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建筑知识
1、面阔确定:按门尺吉字定明间面阔尺寸;次间按明间面阔的8/10定尺寸2、进深确定:小式建筑不超五檩四步,七檩房则增加前后廊来处理;大式建筑按斗拱攒数定进深3、柱高柱径确定:柱高为明间面阔的8/10柱径为柱高的1/114、收分、侧脚:小式建筑收分为柱高的1/100,大式建筑收分为柱高的7/1000;外檐柱侧脚为柱高的1/100(或7/1000),金柱和中柱均无侧脚5、上出、下出(出水、回水):无斗拱大式或小式建筑上出为檐柱高的3/10,檐椽为上出的2/3,飞椽为上出的1/3;下出尺寸小式做法为上出的4/5,大式做法为上出的3/46、台明高度:小式建筑为1/5柱高或2D(D为柱径),大式建筑为挑尖梁底高的1/47、步架、举架:廊步架一般为4D~5D金、脊步架一般为4D,顶步架不小于2D也不大于3D;举架小式五檩房一般为五举、七举;七檩为五举、六五举、八五举8、五架梁:高1.5D,厚1.2D或金柱径1寸长为四步架加2D五架梁划线程序:将已初步加工完毕的木料在迎头画上垂直平分底面的中线在中线上分别按平水高度(即垫板高度,通常为0.8檩径)和梁头高度(通常为0.5檩径)画出平水和抬头线位置,将两端头中线、平水线、抬头线分别弹在梁长身各面、再以每面1/10的尺寸弹出梁底和侧面的滚棱线抬头线在正身又叫熊背线同时又是侧面上棱的滚棱线梁头划线首先应按檩径大小在檩中线两侧画出檩椀宽度,在此范围内顺梁身方向分四份,中间两份为梁鼻子两侧两份为檩椀9、三架梁:三架梁高为0.8檩径或0.65檩径,抬头为1/2或1/3檩径三架梁用料比五架梁小(厚为五架梁的8/10,高为5/6),故需适当减小平水(垫板)和抬头(檩椀)高度10、桁、檩:檩径一般为D或0.9D(大式带斗拱做法为4~4.5斗口)正身长按面阔,一端加榫长按自身直径的3/10下有重叠构件时均需做出“金盘”,金盘宽为3/10檩径11、瓜柱及角背:脊瓜柱高为脊檩和上金檩的垂直距离减掉三架梁的抬头和熊背高度,另外再加下榫长,上面加脊檩椀高(按1/3檩径)瓜柱厚为三架梁厚的8/10,宽为一份檩径脊瓜柱上端也应留鼻子,宽度可按瓜柱宽的1/4,高同檩椀角背制作:凡瓜柱自身高度等于或大于宽度2倍时都须按角背,以怎强其稳定性角背长为一步架,高为瓜柱高的1/3~1/2厚为自身高的1/3或瓜柱厚的1/3角背与瓜柱相交部分,在上部刻去高度的1/2,两侧做出包掩(俗称“袖”),包掩为构件厚的1/10角背与梁背迭合,两端还应栽木销固定12、抱头梁:长为廊步架加梁头长一份高由平水(0.8檩径)、抬头(0.5檩径)、熊背(1/10梁高)三部分组成约1.5D其后尾做半榫插入金柱,半榫长为金柱径的1/3~1/2,榫厚为梁厚的1/4梁后尾与金柱接触处肩膀有撞肩和回肩两部分,通常做法为“撞一回二”,即将榫外侧部分三份,内一份做撞肩与柱子相抵,外两份向反向画弧做回肩13、额枋(檐枋):高D,厚0.8D,燕尾榫头部宽和长相等为1/4~3/10柱径,根部按每面宽度的1/10收分,使榫成大小头燕尾榫两侧分三等分,一份为撞肩两分为回肩,反向画弧枋子底面的燕尾榫头部和根部均应比枋子上部每面收分1/10,使榫上大下小(称为收溜)14、金、脊枋:一般高为0.8D,宽为0.65D,做法与额枋(檐枋)相同15、箍头枋:用于稍间或山面转角处,做箍头榫与角柱相交的檐枋或额枋称箍头枋箍头枋的头饰大式做“霸王拳”小式作“三岔头”箍头榫长度,霸王拳由柱中外加一柱径三岔头外加1.25柱径箍头榫厚应同燕尾榫,为柱径的1/4~3/10霸王拳(或三岔头)宽窄高低均为枋子正身部分的8/10,因此,先画出扒腮线,将箍头两侧按原枋厚各去掉1/10,高度由底面去掉枋高的2/10肩膀处按“撞一回二”画出撞肩和回肩16、门尺:门尺1尺=1.44营造尺=46.08cm1门尺均分为8寸,每门尺的1寸=5.76cm;八个寸位分别为财、病、离、义、官、劫、害、本每寸分为5份每份均有吉凶定义瓜柱:两层梁架中间支撑短柱高度,比本身之长度的称瓜柱。檩子也叫檩条,就是搭在梁上的木头。所谓“栋梁之材”,就是说建房时“栋梁”是主要的支撑,这里的“栋”就是檩子。大柁:上面说的最下一层,最长一根梁称大柁。...三柁:第二层较短一根称二柁,有第三层时最短一要根称有利于柁。有十字的卯口,以随瓜拱和头层的翘或挑山檩:沿着采步金梁的外边钻一列洞,以承受两山椽子大木结构:
大木形制:大木是指建筑物一切骨干木架的总称。大式:有斗拱的。小式:没有斗拱的。
大木结构:竖的支重的部分柱。横的被支的部分梁桁椽。两者过渡部分斗拱。
大木造型:单檐与重檐、起脊与卷棚的区别,但无论如何造型都离不开檩数,檩数越多房间越大,一根檩为一架,它们有加架、五架、六架、七架、八架、九架。
柱和梁的功能:
柱:有五种位置
檐柱:凡是檐下最外一列的柱子都叫檐柱。
金柱:在檐柱以内的柱子,除在建筑物纵中线上的都是。
里外金柱:金柱有里外之列,离檐柱近的叫外金柱,远的叫里金柱。
重檐金柱:重檐大殿里,在普通金柱的地位上,支着上檐的柱子叫重檐金柱。
童柱:放在横梁上,下端不着地,而上端的功能和位置与檐柱金柱相同的柱子叫童柱。
2)柁梁:面宽进深是根据柱的地位而定。柱子的位置是按柁梁之长短及重量而定。额枋:
柁梁:柱子的下端立在地上,上端顶着柁梁或垫着斗拱顶着柁梁。
额枋:在每个柱头与另一个柱头之间,有连贯两柱间的横木叫额枋或檐枋,其长度扫面宽。
大额枋:在较大的建筑物上,有上下两层额枋的,上叫大额枋,下叫小额枋。
垫板:大小额枋之间有立着的板叫做由额垫板。
平板枋:大额枋的上层与柱头平,其上再加上一层平板枋。
桁檩:枋上排列斗拱,斗拱上放梁,梁上放桁,大式称桁,小式称檩。
檐垫板:较小的建筑物叫小式大木,不用斗拱,梁头直接放在柱上。梁头上放檐檩,柱头间则用檐枋连贯,檐檩与枋。
