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內經(38)咳论篇第38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2014-12-28 | 阅:  转:  |  分享 
  
2014-2-108:09:25?《咳论》按全元起本在第九卷,按王冰本在第十卷最后一篇。与之同在全元起本第九卷,亦同在王冰本第十卷的,就是《气厥论》。咳与气厥有很大的一个共同点——都是由于气逆引起的,只不过咳是肺气上逆,而气厥则泛指全身各处的气机逆乱。8:11:53?咳,简化字作咳嗽讲时,繁体写作“欬kài”,《说文》里面解释:“逆气也”,《周礼?疾医》:“冬时有嗽,上气疾”。注曰:嗽,咳也,上气逆喘也。??????????????????????????按嗽本亦作欶shuò。欶者,含吸也。含吸之欲其下而气乃逆上,是曰咳。许书以欶包嗽,口部无嗽。俗又作瘶。《仓颉篇?齐部》谓瘶曰咳”。由是看来,现今我们常说的“咳嗽”,竟有如此一番渊源;而后世所谓的以声痰有无辨咳嗽,反到显得过于咬文嚼字了。8:14:10?“欬”kài从字体构成上来看包含了两类信息:一是时间方面的“亥”,亥是地支之一,地支又称十二支,在周历和汉以后的历法中正月建寅,因此,亥月为十月孟冬之月,为冬令主时的第一月;二是空间方向上的“欠”,欠在甲骨文中形象地表示为人伸腰张口打呵欠的样子,也引申为气少的意思,当然从气机运行方向的角度来看,它指的就是向上而言。对于咳嗽而言,男女老幼都能够对咳嗽有一个初步的认识。8:17:03?咳,是肺系主症之一,《黄帝内经》中以《素问?咳论》论述最详,对后世影响最深。另在《素问?生气通天论》等39篇中见“咳”字近百,涉及内容广泛。其中包括“咳喘”或“喘咳”连用,意为咳嗽气急或咳嗽频繁;“咳逆”或“咳嗽上气”连用,意为剧咳气逆;“咳唾”连用,即咳兼咯痰之意。此外尚有“嗽”字7见,其义同“咳”,多见于《素问?本病论》等诸篇。应予全面分析,更利于理解经中深蕴。8:19:06?咳嗽,相信每一个人都经历过。在西医看来,咳嗽多与人的呼吸系统有关。但中医认为,五脏六腑有病都会咳嗽,本篇详细列出了各脏腑咳嗽的症状和表现。那么,人体为什么会咳嗽呢?咳论篇认为,是因为皮毛、脾胃受到寒邪所致。实际上,人体不只是因为受了寒邪才会咳,细菌、病毒的感染,也会导致咳嗽的发生。

?8:20:30?原文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8:28:09?翻译????????????????????????????????黄帝问道:肺脏有病,都能使人咳嗽,这是什么道理?

?8:29:25?原文岐伯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集注:肺主气而位居尊高。受百脉之朝会。是咳虽肺证。而五脏六腑之邪。皆能上归于肺而为咳。8:31:02?重温“肺”的生理功能及病理证侯

印证了集注:"五脏六腑之邪,皆能上归于肺而为咳“。

8:44:36?把《咳论》放在《气厥论》后面,是因为咳与气厥有很大的一个共同点——都是由于气逆引起的,只不过咳是肺气上逆,而气厥则泛指全身各处的气机逆乱。8:45:13?古人编写文章都是有讲究的

8:49:10?这些病理的描写在实践临床中常见到



这也是辩寒热的方法之一

8:54:45?翻译岐伯回答说:五脏六腑有病,都能使人咳嗽,不单是肺病如此。8:55:13?“五脏六腑皆令咳,非独肺也”,并以脏腑命名,分为肺咳、心咳、肝咳、脾咳、肾咳…等。揭示了咳虽为肺之病变,但其他脏腑病变,也可影响肺而发生咳嗽,从而拓宽了咳嗽的辨证论治范围,对临床辨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8:56:35?原文帝曰:愿闻其状。黄帝说:请告诉我各种咳嗽的症状。8:57:36?原文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类经:邪气,风寒也。皮毛先受之则入于肺,所以从其合也。8:58:43?”皮毛者肺之合也“合,合作、配合。皮肤和汗毛与肺配合主管呼吸。9:01:08?翻译岐伯说:皮毛与肺是相配合的,皮毛先感受了外邪,邪气就因此会影响到肺脏。

?9:02:40?原文: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类经:肺脉起于中焦,循胃口上膈属肺,故胃中饮食之寒,从肺脉上于肺也。所谓形寒寒饮则伤肺,正此节之谓。9:04:45?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9:06:52?集注:此首论咳属肺脏之本病也。肺为阴。主秋金清肃之气。是以形寒饮冷则伤肺。皮毛者。肺之合。天之寒邪。始伤皮毛。皮毛受邪。则邪气从其合而内伤肺矣。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还循胃口。寒饮入胃。则冷冻饮料之邪。从肺脉而上至于肺矣。外内之邪合并。因而客之。则为肺咳矣。9:10:00?翻译:再由于吃了寒冷的饮食,寒气在胃循着肺脉上于肺,引起肺寒,这样就使内外寒邪相合,停留于肺脏,从而成为肺咳。

2014-2-11?8:06:16昨天开始学习新课咳论篇第三十八,重温相关所学的内容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黄帝问道:肺脏有病,都能使人咳嗽,这是什么道理?岐伯回答说:五脏六腑有病,都能使人咳嗽,不单是肺病如此。黄帝说:请告诉我各种咳嗽的症状。?岐伯说:皮毛与肺是相配合的,皮毛先感受了外邪,邪气就因此会影响到肺脏。再由于吃了寒冷的饮食,寒气在胃循着肺脉上于肺,引起肺寒,这样就使内外寒邪相合,停留于肺脏,从而成为肺咳。?8:09:49这段文字为我们指出很多的信息,咳的病因,外部和内部的原因,如何养生保健。。。。?8:11:01“论咳或治咳”后世医家著书立说很多,站在不同角度论述,可谓是“百花齐放”,本人只谈谈自己初学中医的基础是黄元御的《四圣心源》开始的,为我建立一气周流的框架,当病态出现时不是单从这个点上思考,而是从周身上下,左右,前后看到气机的升降运动。?8:12:22昨天再次重温《四圣心源》中的“中气,咳嗽根原”,感受到黄师与《内经》的思想是一脉相承,只是黄师更好的发扬光大了,下面将二者结合起来学习:?8:13:25中气脾为己土,以太阴而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而主降,升降之权,则在阴阳之交,是谓中气。胃主受盛,脾主消磨,中气旺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水谷腐熟,精气滋生,所以无病。脾升则肾肝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金火不滞。火降则水不下寒,水升则火不上热。平人下温而上清者,以中气之善运也。?8:15:49中气衰则升降窒,肾水下寒而精病,心火上炎而神病,肝木左郁而血病,肺金右滞而气病。神病则惊怯而不宁,精病则遗泄而不秘,血病则凝瘀而不流,气病则痞塞而不宣。四维之病,悉因于中气。中气者,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道家谓之黄婆。婴儿姹chà女之交,非媒不得,其义精矣。医书不解,滋阴泻火,伐削中气,故病不皆死,而药不一生。盖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足阳明胃从燥金化气,是以阳明之燥,不敌太阴之湿。及其病也,胃阳衰而脾阴旺,十人之中,湿居八九而不止也。?8:18:41“肺金右滞而气病同,气病则痞塞而不宣”与昨天所讲肺的病理情况相一致,肺要宣发肃降咳是肺气上逆的病理现象?8:19:52四维之病,悉因于中气?8:21:27胃主降浊,脾主升清,湿则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由此。以故医家之药,首在中气。中气在二土之交,土生于火而火死于水,火盛则土燥,水盛则土湿。泻水补火,扶阳抑阴,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却病延年之法,莫妙于此矣。?8:23:38“泻水补火,扶阳抑阴”是治疗的方法,联系到本篇“吃了寒冷的饮食,寒气在胃循着肺脉上于肺,引起肺寒,这样就使内外寒邪相合,停留于肺脏,从而成为肺咳”

