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油茶加工产业经营模式及其发展制约因素初探_以湖南省为例
2014-10-19 | 阅:  转:  |  分享 
  
湖南林业科技2012年第39卷第3期

综述

收稿日期:2012—02—20

修订日期:2012—05—07

基金项目:国家林业局经济研究中心资助项目(2011-06);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2009SX13);湖

南省林业厅林业改革发展处资助项目(2011SN913)。

作者简介:岳臻(1987—),男,湖南省邵阳市人,硕士研

究生,主要从事林业经济理论与政策方面的研究。

油茶加工产业经营模式及其发展制约因素初探

———以湖南省为例

岳臻

1

,汪文涛

2

,罗攀柱

1

,蒲少华

3

(1.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湖南长沙410004;2.湖北省林业厅国有林场工作站,湖北武汉430079;

3.湖南省林业厅,湖南长沙410007)

摘要:以湖南省为例,在概述现有不同油茶加工经营模式的生产经营条件、经营情况及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探讨了制约油茶加工产业发展的因素,并提出促进油茶加工产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油茶加工;经营模式;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S79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710(2012)03—0064—05

doi:10.3969/j.issn.1003—5710.2012.03.017

BusinessmodeandinfluencingfactorsofCamelliaprocessindustry

———CaseofHunanProvince

YUEZhen

1

,WANGWentao

2

,LUOPanzhu

1

,PUShaohua

3

(1.CentralSouthUniversityofForestry&Technology,Changsha410004,China;

2.State-ownedforestryworkstationofforestrydepartmentinHubeiProvince,Wuhan430079,China;

3.ForestrydepartmentofHunanProvince,Changsha410007,China)

Abstract:Basedontheoverviewofoperationconditions,operationstateandproblemsofthedifferentCamelliaprocessingbusiness

modeinHunanProvince,theinfluencingfactorsoftheCamelliaprocessindustrywerediscussed,andsomepracticalsuggestionswere

given.

Keywords:Camelliaprocess;businessmode;influencingfactors

近年来,国家对油茶产业发展高度重视,中央领

导曾多次对油茶产业发展做出重要批示,油茶在国家

粮油安全保障体系的地位日益突出、作用日益重要。

油茶加工作为油茶产业链上的一环,在保障国家粮油

安全和质量安全的地位和作用极为显著。根据现代经

济学的观点,技术、资本、人力资源及制度是经济发

展主要因素,而制度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因此,通

过制度创新是促进油茶加工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前关于油茶加工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加工技术和

工艺方面

[1-2]

,关于油茶加工产业的发展方向,国内

学者认为应开展油茶的深度加工利用

[3]

。唐继新等

[4]

