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zzzabc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
2014-12-05 | 阅:  转:  |  分享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一)以形析义法。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个汉字的形体构造常常与这个汉字初始所表示的词义有或近或远的关系。汉字
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其义符也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汉字的形体结构特别是义符来探求、解说实词词义。
“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系”与捆绑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
再如:“(先轸)免胄入狄师,死焉。狄人归其元,面如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元”字由上下
两部分组成,下部“儿”指人,上部“二”指明字义所指部位在人体顶部。故“元”是表示“人头”的意思。又如“冠”,字形由“寸(
手)”、“冖(帽)”、“元”组成,表示手拿帽子戴在人头上。“寇”由“冖(房屋)”、“攴(手持棍棒)”“元”组成,表示手持武
器入屋击人头部,因而“寇”指“盗贼”。“冠”、“寇”中的“元”都表示人头。如:“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贾客之一瞥;疏八珍之
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沧溟”都有表意形旁“氵”,其义应与水有关,联系后面“知海”二字,可判定“沧溟”为“大海”的意思;
“啜”字,口旁,与吃、喝、叫有关,联系前面的“知味”,就能推断其含义是“吃”或“尝”。谈论大海的广阔,以为自己懂得海了,实际不如
做海上的商人在海上望一眼;通晓各种佳肴的菜谱,以为自己知道(佳肴的)味道了,实际不如厨师尝一口。想一想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
梁君臣之首。组:2、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贿:3、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穑:1、方
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组:绳索2、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贿:嫁妆3、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穑:收割种植叫“稼”,收割叫“穑”。(二)以音猜义法。(通假)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
关系,我们可以运用声训(训诂学术语)原理,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如:“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
句中“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即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
锋利了。“顿”通“钝”。又如:昌期少年,不闲吏事,(闲:空闲)。句中“闲”与“娴”通假,“熟悉”的意思,“娴
于辞令”即为明证,“不闲吏事”就是“昌期少年,不熟悉吏事”的意思,所以,试题把“闲”理解为“空闲”就是错误的。(三)温故知新法
(知识迁移)。对于某些词义不明,就要回忆它在哪些已学过的课文中出现过,是什么意思,哪种含义与这个语言环境切近,由此推求它
在此处的含义。如:“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句中“及”已知学过的义项有“赶上”“到达”等意思,“及郡下,诣
太守,说如此”(陶渊明《陶花源记》)即是依据。这里用法与“到达”相接近,但不确切。“到达”可引伸为“接触”,由此再引伸为“实践”。
该句中“及”即为“实践”的意思。“履”字,已知学过的有“鞋子”之义。如“郑人买履”,接触过的成语有“如履平地”、“如履薄冰
”,其中“履”均作“以足踏地”讲,这是“履”的本义。此句中的“履”应是在本义的基础上引伸为“走过”、“经过”或“实行”的意思。
再如:富人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质:质问)“质”字,已学过的有“做人质”“做抵押品”的意思(“于是为长安君约
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即为明证).全句意为“有富人不占有田籍却以别人的田券作抵押霸占土地万亩”。又如,高考题判断下列
选项的正误:A、讽帝大征四方寄技讽:劝告。B、咸私哂其矫饰焉哂:讥笑。C、恐为身礼品,每遇人尽礼
遇:优待。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本题考查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所考查的这几个实词确
实是在古诗文中十分常见的,或曾在课文中见过,或在常见成语中使用,我们完全可以比照相关的句子去理解:A项中的“讽”比照“邹忌讽齐王
纳谏”(《邹忌讽齐王纳谏》),B句中的“哂”比照“夫子哂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C项中的“遇”比照“遇臣甚厚
”,(《陵信陵君窃符救赵》),D项中“务”比照“除恶务尽”等等。它们各自与课文中的这些句子或成语相同的词意思一样,然而,毕竟本题
有一定难度。C项中的“遇”解释为“优待”似乎也正确,无论是“遇臣甚厚”还是“每遇人尽礼”,“遇”句都有“优待”之意,但可以从两个
