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王泽生:【学术访谈】与刘星谈围棋写作
2014-12-09 | 阅:  转:  |  分享 
  
王泽生:【学术访谈】与刘星谈围棋写作



(策划撰稿-王泽生,2010-4-16日凌晨于呼兰河中游,本人均采用真人原话,查而有据也)



我说:「黑白文化,是围棋文化的代名词。围棋是典型的中国文化现象,除黑白为对阵外,就只有棋理了,所有棋子无大小、无分工,性能在于谋杀。棋盘是死的,围棋棋子一旦落上去就活了,一着能使通盘皆活,或满盘皆输,变幻莫测,不可端倪,这正是典型的中国文化,所以写围棋是在写中国文化。那么,围棋写作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怎样?」



三峡刘星说:“说得好极了,写围棋是在写中国文化。100年前一个诺贝尔获奖者持这样一种观点,假若有外星人的话,那么外星人和地球人都会玩的游戏一定是「中国的围棋」,棋圣聂卫平更直接,前不久说,「我猜测,围棋应是外星人创造的。当然,对于这一说法,我也没有证据。我只是觉得,围棋太深奥了,人类不可能创造出来。」之所以说联系到外星人和围棋就是说明,围棋所折射出来的信息是复杂的多维度的,比如说围棋不仅仅是典型的中国文化现象,而且是典型的东方和谐共荣的思想模式的游戏,更是东方思维方式的直接反映。博大精深、变化无穷的围棋也许将是我们破解诸多问题的一种钥匙吧。”



我说:“作为非常典型的中国文化的代表,围棋有最典型的中国哲学气息。《易经》讲究「时」与「位」。每卦有六个位:初、二、三、四、五、上。某一特定的时,某一特定的位,再加上一个度。围棋的「位」也跟走的「时」「局」有关。《周易》虽然是「象」,实则「易者数也」;围棋也是「象」,核心是数。离开数无所谓「象」,故而围棋和《周易》有相通之处。「周易」是朴素的哲学,围棋亦然。围棋写手即是哲学写手,这是围棋写手与其他文化写手的最大区别。那么,如果要写得一手出类拔萃的围棋文章,请谈谈围棋写作的有哪些哲学规范?”



三峡刘星说:“围棋是什么?这个问题古人对此有多重解读。「夫棋之制也,有天地方圆之像,有阴阳动静之理,有星辰分布之序,有风雷变化之机,有春秋生杀之权,有山河表里之势。此道之升降,人事之盛衰,莫不寓是。惟达者为能,守之以仁,行之以义,秩之以礼,明之以智,夫乌可以寻常他艺忽之哉!」《玄玄棋经》,所以古人常以「琴棋书画」论及一个人的才华和修养,其中的「棋」指的就是围棋。围棋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对智慧的追求。至于写围棋的文章,从古至今,诗词歌赋,文辞答谢之类和棋艺有关的文字基本体现了这种趋向。围棋又叫手谈,也就是对弈的双方以一种平等的态势交流,在交流中感悟游戏给予我们生活的思考模式,比如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大局观的俯瞰到微观的洞查,数学精确和模糊数学的灵活运用,本手到鬼手的神来之笔,变与不变……尽管世人都说人生如棋,其实那仅仅对围棋理解的冰山一角也。而哲学也是人类对世界的思考和认识,而围棋的哲学基于一种客观的态势,否则纯粹的主观游戏不是围棋。至于写棋艺文章,也许更直接的体现在行文中的辩证法的思考方面吧。一言以蔽之,以围棋的辩证视角又跳出围棋的范畴看社会,人生。”