?8:25:26有一著名的方子:黄芽汤人参(三钱)甘草(二钱,炙)茯苓(二钱)干姜(二钱)煎大半杯,温服。中气之治,崇阳补火,则宜参、姜,培土泻水,则宜甘、苓。其有心火上炎,荒悸烦乱,则加黄连、白芍以清心。肾水下寒,遗泄滑溏,则加附子、川椒以温肾。肝血左郁,凝涩不行,则加桂枝、丹皮以舒肝。肺气右滞,痞闷不通,则加陈皮,杏仁以理肺。?8:28:47有关“四维之病”,都是以它为基础方,不段加减化裁,听说一民间中医,就是一本《四圣心源》来为他人看病?8:30:28接下来是咳嗽根原咳嗽者,肺胃之病也。胃土右转,肺金顺下,雾气降洒,津液流通,是以无痰,呼吸安静,上下无阻,是以不嗽。胃土上逆,肺无降路,雾气堙塞,故痰涎淫生,呼吸壅碍,则咳嗽发作。其多作于秋冬者,风寒外闭,里气愈郁故也。?8:33:28这本是肺胃的自然秩序。一旦这个秩序被打破,那么胃土上逆,肺无降路,雾气壅塞不下(注:黄师在这里反复提到“雾气”,精微入肺,化为雾气,洒陈于五脏六腑。正合“治上焦如雾,非轻不举”之说),故痰涎生,呼吸壅碍而咳嗽发作。?8:35:12胃怎么就不降了呢?黄师答:胃之所以不降,都是因为胃阳虚。脾生湿,胃化燥。若燥敌其湿,则胃降而脾升;若湿夺其燥,则脾陷而胃逆。既然脾湿胜了胃燥,则气滞痰生自然为情理之事。方中所以用茯苓、半夏、甘草之“根结”。?8:37:06接《四圣心源》的原文:《素问·咳论》: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是咳嗽之证,因于胃逆而肺寒,故仲景治咳,必用干姜、细辛。?8:38:54这里谈的是肺寒,后面会谈到肺热(通俗的肺炎)?8:39:54引此段文字之首句便是“咳嗽之证,因于胃逆而肺寒,故仲景治咳嗽,必用干姜、细辛”,实际上还应该有五味子,虽然黄师在这里没说,但是他出的这张方子里有这味药。姜苓五味细辛汤茯苓(三钱)甘草(二钱)干姜(三钱)半夏(三钱)细辛(三钱)五味(一钱,研)?8:41:15是从“黄芽汤”加减化裁出来的?8:42:28说到这里,不仅多说一个话题。按照这个理论,我们夏天喝的“冰镇可乐”、“冰镇矿泉水”、“冰镇雪碧”等等的“冷饮”都会随着肺经而入肺,另人肺寒。若再与外寒内外合邪,则人咳嗽。?8:43:55所以在治病期间要禁忌寒凉的东西咳证缘土湿胃逆,肺金不降,气滞痰生,窍隧阻碍,呼吸不得顺布。稍感风寒,闭其皮毛,肺气愈郁,咳嗽必作。其肺家或有上热,而非脾肾湿寒,不成此病。岐伯之论,仲景之法,不可易也。其甚者,则为齁喘,可加橘皮、杏仁,以利肺气。若肺郁生热,加麦冬、石膏,清其心肺。若胆火刑金,加芍药、贝母,以清胆肺。劳嗽吐血,加柏叶,以敛肺气。若感冒风寒,嚏喷流涕,头痛恶寒,加生姜,苏叶,以解表邪。?8:47:42咳嗽根原又谈到肺热其燥热为嗽者,金燥而火炎也。手阳明以燥金主令,燥气旺则手太阴化气于庚金而不化气于湿土,一当胃逆胆升,刑以相火,则壅嗽生焉。然上虽燥热,而下则依旧湿寒也。盖肺胃顺降,则相火蛰藏而下温,肺胃逆升,则相火浮动而上热,上热则下寒,以其火升而不降也。缘足太阴之湿盛,则辛金从令而化湿,是生湿嗽,手阳明之燥盛,则戊土从令而化燥,是生燥咳。燥则上热,湿则下寒。究之,湿为本而燥为标,寒为原而热为委。悟先圣咳嗽之义,自得之矣。?8:50:20方中加减谈到:若肺郁生热,加麦冬、石膏,清其心肺。若胆火刑金,加芍药、贝母,以清胆肺。劳嗽吐血,加柏叶,以敛肺气。?8:52:31黄元御先生关于咳嗽的这段论述,已经讲得非常明确了,姜苓五味细辛汤,这个方子是从《金匮》苓甘五味姜辛汤化裁来的。这个方子立法很好,临床中的咳嗽多见内伤于饮食,寒饮食入胃,又外感风寒,外内合邪,导致的咳嗽。?8:54:02现在时下里的很多人,一提到咳嗽,就要吃梨,吃水果,吃清肺的,上火要吃寒凉的,市场上卖的牛黄清心,牛黄清肺,牛黄清胃,同仁堂这个牛黄系列是害人不浅啊,大家吃着舒服掩耳盗铃,所以说这种危害比较难防范。?8:56:20在临床上把握住肺胃要降,肝脾要和升,咳嗽就会缓解。对于久咳的小孩,体质已经弱了,这时候就像一个家庭,一个国家一样,虚弱下来了,这个时候要开源节流,开源是开脾胃生化之源,这时候一定要记住。?8:57:34姜苓五味细辛汤,实际就是温中焦、降肺气这么一个路子,这个方子给我们指出了治这个病的大方向8:59:13下面的医案供参考,供学习之用!某男,25岁,反复咳嗽数年,每年天气变化时和秋冬季节常发,每次发作延绵数十天不愈,中医、西医多方医治无效。与开方:茯苓9g、甘草6g、干姜9g、半夏9g、细辛9g、五味9g、生姜3片。三副,水煎服。结果只吃一副,咳嗽缓解,服完三副不再发作,至今已半年。?9:01:00从这个方中看出姜苓五味细辛汤为基础方?9:02:11某女,26岁,平素体健,某日趋漂流归来,全身多处肌肤暴晒后红肿疼痛,故于晚上猛冲冷水,失敷毛巾,并开大风扇睡觉。第二日头痛、头晕、流清涕、声嘶,吃西治疗两天无效。后出现咳嗽严重,鼻声较重,涕多等,无恶寒发热。与开方茯苓9g、甘草6g、干姜9g、半夏9g、细辛3g、五味9g、生姜3片、苏叶9g。两副水煎服。两日后其告知,自服一副药后十余分钟咳嗽已停,第二日各种症状基本消失,服完两副已经痊愈。?9:05:22把今天所学的内容总结一下:咳嗽是由于外有寒邪入侵(通过皮毛内传到肺),内有寒凉饮食入胃(通过肺脉上传至肺),这样内外寒邪结合,使寒邪留在肺中,轻者发生咳嗽病,严重者还会伴有腹泻、尿失禁、浮肿、腹痛、胁肋痛、胸痛等症状。生活中许多时候会接触冷气、冷饮等,尤其是在开着冷气的屋子里喝着冰镇啤酒,使得肺寒咳嗽病更加增多。温中焦、降肺气,衣着保暖、慎吃寒凉食物都能有效防止咳嗽病发生或复发,有利于保护肺气,不可不知。2014-2-128:18:51?接下来进一步谈谈人体内的一气周流圆运动,方便理解咳论篇?8:19:30?先看一张图,好好看一下8:22:13?在人体里面,五脏六腑是上下分布的,首先肾在最下面,属水脏;心在上面属火脏。按照物性来说,火应该往上蹿,水应该往下流,但人体中的水火却与之相反,是水往上升,火往下降。《格致余论》说:“人之有生,心为火居上,肾为水居下,水能升而火有降,一升一降,无有穷已,帮生意存蔫。”???8:23:24?人体是个小宇宙,天地是个大人体,天之道也就是人之道。在人体内,心火下降,温暖肾水;肾水被温暖之后,就开始往上升,从而使脾得到温暖;脾温暖之后,脾气上升,将一部分营养物质送到肺脏,与吸入的空气中的精微物质结合,再由肺协助向全身输布。肾属水、脾属土、肝属木,肾水上承,脾土得到了温暖之后,肝也得到了营养,它也要开始发展了。8:24:22?有了水,有了土,有了温度,就像大地逢春一样,花草树木开始生长了。肝属木,树木得到营养之后会往上长,肝气的发展方向也是上升的,它随着脾土之气上升,中医有句话叫“肝随脾升,胆随胃降”。8:25:19?中医里肝脾之气都是从身体左边上升的。有人会说,肝不是在右边吗,怎么又跑在左边去了?中医这里说的是肝气,指肝的功能,是一个功能系统,不单是那个脏器。所以,人左边身体有病,常常是由肝脾之气上升不正常导致的,尤其是肝气。人的肝气不舒,左边胸部会痛。肝属木,四季配春季,象征着万物生发。当脾脏和肝脏之气从左边上升到顶部之时,就会遇到心和肺。??8:26:49?心属火、肺属金,心配夏天、肺配秋天,心火的特点本来是向上的,但由于有肺脏的存在,心火被带着向下行。肺气的特点是收敛,主肃降,甭管夏天多热,遇到秋天,气机就开始往下降了。人体也是这样,心火遇见了肺气,就会掉头向下,一直降到肾中,温暖肾水,使得肾水不至于过寒。而肾水随着肝木上承,到达心火的位置,使得心火也不至于过热,这叫“水火既济”。??8:28:21?所以,如果这个往下降的过程被破坏了,那么心火就无法下降,憋在上面,大家就会看到上面热、下面寒的局面――口渴,眼睛红,口舌生疮;可下面的腿还是凉的。??在肺气下降的同时,人吃入的东西进入了胃,而后也是向下走的,所以胃气要下降。在中医里,脾为已土属阴,胃为戊土属阳,阳要下降,阴要上承才对。?8:29:47?在胃气下降的同时,胆气也随着下降,这就是我们说的“胆随胃降”。现在有好多的胃病,就是胃气上逆,胆汁反流,这都是气机逆行的结果。8:32:03?在这个圆圈里,脾胃一阴一阳,就是中心的轴,一切都是围绕着它们来转。所以,我们说:人体里面有个圆,水火在中间。??8:33:05?水属阴,火属阳,人体内阴阳的运动也就是水火的运动,我们说身体内阴阳失调,不仅仅是指阴阳在静态上量的失衡,而更多的是指阴阳在动态上运转失衡。人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其实,这个运动不只是体育锻炼,更是身体内这个圆的运动。身体内的圆运动出了问题,人就会出问题,而体育运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体内的圆运动运转得更好。所以,一切疾病都可以归因于这个圆圈的运转失常,任何一个地方出问题,都会把圆圈的运动给“咔嚓”一下挡在那里,圆圈不能转动了,身体就会出现问题,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就要使用药物、针灸、穴位按摩和锻炼等方法来调畅气机,让它们恢复上下运行,这样人体自己就会恢复健康。??8:30:37?这个胃气和胆气的下降,是从右边下行的。所以,如果人体的右边有病,就要考虑一下气机下行是否遇到了麻烦。脾土左升,肝气和肾水都随着升;胃气右降,胆气和心火随着下降,这是不是一个左边升、右边降的圆圈呢??

8:35:13?延伸内容:西安有一位老中医叫麻瑞亭,有一个著名的方子叫“下气汤”,是专门调和脾胃的,这位老人家一辈子基本就用这个方子治病,来个患者,就给调调方了,稍微做些加减,把气机一调,患者就好了,看他的医案,就是一个调升降,把这个不大转动的圆圈给重新启动了。8:36:53?麻瑞亭(1903-1997),山东省安丘县人,是清代名医黄元御的第五代传人。黄氏乃经方派大师,麻瑞亭是全面继承与发展黄元御医术的佼佼者。麻瑞亭15岁时,染病危笃,幸得其舅祖(清代名医黄元御第四代传人)李鼎臣全力救治,化险为夷。遂毅然拜李鼎臣为师,习医8年。8:39:03?下面例举《任之堂跟诊日记》一例小儿咳嗽的治疗对话,省略患者问话8:39:24?医生:最近非常多的小儿咳嗽,伸出舌头一看,很多都是舌苔白腻水滑,非常典型。小孩子大便难,家人给他吃了苹果、香蕉,都是从冰箱里拿出来的,结果大便没有通畅,反而感冒咳嗽。现代的家长确实太需要健康教育,你看那些家里小孩子疾病不断的,这个家庭的小孩子教育,以及家长的健康教育肯定有问题。8:40:47?医生:小孩子咳嗽,先不要问寒热,因为很多小孩子病是寒热错杂,甚至是寒包火。小孩子咳嗽是气不顺的体现,只要能出气顺,入气顺,就不咳了。所以,治疗小儿咳,调气顺比散寒化痰更重要,只要把中焦之气宣通理顺,大气升降开合都有序,能转圈子了,咳嗽它自然会慢慢好转,开方都以这三味药打头阵:枳壳、桔梗、木香。这三味药如何变化使用?人肺中的气是一宣一降,宣降受阻而为咳。加入炙麻黄,杏仁,一宣一降,一出一入,配合枳壳、桔梗、木香转胸中大气,就比较全面了。8:42:59?再者,小孩子是少阳之体,容易阳郁化火,一有气郁,就会化为肝胆之火,所以治疗既要疏肝,也是利胆。用柴胡、黄芩这组药对,柴胡疏肝气,黄芩降胆肺之火。肝胆主一身气机,这两味药一下去,小孩子气郁化火,少阳之体的问题就解决了。8:44:03?剩下的就是临证加减了:1、久咳,心脉弱,背部凉,就加入桂枝汤;2、咳嗽咽部痒痛,加入凤凰衣,木蝴蝶;3、咳时痰比较多,用龙骨、牡蛎往下收;4、痰量直接泛出口来,这是脾不摄津,加芡实,茯苓;5、干咳无痰,加麦冬滋润;6、咳痰黄稠有火,加桑白皮最好;7、痰湿偏于绿色,加百部是专药;8、咳大量稀痰,用干姜、细辛、五味子,直接退痰饮。8:45:02?干姜、细辛、五味这三味药在昨天所学的课里出现过8:47:35?每个人都要掌握一套健身功法,人生老病死,在所难免,练一套功法,面对疾病就不容易恐慌,可以选择八段锦、太极拳、站桩、原始点按摩等等,自己能接受的并坚持就行了。2014-2-248:08:55?重温内经咳论篇第三十八所学的内容8:09:49?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8:10:28?黄帝问道:肺脏有病,都能使人咳嗽,这是什么道理?岐伯回答说:五脏六腑有病,都能使人咳嗽,不单是肺病如此。黄帝说:请告诉我各种咳嗽的症状。?岐伯说:皮毛与肺是相配合的,皮毛先感受了外邪,邪气就因此会影响到肺脏。再由于吃了寒冷的饮食,寒气在胃循着肺脉上于肺,引起肺寒,这样就使内外寒邪相合,停留于肺脏,从而成为肺咳。?

