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年班 第组 时间 实验类型 分组:()演示:() 实验名称 种子的发芽实验 实验器材: 培养皿2只、滴管1只、标签纸3张、绿豆种子10粒、放大镜1个、清水 猜测: 种子的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实验过程: 1、准备好两个培养皿,在里面平铺上纸巾;
2、在每个纸巾上按三个洞,各放3粒绿豆;
3、往一个纸巾上滴水,另一个培养皿里的纸巾不滴水
4、将每天的变化记录下来,填在记录表内:
日期
实验组
对照组
观察到的现象或实验的结果: 绿豆种子在有水、常温、有空气、没有阳光的室内发芽了 实验结论: 种子的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评定等级: 指导教师: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年班 第组 时间 实验类型 分组:()演示:() 实验名称 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实验器材: 培养皿2只、滴管1支、第一课中已发芽绿豆种子10粒、黑色纸1张、
透明一次性饮水杯2个、湿润土壤若干 猜测: 条件不同,绿豆芽的生长情况会有不同 实验过程: 1、把两个培养皿里,分别装上深约2厘米的土壤,
2、将上个实验中的已经发芽的绿豆芽,从纸巾里移植到这两个培养皿里,每个里面种植2--3棵;
3、把透明饮料杯,一个罩在培养皿上,另一个用黑纸包严,罩在另一个培养皿上;
4、这两盆培养皿里的绿豆芽,放在相同温度的地方,浇上相同的水,每天定时观察生长情况,并做好记录,填入以下记录表:
绿豆芽的总数量
茎、叶的颜色
茎的粗细
阳光下的绿豆芽
黑暗处的绿豆芽
观察到的现象或实验的结果: 绿豆芽在生长时,有阳光照射的,生长情况是正常,茎叶发绿,没有阳光照射的则茎叶发黄,生长不旺盛 实验结论: 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 评定等级: 指导教师:
五年级上册科学学生实验报告单
五年级___班指导教师________年月日
一、实验名称: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水的实验 二、实验目的:
1.增强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
2.在实验过程中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知道种子发芽需要一定条件。 三、实验原理:
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如空气、水和适宜温度等。 四、实验器材及装置简图:
实验器材:绿豆种子、放大镜、镊子
2、各放入三颗大小差不多的绿豆。
3、一组浇适量的水,一组不浇水。
4、定期观察、记录、浇水。
结论:种子发芽需要充足的水。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年班 第组 时间 实验类型 分组:()演示:() 实验名称 蚯蚓与环境 实验器材: 带盖长纸盒2个、干土、湿土若干、蚯蚓6只 猜测: 蚯蚓喜欢在黑暗潮湿的地方 实验过程: 1、把一个盒子一端剪开一个较大的方口,可以透光,盒子的底部铺上一层吸水纸;
2、将捉来的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5分钟后,观察蚯蚓的运动方向。
3、在另一个盒子中,一端铺上干土,一端铺湿土 4、将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5分钟后,观察蚯蚓运动的方向。
实验次数
明亮一端蚯蚓数
盒子中间蚯蚓数
黑暗一端蚯蚓数
1
2
3
实验次数
干燥土壤里蚯蚓数
盒子中间蚯蚓数
湿润土壤里蚯蚓数
1
2
3
观察到的现象或实验的结果: 第一次的实验结果是,蚯蚓爬向黑暗的一端;
第二次的实验结果是,蚯蚓爬向湿土的一端。 实验结论: 蚯蚓喜欢在黑暗潮湿的地方 评定等级: 指导教师:
五年级上册科学学生实验报告单
五年级___班指导教师________年月日
一、实验名称:影子引导学生用对比的实验探究影子产生的条件,初步解释影子产生的过程。光源发出的光被遮光物体挡住,从而在背景墙上形成了影子手电筒、橡皮擦、魔方、瓶子光源发出的光被遮光物体挡住,从而在背景墙上形成了影子17厘米长的铅笔、一块橡皮泥(捏成半球形)、一块平滑的木板,一张和木板同样大小的白纸,指南针一个。 五、实验步骤:
1.根据已学的方位知识,再利用指南针确定太阳的方向,用简易的日影观察仪放在事先观察好的地方。
2.每隔10分钟观察、记录一次。(测试时间是上午8点到8点50分)
填好观察记录表一
3.每隔1小时观察一次,记录一天中上午9点到下午5点之间的影长,整理记录。
4、根据一天中铅笔影长变化的数据设置的柱状图。
结论: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方向是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正午)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清晨和傍晚)影子最长;同时在实验中也可以发现,影子逐渐变短的是上午,影子最短的是正午(正当头顶时),下午影子逐渐变长。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年班 第组 时间 实验类型 分组:()演示:() 实验名称 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实验器材: 手电筒1把,直管3张相同位置打圆孔的卡纸、屏幕1块 猜测: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过程: 1、把三张带孔的卡纸,用夹子夹住,横立在桌子上,每张卡纸相距15厘米,排成整齐的一列,使卡纸的小圆孔在一条直线上;
2、在最后一个卡纸的后面,竖立一个纸屏,把手电筒打开,对着第一张卡纸的圆孔照射,让光线照射进小孔,观察最后的纸屏上有没有光点;
3、把第二张(或第三张)圆孔卡纸向左或右移动5厘米,同样方法照射第一张圆孔卡纸,观察最后面的纸屏上有无光点。
三个小孔的位置
纸屏上有无光点
三个小孔成一条直线
左移动第二张圆孔卡纸
右移动第二张圆孔卡纸
左移动第三圆孔张卡纸
右移动第三圆孔张卡纸
观察到的现象或实验的结果: 当三个小孔成一条直线时,发现纸屏上有光点;当移动中间的卡纸后,三个小孔不在一条直线时,纸屏上就没有光点了。 实验结论: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评定等级: 指导教师: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年班 第组 时间 实验类型 分组:()演示:() 实验名称 制作潜望镜 实验器材: 潜望镜组合制作材料1套,胶水1瓶、胶带1卷、剪刀、美工刀,长方形纸盒1只,小镜片2只 猜测: 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 实验过程: 1、利用“潜望镜组合材料”直接组装一只,然后用它从室内的门、窗的边缘观察室外的情况;
