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动手是幼儿最主要学习方式
【育儿资讯】?|?来源:?湖北网络广播电视台??|?时间:2013-11-2514:51
活动区教学的全过程均体现出幼儿选择材料的自主性、学习的操作性以及对知识的自我发现。区角活动最大的优势莫过于因材施教,能为兴趣、能力各异的幼儿提供丰富多变、适于其发展的活动材料,这便是材料的多层次适应性。
幼儿的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游戏学习、探索学习、模仿学习、操作学习、交往学习、阅读学习等。
当然从不同角度分类还有许多不同性质的学习,诸如接受性学习与发现学习、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模仿学习与创新学习、体验式学习与学术学习、情景学习与抽象学习、合作学习与独立学习、自主学习与他主学习等。
然而,无论何种学习,动手都是婴幼儿获取知识经验必不可少的方式。杜威的“在做中学”、皮亚杰的认知建构理论都清楚地阐明了动手对婴幼儿发展的重要性。
过去,我国从幼儿园到研究生院的学生都是以接受性学习为主,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操作学生看,其弊端已尽人皆知——培养出的人大多数高分低能、眼高手低、只会说不会做……
为扭转这种局面,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幼儿园逐渐出现了活动区教学模式。如今,这种教学模式已被全国大多数幼儿园所接受。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探索,活动区教学日趋完善,课堂教学与活动区教学形成了较好的互补关系。
活动区教学与课堂教学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
活动区教学凸显了幼儿的操作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发现性学习。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直接灌输给幼儿知识,而是将所教知识物化到材料中,让幼儿通过操作材料,自己获取或发现其中的知识信息,同时获取相关经验与技能。
活动区教学的全过程均体现出幼儿选择材料的自主性、学习的操作性以及对知识的自我发现。
由此可见,操作材料或学具是活动区教学的关键,没有操作材料或学具,就根本谈不上活动区教学。并且操作材料或学具的性质与数量直接决定或影响幼儿的学习质量。
如何才能设计出科学适宜的操作材料或学具呢?这是近十几年来幼儿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事。她们的热情、她们的创造性、她们的奉献精神均通过她们所设计制作出的大量新颖独特的操作材料与学具展现得淋漓尽致。
由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附属幼儿园设计的《幼儿园区角操作活动150例》一书,展示了为小、中、大3个年龄班幼儿设计的包含生活区、语言区、科学区、数学区、美工区以及综合区的一大批活动材料与学具。这些学具并不昂贵,大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却凝聚了幼儿教师的奇思妙想与敬业精神,显示了幼儿教师的心灵手巧与独具匠心。
更为可贵的是,她们围绕这些材料或学具设计出丰富有趣的活动,并在实践检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操作要点与指导建议。这些来自实践的优秀成果,形象生动、极具创意、操作性强,可以为广大幼儿教师借鉴,用于自己的区角活动教学中。(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教授、博导)
链接:幼儿园区角游戏材料投放特性
区角活动是根据幼儿发展需求和主题教育目标创设的立体化游戏环境,是组织幼儿进行自主选择、合作交往、探索发现的游戏活动。在区角活动中,材料投放应具有如下特性:
材料的安全性和艺术性——
安全性应是第一位的,艺术性的展现意在吸引幼儿对活动材料充满兴趣,积极投入地参与到活动中来,有利于区角活动的顺利开展。
材料的目标性和探究性——
目标性和探究性是促进幼儿自主性发展的前提,达到落实活动的一个或多个目标,达到提高幼儿兴趣、动手能力、社会性发展等目的。材料的探究性能引发幼儿动手、动脑,支持幼儿与活动环境互动,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
材料的针对性和计划性——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因此,活动区角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投放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和计划性。
材料的多层次适应性——
区角活动最大的优势莫过于因材施教,能为兴趣、能力各异的幼儿提供丰富多变、适于其发展的活动材料,这便是材料的多层次适应性
