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年,我与校本课程共同发展
---------浅论自编初中美术多媒体课件教学点滴
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教学创新”的动力。教师需要聚焦课堂,反思自身的教学,因为,课堂教学占了教师教育工作的大部分。而课堂教学本身是社会的一个缩影,这里面有着太多的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生理学、信息学的问题需要解读。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合作是推进“教学创新”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发展造成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立。然而,教育理论不是空泛概念的“文字游戏”,而是指引教育实践的参考原则;教育实践也不是尝试错误的技术性活动,而是检验理论的试金石。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因此,既要消除“理论优位”、“理论第一”的偏执,也要消除“反理论”的心态。当然,我们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研究者与实践者的对话”,并不是“取消”这两种角色,不是把两者“等同”起来。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无论“校本课程”、“实施课程”等都需要教师去体认、去再造、去落实。课程改革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即课程”。不过,作为新课程的教师仅仅局限于教师个体的“职业技能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艺术。它要求从“工匠型教师”转型为“专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应当致力于通过“创新教学”的实践,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创造出崭新的“素质教育”的“课堂文化”。在我看来,这种“教师角色”的关键特质,就是“反思”与“合作”。
教改前,学校所谓的教学改革,也是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以“权”为本,权力至上。学校管理不能没有权力,没有权力就成为无政府了,学校就会陷入混乱状态,但是行政权力至上或权力主义,却与教育主旨和使命相背离,也与当代社会民主化进程相背离。权力至上必然滋生和助长长官意志,从而排斥教育民主化和教育科学化,师生的民主参与和学校的学术研究也因此没有了立足之地。与权力至上一脉相通的另一现象是权威主义,领导是权威,专家是权威,教科书是权威,教参是权威,崇尚权威泯灭了教师工作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斥退了教师的个性。学校需要权力,但这种权力只能服务于学校培养人、造就人、成全人的使命。偏离这一方向的任何权力都会摧残人、摧残精神和摧残文化。
之前,我校是由企业学校转轨而来,因此,承袭了企业学校的“遗产”:好的学生“流失”了,差生面大、学生单亲家庭多、学生家庭多半地处“失业小区”,故尔,这里的社会环境、社会风气差;因此,带来了学校教育“头疼”的诸多方面的问题。如:学生缺乏理想和学习目的,学习上表现为厌学——差生上课闹课堂,好学生主动性差,学习懒散、不愿动脑筋……。针对这一现象,我经过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发现:一节课的成败就在于是否“抓住了”学生;而这个“抓住”,除了学科内的知识外,还得靠其他“外在”的东西去吸引学生,去“套牢”学生。
一、时代的要求与个人的思考
