桓温辅政,效仿诸葛亮、王导的先例。桓温原本希望简文帝会将帝位禅让给自己,或让自己仿效周公摄政。如今大失所望,十分怨愤。[24]?

求取九锡,未成而死

孝武帝即位后,再次派遣谢安征桓温入朝辅政,并加桓温前部羽葆鼓吹,武贲六十人,桓温仍然辞让。373年(宁康元年)二月,桓温入朝拜谒皇陵,朝廷命谢安及王坦之到新亭迎接,百官拜于道侧。桓温入京后,以“卢悚入宫”一案,将尚书陆始下廷尉狱。不久,桓温患病,返回姑孰。[25]?

同年三月,桓温上表求九锡之礼,谢安见桓温病重,以袁宏所作锡文不好为由命其修改,借此拖延。七月,桓温逝世,享年六十二岁,至此锡文仍未完成。朝廷追赠丞相,谥号宣武,丧礼依照安平献王司马孚、霍光旧例,又赐九旒鸾辂等物。[26]?

403年(元兴二年)十一月,桓温幼子桓玄称帝,追尊桓温为宣武皇帝,庙号太祖,墓为永崇陵。[27]?

编辑

人何以堪桓温第二次北伐时,途经金城,见到自己早年担任琅琊内史时栽种的柳树已经有十围那么粗壮,感慨:“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并且扶着枝干,拿着枝条,不禁泫然泪下。[28]?

神州陆沉

桓温北伐,经过淮泗时,与属下僚属登上平乘楼,眺望中原,感叹曰:“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袁宏道:“运自有兴废,岂必诸人之过?”桓温不禁色变,对在座人说道:“颇闻刘景升有千斤大牛,啖刍豆十倍于常牛,负重致远,曾不若一羸牸,魏武入荆州,以享军士。”用来比喻袁宏,座下宾客无不失色。。[28]?

自比刘琨

桓温自认为雄姿英发,常自比刘琨。后桓温北伐归来,带回来一个老婢女,这老婢曾是刘琨的家伎。老婢一见桓温,便潸然泪下道:“公甚似刘司空。”桓温大喜,整冠问哪里像。老婢答道:“面甚似,恨薄;眼甚似,恨小;须甚似,恨赤;形甚似,恨短;声甚似,恨雌。”桓温大为扫兴,抑郁了好几天。[28]?

流芳遗臭

晚年的桓温权倾朝野,一天卧在床上对亲信感叹道,“为尔寂寂,将为文、景所笑。”意思是说如果甘于现状的话,将来到死后肯定要被从曹魏手里夺得天下的司马昭、司马师两人所笑话。接着又说:“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28]?

桓有恨容

桓温去见刘惔,刘惔躺在床上,桓温拉开弹弓打刘惔的枕头,弹丸迸碎,落在褥子上。刘惔勃然大怒,起身说道:“使君,这样你就能在战斗中获胜?”桓温顿时流露出难堪的神色。[29]?

哪得坐谈

有一次桓温雪天打猎,碰到王濛、刘惔等人。刘惔见桓温一身戎装,问:“老贼欲持此何作?”桓温说:“我若不为此,卿辈那得坐谈?”[30]?

犹患其重

桓温担任荆州刺史时,一心想在江汉地区施行德政,不想靠酷刑威慑百姓。令史受杖刑,只是从官服上掠过。桓式年纪小,从外边回来,说:“刚才从官府前经过,看到令史受刑,上拂过云彩,下掠过地面。”意思是没有打着。桓温说:“我还担心打得厉害了呢。”[31]?

翣如生母狗

王导与殷浩辩论,桓温、王濛、王述、谢尚都在座。王导感叹道:“刚才我们的谈论,竟然到了不知义理源流归属的地步。至于文辞,我们是不相上下的,正始年间王弼、何晏之间谈玄,可能也就这样了。”第二天,桓温对人说:“昨天晚上殷中军和王丞相清谈,非常好。谢仁祖一晚上也不觉得寂寞,我也心有所悟。回头再看看王濛和王述,就跟母狗一样。”[32]?

