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推进绩效管理提升税务治理能力
作者:厦门市国税局局长朱俊福加入时间:2014-10-178:25:17
绩效管理是一场内外兼修的革新,在实现税收现代化的宽广视角下,税务机关应持续优化考评路径,突破层级管理瓶颈,开启内部管理“数据”时代,实现现代税收管理制度的创新
国家税务总局提出了推进税收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蓝图已绘就,如何将税收现代化的改革思路传递给每一个税务人员,如何将税收管理制度创新贯彻到每一个最微观的部门,是实现税收现代化的宏伟蓝图的关键所在。王军局长指出,要通过绩效管理发现工作中的短板和薄弱环节,实现持续性改进、持续性提升。
厦门市国税局将税务绩效管理作为开启税收制度创新的钥匙,围绕国家税务总局提出“建立快速响应、评价导向、服务增效和内生动力机制”的要求,内外兼修,以硬化责任和再造流程为重点,加快管理模式的转型,实现基层管理和服务公众的和谐统一。
一是持续优化考评路径。实施绩效管理初期,各种观念、技术、方法都不够成熟,厦门市国税局提出持续优化考评路径的思路。具体在岗责设定方面,以“项目化”运作为核心,建立网格化管理责任。注意区分项目的类别,对于承接部门能独立完成的指标,根据岗责分工,建立部门内部责任网格;对于需要多部门协调的工作,则赋予承接部门统筹管理权限,建立部门外部责任网格;对于具有重要责任的协调部门,硬化相应考评指标,在机关处室层面,形成横向主导的责任项目,在基层局层面,形成纵向主导的责任项目。下一步我们将根据绩效管理的成熟度,不断优化统筹项目化运作,形成“决策下达、执行实施、绩效考评、持续改进”的闭环流程,特别是对于国家税务总局布置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社会关注度高的重要任务,最大程度上疏通绩效管理的脉络。
二是突破层级管理瓶颈。在现有的政府绩效管理实践中,常常由于政府层级众多,执行不力等原因,使既定的管理目标存在难以穿越“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因此,厦门市国税局发挥所辖人员、地域相对集中的优势,因地制宜将“扁平化”管理理念应用到绩效管理中,搭建因时、因地、因事制宜的授权和运行环境。具体来说,在管理幅度上,打破原有的层级观念,将机关处室和基层局,两级行政体制转化为一级绩效架构。在组织方式上引入“矩形阵机构”,建立专业队伍,在所有层级、所有部门均配备绩效人员,每一个绩效人员都是一个绩效管理控制点,实现横向无损传导与纵向对接增效。“两点之间直线最短”,通过最短的管理路径,实现考核的内部公平,推动税收工作的优质高效。
三是开启内部管理“数据”时代。绩效考核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将原有传统管理方式中割裂的、局部的、主观的评价模式,通过全新的战略目标分析,通过一套有效的重要性和难度赋值,通过一定的过程行为规范,建立覆盖主要工作、核心环节、上下联动的管理模式,最终达到全面评价的目的。厦门市国税局从一开始推动绩效管理之初,就重视搭建信息平台,先后请厦门市专业绩效团队参与设计评估模型和数据平台。在国家税务总局推进统一的绩效管理信息系统之后,根据本地绩效管理模式,探索哪些环节、哪些责任主题、哪些规定动作、哪些自选动作,通过绩效运转辅助平台加以推广提升。在平台的建设过程中,“三上三下”多次向各考核部门征求意见——公示——再征询意见——再公示,最终形成透明、科学的指标责任数据群、绩效目标数据群、配套管理制度及措施数据群、绩效分析数据群、监督反馈数据群,通过绩效管理的指标落地实现业务的解构和重构,让过程更为透明、管理更为公正,开启税收内部管理的“数据”时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