父母要学会改变自己才能引导孩子
2013年11月25日09:41?来源:搜狐博客(系统默认)?作者:刘平易
正文
我来说两句(1人参与)
手机客户端?|?扫描到手机
讲故事:动之以情
爷爷带着孙子在郊外散步,看到田间有一只小乌龟。活泼好动的孙子把乌龟捡起来,用一根树枝捅他,想让它探出头来。结果,乌龟的头非但没有伸出来,反倒更加缩进去了。
“这怎么能行哪,”爷爷说:“我告诉你该怎么办。”
他们回到家里,爷爷把乌龟放在壁炉旁边,不一会儿,乌龟就伸出头来,开始爬动了。
“别用什么办法去逼迫别人,”爷爷说:“只要用一点仁慈去温暖它,它就会有反应的。”
学家教:父母要学会改变自己才能引导孩子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用什么方法就决定将会得到什么结果。在家庭里,亲子之间经常会发生一些小摩擦,有的甚至会因为小摩擦没有处理好,最终演变成大问题。其实,很多事情都是很小的事情,只不过在处理的过程中由于方式方法的不同,反而会让小问题变成了大难题。
每一位父母都知道在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要让孩子学会干点家务活,或者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去完成,既能够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感,让孩子从干家务活中,学会动脑、动手、用心、负责任。
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却因为让孩子干家务而头疼,也因为干家务活而引发了亲子之战,不但没有起到锻炼孩子的效果,反而是起到了相反的作用,本心是种了一棵瓜,可是,没有想到却得到了另外的一种果。
比如:让孩子收拾自己的房间,很多父母不知道采用了多少方法,可是,最后却收效甚微,有的父母一遍一遍的告诉孩子,收拾一下你的房间,要在不收拾,我就要收拾你了;有的甚至什么事情都不做盯着孩子收拾房间,可是,孩子却敷衍了事,随随便便的整理一下。
遇到这种情况,有的父母会生气打骂孩子,有的父母会放弃不管不问,有的父母会包办代替为孩子整理。不管哪种方法,对孩子都是不利的,打孩子会让简单的小事演变成亲子之间的感情之战,放任自流会让孩子养成不良的习惯,这也是父母所不想看到的,替孩子整理房间,这种越俎代庖的方式,让孩子没有责任心,认为是父母该干的,会让孩子养尊处优。
类似的情况每天都会发生在亲子之间,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仅影响彼此的情绪,更重要的是,如果父母不改变自己的方式方法,这些琐事日积月累就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其实,如果父母发现自己的方式方法孩子不能接受,所发出的号令孩子并不理会,此时,就要及时的“刹车”,不要再往前开了,停下来,看看是哪里出了问题,及时的调整自己,采取孩子能够接受的方法,不但能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还能起到引导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作用,岂不是更好!
一位妈妈想让6岁的女儿去收拾自己的房间,孩子并没有听从于妈妈的吩咐,而是回答说:“我等会就去,看完这点内容。”过了一段时间,女儿仍然是无动于衷。这位妈妈并没有着急上火,而是对女儿说:“宝贝,你想听个故事吗,妈妈给你讲个故事怎么样?”女儿高兴的说:“好啊,好啊!”
从前有兄弟两人,他们的妈妈对他们特别好,从不让他们干活。刚说到这,女儿抢话说:“他们多好,不用收拾自己的房间,他们的妈妈真好。”妈妈并没有说话,而是继续讲故事,哥哥做任何事情都是自己去做,遇到困难就去寻找方法,请教爸妈,可是,弟弟就不同了,从来不愿意自己动手去做事,包括自己的事情也要让妈妈去帮着做。多年过去了,哥哥通过自己的努力找了一份好的工作,并且成家立业,弟弟仍然是一个人,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一次,哥哥回家去看望弟弟,当走到弟弟住所处,就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味道,打开房门一看,弟弟已经饿死在了床上。
讲完故事,妈妈就问女儿,你想做当哥哥还是弟弟呢?女儿赶紧回答说:“我才不想饿死呢”,说完就去收拾自己的房间了。
其实,当你的方法不能够解决问题的时候,采取给孩子讲故事的方式还是挺不错的,但是,要注意故事并不是讲完就结束了,重要的是启发和引导,然后在生活中不断地去强化和巩固孩子好的行为,让孩子能够从故事中学会做事和做人的道理。
想让孩子听话,就不要采取暴风骤雨式的方式对孩子,而是采用柔风细雨的方式,为了孩子的成长,对孩子施予正确的爱,体会孩子的感受,从自我做起,给孩子做出样子,让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相信孩子会是一个听话的孩子的。
只要是方法得当,每一个孩子都会听从于父母的,如果方法不得当,亲子之间的问题就会自然而然的发生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