角度入手加以辨析解决:一是“遇”这个词本身不含“优”的意思,只是对待;二是联系原文段上下文来看,后半句“遇……尽礼”合在一起为“以
礼善待”之意。所以“遇”应为“对待”的意思,故C项解释是不正确的。(四)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
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有很大的帮助。如2011年湖南卷文言阅读第一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考亭先
生尝病其俗病:批评B.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拔:拔除C.远绍绝学,流风未远绍:继承D.不又加于古人一等乎
加:超过其中“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中的“拔”不能讲为“拔除”。联系成语“出类拔萃”,应讲为“超出”之义。(深深的感叹他的卓尔不群
,超出世俗)又如2011年江苏卷文言翻译中的一句: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可由“严惩不贷”推知“贷而流之”
中的“贷”讲为“饶恕”。(陈公宽恕了他,将他流放,把其余士兵全部交给公府左右使令,并且让他们把守仓库。)成语是文言语句的浓缩与
精练,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当我们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成语后,也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和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例如:仲
甫曰:“皇帝膺运,公首效节,军民处置,率循常度,且何以加辞?第远侦使者,率僚属尽郊迎礼,听彼伺察,久当自辨矣。”当我们要求我们
翻译划线句的时候,“加辞”是一个明显的得分点,也是最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其实,成语“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与“且何以加辞”,无论意义
还是用法上都十分接近,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加辞”的意义是“加罪名”。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欲:要;患:忧愁,担心;辞:言辞,指借
口。要想加罪于人,不愁找不到罪名。指随心所欲地诬陷人。仲甫曰:“皇帝膺运,公首效节,军民处置,率循常度,且何以加辞
?第远侦使者,率僚属尽郊迎礼,听彼伺察,久当自辨矣。”辛仲甫说:“皇帝受天命而称帝,您首先效忠,军队百姓的治理安
排,全都依照寻常法度,(朝廷)将凭什么给您加罪名呢?您只要远远地探知使者的情况,率领下属尽郊迎的礼节,任使者去探访调查,时间长了事
情自然会明白。”(五)对应互译法。古人常在并列短语、对偶句、排比句的对应位置是使用同义词或反义词,只要知道其中一
个词的含义,就可以推断出另一个词的含义。如“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彼竭我盈”是由两个主谓短语构成的
并列短语,处于相同位置的“竭”和“盈”是两个意义相对的词(由彼、此相对可以推知),已知“竭”是“枯竭”,可推知“盈”是“充盈”。
再如“求全责备”、“化险为夷”两个成语中.“责”与“求”相对,“全”与“备”相对,而且可以判断它们是同义关系;(求
、责:要求;全、备:完备,完美。对人对事物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夷”与“险”相对,而且是反义关系,“夷”就是“不
险”,就是“平坦、平安”之意。又如“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句中讲“春”“秋”两季之事,“
春耕”对“秋敛”,可推出“敛”即“收割”;“补不足”与“助不给”相对,“助”即“补”,“给”即“足”,成语“家给人足”可资佐证。
(在春天巡视耕种情况,对粮食不够吃的人们给予补助;在秋天巡视收获情况,对歉收的人们给予补助。)想一想1、忠不必用兮,贤不
必以。2、祠祝毕,刍狗捐;淳精流,糟粕弃。[简析]1句从句式结构来看,属于对仗,“忠”和“贤”相对,“用”和“以”相对;
“忠”和“贤”同义,那么“用”和“以”同义,故“以”的意义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2句祭祀祷告结束了,刍狗(古代祭祀时用草
扎成的狗)就应抛弃;醇酒已经流出来了,糟粕就要抛弃。“捐”和后文中“弃”对应,故解释为“丢弃、抛弃”。如:细大不捐3、灭六国者,
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4、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简析:3句从句式结构来看,也属于对仗句,“六国”与“秦”
相对,“灭”与“族”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灭”的意思。4句臧:好的;否:坏的,语意相反,由此可知“陟”提拔的意思。
试一试解释加点的字(唐太宗)叹曰:“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弊。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唯见其恶,爱
者止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详慎。”上面文段中,“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弊。”是并列的句子,古人写文章讲究文面美,经常采用并列
句、对偶句、排比句等句式,在这样的句子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可以由此来推知词义。语段中“安”和“
