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上海市嘉定区迎园中学五年发展规划
2014-11-03 | 阅:  转:  |  分享 
  
上海市嘉定区迎园中学五年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上海市嘉定区迎园中学“十二五”规划编写组

二〇一一年十月

目录

序言

一、现状分析

1、学校概况

2、办学优势

3、问题剖析

?

二、目标定位

1、办学理念

2、办学目标

3、培养目标

?

三、重点项目与特色项目

1、学校精细化管理研究与实践

2、创新德育模式研究与实践

3、卓越迎中课程体系

4、迎中教师发展学苑

?

四、实施步骤

(一)校园文化:倡导“迎中精神”

(二)德育工作:构建全员参与的立体化德育体系

(三)学校管理:全面导入卓越绩效准则

(四)课程与教学:建设卓越课程与教学模式

(五)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充满智慧、乐于合作、富有爱心的教师

(六)教育信息化:提高教育技术创新和应用能力

(七)办学条件:老校区的改建工程和新校区的美化工程

(八)家校工作:建设合作互动式教育共同体

(九)交流合作:开展高水平深层次交流合作

?

?

五、保障措施

(一)健全和加强组织领导

(二)制定迎园中学五年行动纲要

(三)构建高效管理机制

(四)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五)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

六、五年目标分年度达成细目表

?序言

---让迎中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乐园

教育成就民生幸福,教育决定国家民族未来。

教育改革是当今世界不变的主题,国家的教育改革也迈出了重大步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相继出台,提出“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上海市以“为了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核心教育理念来规划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使我们对迎园中学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回顾迎园中学的发展历程,展望学校的发展方向,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学校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和希望同在。未来五年,我们必须抓住发展的机遇,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指导下,在嘉定区教育局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总体思路的引领下,站在新的起点上,系统、深入分析现有成就、办学特色,凝练办学理念,进一步明晰“把迎中办成师生发展的乐园”办学思路,以师生共同发展为本,强化“学校共同利益意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教代会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密切联系社区,充分依靠家长委员会,完善家长和社会监督机制,在“快乐迎中人,和谐新团队”的美好愿景召唤下,以环境为依托,以质量为基础,以效能为方式,以优化为原则,致力于管理创新,构建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建立学校文明共同体,努力使学校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乐园,把学校打造成为一所“有魅力质量,有灵魂品质”的市内优质学校,努力实现迎园中学的二次起飞。

“规划,是成功的预演。”为了进一步较好地满足师生的成长需求,不断引领学校又快又好地可持续发展,继续提升“迎中教育”品牌,通过较为广泛的“头脑风暴”、问卷调查、沙龙座谈、个别访谈、专题研讨等形式,在对本校发展现状进行了全面诊断的基础上,我们对学校未来五年的发展方向、发展思路及目标举措进行了设计和规划。特制定学校五年(2011—2015)发展规划如下:

一、学校现状分析

(一)学校概况

上海市嘉定区迎园中学是嘉定教育局直属的一所公办初级中学,地处嘉定新成地区,创办于1995年,2009年9月,扩建为东、西两个校区。学校东部校区占地59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西部校区占地30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

目前,学校有36个教学班,学生总人数1381人。教职员工总数116名,其中专任教师100人,教师平均年龄38岁,35岁以下青年教师42名,占41%,中学高级职称18人,中级职称54人,中高级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高达72.7%。

学校通过“十一·五”规划的校园环境之“优化工程”、质量立校之“威信工程”、教师发展之“名师工程”、德育为首之“育人工程”、课程建设之“保障工程”等“六大工程”的实施,实现了从“规范”办学到特色发展的跨越。

(二)办学优势

?(1)在以“悦、和、诚、慧”为核心的迎中文化熏陶下,学校师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总体上已经能够比较明显地体现出“积极、高效”的学校文化特征,师生的发展需要得到了更大的满足。学校文化的全面提升有了较厚重的基石。

(2)经过多年的探索与改革实践,学校办学理念和总体发展思路已经基本理清。

(3)学校知名度不断提高,师生、家长、政府、社会和学术对学校的美誉度也不断提高,“迎中教育”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4)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改革得到全面、有序地推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5)学校管理更趋民主、科学、规范,具有迎中特色的校本管理逐步显现。学校自主创新机制已经初步形成。

