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14-11-21病能论篇
2014-11-25 | 阅:  转:  |  分享 
  
2014-11-21记录



【传说】玉琢儿(23467090)8:07:41

学习新课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传说】玉琢儿(23467090)8:08:49

能,同“态”,病能,即疾病的表现。本篇论述了多种疾病的临床表现,所以篇名为“病能论”。篇中阐述了胃脘痈的症状、病机、诊法;卧不安的机理,不能偃卧的机理、脉象;腰痛症状、诊法;怒狂的病因,病机、症状、治则、治法;酒风的症状、治疗;最后介绍了几种脉象的特点及几种古医书的基本内容。

【传说】玉琢儿(23467090)8:10:16

病能论篇:指的就是患者患病时的症状和体征,统称病态。

【传说】玉琢儿(23467090)8:11:09

黄帝问曰:人病胃脘痈者,诊当何如?



黄帝问道:有患胃脘痈病的,应当如何诊断呢?

【传说】玉琢儿(23467090)8:12:15

岐伯对曰:诊此者,当候胃脉,其脉当沉细,沉细者气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热。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



岐伯回答说:诊断这种病,应当先诊其胃脉,他的脉搏必然沉细,沉细主胃气上逆,上逆则人迎脉过盛,过盛则有热。人迎属于胃脉,胃气逆则跳动过盛,说明热气聚集于胃口而不得散发,所以胃脘发生痈肿。



【传说】玉琢儿(23467090)8:14:08

本句中提到二个部位:一个是人迎,另一个是胃脘,结合“脉先兆的理论基础”的内容来理解“人迎者,胃脉也。”



【传说】玉琢儿(23467090)8:14:58

脉诊的诊察部位分为寸口诊法(寸关尺诊法),三部诊法(人迎、寸口、趺阳)以及遍身诊法(三部九候诊法)。



【传说】玉琢儿(23467090)8:15:37

寸口诊法(寸关尺诊法)



三部诊法(人迎、寸口、趺阳)









【传说】玉琢儿(23467090)?8:17:43?人迎:人,民众也,指胸腹部。迎,迎受也。人迎名意指胃经气血由本穴向胸腹以下的身体部位传输。别名天五会、五会。天,指本穴所在部位在天。五会,指本穴的气血物质由胃所受的五谷杂粮精微物质所化,穴内气血包含人体五脏六腑等各个部位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故名。【传说】玉琢儿(23467090)?8:19:13?《灵枢?寒热病》曰:“颈侧之动脉人迎,足阳明也”指出了人迎脉的位置在颈侧。人迎脉距心的位置比寸口脉近得多,而且血脉暴露充分又处于颈侧柔软处,心主血脉,因此,人迎是除虚里穴之外对心病反映最直接和最快的穴位。【传说】玉琢儿(23467090)?8:21:04?发现人迎应为候心病之首选部位,因该处有较虚里暴露而且方便的优点,故有利于观察疾病。人迎位于颈侧结喉之旁,大脉动应手之处,为足阳明胃经之腧穴,内应颈总动脉。人迎穴除有足阳明胃经直接通过外,附近有众多经脉行至。如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阴肾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任脉,冲脉,阴跷脉,阳跷脉等,故人迎可以言之为诸多经气汇聚之处。【传说】玉琢儿(23467090)?8:21:36?











【传说】玉琢儿(23467090)8:31:57

1989年由陕西三秦出版社出版,杜纯鸿编著的《按摩正骨歌诀实践》中有相关记载,书中描述该手法为“提闸放血暖丹田”,即医者用双手大拇指压在患者项下两侧动脉,掐按即昏过去(休克),使心脏暂时停止跳动,气血双虚患者慎用。然后采用“黑虎抱头顶心急救”,即医者用左手抱患者头后枕骨,右手拳头顶在心窝,连顶三至六次,使患者哼哼出气有声,即醒,心脏恢复跳动。





【传说】玉琢儿(23467090)8:33:48

1992年8月出版的《按摩与导引》中林超雄提到其师从姚旭堂氏,习其“还阳术”、“换血法”,其操作为患者坐靠椅,医者双手齐出,拇指按干患者颈部结喉旁颈总动脉搏动处,食指扶持于颈后大筋前,手指呈大双钩,钳取胸锁乳突肌前缘之人迎穴,后缘之天窗穴,二穴中间为扶突穴,先压而后放,按压时间以出现脑缺血现象为度。患者的种种短暂的反应,如面部颜色的改变,有的苍白,有的潮红,眼皮下垂,颈软低头,嘴角嚼动,肢体抽动,全身瘫软等等。又称之过阴法,二鬼把门。并强调凡心脏有疾,体质虚衰,脉跳沉细无力结代者均应慎重,或不点,或单侧点,或以它穴替代。并认为该法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传说】玉琢儿(23467090)8:36:01