弊”是意思相反的两个词,“安”是“安全、安定”,“弊”可解释为“衰败”。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对应互译法。(六)语境推断法有些句
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有些句子的实词还需借助句子外部语境来推断,才能上下贯通,例如:解释下列语段中加点字的
意思。1、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乃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
三日方()去。1、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写)。驻(车马停止不前)马观之,良久乃去。数百步复反(同“返”,返回),下马伫
(长时间地站着)立,及疲,乃布(铺开)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才)去。参考译文:欧阳询曾经走(在路上),看见一古代的石碑,是
晋朝索靖所写的。停下马观看它,很久才离开。(他走了)几百步后又返回,下马站立,等到疲劳了,就铺开裘皮大衣坐下来观看,于是睡在了石碑
的旁边,三天后才离开。2、高俭字士廉,渤海人。少有器局,颇涉文史。大业中,为治礼郎。士廉妹先适隋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生子无忌及
女。参考译文:高俭字士廉,是渤海人。青年时有才识度量,很广博地阅览了文史书籍。隋大业年间,当治礼郎。士廉的妹妹先前嫁给隋朝右骁
卫将军长孙晟,生了儿子长孙无忌和女儿。我们得出“布”的意思是“铺”,主要是依照上下文中的“伫立”“及疲”“裘”“坐”“宿”等词
语的意思;我们得出“适”的意思是“出嫁”,主要是依照下文中的“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生子无忌及女”。我们把这种根据文句间的意思来推断
词义的方法称为语境分析法。试试看: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1.破旧的丝。2.缓慢;倦怠。3.混乱。4.疑惑。5.古同“诒”,欺骗;欺诈。(七)成分分析法。
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语法位置、功能、作用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这种方法叫“成分分析法”。如,同样一个“微”
字.1.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2.微行入古诗3.微风鼓浪”在“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中,它做谓语,而且带有宾
语,释为“藏匿”;在“微行入古诗”中,它做状语,修饰“行”,释为“暗暗地,隐蔽地”;在“微风鼓浪”中,它做定语,限定“风”,释为“
微小、微弱”。又如“(优孟)多辩,常以谈笑讽谏辩。句中“辩”作“多”的宾语,显然只能翻译为名词“辩才”。还有“庭除甚芜
,堂屋甚残。除:废弃”,句中“庭除”“堂屋”均作句子主语,“除”翻译为动词“废弃”显然不对,应译为“台阶”才讲得通。想
一想:说说下列句中“绝”字词性和含义1、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译文: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了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佛印绝类弥勒译文:佛印非常像弥勒菩萨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第一个“绝”是“停止,消失,动词”,第二个“
绝”是与世隔绝,形容词”,第三个“绝”是“非常,副词”,第四个“绝”是“渡过,动词”。同一个字在不同语境中,它的词义不同
,词性不同。根据这个特点,准确判断词性也能为推断词义提供帮助。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是一致的,除了
“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外,文言文的句子是按“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的顺序排列的。主语、宾语大
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
,进而推知它的意义。这种方法叫语法分析法。试一试;1.范增数目项王2、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3.信知生男恶,反是
生女好。4.信义著于四海1、《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中“目”后面跟了宾语,故词性应为动词,翻译成名词“眼睛”就不对了,应为
动词“用眼睛示意”。2、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表”字因有“临”的限制,就能推断它是名词“奏表”之意。)3句“信”
处在谓语动词“知”之前,作状语;既作状语,那么一定是副词,进而推断它为“确实”之意。4句“著”为谓语动词,“信义”处在主语的位置
上,为名词,故“信”为“信誉”之意。结合语法解答文言实词题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1.出现在主语或宾语位置的词语是名词,如果解释成
动词就是错的。例1.庭除甚芜除:废弃例2.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行旅:旅行游览例3.自放驴,取樵吹爨。樵:打柴。
简析例1中“除”作形容词“芜”的主语,应是名词,解释成动词“废弃”错误(正确解释是“台阶”)例2中“行旅”做了动词“至”的主语
,是名词“行远路的人”,解释成动词“旅行游览”错误。例3中“樵”做了动词“取”的宾语,是名词“木柴”,解释成动词“打柴”错误。
2.名词用在“之”字前、用在“所”字后、用在副词后、用在介宾短语前、用在“而”字后(除并列关系)要解释为动词。例1.有唐、后二
