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发现式学习” 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尝试 论文
2014-11-05 | 阅:  转:  |  分享 
  
“发现式学习”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尝试

内容摘要: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在新课改理论的指引下,如何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取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和能力,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依据“发现式学习”的理论,可分三个环节展开课堂教学:教师提问或提示→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索→发现并掌握知识。让学生事必躬亲,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打破了沉闷,又由过去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求知,还课堂与学生,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们,作为探索求知识的“主体”,自觉自主去学习,改变了以往“学生学着费劲,教师教着辛苦”的被动局面。学生不仅学会了学习,同时也学会了用“发现”的眼光去观察生活感受人生,解决问题。身心、知识、思想都产生了质的飞跃。

关键词:

“发现式学习”教学理论创建问题情境自主探究情感体验

正文:

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生物学是农业、医药、环境等有有关科学和技术的基础,在高中阶段,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概念、原理、规律和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体验学习的过程和乐趣,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尽可能的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最大限度的实现教学目标,可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取知识。发现式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理论,如何将这种教学理论巧妙合理应用于生物教学中,本人对此做了一些尝试。

一、“发现式学习”教学理论的来源

发现法是教育心理学家希鲁纳首先提出的,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进教学方法之一。希鲁纳说:“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发现”是一种思想,是一种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学会学习的教学思想,具体地说,就是在课堂上,学生在老师引导下,根据教材或材料,结合老师提供的一些问题或提示,积极思考,独立探索,自己发现并掌握知识,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实施方法和步骤

运用“发现式学法”实施教学,实际上是教师教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发现”,从而获得新知识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加深了对新知识的记忆,理解和灵活运用。教师只是参谋向导,应该为学生“发现什么”“如何发现”提供思路和方法,学生一旦经过锻炼不再“摸着石头过河”了,掌握了“金钥匙”,那么开启科学知识的大门便不再困难。它通常包括三个一环节:教师提问或提示→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索→发现并掌握知识。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同样是老师根据教材或材料提供一些问题或提示,由学生独立探索,发现并掌握新知识的过程,笔者经过实践探索认为,课堂上可按以下步骤来实施。

第一,创建情境,巧妙提问,为学生“发现什么”提供思路。“备教材,备学生”,根据每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创建问题情境,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激发其欲望。

创建问题情境,就是通过呈现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其斗志,让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学生好奇、求知欲强的心理,以本节内容为中心,适时提出问题,营造悬念,吊足学生胃口,让学生在渴望得到新知的状态下学习。这是发现法教学至关重要的一环,提出的问题或提示既要切中要害,又要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教学中,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提出问题。

通过实验创建情境,提出问题。

生物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实验内容,对学生有无穷吸引力。教师可结合实验内容,适当提出问题。此时最易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最易保持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积极探究的认知倾向。如在学习生物组织中蛋白质检测实验中,三鹿奶粉事件我提出“双缩脉试剂能否检测出奶粉中的三聚氰胺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

通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创建情境,提出问题。

课本知识通常与社会生活相隔千里,教师应根据知识应用,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恰到好处的提出问题,让学生感觉到“原来教材离自己这么近”,激发其学习兴趣。如在学习细胞分化内容时,联系到我国首家“生命银行”协和脐血干细胞自体储存库式向向市民开放的消息,提出“生命银行”的含义,引发了学生自主探索有关干细胞的知识学习热潮。

充分利用新课程教材中大量信息,巧妙设臵情境,展开提问。

高中阶段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广泛,好胜心强,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教学内容问题化,把问题设计的有趣、诱人,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知欲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主动质疑,发现知识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光合作用时,利用教材中图示,我把光反应阶段,暗反应阶段各反应比作工厂流水线,提出“突然改变某条件后,对其他车间生产会产生什么影响?为什么?”的提问,学生顺着问题去分析,很快就明白了结果,自己总结出答案。