以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研制的年产为500t规模的茶籽

油深加工项目为例,对茶油深加工项目进行了经济效

益评价。

我国现阶段油茶加工中存在着以家庭榨油作坊为

主,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小加工作坊等

各种经营模式。在各种经营模式下,由于油茶加工生

产经营条件的不同,进而产生出相异的经营行为,最

终影响到油茶加工产业的发展。我们以湖南省油茶加

工经营主体实地调研为依据,通过参与式调查与重点

调查,分析现有各种经营模式下的生产经营条件、经

营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影响油茶加

工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以期对研究油茶加工产业的

可持续协调发展起到参考作用。

综述

1油茶加工经营模式及其经营情况和

存在的问题

1.1家庭榨油作坊模式

1.1.1生产经营的基本条件家庭榨油作坊是指由农

户个人或者合伙人购买相应的榨油设备,在茶油收获

季节以家庭为单位从事茶油初加工。家庭榨油作坊一

般年茶油压榨能力在10t左右,主要是根据油料收获

季节榨油,一般每年的5—7月份加工菜籽油,11月份

至次年1月份加工茶籽油,其余时间则外出打工或从

事其它农活等兼业生产。家庭榨油作坊无需行政主管

部门许可和监管。根据2011年湖南省林业行业管理办

公室统计,湖南家庭榨油作坊共有2000余家。

1.1.2经营情况位于油茶产区的家庭榨油作坊主要

将周围农户的油茶籽加工成毛茶油供自家消费或出售。

加工后的茶枯饼由中间商收购卖给油茶加工企业。一

般而言,农户在家庭榨油作坊加工油茶籽,如果不要

茶枯饼,则加工作坊不收取加工费用,如果农户需要

茶枯饼,则收取一定的加工费用,通过对湖南浏阳市

家庭榨油作坊的调查,2011年的加工费用为0.8元/kg

籽。家庭榨油作坊的收益主要来源于周边农户加工油

脂的加工费用,很少从外地调运油茶籽榨油出售。通

过对浏阳市4家家庭榨油作坊的调研,经营家庭榨油

作坊,除去成本(主要是燃料、电费以及机械设备损

耗)后,榨油收益约为110元/d,基本上就是经营者

的劳动力成本。

1.1.3存在的问题

(1)卫生条件较差,茶油品质无法保证。在实地

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家庭榨油作坊由于无需审批,

也没有相应的监管部门,且所榨的茶油一般供家庭食

用,无需上市销售,所以榨油工艺流程全由榨油坊自

己把握,部分家庭榨油坊不注意卫生,比如在加工茶

籽油时,茶饼之间利用编织袋而不是常用的稻草隔开,

这显然会影响茶油的品质。

(2)技术、设备更新慢,无法形成规模效益。家庭

榨油作坊由于收益不大,用于技术、设备更新的意愿不

强烈。有的作坊设备甚至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产的,

严重影响出油率和质量;且受原料来源和市场需求的

限制,榨油一般具有季节性,因此无法形成规模效益。

1.2小型加工榨油作坊模式

1.2.1生产经营的基本条件小型加工榨油作坊是指

由个人或者合伙人投资购买相应的榨油设备,利用自

家的房屋或者租用他人的门店,从事茶油初加工及毛

茶油销售。小型加工榨油作坊一般地处于乡(镇)中

心,常年从事油脂加工,年茶油压榨能力在50t左右,

除榨茶籽油,还榨菜籽油、花生油、芝麻油等。小型

加工榨油作坊没有自己的品牌,也无需行政主管部门

许可和监管。根据2011年湖南省林业行业管理办公室

不完全统计,湖南小型加工榨油作坊共有400余家。

1.2.2经营情况位于油茶产区的小型加工榨油作坊

一方面将周围农户的油茶籽加工成毛茶油供自家消费

或出售,另一方面外出调运油茶籽加工毛茶油销售。

加工后的茶枯饼和毛茶油主要由中间商收购再卖给油

茶加工企业。一般而言,农户在此加工油茶,如果不

要茶枯饼,则不收取加工费用,如果农户要茶枯饼,

则收取一定的加工费用,通过对湖南浏阳市小型加工

榨油作坊的调查,2011年的加工费用为0.8元/kg籽。

小型加工榨油作坊的收益一方面来源于加工费用,另

一方面来源于销售毛茶油的利润。以浏阳市沙市镇温

氏(36岁)小型加工榨油作坊为例,2011年榨茶油

时,夫妻两人另外还雇请了两个亲戚,每天加工油茶

籽约为1500kg,年加工油茶籽约为40d,共加工周边

农户的油茶籽40t和外地收购的油茶籽20t,期间加

工油茶籽的收入约为18000元,销售利润约为40000

元,加工榨油作坊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外出调运油茶籽

加工毛茶油销售所得,收取农户的加工费用基本上就

是其劳动工资。从实际调研情况来看,小型加工榨油

作坊常年从事油脂加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益,经