8:13:49?原文: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类经:如肝当受病于春,以其时也;然有非木令之时而肝亦病者,正以肺先受邪,而能传以与之也。凡诸脏腑之非时受邪者,其义皆然。所以五脏六腑虽皆有咳,然无不由于肺者。8:15:38?这段文字谈到五脏应四时的概念。8:16:22?运气学说认为:四时之气,春温、夏热、长夏湿、秋凉、冬寒,春夏阳盛阴衰,秋冬阴盛阳衰,为病亦具有春多温病、肝病;更多热病、心病;长夏多湿病、脾病;秋多燥病、肺病;冬多寒病、肾病,春夏病多伤阴、秋冬病多伤阳的规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五脏通四时。8:17:46?凡病发于春、感受风邪所致的疾病,可定位于肝、定性为风;见病发于夏、感受热(暑)邪所致的疾病,可定位于心、定性为热(暑);见病发于长夏、感受湿邪所致的疾病,可定位于肿、定性为温;见病发于秋、感受燥邪所致的疾病,可定位于肺、定性为燥;见病发于冬,感受寒邪所致的疾病,可定位于肾,定性为寒。凡慢性病至春季定时发作,或于春季减轻者,可定位于肝;凡慢性病至夏季定时发作,或于夏季减轻者,可定位于心;凡慢性病于长夏之时发作,成于长度减轻者,可定位于胸;凡慢性病王秋季之时发作,或于秋季减轻者,可定位于肺;凡慢性病于冬季定时发作,或于冬季减轻者,可定位于肾。8:20:16?五脏在分别主令的季节(如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感受寒邪。感寒甚者,则直接引起泄泻或痛症;若感寒较轻微,则各传与肺,使肺气的宣发肃降失常而致咳嗽。故本篇指出秋天则肺先受寒邪自病而为肺咳。其它季节,如春天则肝先受邪然后传于肺而为咳,这也是对"五脏六及腑皆令人咳嗽,非独肺也"的进一步说明。松下童子8:20:57?老师,读下来,感觉是四时之气俱为邪,都为过;但有阴必有阳,请问四时中何为正,如何平;8:21:21?接下来会谈到8:34:13?下面谈到春季之气的邪,都为“过”8:55:14?以上例举了五脏应四时中的春天一季,相信大家看懂如何过好一个春天,再回到本文中8:56:07?集注:次论五脏之邪上归于肺。而亦为咳也。乘春则肝先受邪。乘夏则心先受邪。乘秋则肺先受邪。是五脏各以所主之时而受病。如非其秋时。则五脏之邪。各传与之肺而为咳也。8:57:43?翻译:至于五脏六腑之咳,是五脏各在其所主的时令受病,并非在肺的主时受病,而是各脏之病传给肺的。8:58:57?原文: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类经:治时,治令之时也。上文言外内合邪,此即其证。邪微者浅而在表,故为咳。甚者深而入里,故为泄为痛。9:00:21?人与天地相参:????????????????????参,参照。意思是中医治病,必须要与当前''天的阴睛,月的园缺,四时、五行、八风''等相互参照。才能有好的疗效。不与天地相参,是没得到中医的真缔。9:01:29?故五脏各以治时:??????????????????????治时即统治之时,意指当令的节气。9:02:29?集注:人与天地参也。五脏之气。与四时五行之气相合。故五脏各以所主治之时而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上乘于肺而为咳。甚则上行极而下为泄痛矣。9:04:25?五运六气学说阐释四季气候变化与疾病关系的《素问》七篇大论中,见咳之症35处,占《内经》全篇三分之一多。如《气交变大论》曰:“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甚则喘咳逆气,肩背痛……咳逆甚而血溢。”《五常政大论》曰:“坚成之纪是为收引……其病咳……邪伤肺也。”历数四时六淫诸邪均可袭肺致咳,且六淫之中尤以风寒之邪更易犯肺。9:06:28?分享一篇“人与天地相参”,加深对本篇的理解古人认为,人和自然界的天地万物之间,存在着一种既神秘又不言而喻的普遍联系,在哲学上称为“天人合一”,在中医学中被称为“人与天地相参”。中医的元典《黄帝内经》中就明确提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进人现代社会后中医的这种与西方完全不同的哲学理念被称为“整体观念”。?所谓“人与天地相参”强调的正是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这种统一关系体现在传统养生文化中:9:08:26?第一,人与自然万物有着共同的构成物质。《内经》所说的“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以天地之气生”,是说人体要靠天地之气提供的物质条件而获得生存;“四时之法成”,是说人们还要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才能发育成长。《内经》还说:“生之本,本于阴阳。”人体与自然界是息息相通的,生命的本源,就是天地阴阳的变化。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都以阴阳为根本。天地自然形成孕育了生命,并提供生命存活生长的物质基础。9:09:41?第二,人体的生理过程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存在同步关系。《内经》提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如《内经》对一年四季的起居规律有着详细的论述:“春三月¨…·夜卧早起。夏三月……夜卧早起。秋三月……·早卧早起。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意思是说在春季的三个月和夏季的三个月中,要睡得晚,起得早;秋季的三个月就要睡得早,起得早;而在冬季的三个月中就应该睡得早,起得晚,一定要等到太阳升运来以后再起床。人体的五脏生理活动必须适宜四时阴阳的变化,才能与外界环境保持协调平衡,不但是一年,就是一天当中也有阴阳消长的变化。与人体的生理也有着密切的关联,不了解这一点就不会收到良好的养生效果。9:11:22?第三.人体与自然万物同受阴阳法则的制约。人体的生命活动.要顺应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还要保持体内的阴阳平衡:如“内经》中所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考察中国养生文化史可以发现。“天人相应”的观念几乎渗透到了其中的每一个角落。人体内的阴阳同天地间的日月水火一样。天地不可没有白昼和黑夜,自然不可没有水火.但二者都是平衡的,不能一方偏盛,必须维持相对平衡状态,才能生机勃勃,否则就会友生疾病。9:12:48?《内经》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就是说,人们在养生中,要合于自然界的法度规则,在一年四季,一天四时里的阴阳变化中,控制饮食,生活有规律,劳逸要适度,按社会和自然规律注意养生保健,达到神经、循环、消化等人大系统功能平衡,以便人享尽天年。中医学不仅把“人与天地相参”运用于养生之中,还运用到治疗的理法、方药各个阶段。如感冒这样一个简单的疾病,中医在各个季节开的处方是不相同的,对于来自东南西北不同地域的病人,中医的处方也会不同。9:14:34?进人21世纪以后,本来就是来自自然的人类,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达竟忘乎所以,以为自己是自然的主人,做了许多违背自然的事情,自然界的惩罚也接踵而至。在医学上也是同样,如果人们保持一颗自然平和之心.走进清新辽阔的自然,身心的健康将受惠无穷。9:16:13?翻译:人和自然界是相应的,所以五脏在其所主的时令受了寒邪,使能得病,若轻微的,则发生咳嗽,严重的,寒气入里就成为腹泻、腹痛。林佩琴治咳的思路,很不错,在实践运用中好好悟一悟



2014-2-258:06:46?昨天学了内经咳论篇第三十八中的??????????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8:07:22?至于五脏六腑之咳,是五脏各在其所主的时令受病,并非在肺的主时受病,而是各脏之病传给肺的。人和自然界是相应的,所以五脏在其所主的时令受了寒邪,使能得病,若轻微的,则发生咳嗽,严重的,寒气入里就成为腹泻、腹痛。8:08:59?补充:五藏各以其时受病,五脏容易受病,受到外邪侵袭,有个时间的问题。因为五脏和四时,或者和五时,是有一种相应的关系。所以五藏各以其时受病。比如说,心病在夏,肝病在春,脾病在长夏等等。所以五脏在其所主的时令感受病邪。容易发病。?8:10:30?虽然不是肺所主之时,虽然不是在秋季,但是都可以咳嗽。那就是说,从别的脏可以传给它。所以叫非其时。虽然不是肺所主之时。但是,五脏之病都可以传入到肺,而引起肺之病。?8:12:12?人与天地相参是个最基本的道理,正是由于人与天地相参,所以五藏各有其治时,各有其所主之时,所主持之时,所旺之时。肝旺于春,心应于夏,肺应于秋,肾治于冬。这个治,就是主持,就是相应。就是相通应。《六节脏象论》所说的“五脏各以四时之气相通,心气通于夏”,所以说五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在这个时候,在它所治之时,所主之时,感受寒邪就出现病。?8:13:54?出现病之后,五脏微则为咳,病轻微的时候都可以引起咳嗽,五脏受到外邪都可以引起咳嗽。而且是病轻微,可以出现咳嗽。?????????????????????????如果病严重,病灶比较深重了,可以引起腹泻,可以引起疼痛。这是病已入里,特别是脾受寒邪,容易出现腹泻,容易出现腹痛。这里脾受寒邪,好像也没有什么太多的意思,因为外感受邪之后,首先微咳影响到肺,肺特别容易一些到脾,脾,亦太阴也。肺,手太阴;脾,足太阴,两个太阴经的关系问题。而且刚才又谈到,就从肺脉来说,它也起于中焦。所以微则为咳,首先是影响到肺,在严重了,从肺一下就影响到脾,因此出现邪气入里。而腹痛、腹泻的症状。?8:16:33?分享一篇“古人是如何将天地与人体对应的”(人与天地相参)8:16:50?先看一张图8:18:29?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中医四大经典”之首,被尊奉为我国“医学之祖”、“医术之母”。它依据《易经》“天人合一”的理论,将人体生命系统与自然系统整合为一,将人的经脉、呼吸、脏腑、营卫、养生、诊病,与天地山川、四海九州、四季寒暑、五行八卦等一一对应结合起来,建立起中医重视自然、社会与人和精神的合一,主张顺应天时地理,追求阴阳和谐,重视养生,预防为先,辨证施治,主张人身心健康、德高长寿的人生最高境界的医学理论,影响世界几千年,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同时,《内经》在将自然社会现象与人类健康、家居设计有机整合在一起的同时,也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华风水文化,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它是一部博大精深的中华健康风水文化宝典。8:20:26?《内经》将天地与人体互相对应而找出了三者间的相似处和内在联系。它认为,人的身体是合于天道规律的,它体内有五脏(藏),是以对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的;人体外有六腑,以对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与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相合,这正是五脏六腑所以对应天道的表现。因此,天为阳,地为阴,人的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