山,民共祠之。祠:祭祀。(全国Ⅰ卷)例2.崔杼相之。相:辅佐。(北京卷)例3.善才绳之。绳:捆绑。(年全国卷)简析:例1中的
“祠”和例3中的“绳”都是名词,用在“之”字前,要活用作动词,解释正确。例2中“相”有动词、名词和副词三种词性,用在“之”字前,是
动词,解释正确。3.两个名词(或名词性结构)连用,其中一个要解释为动词,通常是第一个词。解释加点的词:例1.始城州,周十
三里。(全国卷例2.意季布匿其所。(全国Ⅱ卷)例3.条其言,书于褒城驿屋壁。(浙江卷)例4.世家歙州。(浙江卷)例5.尘
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春季卷例1.始城州,周十三里。城:构筑城墙。(全国卷例2.意季布匿其所。意:料想。(全国Ⅱ卷)例3
.条其言,书于褒城驿屋壁。条:整理。(浙江卷)“条”和“其言”是名词和名词性结构连用,“条”解释为动词“整理”正确。例4.世家
歙州。家:定居。(浙江卷)例5.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雨雪:下雪。(春季卷)简析:五个例子中的“城州”“意季布”“条其言”
“家歙州”“雨雪”都是两个名词(或名词性结构)连用,“城”“意”“条”“家”和“雨”都用作动词。五句解释正确。4.分析句子,看加
点的词语充当什么成分,再根据词性推断词义。例1.间以婀娜之声。间:间或。(湖南卷)例2.君行坏堰。坏:使…毁坏。(浙江卷)简
析:分析句子,可看出例1中“间”做谓语,应是动词“间杂”,“间或”是副词,解释错误。例2中“坏”做名词“堰”的定语,应该是形容
词“毁坏的”,不是使动用法,释义错误。5.古汉语中不少词语是由并列成分构成的,意思或相近或相反,利用这种构词特点也可以正确地解
答试题。(前面已经探讨过)例1.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至于像尚书郎这样的官员骑马,就会被人检举弹劾)。纠:检举。例2.益跅
弛,不问生产。生产:生活与财产。简析:例1中的“纠”与“劾”是同义词,解释正确。例2中的“生产”是同义复词,做了动词“问”的
宾语,另外释义“生活与财产”中的“生活”与“问”也不搭配,应译为“产业”。例3.郡中连旱二年,祷请无所获。祷请:向神灵祈求。例
4.太守殷丹到官,访问其故(后来太守殷丹到任,咨询案情原委)。访问:咨询,打听。简析:例3中的“祷请”和例4中的“访问”都是同
义复词,即两个同义的单音词连用,释义正确。6.释义套入原文,看前后搭配是否恰当,看是否合乎情理。如果搭配不当,释义就是错的。
例1.南迫洛阳。迫:逼迫。(天津卷)例2.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质:质问例3.昌期少年,不闲吏事。闲:空闲。例4
.令因请假,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请假:请求休假。简析:把释义“逼迫”套入例1原句,与后面的“洛阳”不搭配,与“逼迫”搭配的应
该是“人”而不是“物”,释义错误,应释为“接近”。把释义“质问”套入例2原句,与后面的“田券”不搭配,与“田券”搭配的应是“抵押
”。例3中释义“空闲”是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套入原句后与“吏事”不搭配,释义错误,应释为“熟习”。例4中释义“请求休假”套入原
句,主语是县令,不合情理,译成“约定期限”才能贯通文意。7.结合文言句式、词类活用、通假字等帮助判断实词用法。例1.发火器,再
四皆不然。然:这样。(辽宁卷)例2.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奇:认为……奇异。(山东卷)例3.致能歌者。致:使……到来。(北京卷
)例4.城之不拔者二耳。拔:被攻取。(全国卷例5.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其都督:他是都督简析:例1中的“然”据上文“发火器”看
,应是通假字,通“燃”,解释错误。例2中“奇”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解释正确。例3中“致”是动词的使动用法,解释正确。例4是被动句,
“拔”字解释正确。例5是主谓式判断句,“其都督”即“他是都督”。(八)逻辑分析法。如“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
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句话中的“亡”与“举大计”并举,而其结果都是“死”,可见它决不会是“死亡”的意思,而只能是“逃
亡”的意思。句中的“等”字,也不是“等待”的意思,它是承上句的两个“亦死”而来,意思是“同样”。(九)代入检验法古汉语单音词
占多数,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确定一个多义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可先把这个多义词素组成若干个双音词,然后用“代入法”把这些词放
在具体语境中去体会,可以推断一些词语的意义。1.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我们就应联想到现代汉语的“具备”一词,那么“具”就可解为
“备”,句意为“备受五刑的折磨”。2.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gài我们根据“乞丐”一词,就可推出“乞求”之意。3.后因
他信,具以白质。我们由现代汉语“信使”一词就可推出“使者”之意。4.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擢:提拔。zhuó可以组词为“擢升
”,与答案所示的“提拔”近义。5.门卒当车,愿有所言,愿:希望。可以组词为“愿望”,与答案所示的“希望”相近。6.专以射
为戏,竟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竟然”表转折,显然不合文意。(应是“一直到死”)7.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
将兵:将领和士兵“将兵”为动宾短语,方与后文李广对部下的关爱一致8.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