营收益不低,经营主体经营意愿较强。

1.2.3存在的问题

(1)市场进入和退出门槛低,竞争较大。由于经

营小型加工榨油作坊无须审批,且相应的榨油设备资

金投入不大,因此,市场进入门槛较低,稍有技术和

资金便可从事生产,但由于缺乏监管,茶油卫生标准

及品质仍很难保证。

(2)市场销售渠道单一。小型加工榨油作坊加工

的茶油经过沉淀、过滤简单处理之后,主要以团购的

形式销售给当地的企事业单位,也有部分企业上门收

购毛茶油精炼,但总体上看,由于企事业单位团购有

限,且茶油加工厂的毛油收购价格较低,因此,如何

扩大市场是小型加工榨油作坊面临的问题。

1.3小型加工企业模式

1.3.1生产经营的基本条件小型油茶加工企业是指

年营业收入在5000万元以下且茶油年加工能力在

1000t以下的企业,这里指的茶油年加工能力是指利

用压榨法和浸提法生产毛茶油的能力。小型茶油加工

企业拥有自主的茶油品牌,仅从事纯茶油、茶油调和

油及油茶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很少从事其它

油脂的生产。根据2011年湖南省林业行业管理办公室

统计,目前湖南小型油脂加工企业共有205家。

1.3.2经营情况小型油茶加工企业一般采取与中间

商合作方式,从中间商手中收购油茶籽和茶枯饼。加

工后的毛茶油经过精炼、分装以纯茶油或者茶油调和

油向市场销售。小型加工企业生产的茶油产品销售渠

·56·

岳臻,等:油茶加工产业经营模式及其发展制约因素初探———以湖南省为例

道以企事业单位团购为主,少部分进入超市和卖场。

由于受资金和技术的限制,小型加工企业很难从事油

茶副产品的开发和进行茶油深加工项目,其加工价值

链较短,附加值较低。在现阶段加工用原材料紧张且

缺少政策扶持的情况下,投资者经营小型油茶加工企

业意愿并不强烈。

1.3.3存在的问题

(1)缺少资金和人才。小型油茶加工企业要想发

展,延长加工价值链,提升茶油附加值,离不开资金

和专门技术人才,但在现阶段银根紧缩的情况下,小

企业很难从银行贷款,没有资金就请不到专业人才,

也引进不了先进的设备,企业发展困难。

(2)没有品牌效益,市场竞争能力较弱。小型油

茶加工企业虽然有自己的品牌,能进入超市销售,但

由于受各方面的制约,缺少必要的宣传,品牌效益尚

未形成,市场竞争力较弱,面临被大中型油茶加工企

业收购的风险。

1.4中型加工企业模式

1.4.1生产经营的基本条件中型油茶加工企业是指

年营业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5亿元以下且茶油年加工

能力在1000~5000t的企业。中型油茶加工企业拥有

自主的品牌,大部分企业仅从事纯茶油、茶油调和油

及油茶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部分企业兼从事

其它油脂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中型油茶加工企业一

般没有配备油脂检测实验设备和相关的研发人员,主

要依托相应的科研单位,资金和技术力量较强,属省

级或市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根据2011年湖南省

林业行业管理办公室统计,目前湖南中型油脂加工企

业共有53家。

1.4.2经营情况中型油茶加工企业在建立自己油茶

基地的同时,同样采取与中间代理商合作方式,从代

理商手中收购油茶籽、茶枯饼以及毛茶油。加工后的

毛茶油通过精炼、分装以纯茶油或者茶油调和油向市

场销售。中型加工企业生产的茶油产品销售渠道以大

型超市和专卖店为主,少部分通过企事业单位的团购。

中型加工企业依靠资金和技术优势,能够从事油茶副

产品的开发和进行茶油深加工项目,其加工价值链较

长,附加值较高。现阶段,在政策扶持下,中型油茶

加工企业扩张意愿明显。

1.4.3存在的问题

(1)原料供应不足,加工能力过剩。由于现有油

茶栽培都是以家庭为主,且以低产林居多,面积小、

效益低,没有形成产业的规模化效益,农户经营油茶

的积极性不高,而近几年栽种的高产油茶树都还没有

进入产果期,使得原料供应紧张。以湖南某公司为例,

其生产线加工能力为3000t/年,2011年实际生产

100t,原料只能满足加工能力的3%左右。在调研的其

它4家中型油茶加工企业中,即使在油茶丰收的2011

年,原料也只能满足加工能力的25%左右。

(2)融资困难。企业要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

而融资困难是油茶加工企业面临主要问题之一。由于

现阶段银行正在控制信贷,贷款条件苛刻,特别是对

于资金量大的贷款,审核更加严格。企业向金融机构

申请贷款只能用房产抵押,相关的设备及附属工程不

能抵押,贷款金额较少,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3)经营风险较大。虽然近几年茶油的价格都在

