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zzzabc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文言虚词推断方法
2014-12-05 | 阅:  转:  |  分享 
  
文言虚词推断方法一、看语法结构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①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抚之”是动宾短语,“之”
是动词“抚”的宾语,代词,代“妪”,可译为“她”。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秋水》)“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
语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作“久矣”的主语,“
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译。④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之垄上”是动补短语,
“之”是动词,“去”“往”的意思,“垄上”是补充说明“之”的处所。因此“之”是一个实词,而不是虚词。(陈胜)停止耕作到田畔高地上(
休息))二、对应位置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
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东山》)“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
由“矣”是语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④噫吁嚱,危
乎高哉!(李白《蜀道难》)“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由“哉”是表感叹的语气助词,可推断“乎”与“哉”同义。三、看特殊标志
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过渡,起承转合,常由一些虚词充当的标志性词语。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论、转话题、抒感叹、表关联等。根
据标志性词语,可推断其用法。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王羲之《兰亭集序》)“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这种用法
的虚词还有“若夫”“故夫”“且夫”“盖”等。若夫:连词,用在句首或段落的开始,表示另提一事,可以翻译为“至于”,并无实际意思。
且夫:连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故夫:连词,所以。至若:连词,表示提出另一个话题,用在下文的开头,可译
为“至于”。①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船在水上轻轻地飘荡,微风轻轻地吹拂着衣裳)(陶潜《归去来兮辞》)“以”和
“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
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范仲淹《岳阳楼记》)“嗟夫”用在段首抒发感叹,可译为“唉”。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噫”“呜呼”等。④是故无贵无,
无长无少(韩愈《师说》)“是故”表事情的关联,可译为“因此”。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是以”“虽然”“然则”“盖”等。四、语气
表达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根据语句所表达的语气来推断。以下四例中的“其”都是语气副词,但所表达的语气各不相同,因而用法也不同
①其李将军之谓也(全国卷)“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②其孰能讥之乎“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③吾其还也(《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其”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表命令语气,可译为“一定”。
五、看具体语境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a)
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伏
焉”即“伏在那里”。b)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语境是交代写文章的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得人能够
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文章。“得焉”即得到它“能够看到它”。c)且焉置土石。“焉”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责备得语
气,由此可推断“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d)圣心备焉(荀子《劝学》)“焉”用在陈述的语境里,是语气助词。六、
看删换变化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一般是介词。比较下
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①俅以幸臣躐跻(越级升官)显位②得全首领以没③扈从以行④至以刃裂颈断
舌而死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B、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解答此题,
先要确定“以”的词性,然后作具体分析。可采用“删除法”,删除“以”字,例①④句意表达受到影响,例②③句意表达则不受影响,由此可推断
例①④“以”是介词,例②③“以”是连词。再作具体分析,例①“以”表凭借某种身份,例④“以”表动作行为所用得工具,两者的意义不相同
。例②③“以”都是用在状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两者的意义完全相同,由此得知正确答案是C。此题还可以通过“
替换法”解答。把四句中的“以”用“而”来替换,例①④句意表达受到影响,例②③两句意表达不受影响,据此可推断例①④“以”是介词,例②
③“以”是连词。七、看句式特点要准确把握以下句中带点的虚词的用法,可根据句式特点进行推断。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是介宾短语后首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于”是介词“比”的意思。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是定语后置句,
“”“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者”是定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③何以战(《左传?曹刿论战》)是宾语前置句,“何以”即
“以何”,“以”是介词“凭借”的意思。竖子不足与谋(司马迁《鸿门宴》)是省略句式,“与”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与(之)”是介
宾短语,“与”是介词“和、跟”的意思。⑤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蒲松龄《促织》是被动句,“为”表被动,是介词“被”的意思。八、
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虚词有多种词性,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吾将以身死白
之”“险以远,则至者少”前句“以”用在名词“身”前,又处在动词“死”前,可以推断“以”应该是介词,与“身”组成介宾短语
做“死”的状语;后句中“以”用在“险”和“远”两个形容词中间,应该是表示并列的连词,所以两句用法不同。九、成语联想法
成语是用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绝大多数源于古诗文,因此,其中许多虚词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
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如“孜孜焉唯进修是急”一句中“是”的
意义和用法,就可根据我们熟悉的成语“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来推断,应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