路说事情的复杂经过9.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正确,且《孔雀东南飞》中有“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
友”的句子,“结发”指到了成年。跟踪训练1.安(按)①()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②()风雨不动安如山。
③()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④()既来之,则安之。⑤()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沛公安在?
⑥按()按诛五人。||(秦王)召有司按图。2.被①()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②介词()信而见疑,忠而被
谤。③()秦王复击轲,被八创。||世之有饥穰,禹汤被之矣。④()泽被后世。⑤()将军身被坚执锐||屈原至于
江滨,被发行吟泽畔。3.拜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②()于是辞相印不拜。③()敬拜表以闻。4.鄙①(
)蜀之鄙有二僧。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③()孔子鄙其小器。④()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⑤复合词“鄙人
”()鄙人不知忌讳。||余睹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5.比①()其两膝相比者。②()比去,以手阖门。③
()比得软骨病。6.兵①()收天下之兵,聚之成阳。②()可汗大点兵。③()兵旱相乘,天下大屈。④()左右欲兵
人。8.朝①()于是入朝见威王。②()皆朝于齐。③()相如每朝时,常称病。④()朝发白帝,暮到
江陵。9.曾①()江南好,风景旧曾谙。②()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③()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
子。7.病①()君之病在肠胃。②()凡人不病则不畏惧。③()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④()人皆嗤吾固陋,吾不
以为病。⑤()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⑥()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10.乘①()乘犊牛,从吏卒。||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②()余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③()兵旱相乘,天下大屈。④()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
同列。11.除①()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除臣洗马。②()兴利除弊。||除残去秽。③()黎明即起,洒扫
庭除。12.辞①()欲加之罪,何患无辞。②()而侯生无一言半辞送我。③()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
④()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⑤()如姬欲为公子死,无所辞。⑥()《归去来兮辞》13.从①()一狼得
骨止,一狼仍从。②()乘犊车,从吏卒。③()其从如云。④()民弗从也。||臣从其计。⑤()樊哙从良坐
。⑥()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⑦()欲不可从。14.殆①()郦元之所见,殆与余同。②()农
者殆则土地荒。③()成语“百战不殆”。④()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15.度①()吾忘持度。②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③()内立法度,务耕织。④()常有大度。⑤()崔九堂前几度闻。⑥()
予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⑦()度我至军中,公乃入。16.非①()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②()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⑤“非常”:()所
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17.复①()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②()(武帝)有北面复匈奴之志。③()复
之以掌,虚若无物。④()不敢出一言以复。⑤()山重水复疑无路。⑥()渔人甚异之,复前行。18.负①(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③()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④()久负盛名。⑤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⑥()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⑦()誓天不相负。⑧()民如释重负||(卖油
翁)释担而立。19.盖①()今已亭亭如盖矣。②()天似穹庐,笼盖四野。③()备帝室之胄,英才盖世。
④表判断:()狼假寐,盖以诱敌。⑤表推测:()盖余所至比好游者不能十一。⑥句首语气词()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⑦()技盖至此乎?20.故①()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②()既克,公问其故。③()温故而知新|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④()君安与项伯有故?。⑤()暮去朝来颜色故||已故。⑥()燕太子丹,故尝质