(6)学校领导班子渐趋成熟,师资年龄结构合理,师生共同愿景已基本建立,心智模式得到较大改善。

(7)与高校及相关学术团体进行合作研究、与社区合作、开设选修课程、进行国际交流、发展学生社团、与相关企业进行深度合作等教育拓展工作已经起步。

(8)新校区建设基本完成,东西两个校区格局使学校发展又获重大历史机遇。

(三)问题剖析

品牌尚需提升。通过学校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学校办学特色逐渐凸显,但“迎中教育”的品牌需要不断提升,在学校文化建设不断完善过程中“迎中教育”解释性框架系统的顶层设计还需进一步系统化,在此顶层设计下的“悦、和、诚、慧”的文化课程支撑体系急需不断完善。学校迫切需要建立较为完善的校内外品牌发展与智慧共享机制。

观念尚需更新。由于考试评价的导向以及社会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学校和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倾向,学业负担较重,教师压力加大,职业倦怠现象开始显现。

教师尚需发展。学校师资力量仍有提升空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的数量不足、层次不高。教师课堂教学效能还不高。随着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教师缺编,学校需要引进更多优秀教师,继续吸引优秀人才。

课程尚需完善。十一五期间学校在校本课程建设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这些课程的质量与规范化水平还有待提高。目前,学校校本课程建设还缺少实质性的突破,特别是课程资源开发不够,特色课程的设置尚有很多空白。学校急需在国家的三级课程体系下,制订更加科学完善的课程规划。

质量尚需提升。由于历史和地域的原因,我校与上海市一流的名牌学校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抓好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软实力,让学校的优质资源为更多周边市民的孩子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的问题。

?

二、目标定位

1、办学理念

学校愿景:

快乐迎中人,和谐新团队

该愿景阐释为:1.每一个迎园中学的师生都感觉满足和幸福。2.每一个师生工作和学习团队都是学习型的和合作型的共同体。

办学理念:

禀受才智于自然,回复灵性以全生(系孔子语)

该理念阐释为:大自然启迪了我的智慧,赋予了我才干,恢复了我原有的灵性和德行来保全自己的天性。因此在此理念导引下,迎中的全体员工将秉持真诚与信赖、慧心与创意、使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追求卓越。

2、办学目标

我们的办学目标是:未来五年,在迎园中学“快乐迎中人,和谐新团队”的美好愿景召唤下,我们将一如既往地贯彻“禀受才智于自然,回复灵性以全生”的办学理念,努力“育有潜质的学生,办具发展力的学校”。将学校打造成为一所“有魅力质量,有灵魂品质”的市内优质学校。

办学目标的解读:

l?有潜质的学生:

(1)每个孩子都是有潜质的,教育的责任在于保护他们的潜质,使今天的教育不以牺牲明天的幸福为代价。

(2)学校应让学生都能就其资质,尽其潜能,把学生的“潜能性”化成“实在性”。

(3)有潜质的学生是整体平衡的,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整体的发展”,学生的学业成就只是教育目标之一,交往、情感、体质、审美与灵性等方面也需要得到发展。

l?具发展力的学校:

具发展力的学校一定是可持续的学校:学校从规范管理跨越到特色发展,下一轮的学校发展应着眼于可持续的发展。可持续的学校不是追求学校单方面的发展,而是学校众多要素整体优化的过程,通过整体优化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环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应成为优质学校创建的核心理念。

?“有魅力质量,有灵魂品质”的市内优质学校:

我们希望通过迎中师生五年的不断努力,构建高品位、独具个性的迎中校园文化内核;全员参与的立体化德育体系;卓越绩效引领的精细化、高质量、高效能、学习型现代学校管理;学生为中心的卓越课程和教学模式;充满智慧、富有爱心的教师队伍;高信任度的互动式家校社区教育共同体;国内国际高水平、深层次交流合作;使迎中毕业生成为有教养的、有潜力的、有个性的、有国际视野的现代人,将学校建设为区域内的“有魅力质量,有灵魂品质”优质初中。

3、办学目标的主要标志:

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使迎园中学成为一所教育、教学质量继续稳步提高的学校,其质量水平达到嘉定区的前列;一所为学生提供的富有特色的课程与教学体系的学校,其质量水平达到上海市前列;一所家长信任、师生快乐、政府支持、学术认可、社会满意、同行共进的学校,其教育服务和管理过程水平、办学能力达到上海市同类学校的前列;一所有较强教育教学改革案例意义的学校;使“迎中教育”成为区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美誉度的教育品牌;使迎中师生的自由与幸福度得到更大拓展与提高。让迎中校园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和成长乐园,让迎中的校园生活成为师生终身的美好记忆。

4、培养目标

学校着力于培养有教养的、有潜力的、有个性的、有国际视野的现代人。

迎中的学生形象:

1.德行高尚:自重自律,悦纳自己也关怀別人。

2.学力扎实:满足学校严格的学业要求。

3.体能充沛:乐观、健康,并拥有多种运动与休闲技能。

4.负责自信:自信的、负责任的、面对21世纪的问题思考者和解决者

5.放眼世界: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良好的信息素养与信息能力。

?