我说:“老刘(刘星),你是围棋写手,或更确切地说是围棋文化作家,你说过「写围棋文化的人实在不多,当代都在摸索中」。围棋与其他艺术一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有其发生发展的独特文化现象。作为游艺,围棋是智慧的深广;作为文学,围棋是文学家思维的手谈。围棋是棋之鼻祖,围棋起源于中国,有四千余年的历史了,形成了悠久的围棋学,也形成了久远的围棋文学。围棋文学是黑白世界,黑白正如阴阳鱼是相通相对立相博弈的客体。围棋文学可划为古代与现代,因为严格意义的古代围棋与现代围棋完全是两种游戏。古典围棋文学,主要是关于围棋的诗词歌赋以及围棋的相关典故。围棋文学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在《论语·阳货》《孟子》《世本·作篇》《左传》《关尹子》等书或文章中,有零星记载。真正的围棋文学始于班固《弈旨》也,因为班固纠正了人们对围棋的偏见,使围棋从纯粹的游戏中脱离出来,他赋予了围棋以哲学深度,因而班固是古代围棋文学的开山鼻祖。自西汉班固之后,出现了赋体围棋文学,如:东汉,马融,著有《围棋赋》;三国时吴人(吴亡入晋),蔡洪,著有《围棋赋》。另有:李尤《围棋铭》、韦曜《博弈论》(三国时期)、张靖《棋经十三篇》(宋代)、王思任《弈律》(明代)。(1)围棋成语典故,如:尧造围棋,丹朱善之(《世本·作篇》);举棋不定(《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弈秋诲弈(《孟子》)。(2)有关围棋的传说或历史事件,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围棋文学。如:著名的“烂柯”故事、谢安在淝水之战弈棋事件。“烂柯”远远超出了围棋范畴,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烂柯”引发的文学现象:烂柯山诗碑,有《奉题河南府烂柯山铁斧诗》;孟郊《烂柯石》;棋道人《自出洞来无敌手》(宋代);朱熹《游烂柯山》;刘迥《烂柯山四首》;戴名世《游烂柯山记》。“谢安弈棋退敌”:《晋书》有记载;王恽《谢太傅弈棋图》(元代);温庭筠《谢公墅歌》;孙元晏《晋谢公赌墅》。(3)正面直接描摹围棋的文学作品,例如:白居易《池上二绝》;欧阳炯《棋》;张乔《咏棋子赠弈僧》;花蕊夫人《宫词》;苏轼《观棋》;解缙《观弈棋》(明朝)。(4)以围棋为艺术意象,写出围棋以外的东西的作品,如:白居易《宿张云举院》;秦系《期王炼师不至》;刘禹锡《海阳十咏蒙池》。(5)以围棋喻世事,喻江山的作品,如:张绍文《酹江月》;方岳《贺新郎》;吴泳《贺新郎》。以上,是对古代围棋文学的概述。古典围棋文学结束于清朝灭亡,而现代的围棋文学则始于民国,因围棋普及东亚诸国,尤其韩日对中国围棋文化影响颇大,故而现代围棋文学烙印上纪实性文化色彩,或蕴含围棋学艺术。围棋几乎渗透了各种文学体裁:围棋诗词、围棋歌赋、围棋散文(始于班固的《弈旨》)、围棋小说等等,围棋小说除了传统纪实手法之外,还出现了科幻(《决战当湖之滨》)、穿越()、武侠(金庸,《天龙八部中》中,苏星河在聋哑谷布下珍珑棋局;《笑傲江湖》里,黑白子用玄铁棋盘作兵器)等手法。中国是围棋文学的故乡。围棋文学写作的注意事项,有其行规也。”



三峡刘星说:“文无定法。围棋的写作本质上没有模式。围棋写作与一般的文学写作相比,有它独特的特点,其一必须以围棋为线索贯穿始终;其二,必须懂得围棋的相关术语和历史文化知识;其三,不能就围棋而围棋,由围棋的某一独特之处,引发相关的思考,其覆盖面可以是人生、哲学以及其他领域的触类旁通,由此,才能升华围棋的文化韵味。因此,作者必须具备丰富的哲学、文学、历史、社会其他领域的相关知识,同时熟悉围棋的游戏和文学的基本素养。其四,也是围棋写作的最高境界,由围棋文化的特点与规律,总结人生或者哲学、人文、历史等其他方面的相关规律。”



我说:“围棋的社会价值,在于「围棋学」的精神理念,即围棋精神与其文化内涵。围棋是一门博大精深、复杂多变、妙趣无穷、发人深省的学科,围棋学不单单是如何对奕的学问,围棋学大致包括:围棋本体学(围棋技艺学、围棋方法学、围棋数学、围棋逻辑学)、围棋文史学(围棋文学「围棋文艺学」、围棋史学、围棋社会学、围棋比较学)、围棋配套学科(围棋心理学、围棋伦理学、围棋教育学、围棋规范学、围棋工艺学),三大类门类,13项内容。围棋强调个体是集体的一部分,集体的价值大于个体,整体利益也,全局意识也,围棋个体皆而平等也。围棋在于对抗与协作,群体意识也,合作精神也。中国网络文化的创造者是改革开放之前的70后60后,这批人强富力强,能够把传统维持到网络中,诸如围棋作家刘星就是网络围棋文化的拓荒者。任何成功的棋手都是在实践中产生的,而今网络围棋是民间围棋活动的主要方式,围棋文学界有哪些重要围棋文化写手呢?”



三峡刘星说:“古书不少,不谈,而当代围棋文化写手比如何云波,世界首位围棋博士。著有多本棋艺专著《中国围棋史》《棋行天下》等专著,胡廷媚《黑白之道》(名人围棋访谈录),殷伟《中国围棋史演义》等的棋艺文化书籍不错。当然太专业化了,也让棋文化难以得到普及。而如今,网络博客的兴盛,使个体的写手集中展现自己的棋文化内涵,也是时代的必然,而网络加快了百花齐放的局面,比如新浪云集了众多的棋艺写手。也就是说棋文化的春天已经来了。”

献花(0)
+1
(本文系三峡刘星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