上额枋:若建筑物是重檐的,金柱须加高以支上檐。其柱头之间也有两层的额枋和垫板,不过大额枋改叫上额枋。
承椽枋:小额术上又加许多的洞以随下檐的檐椽,叫做承椽枋。
梁的功能:
功能:是承受由上面桁檩转下的屋顶的重量,再向下转到柱上,然后下到地上去。
挑尖梁:这短梁并不承受上面的重量,功能是将金柱与檐柱前后勾搭住。
双步梁:在有廊子太宽时,桃尖梁上还可以再加一根瓜柱、一条梁和一条桁。在这种情况下,下层的叫双步梁,上层的叫单步梁。双步梁除勾搭之外,也有载重的机能了。
桃尖梁头:柱头上有桃尖梁头,而没有耍头和撑头,桃尖梁头高于耍头和撑头两部合并的全高,所以桃尖梁的下皮是与平身斗拱耍头的下皮平行的。
梁头宽:抱头梁宽按檐柱径加二寸,梁头与梁身同宽,不像桃尖梁头小于梁身。梁头做碗以承檐檩。
桃尖随梁:桃尖梁和抱头梁的下边,又有一条较小的梁,与桃尖梁和抱头梁平行,功能是增加檐柱和金柱间勾搭之力,以补大梁的不足,在桃尖下的叫桃尖随梁。
斜插金枋:在抱头梁下的叫穿插枋,在角檐柱和角金柱叫做斜插金枋。
脊瓜柁梁:
梁架:主要梁的两端放在前后两根金柱上,如没有廊就放在两根檐柱上,梁的长短随进深而定。梁上用两根短墩支一根较短的梁,再上面再支就成为梁架。
大柁:上面说的最下一层,最长一根梁称大柁。
三柁:第二层较短一根称二柁,有第三层时最短一要根称有利于柁。
几架梁:各柁也可按本身所负桁或檩子的总数目称为“几架梁”。
七架梁:如所负共有七檩则称七架梁,其上一层则称五呆梁。
一步架:由大柁均分若干步架,一步架普通多用五六尺。二柁三柁每层梁的缩短,均以每次两端缩短一步架为准。
桁碗:每层梁的两端均挖出桁碗来支撑桁或檩。
瓜柱:两层梁架中间支撑短柱高度,比本身之长度的称瓜柱。
柁墩:高度少于其本身的长度的称柁墩。
脊瓜柱:瓜柱又按地位分为金瓜柱与脊瓜柱两种。
卷棚柁梁:
步架:柁梁按步架的多少分为九层架梁、七架梁、五架梁和三架梁。
郑棚式:间还有四架或六架梁的,这种双数架的梁没有屋脊,脊做成圆形叫卷棚式,也叫元宝脊。
角背:凡是瓜柱都有角背支撑以免倾斜。如获至宝纵中线上有中柱,在梁之内端都安在中柱上。
桁径:大式桁径按头口定,小式则与檐柱径相同。
正心桁:大式拱的建筑,正心枋上的桁叫正心桁,正心桁径四斗口半。
挑檐桁:挑檐枋上的是脊桁,挑檐桁径三斗口。
老檐桁:屋脊桁和正心桁之间的都是金桁,如金桁较多则分上中下。屋顶的特殊轮廓是中国古建筑外形上显著的特征。
斗拱的种类和功能:
斗拱的用途:
用途:是中国古建筑所特有的形制,是较大建筑柱与屋顶间的过渡部分。
功能:是随上部支出的屋檐,将屋檐的重量直接集中到柱上。
范围:凡是重要的、带有纪念性的建筑物,大多数都用斗拱。
斗拱的种类:
平身科:在屋角柱头上。
柱头科:在柱子之上。
角科:在柱间额枋上。
斗的分类:
斗:凡是像斗形的立方块均称为斗,包括斗与升,在大约有4种。
坐斗:在斗拱最下一层,斗拱支撑集中点,即拱与翘昂相交点的叫十八斗。
三才升:在里外拽拱之两端,托着上一层拱或枋子的叫三才升。
槽升子:在正心拱之两端,托着上一层的拱或枋子的叫槽升子。
斗口:坐斗上,有十字的卯口,以随瓜拱和头层的翘或昂。这随翘或昂的口叫做斗口;坐斗高二斗口,称顺身口。斗则承受相交的拱与翘昂,上面开十字口。
拱的分类:
拱:凡上略似弓形,位置与建筑物平生或成直角统称拱,包括翘昂,大约有10种。
拱有正心拱和单材拱之分,按位置而定:
正心拱:凡在檐柱中心线上,与建筑物表面平生拱。单格拱:正心拱一面向外,一面向里,在拱的纵中线上,要加上一道槽,以安拱垫板,所以正心拱的厚度要比单材拱的厚度多,这加垫板的厚度。其余不在正心线上的都叫单材拱。
外拽拱:在檐柱中心线以外者叫外拽拱,在里者叫里拽拱。
拱有长短之分,为三等:瓜拱最短,厢拱次之,万拱最长。
瓜拱:瓜拱和除非没胡翘昂不往外出踩的斗拱,每多相叠并用。
万拱:瓜拱在下,托着万拱在正心上或里外拽上。在正心上的叫正心瓜拱,正心万拱。在里拽的叫单材瓜拱、单材万拱;更求准确的便叫里拽瓜拱、外拽瓜拱和里拽万拱,外拽万拱。
厢拱:厢拱总是安在最上层翘昂之最外或最里端上,绝没有放在正心上的时候,所以只分里外,而没有正心单拱的说法。www.ylstudy.com
c拱的部位:
拱眼:拱的中间有与昂或翘相交的卯口,拱两端上面有承托升子的位子。在与卯口之间,弯下去部分叫拱眼。
拱弯:拱的两端下面曲卷处叫拱弯。失弯的曲度,在清工程做法里有所谓“瓜四”“万三”“厢五”的规矩,使拱弯成为几小段直线的小瓣,以便制造。
耍头:在翘或昂之上,有与翘昂平行而大小亦与之相同的分个别叫耍头。耍头前后两端露在外面,都有雕饰。耍头的外端往往做成蚂蚱头,里端做成麻叶头。
撑头:在耍头上面的叫撑头。撑头外端不露在面,只摆在里面,交外面的挑檐枋和里面的井口枋撑住。在耍头后尾却露出刻作麻叶头。
桁碗:撑头之上更有桁碗,其上斫作半圆形槽,大小同桁径,以承受桁或檩。
斗拱的分配:
平身科:两柱头科之间为平身科,其功能远不及柱头尖科之重要,差不我是一种纯粹的装饰品。结构与柱头科微有不同;柱头科的桃尖梁头位置,在平身科则为耍头,上面再加撑头木。平身科的耍壮举、翘与昂都是一斗口厚。
柱头科:是尖梁头与柱头间的垫托部分。柱头科的头翘或头昂比平身科的头昂厚加一倍为二斗口,并且越往上层越加厚;到最上层就直接承受由内部伸出来的桃尖梁头;而梁头之厚,则为四斗口。
角科:在角柱之上,地位特殊。普通的斗拱只有一个外面一个里面,角科却同时有两个外面;而且同时左方的正面就是右方的侧面,右方的正面也是左方的侧面;于是在正面做拱的转了角就是昂或翘。不唯正心线上如此,就是外拽各拱也如此;例如正面的外拽瓜拱万拱,在侧面伸出为两层翘或昂,而按地位之不同,叫做搭角闹头翘或搭角闹二翘,但在侧面则名把臂瓜拱,把臂万拱,或把臂厢拱。除正侧两面外,在斜角线上,又有斜昂或斜翘,与各层翘昂平;与耍头平处则有昂,上安宝瓶,以承受上部支出的角梁。