8:27:00?原文: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类经:此即治时受病也。故当其时者,必先受之。8:28:40?乘秋则肺先受邪:乘[chéng],当动词"骑、坐"之意,乘秋,意指时令为秋季之时,也就是秋季当令。下同此意。这是五脏各以其治时受病,所以乘秋则肺先受之。乘,凭藉着秋季的特点,而侵害人体的邪气,首先是肺先受之。肺应于秋。8:30:28?乘春则肝先受之:可要注意,它是说的先受之,不是说别的脏不受,不受就没有“各传以与之”的问题了。先受,然后可以传,所以乘秋则肺先受之,乘春则肝先受之。?8:31:35?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至阴是长夏,则脾先受之。8:32:10?乘冬则肾先受之:乘于冬气,肾脏先受病,然后,肾脏再可以影响到其他脏腑。?8:33:16?集注:此申明五脏各以其时受病也。曰先受之者。谓次即传及于肺而为咳也。咳乃肺之本病。故先言肺先受邪。8:34:28?翻译:所以当秋天的时候,肺先受邪;当春天的时候,肝先受邪;当夏天的时候,心先受邪;当长夏太阴主时,脾先受邪;当冬天的时候,肾先受邪。8:35:22?帝曰:何以异之??黄帝说:请告诉我各种咳嗽的症状8:35:51?接下来谈到:五脏咳状8:37:10?原文岐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类经:肺主气而司呼吸,故喘息有音。唾血者,随咳而出,其病在肺,与呕血者不同。8:38:55?咳嗽,同时有喘息,那是肺气不利,宣降失常了。因此不但咳嗽,而且还有气喘。同时,喘息有音,还有呼吸,还有声音粗糙。现在所说的呼吸音粗糙了,那都是肺气不能清肃,有邪气阻滞于肺。因此出现喘息有音。?8:39:59?甚则唾血:,这里的唾血实际上是咳血。因为病在于肺,也就是由于咳,而咳上肺络,肺的络脉受伤,所以咳有唾血的症状。这是肺咳的主要特点、主要症状。?8:41:24?集注:状、形状也。肺司呼吸。故咳则喘息有音。肺主气。甚则随气上逆而唾血也。8:42:35?原文: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仲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类经:心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上挟于咽,故病喉中梗介、咽肿喉痹也。介介如有所梗,妨碍之意。8:44:55?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因为病在心脏,心脏可以引起肺气的不宣、不降,出现咳嗽,但是这个咳嗽同时有心痛。咳嗽而兼有心痛。?8:46:12?喉中介介如梗状:介介,也是梗塞不通的意思,这个现象。有的说“介”通“芥”,小草,草芥。杂草、小草叫做芥。喉中介介如梗状,这里头有些杂乱的感觉,堵塞不通,喉中介介如梗状。为什么心病,病在心,而出现喉中介介如梗状呢?这是由于心脉上挟于咽。然后心脉还可以从心而系肺,上通于喉。所以心咳之状,出来心痛之外,还有喉中介介如梗状。有邪气阻滞了,经脉不通畅了,因此出现喉中介介如梗状的现象。?8:48:57?甚则咽肿喉痹:喉痹就是不通了,闭阻就不通。喉痹声音发不出来了。咳嗽咳得声音都发不出来了。肿痛,肿而不通。?8:49:51?集注:脏腑病形篇曰。心脉大甚为喉。盖喉乃肺之窍。心火淫金。故喉仲介然如梗状。手少阴心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上挟咽。故咽喉皆肿痛也。

8:53:02?原文: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集注:肝脉布腰肋。上注肺。故咳则两胁下痛。不可转者。不可以俯仰也。胁下谓之。盖肝邪上乘于肺则为咳。甚则下逆于经而不可以转。转则下满也。8:55:08?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两胁下,肝经之所过。肝脏的肝气不通了,肝气郁滞了,所以导致经气不畅,因而两胁下痛。肝经过两胁。而不要说肝在右胁,这就不对。经脉,左右两侧相同的。?8:56:36?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qū下满:由于经脉不通,疼痛,所以甚,严重了就不能转侧,扭转。肢体、两胁、腰部的转侧。转则两胠满,胠,是胁下的部位。现在口语当中所说的软肋。胀满,有邪气,不通畅,所以就胀满。这个肝咳之状,是由于出现经脉方面的症状。

8:58:29?原文:脾咳之状,咳则右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类经:脾脉上膈挟咽,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故为下痛而阴阴然痛引肩背。脾应土,其性静,故甚者不可以动,动则增剧也。按脾咳则右下痛者,盖阴土之气应于坤,出西南也。观《平人气象论》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岂非阳土之气应于艮而出东北乎?人与天地相参,理有无往不合者。9:02:11?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右胁下以及肩背都是肺所主。肺主右,肝藏于左。肺降于右。右胁下以及肩背,肺之俞在肩背,右胁下以及肩背,阴阴,就是隐隐作痛,主要是一个肺的症状,明明说的是脾病,出现了一些肺的症状,前人注释,多半从母病及子的角度来考虑。土与金的关系,脾为土,肺为金,所以脾病而出现一些肺的症状。从部位来看,右胁和肩背是肺所主的。?9:04:11?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脾病影响到肺,病势严重的时候,动,就是活动,就是运动。肺主气,脾肺之气都不足了,所以动则耗气,人体运动就耗气,动则加剧。也就是越运动气越虚,越虚则越逆。逆,不单是实,也有虚逆。所以越运动越咳嗽得厉害。当然这个动,不单是运动,凡是劳动、动作嘛。9:05:41?集注:脾脏居右。故咳则右胁下痛。脾气上通于肺。肺之俞在肩背。故阴阴引于肩背也。不可以动者。不能动摇也。经脉篇曰。肝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脾病则身体皆重。不能动摇。盖微则上乘于肺而为咳。甚则病及于本经。

9:07:30?原文: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类经:肾脉贯脊系于腰背,故相引而痛。其直者入肺中,循喉咙,故甚则咳涎。盖肾为水脏,主涎饮也。9:09:27?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腰为肾之府。9:10:28?甚则咳涎:咳还不算,咳的是涎,黏涎,因为这个黏涎倒有的解释说,涎本来是脾之液,五液,汗为心之液,涕为肺之液,泪为肝之液,涎为脾之液,唾胃肾之液。按五液来说,唾为肾之液,但是这里说的是甚则咳涎。这是五液的划分,但是又有一个理论,严格的说,五液都属于肾。所以说叫“肾主五液”。因为肾是水脏,主一身之阴,主一身之水,所以说肾主五液。虽然涎是归属于脾,但是说它属于肾。也可以,唾口涎。当然,这个口涎应该是有咸味,为什么?五味当中,咸属于肾。?9:12:23?集注:肾脉贯膈。入肺中。故咳则肺俞相引而痛。肺肾皆积水也。故甚则咳涎。

9:13:27?此段指咳从肺开始,如何在五脏之间传递的。同时指出五脏之咳的症状。

9:17:06?翻译:岐伯说:肺咳的症状,咳而气喘,呼吸有声,甚至唾血。心咳的症状,咳则心痛,喉中好象有东西梗塞一样,甚至咽喉肿痛闭塞。肝咳的症状,咳则两侧胁肋下疼痛,甚至痛得不能转侧,转侧则两胁下胀满。脾咳的症状,咳则右胁下疼痛,并隐隐然疼痛牵引肩背,甚至不可以动,一动就会使咳嗽加剧。肾咳的症状,咳则腰背互相牵引作痛,甚至咳吐痰涎。?



2014-2-26?8:06:20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黄帝问道:肺脏有病,都能使人咳嗽,这是什么道理?岐伯回答说:五脏六腑有病,都能使人咳嗽,不单是肺病如此。?8:07:34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黄帝说:请告诉我各种咳嗽的症状。?岐伯说:皮毛与肺是相配合的,皮毛先感受了外邪,邪气就因此会影响到肺脏。再由于吃了寒冷的饮食,寒气在胃循着肺脉上于肺,引起肺寒,这样就使内外寒邪相合,停留于肺脏,从而成为肺咳。这是肺咳的情况。至于五脏六腑之咳,是五脏各在其所主的时令受病,并非在肺的主时受病,而是各脏之病传给肺的。人和自然界是相应的,所以五脏在其所主的时令受了寒邪,使能得病,若轻微的,则发生咳嗽,严重的,寒气入里就成为腹泻、腹痛。所以当秋天的时候,肺先受邪;当春天的时候,肝先受邪;当夏天的时候,心先受邪;当长夏太阴主时,脾先受邪;当冬天的时候,肾先受邪。?8:10:28帝曰:何以异之??岐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黄帝道:这些咳嗽怎样鉴别呢??岐伯说:肺咳的症状,咳而气喘,呼吸有声,甚至唾血。心咳的症状,咳则心痛,喉中好象有东西梗塞一样,甚至咽喉肿痛闭塞。肝咳的症状,咳则两侧胁肋下疼痛,甚至痛得不能转侧,转侧则两胁下胀满。脾咳的症状,咳则右胁下疼痛,并隐隐然疼痛牵引肩背,甚至不可以动,一动就会使咳嗽加剧。肾咳的症状,咳则腰背互相牵引作痛,甚至咳吐痰涎。??8:14:40本篇五脏咳的顺序为肺、心、肝、脾、肾,内经只介绍了症状,那么在临床实践中如何用药来治疗呢?下面介绍一名民国时期的著名中医秦子文。秦子文是土家族,号称民国奇人,与彭子益同时代且具有同等声名,精通望诊,著有《玲珑医鉴》。秦子文医术高超,其用药轻灵,思路清晰,深孚众望。在《玲珑医鉴》这本书中,可以看到,他对《黄帝内经》咳论篇的把握非常纯熟。针对咳嗽,他设有“底方”,称“止咳散”,由六味药组成:桔梗、荆芥、紫菀、白前、陈皮和甘草。然后结合可能出现的五脏六腑和其它因素致咳的情况适当加减?8:16:44人物介绍:湖北名医秦子文(1870一1944),湖北省咸丰县人,18岁入试,名列优等,入邑庠;1896年在家设堂行医,开馆课读,后入选拨贡,遂停业赴省候直州判,因后补无期,归家无计,便在武昌挂牌“知医”;1912年,任县临时议会议长,次年重操旧业,遍访名医,行医50余载,对内、外、妇、儿等科融会贯通,善“四行合诊”,“八纲辩证”,望、切独具匠心,临床经验丰富,遂成一代名医,1944年病逝,享年74岁;著有《玲珑医鉴》、《中草药考证》、《验方锦集》等。



8:20:56把“底方”的“止咳散”,由六味药组成:桔梗、荆芥、紫菀、白前、陈皮和甘草,分别介绍一下:

8:21:56桔梗别名:铃当花,桔梗科、桔梗属植物,多年生草本,茎高20-120厘米,通常无毛,偶密被短毛,不分枝,极少上部分枝。叶全部轮生,部分轮生至全部互生,无柄或有极短的柄,叶片卵形,卵状椭圆形至披针形,叶子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花暗蓝色或暗紫白色,可作观赏花卉;朝鲜族人用作野菜食用;其根可入药,有止咳祛痰、宣肺、排脓等作用,中医常用药。?8:23:09【功效分类】:止咳药、祛痰药。【相关药材】:洱源土桔梗、桔梗芦头。【性味】:味苦;辛;性平。【归经】:肺经。【功效】:宣肺、祛痰、利咽、排脓、利五脏、补气血、补五劳、养气。【主治】:咳嗽痰多、咽喉肿痛、肺痈吐脓、胸满胁痛、痢疾腹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小便癃闭。用于咳嗽痰多,胸闷不畅,咽痛,音哑,肺痈吐脓,疮疡脓成不溃

8:25:49荆芥别名:香荆荠、线荠、四棱杆蒿、假苏。是唇形科、荆芥属植物。多年生植物。茎坚强,基部木质化,多分枝,高40-150厘米,基部近四棱形,上部钝四棱形,具浅槽,被白色短柔毛。入药用其干燥茎叶和花穗。鲜嫩芽小儿镇静最佳,荆芥叶黄绿色,茎方形微带紫色,横切面黄白色,穗子稍黑紫黄绿色。味平,性温,无毒,清香气浓。荆芥为发汗,解热药,是中华常用草药之一,能镇痰、祛风、凉血。治流行感冒,头疼寒热发汗,呕吐。?8:26:59性味】:味辛;微苦;性微湿。①《本经》:味辛,温。《医学启源》:气温,味辛苦。【归经】:入肺、肝经。

8:29:39紫菀又名青菀,是一种常见菊科植物,产于中国、日本、俄罗斯,国内主产于河北、内蒙和东北三省,通常生长于潮湿的河边地带,是一味著名中药,有止咳祛寒之功效。?8:30:49【性味】性温,味苦、辛。【功效与作用】:润肺下气;化痰止咳。主咳嗽;肺虚劳嗽;肺痿肺痈;咳吐脓血;小便不利。用于痰多喘咳,新久咳嗽,劳嗽咳血。[2]用于治疗慢性咳嗽气喘。

8:32:46白前别名:芫花叶白前、石蓝、嗽药、水竹消、溪瓢羹、消结草。直立矮灌木,高达50厘米;茎具二列柔毛,叶无毛,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入药功效:辛、苦,微温。降气化痰,止咳。生长于海拔100-300米的江边河岸及沙石间,也有在路边丘陵地区。在中国江南、西南分布广泛。功能主治泻肺降气,下痰止嗽,咳血。治肺实喘满,咳嗽,多痰,胃脘疼痛。1、《别录》:主胸胁逆气,咳嗽上气。[3]2、《唐本草》:主上气冲喉中,呼吸欲绝。[3]3、《日华子本草》:洽贲豚肾气,肺气烦闷及上气。[3]4、《纲目》:降气下痰。[3]5、《本草备要》:泻肺。[3]6、《福建中草药》:行气消积,健脾和胃。[3]性味归经:辛、苦,微温。归肺经。

8:35:48陈皮别名:橘皮、贵老、红皮、黄橘皮、广橘皮、新会皮、柑皮、广陈皮。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成熟果皮。橘常绿小乔木或灌木,栽培于丘陵、低山地带、江河湖泊沿岸或平原。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区。10至12月果实成熟时,摘下果实,剥取果皮,阴干或通风干燥。陈皮剥取时多割成3至4瓣。性味】苦、辛,温。【归经】归肺、脾经。【功能主治】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用于胸脘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8:37:47陈皮有三大类作用,一是导胸中寒邪,二破滞气,三益脾胃。这三大作用中,主要作用是行脾胃之气。脾胃主运化水湿,故脾胃之气行则能去湿、健脾、化痰,故又可以说,陈皮温能养脾,辛能醒脾,苦能健脾。由于陈皮主行脾胃之气,脾胃地处中焦,中焦之气通行,使三焦之气也随之涌动。三焦为决渎之官,通行水液,与湿相伴;又为藏府之外府,上及心、肺,下及肝、肾。所以陈皮的作用可宽及所有藏府,遍及全身之湿。?8:39:05在小儿的用药中,常见到陈皮的影子?8:40:18从肺而言,则辛散肺气,苦泄肺气,温化寒气,能治痰多咳喘,气壅食停;从心而言,则辛开心气,苦泄心火,温化湿浊,能治胸中烦热,口气哕臭;从肝而言,则辛散肝郁,苦降肝火,温化寒湿,所以它能治肝郁有热,饮停食滞;从肾而言,则辛润肾燥,苦泄肾湿,温和肾气,所以它能治命火不足,饮食不化。当然,种种解释都与湿和脾有关,所以它的药性作用发挥余地比较大,一般理气化痰方中均可使用。如李时珍说:“橘皮苦能泄能燥,辛能散能和,其治百病,总是取其理气燥湿之功。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8:42:37甘草是一种补益中草药。药用部位是根及根茎,药材性状根呈圆柱形,长25~l00cm,直径0.6~3.5cm。外皮松紧不一,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根茎呈圆柱形,表面有芽痕,断面中部有髓。气微,味甜而特殊。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脘腹等。喜阳光充沛,日照长气温低的干燥气候。甘草多生长在干旱、半干旱的荒漠草原、沙漠边缘和黄土丘陵地带。【性味】:甘,平。《本经》:味甘,平。《别录》:无毒。《本草衍义》:微凉。《珍珠囊》:生甘,平;炙甘,温。【归经】:入脾、胃、肺经。《汤液本草》:入足厥阴、太阴、少阴经。《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脾二经。《本草通玄》:入脾、胃。《本草经解》:入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

8:46:31以上介绍了“止咳散”的底方,根据五脏咳的症状描述来适当加减。?8:47:41本篇最后会介绍针刺方法?8:48:46接下来学习:六腑咳?8:50:34原文帝曰:六府之咳奈何?安所受病?黄帝道:六腑咳嗽的症状如何?是怎样受病的??类经:此下辨六腑之咳不同也。?8:51:51五脏之咳上面我们谈过了,很多的症状是和经脉有关系,和经脉所过有关系,但是并不是全部。下面看六腑之咳,安所受病?是从哪里受的病??原文岐伯曰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类经:五脏之久咳不已,则病及于腑,皆各因其合而表里相移也。?8:54:53这里又提到病传的问题,我们在前几课学习中,曾经谈到过病传的规律、病传的次序,一般是从表入里,曾经谈到过,肠胃有邪,肠胃邪气可以传到肠脂膜外,而引起积块病,《百病始生》曾讲过,这又谈到了,虽然一般的说,病是从表入里、从浅入深、从腑入脏,但是咳病就有些特点,它不是从腑入脏,而是从脏入腑,这么过转移法。五脏之咳久,乃移于六腑,而且这个转移不见得是病轻了。一般的说,是从腑入脏,是病势加剧,从脏入腑,应该是病轻,一般说是这样的理解,但是五脏咳久,乃移于六腑,可不是病轻的现象。没有这个概念,没有这个意思。五脏之咳久才移于六腑,久病。那么移于六腑怎么移的呢?其实都按表里相关的理论。按这个关系相传变。?

9:00:21集注:奈何者。何状也。安所受病者。病从安生也。盖五脏之气。与天地四时五行之气相参合。故各以时受病。而六腑之病。又从脏气而转移。?9:01:35翻译岐伯说:五脏咳嗽日久不愈,就要传移于六腑。?9:03:08百病始生在灵枢中谈到,明天我们可以顺便先了解一下014-2-278:06:54?学习《黄帝内经》这部经典已有二年了,对学习经典的意义相信每个人都会有一些疑惑,本人刚好看到一位大师对这问题进行解惑,下面整理出来分享给大家:8:07:49?听众:单纯地阅读经典可以成就吧?答:单纯地阅读经典不去实践,很难成就。举个简单的例子,墙上挂了一幅画,里面有一堆熊熊燃烧着的火焰,栩栩如生,但却没有真实的温度,无法点亮你心中的火把。经典就像这堆火,它的作用在于告诉你什么是火,当你有一天真的看到火时,就可以马上确定,哦,这就是火。换句话说,经典的意义在于让你明白道理。但是,想要照亮心灵的暗夜,你就必须找到真正的火种。没有火种的时候,你即使知道火的样子和火的原理,也感受不到火的温度,更无法被它们照亮。这就是知识与实践的不同之处,传承中也会讲知识,也会告诉你什么是火,火有哪些特性,它如何产生等等,就是说,真正的学习也重视义理,但是与此同时,它还会告诉你钻木取火的方法(我们每天学习的内经也有讲方法),所以传承非常重要,即使你本身没有火种,传承也会告诉你如何取火。8:10:22?听众:如果经典不能让我们成就的话,除了明白道理之外,读经还有什么益处呢?答:读经典还可以帮助你完成资粮道,建立一种信心,并且知道应该怎么走。就是说,经典会告诉你去某个地方应该在哪个站坐车,坐几路车,坐上几站才能到达目的地;或者说,经典就好比北京地图,读经典就是读北京地图,如果你想去天安门,看看地图,就会知道自己该怎么走,但是如果你不真正地去走,光读这张纸,是肯定到不了天安门的。8:13:07?昨天学到五脏咳传变到六腑咳,学新课之前,简单了解灵枢的百病始生

8:21:11?接下来回到正文中8:21:41?帝曰:六府之咳奈何?安所受病?岐伯曰: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府。8:21:53?黄帝道:六腑咳嗽的症状如何?是怎样受病的??岐伯说:五脏咳嗽日久不愈,就要传移于六腑。8:23:42?原文: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类经:脾与胃合,故脾咳不已,胃必受之。胃不能容,则气逆为呕。长虫,蛔虫也,居肠胃之中,呕甚则随气而上出。蛔音回。8:25:29?脾胃相为表里之脏腑,说脾病久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就受邪气,就出现胃咳。胃气不能和降,因此上呕,呕的厉害,一边咳一边呕,严重的时候,甚至于蛔虫都可以吐出来。那当然得这个病人腹中有蛔虫,吐蛔。吐蛔,《伤寒论》上有吐蛔,那是指厥阴病。胃气上呕,连这个蛔虫都可以呕吐出来。这是临床的一个症状。又咳嗽又恶心呕吐,这是胃咳。那临床辨证怎么办呢?这就是辨证啊。咳嗽,很多很多种咳嗽来了,不能见一个咳嗽就治肺,不对。治肺是要治,还要治别的。又咳嗽又呕吐,这个应该治胃。当然,在治胃的同时,不妨用一些利肺气的药。并不反对利肺气,但是应该抓住病本,其他脏腑之病都是这样。8:28:14?集注:脾与胃合。脾病移于胃。则胃气反逆。故呕。呕甚则谷气消。谷消则虫上入胃。故甚则长虫出。长虫、蛔虫也。张兆璜曰。胃之精气。上输于脾。脾病传胃。故胃气反逆而为呕。8:29:24?翻译:脾咳不愈,则胃就受病;胃咳的症状,咳而呕吐,甚至呕出蛔虫。