不能复语卿

曾经有人向桓温请教谢安、王坦之二人的高下,桓温刚想说,又后悔了,说:“你喜欢传话,不能告诉你。”[33]?

3历史评价编辑

《晋书》将桓温与反臣王敦并列一传,并评价道:史臣曰:桓温挺雄豪之逸气,韫文武之奇才,见赏通人,夙标令誉。时既豺狼孔炽,疆场多虞,受寄捍城,用恢威略,乃逾越险阻,戡定岷峨,独克之功,有可称矣。及观兵洛汭,修复五陵,引旆秦郊,威怀三辅,虽未能枭除凶逆,亦足以宣畅王灵。既而总戎马之权,居形胜之地,自谓英猷不世,勋绩冠时。挟震主之威,蓄无君之志,企景文而慨息,想处仲而思齐,睥睨汉廷,窥觎周鼎。复欲立奇功于赵魏,允归望于天人;然后步骤前王,宪章虞夏。逮乎石门路阻,襄邑兵摧,怼谋略之乖违,耻师徒之挠败,迁怒于朝廷,委罪于偏裨,废主以立威,杀人以逞欲,曾弗知宝命不可以求得,神器不可以力征。岂不悖哉!岂不悖哉!斯宝斧铖之所宜加,人神之所同弃。然犹存极光宠,没享哀荣,是知朝政之无章,主威之不立也。[28]?

赞曰:播越江濆,政弱权分。元子悖力,处仲矜勋。迹既陵上,志亦无君。罪浮浞<豸壹>,心窥舜禹。树威外略,称兵内侮。惟身与嗣,竟罹齐斧。[28]?

桓温在世时,当时名士对其多褒赞之辞:

温峤:“此儿有奇骨。”“真英物也!”[28]?

庾翼:“桓温有英雄之才,愿陛下勿以常人遇之,常婿畜之,宜委以方召之任,必有弘济艰难之勋。”[34]?

何充:“桓温英略过人,有文武识度,西夏之任,无出温者。”[35]?

孙绰:“刘惔清蔚简令,王濛温润恬和,桓温高爽迈出。”[36]?

刘惔:“温眼如紫石棱,须作猥毛磔,孙仲谋、晋宣王之流亚也。”[28]?

在朝廷的诏书中,也对桓温大加称赞,将其比作周公、伊尹、霍光。

古之哲王咸赖元辅,姬旦光于四表,而周道以隆;伊尹格于皇天,而殷化以洽。大司马明德应期,光大深远,上合天心,含章时发,用集大命,在予一人,功美博陆,道固万世。[28]?

大司马因顺天人,协同神略,亲帅群后,恭承明命。云雾既除,皇极载清,乃顾朕躬,仰承弘绪。虽伊尹之宁殷朝,博陆之安汉室,无以尚也。[37]?

桓玄对父亲大加赞赏:先臣蒙国殊遇,姻娅皇极,常欲以身报德,投袂乘机,西平巴蜀,北清伊洛,使窃号之寇系颈北阙,园陵修复,大耻载雪,饮马灞浐悬旌赵魏,勤王之师,功非一捷。太和之末,皇基有潜移之惧,遂乃奉顺天人,翼登圣朝,明离既朗,四凶兼澄。向使此功不建,此事不成,宗庙之事岂可孰念!昔太甲虽迷,商祚无忧;昌邑虽昏,弊无三孽。因兹而言,晋室之机危于殷汉,先臣之功高于伊霍矣。[38]?