2、自己利用材料,自制一只简易的潜望镜:
用一只长方体牙膏盒,在一端的侧面,剪开一个方形的口,另一端在它的对面,也开一个相同的口,然后在左右的面,和对角成45度,切出直线口子,可以插下小镜片。最后,用胶带将镜片从外边固定住。如右图这样,一个简易的潜望镜就做成了。
观察到的现象或实验的结果: 用潜望镜可以从暗处观察明处的物体,而不被对方发觉。 实验结论: 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 评定等级: 指导教师: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年班 第组 时间 实验类型 分组:()演示:() 实验名称 阳光直射、斜射与吸热 实验器材: 三个黑色纸袋,三支温度计 猜测: 放置的方法不同,吸热的效果也会有所不同 实验过程: 1、把三个相同的黑色纸袋,分别插上温度计,
2、在阳光下,分别按照不同的方式摆放:和地面水平、和地面垂直和阳光垂直,同时记录下刚开始的温度。
3、然后,每隔2分钟记录一次各袋的温度,总共记录5次,比较它们 温度有什么不同。
纸袋摆放的情况
刚开始的温度
2分钟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10分钟
和地面水平
和地面垂直
和太阳光直射
观察到的现象或实验的结果: 与阳光垂直的温度上升的快 实验结论: 物体受阳光照射的角度与吸热的关系是: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 评定等级: 指导教师: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年班 第组 时间 实验类型 分组:()演示:() 实验名称 物体的颜色与吸热 实验器材: 白色纸、粉红色纸、黑色无光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各一张,温度计5支 猜测: 物体的吸热情况与它的表面颜色有关系 实验过程: 1、把5种颜色的纸,对折,做成相同大小的纸袋;
2、在每个纸袋中,分别插上温度计,平放到阳光下;
3、记录下刚开始各个纸袋的温度,然后,每隔2分钟记录一次温度,总共记录5次。
4、比较在阳光下晒相同的时间后,各个纸袋温度有什么不同。
纸袋的种类
刚开始的温度
2分钟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10分钟
黑色
粉色
铝箔纸
黑色蜡光纸
白纸
观察到的现象或实验的结果: 颜色深的升温快,相同颜色而表面不反光的升温快 实验结论: 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系,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相同颜色而表面不反光的升温快。 评定等级: 指导教师: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年班 第组 时间 实验类型 分组:()演示:() 实验名称 设计、制作简易的太阳能热水器 实验器材: 纸盒、泡沫塑料、棉花、方形或圆形饮料瓶、玻璃片、透明塑料膜、黑色纸、平面镜、锡箔纸,剪刀或美工刀、透明胶带 猜测: 设计制作热水器要综合应用我们学过的各项知识,才能做得符合要求 实验过程: 1、在盒子的底部垫上一层棉花,侧面用泡沫塑料板垫上,然后将锡箔纸衬在里面,作为反光材料;
2、用黑色纸把塑料饮料瓶的瓶身包起来,放在盒子里,盒盖的上面挖空,覆上一层塑料膜,
3、瓶子里装上清水,盖上盒盖,调整热水器的角度,使受热面与阳光垂直
观察到的现象或实验的结果: 按照我们自己的设计,太阳能热水器制作完成了 实验结论: 我们在设计制作热水器时,综合应用了反光原理、热的不良导体保温原理、颜色与吸热原理、照射角度与吸热原理,做成的热水器可以很好的集热。 评定等级: 指导教师: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年班 第组 时间 实验类型 分组:()演示:() 实验名称 光的强弱与温度 实验器材: 平面镜5个,放大镜1个,凹面镜1个,温度计1支 猜测: 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实验过程: 1、在阳光下,将一面平面镜的反射光射向墙壁,用温度计测量光斑处的温度;
2、同时,和另几个同学,把多个平面镜的反射光反射向墙壁的一个点,也用温度计测量光斑处的温度,记录下照射相同时间后的温度;
3、用一张纸平铺在阳光下,测出此时温度,用放大镜在纸面上形成一个光点,测量光点处的温度;
4、把凹面镜放在阳光下,用温度计测量凹面镜上方,会聚的光点处的温度。
5、比较这几处强光与弱光温度的不同 光的强度与温度数据记录单
镜子数
0
1
3
5
凸透镜
凹透镜
光的强度
温度
观察到的现象或实验的结果: 光线越强的地方,温度越高 实验结论: 光的强度与温度有关: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评定等级: 指导教师: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年班 第组 时间 实验类型 分组:()演示:() 实验名称 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 实验器材: 酒精灯1、镊子1、烧杯1、带盖饮料瓶1、碎砖块1、小石块5、石膏30克培养皿2(或小碗、盘子)、豌豆种子20粒 猜测: 岩石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化 实验过程: 冷和热的作用
对岩石的影响将小石块用酒精灯加热,然后用镊子夹着,丢到冷水里,反复几次。
2、流水的作用:
在塑料瓶里灌上大半瓶水,放进几块岩石块,盖上盖子,然后剧烈摇晃。
3、植物的作用:
向小碗(盘子)里倒入石膏糊,撒上几粒豌豆,在倒入一些石膏糊,将
结成块的石膏糊放入盛水的盘子,观察豌豆发芽后的石膏。
4、动物的作用:动物会在岩石的缝隙打洞穴,从而破坏岩石 观察到的现象或实验的结果: 岩石在冷热作用下会破裂,在流水的作用下互相撞击和摩擦,体积和形状发生变化,棱角磨圆;植物在发芽及扎根时产生的力会涨裂岩石;动物的活动也在破坏岩石。 实验结论: 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 评定等级: 指导教师: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年班 第组 时间 实验类型 分组:()演示:() 实验名称 寻找土壤的成分 实验器材: 小铲子1、放大镜1、镊子1、150ml烧杯1、湿润土壤若干、报纸2张、玻璃搅棒1根 猜测: 土壤里有各种成分,并且各有各自的作用 实验过程: 把土壤倒到一张报纸上,先用肉眼观察土壤里有什么,再借助放大镜观察
用镊子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观察土壤颗粒大小,你有什么发现?