8:30:25?原文: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类经:胆汁,苦汗也。8:34:09?这个过程不是呕吐食物,也不是呕吐蛔,是呕吐胆汁,呕苦汁。咳嗽呕吐,苦的。那是由于肝病及胆了。那我们在治疗的时候既要治咳嗽,又要治胆。?8:35:42?集注:胆汁。苦汁也。邪在胆则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汁也。8:36:24?翻译:肝咳不愈,则胆就受病,胆咳的症状是咳而呕吐胆汁。

8:37:39?原文: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类经:遗失,《甲乙经》作遗矢,大肠病也。矢,屎同。8:37:48?遗失,指大便失禁。8:39:37?集注:大肠者。肺之府。为传道之官。是以上逆则咳。下逆则遗。失当作矢。廉颇传曰。坐顷三遗矢。8:40:37?翻译:肺咳不愈,则大肠受病,大肠咳的症状,咳而大便失禁

8:41:33?原文: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类经:小肠之下,则大肠也。大肠之气,由于小肠之化,故小肠受邪而咳,则下奔失气也。8:42:58?咳而失气失气,从肛门排出气体。出《素问·咳论》。亦称矢气,俗称放屁、出虚恭。多见于脾虚饮食不化、肝胃气滞及伤寒阳明腑实证。治宜健脾消食,和中行气,伤寒阳明腑实证可用承气汤下之。8:46:31?这个气与咳俱失,不是说失其完了,咳嗽就好了。这是咳也出现,失气也出现。这是个症状,也是一种虚象。8:47:20?集注:失气、后气也。夫厥气上逆则咳。下逆则为失为遗。气与咳俱失者。厥逆从上下散也。张兆璜曰。阴阳气厥。则为寒热相移。邪气上逆则为咳。下逆则为失为遗。寒热之气。客于形身则为痛。当知百病皆生于气也。8:48:38?翻译:心咳不愈,则小肠受病,小肠咳的症状是咳而放屁,而且往往是咳嗽与失气同时出现。

原文: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类经:膀胱为津液之府,故邪气居之,则咳而遗溺。8:50:10?遗溺,指小便失禁。8:52:41?咳嗽尿就出来,同样是虚,久病多虚羸,当然,那个胃咳呕吐,和胆咳的咳呕胆汁,倒不见得是虚象。但是后几脏传到腑,那是明显的是虚象。从现在临床上分析看,明显的是虚象。咳而遗溺,一咳嗽尿就出来,还不是虚了,什么虚了?膀胱虚了。膀胱虚是什么虚?还不是肾虚了,肾气虚了。所以这个六腑之咳虽然是从五脏传来的,传到六腑,其实,脏腑等于是脏腑俱病了。脏也病,腑也病。?8:54:49?集注: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水道出焉。故咳而遗溺。灵枢经曰。少阳属肾。肾上连肺。8:55:48?翻译:肾咳不愈,则膀胱受病;膀胱咳的症状,咳而遗尿。



8:56:46?原文: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类经:久咳不已,则上中下三焦俱病,出纳升降皆失其和,故腹满不能食饮。9:00:04?久咳不已,所有的病,五脏六腑之咳久了,都可以传入三焦。最后才到三焦,三焦是上、中、下三焦之病,所以这个咳是上焦,腹满是中焦,不欲食饮也是中焦之病,主要见于中焦之病,是不是也会出现便的问题,当然会,三焦,这水榖之道路,所以水液也会出现异常,但是这里特别提的是腹满而不欲食饮,不是说三焦咳状,不会出现别的,三焦司一身之气化,又叫水榖之道路。气化失常,水榖不能正常的代谢、输布,甚至于排出,因而可以出现腹满,可以重新不欲饮食,三焦者,司一身之气化。又为水榖之道路,所以又叫水道。《灵兰秘典论》曾讲过,“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讲《经脉别论》说,‘肺主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我们也讲过水道,就说的是三焦,.这是五脏之咳,移于六腑,出现六腑咳。这个时候,我说了,其实是脏腑皆病。脾病传于胃,这是脾胃皆病,肺传于大肠,是肺与大肠皆病,肾传与膀胱,肾与膀胱皆病,两个都病了。?9:02:33?集注: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腑也。是六腑之所与合者。是以肾咳不已。膀胱受之。久咳不已。三焦受之。是肾为两脏。而合于六腑者也。三焦为中渎之府。故腹满。咳则上焦不能主纳。故不欲食饮也。9:04:28?翻译:以上各种咳嗽,如经久不愈,则使三焦受病,三焦咳的症状,咳而腹满,不想饮食。

?9:10:41?对今天所学小结一下:从《内经》所载五脏咳、六腑咳的证候来看,五脏咳似为咳嗽剧烈的初期阶段,故其五脏症状多为由咳剧而引起的牵痛一类病状。而六腑咳则是咳嗽日久不愈出现了其他脏腑病变的一些证候,如“咳而呕”、“咳而遗矢”、“咳而遗溺”等,且大多有虚象。可见,六腑咳在病程上比五脏咳长,程度也深,故传变次序上是先五脏后六腑。这是《内经》常用的一思维方式,即五脏咳的病名是根据五脏经脉所过部位出现的一些症状而提出来的,而六腑咳则包括脏腑本身的病变,这一点应给予特别注意。2014-02-28?8:11:16帝曰:六府之咳奈何?安所受病?岐伯曰: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府。黄帝道:六腑咳嗽的症状如何?是怎样受病的??岐伯说:五脏咳嗽日久不愈,就要传移于六腑。?8:12:57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8:14:21例如脾咳不愈,则胃就受病;胃咳的症状,咳而呕吐,甚至呕出蛔虫。肝咳不愈,则胆就受病,胆咳的症状是咳而呕吐胆汁。肺咳不愈,则大肠受病,大肠咳的症状,咳而大便失禁。心咳不愈,则小肠受病,小肠咳的症状是咳而放屁,而且往往是咳嗽与失气同时出现。肾咳不愈,则膀胱受病;膀胱咳的症状,咳而遗尿。以上各种咳嗽,如经久不愈,则使三焦受病,三焦咳的症状,咳而腹满,不想饮食。?8:16:13五脏久咳不已,传于六腑为六腑咳,指出了咳证久而不愈的传变趋势。六腑咳的特点与本腑的功能有关,如胃气以通降为顺,胃气上逆则呕;胆为清静之腑,内藏胆汁,故胆气逆则呕胆汁;大肠为传导之腑,咳则传导失职,气不收摄,则二便不固;小肠为受盛之腑,受胃中之饮食精微,分别清浊而传送于大肠,故咳久则小肠气奔而失气;膀胱为州都之腑,内存小便,故咳久则膀胱之气不固而遗尿;三焦为水谷之通路,原气之别使,久咳三焦气虚,原气不足不能温脾助胃气,故水谷精微运化失职,则不欲饮食而腹满。?8:18:43下面还是例举一名民国时期的著名中医秦子文的“底方”称“止咳散”,由六味药组成:桔梗、荆芥、紫菀、白前、陈皮和甘草。然后结合可能出现的五脏六腑和其它因素致咳的情况适当加减。

8:22:03在胃咳中加入君药乌梅????????????????主治【性味】酸、涩,平。【归经】归肝、脾、肺、大肠经。【功能主治】敛肺,涩肠,生津,安蛔。用于肺虚久咳;虚热烦渴;久疟;久泻;痢疾;便血;尿血;血崩;蛔厥腹痛;呕吐;钩虫病。?8:23:37《纲目》:乌梅、白梅所主诸病,皆取其酸收之义。惟张仲景治蛔厥乌梅丸,取虫得酸即止之义,稍有不同耳。《医说》载曾鲁公痢血百余日,国医不能疗,陈应之用盐水梅肉一枚,研烂,合腊茶入醋服之,一啜而安。大丞梁庄肃公亦痢血,应之用乌梅、胡黄连、灶下土等分为末,茶调服亦效。盖血得酸即敛,得寒则止,得苦则涩故也。

8:26:16在胆咳中加入经方黄芩半夏生姜汤????????【来源】《伤寒论》。【组成】黄芩9克芍药6克甘草6克(炙)大枣12枚(擘)半夏6克(洗)生姜4.5克(切。一方9克)【主治】伤寒,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而兼呕者。?8:28:56在大肠咳中加入君药白术:?????????????功效: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

8:30:48赤石脂???????????????????????????为硅酸盐类矿物多水高岭石族多水高岭石,主含含水硅酸铝。采挖后,除去杂质。本品为块状集合体,呈不规则的块状。粉红色、红色至紫红色,或有红白相间的花纹。质软,易碎,断面有的具蜡样光泽。吸水性强。具粘土气,味淡,嚼之无沙粒感。主治:久泻;久痢;便血;脱肛;遗精;崩漏;带下;溃疡不敛;湿疹;外伤出血。

?8:34:30在小肠咳中加入芍药主治: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崩漏、自汗、盗汗、胁肋脘腹疼痛、四肢挛痛、头痛、眩晕性味:苦;酸;微寒?归经:肝经;脾经。?功能:养血和营;缓急止痛;敛阴平肝。?

在膀胱咳中加入茯苓??????????????????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茯苓功能利水渗湿,而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要药。凡小便不利、水湿停滞的症候,不论偏于寒湿,或偏于湿热,或属于脾虚湿聚,均可配合应用。茯苓适宜于一般人群。尤宜于水湿内困,水肿,尿少,眩晕心悸,胃口欠佳,人便稀烂,心神不安,失眠、多梦者。

?8:42:45三焦咳中加入五味异功散?8:47:28陈修园曰:胃气为生人之本。??参术苓草。从容和缓。补中宫土气。达于上下四旁。而五脏六腑皆以受气。故一切虚证。皆以此方为主。??若加陈皮。则有行滞进食之效。??再加半夏。即有除痰宽胀之功。??再加木香砂仁。则行气之药。多于补守。??凡肿满痰饮结聚等证。无不速除。此犹人所易知也。??而为数方之主。则功在人参。人皆曰人参补气补阳。温药藉之以尽其力量。而余则曰。人参补阴养液。燥药得之则臻于和平。??故理中汤中姜术二味。气胜于味.以扶阳。参草二味。味胜于气。以和阴。??此汤以干姜易茯苓。去其辛而取其淡。亦阴阳兼调之和剂也。??凡医家病家。俱重人参。全未识人参之性。皆不读神农本草经之过也。?8:52:11今天把内经+秦子文的“止咳散"结合在一起学习,体现了中医的思路“理,法,方,药”,具体使用中要辩证为主,才会达到疗效!