于赵⑦()故木受绳则直||故治国无法则乱⑧()此物故非西所产。⑨“故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⑩“故人
”()《过故人庄》21.顾①()相如顾召赵御史。||顾野有麦场。②()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君臣相顾,泣下
沾襟。④()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⑤()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⑥()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⑦表轻微转
折()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不知计所出。⑧表反问()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22.固①()江山险固。
②()秦孝公据崤函之固。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④()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⑤()汝心之固,固不
可彻||独夫之心,日益骄固。⑥()少年固强之||蔺相如固止之。⑦()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⑧()
斯固百世之遇也。⑨()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23.归①()吾妻来归。②()汝今何罪过,不迎
而自归?③()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④()臣请完璧归赵。⑤()江表英豪皆归附之。⑥()殊途同归
||众望所归。⑦复合词“归宁”()吾妻归宁。24.过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②()过而能改,
善莫大焉。③()雷霆乍惊,宫车过也。④()一日,大母过余曰。||愿枉车骑过之。⑤()裘马过世家焉。
⑥()闻大王有意督过之。⑦()以其境过清,乃记之而去。25.何①()大王来何操?②()豫州今欲何
至?③()徐公何能及君也?④()水何澹澹,山岛竦峙。⑤“何如、何若”()吾欲之南海,何如?⑥“如…
…何、奈……何”()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一毛,其如土石何?26.患①()马超、韩遂为操后患。②()此者用兵
之患也。③()江茜有眼患。④()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患得患失。⑤()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27
.或①()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②()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③()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
至。而或长烟一空,浩月千里。28.疾①()寡人无疾。②()凡牧民者,必知其疾。③()必为有窃疾矣。
④()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⑤()痛心疾首||尝问衡天下所疾恶者。⑦()庞涓恐膑贤于己,疾之。⑧(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29.及①()怀王悔,追张仪,不及。②()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③()及里城
,亦然。④()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⑤()太子及宾客皆白衣冠送之。⑥()自古及今,未之尝闻。30.即
①()夜半,以缚即炉烧绝之。②()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③()吾翁即若翁。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
旱,国胡以相恤?⑤()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⑥()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31.既①表动作完成()
始皇既殁,余威震于殊俗。②“既而”()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③“既……又……”。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
食。④“既望”()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赤壁。32.假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③()汉人未可假大兵权。④()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⑤()府吏闻此变
,因求假暂归。33.间①()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②()谗人间之,可谓穷矣。③()千载谁堪伯仲间。④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⑤()中间力拉崩倒之声。⑥()鹊见蔡桓公,立有间。⑦()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⑧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⑨()侯生乃屏人间语曰。34.见①()项伯即入见沛公。②()秦王坐章台见