最简:斗拱层数或拽架的增减,由设计人员而定,可以简单也可以复杂。简单坐斗上安正心瓜拱一道,拱上安三个三才升,称为一斗三升。
出踩:以正心拱为中,每往里外支出一拽架就多一踩,称为出踩。正心一踩,里外各出一踩叫三踩,里外各出两踩叫五踩,以此递加可以加到九踩到十一踩。
翘昂:翘昂的分配有单翘单昂、单翘重昂、重翘重昂、重翘三昂等等的变换。翘昂的多少是随出踩的多少而定的。
溜金斗:是一种特殊的斗拱。自中线以外,与普通斗拱完全相同。中线以里,自耍头以上,连撑头和桁碗,都在后面特别加长,顺着举架的角度向上斜起称杆,以承受上一架的桁或檩。各怪秤杆之间,横着安拱或三福云,直着用伏莲销,销成一起。
踩:与拱成正角形的横木叫做翘或昂。翘昂的长短以支出之远近而定,在下层的支出最少,越往上支出越远。每支出一层,在里外两面各加一排拱,主就叫做踩。各踩都只有两怪拱,瓜拱在下,万拱在上。
攒:斗共之全部统称曰攒,两攒间的距离通常是十一斗口。在城楼等,大建筑物上也有十二斗口的。一攒斗拱之中,里外拽各加一踩时,上下就加了一翘或一昂。无论一攒共有几踩,在最里最外两极端上只有一层厢拱。
一拽架:踩与踩中心线间的平距离叫做一拽架。翘昂的长短就以拽架多少而定。
枋子:
正心枋:万拱之上就是枋子,在正心的枋子就是挑檐枋。
拽枋:在里外拽的叫拽枋。
四、古建的种类:
1、庑殿
五脊殿:庑殿屋顶面阔较长于进深,所以,前后两坡相交而成正脊,而左右两坡同前后坡相交而成四垂脊。
前后两坡:梁架和桁枋都是前后两坡下骨干的构架。
左右两坡:在左右两坡下,有两山金桁在和前后金桁相同的地位,来支撑两山的椽子。
顺扒梁:这两山每步的桁枋都是前后每步的桁,在四垂脊分位之下成直角相交。各层山桁上,前后每层金桁的中下线上,在它们下面与之平行的,有各层顺扒梁。
柁墩:顺扒梁分上(中)下层,每层都是一头放在桁上,一头放在柁上。两山老檐桁上就安下金顺扒梁,在下金顺扒梁上退入一步架处安柁墩,来支托两山下金桁,与前或后下金桁的相交点。
瓜柱:前后上金桁的中线上,在它们的下面,安上金顺扒梁伏在两山下金桁上,按照下金顺扒梁上的办法,退一步架处安瓜柱,支托两山上金桁的相交点。
交金墩:顺扒梁上,支托山金桁与前后金桁相交点的柁墩称交金墩,瓜柱称交金瓜柱。
由戗:两山各桁与前后各桁相交处是放由戗的地位。由戗就是角梁的继续者,是四垂脊的骨干。由戗在各步架上并不一定是一条直线相衔接,因为有举架和推山,,使它立面和平面的投影都是曲线。
举架:举架是产生中国房顶曲线的构架,将屋顶坡的斜度处下而上每椽坡度递增,最下架坡度为5/10,次6/10,次7/10,次8/10,最上9/10加平水4斗口,称之为五举、六举、七举、八举、九举。清式正脊高度并非预定的,是由下向上各檩的举高累计相加而定的。
推山:推山只用于庑殿。如果两山的坡度与前后的坡度完全相同,垂脊的平面投影和立面投影就都成直线。
太平梁:为了不呆板机械,将正脊两端加长,山尖推出,脊桁也跟加长,悬空在梁架扣线以外。在脊桁悬空一端下应加道太平梁,长两步架,放在前后上金桁上。
雷公柱:在太平梁上加一根雷公柱,来支撑脊桁这悬空的一端。这样,使两同的坡度大于前后坡度。不论从任何方向看去,垂脊都是曲线了。
2、硬山
山墙:只有前后两坡,左右两端是两面立墙,叫做山墙。
檐柱:山墙内部也有木架的骨干,立着的有前后檐柱和正中的山柱。
脊檩:山柱下端立在两山台基之上,上端托着脊檩。
排山:在与大柁同高的位置,有由檐柱至中柱的梁。其上在各架梁的高度,按步架减短,有各根梁构成的梁架,称为排山。
又步梁:排山各梁有单步、双步、三步、四步之别,其结构的方法与上述挑尖梁的单步梁、双步梁一样。
山柱:两端的山柱、檐柱、排山、各檩头,向外一面的,一概都砌在山墙之内。向内一面的,则露在墙面,在室内可以望见的。
封护檐:前后两坡,尤其是后坡,和往往有不出檐的,檐椽只架到檐檩上,而不伸出,外面用砖垒到檐平,将椽头完全封起,不露在外面叫封护檐。这种封护檐有时还用砖做成假椽头和假连檐的样子。
3、悬山:
山墙:俗称挑山,结构上与硬山大致相同。唯一不同之点在各桁或檩不在山墙内土住,而一直伸到山墙以外,使檐支出。支出的长度与前后檐出檐的尺寸一样。
燕尾枋:沿着各檩头外钉上博风板以保护桁头。桁头下加燕尾枋,以增加桁的支力。
五花山墙:山墙或按硬山做法,将构架全部封在墙内,或随着各层排出梁柱和瓜柱砌成阶级形,直率的将结构表现在外面,称五花山墙。
4、歇山:从结构上说,歇山是庑殿和悬山联合而成的。把一悬山顶,套在庑殿顶之上,悬山的三角形垂直的山与庑殿山坡的下半相交,即成为歇山。
桃尖顺梁:在这种结构之中,如何使山坡与垂直部分相交。方法是将桃尖梁向后加长到梢间之中,里端安在金柱之上,成为桃尖顺梁。
顺随梁枋:顺梁下面与额枋在相同的地位的是顺随梁枋。
交金墩:桃尖顺梁上面,在退入一步架处,上安交金墩,承着采上、步金梁,与顺梁成正角。采步金上皮与下金桁上皮平,两头与桁交,做成桁的样子,称假桁头。
挑山檩:沿着采步金梁的外边钻一列洞,以承受两山椽子。采步金之上,各架梁的分配便与其余梁架完全相同。各层桁在采步金中线以外,还继续的伸出,称挑山檩,成为悬山的结构。
踏脚木:但因悬山太远,挑山檩不胜重负。所以在老檐桁上放扒梁一道,下皮同时也放在两檐椽之上,谓之踏脚木。
草架柱子:跳脚木之上,在每根桁之下竖立小柱,支住桁头,称草架柱子。
穿梁:左右两根草架柱子之间,在各层同高的桁间,用小梁横穿支撑着,谓之穿梁。
山花板:桁头之外有博风板如悬山之制。博风板之下有山花板,将三角形悬山的部分整个封护起来。山花板的外皮须在两山正心桁中线以里一桁径。
五、门窗格扇:
门窗格扇在清工营造中一概叫做装修,与现代词意不一样,现代装修为装饰、修理、改造的意思。
1、装修分类:
(1)两大类:
外檐装修:是建筑物内部与外部之间隔物,用于避风雨防寒暑的。
内檐装修:是建筑物内部分为若干部分之间隔物,二者之功用位置虽略有不同,不过在构造法上则完全一样。
(2)两部分:
框槛:是不动的部分,是安装格扇的架子。
格扇:是可动的部分,也是一个架子。
2、装修结构:
(1)框槛:
槛:在枉槛之中,横的部分都是槛,分上槛、中槛、下槛。上槛放在地上。
抱框:框槛左右竖立的部分叫抱框,发靠着柱子立柱。
机警披:格扇两旁竖立边梃。
抹头:边梃之间横安抹头。
格扇:每扇格扇可用抹头分作上、中、下三段:隔心、绦杯板和裙板。
隔心:上段的隔心俗称花心,是格扇上透明通气的部分,四周在边梃抹头之内有仔边,中间有棂子,作裱糊或安玻璃的骨架。
棂子:棂子的花纹用菱花或用类似方格、六角、八角的几何形。
槛窗:这种门扇可以做隔扇,也可以做门窗。做门窗时上下两头加转轴,做窗则称槛窗。
角叶:边梃与抹头相接处,在较华丽建筑中,多用角叶或人字叶钉上。以防扇角松脱或歪斜。在边梃的中段钉看叶,带钩花钮圈子。
梭叶:在较朴素的建筑中则用梭叶,梭叶的功能与看叶一样,形式较简单,也带钮头圈子。
风槛:普通的窗子都做槛墙上。槛墙顶上先安榻板,次安槛框,只是下槛较小,改称风槛。
支摘窗:窗扇有时不象门那左右转动,而做内外两层,上下两段,外层上段可以向上开支,下段可以摘下的,称支摘窗。支摘窗没有风槛,下段直接安在榻板上。
()帘架:
帘架:是一种辅助的门框,安在格扇之外有门处。
花心:两边的边梃与格房扇同高,下部是门洞,上部用抹头二根,中间有仔边棂子,称帘架心亦称花心。
荷叶墩:帘架上可挂帘子,有时可以安两扇门。帘架边梃的上下两端,多用苛叶栓斗及荷叶墩安装,可以随时卸下。
()大门:
大门:是一种特殊的装修。
门框:门扇的宽往往不如大门间面宽,所以包框以内有时加门框。
余塞板:门框与抱框间的横木为腰枋,将框间分成上下两段或三段,框与腰枋间的空档用板遮住叫余塞板。
走马板:中槛以上横披所在的位置,不用格扇而用板遮盖叫走马板。
门枕:大门两端处,在门扇转轴之下有门枕,可用木或用石。
连楹:中槛上有门簪,将连楹销在中槛上,外端成六角形是一种有趣的装饰。
()门扇:
穿带:大门门扇的结构,左右竖立大边,上下端安抹头,上下抹头之间有较小的抹头称穿带。
门心板:大边与抹头一周的中间是门心板。
插关:门外安门钹,门里安插关。
兽面:在较大门上,门钹的形式做成有环的兽面。
门钉:此外不家五路、七路、十一路、门钉,表现凛然不可侵犯的庄严样子。内檐装修与外檐装修构造原则完全相同,因不受风雨气候的限制,样式极多,可以施用种种的雕刻,形成一种自立的艺术。
六、龙井和开花:
1、龙井:
名称:用在重要建筑室内天花的中心部位。清代称龙井,宋代称藻井,古称天井、方井、斗四、斗八。
形状:一般具有上圆下方形,早期也有上部做成八角井、十六角井的。
图案:龙井中心部位称明镜,明清多刻以云气蟠龙或蟠龙衔珠等。宋金朝代有将楼阁建筑形制置于龙井斗拱之上,称为天宫楼阁,象征天庭世界。
2、天花:
用途:天花即平顶棚,现称吊顶。清代用于室内屋顶下,以木条相交做成方格,上覆木板以隔绝尘。
形状:支条按面宽进深排列成方格,每方格为一井,一般以斗拱攒距定井口宽窄,井内的板中天花板。
图案:背版多绘以圆光四岔式的彩画,也有以素色楠木雕刻的开花板。
海墁天花:全部天花以木板钉上,不露支条。
软天花:顶部先吊制白樘篾子木骨架,将开花彩绘图样绘于纸上,裱糊在天棚骨架上。
3、天花彩画:
天花一般分软天花和硬天花两种:
(1)软天花用法:
以高丽纸用浆糊粘在墙上作画,全部画完后比好尺寸截整齐,再行裱糊天花及燕尾,糊好后,再刷支条,码井口线(如金线者须包黄胶),然后贴金。
(2)硬天花作法:
先将天花板摘下,并号好码,画完后按号就坐,否则不易安装。然后作画,待全部彩画绘制完成后进行安装。天花彩画的片金天花、金线天花、金琢墨天花、烟琢墨天花以及其他天花等多种彩画形式。绘制天花彩画时,应行丈量天花板及开口大小,支条宽窄的尺寸。再根据尺寸配纸起画稿;画稿先绘方圆箍子,后绘箍子内各种花纹图样,再绘岔角花纹;画稿完后进行谱子工作。然后根据选定的彩画形式作好开花板地仗,进行磨生油、过水布、后天谱子、沥粉、刷色、包黄胶。贴金工作。
七、瓦石:
1、琉璃瓦
釉色:琉璃瓦最早出现在北魏时期,到明清时代已经有黄、绿、蓝、黑、紫、白、翠等颜色,但以黄绿为主色。各色瓦可单色使用,也可杂色相配。
规格:清代琉璃瓦的尺寸分九种,称为九样。除一样大瓦在实际工作中没有使用过外,其余分别使用在不同规格的建筑物上。
2、台基
历史:早在殷商时代即出现。台基经历了土、砖石等不同阶段,各历史时期皆有不同的台基形式,成为建筑造型的重要因素。
须弥座:由多层砖石构件叠加而成,吸取了佛像台座造型面形成的一种特殊台基形式,一般多用在宫殿、庙宇等重要建筑物上。
图案:早期须弥座为多层砖构成,至宋代其形制已定型化,束腰部分明显增高,束腰以间柱分隔,柱间雕饰壶门及伎乐天女,菩萨等图样,成为台座的重点。至清代须弥座各层分割近似,装饰平淡。