把水倒入水中,搅拌水中的土壤,然后静置一段时间,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观察到的现象或实验的结果: 方法
寻找土壤的成分
肉眼
发现土壤是潮湿的,说明含有水分,里面还有植物的细根、碎叶、腐烂的小虫等动植物的残体。
放大镜
土壤本身的颗粒也大小不同,有小石子、大小不同的沙粒、黏土微粒、还有非常细小的粉尘颗粒
倒入水中
土壤颗粒就会沉到水底,可以观察到,泥土是分层沉积的。从下到上依次是:石子、沙子、黏土、粉砂、植物残体的漂浮物,在搅动土壤时,有气泡产生,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
实验结论: 土壤是风化后的岩石颗粒、石子、沙子、黏土、粉砂、以及动植物残体、空气等其他物质的混合物。 评定等级: 指导教师: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年班 第组 时间 实验类型 分组:()演示:() 实验名称 模拟雨如何影响土地 实验器材: 长方体水槽2、降雨器(饮料瓶底部钻孔)1、混有沙石的土壤、接水盆1塑料薄膜、小铲子1、报纸3张 猜测: 雨水会对土地形成侵蚀,改变地形地貌。
实验过程: 1、用混有沙石的土壤在长方形塑料水槽里堆一个斜坡地形,并用小铲子拍紧,再在土的边缘造一个“悬崖”;
2、在一个塑料饮料瓶的底部钻一些小孔,做成“喷水器”,在瓶里装满水
3、把装有“悬崖”的盒子(或水槽)放在废报纸上,在报纸上铺塑料膜,并把盒子(水槽)的一端垫高;
4、把喷水器放到一定的高度,让“雨水”尽量降落到斜坡的土地上,观察雨水降落到“模拟地形”时,雨水、径流以及土地的变化。 观察到的现象或实验的结果: “雨水”降落到土地上,溅起土壤的颗粒,当雨水流动时,带走了这些泥土的颗粒,原来平整的地面,开始出现了小冲沟,汇集在一起的地面水漫过斜坡,又冲蚀斜坡形成大的冲沟,在接水盆里可以看到是浑浊的泥水。 实验结论: 雨水会对土地形成侵蚀,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使地形地貌发生改变。 评定等级: 指导教师: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年班 第组 时间 实验类型 分组:()演示:() 实验名称 探索侵蚀的实验 实验器材: 水槽2只、铁架台1座、铁环夹2个、降雨器2个(底部钻大小、数量不同孔)、蒸发皿6个、长有草皮的土壤层2块、纯土壤4块(分别放置在蒸发皿内) 猜测: 有植物覆盖的土地受侵蚀的程度小,无植物覆盖的土地受侵蚀的程度大;坡度大的土地受侵蚀的程度大,坡度小的土地受侵蚀的程度小;降雨量大对土地的侵蚀程度严重,降雨量小对土地的侵蚀程度就轻。 实验过程: 1、组装好铁架台,将铁环夹水平旋紧在立柱上, 2、将装好土壤层的蒸发皿水平放在铁环夹中间,一种是有草皮的,一种是纯土壤
3、用同一个降雨器灌相同多的水,在相同高度淋洒这两个不同的土壤层,用接水的水槽分别接住流下来的“径流水”,观察水质的不同点;
4、换上两个相同的土壤层,用大孔、小孔不同的两个降雨器,分别灌一整瓶水、半瓶水,也是在相同的高度对这两个土壤层进行各自喷淋,接住径流水后观察;
5、同样的方法,换上另外两个相同的土壤层,进行坡度不同的侵蚀实验, 观察径流水的水质有什么不同点。 观察到的现象或实验的结果: 无植物覆盖的土地被“雨水”冲下来的泥土比有植物覆盖的要多;斜坡的土地被“雨水”冲下来的泥土比平地上要多几倍;降雨量大比降雨量小的冲蚀得厉害。 实验结论: 无植物覆盖的土地比有植物覆盖的土地受侵蚀的程度严重;降雨量大比降雨量小对土地的侵蚀程度严重;土地的坡度大比坡度小受侵蚀的程度严重 评定等级: 指导教师: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年班 第组 时间 实验类型 分组:()演示:() 实验名称 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实验器材: 模型小车1辆、尼龙线0.5-0.8米、铁垫圈10个、秒表1只 猜测: 小车在拉力的拉动下会运动,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 实验过程: 1、安装小缆车: 将实验用的小车平放在光滑的桌面上,把线拴在车头的正前方正中,这样,拉力方向与车轮前进的方向一致,在线的另一端,系上一个铁丝做的挂钩。
2、实验小车的运动与拉力大小的关系:
把挂钩一端垂下桌沿,先挂一个铁垫圈,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然后再依次增加铁垫圈的数量,观察小车的运动。每次都从同一个起点开始,同一个终点结束,用秒表计时,并做好记录。 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关系的记录
挂()个垫圈,刚好能使小车运动起来
拉力大小
(垫圈个数)
实验
次数
小车运动的快慢
从起点到终点的时间
快慢情况
1
2
3
1
2
3
1
2
3
观察到的现象或实验的结果: (1)不是任何大小的力都能使小车运动起来,要使小车运动,有一个“最小的力”使小车运动的力”(2)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 实验结论: 拉力太小,小车不会运动;拉力大到一定程度,小车开始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 评定等级: 指导教师: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年班 第组 时间 实验类型 分组:()演示:() 实验名称 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 实验器材: 实验用小车1辆、皮尺1条、橡皮筋(筋圈)3-5根 猜测: 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小车行驶的距离越长 实验过程: 1、安装弹力小车: 把橡皮筋的一端栓在实验小车的车轴正中,另一端系在车框前方的正中。
2、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
转动车轮,使橡皮筋缠绕在车轴上,每次的圈数按照计划的圈数进行,圈数要成倍的增加,小车运动后,用皮尺测量不同圈数小车行驶的距离。 。
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记录
橡皮筋缠
绕的圈数
实验
次数
小车运动
的距离
平均
距离
1
2
3
1
2
3
1
2
3
观察到的现象或实验的结果: 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实验结论: 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评定等级: 指导教师:
五年级上册科学学生实验报告单