三、重点项目和特色项目

1、学校精细化管理研究与实践

目标:

未来五年,我校将借助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卓越绩效准则(2010版教育类)实施学校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提高学校管理效率,形成卓越绩效引领的精细化、高质量、高效能、学习型现代学校管理,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措施:

借鉴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卓越绩效准则(2010版教育类),按照领导、战略、学生利益相关者和市场、测量分析和知识管理、以教职工为本、过程管理、结果七大部分共1000分,明确每一部分的每一条款的要求和相应的分值,开展SWOT分析,确定战略目标和行动方案,学期阶段总结和反馈,形成循环改进措施,保证各项方案的落实。该项目是学校全面质量管理(TQM)的一种实施细则,是对以往的全面质量管理实践的标准化、条理化和具体化。评定标准体现了国际化管理和创新价值的高要求,既是质量奖评定的基础,也是组织自我评价的依据。

?

2、创新德育模式研究与实践

目标:

在传统德育方法基础上,不断反思,实现继承与创新,创设“生活德育”模式,让德育回归生活。各班通过班级文化建设,将班级还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与同伴互助教育,强调从学生的内在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借助生活环境对学生进行影响,更积极地构建一种有利于情感道德成长的校园生活。

措施:

(1)创设情景。开展情景测试与教育,让学生在情景中潜移默化受到教育。

(2)文化体验。利用儒家经典,提升学生的伦理道德修养。

(3)活动育人。组织实实在在的活动,让学生从中得到真真切切的体验。

(4)以美育人。完善艺术教育管理,认真执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艺术课程;探索校本特色的艺术教育模式,丰富民族舞、皮影课程的教材内容,以水叮当合唱团曲目、校歌、班歌等为蓝本编写校合唱教材,围绕书法和绘画的知识、技巧、欣赏等方面,编写符合我校学生的教材等,各艺术社团通过实践的积累,逐步形成一整套艺术教育校本教材。此外,学校将积极创造机会,不断提升艺术教师的专业素养;实行团队合作模式,发挥更多人员(教师、家长)的艺术特长,增强学校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定期开展校内外艺术教育活动;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扩大宣传,提升校园文化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学校生活德育主要有四大途径:教师关爱和尊重学生、班级成为了一个道德空间、课堂将道德价值纳入课程与教学之中、整个学校创造了一种积极的道德文化。

3、卓越迎中课程体系

目标:

1)强调课程的生态性,通过课程与生活的整合,实现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然的真实统一。

2)强调教学的差异性,通过差异教学模式的建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强调校本课程的丰富性,提供更多的选择性和组合性,体现学校培养目标。

措施:

1)高质量的示范学科建设,将艺术、科技和语文打造成本校的示范学科。通过强势学科的打造,为处理好学科建设与“育人目标”的关系提供经验,即如何通过学科(课程)建设,来具体实现本校的培养目标。语文学科的建设重在拓展学生视野和培养其文化认同感;艺术和科技学科的建设重在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两门学科都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以顾及差异性的合作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

2)校本课程的模块化设计

根据“心有静,行有度,学有长”的培养目标,本校校本课程开发设定《修身》、《礼仪》、《展能》等三个课程模块。

(1)《修身》课程主要包括:《古诗文诵读》、《经典诵读》、《棋艺》、《茶道》、《书画》、《使命教育》等。

(2)《礼仪》课程主要包括:《中国古代的礼仪》、《国外的礼节》、《外交礼仪》、《与人相处》等。

(3)《展能》课程主要包括:英语课本剧、《皮影》、《民族舞蹈》、合唱以及快乐运动项目等。

3)校本课程的创生性开发。充分释放教师和学生作为课程主体的创造力,使课程价值重心转向个体生命本位,关注学生个体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使学生真正“富有个性地学习”,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即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

4)实践活动的课程化设计

对社团活动、升旗仪式活动、节日主题活动、年级活动、班级活动等进行课程化设计。

(1)利用“嘉定区科技创新项目实验学校、嘉定区科技教育品牌之地”的契机,成立“模型创新实践天地”,充分发挥科技教育在课程改革中的特殊作用,以科技校本课程为载体,以科技创新大赛为契机,通过环境保护、模型制作、科学实验三个学生社团的拓展型课程,开展组织丰富多彩的学生科技活动项目,大力提升科技特色。

(2)进一步优化自主型拓展课程中学生活动项目的活动设计和活动方式,使之紧紧围绕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对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起到更积极的作用;活动的实施能更大限度地挖掘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并且逐步适合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水平,具有更强的操作性,体现学科特色;具备完整和有创意的策划、合理的进度安排、详细的组织方法、系统的总结阐述和展示;更注重点面结合和品牌效应。