油灰地仗油灰地仗(简称地仗)是由砖面灰(对砖料进行加工产生的砖灰,分粗、中、细几种)、血料(经过加工的猪血),以及麻、布等材料包裹在木构件表层形成的灰壳,主要起保护木构件的作用,由于在它的表面涂刷油漆,所以,它又是油漆的基层。清早期以前的地仗做法比较简单,一般只对木构件表面的明显缺陷用油灰做必要的填刮平整然后钻生油(即操生桐油,使之渗入到地仗之内,以增强地仗的强度韧性及防腐蚀性能)。清早期以后地仗做法日益加厚,出现了不施麻或布的“单披灰”,包括一道半灰、两道灰、三道灰乃至四道灰做法,更讲究的则有“一布四灰”、“一麻五灰”、“一麻一布六灰”,甚至“二麻六灰”和“二麻二布七灰”等做法。讲究的四合院木构地仗,重点构件要做到一麻五灰,其余构件大多做单披灰地仗。王府建筑的地仗可厚于—麻五灰。在木构件表面做地仗,在清代早期已形成制度。清代以来,木构地仗所以出现越做越厚的趋势,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清代建筑多承自明代,因年久反复修缮,原有构件大多不太平直圆顺,棱角也不完整,只能通过加厚地仗、使麻糊布、过板闸线等工艺手段得以再现昔日光彩;其二,实践使人们懂得,很簿的地仗是不能长期抗御自然界各种侵蚀的,因此加大地仗厚度,加强地仗的拉力(糊布或使麻),也就成为必然。九古建筑之名词解释清式建筑木作工程名词汇释1通则明间建筑物居中的开间。梢间建筑物两端头的开间。次间建筑物明间和开间之间的开间。如有多次间可分为一次间、二次间、三次间等。檐面平面呈矩形的建筑物,短边方向称山面。面阔又称面宽,建筑物面宽方向相邻两柱间的轴线距离。通面阔建筑物两尽端柱间轴线距离。进深垂直于建筑物面宽方向的平面尺寸称为进深。通进深建筑物侧面(进深方向)两尽端柱间的轴线尺寸。柱高木柱从台明上皮至柱头的高度。明清建筑中所指柱高通常指檐柱高。在带斗拱的清式建筑中,柱高包含斗拱及平板枋之高。柱径柱子根部的直径(若为方柱则指柱根部的看面尺寸)。步架相邻两檩间轴线的水平距离。举高相邻两檩轴心的垂直距离。举架坡屋顶屋面的相邻两檩,上面一檩比下面一檩抬起的高度。上出建筑物檐口自檐柱轴线相外挑出的水平长度。带斗拱的建筑,上出是由斗拱出踩和檐椽飞椽挑出两部分组成。下出台明(台基露出的地面部分)由檐柱中线向外延展出的部分称台明出沿,又称下出。出水建筑物的上檐出又称出水。回水建筑物的上出大于下出,上出与下出之差称为回水。收分中国清代建筑柱子直径下大上小,以柱根部分直径为基数,按柱高的1/100或一定比例减小柱径,称为收分。侧脚柱头位置不动,柱脚按一定尺度向外侧移出,造成柱头略向内侧斜,称为侧脚。清代建筑仅檐柱有侧脚,明代以前建筑里圈柱也有侧脚。柱侧脚有利于建筑物稳定。斗口斗拱最下层的坐斗(大斗)面宽方向的刻口称斗口。在清式建筑体系中,斗口是最基本的建筑模数之一,凡带斗拱的建筑,所有的构件、部位均与斗口有倍分关系。硬山建筑屋面既有前后两坡,两侧山墙与屋面相交,并与檩木梁架全部封砌在山墙内的建筑,称为硬山建筑。悬山建筑屋面有前后两坡,屋面两端悬挑于山墙或山面梁架之间的建筑,称为悬山式建筑。悬山又称挑山。庑殿建筑屋面有四坡并有正脊的建筑称庑殿建筑,庑殿又称四阿殿、五脊殿,是古建筑屋顶的最高型制。歇山建筑由悬山屋顶和庑殿屋顶组合形成的一种屋顶形式。歇山建筑又称九脊殿,型制等级仅次于庑殿建筑。攒尖建筑建筑物的若干坡屋面在顶部交汇成一点形成尖顶,称为攒尖建筑。攒尖建筑平面为正多边形,如正三边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圆形等。复合建筑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建筑形式,或由一种建筑形式的不同形态组合而成的建筑称复合建筑。复合建筑形式优美,历史上很多著名楼阁如黄鹤楼、腾王阁、故宫角楼等都是复合建筑。三滴水古代屋檐为滴水,三滴水即三重屋檐。柱类构件檐柱位于建筑物外围的柱子。金柱位于檐柱内侧的柱子,多用于带外廊的建筑。金柱又是除檐柱、中柱和山柱以外的柱子的通称,依位置不同可分别以外金柱和内金柱。下檐柱在二层或多层楼房中,最下面的一层的檐柱。通柱为于二层楼房中贯通上下层的柱子,用一木做成。假檐柱假檐柱是专用于转角房的外转交两侧,转间房的外转角两侧开间(即转角进深)大于其余两开间,为解决开间过大而附加的檐柱。假檐柱的高度比一般檐柱要高垫板一份、檩碗一份外施假梁头。如用代梁头,则其高度与其他各檐柱同。里金柱即围金柱,参见“金柱条”。山柱位于建筑物两端山墙部位的中柱。桐柱柱脚落于梁背上,用于支顶上层檐或平座支柱,又称童柱。平台海墁下桐柱用于三滴水楼房,支承平台(平座)部分的桐柱。擎檐柱立于建筑物台明(或平座)四角,用于支顶四偶角梁的方柱。垂莲柱用于垂花门的垂柱,倒悬于垂花门麻叶抱头梁下,端头有莲花等雕饰,故得名。雷公柱(一)用于庑殿建筑屋脊两端太平梁之上,用于支顶脊桁挑出部分的柱子;(二)用于攒尖建筑斗尖部位的悬空柱。重檐金柱用于重檐建筑的金柱,采用一木做成,其下半段为金柱,上半段支承上层檐,故称重檐金柱。重檐角金柱用于转角部位的角金柱。封廊柱位于楼阁建筑平座之上,用于支承挑出深远的檐椽端头的方形木柱,与擎檐柱作用相似,柱头间通常有横枋及折柱花板雀替等构件相连,柱间有栏杆,栏杆内为走廊。馒头榫柱子上端与梁结合之榫,位于柱头中线位置,榫呈方形,宽高均为柱直径的1/4~3/10,其榫根部略大,头部略小,呈方形馒头状,多见于小式做法。管脚榫柱根与柱顶石相结合之榫,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其径寸略同于馒头榫,多见于小式做法。升线有侧角的柱子侧面特有的墨线,该线位于柱子侧面中线的内侧,与中线之距离等于侧角尺寸,升线垂直于地面(水平面),柱整体向内侧倾斜。方子口柱子端头的刻口,呈上大下小的形状,是安装枋子用的卯口。梁类构件:桃尖梁用于柱头科斗拱之上,承接檐头桁檩之梁,其梁头侧面成桃形,故名。顺桃尖梁用于建筑物山面的桃尖梁,因其放置方向与建筑物面宽一致,故名。桃尖随梁枋桃尖梁下面,用以拉结檐柱与金柱的构件。其作用略同于小式建筑的穿插枋。顺随梁枋用于顺梁下面的随梁枋。七架梁其上承七根檩,长度为六步架之梁。五架梁其上承五根檩,长度为四步架之梁。三架梁其上承三根檩,长度为二步架之梁。六架梁其上承六根檩,长度为四步架加一顶步之梁。四架梁其上承四根檩,长度为二步架加一顶步之梁。顶梁其上承二根檩,长度为一顶步架之梁。双步梁长度为二步架,后尾交于中柱或山柱之梁。多用于门庑建筑或一般建筑的两山。单步梁长度为一步架,后尾交于中柱或山柱之梁。