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古巴
2014-12-26 | 阅:  转:  |  分享 
  
【今生】古巴到底什么样儿

201412/23

在古巴餐厅吃饭,再难吃,吃不完也得打包带走,因为服务员看到客人剩菜太多,是会撅嘴的。

作者:丽娃



古巴实在是个神奇的国度。

这个加勒比小国,在整整半个世纪里,一直都承受着?“超级邻居”美国的严厉经济制裁。古巴,就像是一叶小舟,越过半个世纪的沟沟坎坎之后,摇摇晃晃地驶到了今天,虽算不上千疮百孔,但也是蓬头垢面、气喘吁吁了。

这个顽强的弹丸小国,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哈瓦那,发黑的老银首饰】

当我第一次来到古巴,第一个感受却是“太陈旧了”。古巴首都哈瓦那保存着大量殖民时期的古迹,但大多年久失修,如同一件件放得发黑的老银首饰,少了鲜亮,却多了韵味。

莫罗城堡上的斑驳弹痕,国会大厦泛黄的墙壁……这是岁月的馈赠,反而体现了这座城市的“真”,与那些土里土气的假古董不同。身处哈瓦那,你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独特的魅力。它犹如一位身经百战的老兵,身着一件旧军装,抽着雪茄,悠然地向人们诉说着自己激情燃烧的岁月。



然而,拐进城里一道道小巷,便会轻而易举地发现哈瓦那的贫穷。小街道的路面上布满了坑洼。一次,傍晚散步,正赶上瓢泼大雨,举着雨伞的路人如同秋风里的落叶,飘飘摇摇难以前行,路上的积水足足可以没过腿肚子,可见哈瓦那城市排水系统的落后。

在古巴,无房户是很少见的,但也不会出现什么“房叔”、“房姐”,基本上家家一套房,由政府统一分配。哈瓦那的住宅楼大多是革命胜利前建造的老楼,墙皮剥落,楼梯破旧,有碍观瞻。政府也没有钱为居民改造民房里的上下水和电线。

哈瓦那大街上,还有独特一景,就是花花绿绿的老爷车。美国的福特、前苏联的拉达、德国的奔驰,清一色的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出品,冒着浓浓的黑烟,在街道上“吭哧吭哧”地奔命。若是初来乍到的人,恐怕还会猜测,这一个个彩色的“大盒子”是不是街道上的装饰品。

【剩菜太多,服务员会生气】

由于贸易禁运,古巴物资严重匮乏,每年大约80%的食品依靠进口,这要耗费政府15至18亿美元。古巴革命胜利后,卡斯特罗政府在国内推行配给制,居民按照“供应卡”上的配额,定期去商店领取面包、大米、鸡蛋、糖、油等各类食品,虽然也要花一点钱,但十分少量,收费只是象征性的。



古巴境内流通两种货币,一种是老百姓常用的土比索,另一种叫做可兑换比索,也就是CUC,是外国人在古巴消费时使用的货币,有点像我们以前的外汇券。按照古巴现行的汇率,1CUC大约合24土比索。一般情况下,当地人拿着土比索在供应点和农贸市场买菜买面包,游客们用CUC在免税店、宾馆和旅游用品店买雪茄买朗姆酒。

不过,要想在物资匮乏的古巴买点东西实在艰难,商店里永远是空空如也,往往一整个货架上只有一种商品。即使是在旅游胜地巴拉德罗的星级酒店也是如此,巨大的自助餐厅内,主食、荤菜、海鲜、蔬菜、水果、饮料一应俱全。但仔细一看,菜肴都是重复的,也就是一种菜装在许多个餐盒里,只带来了视觉上的“壮观”。

哈瓦那也有高档餐馆,但那是达官贵人和外国游客光临之所,普通老百姓是绝对吃不起的。这些餐馆大多坐落在高档宾馆中,环境很好,但是菜单上只有寥寥几样菜,肉质很硬,蔬菜水果也不太新鲜。不过,再难吃,吃不完也得打包带走,因为服务员看到客人剩菜太多,是会撅嘴的。

【“要买玳瑁吗”】

自2008年起,古巴政府开始推行改革,取消一些在外界看来有些可笑的禁令。首当其冲的便是,取消对私营经济的限制,将个体经营的许可范围扩大到178个。

即使在首都,绝大多数居民的生活也不富裕,一个大学教授的月薪只相当于30美元,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做个体户意味着收入的大幅提高,不少人辞去公职,放手创业。很快,在哈瓦那街头,私人经营的餐厅、咖啡馆和理发店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一些居民,在外国游客聚集的特色小巷边撑起一把遮阳伞,就是一个简易的个体小吃摊,出售哈瓦那的名小吃“炸油条”。还有人开起了早餐店,方便了来去匆匆的上班族。



在古巴,贩卖玳瑁也是违法行为。然而,古巴小贩生活艰辛,也就动了卖玳瑁制品的心思,同时将目标锁定在对玳瑁情有独钟的中国游客身上。

这种行为,按我们以前的说法,应该算是“投机倒把”了。当然,还有“大户”。在古巴工作的中国人都认识一位古巴老人,江湖绰号“老头儿”,专职倒卖玳瑁。一般他的客人都是口口相传,到他家中购买。“老头儿”会让客人先在客厅稍事休息,他自己到卧室像变戏法一样摆出项链、手镯、梳子、扇子等玳瑁制品,应有尽有。



“老头儿”的口碑非常好,不仅东西货真价实,而且价格公道,一个玳瑁手镯仅售一美元,一把玳瑁折扇是30美元。靠着偷偷摸摸做玳瑁生意,“老头儿”盖起了小别墅,还建了一个小花园,俨然一副上流社会人士的样子了。

【古巴人也用上了“苹果”】

身处十字路口上的古巴,在劳尔·卡斯特罗政府的指挥下,踏上了自我否定和完善的新征程。不过,古巴高层不愿将这场发展模式的变更称为“改革”,更愿冠之以“更新”,似乎有意弱化它的强度。



然而,对于古巴普通人来说,这一次次的“更新”,无疑就是一场场暴风骤雨,拉近了他们与现代化生活的距离。

2008年4月1日,古巴人像潮水一样涌进出售家用电器的商店,抢着购买以前只能在黑市上买到的电脑、微波炉、DVD播放器和电动摩托车等。因为,劳尔·卡斯特罗刚上台,就放开了限制古巴人购买家用电器的政策。

很快,十几天后,政府又给老百姓带来了新的惊喜,允许私人购买手机,而此前,只有政府官员、国企工作人员和外国人才可享受到移动通信服务。

购买手机政策的放开让古巴人“潮”了起来。街上一些年轻人甚至拿起了亲属从国外带回来的苹果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据古巴官方统计,目前古巴的移动电话数量超过150万部。(完)



献花(0)
+1
(本文系沙漠驼铃645...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