教育既有可能为创新提供发展的契机,成为发展的动力,也有可能阻碍,甚至扼杀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它燃烧。“学生应该是能发光的灯,而不是存储燃料的瓶”。教师不应做学生思维的保姆,而要让知识成为学生自己思考的果实。教学仅仅给学生留下充足的复习和作业时间是不够的,重要的是给他们提供独立思维的过程。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教师即课程”。教师应当扮演引导者、启发者、咨询者的角色。“教学创新”意味着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课程改革在某一阶段需要轰轰烈烈的氛围,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更需要扎扎实实的探究,这种探究不仅要促进对一般课程理念的认识,而且更要有益于对学科领域的特殊课程问题的解决。因而,结合学科深入研究课程、教学的实践与理论,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实在是一件必要而有意义的事情。究竟是“教材为本”还是“标准为本”?教材设计如何才能摆脱“新瓶装旧酒”的尴尬?“学科性”应该成为本学科发展的旗帜呢,还是应该强调在解决问题中搭建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综合的“平台”,并逐步将“学科课程”转型为“领域课程”呢?上述问题,都需要我们进行理性的思辨与认真的实证,从而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学科实际出发寻找能够解决自身问题的合适的课程措施与教学策略。课程改革是开放的过程,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我们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我曾经在《与时俱进、改革模式(教改创新)——关于“减负”所想到的建议(续二)》(我撰写的教研论文)中写道:“…开发和培养孩子们的智商、情商,给孩子们幻想的空间;即:创造性思维的雏形。同时,也要认真处理好对学生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健康发育。做到少批评指责,多鼓励激发,循循善诱。如果我们的教材能象中央电视台的《大风车的动画城》一样(具有声、光、影的可视性),就避免了不生动、平面化,激发不了孩子们的思维联想。…人脑的记忆容量是有限的,而各类知识是无限的,人之所以是万物主宰,是因为会使用工具.随着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家用电脑的逐步普及,英特网以它强大的信息优势及网站等支持加之网络技术的平民化,因此掌握和便捷的使用电脑是人们平常的事。…”。创新是人的头脑中最敏感的机能,也是最容易受到压抑的机能。基础教育阶段,人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可能光芒四射,也可能渐渐熄灭。而“新课标”又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注意教学内容的综合性、趣味性和知识性…以教科书为主,还包括各种视听影视资料和计算机软件等。”
二、实施方法:
在以上“新课标”思想的指引下,2002年下半年在杨坤元、刘敦义等市区教研员的授意下,我根据新教材——初中美术(第13、14册等)自编了“美术大家族”、“龙文化”、“色彩的搭配与生活中的运用”、“商品的广告与包装设计”、“反对战争、热爱和平”、“未来的我”、“陶艺与雕塑欣赏”、“中国画欣赏”、“建筑欣赏”、“环境保护影视欣赏”等十课的多媒体课件。
Ⅰ美术大家族
设计:艺术是指通过一定的载体(手段),传达出具有一定思想、意义的信息(作品)。艺术又分有美术、丑术(与大众审美相悖的)、音乐、舞蹈、行为艺术等。
就美术而言又可分为:
绘画:①东方绘画:以中国画为主。其形式上分有花鸟、山水、人物等;从技法上分有工笔、半工半写(小写意)、泼墨、彩(大写意)等。②西方绘画:油画(发源于意大利)、水彩(发源于英国)、水粉、素描、丙希、版画等。
书法:真书(楷书)、草书、篆书、隶书、行书。
雕塑:①圆雕(形象完全立体);②浮雕(形象半立体)。
工艺美术:①传统手工艺(玉雕、象牙雕、木、竹雕刻,刺绣等);②工业美术:A、花布印染、B、陶瓷C家电的设计制造;交通工具等的设计制造;③商业美术:A广告设计(制作);B橱窗设计(制作);C标志设计(制作);
效果(课后记):通过“美术大家族”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让学生直观地、生动地、全面地认识了“美术”。初一学生王沙说:“上课以前,我当美术只是画画和雕塑;上课后我才知道,原来美术还有那么多种,真是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美术哇!”初一学生黄博珏说:“我喜欢旅游,到过北京;那么现代的建筑与那么古老的建筑在一起,还是那么和谐、那么美、那么雄伟壮观,今天才知道这也是美术的魅力呀!……”
Ⅱ龙文化与制作