4、????迎中教师发展学苑

1)?目标:

努力使迎中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健康的身心、体现实干的态度、革新的精神;拥有管理的方略、审美的才智;获得专业的技能、广博的知识,成为具有“愿教、善教、乐教”的优秀教师。建立起具有高策划力、执行力、凝聚力和创新力的教师团队。

2)?措施

l?个人素养提升

就师德修养、心理素质、基本技能、专业素养、管理能力、审美才能等多方面确立培训内容,提高教师综合素养,提升教师文化内涵,提高教师实际教学才能。

l?团队阶梯发展

结合学校梯队建设方案培养一批校内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和在全市有一定影响的名师。

l??以“终身学习、和谐发展”为宗旨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定期组织理论学习、案例分析、经验交流等学习活动,穿插以专家引领、结对互助、竞赛展示等方式促进教师合作交流,并积极推进“教师进修学院师训基地”建设,推动教学反思、读书活动,提高教师个人素养。

?

四、实施步骤

(一)校园文化:倡导迎中精神

1、目标

统筹安排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和制度文化三大校园文化建设项目,形成持续完善的学校文化体系。构建以“悦、和、诚、慧”为核心的富有个性、高品位的迎中校园文化。

到2015年,校园呈现优雅、包容、进取、自信的氛围,学校形象识别系统(SIS)使用规范,学校管理制度、教师手册、学生手册等得到完善,国内国际校园文化交流得以广泛、深层次开展。

2、具体实施步骤

文化的核心是一种价值观,它构成了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意义。

(1)强化迎中的核心价值观,即:精神与智慧共存,智慧与知识共存,教师与学生共进,务实与创新并存,生命质量与学业质量并存

l?精神与智慧共存:德才兼备德为先。

l?智慧与知识共存:智慧的启迪与开发重于知识的传授。

l?教师与学生共进:教师的发展先于学生的发展,只有教师发展了学生的发展才有可能。

l?务实与创新并存:务实中创新,创新中务实。

l?生命质量与学业质量并存:只有分数的学校文化是畸型的,没有分数的学校文化是空洞的,通过提升人的品质和生命的质量而获得分数的学校才是人们向往的有文化的学校。

(2)倡导“迎中精神”:顾全大局的合作、人道的关爱,不求功利的默默。

(3)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继续发扬传统的文化艺术节、体育节、英语节、“感动迎中的人和事评选”等活动,发挥学生社团、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

(4)加强环境文化建设?多角度、多层次加强校园环境美化建设,提高师生参与度,采纳创新建议,合理布局校园设施设备,培育优良的校风、学风、教风,构建和谐校园。

(5)规范学校形象识别系统?系统全面导入学校形象识别系统(SIS),规范使用校园主要建筑、重要场室、办公用品、宣传用品、演示文稿(含PPT)等标识。

(6)提升校园文化交流水平,保持与周边兄弟学校以及社区的密切联系,继续与英国、港澳台中学开展姐妹学校的联谊活动,拓展与美国加州阿凯迪亚市中学的交流合作,发展与国内外优秀校园文化的深层互动。

(二)构建全员参与的“环境化”生活德育模式

1、目标

坚持“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核心理念,坚持“育有潜质的学生,办可持续的学校”,以环境为载体,以社会规范为主要手段,以自我教育为根本出发点,以道德进步为目标,使德育的首要地位得到真正发挥,德育效果得到切实体现。改革灌输性教育模式,建立“环境化”生活德育模式,即:充分调动学校、社区、家长的一切可用资源,以环境(包括人文的软环境和学校硬环境)教育为主,充分发挥德育环境的渗透功能,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启迪和教育。

2、德育目标实施的途径:

1)由封闭式学校教育向开放式学校教育转变,改善学校德育环境

(1)思想开放。不是禁锢学生的思想,而是解放学生的思想,不是限制学生思想的发展,而是启之以思,百花齐放,形成一种浓郁的思想交流的氛围和环境。

(2)信息开放。使学校成为各种信息的荟萃地和最新文化的大橱窗。

(3)途径开放。将家庭、社会和学校组成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学校应主动协调社会力量,并力求优化社会大环境,树立德育的全员意识,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形成教育合力。

2)由传输观念型向启发思维型转变

要使学生逐渐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去分析和观察社会现象,由浅入深地理解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提高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

3)由纪律功能向享用功能转变

学校德育除了稳定教学秩序之外,更重要的功能应该是能最大可能地满足人们精神和心理愉悦的需求,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学校应重视心理环境的营造与运用,注意对学生心理的关怀与调适,使学生心理沐浴在优化环境中,从而获得品德的净化与升华。

