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的良机与矛盾
2014-10-28 | 阅:  转:  |  分享 
  
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的良机与矛盾

1、提速中的人民币国际化

尽管中国的经济影响力巨大,但其货币人民币在贸易结算、跨境支付和全球投资领域仍是条“小鱼”。

不过,这一局面正快速改变。多年来在世界大部分地区几乎不见踪影的人民币,如今开始进入世界各地更多人的口袋、投资组合和银行账户。

德意志银行(DeutscheBank)数据显示,去年,中国有17%的对外贸易额是以人民币结算的,而这一比例在五年前还接近零。国际货币清算系统Swift数据显示,人民币现在是全球第七大最常用支付货币,而投资者也正快速地把人民币加入自己的交易目标名单。多国政府开始考虑把人民币作为储存本国财富的一个新币种。在尼日利亚央行目前的外汇储备中,人民币已占到约为10%,澳大利亚和英国等国家也表示有类似的打算。

作为第一步,英国政府打算在西方政府中率先发行一种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金融界也开始注意到这一动向。部分资产管理公司已引入以人民币计价的基金类别,并推出了仅投资于人民币资产的产品。

这一动向的出现,得到了北京方面的肯定或帮助,目前看来进展正在加速。

中国央行(PBoC)已签署了不少货币互换协议——协议方包括英国央行(BoE)和欧洲央行(ECB)——以帮助建立一个稳定的全球人民币交易市场。中国已在世界各个金融中心指定了一些商业银行,作为人民币清算行。

北京方面也一直在向那些希望使用手中人民币购买中国资产的机构发放投资许可证。允许那些手握人民币的机构更自由地进入国内市场,中国就能在开放的同时不增加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还有其他很多理由能解释人民币国际化为何有利于中国实现长远目标。人民币贸易结算取消了复杂、且经常代价高昂的美元交易与对冲过程,应会帮助中国出口企业降低经营成本。目前,有些制造商对愿意以人民币付款的客户提供了订单金额折扣。

人民币贸易增加,应该也会减轻外汇储备负担——中国目前持有全球第二大外汇储备。

在许多国家债台高筑的当今时代,尽管中国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大部分直接购买了美国国债——受到许多国家的羡慕,但它的得来是有代价的。鉴于大多数西方国家创历史低点的低息环境,中国所持外汇储备一直在亏钱,外国投资者在中国所赚收益高于中国从海外资产中所获收益。

“中国想要降低对发达市场低收益政府债券的这种依赖性,不想在美元陷阱中越陷越深,”美国康奈尔大学(CornellUniversity)国际贸易政策教授埃斯瓦尔.普拉萨德(EswarPrasad)解释道。

从美元体系中抽身出来,将使中国在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上获得更大影响力——眼下中国通常是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最大买家。

这样可能相应地赋予中国更广泛的政策选项,以帮助支持增长、维持竞争力,并帮助抑制通胀。中国也从2008年金融危机中吸取了教训,当时亚洲缺少美元,对跨境贸易造成了严重破坏。

境外人民币的更广泛持有,可能也有利于降低中国企业的借款成本,这一点已被香港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的成功所证明。该市场自2009年启动以来的融资额已达数十亿元人民币。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如今开始从香港向台湾、新加坡和伦敦等其他金融中心扩展。

人民币国际化项目甚至可能成为一种工具,通过开放中国资本账户,帮助强力推行棘手的国内改革。

近期公布的沪港股市互联互通制度安排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重要一步,该制度首次允许全球投资者不必获得许可证便能买入中国资产。打造一种新国际货币的过程不是没有风险的。中国认为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亦有弊,打算小心地管理该过程。

“中国当局不喜欢‘剧变’的方式。所以,他们会先试点,如果可行,他们就会继续向前推进,”汇丰(HSBC)亚太市场业务联合主管陈绍宗(JustinChan)表示。

中国的担忧之一是失去对汇率的控制——可能导致人民币走高、让中国商品丧失竞争力,工资膨胀已在部分程度上导致这一局面。中国在这方面已有一些进步。

今年,中国扩大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每日交易区间。但是,交易区间扩大——每日可在中间价上下2%范围内波动——仍表明人民币是一种高度受限的货币,几乎完全唯中国央行马首是瞻。如果人民币真正实现了国际化,中国央行的这一权力即便不会被完全取消,也要大打折扣。

若想放开人民币汇率,中国金融市场和利率也必须自由化。这就给中央政府带来重大挑战,中央政府正在精心设计一条国内改革路径,以实现国内经济现代化,使其适应不再以制造业和基础设施投资为增长支柱的未来。