设计:《辞海》第3793页,龙:①有鳞有须、能兴云布雨的神物;②古生物——恐龙;③封建时代帝王所指:“龙颜”、“凤子龙孙”等;④高大的马——“龙驹”;⑤山势:起伏绵垣的脉络称为“龙脉”。⑥星名:“东方苍龙七宿”的统称。⑦文学上:《诗?小雅?蓼萧》“既见君子,为龙为光”。“龙”通“宠”。⑧姓。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通常都是一课一个主题内容;而“新课标”要求知识(学科)上的综合性,本课就是按这个“初衷”来进行选材、编辑、制作的。
效果(课后记):我们属龙的男生几乎个个的名字都有“龙”。如:“王龙”、“李龙”、“胡小龙”…等,真是“龙腾虎跃”;课上,我提醒学生们:“我们是‘龙的传人’,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对龙文化认识多少?特别是姓名中有‘龙’或属龙的同学更要记住‘龙’的含义”。课后,我询问了一些同学,他们中有的对龙的图案感兴趣、有的对龙的书法感兴趣、还有的对龙袍感兴趣…。在初一的美术考试题中我这样问道“谈谈你对‘龙’的认识。”初一学生梁俊生在答题中写道“龙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象,它以造型威武、气势雄健,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Ⅲ色彩的搭配与生活中的运用
设计: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自然界的大千世界,五彩斑斓、瑰丽无比;自然界的“鬼斧神工”将大千世界、一草一木的色彩搭配得妥当、和谐。于是我们人类也照此规律进行生活中的色彩搭配。如:“服饰”、“室内装饰”…等。
效果(课后记):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到色彩世界中自然色彩的搭配与人为色彩(艺术创造)的设计;并应用于生活中。如:室内装饰、商品的包装等。
Ⅳ商品的广告与包装设计
设计:随着当前商品(经济)社会的发达与开发,
商品广告(就其主要功能,做出富有创意、甚至是夸张的宣传,而产生强烈购买欲)与商品包装的设计与包装是关系到经济社会能否继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设计必须创新,创新是需要“博览、开眼”;本着这个目的我编排了国外的构思巧妙、奇特甚至是荒诞、怪异的广告片以供学生们开拓思路。
效果(课后记):当今世界是经济日益发达的世界,孩子们走上街头,绚丽夺目的广告牌、橱窗和那五光十色、排列整齐的商品特别是“肯得基”、“麦当劳”、“游戏天地”等倍受孩子们的青睐;他们知道的商品信息等不比我们做教师的少,我们做教师的就需要利用这些资源,做好如何引导、总结、开发与运用等工作。孩子们的聪明才智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惊喜。
Ⅴ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设计:《格尔尼卡》——惨绝人寰的战争暴行
:在西班牙内的高潮时期,德国纳粹空军帮助西班牙反动头子佛朗哥轰炸了西班牙北部巴斯克人的故都格尔尼卡城。这次空袭足第一次对平民的恐怖轰炸,它杀害了数千名无辜者并立即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抗议。毕加索
通过夸张变形的线条记录了这样惨绝人寰的战争暴行;为了加强学生对现代战争罪恶及国际反恐斗争的理解,我增加了广告片“奥运与战争”、“战争与和平”、“美国儿童纪念9?11绘画作品选”等内容。
效果(课后记):初一学生梁俊生在答题中写道{试题之一:“通过《格尔尼卡》这课的学习,你有何感受?(也可画图表达)”}:“战争之后,悲惨的后果让人们非常悲痛;失去了这、失去了那;有的抱着已死去的孩子哭,有的躺在地上死不瞑目。这都是战争带来的后果,所以我们要和平。”
Ⅵ未来的我
设计:“电脑图形设计已成为继素描、色彩和摄影之后的第四大基础课,而创意与形象为设计之本;又因电脑图形设计具有传统设计所不可比拟的高精度、高效率和丰富多样的表现效果,还使设计者节省大量的制作与修改;时间因此,基本掌握电脑创意画的理论知识,学会初步运用Photoshop6.0图像编辑软件来进行“电脑创意画”是现代社会中,学生所必需掌握的。”课程设计:①先将范图展示;②讲解原理;③实际操作与演示。目标:切割与组合。
效果(课后记):试题之二:你能说出《未来的我》制作步骤吗?初一学生熊甜甜答道:a、选择一张自己的照片扫进电脑;b、选择喜欢的图片,(用photoshop图像编辑软件)将自己的头像移至适当位置;c、并可以用photoshop图像编辑软件进行加工;d、可以由老师或同学在电脑中将作业(图形)合成为“未来的我”。
Ⅶ雕塑欣赏与陶艺
设计:用中外雕塑欣赏影视片作为“引导”,《希腊雕塑》以人体雕像为主;《龙门石窟》与《云岗石窟》则是以佛像的雕塑为主。古典的人像雕塑与现代(当代)的城市(环境)雕塑都是展示的内容。