4)由注重德育行为向注重道德意识转变

应努力培养学生的“五种意识”,即“创新意识”、“生命意识”、“合作意识”、“法律意识”和“民族意识”。

5)由显性手段向隐形手段转变

应育德于环境感染之内,施教于无形熏陶之中,把教育的意向、目的渗透到或潜藏在与之相关的活动或环境中,从而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

3、具体实施步骤:

1)以“德育文化建设、学科教学渗透、社会实践活动”为主要途径,根据不同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抓住各阶段重点,按年级、分层次、有侧重地持续开展德育教育。全面开展与学科课程衔接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自2010年起每年在原来基础上递增一个校外教育基地,到2015年学校至少有6个能充分发挥作用的校外教育基地。到2015年,建设精品德育主题活动5个,实现所有学科与德育的渗透整合。

2)拓宽德育实施渠道

以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为载体,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校园礼仪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加强德育课程建设,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为主途径,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创建“全员育人导师制”,继续完善校园开放日、生命教育、家长委员会、艺术节、科技节、英语节等活动,创设更多机会让家长参与学生教育活动,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育平台和网络。到2015年,打造精品德育课程10门,确保100%的家长参与学校活动,家长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满意度保持在90%。

3)以课题为引领开展德育行动研究,构建迎中特色的环境德育目标和内容体系。根据德育环境化的要求,结合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围绕着“五种意识”分别明确各年级的德育目标,完善、构建系列化的德育内容,到2012年底制定完成《迎园中学德育目标体系》编制工作。加强德育课程建设,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激活学科的德育内涵,打造一批在区内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的学科德育示范课程和精品德育课程。自2011年开始至少每年有两个学科完成此项工作,到2015年达到学校所有核心课程德育示范课和精品德育课程的全覆盖。

4)建设德育队伍,创新环境德育方法,增强全校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能力,迎中的教师必须学会以平等态度对待学生、以高尚情操熏陶学生、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自觉担负起培育人才的神圣职责,做学生成长发展的引路人。提高班主任素养,充分发挥班主任核心作用,以班主任青蓝工程(师徒结对)、“青CHENG工作室”,班主任论坛等,实现班主任培训制度化、常规化。

(1)2011年完善新的班主任选聘方案,吸纳优秀教师加入班主任队伍。完善德育绩效管理制度。修订各岗位德育工作职责和绩效考核指标,实行教师团队与个体评价相结合,常态工作与特色项目创建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2)2012年汇编具有学校特色的《班级工作基本程序》。

(3)2013年完成《少先队辅导员工作手册》,规范团队工作程序。

(4)精心设计“青CHENG”工作室培训内容。开展对青年教师育德能力现状的调查分析,组织青年教师德育岗位系列化培训,并根据个体实际量身定做个性化培训,使青年教师的育德能力有大幅度提升。大胆启用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在岗位实践中磨练。评选优秀青年教师。

4、保障措施

1)完善工作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德育管理体制。“全员德育”,德育贯穿教育全过程,落实到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的各个环节上,将德育评估工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范畴。

2)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优化队伍结构,加强培训,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的德育队伍。深入开展班级管理、学生心理等德育校本课题研究。

3)保证经费投入,改善物质条件?合理确定德育方面的经费投入科目,列入预算,切实保证。为德育工作提供必要的场所与设备,不断改善条件优化手段。

(三)学校管理:全面导入卓越绩效准则

1、目标

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学校管理理念,创建开放的学习型校园,形成学校特色的创新理念,明晰学校发展使命、愿景和价值观,以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不断提高学校管理效率,提升学校核心教育力。

2、具体实施步骤:

以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导入卓越绩效准则,按照领导、战略、学生利益相关者和市场、测量分析和知识管理、以教职工为本、过程管理、结果七大部分,开展SWOT分析,确定战略目标和行动方案,运用PDCA原则,坚持学期阶段总结和反馈,形成循环改进措施,保证各项方案的落实。

v领导——“以人为本”,以德性律己,以贤能助人,始终保持敏捷,构建和谐、宽松、团结、高效的工作氛围。保持与各方的有效沟通,强化服务意识和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培育良好守法与道德行为环境,完善学校安全管理体系。

v战略——运用平衡积分卡和SWOT分析等工具,排摸学校管理中的盲点,找出制约发展的瓶颈,不断创造发展的新机遇。构建严谨的战略管理体系,将战略方案落实为可操作的行动计划,定期召开阶段专题会议进行分析、评价和改进。