第二,为学生“如何发现”提供材料,为学生发现打下基础。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教材、资料等,为学生提供材料展开对问题和积极思考和独立探索,优化感知新课,享受学习的过程。由于学生的知识面相对较窄,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选择,搜集跟解答问题相关的事实信息,一方面可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中存贮的信息,另一方面要利用多种形式提供有关事实材料,设法扩大或增强信息对比度,使新旧知识相互衔接,为学生发现答案提供条件。在教学中可通过多种方式、途径为学生提供相关事实和探索条件。

1、由教学器具、多媒体提供实事资料。如挂图、手工制作模型、表格数据、图影、动画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资料和科学事实,让学生认真观察分析,独立思考、探索,发现答案。

2、由课堂演示实验,提供相应事实和探索条件。处处留心皆学问,特别是一些生物实验和实用科学技术,教材中只强调了应怎样操作,但并未解释原因,教学中,教师通过对注重细节和关键的强调,让学生边观察比较,边记录思考,直观、生动地获取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发现提供条件。如学习生长素的作用及特性时,控制其浓度10-100ppm时,能促使植物生根,而在浓度为5-10ppm时,在番茄花簇上有3-4朵花时开始沾花,则能显著提高座果率和果实品质,但此浓度却对促根无作用,这样学生会通过观察比较,获取感性认识,去发现其作用获取知识。

3、由教材及其他文字材料为学生提供探索条件。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或其它文字材料,有针对性地去分析、总结,为学生发现提供基础。

第三,发现并掌握知识

不同学生,由于其基础和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差距,他们发现知识的能力当然会有差别,课堂教学中,首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发言,把自己的发现讲出来,把处自学中所发现的知识点或存在问题,哪怕只发现一点点也应给予鼓励。同时要尊重学生,使其增强自信,“能说多少说多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必强求标准答案。即便学生的回答是错误的,也不能全盘否定,要对其敢于表白自己观点看法的勇气予以肯定。

其次,对一节课重点、难点的学习,教师指导要具体,要提示学生如何围绕重点,来发现并及时进行有关训练,通过运用加以巩固。

第三,学生自学发现后,还要继续鼓励他们“讨论后再发现”。因为通过讨论,学生有比较有辨析、有补充,发挥了集体的力量,群体的智慧,达到更高层次的发现,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认识深度和广度,展示了合作学习的力量,促进了集体创造思维的发展。

第四,学生用自己的头脑等获取知识后,通过课堂、课后进一步运用巩固,知识面和发现能力得以拓展和提高,形成了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良好的学习能力。大部分学生还把此法应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运用到生活中,也同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课堂尝试的效果

通过近三年的摸索尝试,“发现式学习”教学模式应用在课堂上非常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质量稳步提高。特别是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更有明显作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学生一个个变得自信了,个人的创造力、集体合作能力和意识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真正的“掌握了方法,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自信,提高了能力,促进了合作,发展了思维”。达到了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更可喜的是学生把这种能力运用到了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和生活中,懂得用质疑的眼光去发现问题,发现知识,尽管他们还显稚嫩,但这种创造意识和学到致用的行动,显现了学生的质素,不正是我们渴望看到的结果吗?

四、认识和体会

在尝试“发现式学习”的过程中,对教师也是一种磨炼,一种考验,一种创新。教师不能再满足于“把知识装进学生的头脑中”即可,而是督促学生,让学生“自已亲自”获取知识。

(一)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了学生学习和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教学中,老师投入一“石”,激起学生思维活动的“千层浪”,使课堂变成了学生思维操练的场所,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大大引发了学生潜在的创造动,创设了有利于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二)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我们教会了学生学习,他们就会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形成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学习活动的安排上,教师是以“导演”角色在组织课堂教学,学生作为探索学习知识的“主体”自主地进行学习,实现了学生接受知识由被动到主动的转换。同时也教学了学生用“发现”的眼光去观察生活,感受人生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创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献花(0)
+1
(本文系教技1201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