上涨,但是劳动力、原料、收购费用等生产成本也在

大幅上涨,企业经营成本压力较大。由于茶油价格较

高,消费群体有限,同时还要受到菜籽油、玉米油等

其它食用油价格的冲击,使得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

另外,茶油产品要上市销售,需要经过多道工序,而

工序越多,质量越难控制,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

质量很难保证。

1.5大型加工企业模式

1.5.1生产经营的基本条件大型茶油加工企业是指

年营业收入在5亿元以上且茶油年加工能力超过

5000t的企业。大型茶油加工企业一般属于综合性油

脂加工企业,这些企业拥有自主的品牌,不仅从事纯

茶油、茶油调和油及油茶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

还从事其它油脂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大型茶油加工

企业拥有油脂检测实验设备,并有相关的研发人员,

资金和技术力量雄厚,一般是国家级或省级的农业产

业化龙头企业。根据2011年湖南省林业行业管理办公

室统计,湖南大型油脂加工企业共有22家。

1.5.2经营情况大型油茶加工企业一方面采取与中

间代理商合作方式,从代理商手中收购油茶籽、茶枯

饼以及毛茶油,同时还在主要油茶产区建立自己的原

料收购点,并通过流转林地,建立自己的油茶基地,

以确保原料供应。加工后的毛茶油通过精炼、分装以

纯茶油或者茶油调和油向市场销售。大型加工企业生

产的茶油产品通过经销商、连锁专卖店、KA卖场、BC

店和团购销售队伍等销往全国各地。依靠资金和技术

优势,大型油茶加工企业能够从事油茶副产品的开发

和进行茶油深加工项目,其加工价值链长,附加值高,

现阶段,在政策扶持下,企业扩张意愿明显。

1.5.3存在的问题大型油茶加工企业目前存在的最

大问题是原料供应不足。以湖南金浩祁阳加工厂区为

例,由于祁阳周边的茶油加工作坊较多,几乎每村都

有一个,周边农户的油茶籽基本被当地加工作坊消耗

掉,很难集中到工厂里来,目前,原料只能满足加工

能力的5%左右。

2油茶加工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2.1企业加工原料

·66·

综述

油茶籽经直接压榨制取茶油称压榨法,将榨油后

残存于茶枯饼中的茶油浸提出来称为浸出法

[5]

。因此,

油茶加工所用原材料来源于两个部分,一是油茶籽,

二是经过压榨后的茶枯饼。由于现有油茶栽培都是以

家庭为主,且以低产林居多,面积小,效益低,没有

形成产业的规模化效益,而近几年栽种的高产油茶树

还没有进入产果期,企业自己的原料基地也尚未成形,

原料供应紧张,并且分布在油茶产区的家庭榨油作坊

和小型加工榨油作坊消耗了大量的油茶籽,使得拥有

较先进和高效设备的规模加工企业很难得到压榨茶油

的原材料。从调研情况来看,农户所采收的油茶果或

油茶籽作为油茶加工企业的原料被直接收购的所占比

重很小,比例不足5%,企业的茶油加工原料主要是茶

枯饼。但是,企业通过中间商收购加工作坊的茶枯饼,

不仅增加了中间商这一流通环节,增加了企业的成本,

而且用浸出法提取制成的茶油与用压榨法制取的茶油

品质上差异很大,难以生产出更多高品质的茶油;相

反,部分规模企业将浸出法生产的茶油作为高品质的

纯茶油出售,给消费者对茶油的品质产生错误的认识,

对茶油的销售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从调研结果来看,同时拥有压榨生产线和浸出生

产线的油茶加工企业,即使在油茶丰收的2011年,原

料也只能满足加工能力的25%左右。因此,如何保证

加工原料的供应,使拥有较先进和高效设备的规模加

工企业能够顺利获得加工原料,是油茶加工产业发展

急需解决的问题。

2.2企业融资

资金问题是制约油茶加工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油茶加工企业要想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延伸产业链、