v学生、利益相关者和市场——识别、确定和细分市场,对关键社区提供支持。对相关群体的关键要求、期望和满意度进行测评、回馈。

v测量、分析和知识管理——确定学校发展中的关键绩效测量指标,完善不同类别的数据测量方法和频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对教学情况、学生发展情况等数据统计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v以教职工为本——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特点和需求,提供资源和改善环境,及时进行评估、反馈,提高教职工的满意度和契合度。

v过程管理——明确工作系统的关键过程,创新管理理念和方法,开展精细化管理、动态质量监控,完善多元评价体系。在关注教育教学结果的同时,关注过程的有效性。

v结果——以上六大部分相对应的结果,也是改进过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坚持依法治校、民主管理、学生自治和参与等本土优秀学校管理理念,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家长委员会、少代会等职能,加强校务公开、民主管理监督和精细化管理,引导学生、教师、家长和社区人士参与学校各项改革与创新。

3、保障措施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合理调整领导班子分工,坚守服务意识,建设学习型、务实型、创新型管理团队。发挥党团、工会组织作用。

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制定《上海市嘉定区迎园中学五年行动纲要》、《迎园中学教师手册》《迎园中学学生手册》。坚持依法治校,明确管理网络和业务职责。

培养后备管理人才?结合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做好后备干部培养工作。严格实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

(四)课程与教学:建设卓越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

1、目标

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是学生幸福人生的基石。课程是学校教学质量的保障,为促进学生整体平衡发展,迎中的学校课程应牢固树立全面质量意识。在持续推进“二期课改”的过程中,确定课程目标和学生成长目标,以创造性地落实国家课程方案为根本,强化地方课程,丰富学校课程,构建三级课程体系,积极开发校本课程。

建设卓越课程和教学模式,总结提炼具有鲜明迎中特色的课程与教学思想成果,通过未来五年的不断努力使迎中的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探索出具有迎中特色的“减负提质”之路。

2、具体实施步骤:

1)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开全开齐开好课程。

2)构建迎中特色的校本课程,探索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努力做到:

l?基础型课程精心实施,重在高效,夯实发展根基。

l?拓展型课程:提供选择,开发潜能,促进主动发展。

l?探究型课程:引导创新,强调体验,普及与提高并重。

3)实施教学过程的精细化管理,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转化教师角色,落实教学过程精细化管理,狠抓教学设计、课堂效率、布置作业等常规,促进教师对教学策略、调动参与、小组合作、课内与课外等教学与学习策略的研究。结合“校外脑库”计划,充分利用人才柔性流动的专项资金探索校外教育资源的引入机制,增进学生的独立学习。到2015年,全校优良课比例达到95%,其中优秀课比例达到60%左右,合格课100%。

4)实现评价的开放与多元性?建立开放的学生评价体系,逐步形成全面评价、优势评价、系统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多几把尺子,就多出几批好学生,给学生创造更多成功的机会,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用成功酿造成功与自信。尝试“荣誉学分”制度,不局限于学生文化成绩的评估,还包括学生日常生活的表现、参与情况等,进行全面、综合性的评估。尝试建立包括学生、教师、家长等多方在内的互评数据。

3、保障措施

1)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监控?成立学校教学质量监控领导小组。完善学校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加强教学各项数据统计、分析与报告。继续实行学校行政推门听课、评课制度。

2)通过不断完善基本制度、规范性制度、程序性制度、标准性制度、评价性制度、奖惩性制度等实行学校、教研组(备课组)和年级组、教师三级管理体制的质量管理,使有效性成为教学管理的准则,在有管理的教学中,采取从“4R”和“四效”即Ready(备课)、Reaction(课堂反应)、Result(教学效果)、Reflection(反思)的角度强化教学目标达成的管理措施。

3)设立课程改革专项经费?为全校性或年级组的教育教学研讨活动提供经费支持;鼓励教师参与学校高质量示范学科课程建设,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以及校本课程的创生性开发,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各级各类优质公开课、竞赛课、展示课、观摩课;对教师为提高教学知识、技能所参与的专业进修、培训提供支持。

(五)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充满智慧、乐于合作、富有爱心的教师

1、目标

根据不同职业发展阶段教师的不同需求,为每个教职工量身定做个性化、微观化的职业发展方案,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充满智慧、富有爱心的教师队伍。

到2015年,专任教师中研究生比例达到10%;专任教师中高级比例达到80%、区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8名;区名师工作室导师1名;教师综合满意度达到90%以上。

2、具体实施步骤

1)强化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帮助教师形成较强的发展意识、主体意识、专业意识和权利意识,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使之成为一个以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能够准确地、现实地领悟他们自己和所处环境的人,成为一个对他人有深切的认同感,具有自我满足感、自我信任感、自我价值感的人。