五年级___班指导教师________年月日
一、实验名称:橡皮筋的力是怎样产生的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的距离橡皮筋、细线、量尺、实验用小车1、将橡皮筋拴在小车的前后两端。
2、将橡皮筋绕在小车的前轴上绕的圈数越多,小车行驶距离越远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钩码、回形针、橡皮筋1、检查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在“0”的位置2、在测力计的挂钩上挂一个塑料袋3、将要测物体放入袋中4、读下此时测力计上的数重力大,测力计的读数大重力大,测力计的读数大 年班 第组 时间 实验类型 分组:()演示:() 实验名称 (1) 摩擦力与接触面光滑程度的关系
(2)摩擦力与物体重量的关系 实验器材: 5N的弹簧测力计1只、钩码1盒、长方体木块1个、砂纸 猜测: 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摩擦力要大
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实验过程: 1、 摩擦力与接触面光滑程度的关系:(1)把小车放在砂纸光滑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拉小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F;(2)把小车放在砂纸粗糙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拉小车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F
2、摩擦力与物体重量的关系:
(1)把小木块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拉小车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F;(2)在小木块上放砝码,用弹簧测力计拉小车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F;
实验一 摩擦力与接触面光滑程度的关系
实验二摩擦力与物体重量的关系
不改变
的条件
要改变
的条件
摩擦力大小
不改变
的条件
要改变
的条件
摩擦力大小
观察到的现象或实验的结果: 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实验结论: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评定等级: 指导教师: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年班 第组 时间 实验类型 分组:()演示:() 实验名称 物体滑动和滚动的摩擦力的比较 实验器材: 5N的弹簧测力计1只、实验用小车1 猜测: 在同一个接触面上运动的物体,滚动比滑动用的力要小 实验过程: 1、测试实验小车车轮滚动时的摩擦力:将小车平放在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匀速牵引,直线缓慢前进,测量出此时的摩擦力 2、测试实验小车车轮滑动时的摩擦力:将小车用橡胶将车轮固定住,不让它转动,在不改变小车的重量、路面的光滑程度等条件的情况下,同样测量车轮滑动时的摩擦力
实验次数
摩擦力大小
平均摩擦力大小
轮子滚动前进
1
2
3
轮子滑动前进
1
2
3
观察到的现象或实验的结果: 同一个物体,在其它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滑动摩擦力比滚动摩擦力要大 实验结论: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对于相同的物体,滚动的摩擦力小,滑动的摩擦力大。 评定等级: 指导教师: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学校 年(班)级 ___年级___班 实验者 时间 12.6 实验名称 用测力计测力的大小测力计、塑料袋重力大,测力计的读数大1、检查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在“0”的位置2、在测力计的挂钩上挂一个塑料袋3、将要测物体放入袋中4、读下此时测力计上的数重力大,测力计的读数大重力,测力计的读数重力大,测力计的读数大
五年级班第组姓名年月日
实验
名称 做一个生态瓶 实验
目的 通过制作生态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验器材 塑料桶、沙子、水草、浮萍、小鱼、小虾、田螺等。 步
骤
和
方
法 找一个大油桶,清洗干净后剪掉上面一部分;
在桶底放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子,再装入大半瓶自来水或域水;
在桶里种上几棵水草,在水面放一些浮萍;
在植物存活后,再放入小鱼、小虾、田螺等小动物。
每天注意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把观察到的现象填入表中。
观察到的现象或结果 我们观察到到:
1、
2、 实
验
结
果
实验名称:用实验证明蚯蚓适宜生活在黑暗、湿润的环境里(第一单元第4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学会用对比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实验材料:长方体盒子(有盖子)、干土、湿土、蚯蚓、报纸
实验过程:
1、在长方体盒子(里面涂黑)底部铺上一层湿报纸,把5条以上的蚯蚓放到盒子中间,盖上盖子,5分钟后打开观察蚯蚓的位置。
2、在长方体盒子里一边铺一层干土,一边铺一层湿土(土不能太厚,中间留一定空隙),将5条以上的蚯蚓放在盒子中间,用盖子盖子上一半,过5分钟观察蚯蚓的位置。
注意:为了保证实验数据的可靠性,以上两个实验都需要反复做几次,而且还要多准备一些好动的蚯蚓。
结论:蚯蚓适宜生活在黑暗、湿润的环境里。
?
实验名称:设计生态瓶(第一单元第6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学会设计生态瓶,知道在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实验材料:大塑料瓶(透明、去盖)、水草、浮萍、沙石、鱼虾等
实验过程:
1、先在大塑料瓶里装入适量的池塘水或河水(如果是自来水最好静置一天)。
2、在瓶底放一些洗静的沙石,种上水草,放入浮萍。
3、待水草成活之后再放入适量的水生动物(放的动物之间不能存在食物关系)。
结论:制作态瓶一定要注意各种物体之间的和谐。
?
