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看懂上海:影像中的90年代
2014-11-16 | 阅:  转:  |  分享 
  
看懂上海:影像中的90年代

手机客户端?|?打印

发布时间:2014-10-2809:23来源:看看新闻网作者:王成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上海集中了大量资金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这座城市面貌的面貌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些90年代初的照片中,我们还能看到一些旧时代的痕迹,但这座城市的变化开始了。



本文系原创作品,若需转载,请注明来源看看新闻网。

点击观看更多看懂上海往期内容







1992年,位于人民广场的体育宫溜冰场。

上海市体育宫成立于1957年9月,体育宫原址位于人民广场,由解放前的上海跑马厅改建而成。1997年,体育宫迁至普陀区大渡河路1860号。







1992年,大世界的内景。

大世界对于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或者对于很多上海人来讲,都是一个挥之不去这样的一种记忆。人家老早讲起来,到上海不到大世界,等于没到上海来过,大世界必定要去玩。您可以回复“大世界”查询往期相关的文章。



1992年,云南南路大世界美食街。

这是上海人都知道的老牌美食街,“小金陵盐水鸭”“大壶春生煎”“小绍兴白斩鸡”等上海最早的一批饭店都在这里。您可回复“生煎”、“白斩鸡”查询往期相关的文章。这张照片拍摄于云南南路近延安东路口,左侧有霓虹灯的拐角当年是长安饺子楼,如今换成了德大分店,而当年的“德大",在四川中路近南京东路口。





1992年,肇嘉浜路岳阳路口俯瞰。从角度判断,照片应该是在好望角宾馆上往下俯拍。

肇嘉浜原是上海地区一条东西走向的通航河流,20世纪初,上海县城以东部分填筑成白渡路,城内部分填筑成肇嘉路(今复兴东路一部分)。以后,肇嘉浜已经缩减到打浦桥日晖港以西到徐家汇的河道,作为上海法租界和华界的分界线,浜边形成棚户区,环境极差。

1954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开始治理肇嘉浜。经过3年治理,肇嘉浜全线填平,两侧的徐家汇路和斜徐路合并,成为上海市南部地区东西向交通大动脉,原河边居民1704户迁入漕溪新村。





1992年漕溪北路徐汇新村处公交站。

位于漕溪北路、裕德路德徐汇新村高层楼群是上海滩最早和首个居民高层住宅楼。它始建于深化改革的1975年,于1977年竣工。徐汇新村共有9栋钢筋混凝结构的高层住宅楼组成,当年,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多为航天、文化、卫生、公安和邮电系统的干部和技术人员,还有不少改革后政府给予他们落实政策、调整住房的人士。





90年代初,襄阳南路(永康路与永嘉路间)南望

当年通过这里的公交有45、42路,右边是42路永嘉路站,站旁是306弄。

您可以回复“永嘉路”查询往期相关的文章。





1990年,建造中的南浦大桥。

南浦大桥于1991年11月19日落成,1991年12月1日通车,建设周期为18个月.南浦大桥是黄浦江上第一座在上海市区的大桥,大桥的顺利通车,为以后建造杨浦大桥和徐浦大桥、奉浦大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短短几年中先后有五座大桥横跨浦江。





1991年,上海弄堂中的简易小便处。

但凡曾经在上海的老式里弄或石库门中居住生活过的朋友,就不会对这个场景感到陌生,这些老式里弄通常没有独立的卫生间,要解决如厕问题,要么通过痰盂马桶,要么就是去弄堂内或马路上的公共卫生间解决问题。您可以回复“蜗居”,了解那个时代上海人的蜗居生活。





90年代初,东门路29号德兴馆

德兴馆的前身,是一爿小店,1883年创建于十六铺真如路2-4号。两小间门面,专营咸肉豆腐汤、红烧肉、血汤等大众菜。德兴馆几经沧桑,1958年德兴馆正式从真如路,迁到东门路29号,扩大了营业面积。“文革”中,德兴馆改成“工农兵饭店”,只卖大众饭菜,本帮特色一扫而光。直到改革开放,德兴馆才恢复了店名和本帮菜特色。您可以回复“德兴馆”,“焖蹄面”,查阅往期相关文章。





1992年,从浦西眺望浦东小陆家嘴在建中的港务大楼和东方明珠塔。

1990年,中央开发开放浦东的决定,促成了上海市浦东新区作为中国首个副省级市辖区的诞生。此后,浦东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小陆家嘴这片区域,正是浦东巨变的一个缩影。上世纪90年代,东方明珠、金茂大厦、港务大楼、上海证交所等地标性建筑先后建成,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初见端倪。





1992年,外滩东风饭店门口。上海首家肯德基餐厅于1989年12月8日在这里开业。

东风饭店前身系原上海总会ShanshaiClub,也译作上海俱乐部,又称英国总会,位于上海中山东一路2号,建于1912年。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这幢大楼并改建为国际海员俱乐部。1971年,上海总会大楼变为东风饭店,1989年12月18日,首家肯德基在这里开业,东风饭店也成为上海滩最热门的一个景点。





1992年,俯瞰田林新村

位于上海市区西南的田林地区原是一片农田,上世纪60年代后,随着上海自动化仪表一厂、上海玉石雕刻厂、上海电视一厂等工业企业的迁入,田林地区才被贴上了一个新的标签——工人新村。曾经的田林新村,那就是农田上建起的工房。在“老田林”的记忆中,当年搬迁来到这里,和住在乡下没什么两样。







献花(0)
+1
(本文系pengxq书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