2)提高教师反思意识与能力

在合作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独自进行反思,还要进行合作反思,要学会批判教育学的思想、观念和方法,对自己、对他人的理论、信念、言语和做法进行批判和反思,剔除偏见、局限和蔽障,探寻和把握教学的本质和方法。

3)形塑学校合作型文化

(1)学校在组织和时间的安排上要让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参加学校规划的制定,让教师明晰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思路,形成共同的发展愿景,使教师在处理个人意愿与集体意愿的关系时,愿意为集体利益而调整自己的教学观点、方法。

(2)学校要在互信、互谅的氛围中提供教师互相对话、互相交流、互相观摩、互相评鉴的活动和时间,通过教师之间的互动,改变教师的组织文化,使教师的工作由孤立的技术性工作转向进行专业探讨和追求的文化。

(3)应培植教师彼此支持、互相配合、相互信任的价值观,通过分享知识、经验、计划、资料及共同努力,促进教学的改善和自身的专业发展。

构建教师的专业共同体,即在学校内部要涉及到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校管理者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在学校外部要涉及到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教师与政府部门的教育管理者之间、教师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者之间、本校教师与外校教师以及教师与社会其他人士之间的合作与互动,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4)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分批引入华师大和上师大的优秀本科、硕士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结合新教师的引入,在教师中开展迎中教师“八项修炼”,细化教师专业成长方案,根据教师职业生涯周期:新手教师(Novice)、高初级教师(AdvancedBeginner)、胜任教师(Competent)、精通教师(Proficient)、专家教师(Expert)。探索与华师大教育专家团联合,将大学研究导入中小学教育现场,探索“合作——实践研究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根据不同发展需求,制定和实施个性化发展方案,形成迎中教师成长梯队。

5)开展教学交流研讨活动?办好《迎中学苑》刊物,开展优秀教师示范课、骨干教师研究课、青年教师汇报课、班主任技能大赛、新老教师结对,以及迎中论坛、学术沙龙、教育教学研讨会、国内国际教学交流等活动。到2015年,每名教师每年有至少1次以上到市外开展学术交流的机会。

6)发挥课题引领作用,鼓励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承担区重大课题,学校承担市级教育科学重点课题。到2015年,迎中小课题研究教师参与率达到80%以上,区课题教师参与率达到60%以上,市级课题教师参与率达到20%以上。

7)发现教师的教学个性,形成特色教师队伍,学校将帮助教师提升经验,从理论层面上对教师的教学进行理性科学探索,使他们在认识教学中认识自我,彰显自我。

8)完善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学校应强调教师评价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注重教师的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和专业价值;积极地实施同事之间的教师评价,并将评价者与教师配对;扩大教师交流渠道;制定评价者和教师认可的评价计划或方案,由评价双方共同承担实现发展目标的职责。通过校骨干教师、青年教育尖兵、创新建议奖等渠道,评选学生最喜欢的教师、师德标兵。认定和表彰特色教师。学校将认定特色科研、特色课程、特色德育、教学特色、特色服务等,并对认定的对象实施奖励,并发挥他们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作用。

3、保障措施

1)提供制度保障?制定和完善教师的岗位资格标准、任用、培训制度,出台研究型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导向、激励、约束、考核评价制度等。

2)提供经费支持?为教师参与教学研究、进修、培训,开设名师工作室等提供经费支持。

(六)教育信息化:提高教育技术创新和应用能力

1、目标

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提高学校管理效率,促进学校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形成学科教学特色,扩大学校的社会效益。

到2015年,生机比达到5:1,设备使用率达到90%以上;45岁以下的学科教师100%达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能标准(教学人员)》中级要求;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学科及课时覆盖率达90%以上;电子阅览室开放使用率每天不少于20人次,教材软件、教育教学资源的利用率达70%以上。

2、主要任务

建设数字化校园,通过对电脑教室、电子阅览室等校园信息化设施设备的更新改造,构建绿橄榄灵动管理平台、学生自主学习平台、教师成长发展平台、家校沟通平台。实现学校行政办公、德育、教学、科研、后勤等管理的无纸化办公,以及所有信息资源的全面数字化。

提高师生信息化应用能力,优化整合校内外信息资源,积极应用电子白板技术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培养一批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和科研的骨干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认知建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利用互联网开展跨校协作项目尝试。

3、保障措施

组织保障?成立学校信息化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将信息化纳入学校发展整体规划。将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纳入教师绩效考核。

制度保障?完善岗位职责和规章制度,支持教师参加高层次教育技术培训,建立健全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网络安全的应急预案与机制。