相如。③()胡不见我于王?④()汝真女子之见。⑤()入之愈深,而其见愈奇。⑥()君既若见录
,不久望君来。||府吏见丁宁。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⑧()风吹草低见牛羊。||图穷而匕见。35.将
①()命猛将统兵数万。②()彼所将中国兵不过十万。③()曹操自江陵将顺流而下。④()呼儿将出换美酒。
⑤()一水护田将绿绕。36.解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②()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③()解衣以
活之。④()传道受业解惑也。⑤()有一言,可解燕国之患。⑥()胡虏益解。37.就①()金就砺则
利。②()荆轲遂就车而去。③()辞不就职。④()瞬息可就||一蹴而就。38.举①()大喜,
笼归,举家庆贺。②()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④()今亡亦死,举大计
亦死。⑤()众议举宠为督。||举贤以自佐。⑥()戍卒叫,函谷举。⑦()有某生者,屡试不举。39.绝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②()佛印绝类弥勒。③()空谷传响,哀转久绝。④()独与迈乘小舟,
至绝壁下。⑤()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⑥()不如早与之绝。⑦()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40.堪①(
)而境界危恶,非人世所堪。②()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41.怜①()公子独不怜公子姊邪?②()丈夫亦
爱怜其少子乎?③()项燕为楚将,爱士卒,楚人怜之。④“可怜”:㈠()可怜九月初三夜。㈡()可怜身上衣正单。
㈢()楚人一炬,可怜焦土。42.莫①()后世谬其传而莫能名者。②()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43.乃
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②()当春乃发生。③()断其喉,尽其肉,乃去。④()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⑤(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44.内①()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②()家有一堂二内。③()齐侯好内,多内宠。
④()毋内诸侯||亡走赵,赵不内。45.期①()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②()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③()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④复合词“期年(月)”()46.奇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②()每奇日
未尝不视。③()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47.迁①()特征拜衡郎中,再迁太史令。②()北兵迫近,战守迁皆不及
施。③()顷襄王怒而迁之。④复合词“左迁”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⑤复合词“迁灭”()齐人未尝赂
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⑥“迁客”()迁客骚人多会于此。48.请①()请人做某事。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②()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③()乃请宾客,往赴秦军。④复合词“请命”()亲往颐和园请命西太后。⑤复
合词“请罪”()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49.穷①()穷则独善其身。②()穷寇勿追。③()穷予生之光阴以
疗梅也。④()复前行,欲穷其林。50.去①()卖油翁释担而立,久而不去。②()去村四里有森林。③()
为汉家除残去秽。||去死肌,杀三虫。④()公然抱茅入竹去。答案1.爱(⑥隐藏)2.安(⑤哪里)3.拔(②突出、超出)4.被(①遭受)5.倍(②一倍)6.本(⑧探求本源,考查)7.薄(⑤杂草丛生的地方)8.鄙(①边界、边界)9.兵(③用兵策略,战略)10.病(②困苦、困乏)11.察(④看清楚)12.策(⑦古代一种议论文体)13.朝(⑥朝政)14.曾(②竟然)15.乘(⑤四)16.诚(③果真,如果)17.次(⑤情形;景况)18.除(①台阶)19.辞(⑦讲究,计较)20.从(⑨堂亲属,这里指堂兄弟)21.存(④想象)22.殆(②近于、几乎)23.当(⑦判处、判罪)24.道(⑨料想)25.得(⑨融洽)26.度(⑧常态)27.多(③只仅仅28.第(⑤第令:如果)29.伐(③功业功劳)30.非(⑥不对的,错误)31.复(⑥报复)32.负(⑧亏欠,拖欠)33.服(⑨习惯于、适应)34.盖(⑨原来是)35.干(②冲)36.故(④仍然)37.固(②坚持,坚决)38.顾(⑥反而,难道)39.国(②国都,京城)40.过(⑥访问)41.何(⑥多么)42.恨(①遗憾,不满意)43.患(④疾病)44.怀(④心里存有;怀藏)45.或(⑤如果)46.胡(③为什么怎么语气副词)47.疾(⑧锐利)48.及(⑦遭受)49.即(④倘若,如果)50.既(⑦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注]①跅(tuò)弛:放荡,不守规矩。
献花(0)
+1
(本文系zzzabc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