如果经济实行完全开放,可能令中国企业在尚未准备好时就面临全球竞争,或令大量资本得以离开中国。

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是显而易见的。更大的问题仍在于,这一进程将走得多远、多快,以及它是否将挑战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主宰地位。

在上海设立一家新的金砖国家(Brics)开发银行,将有助于为建立一套能与美元体系分庭抗礼的“人民币体系”奠定基础。

但普拉萨德教授说,人民币的未来将最终取决于中国国内改革的速度和广度,而不取决于世界其他国家接受人民币的速度。

“人民币正健步走在成为一种储备货币的路上,如果中国继续推进经济改革,人民币可能在未来一、二十年内成为一种重要的储备货币。”他说,“但我认为,人民币将不会成为一种避险货币……我觉得,就连中国人自己都对本国没有信心。中国是个赚钱的好地方,却不是个守钱的好地方。”

2、英国:英国发售人民币国债

英国发行了一只以人民币计价的政府债券,这在西方国家中为首例。

英国财政部表示,人民币债券的发行,显示出英中关系日益强化。

此次发行预计筹集约20亿元人民币(约2亿英镑),发行规模等同于英国今年发行的第一支伊斯兰债券,后者已吸引全球投资者逾20亿英镑的申购。英国政府计划本财年总共从债券市场筹集1270亿英镑。

通过此次发行人民币债券,英国政府表现出对人民币在未来国际经济体系中地位的信心。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GeorgeOsborne)上周表示:“对于我们的长期经济规划来说,关键在于加大对中国等快速增长的经济体的出口……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确保中国的货币——人民币——在英国得到使用和交易。”

许多政府和央行正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英国也是其中之一。澳大利亚已宣布计划将其外汇储备的大约5%投资于中国国债,而尼日利亚央行外汇储备中,人民币资产占到至少十分之一。

过去一年人民币加快了国际化的步伐。数国与中国签订了新的货币互换协议、建立起清算行,几个世界金融中心间也就人民币投资配额达成协议。本周,俄罗斯也与中国央行(People’sBankofChina)建立了货币互换机制。

尽管英国政府是首个发行人民币债券的国家级政府,但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却是首个发行人民币债券的外国政府实体,该省于2013年底发行了“点心债”。

点心债是在中国内地以外发行的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这一市场建立于2009年底。根据数据供应商Dealogic的数据,今年到目前为止点心债发行量比去年增加了一倍。对融资者而言,离岸市场的融资成本通常比中国在岸市场低。

这轮强劲增长主要来自中国企业的资金需求,而不是跨国公司。

中国银行(BankofChina)、汇丰银行(HSBC)和渣打银行(StandardChartered)为英国人民币债券的指定承销行。

本周,这三家银行与英国财政部共同在伦敦举行了债券发行路演,以及面向亚洲投资者的网络路演。

3、美国:美国再度对人民币汇率表示不满

美国政府再次对中国汇率表达不满,认为人民币汇率被人为压低了。

美国财政部(Treasury)表示,在北京的一次会晤中,美国财政部副部长萨拉.布卢姆.拉斯金向中国财政部长楼继伟和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提出要求,将人民币汇率交由市场决定。

目前中国当局仍然严格控制人民币汇率。中国央行每天早上会设定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中间价,此后还会引导全天的外汇交易。

许多美国政界人士声称,若人民币得到公平估值,汇率将会上涨,这会让制造业岗位回流美国。

美国财政部周三发布的声明表示:“副部长拉斯金强调了我们对中国果断实施经济改革议程的关注,其中还提到了中国转而以市场决定汇率的重要性。”

拉斯金还提到了中国多家开发银行为中国出口商提供廉价信贷的问题。美国担心,中国这么做,会将美国自身的进出口银行(Export-ImportBank)及其支持的美国出口商挤出市场。

声明中还提到:“副部长还重申,在出口信贷国际工作组(InternationalWorkingGrouponExportCredits)内开展磋商,设立一套新的横向国际出口信贷指导意见非常重要。这是美中战略经济对话(S&ED)在经济议题上的责任之一,有助于为美国出口商争取公平的竞争环境。”

今年4月,在中国央行采取行动压低人民币汇率之后,美国政府曾警告中国政府,不要重返操纵汇率的老路。

不过,许多分析师此前曾表示,中国金融决策者压低人民币汇率,是为了阻止投机者将资金注入中国收购中国资产,而不是为了把它当做贸易武器。(分享自:中金视点http://www.cngold.com.cn/zjsd/)



献花(0)
+1
(本文系南京 seo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