实验名称:改变生态瓶的一些条件、生态瓶里的生物会怎样(第一单元第7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增减水或动物的数量都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
实验材料:生态瓶、小鱼若干条、鱼网
实验过程:
1、增减生态瓶中的水,观察小鱼在1分钟内浮出水面的次数(至少数3次),分析原因。
2、增减生态瓶中的小鱼,观察小鱼在1分钟内浮出水面的次数(至少数3次),分析原因
结论:增减生态瓶中的水和小鱼都会使生态失衡。
?
实验名称:影子有什么特点(第二单元第1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影子的特点及变化规律,
实验材料:不透明圆柱体、电筒、针架、白纸、铅笔
实验过程:
1、将圆柱体立放在白纸上,用电筒在不同位置照射(距离不变),在白纸上画出不同位置时的影子。
2、把圆柱体固定在针架上,用电筒在同一个方向照射(侧面或底面),位置不变,改变圆柱体与电筒的距离,观察影子的变化并画出来。
3、把圆柱体固定在针架上,分别用电筒照射圆柱体的侧面和底面,在对应的纸上画出它们的影子。
结论:光照位置不同,影子的位置不同;光照距离不同,影子的大小不同;光照面不同,影子的形状不同。
?
实验内容:阳光下物体的影子长度及太阳高度(第二单元第2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学会测量影子的长度及太阳高度,知道影子长度变化规律,与太阳高度的关系。
实验器材:10厘米长的筷子1根、平滑的木板1块、白纸1张、橡皮泥1块铅笔1枝、尺子1根、太阳高度测量器
实验过程:
1、做一个简易的日影观测仪,并把它放在校园能照到阳光的地方。
2、记录时,先看看太阳的位置和方向,再量出影子的长度,然后在白纸上描下影子。
3、课堂上每10分钟观察1次,课后每1小时观察1次。
4、学习用太阳高度测量器测量不同时刻太阳高度。
5、引导学生分析影子长度的规律、与太阳高度的关系。
结论:阳光下的影子在太阳刚出来和要下山时最长,正午最短;太阳高度越高影子越短。
?
实验内容:验证光的传播路线(第二单元第3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器材:手电筒1个、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3张、无孔卡纸1张、票夹4个。
实验过程:
1、把3张有孔卡纸用票夹固定并排在桌面上,后面再放1张无孔卡纸,用电筒从第一张卡纸的小孔中照射过去,调整另外两张卡纸的位置,使电筒光能照射到无孔卡纸上,观察3个孔的位置。
2、随便将一张有孔的卡纸往旁边轻微移动一下,观察电筒光能不能射到无孔卡纸上。
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
实验内容:小孔成像(第二单元第3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小孔成像的特点及原因。
实验器材:蜡烛、火柴、有小孔的长方形卡纸1张、无孔卡纸1张、票夹2个。
实验过程:
1、把有孔子卡纸摆在中间,蜡烛和无孔卡纸分别摆在两边。
2、点燃蜡烛,然后调节距离,使无孔卡纸上能出现蜡烛火苗的清晰倒像,再移动距离观察倒像有什么变化。
结论:由于光是没直线传播的,所以蜡烛的光通过小孔传播过去之后,上下左右方向都反了,而且像的大小也会随着距离的变化而变化。
?
实验内容:照亮目标(第二单元第4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学会利用光的反射照亮不同位置的物体。
实验器材:手电筒、书、一个小物品
实验过程:
1、把书平放在桌面上,用电筒直接将它照亮。
2、电筒不动,把书立起来,用一面镜子反射光照亮书。
3、电筒不动,在书的后面放一个物品,用两面镜子反射光将它照亮。
4、画出每种情况下的光的传播路线图。
结论: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
实验内容:光的强弱与温度高低的关系(第二单元第5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光越强温度越高。
实验器材:小镜子5面、温度计1支、白纸1张。
实验过程:
1、先用镜子将阳光投射到纸上,观察比较使用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时反射光的强弱并记录。
2、用温度计分别测量纸上光斑处的温度,比较用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时温度计显示的温度并记录。
注意:
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且要拿稳。
2、镜子的反射光斑调整集中到温度计的玻璃泡部位。
3、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的液面持平。
4、在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
5、靠近温度计读数时,尽量屏住呼吸,因为呼出的热气能使温度计中的液柱上升,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结论:光越强、温度越高。
?
实验内容: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第二单元第6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物体颜色、光照角度与吸热的关系。
实验器材:白色、粉色、、黑色蜡光、铝箔纸袋各1个,黑色纸袋3个,每个纸袋配温度计1支
实验过程:
实验1——物体的颜色与吸热关系的实验
1、把不同颜色和材料的纸袋分别插上温度计平放在阳光下。
2、每隔一定的时间观察、记录、比较一次。
3、除了纸的颜色和光滑程度不同外,摆放的地点、方式、时间和观察的时间、方法等尽量要保持一致。
实验2——阳光直射、斜射与吸热关系的实验
1、把三个同样的黑色纸袋分别插上温度计,按照与地面水平、垂直、与阳光垂直这三种方式摆放在阳光下。
2、每隔一定的时间观察、记录、比较一次。
3、除了摆放时的角度不同外,摆放的地点、时间和观察的时间、方法等尽量要保持一致。
结论: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
?
实验内容:设计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第二单元第7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了解太阳能执水器的构造及原理,学会设计制作简易的太阳能热水器。
实验器材:带盖大纸盒1个、泡沫塑料若干、饮料瓶1个、塑料薄膜1张、黑色纸1张、镜子或锡箔纸若干。
实验过程:
1、观察了解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及原理
2、引导学生弄清教材中的设计方案的思路,在此基础上完成本组的设计和制作;
3、升温措施有:塑料瓶直接吸热、盒子内外涂成黑色、盒内瓶子背面贴锡纸、盒盖用塑料薄膜、盒子装上支架、盒子后面用镜子或锡箔纸反光照射等;
4、保温措施有:盒子加盖、瓶子加盖、瓶子周围放泡沫塑料等。
?