提升茶油附加值是其发展方向,这些都离不开资金的

支持。油茶加工企业的建立前期资金投入大,包括设

备、厂房、基地建设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且由于油

茶属季节性收购,在收购季节还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

而在现阶段信贷紧缩的情况下,企业从银行贷款困难,

而从社会融资,成本较大,增加了企业的负担。例如,

调研的湖南某加工企业通过社会融资,年利率约为

25%,企业负担重,发展困难。因此,如何完善油茶

加工企业的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是油茶加

工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2.3茶油质量标准

目前,关于油茶籽油质量的标准是2003年5月14

日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自2003年10月

1日起实施的GB11765-2003。标准中将油茶籽油分

为油茶籽原油、压榨油茶籽油和浸出油茶籽油三类,

并有不同的质量检验标准。但是,食用调和油标准还

未出台,也没有茶油调和油的相关质量检验标准,在

茶油调和油中,企业一直采用的是自家标准,每家标

准会出现差异,由于茶籽油比例不确定,价格较低的

茶油调和油给消费者带来混淆,很容易给消费者产生

误导,影响茶油的市场需求,制约了油茶加工产业健

康发展。

2.4茶油价格及市场需求

茶油价格较高导致茶油市场容量小,制约了油茶

加工产业的发展。当前,虽然茶油市场价格较高,但

由于其产量少,市场需求还有一定的空间。但是,随

着新种油茶大量进入市场,可能导致我国茶油市场出

现结构性需求不足,所谓结构性需求不足是指茶油因

价格过高而使得需求仅限于特定的消费者阶层,当茶

油产量超过这一需求的阈值时,将会出现供给过剩;

而价格达不到一定收入的消费者阶层的购买力时,会

造成茶油的需求不足,最终将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

现在,许多学者和经营者在预测茶油销售市场时,往

往按发达国家高档食用油的消费量来计算我国将来的

茶油的消费量,这实质上是混淆了心理上的需要和实

际购买能力下的需求两个不同的概念。当前,茶油的

销售价格比豆油、菜油和花生油等日常食用油高出了5

~6倍,限制了一般消费阶层对茶油的消费。新中国成

立后,油茶产业经历的“四起三落”的过程表明,如

果不能够通过提高油茶的单产降低茶油的价格,扩大

茶油的市场需求,可能会造成供过于求的局面,影响

油茶加工产业发展

[6]



2.5茶油质量安全

茶油作为高端食用油,其质量安全问题倍受消费

者关注,关系到整个油茶产业的发展。从金浩茶油

“苯并(a)芘超标”质量事件产生的主要原因来看,

根据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专家分析,主要是原料不

当的晾晒(如在沥青路面晾晒造成污染)、烘干(如烘

干过程受到烟气污染)、炒籽时操作不当(如温度过高

造成部分原料焦糊)等几种主要因素。在实地调研中

也发现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且部分加工作坊在加工茶

籽油时,茶饼之间利用编织袋而不是常用的稻草隔开,

茶油加工企业利用这些作坊的茶枯饼浸出茶油,茶油

的品质也很难得到保证。市场上一旦出现“问题”茶

油,会直接影响到消费者对茶油的认知,造成茶油需

求大幅度下滑。因此如何在生产和加工环节确保茶油

的质量,成为制约油茶加工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3对策

从湖南省不同经营模式油茶加工经营主体的情况

来看,在现有的经营条件下,各模式不同程度的存在

着一定的问题。企业经营模式加工原料来源困难,小

作坊的茶油质量却无法保证等等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油

茶加工产业的健康发展,而对于新模式的探讨还有待

进一步的研究。

·76·

岳臻,等:油茶加工产业经营模式及其发展制约因素初探———以湖南省为例

目前,社会资金进行油茶开发经营势头可观,这

正是国家政策和资金对油茶加工产业进行大力扶植的

体现。为了更进一步促进油茶加工产业的健康发展,

首先,要解决油茶加工企业原料的来源问题,在大力

发展高产油茶、鼓励加工企业联结油茶种植农户建立

自己基地的同时,探索新的管理模式,使原料能集中

到拥有较先进技术和设备的规模加工企业;第二,要

扩宽企业融资渠道,支持企业挖掘油茶加工剩余物高

附加值产品的开发,不断延伸油茶的加工链,提升油

茶产品的高附加值,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第三,要

尽快制定茶油调和油的质量检验标准,规范茶油市场;