(七)办学条件:努力推进老校区的改建工程和新校区的进一步美化工程

1、目标

努力推进老校区的改建工程和新校区的进一步美化工程,提高后勤服务质量,确保校园安全,大幅度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2、主要任务

推进学校西部校区更新改建工程?建设规划总体要求:布局合理、新老和谐、功能齐全、环境优美、设施先进、配套完善、质量一流。

提高后勤服务管理水平?树立教学第一,服务为本的理念,提高后勤工作的效率与效益。推进学校环境卫生、美化绿化工作;规范学校固定资产、财务预算、图书馆使用、设备采购等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流程;提升学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

确保校园安全?安全责任落实到人,重点抓好教学楼、办公楼、食堂等重要场所的消防、卫生工作;做好安全预案,定期开展应急演练,维护师生的生命安全。

(八)家校工作:建设合作互动式教育共同体

1、目标

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共营计划”,使各方的“利益攸关者”积极参与,构建教育共同体,实现学校教育资源在社区中最大化、最优化的集聚与释放。

2、主要任务

建设合作互动式教育共同体?学校向社区免费开放体育设施等公共教育资源;将学校中的部分德育项目、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等内容分解到社区中得以完成;利用社区中的专家资源等开设讲座,弥补初中课程的不足,促进学业、品德、亲情、社会责任感等学生成长过程的关键要素的发展。

发挥家长委员会核心作用?将家长委员会的建设纳入到学校的制度层面;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学校决定重大事项前应举行家长听证会;定期举办家长学校,为有需要的家长提供知识的或心理的援助。

建设家校网络互动平台?基于校园网,利用公告留言板、微博等信息平台开展互动,保障家庭、社区的知情权、参与权,信息更新及时。

3、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发挥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作用,建立定期反馈、联席会议制度。

建立督导评估机制?将家校工作成效作为教师绩效考核、学校德育工作重要指标,及时反馈学生、家长、社区对学校的满意度;对优秀教师、优秀家长、优秀社区单位个人开展表彰奖励。

(九)交流合作:开展高水平深层次交流合作

1、目标

依托上海市国际化程度高的优势,结合市教委“影子校长”“影子教师”项目和本区的其他涉外项目,鼓励教师外出参观、游学,拓宽思路,在原有两所英国和德国姐妹学校的基础上,到2015年,再与美国加州阿凯迪亚市的三所中学结为实质性的姐妹学校,互派教师交流,互派学生学习,争取自2013年起每年送一批学生去美国参加阿凯迪亚市科学夏令营。探索教师、学生短期交换的深层次交流。用“请进来”的方式,聘请阿凯迪亚市的美国教育专家现场开展中美文化交流,让师生感受美国教学文化。

开展基于网络的国际间师生互动交流。开阔视野,搭建高层次发展平台。

开展教育对口帮扶,与西部地区薄弱初中开展手拉手帮扶,定期开展师生文化活动交流。

?

五、保障措施

(一)健全和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党的领导。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党组织的党员的队伍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党组织要参与学校重大问题,建立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支持校长依法行使职权,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成立学校发展规划管理领导小组,对学校五年规划具体实施实行监控、调整,对学校发展规划的阶段性目标达成进行评估与验收。

附:学校发展规划管理领导小组名单

主?任:祝郁

副主任:张莉琴?华敏?董健?家委会主任社区干部

成?员:祝红卫?周敏?甘文龙?冯建军?周春艳?陈卫红?邹炳

?

(二)制定迎园中学五年行动纲要

《上海市嘉定区迎园中学五年行动纲要》在继承学校原有文化的基础上,试图在学校工作的主要领域明确师生员工的行为准则,为构建学校机制、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等提供引领。

?

(三)构建高效管理机制

??坚持和完善建立“校长—团队—个人”三位一体的规划系统,严格遵循PDCA原则的执行体系,建立适时评估和调整的机制,确保规划的有效执行。进一步探索管理精细化、规范化,落实年级责任制和学科组长责任制的管理运行体制,增强团队凝聚力,提高管理效益。在已经形成的“全面质量管理”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文化管理,提高教职员工对学校文化理念系统的认同感,提高学校文化视觉系统、行为系统与理念系统的一致性。

(四)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进一步完善制度,建立符合法律规定、体现自身特色的学校章程和制度。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不断完善考评机制,完善教职工量化考核办法和评价考核机制,用科学合理的制度保障规划的实施。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办学效益和管理水平为核心,不断改革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

(五)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干部队伍向心力,对干部和后备干部进行系统的胜任力培训,提高他们的影响力、执行力和领导力。为优秀干部的成长和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改变干部年龄和知识结构,增强干部队伍的活力。





















献花(0)
+1
(本文系李功随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