桓温死后,袁宏作碑铭以纪念:文武开业,尚父定王佐之契;宗周不竞,桓公弘九伐之勋。脱履于必济之功,忘怀于屈伸之会。高氏出乎生民,公亮坦于万物。遂复改谋回虑,策马武关;总辔丹扸之途,扬鞭终南之岭。兵产则战无全敌,劝义则襁负云集。从以悬军轻进,因蓄靡储,而豺狼惧殪,保固窟穴;乃方轨回辕,反师凯入,虽奇功大勋未捷于一朝,而宏谟神略义高于天下。公惟秀杰英特,奇姿表于弱冠,俊神朗鉴;明统备于成德,巾褐衡门,风流推其高致,忘己应务,天下谢其勋业。辅相两仪,而通运之功必周,虚中容长,而方圆之才咸得,道济而不有,处泰而逾约,可谓固天时纵,生民之杰者也。铭曰:美尽黄裳,道畅伊、吕。哲人应运,命世作辅。卓卓英风,略略宏宇。亮心高列,俊神间举。忘己济物,抚化翼世。河洛澄流,华梁卷翳。俾我仁公,弘道作镜。如何不吊,云峦落映。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评价道:

晋之失久矣!殷浩废,桓温受征讨之命,败苻苌于蓝田,进军灞上,败姚襄于伊水,收复雒阳,亦壮矣哉![39]?

温果有经略中原之志,固当自帅大师以镇洛,然后请迁未晚。惴惴然自保荆楚而欲天子渡江以进图天下,夫谁信之![40]?

董卓推陈留之刃,司马懿解曹芳之玺,桓温夺帝弈以与简文,刘裕弑安帝以立琅邪,皆假伊、霍以为名而成其篡。[41]?

蔡东藩在《两晋演义》中评价桓温:

杀江彪而报父仇,无惭孝义,轻殷浩而加鄙薄,不愧灵明。至引兵伐蜀,一鼓荡平,举四十六年之蜀土,重还晋室,此固庾冰庾翼之所不能逮,何充司马昱之所未及料也。假令功高不伐,全节终身,即起祖逖陶侃而问之,亦且自叹弗如。乃中外方称为英器,而刘惔独料其不臣,天未祚晋,惔不幸多言而中。盖古来之奸雄初起,如曹操司马懿辈,未有不先自立功,而继成专恣者,温亦犹是也,而惔之所见远矣。[42]?

桓温之出屯武昌,胁迫朝廷,已启不臣之渐,然实由殷浩参权而起。浩一虚声纯盗者流,而会稽王昱,乃引为心膂,欲以抗温,是举卵敌石,安有不败?高崧代昱草书,而温即退兵还镇,此非温之畏昱服昱,特尚惮儒生之清议,末勇骤逞私谋耳。北伐北伐,固不过援为口实已也。[43]?

桓温出师伐秦,蓝田一战,力挫苻氏,关中父老,牛酒欢迎,不可谓非一时杰;但进锐退速,外强中干,能败秦而不能灭秦,此贪功者之所以难成功也。?[44]?

郗超二策,上则悉众趋邺,次则顿兵河济,诚为当日不易之良谟,温两不见听,徒迂道兖州,被阻石门,师已老而屡战无功,粮将竭而欲输无道,卒致焚舟却走,仓猝退师。人谓温智,温亦自谓予智,智果安在哉?故洛阳之陷,有识者已为温咎,至枋头之败,温之咎更无可辞云。[45]?

桓温败绩枋头,仅得寿春之捷,何足盖愆,乃反欲仿行伊霍,入朝废主,真咄咄怪事!从前如操懿辈,皆当功名震主之时,内遭主忌,因敢有此废立之举,不意世变愈奇,人心益险,竟有如晋之桓温者也。况帝奕在位五年,未闻失德,乃诬以暧昧,迫使出宫,温不足责,郗超之罪,可胜数乎?[46]?

桓温入朝,都下汹惧,而一无拳无勇之谢安,犹能以谈笑折强臣之焰,此由温犹知好名,阴自戒惧,故未敢倒行逆施,非真为安所屈也。且当其谒陵时,满口谵言,虽天夺其魄,与鬼为邻,而未始不由疚心所致。及还镇以后,复求九锡,理欲交战于胸中,不死不止,幸有弟如冲,能修温阙,桓氏宗族,不致遽覆。

献花(0)
+1
(本文系羽鹰2008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