第四,要统筹规划,地方政府不能只注重眼前利益,

单方面追求政绩,盲目批准设立油茶加工企业,避免

因加工能力过剩而引发的加工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

同时,实施对茶油加工作坊的监管,降低发生茶油安

全问题的可能性;第五,既要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

的手”对油茶加工产业发展的调节作用,依靠市场机

制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也要发挥政府这只“看

得见的手”调控作用,依靠政府的力量构建公平公正

的市场环境,促进油茶加工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志红,陈永忠.油茶加工利用研究综述[J].林业科技开

发,2005(2):10-12.

[2]赵光远,刘倩茹,王瑛瑶,等.油茶籽加工的研究进展[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11,32(10):169-171.

[3]钟海雁,谢碧霞,王承南.我国油茶加工利用研究现状及方

向[J].林业科技开发,2001(4):6-8.

[4]唐继新,陆顺忠,秦武明,等.茶油深加工项目效益评价

[J].广西林业科学,2008,37(1):26-30.

[5]庄瑞林.中国油茶(第二版)[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8:314-320.

[6]罗攀柱,岳臻,江芬.油茶培育产业发展问题的调查研究

[J].林业经济,2010(10):108-109.

(文字编校:张珉,龚玉子



)

(上接第63页)

州:福建农林大学,2011.

[12]张放,张士良,刘鹰,等.经济植物生态种植工程技术

[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13]陈森杰.油茶套作茶叶的生长效应研究[J].福建林业科

技,2009,36(2):266-269.

[14]王玉娟,陈永忠,王瑞,等.覆草间种对油茶林土壤养分及

生长量影响的主成分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0,30(6):43-49.

[15]王玉娟,陈永忠,王湘南,等.稻草覆盖对油茶幼林林地土

壤温度及新梢的影响[J].经济林研究,2009,27(2):

49-52.

[16]欧阳贵明,杨笑萍,肖双燕,等..油茶林立体经营技术措

施的研究[J].经济林研究,1989,7(2):72-73.

[17]俞秀兰.油茶优质丰产栽培技术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

2006,33(1):232-234.

[18]李振纪.油茶间种[J].湖南林业科技,1976(2):34-

37.

[19]常德地区林业局营林科.油茶林内间种经营效果[J].湖南

林业科技,1979(6):22-25.

[20]杨柳平.梅州市幼龄油茶园间种大豆高效种植模式[J].现

代园艺,2011(10):35-36.

[21]李纪元,肖青,李辛雷,等.不同套种模式油茶幼林水土流

失及养分损耗[J].林业科学,2008,44(4):167-172.

[22]陈永忠,王玉娟,王湘南,等.间种对油茶林地土壤理化性

质及幼林生长量的影响[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1,35

(5):117-120.

[23]邓云,田松华,等.油茶林套种鱼腥草技术研究[J].湖南

林业科技,2010,37(4):55-56.

[24]吴培付.油茶套种金银花栽培管理技术研究及其效益分析

[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3):68-69.

[25]乔桂银.生态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建议[J].中央社

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6):95-98.

[26]雷达.瑞典的生态农业[J].农业技术与装备,2009,3

(161):30-32.

[27]国外发展生态农业的经验[J].福建农业,2010(2):33.

[28]李哲敏,信丽媛.国外生态农业发展及现状分析[J].浙江

农业科学,2007(3):241-244.

[29]CaamalMaldonadoJA,JinenezOsornioJJ,TorresBarragan

A,etal.Theuseofallelopathylegumecoverandmulchspe-

ciesforweedcontrolincroppingsystems[J].Agron.J.,

2001,93(1):27-36.

[30]师光禄,张铁强,刘素琪,等.间种牧草枣林刈草对树上昆

虫群落结构及动态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7,27(1):

97-102.

(文字编校:唐效蓉,龚玉子)

·86·

献花(0)
+1
(本文系文山书院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