实验内容:光的色散实验(第二单元资料库)
实验目的:让学生了解太阳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
实验器材:三棱镜
实验过程:
将三棱镜的侧面对着太阳光,然后慢慢旋转,使阳光出现七种色光。
结论: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
?
实验内容: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第三单元第3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温度变化、流水等会使岩石破碎、变形。
实验器材:较小的岩石块(最好是板岩)1块、酒精灯1盏、火柴1包、镊子1个、烧杯1个(装半杯水)、带盖的塑料瓶或玻璃瓶1个、碎砖块若干。
实验过程:
实验1——温度变化对岩石的作用
1、点燃酒精灯,用镊子夹着岩石块在酒精灯上加热。(注意捏的方法)
2、将加热的岩石块立即放入冷水中进行冷却。
3、如此反复进行数次,直至岩石块分裂成更小块的岩石为止,才熄灭酒精灯。
实验2——流水对岩石的作用
1、在瓶子中装上大半瓶水,放入一些碎砖块,盖好瓶盖。
2、两手分别握紧瓶盖和瓶底部分,用力摇晃瓶子,让砖块互相摩擦、碰撞。
3、取出砖块观察,并与原砖块进行比较。
结论:温度变化、流水等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叫做风化。
实验内容:寻找土壤的成分(第三单元第4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寻找土壤的成分,知道土壤是由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实验器材:一些新鲜湿润的土壤和干燥的土壤、小铲子1个、塑料盒1个、报纸1张、放大镜1个、塑料杯、镊子1个、筷子或小棍1根、水半瓶、牙签1根。
实验过程:
1、分别用肉眼、放大镜观察新鲜土壤中有什么。
2、用牙签将干土按颗粒大小分类,看书了解各种颗粒的名称及特点。
3、把新鲜土壤放入水中,先观察有什么现象,然后再将土壤搅散、静置。
4、观察沉淀后水面和杯底能发现什么。
结论:土壤是由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
实验内容:雨水如何浸蚀土地(第三单元第5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雨水及雨水形成的径流会带走土壤,改变地表形态。
实验器材:一侧有小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1个、湿润并混有少量沙石的土壤若干、报纸1张、塑料薄膜1张、小铲子1个、脸盆1个、喷水器1个、水1瓶
实验过程:
1、在塑料水槽底部一角钻一个孔,在水槽中装一些湿土,做一个斜面,在离小孔一定距离的地方做成悬崖、用小铲拍紧。
2、用洒水瓶在一定高度往斜面上喷水,小孔下面用盆接水,注意观察土壤和水的变化。
结论:雨水的重力和形成的径流会带走土壤、并破坏地表形态。
?
实验内容: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浸蚀(第三单元第6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没有植物覆盖的土地容易被浸蚀。
实验器材:一侧有小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2个、湿润并混有少量沙石的土壤若干、有植物生长的土壤若干、报纸2张、塑料薄膜2张、小铲子1个、脸盆或水桶2个、喷水器2个(孔有大小之分)、水2瓶。
实验过程:
1、在一个水槽中装上混有少量沙石的土壤,另一个水槽中装上有植物覆盖的土壤,坡长、坡度一样。
2、分别往两个斜面上洒水(高度、水量一样。),下面用盆接水,
3、观察比较两个水槽中土壤及水的变化。
结论:没有植物覆盖的土地容易被浸蚀。
?
实验内容:河流对土地的浸蚀和沉积作用(第三单元第7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河流会浸蚀土地,并改变地形地貌。
实验器材:一侧有小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1个、湿润并混有少量沙石的土壤若干、报纸1张、塑料薄膜1张、小铲子1个、脸盆1个、大饮料瓶2个、木块1块
实验过程:
1、在水槽中装上混有少量沙石的土壤(注意空出盒子的三分之一不要装土),做成一个斜面,稍微拍紧,然后在斜坡上挖一个宽、深都约一厘米的“河道”。并用笔记录好河道的形状、深度宽度。
2、在河道上方用木块固定一个漏水的瓶子(剪去底部),让水流进河道,上面不断加水。
3、观察水流速度及河道的变化。
4、根据实验结果画图。
结论:河流会浸蚀土地,并改变地形地貌。
实验内容: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第四单元第1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拉力大、小车就运动得快。
实验器材:实验用小车1辆、粗线或细绳1根、挂铁垫圈的小钩(可用回形针弯制)1个、铁垫圈若干、秒表1个。
实验过程:
1、用线拴住小车,另一端捆一个挂钩,确定小车的出发位置。
2、在挂钩上不断增加垫圈,看要挂多少个才能使小车运动起来。
3、测出挂不同数量的垫圈时小车运动相同距离所需的时间(至少重复3次)。
4、比较垫圈数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注意:
1、小车动起来之前要一个一个地增加垫圈,才能发现不是任何小的力都能使小车运动起来,也才能比较准确地找到使小车运动起来的最小的力。
2、小车动起来之后要多个多个地增加垫圈,才能更容易用秒表测量或目测出小车运动的快慢。
结论:垫圈数量越多,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
实验内容:用弹簧测力计测定力的大小(第四单元第4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力的单位,能比较准确地估测,会用弹簧测力计正确地测量力的大小。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1个、钩码1盒、用于测量重力的小物体若干。
实验过程:
1、拿起测力计,检查指针是否在“0”位置,不准的请教师调整。
2、测量物体重力时,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测量,作好记录进行比较。
3、在测量时要慢慢提起物体,不要用力过猛。如果指针已经达到最大数值还没有提起重物,应停止测量,或改用测量范围更大的测力计。
4、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
实验内容:物体运动与摩擦力的关系(第四单元第5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摩擦力大小与物体的重量和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的关系。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1个、线绳1根、纸盒1个、钩码1盒、砂纸1张、两块木板
实验过程:
实验1——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关系
1、推测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关系。
2、利用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讨论要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条件并记录。
3、在光滑程度不同的平面上分别用测力计拉动装有相同数量钩码的纸盒,读数、记录、比较。
注意:对比实验时,光滑程度的差别要大些才好。可以同时把接触的两个面都弄粗糙,摩擦力就会大大增加。
实验2——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
1、推测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
2、利用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讨论要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条件并记录。
3、在同一平面上分别用测力计拉动装有不同数量钩码的纸盒,读数、记录、比较。
结论: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拉动的物体重,摩擦大。
?