多用于门庑建筑或一般建筑的两山。三步梁长度为三步架,后尾交于中柱或山柱之梁。多用于门庑建筑。七架随梁枋帖附于七架梁之下,拉结前后金柱之构件。五架随梁枋帖附于五架梁之下,拉结前后金柱之构件。天花梁用于建筑物进深方向,承接天花之梁。踩步金歇山建筑山面的特有构件。其正身似梁,两端似檩,位于距山面正心桁(或檐檩)一步架之处,具有梁、檩等多种功能。承重梁用于楼房进深方向,承接楼板楞木之梁。斜双步梁用于建筑物转角位置,于山面、檐面各成45°的双步架。斜三步梁用于建筑物转角位置,于山面、檐面各成45°的三步架。斜五步梁用于建筑物转角位置,于山面、檐面各成45°的五步架。斜五步梁又称递角梁。递角随梁枋贴附于递角梁之下,用于拉结内外角柱之构件。抱头梁用于无斗拱建筑廊间,承接檐檩之梁。斜抱头梁用于无斗拱建筑廊子转角,于山面檐面各成45°角的抱头梁。顺梁用于建筑物山面,平行于建筑物面宽方向之梁。多用于无斗拱建筑,相当于无斗拱建筑的顺桃尖梁。趴梁梁头外端扣搭在檩之上的梁,多用于庑殿建筑的山面,故又称顺趴梁。下今顺趴梁承接下金檩的顺趴梁。上今顺趴梁承接上金檩的顺趴梁。斜承重用于楼房转角处,与山面、檐面成45°角的承重梁。麻叶抱头梁梁头做成麻叶头形状的抱头梁。垂花门的主梁亦称麻叶抱头梁。抹角梁用于矩形或方形建筑转角部位,垂直于角梁方向放置的趴梁。井口趴梁平面呈井字形的组合梁架,是趴梁的一种形式,多用于多角亭或藻井等部位。假梁头外端做成梁头状,至于假檐柱柱头之外。四角花梁头至于角柱柱头,沿角平分线放置的梁头,用于承接搭接檩,两端常做成麻叶头状,花梁头又称角云。多用于四角亭、六角亭、八角亭等建筑。圆亭柱头上也常放置花梁头。角梁用于建筑物转角部位,沿角平分线方向向斜下方挑出的用以承接翼角部分菏载之梁,角梁一般有上下两根重叠使用,下面一根是老角梁,上面一根是仔角梁。老角梁角梁的下面一根称老角梁,主要用于承接翼角椽。仔角梁角梁的下面一根称仔角梁,主要用于承接翘飞椽。由戗角梁的后续构件,依位置不同又分下花架由戗,上花架由戗,脊由戗等。下花架由戗用于下步金的由戗。上花架由戗用于上步金的由戗。脊由戗用于脊部的由戗。里掖角角梁用于建筑物里转角部位的角梁,其断面的高度小于外转角角梁,没有冲出和翘起,主要用于两翼檐椽。里掖角老角梁里掖角角梁两根中的下面一根,主要用于承接里角与之相交的檐椽。里掖角仔角梁里掖角角梁两根中的上面一根,主要用于承接里角与之相交的飞椽。帽儿梁承接天花支条与天花板的构件,其两端搭置于天花梁之上,相当于顶棚中的大龙骨。帽儿梁通常用圆木制作,梁断面呈半圆形。www.ylstudy.com
4枋类构件:额枋用于大式带斗拱建筑檐柱柱头间的横向拉结构件。大额枋大式带斗拱建筑,檐柱间用重额枋时,上面一根(与柱头平齐)称大额枋。小额枋大式带斗拱建筑檐柱间用重额枋时,位于大额枋和由额垫板下面,断面较小的横枋。平板枋大式带斗拱建筑,叠置于檐柱头和额枋之上的扁平木枋。因其上安置斗拱,又称坐斗拱。檐枋无斗拱小式建筑檐柱柱头间起拉接作用的横枋。老檐枋金柱柱头间起拉接作用的横枋。下金枋位于下金位置,用于拉接柱头的横枋。上金枋位于上金位置,用于拉接柱头(或瓜柱头)的横柱。脊枋位于脊部,用于拉接脊瓜柱头的横枋。两山下金枋位于建筑物山面下金部位,用于拉结柱头的横枋,见于四坡顶建筑。两山上金枋位于建筑物面上金部位,用于拉结柱头的横枋,见于四坡顶建筑。七架随梁枋附在七架梁之下,用于拉结前后金柱之枋。顺随梁枋用于顺挑尖梁下面,用来拉结山面檐柱与金柱的枋子,用于歇山、庑殿等建筑。穿插枋位于廊内抱头梁之下,用来拉结金柱和檐柱的枋子,用于有廊建筑。斜穿插枋位于廊子转角部位,用来拉结角檐柱和角金柱的枋子,见于周围廊转角建筑。递角随梁枋用于递角梁下,用于拉结内角粮梁柱的枋子,见于转角建筑。间枋用于楼房面宽方向柱间,承接建筑物下层檐檐椽后尾的枋子。承椽枋用于重檐金柱或通柱间,承接木楼板的枋子。踩步金枋附于踩步金下面,拉结山面金柱柱头之枋,见于歇山式建筑。天花枋用于面宽方向柱间,承接天花的枋子。合头枋用于两步梁(或三步梁)下之枋,起拉结中柱与檐柱的作用。斜合头枋用于斜两步梁(或斜三步梁)下之枋,起拉结中柱与内外角柱的作用。合头穿插枋两端均不出透榫的穿插枋。麻叶穿插枋出榫部分做成麻叶头饰的穿插枋,多用于垂花门等装饰性强的建筑箍头檐枋端头做成箍头榫的檐枋,见于多角亭或转角建筑。燕尾枋附着于悬山建筑两山挑出的桁条下皮,形状似燕尾的构件,可看作是垫板向外端的延伸,属装饰部件。挑檐枋用于挑檐桁下面,其高二2口,厚1斗口,是斗拱附属构件。井口枋斗拱附属构件,用于斗拱最里侧,与井口天花相接的枋子,高3斗口,厚1斗口。正心枋斗拱附属构件,用于正心桁下面,高2斗口,厚1.25斗口,有连接开间内各攒斗拱和传导屋面荷载的作用。里外拽枋附属于斗拱的木枋中除井口枋、挑檐枋和正心枋之外的其他枋子,有连接开间内各攒斗拱的作用。机枋连接斗拱的内外拽枋又称机枋。后尾压抖枋衬压斗拱后尾以防外倾的木枋,多见于城垣类建筑。围脊枋用于重檐建筑物下层屋面围脊内侧的木枋,常与围脊板等构件共用,有附着、固定、遮挡围脊的作用。清式建筑木作工程名词汇释桁檩类构件挑檐桁出踩斗拱挑出部分承托的桁檩。正心桁带斗拱建筑中位于檐柱轴线位置的桁檩。下金桁与正心桁相邻的桁檩。上金檩与脊桁相邻的桁檩。中金檩位于上金桁和下金桁之间的桁檩。脊桁位于建筑物正脊位置的桁檩。扶脊木位于脊檩之上,辅助脊檩承接正脊的构件。檐檩位于檐柱轴线位置的檩木,见于无斗拱建筑。脊檩位于建筑物正脊位置的檩木。金檩位于檐檩和脊檩之间的檩木均称金檩,金檩又因位置不同又分为下金檩、中金檩、上金檩。金盘截面成圆形的构件,与其他构件水平相叠时,为求稳定,在圆构件的上下面做出的平面称金盘。清式建筑规定金盘宽度为构件直径的3/10。平水清式木构建筑中,将桁檩底面的水平位置称为平水,它是计算各檩高差,确定各步举高的基准点。