下面介绍三部诊法的趺阳脉,这个脉也很重要



【传说】玉琢儿(23467090)8:37:19

趺fū阳脉:又称冲阳脉。切脉部位之一。位在足背胫前动脉搏动处。属足阳明胃经的经脉。





【传说】玉琢儿(23467090)8:38:55

趺阳脉最早出于《伤寒杂病论》。现行版本《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对趺阳脉的论述达29处之多(包括伤寒论条例辨脉、平脉篇)。对主病、主症、病机及治法方药有部分的阐述。晋王叔和《脉经》中亦有论及多处,下此以往少闻。



【传说】玉琢儿(23467090)8:40:23

仲景在原序中郑重指出:“……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所谓窥管而已,夫欲死别生,实为难矣……。”对那些马虎草率诊视病人的不良医疗作风给予严厉的批评。可见古人对趺阳脉的切诊是重视的。古人切得趺阳脉时谓:“树无叶而有根,人困如斯,垂死而当治也”(注:木刻本濒湖脉学,辨生死脉诀歌注解文。)更加证实了趺阳脉的诊断实用价值。



【传说】玉琢儿(23467090)8:42:24

趺阳指足背部冲阳穴搏动处,因为足背动脉,为足阳明胃经之原穴。《灵枢?本输篇》曰:“胃脉过于冲阳”,趺阳是候胃气衰旺存亡之要穴,实践中病重则切此脉以决死生,趺阳之气不衰则生机犹存。早在《内经》即有趺阳脉候病的记载,《伤寒杂病论》进行了发展,张仲景尤其对趺阳脉候脾胃疾病进行了阐述。如以趺阳脉判断消渴病,《金匮要略》消渴篇说到:“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再如《腹满寒疝宿食篇》曰:“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即是。





【传说】玉琢儿(23467090)8:45:03

趺阳脉最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在厥证、危证时对生机存亡的判断。因为趺阳脉主候胃气,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故生机的存亡有时当有趺阳脉为据,临床上寸口无脉而趺阳犹微存者,预兆生机尚存,而趺阳脉全无者,则示生机已竭。



【传说】玉琢儿(23467090)8:46:12

此外,趺阳脉洪大或沉细皆能预报阳明胃家实或虚,无须提及诊查阳明胃家,趺阳脉还与舌苔相对应,所谓上诊舌苔,下验趺阳,二者合参可靠性更强。



【传说】玉琢儿(23467090)8:48:02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提倡人迎趺阳合参候胃气,并以人迎趺阳脉测证及判断预后,从而对人迎,趺阳脉作了重要的发展。如张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自序》中即强调提出“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说明仲景十分重视人迎趺阳的作用。对趺阳脉候胃及判断死生方面,仲景指出“浮则胃气强”(《金匮要略?中风历节》)“趺阳脉数……胃中有热”(《金匮要略?小便不利淋病》)“涩则伤脾”(《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微则为气”(脾胃气虚)(《金匮要略?水气病》)“紧则为寒”(《金匮要略?黄疸篇》)。张景岳《类经》则提出“气口候阴,人迎候阳”《素问?六节脏象论》云:“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已上为关格,关格之脉羸,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即以人迎,寸口合参判断疾病,皆说明人迎脉和趺阳脉的重要预诊意义。



【传说】玉琢儿(23467090)8:50:46

接下来继续介绍脉诊的诊察部位之三遍身诊法(三部九候诊法)

【传说】玉琢儿(23467090)8:51:08

又称三部九候脉法,起源于《内经》的《素问·三部九候》,主要诊察部位在头部、手部及足部,每部又分为三候是为九候以应全身。







【传说】玉琢儿(23467090)?8:55:11?摘选翻译岐伯说:上部也有天、地、人三候。上部之天可以候头角之病变,上部之地可以候口齿之病变,上部之人可以候耳目之病变。三部之中,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候为天,三候为地,三候为人,三三相乘,合为九候。脉之九候,以应地之九野,以应人之九脏。所以人有肝、肺、心、脾、肾五神脏和膀胱、胃、大肠、小肠四形脏,合为九脏。若五脏以败,必见神色枯槁,枯槁者是病情危重,乃至死亡征象。【传说】玉琢儿(23467090)?8:57:35?摘选翻译岐伯说: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每部各有三候,所谓三候,是以天、地、人来代表的。必须有老师的当面指导,方能懂得部候准确之处。上部天,即两额太阳脉处动脉;上部地,即两颊大迎穴处动脉;上部人,即耳前耳门穴处动脉;中部天,即两手太阴气口、经渠穴处动脉;中部地,即两手阴明经合谷处动脉;中部人,即两手少阴经神门处动脉;下部天,即足厥阴经五里穴或太冲穴处动脉;下部地,即足少阴经太溪穴处动脉;下部人,即足太阴经箕门穴处动脉。故而下部之可以天候肝脏之病变,下部之地可以候肾脏之病变,下部之人可以候脾胃之病变。

献花(0)
+1
(本文系格物正心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