又如“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可用“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等成语来推断,这里的“因”是介词“依照、根据”之意。十、代入筛
选法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如果我们熟记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挑选其
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以“而”为例,其主要用法有:连词,译为“又”、“而且”、“就”、“却”、“如果”、“因
而”;代词,译为“你”、“你的”;动词译为“好像”等。找出与其他各句不同用法的句子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②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④“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某所,而母
立于兹”连词,译为“又”、“而且”、“就”、“却”、“如果”、“因而”;代词,译为“你”、“你的”;动词译为“好像”等。
若能灵活地综合运用以上八种推断技巧,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增加答题的正确率。当然,要想彻底攻克文言虚词这一“堡垒”,关
键还在于平时的积累。巧记“之”字口诀文言虚词扁脚之,多数地方作代词,代人代事能代物,也可用来作动词。结构助词衬音节,宾
前定后作标志。巧记“而”字口诀而字常用作连词,并列转折表修饰,假设递进可因果,而表承接是常事,通尔肯定是代词,偶尔还是复音
词。巧记“以”字口诀以字常用作介词,把用因靠凭全通,若作连词表目的,作用还与而因同,偶尔通假和复音,还可当作
动词用。解答虚词题的思路:①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②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③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入
、确认。提醒: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太古之人,或巢于木,或处于穴,木
处而颠,土处而病也。圣人为屋()居,冀免()二者()患而已矣,初未尝有后世华侈之饰也,孟祥读书学古,结茅为屋,不事华侈
,其古者与?6、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圣人为屋()居,冀免()二者()患而已矣A、而
因之B、则为所C、以乎之D、且于所太古之人,或巢于木,或处于穴,木处
而颠,土处而病也。圣人为屋()居,冀免()二者()患而已矣,初未尝有后世华侈之饰也,孟祥读书学古,结茅为屋,不事华侈,
其古者与?远古的人们,有的人在树上(筑巢)安家,有的人在洞穴里居住,在树上居住会跌落,在洞穴里居住会生病。圣明的人建造房屋来居住
,是希望免去(树居和洞居)这两种情况的忧患罢了,房屋刚开始出现时,不曾有后世华丽奢侈的装饰。孟祥学习古人读书,用白色的茅草建造房屋
,不用华丽的装饰,难道孟祥是古代的人吗?练一练:(2000年)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故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B.每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C.因后因他信,具以白质。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D.及晋武
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答案:A。考查异同的方式。设置这道题是为了考查学生对于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用
法的辨析能力。为了降低难度,同时也想把考生在中学学过的已有知识与现在面临的新问题串连起来,在用来比较的8个例句中,有4个例句是从中
学课本中选来的。这样做更便于考查学生对知识进行迁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A项中的两个“故”字,从词性来看前者是连词,后者是副词;
从意义来看前者表示结果,后者表示特意做某事,理论上的分析解释不难对两者加以区分,但放在句子中却很容易产生混淆。不过,当我们把两个“
故”字分别引入各自的上下文,问题就容易解决了。胡质的话是说,因为是我的俸禄之余,所以才把它给你作为回家途中生活之用。上下文中否定绢
为不义之财,“故”字即承此而表示结果。后一例出自《信陵君列传》,说侯生要考验信陵君,因而特意在市中与朱亥长时间谈话,以观察太子的态
度,“故”在这里只有解释为“特意”才能与上下文贯通。C项中两个“因”字均为介词,表示“通过”义。后一例句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这
一传世名篇,说廉颇无脸面直接上蔺相如门上请罪,只好间接地通过宾客带着自己前去,因此才能避免场面、气氛的尴尬。阅读材料中的“因”字是
胡威已经离开父亲回家,无法当面禀告,只能通过使者传递消息给父亲,让他知道此事。两个“因”字的意思相同。顺便说到,“通过”这一词义也
是‘“因”字作为介词的常见词义,学生不应感到困难。D项中的两个“及”字也是介词,表示某一动作涉及到某一处所或范围。阅读材料中的“
及”字指谈话涉及到“平生”,《赤壁之战》中的“及”字指大火烧起后蔓延到“岸上营落”。“及”字的此类用法也很常见,它由其动词义虚化而
来,与动词义十分接近,考生不应感到陌生。按照题干的要求,这道题的正确选项为A。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的一组是(A)A.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C.既出塞,出东道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2001年2、下列各组句
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B)A.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B.遣使约降于燕。故内惑于郑袖。C.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D.五千人因衔枚击之。相如因持璧却立。4、下列各组句子中,
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C)A.①为伯父让之所鞠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B.
①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②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C.①咸私哂其矫饰焉②犹且从师而问焉D.①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②府吏闻此
变,因求假暂归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C)A、郡不加寻
察,遂结竟其罪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B、尝哀泣外门,因谢病去于是相如前进缶,因
跪请秦王C、宜戮讼者,以谢冤魂非挟太山以超北诲之类也D、即刑讼女而祭妇墓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解析A、遂——于是;连词。B、因——于是,就;连词。D、而——而且,并且;连词。2006福建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A.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B.若至近世,操行不轨徐公不若君之美也C
.且七十子之徒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D.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其孰能讥之乎8、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A.乃步担干饭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B.因执手涕泣而去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C.此则京邑之人也无以,则王乎D.安有葬父河南而随母还齐某所,而母立于兹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B)A.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B.李衡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此所谓战胜于朝廷C.家犹国,国犹家,其义一也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D.鄙意晓示家童,未敢间之有识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献花(0)
+1
(本文系zzzabc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