搭交檩以90°120°135°或其他角度扣搭相清式建筑木作工程名词汇释板类构件檐垫板用于檐檩和檐枋之间的木板。见于清式无斗拱建筑。脊垫板用于脊檩和脊枋之间的木板。见于清式无斗拱建筑。金垫板檐垫板和脊垫板之外的其他垫板均称金垫板。金垫板依位置不同又分为下金垫板、中金垫板、上金垫板等。老檐垫板即下金垫板。棋枋板用于间枋与椽枋之间的木板,见于清式楼房建筑。清式三檩垂花门中柱间门上方之走马板也称棋枋板。楼板楼房中的楼面板,沿进深方向铺于楞木之上。厚2~3寸。博缝板用于挑山建筑山面或歇山建筑的挑山部分,用以遮梢檩、燕尾枋端头以及边椽、望板等部位的木板。象眼板用于封堵挑山建筑山面梁架间空隙的木板,具有分割室内外空间、防寒保温等作用。滴珠板用于平座边沿四周,遮挡斗拱、沿边木等部位的木板,具有遮风挡雨、保护斗拱大木等建筑。走马板古建筑中,将大面积的隔板,统称走马板。走马板常用于庑殿建筑大门的上方、重檐建筑棋枋与承椽枋之间的大面积空间。圆垫板平面呈弧形的垫板,专用于圆亭或其他圆形建筑。山花板用于歇山建筑山面,封堵山花部分的木板,由若干块厚木板立闸拼对使用,故又称立闸山花板。由额垫板大式带斗拱建筑檐柱间用重额枋时,位于大小额枋之间的构件。清式建筑木作工程名词汇释其它附属构件替木起拉接作用的辅肋构件,常用于对接的檩子、枋子之下,有防止檩、枋拔榫的作用。沿边木沿楼房平座(平台)边缘安装,用来固定滴珠板或挂落板的木枋,见于楼阁建筑。楞木承接楼板的木枋,见于楼房。枕头木转角建筑中,衬垫翼角椽的三角形垫木。榻脚木歇山建筑山面,用以承接草架柱及山花板的木构件。草架柱子立于踏脚木之上,用以支顶梢檩的木柱,见于歇山建筑山面。穿联系草架柱的水平构件。草架柱与穿构件的纵横木架有辅助固定山花板作用。脊桩安装在扶脊木上,用以固定正脊的木桩。雀替用于额枋(檐枋)与檐柱相交处,近似于三角形,表面有雕刻装饰的构件。雀替是替木的一种,具有辅助拉结和装饰双重功能。机枋条子衬垫罗锅椽下脚的木条,用于双脊檩建筑,其宽按椽径(或按檩金盘尺寸),厚按1/3椽径,长按面宽。抱鼓石上壶瓶牙子安装于包鼓石与独立柱之间,外形似壶瓶形状,用以辅助稳固独立柱的构件。见于独立柱垂花门或木质影壁等建筑物或构筑物。清式建筑木作工程名词汇释木装修部分槛框古建筑门窗外圈大框的总称,其中水平构件为槛,垂直构件为框。下槛贴地面安装之槛。上槛贴枋下皮安装之槛。中槛位于上、下槛之间的槛。抱框紧贴柱子安装之框。门框位于两抱框之间,用于安装门扇之框。腰框用于街门一类防卫性大门门框与抱框之间的短框。余塞板用于堵塞门框与抱框之间空隙的木板。连楹附着于中槛内侧,用以安装门扇的构件,其长按面宽,两端交于两侧的柱子。门枕附着于下槛,用于承接大门门轴的石构件或木构件。门簪安装在大门中槛或上槛正面,用于锁合中槛和连楹的构件,因其功能类似簪子,故名。大门上走马板安装在大门中槛与上槛之间的大面积隔板。横栓用以栓固大门的水平构件。立栓用以栓固隔扇门的垂直构件。实榻门用厚木板制作的大门,多用于皇家建筑。攒边大门以门边、抹头为边框,木板为门心组成的大门。隔扇门下半部为木板,上半部为棂条,用以分隔室内外空间的门。宋代称格子门。隔扇边抹隔扇门外框的总称,其立框为边梃,横框为抹头。转轴附着在隔扇边梃里侧,专门用以开启隔扇门的木轴。榻板用于槛墙上面的窗台板。风槛位于榻板上面的窗下槛,多用于槛窗。槛窗古建筑外窗的一种,形状与隔扇门的上半段相同,其下有风槛承接,水平开启。支摘窗古建筑外窗的一种,窗为矩形,每间四扇,上可支起,下可摘下。直棂窗古建筑外窗的一种,窗格以竖向直棂为主,是一种比较古老的窗式。替桩即上槛。裙板隔窗下部大面积的隔板。绦环板隔扇中部(或下部、上部)相邻两中抹头(或相邻两下抹头,或两上抹头)之间的小面积隔板。边梃隔扇两侧的大边。抹头与隔扇边梃构成外框的水平构件。隔扇心隔扇上部漏空的部分,由仔边和棂条花格组成。横陂位于中槛和上槛之间的横窗,通常不开启。帘架贴附于隔扇之外用以挂帘子的框架,常见有用于民居的和用于宫殿坛庙建筑的两种。帘架招子固定帘架的铁件,常用于在宫殿坛庙建筑的帘架上。荷叶墩用以固定帘架边框下端的木构件,常雕成荷叶形状,多用于民居建筑。荷叶栓子用于固定帘架边框上端的木构件,常雕成荷叶花形,多用于民居建筑。单楹附着于隔扇或槛窗下槛或风槛里侧,用于安插立柱的构件。连二楹附着于隔扇或槛窗下槛或风槛里侧,用于安插隔扇轴的构件。天花古代室内的顶棚,有井口天花、海墁天花和木顶隔等多种。井口天花由井字形方格和木板组成的天花,是天花的最高型制,多用于宫殿建筑。海墁天花在平顶上画出井口和天花板图案的天花,多见于宫殿建筑。木顶隔骨架做成豆腐块窗格形式,固定于天花位置,表层糊纸的天花。是一种讲究的天花做法,常用于寝宫类居住建筑。帽儿梁井口天花骨干构件,沿面宽方向搭置于两侧的天花梁上,相当于现代建筑顶棚内的大龙骨。因其不露明,外形多不加修饰,断面呈半圆形,故名。支条组成天花井口的木条,分为通支条,连二支条和单支条。通支条附着于帽儿梁下面的通长支条,有时与帽儿梁由一木做成。连二支条长度为两倍井口的支条,用于通支条之间。单支条长度为一井天花的支条,用于连二支条之间。贴梁贴附在天花梁或天花枋侧面的支条。清式建筑木作工程名词汇释斗拱部分斗拱由斗形、拱形、悬挑承重构件组成的特殊构造部分。是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型制。它位于木结构梁栿和柱子之间,具有传导屋面荷载、加大屋檐挑出长度、缩短梁枋跨度、吸收地震能量等结构作用和装饰作用,是中国古代建筑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斗口斗拱最下层构件大斗面宽方向的刻口称为斗口。在已经模数化的中国古建筑中,斗口是带斗拱建筑各部位构件的基本模数,依据这个模数,可以确定出各部位构件的尺寸、比例。