实验内容:滑动、滚动与摩擦力的关系(第四单元第6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滑动时摩擦力比滚动大得多。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1个、实验用小车1辆、线绳1根、纸盒1个、钩码1盒、胶带。
实验过程:
1、推测摩擦力大小与物体运动方式的关系。
2、利用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讨论要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条件并记录。
3、在同一平面上分别用测力计拉动轮子滚动前进和滑动前进的两辆小车,读数、记录、比较。
注意:
1、在小车上加一些重物,测量滚动摩擦力就会容易些,两种摩擦力的差别也会大一些。
2、小车运动的接触面应粗糙些为好,若轮子与桌面打滑,就测不出多大区别了。
结论:滑动比滚动摩擦力大得多。
下册
实验名称: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第一单元第1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的体积重量无关。
实验材料:水槽、小刀、橡皮、萝卜、回形针、木块等
实验过程:
1、把橡皮、萝卜(课前先试一下,因为有的萝卜会沉)等物体按入水中再放开,观察它们的沉浮状态。
2、用小刀将橡皮和萝卜分别切成1/2、1/4、1/8或更小(不能切得太小,因为有时会受到表面张力的影响面改变沉浮状态)再放入水中。
3、增加回形针和木块的数量(合在一起),再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结论: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的体积重量无关。
?
实验名称:物体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第一单元第2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体积大、重量轻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重量大的物体容易沉;了解潜艇的沉浮原理。
实验材料:体积相同、重量不一样的物体(至少两个,沉浮状态明显),重量相同、体积大小不同的物体(至少两个,沉浮状态明显),带盖空瓶(能浮)、红水。
实验过程:
1、将重量相同、体积大小不同的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2、将体积相同、重量大小不同的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3、往带盖空瓶中慢慢地加入红水,使它慢慢地沉下去,最好能出现悬浮状态。
结论:体积大、重量轻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重量大的物体容易沉;物体的体积不变,改变它的重量,可以改变它的沉浮状态。
?
实验名称:研究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第一单元第3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当物体的重量不变时,可以通过改变它的形状(排水量),改变它的沉浮状态。
实验材料:橡皮泥、量杯
实验过程:
1、将橡皮泥做成实心形体放入水中
2、将实心校皮泥做成空心的形体放入水中。
3、测算比较它们的排水量。
结论:橡皮泥空心时的排水量大于实心时的排水量,所以会上浮。物体的沉浮与形状有关。
?
实验名称:感受浮力和测量浮力的大小(第一单元5、6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及方向,知道如何测量和计算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浮力大小与排水量有关。
实验材料:泡沫塑料(大、中、小各一块)、石头(大、中、小各一块,用线捆住)、吸盘、线、测力计(各种规格一支)、水槽、量杯。
实验过程:
一、测量漂浮物体受到的浮力
1、用手压浮在水面上的泡沫塑料,感受浮力的存在及方向。
2、浮在水面静止不动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3、在水槽底部固定一个吸盘(最好固定两个,因为在测量较大的泡沫塑料块时上拉的线可能会与泡沫塑料块摩擦而影响实验效果)。先测出泡沫塑料的重力,然后将线的一端拴在泡沫塑料上,并穿过吸盘上的圈,另一端拴在测力计的挂钩上,将泡沫塑料块向下拉,测出拉力(用同样的方法测出其中一块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时的拉力,再测出另外两块泡沫塑料完全浸入水中时的拉力),这时浮力等于拉力加重力。
4、测算出各种情况下的排水量,比较排水量与浮力大小的关系。
二、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
1、先测出一石块在空气中的重力,然后测出它在水中的重力,这时它受到的浮力就等于空气中的重力减去水中的重力。
2、用同样的方法测算出一块石块在小部分、大部分、全部浸入水中,以及另外两块石头完全浸入水中时受到的浮力。
3、测算出各种情况下的排水量,比较排水量与浮力大小的关系。
注意:以上两个实验在测力时要选择恰当的测力计。如测量泡沫块重量时可选用0.5N的测力计,而测拉力时就要根据泡沫块的大小来确定。
结论:漂浮和下沉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漂浮物体静止在水面不动时,它的浮力等于重力,
向下拉时它的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空中的重力减去水中的重力。
?
实验名称;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第一单元第7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在水中溶解一定数量的盐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实验材料:马铃薯、食盐、药匙、烧杯、玻璃棒。
实验过程:
1、在烧杯中倒入100毫升(水量可根据马铃薯的大小来确定)清水。
2、往烧杯中逐次加入相同数量(每次不超过5克)的食盐搅拌至完全溶解,依次将马铃薯放入液体中,直至马铃薯浮起来。
注意:马铃薯要买新鲜的,水分充足的。
结论:马铃薯的沉浮与食盐水的浓度有关。
?
实验名称;探索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的浮力(第一单元第8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钩码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是不一样的。
实验材料:钩码11个、烧杯、浓盐水、浓糖水、酒精、测力计(0.5N)
实验过程:
1、在4个烧杯中装入同样多的清水、浓盐水、浓糖水、酒精。
2、先测出钩码在空气中的重力,然后分别将它完全浸入4种液体中,测出重力。
3、利用公式测算出钩码在4种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比较大小。
结论:钩码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是不一样的。
?