效果(课后记):一尊尊精美(精巧)、经典的雕塑(雕像)展示在同学们眼前,让同学们了解到:“世界上最优秀的雕塑作品是什么”?使学生们在声、光、影下兴致勃勃的学习,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且:以前的“知识点”我是用“板书”抄写在黑板上,这样效率不高、还易出错;今将欣赏的文字“打”在银幕上,“知识点”用彩色的文字标出,同学们在悦耳的音乐声中学习让课堂教学得到延伸。并且,我发觉面对新课程、新技术师生是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共同探索的双方,而这一切都须靠兴趣这一“魔棒”来调动。虽然,今天学的东西不一定就是明天要用的,但对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对明天的创新而积累“素材”是非常必要的。
Ⅷ环境保护影视欣赏
设计:环保教育是一项基本国策,也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高度重视创建“绿色学校”工作,立足于学校,渗透于课堂,服务于社会的环境建设模式。基于此,我制作了环保小片子(影视)和初中的“美术尖子”创作了这批环保漫画小品;为环保教育尽一份力量,为环保教育进一份力量。
效果(课后记):“未来在我们手中,被戕害丢弃的弱小的生灵,处处形成对比…”;“孩子水中的嬉戏,生动有趣,清澈、明朗。水------生命之源,我们要被加爱护!”;“地球已不堪重负了,人口的增加,资源的匮乏——环境问题已给我们亮起了红灯。保护环境、爱护环境是人类共同的责任。请我们保护树木等绿色植物,爱护‘地球的肺’。”同学们在环保影视片与自己创作的环保小漫画中陶醉不已。
取得的收效
1、初一学生何福姣等在答题中写到:“…我认为顾老师的讲课使我增加了许多课外的知识,让我画中国画(的技法)进步了,制作贺卡、设计吉祥物等也是我们喜欢的;美术——我的最爱…”。在给学生带来快乐的同时,引导着学生领略美术文化的“风景”,虽然,我们的目的不是培养画家;但是在我的引导下,每年都有一部分学生进入艺术类的高中或中专,去实现画家、设计师……的理想。今年又有黄丽、段晨、张菁、方圆、康双凤、周旺、陈雪、陈亮等毕业生进入艺术类的高中或中专学习。去“圆”他们的“梦”。
2、2004年3月24日,本人在2004武汉市美术“新课程”教学工作研讨会上(在武汉市实验中学举行的),用富有创意、自编的《初中美术“新课程”多媒体课件(系列)》进行研讨课的教学演示,受到市教研室(教科院)http://www.jiaoyan.cn/13/124/n/2004-09-17/329.html湖北教研网——案例《龙文化与制作》)参加了“湖北省美术优秀案例的评选”结果被评为一等奖(http://www.jiaoyan.cn/13/40/n/2004-12-31/450.html湖北教研网上)。在湖北省教育厅举办的“黄鹤”美育艺术节优秀音乐美术论文评选中,本人的论文《中国书画作品欣赏之我见》获美术教师论文二等奖(http://www.jiaoyan.cn/13/98/n/2004-09-17/331.html湖北教研网——中国画)。
缺憾之处
新课改——校本的研发是需要我们去不断探究、完善、修复的过程。
①本套“课件”存在“眼高手低”的不足;
②本套“课件”还存在着“只看不练”的不足;
③多媒体教学不可用“滥”了,不然,学生就认为美术课是真正“附属课”了。
课程改革、校本开发为我们开辟了大显身手的创新天地,学科教学从来没有像今天那样思想活跃、举措新颖、策略多样。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新课程不是幻想中的“空中楼阁”,而是需要理论与实践作为支撑;新课程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突击,而是一个不断内化积淀的长期过程;新课程的实践不是纸上谈兵的部署,它需要一批批的志愿兵与生力军去冲锋陷阵。让我们为新课程的崛起鸣锣开道,重塑教师新形象,重筑课程新文化,进一步焕发课程改革的勃勃生机吧!本人愿为“新课改”——校本课程抛砖引玉、铺石为路。渴望领导、老师们的批评指正。
顾绍骅作于2005年4月
联系住址:武汉市江岸区堤角小区城开星园3-1-202邮编:430011宅电:027—51235457
E—minl:gushaohua2@sina.com
单位地址:武汉市堤角中学(原武汉市江岸路学校)
顾绍骅教育文集之《这三年,我与校本课程共同发展》
6
顾绍骅QQ:1072494751手机:13308635298电话:027-51235457欢迎交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