8:54:46原文: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总结全文之句)类经:此下总结诸咳之证而并及其治也。诸咳皆聚于胃,关于肺者,以胃为五脏六腑之本,肺为皮毛之合,如上文所云皮毛先受邪气及寒饮食入胃者,皆肺胃之候也,阳明之脉起于鼻,会于面,出于口,故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肺为脏腑之盖而主气,故令人咳而气逆。?8:58:16其他五脏六腑之咳都有这个问题,什么问题吗?也就是都和肺有关系,邪气聚于胃,是由于肺脉起于中焦,是由于内外寒邪,内外相合,内之邪主要是在胃,因为咳嗽前面学习了,必须是影响到肺的。而影响到肺的呢,肺的经脉就起于中焦,这是一,从病因上来说,还有寒饮食入胃,那么就引起内寒,内寒,寒邪从肺脉而上于肺中,就是因为这个发病之初,发病的根本多和胃相关,所以都聚于胃。而关于肺,尽管五脏六腑都可以引起人咳嗽,不影响到肺也不至于咳嗽,虽然五脏六腑之病都可以令人咳。但是不影响到肺也不会出现咳嗽。提示我们在治疗咳嗽的时候,不用忽视胃的问题。当然,一般人都不会忽视肺,这里提出来的很重要的一个论点,“此皆聚于胃,关于肺”。?9:00:38多涕唾,那是咳嗽之后,经常出现的问题,鼻涕外出,唾呢,前面讲的,比如说,肾咳之状,甚则咳涎的问题,也有人认为涎就是唾。涎液,分泌出的液体。涕,是肺之液。面浮肿,指阳明经脉所过,病聚于胃嘛,涕是肺所主,面部是阳明经所过,说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那也是说肺胃之气逆,肺气逆,可以多涕唾,阳明气逆可以出现面浮肿。这句话,还是联系到“此皆聚于胃,关于肺”,因而才有“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9:02:46集注:此言膀胱三焦之咳。皆邪聚于胃。而上关于肺故也。夫三焦为决渎之府。膀胱者。津液之所藏。关门不利。则聚水而从其类矣。水聚于胃。则上关于肺而为咳。咳则肺举。肺举则液上溢。故使人涕唾。水气上乘。故面浮肿而气厥也。类经与集注的解释中有点差异?9:04:44小结:值得注意的是,《素问?咳论》提出:“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历代注家对此多有不同认识,如杨上善认为此指六腑咳而言;王冰认为此指久咳不已,上中二焦受病的病机;吴崑认为此两句是承“三焦咳状”而言;而张介宾则认为此两句是总结以上诸咳的,其注云:“此下总结诸咳之证,而并及其治也。诸咳皆聚于胃,关于肺者,以胃为五脏六腑之本,肺为皮毛之合。如上文所云皮毛先受邪气,及寒饮食入胃者,皆肺胃之候也。阳明之脉起于鼻,会于面,出于口,故使多涕唾而面浮肿。肺为脏腑之盖而主气,故令人咳而气逆。”?9:06:35按以上诸说,张介宾所注符合临床实际,指出了咳证的主要病因在于外寒及寒饮,病机关键在于肺胃失调,突出了咳证与肺胃两脏的密切关系,也提示我们临床治疗咳嗽当以调治脾胃为根本,如仲景在治饮的方剂中,必用干姜细辛五味子,体现了治咳重视肺胃之经旨。?9:07:49翻译:凡此咳嗽,不论由于那一脏腑的病变,其邪必聚于胃,并循着肺的经脉而影响及肺,才能使人多痰涕,面部浮肿,咳嗽气逆。?足阳明之脉



2014-3-38:04:44?重温上周咳论篇第三十八所学的内容????????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8:04:59?黄帝问道:肺脏有病,都能使人咳嗽,这是什么道理?岐伯回答说:五脏六腑有病,都能使人咳嗽,不单是肺病如此。8:05:50?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黄帝说:请告诉我各种咳嗽的症状。?岐伯说:皮毛与肺是相配合的,皮毛先感受了外邪,邪气就因此会影响到肺脏。再由于吃了寒冷的饮食,寒气在胃循着肺脉上于肺,引起肺寒,这样就使内外寒邪相合,停留于肺脏,从而成为肺咳。这是肺咳的情况。至于五脏六腑之咳,是五脏各在其所主的时令受病,并非在肺的主时受病,而是各脏之病传给肺的。人和自然界是相应的,所以五脏在其所主的时令受了寒邪,使能得病,若轻微的,则发生咳嗽,严重的,寒气入里就成为腹泻、腹痛。所以当秋天的时候,肺先受邪;当春天的时候,肝先受邪;当夏天的时候,心先受邪;当长夏太阴主时,脾先受邪;当冬天的时候,肾先受邪。8:09:02?帝曰:何以异之??岐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8:09:17?黄帝道:这些咳嗽怎样鉴别呢??岐伯说:肺咳的症状,咳而气喘,呼吸有声,甚至唾血。心咳的症状,咳则心痛,喉中好象有东西梗塞一样,甚至咽喉肿痛闭塞。肝咳的症状,咳则两侧胁肋下疼痛,甚至痛得不能转侧,转侧则两胁下胀满。脾咳的症状,咳则右胁下疼痛,并隐隐然疼痛牵引肩背,甚至不可以动,一动就会使咳嗽加剧。肾咳的症状,咳则腰背互相牵引作痛,甚至咳吐痰涎。8:11:15?帝曰:六府之咳奈何?安所受病?岐伯曰: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府。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8:11:39?黄帝道:六腑咳嗽的症状如何?是怎样受病的??岐伯说:五脏咳嗽日久不愈,就要传移于六腑。例如脾咳不愈,则胃就受病;胃咳的症状,咳而呕吐,甚至呕出蛔虫。肝咳不愈,则胆就受病,胆咳的症状是咳而呕吐胆汁。肺咳不愈,则大肠受病,大肠咳的症状,咳而大便失禁。心咳不愈,则小肠受病,小肠咳的症状是咳而放屁,而且往往是咳嗽与失气同时出现。肾咳不愈,则膀胱受病;膀胱咳的症状咳而遗尿。以上各种咳嗽,如经久不愈,则使三焦受病,三焦咳的症状,咳而腹满,不想饮食。凡此咳嗽,不论由于那一脏腑的病变,其邪必聚于胃,并循着肺的经脉而影响及肺,才能使人多痰涕,面部浮肿,咳嗽气逆。?8:15:45?帝曰:治之奈何??翻译:对于上面所说的五脏病,六腑病等等这些咳嗽,怎么治疗呢?8:16:49?原文岐伯曰: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集注:咳在五脏。当治其俞。五脏之俞。皆在于背。欲知背俞。先度其两乳间。以草度其背。是谓五脏之俞。灸刺之度也。合治内腑。故咳在六腑者。取之于合。胃合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浮肿者。取肺胃之经脉以治之。?8:18:34?再次重温五输穴的知识

岐伯曰: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

8:31:14?神门穴?????????????????????????????是手少阴心经的穴位之一,位于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主治心病,心烦,惊悸,怔仲,健忘,失眠,癫狂痫,胸胁痛等疾病。8:31:39?神,与鬼相对,气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该穴名意指心经体内经脉的气血物质由此交于心经体表经脉。本穴因有地部孔隙与心经体内经脉相通,气血物质为心经体内经脉的外传之气,其气性同心经气血之本性,为人之神气,故名。

8:33:45?脾咳取太白????????????????????????出《灵枢·本输》。属足太阴脾经。输(土)、原穴。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布有隐神经及腓神经分支,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及跗内侧动脉的分支。主治胃痛,腹胀,呕吐,呃逆,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脚气,痔漏等。8:35:44?太,大也。白,肺之色也,气也。太白穴名意指脾经的水湿云气在此吸热蒸升,化为肺金之气。本穴物质为大都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受长夏热燥气化蒸升,在更高的天部层次化为金性之气,故名太白穴。大白名意与太白穴同,大,通太。

?8:37:27?肝咳取太冲????????????????????????位于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太冲穴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有关太冲穴的治病疗法有:增强性能力的指压法等内容.8:38:13?取太冲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映手,即是太冲穴。太冲穴在母短伸肌腱的外侧;浅层布有足背静脉网,足背内侧皮神经等。深层有腓深神经和第一趾背动、静脉。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原穴的含义有发源、原动力的意思,也就是说,肝脏所表现的个性和功能都可以从太冲穴找到形质

8:41:04?肺咳取太渊????????????????????????属于手太阴肺经腧穴。肺朝百脉,脉会太渊;肺主气、司呼吸,气为血帅,本穴开于寅,得气最先,故在人体穴位中占有重要地位。8:41:31?太,大也,极也。渊,深涧也,言穴之形态也。太渊之名乃从类象的角度描述穴位微观下的形态特征,指肺经水液在此散化为凉性水湿。因本穴位处手内横纹凹陷处,经水的流行是从地之天部流向地之地部,如经水从山之顶部流入渊之底部,故名。

8:44:51?肾咳取太溪??????????????????????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也就是说在脚的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双测对称,也就是两个。8:46:15?太,大也。溪,溪流也。太溪名意指肾经水液在此形成较大的溪水。本穴物质为然谷穴传来的冷降之水,至本穴后,冷降水液形成了较为宽大的浅溪,故名

8:49:26?原文:浮肿者,治其经。?集注:“浮肿者。取肺胃之经脉以治之。

8:56:26?原文:治腑者,治其合。

8:59:11?大肠咳取曲池????????????????????????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现代常用于治疗肩肘关节疼痛、上肢瘫痪、高血压、荨麻疹、流行性感冒、扁桃体炎、甲状腺肿大、急性胃肠炎等。配合谷、外关等治疗感冒发热、咽喉炎、扁桃体炎;配合谷、血海等治疗荨麻疹;配肩髃、外关等治疗上肢痿痹。9:00:13?曲,隐秘也,不太察觉之意。池,水的围合之处、汇合之所。曲池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地部之上的湿浊之气。本穴物质为手三里穴降地之雨气化而来,位处地之上部,性湿浊滞重,有如雾露,为隐秘之水,故名。

9:02:13?小肠咳取小海????????????????????????手太阳小肠经合穴,属土。该穴位于人体的肘内侧,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9:03:27?小,与大相对,为孝为阴也。海,穴内气血场覆盖的范围广阔如海也。该穴名意指小肠经气血在此汇合,气血场范围巨大。本穴物质为支正穴传来的天部之气,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聚集的天部之气以云气的方式而存在,覆盖的范围巨大如海,亦含有一定水湿,故名.