清代建筑斗口分为十一个等级。从1寸至6寸(1营造寸=3.2厘米)以半寸为级数增减,如一等材,斗拱斗口为6寸(合肥市19.2厘米),二等材,斗拱斗口为5.5寸(合17.6厘米),三等材,斗拱斗口这5寸(合16厘米)……八等材,斗拱口为2.5寸(合8厘米)……十一等材,斗拱斗口为一寸(合3.2厘米)。斗拱出踩斗拱从檐柱中心开始,向内外两侧挑出,每挑出一步,称为一踩。每出一踩,即有一列拱枋相承。因此清式斗拱出踩数,可直接从斗拱侧面有几列拱枋(含正心部分)得知。计心造斗拱构造形式之一。按斗拱出踩数量设置横拱,几踩斗拱即有几列横拱的作法,称为计心造。偷心造斗拱构造形成之一,横拱的设置少于斗拱出踩,如斗拱各向内外两侧挑出三拽架称为七踩,应列有七列横拱,但在制作时却省去一列或数列横拱,这种做法称为偷心造。柱头科斗拱位于柱头部位的斗拱称为柱头科斗拱。明清时期的柱头科斗拱是主要承重斗拱,其受力构件的截面尺寸比其他斗拱同类构件截面尺寸大。平身科斗拱置于两柱之间,均匀放置在额枋、平板枋上面的斗拱。角科斗拱置于建筑物转角部分的斗拱。由于转角处的方向性,斗拱构件一端为面宽方向的构件,另一端为进深方向构件,两个方向的构件还要与对角线方向的斜构件相交,构造比较复杂。单昂三踩斗拱明清出踩斗拱中挑出最小的斗拱。其进深方向构件,在大斗之上为昂(昂上为耍头),从正心向内外各出一踩,共三踩,故称单昂三踩。重昂五踩斗拱明清斗拱种类之一,大斗之上进深方向构件为头昂、二昂,从正心向内外各出二踩,共出五踩。单翘单昂五踩斗拱明清斗拱种类之一,大斗以上进深构件分别为翘、昂,从正心向内外两侧各出二踩,共出五踩。单翘重昂七踩斗明清斗拱种类之一,大斗之上进深方向构件依次为头翘、头昂、二昂,从正心向内外各出三踩,共七踩。重翘重昂里挑金斗拱明清斗拱种类之一,以正心为界,从外侧看似重翘重昂九踩斗拱,内侧耍头以上挑杆通达金步,属溜金斗拱的一种。三滴水品字科斗拱用于三滴水(即三重檐)楼房平座下面的斗拱。进深方向构件不做昂,只做翘,其形状如倒置的品字形。内里品字科斗拱用于室内的品字科斗拱,常与平身科斗拱的内侧交圈使用,其头饰与平身科斗拱内侧相同,端头不做昂嘴,形状如倒置的品字形。隔架科斗拱置于梁与随梁之间,起承接上下梁架作用的斗拱。主要由荷叶墩、大斗、拱子和雀替等部分构成,具有承接梁架,传导荷载的作用和装饰作用。一斗三升斗拱由一只大斗、一个横拱和三个三才升构成的斗拱。属不出踩斗拱,只起传导荷载作用。是斗拱中最简单、最原始的一种。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拱由一只大斗、一个横拱、两只三才升和一个麻叶云构成的斗拱。与一斗三升斗拱作用相同,但有更强的装饰性。斗拱分件大斗位于斗拱最下层的斗形构件,是斗拱的主要承重构件。翘垂直于面宽方向置于大斗刻口内,两端均向上卷杀的弓形构件。明清斗拱中的翘有单翘与重翘之分。宋代称为华拱。正心瓜拱位于檐柱轴线位置,与头翘十字相交的构件。正心瓜拱为足材拱,有传导荷载的作用。宋称泥道拱。昂垂直于面宽方向放置于大斗口内或翘之上,外端向斜下方伸出的构件。二昂两层昂相叠时,上面一层为二昂。正心万拱平等叠置于正心瓜拱之上,作用与正心瓜拱相同的构件。蚂蚱头垂直于面宽方向叠置于昂之上,外端似蚂蚱头形状的构件,宋代称之为耍头。撑头木垂直于面宽方向,叠置于蚂蚱头之上的构件,其外端头不露明作榫交于挑檐枋。桁碗承接桁檩之带碗口的构件,垂直于面宽方向,叠置于撑头木之上,中部承正心桁,前端承挑檐桁。单才瓜拱位于斗拱出踩部位的横拱之一,其长同正心瓜拱,高1.4斗口,非承重构件。单才万拱位于斗拱出踩部位的横拱之一,位于单才瓜拱之上,为非承重构件。厢拱位于出踩斗拱内外端横拱,其长度介于瓜拱与万拱之间,其上分别承托挑檐枋和井口枋。十八斗置于翘、昂或耍头等构件之上,与单才瓜拱、厢拱十字相交的斗形构件,因其宽为1.8斗口(即18分)而得名。三才升置于单才拱端头,承托上一层拱或枋的斗形构件。槽升置于正心瓜拱、万拱端头,与垫拱板相交的斗形构件,其外侧刻有拱板槽,故名槽升。柱头科大斗柱头科斗拱最下层的大斗,是头拱的主要承重构件之一。桶子十八斗用于柱头科斗拱的十八斗,其宽度比上层构件宽0.8斗口,外形似筒状。桃尖梁头叠置于柱头科斗拱之上,端头似桃形之梁。角科大斗角科斗拱最下层的大斗。斜头翘用于角科斗拱的翘,其安置方向与山面檐面各成45°角。搭交正头翘后带正心瓜拱位于角科斗拱正心位置的构件,其一端为翘,另一端为正心瓜拱。搭角正二翘后带正心万拱位于角科斗拱正心位置的构件,其一端为二翘,另一端为正心万拱。搭交正昂后带正心枋位于角科斗拱正心位置的构件,其一端为昂,另一端为正心枋。搭交正蚂蚱头后带正心枋位于角科斗拱正心位置的构件,其一端为蚂蚱头,另一端为正心枋。搭交正撑头木后带正心枋位于角科斗拱正心位置的构件,其一端为撑头木,另一端为正心枋。搭交闹头翘后带单才瓜拱位于角科斗拱外拽部位的构件,其一端为翘,另一端为单才瓜拱。搭交闹二翘后带单才万拱位于角科斗拱外拽部位的构件,其一端为翘,另一端为单才万拱。搭交闹昂后带拽枋位于角科斗拱外拽部位的构件,其一端为昂,另一端为拽枋。(角科斗拱中凡在外拽部位的构件都称为“闹”,除了以上数种外,还有搭交闹蚂蚱头后带拽枋等)。里连头合角单才瓜拱用于角科斗拱里拽部位的构件,因其与相邻平身科斗拱对应构件连做在一起故称“里连头”。除此之外,还有“里连头合角单才万拱”、“里连头合角厢拱”等。斜昂用于角科斗拱的昂,位于与山檐两面各成45°角的位置,故称斜昂,斜昂有斜头昂、斜二昂等。由昂用于角科斗拱的构件,位于斜昂之上,与相邻蚂蚱头处在同等标高位置,是角科斗拱45°方向最上层的昂。宝瓶置于由昂外端斗盘之上,承托角梁的瓶形构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