实验名称:水在变热过程中的变化(第二单元第2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水在加热过程中,它的重量没有变化,只是体积增加了,所以热水袋在冷水中能浮起来。
实验材料:试管、试管架、试管夹、气球皮、橡皮筋、火柴、酒精灯、天平、烧杯、热水
实验过程:
1、在试管里装满冷水,并用气球皮把管口蒙住,用橡皮筋扎紧,注意观察气球皮的形状。
2、先测量出装冷水的试管的重量,游码和砝码不动,然后将试管在酒精灯上加热一会儿,注意观察气球皮的变化,再放在天平上,观察天平的变化。
结论:水加热后重量不变,但体积增大了。
实验名称:液体的热胀冷缩(第二单元第3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材料:平底烧瓶、塞子、玻璃管、烧杯、红墨水、热水等
实验过程:
1、在平底烧瓶中滴入几滴红墨水,用清水装满,并用插玻璃管的塞子塞紧瓶口,做好液面位置标记。
2、将平底烧瓶放入装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液面变化,作好液面位置标记。
3、取出平底烧瓶又放入装有冷水的烧杯中,观察液面变化。
4、再选用一些常见的液体试一试。
注意:由于不同液体的变化程度不同,所以玻璃管不能太短。
结论: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名称:气体的热胀冷缩(第二单元第4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而且变化比液体更明显。
实验材料:锥形瓶、气球、烧杯、热水、冰水
过程:
1、将气球口紧套在锥形瓶口上。
2、将锥形瓶分别放在装有热水、常温水、冰水的烧杯中,观察气球的变化。
结论: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而且变化比液体更明显。
实验名称:固体的热胀冷缩(第二单元第5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许多固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材料:铜球、铜环、酒精灯、火柴、水槽
1、将铜球沿铜环孔穿一穿。
2、将铜球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一段时间。
3、将铜球沿铜环孔穿一穿。
4、将热铜球放入冷水中,再沿铜环孔穿一穿。
结论:许多固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名称:热是怎样传递的(第二单元第6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热的传递方向。
实验材料:铜丝、圆形金属片、凡士林、蜡烛、火柴、酒精灯、铁架台
实验过程:
1、将铜丝的两端固定在两个支架上。
2、在铜丝的不同地方涂上凡士林,并粘上小棒。
3、用酒精灯对着铜丝的一端加热,观察现象。
4、在圆形金属片的不同位置滴上蜡烛。
5、将金属片固定在铁架台上。
6、用酒精灯对着金属片的中心或边缘部分加热,观察蜡烛的融化情况。
结论:热从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
实验名称:怎样利用太阳光影来计时(第三单元第2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可以利用太阳光影移动变化的规律来记时。
实验材料:在白板上垂直固定一支铅笔或钉子、彩笔、钟表。
实验过程:
1、将固定有铅笔的白板放在太阳光一直能照射到的地方。
2、每隔半小时或一小时观察一下影子的长短和位置,并用彩笔做好标记,在旁边注明时间,观察一天。
3、不移动白板,以后每天不需要再看钟表,只要看一下影子的位置就知道大概的时间了。
结论:太阳光影的移动是有规律的,我们可以利用这个规律来记时。
实验名称:怎样用水来测量时间(第三单元第3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了解简易水钟的原理、构造及使用方法。
实验材料:钟表、塑料瓶去底并在瓶盖上钻一个小孔、铁架台、量筒
实验过程:
1、在塑料瓶内装上300毫升水,倒立在铁架台上,让水一滴一滴地滴进下面的量筒中。
2、注意观察滴同样多的水分别用了多少时间(或相同时间滴漏的水量,作好标记)。然后推测滴完所有的水需要多少时间。
3、不看钟表,根据量筒上的标记来计时
结论:只要瓶中水量相同、高度相同,每一次滴漏的时间刻度基本上是一样的。滴漏的速度是先快后慢。
实验名称:摆的实验(第三单元第6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摆速与摆锤重量无关,与摆线长度有关:摆线越短,摆速越快。
实验材料:铁架台、细线、同样大的螺帽、秒表
实验过程:
1、用线的一端栓住螺帽,另一端在铁架台的支棒上(A、摆长一样、轻重不一样的两个摆;B、摆长不一样,轻重一样的两个摆)
2、将两种摆都拉到同样高度(拉平拉直)自然落下,数一数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重复几次。
结论:摆动的速度与摆锤重量无关,摆线越短,摆速越快。
实验名称:摆长怎样影响摆动次数(第三单元第7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在摆线长度一样时,摆锤的重心离支点越近,摆动的速度就越快。
实验材料:铁架台、20厘米长的木条、30厘米长的木条(系上长度一样的线)、图钉、金属圆片、秒表
实验过程:
1、预测20厘米、30厘米长的木条哪个摆动得快,然后实验测量(至少3次)比较一下。
2、引导学生根据重心位置分析原因。
3、在30厘米长的木条的不同位置固定一块金属圆片,然后测量出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4、比较分析原因。
结论:摆线长度不变,改变摆锤的重心位置,可以改变摆动的速度。
实验名称:极昼极夜的模拟实验(第四单元第8课)
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极昼极夜的形成原因。
实验材料:地球仪、电筒
实验过程:
1、让学生观察地球仪的特点(地轴是倾斜的)。
2、用电筒在一定距离固定照射到地球仪的南北回归线上。
3、转动地球仪,观察南极和北极是否存在长期照不到或长期能照到的情况。
4、引导学生分析成因。
结论:由于地轴是倾斜的,所以当地球公转到一定位置时,太阳光就长期照到或照射不到南极和北极,就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