9:08:24?胃咳取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传统中医认为,按摩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9:10:11?足,指穴所在部位为足部,别于手三里穴之名也。三里,指穴内物质作用的范围也。该穴名意指胃经气血物质在此形成较大的范围常本穴物质为犊鼻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散于本穴的开阔之地,经水大量气化上行于天,形成一个较大气血场范围,如三里方圆之地,故名。

9:13:05?胆咳取阳陵泉????????????????????????(胆属阳经,膝外侧属阳,腓骨小头部似陵,陵前下方凹陷处经气象流水入合深似泉,故名“阳陵泉”)又名筋会、阳陵、阳之陵泉;是足少阳之脉所入为合的合上穴,为筋之会穴。

9:15:33?三焦咳取天井????????????????????????本经之合穴,五行属土。位置:上臂伸侧面,屈肘时肘尖直上一寸凹陷处,当肱骨鹰嘴窝部。主治五官科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其他疾病等。

9:18:40?膀胱咳取委中????????????????????????位于人体的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9:19:03?委,堆积也。中,指穴内气血所在为天人地三部的中部也。该穴名意指膀胱经的湿热水气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膝下部各穴上行的水湿之气,为吸热后的上行之气,在本穴为聚集之状,故名。

9:19:03?委,堆积也。中,指穴内气血所在为天人地三部的中部也。该穴名意指膀胱经的湿热水气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膝下部各穴上行的水湿之气,为吸热后的上行之气,在本穴为聚集之状,故名。9:20:48?翻译:??????????????????????岐伯说:治五脏的咳,取其俞穴;治六腑的咳,取其合穴;凡咳而浮肿的,可取有关脏腑的经穴而分治之。?黄帝道:讲得好!9:22:12?补充:一开始这个穴位是井穴,井穴就好像水井,泉水冒出来一样。往下走呢,流注荥、俞、原,越来越旺盛,越来越旺盛,除了旺盛之外,当然还有不同特点,比如我们说“寸口何以独为五脏主”的时候,就讲过原穴的问题,它又反应一身原气的问题,合穴呢,就是渐行渐盛,渐行渐深了,深了。合穴就深入到内部了。井穴是很浅的。合穴相对就渐行渐盛,渐行渐深。经气是越走越盛,而且经行的部位越走越深。到合穴就偏入于经脉了,就深入下去了。每一脏,十二经脉的每一经,都有这样的一类的穴位。9:31:32?看一下王洪图教授对本句解释:??????????原文歧伯曰:治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歧伯回答说,五脏之咳,治其俞,针刺取穴,取其俞穴,那就是说十二经脉当中,每一经都有井、荥、俞、经、合。这样一类穴位。它叫五类穴位,统称为五俞穴。井、荥、俞、原、经、合,但是阴经没有原穴。阳经有这么六个,阴经没有这个原穴,所以叫五俞。阴经没有原穴,叫以俞代原。阳经井、荥、俞、原、经、合,阴经井、荥、俞、经、合。笼统说都叫五俞。每条经脉都有,井穴是手足(指)趾端的,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这就是受太阴肺经的井、荥、俞、经、合。因为手太阴肺经是阴经,没有原穴。所以太渊又是俞穴,又代替原穴。那么足经呢?也就是从足趾开始,足趾的一些穴位,趾端,手足指趾端的那些穴位是井穴。然后逐渐向上,向上,合穴呢,就是到肘、腘。每一条经都有这样的一类穴位。井、荥、俞、原、经、合。这个不同的穴位,反应的经脉之气的盛衰、多少、流注,这样不同的特点。2014-3-48:06:22?今天对咳论篇第三十八进行全篇总结8:07:20?不知不觉中,《黄帝内经》的学习来到了著名的“咳论”篇第三十八,而那句著名的耳熟能详的“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一句就是出自本篇。咳嗽是常见病,每个人一生中不知道要患上多少次咳嗽,每当换季或气温变动剧烈时,周围的咳嗽声便不绝于耳。对妈妈来说,孩子的每一声咳嗽都会令得心急如焚,所有的神经会霎时绷紧,无法冷静思考。?咳嗽是一个较复杂的病,牵涉面较广,估计没有哪位医生敢说能治所有类型的咳嗽,我们在生活中经历的咳嗽多由感冒引起。其中发烧、怕冷、鼻塞、头晕、咳嗽等症状或有或无,或单项或多项,不一而足。因此需要认真地诊断,不可掉以轻心。8:09:48?咳论,就是论咳,是就咳嗽的相关问题展开阐释的一篇专著,详解如下:8:10:42?1、咳嗽的病因与病机肺主气。健康状态下,肺气清降,呼吸静顺,不会有咳嗽;而当肺金受邪而不降,气逆上冲胸膈壅阻,则造成咳嗽。咳生于肺,但其致咳原因有很多,五脏六腑之病,传之于肺,皆令人咳。针对单纯意义上的咳嗽(或称为肺咳)来说,一般有两个主要致病因素:1)外感:皮毛感受风寒之邪气,邪气在表,外束皮毛。皮毛闭敛,则肺气壅阻。因肺合皮毛,表里同气,造成咳嗽;2)内寒:肺经经脉起于中焦,如阴寒饮食入胃,寒气从肺脉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饮食之寒与风露之寒外内合邪,因而客居肺部不散,寒闭气阻,形成咳嗽。

8:13:38?2、咳与四时的关系原文: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8:14:01?至于五脏六腑之咳,是五脏各在其所主的时令受病,并非在肺的主时受病,而是各脏之病传给肺的。人和自然界是相应的,所以五脏在其所主的时令受了寒邪,使能得病,若轻微的,则发生咳嗽,严重的,寒气入里就成为腹泻、腹痛。所以当秋天的时候,肺先受邪;当春天的时候,肝先受邪;当夏天的时候,心先受邪;当长夏太阴主时,脾先受邪;当冬天的时候,肾先受邪。8:15:31?人和自然界是相应的,由于五脏应时,那么就应该考虑到每一季节的咳嗽,和哪一脏的相关,所以五脏各在其所主的时令感受了寒邪,就要得病,轻微者上乘于肺而为咳嗽,严重者则内入于里而为腹泻,或寒伤肌肉经络而为疼痛。根据这段经文,咳嗽应该是所有感病和排病中程度最轻的。8:17:13?本篇提出“人于天地相参”,从这个整体观念出发,因此,对咳嗽病的治疗有一定的提示。清代医家林佩琴在《类证治裁》里头,根据四时生长收藏,阴阳升降之理,指出不同季节治疗咳嗽的病,用药的规律。他说以四时论之:

8:19:45?人物介绍:???????????????????????林佩琴(1771~1839),字云和,号羲桐,丹阳后松卜村人。幼年随父读书,勤奋好学。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中举人。翌年进京(北京)应试进士,未取,后弃儒学医,潜心研读《灵枢》、《素问》等名家经典著作,以擅长治疗温病闻名。他对病人的病情观察和症状分析细致深入,对每一病例都认真诊断,根据病情遣方用药,善于化裁。经他治疗,往往都收到奇效。当时人们称他为“良医”。他济世之余,致力著作,总结数十年学医心得和临床经验,并据就医病愈者所交还的处方,择要写成医案,并加论证,题名《类证治裁》,分为8卷,共34万字。该书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由其次子林芝本刻版印行500部问世,流传广远。光绪十年(1884年)重刻,建国后再版,很受中医学者欢迎。

8:25:54?3、脏咳的辨证论治8:27:39?后世医家在《内经》针刺治疗的基础上,创造了不少颇具成效的药方,比如王肯堂的《证治准绳》

8:29:21?人物介绍;????王肯堂(1549-1613),金坛(今江苏金坛)人,字宇泰,亦字损中,别号损庵,又称念西居士。明万历十七年(一五八九)进士,选庶吉士,官至福建参政。书法深入晋人堂室。辑郁冈斋帖数十卷,手自钩搨,为一时石刻冠。曾授翰林院检付,参与国史编修,著有《尚书要旨》、《论语义府》等;并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主持纂刻北宋著名医书《千金翼方》,此书现存版本中,以王肯堂刻本最佳。由于朝廷不纳他的抗倭疏议,愤然称病,辞职回乡。从此重操少时喜爱的医学。8:33:10?证治准绳又名《六科证治准绳》或《六科准绳》,明·王肯堂撰。刊于1602年。全书阐述临床各科证治为主。包括《证治准绳·杂病》八卷,《证治准绳·类方》八卷,《证治准绳·伤寒》八卷,《证治准绳·疡医》六卷,《证治准绳·幼科》九卷,《证治准绳·女科》五卷。各详专条。书成后,历代均有刊本,主要有万历初刻本、四库全书本、图书集成本;1949年后有影印本。1957年上海科技出版社铅印本等17种

8:37:10?当然前人的理论和著作,给我们提供一个线索,不是说要我们见到肾咳,都得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而不许用别的,不是这样的。只是提出来,这是一个方法,这是一个方向,这是一个思路。因为《内经》的理论的理解,只要没有离开理论体系和基本的特征,去理解它都是可以的。如果你真的只记住肾咳,肾咳之症是什么样子,照书对一下,说是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在这个时候就是麻黄附子细辛汤,不见得对。如果真的他还有寒,外寒还比较明显,再加上肾阳不足,你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是可以。如果不是这样的,就不见得对了。8:40:09?所以我们提出来,五脏咳的辨治问题,举了前人的东西,是给我们提供一个思路,一个考虑问题的方向,同时也必然存在其他的方向。比如说咳嗽两胁胀痛,肝咳,现代有人总结了经验,那用什么呢?用青黛、木瓜作为两个药,治疗肝咳,咳嗽两胁下痛。再比肾之咳,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这个口涎很可能是有咸味的。为什么说是有咸味的呢?因为五味当中肾就属咸,咸入于肾。所以这个病人咳嗽,咸,那应该考虑到是肾,或者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或者是也可以用别的。列举医案:一河北中年人咳嗽,说咳嗽有痰,这痰还有点咸味。这么一个状况,这时候就要考虑到,这人不见得有腰背相引而痛的症状,痰比较多又口味有些咸,既要化痰,同时又要注意补肾。不是用的麻黄附子细辛汤,而用的是金水六君煎。金水六君煎是什么?二陈汤加了当归、熟地,二陈汤是治金,金是肺,祛痰的药嘛!二陈汤,陈皮、半夏,茯苓、甘草。水,不就是肾吗?既有痰盛,肺中实。又有肾阴虚,肾水不足,所以用的当归、熟地就是补血,补血就是补肾。精血同源,肝肾乙癸同源(肝为乙木,肾为癸水。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可以互相资生)。这是古人设计的方子金水六君煎,吃下几付之后,痰减少了还不算,咸味马上就去除了,所以我们应该利用中医的理论,去分析认识临床上具体的某一个病。8:43:49?4、关于六腑咳,因脏病移腑,表里相传。

8:45:56?五脏久咳不愈,会累及与其表里的腑,再比如王肯堂《证治准绳》提出:

8:47:06?前面曾学过“止咳散”加减中也采纳了此方

8:50:21?5、咳嗽“聚于胃,关于肺”本篇经文在“聚于胃,关于肺”之后,还有“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的证候描述。临床咳病日久,气机不畅,肺气不利,经常可以是面部浮肿之象,这个浮肿不见得一按一个坑。特别是眼胞肿,这是外寒内饮之邪气壅闭肺胃所致。所有的面浮肿都是吗?不一定。但是很多是由于外寒内饮之邪气,壅闭肺胃所致。与《金匮要略》所说的“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相一致。张仲景在治疗支饮的方剂当中,如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厚朴大黄汤,泽泻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小青龙汤等,也是从肺胃着手治疗,这些都是临床治咳嗽的很常用的方子。8:54:00?大家最熟悉的也最常用的就是外行内饮的小青龙汤证。小青龙汤,是临床上治疗气管炎,慢性气管炎发作的喘息最常用的方法,都是从肺胃着手的。比如小青龙汤有甘草,还有半夏,这些都可以调胃。临床由肺胃所致的咳嗽,也就是五脏六腑都令人咳,都是由于肺胃所导致的最常见。8:54:59?除上述治饮之方外,清燥救肺汤,特别是在秋季,最多见的最常用的方子。秋季治咳,润燥,咳而咽痒,是最常使用的。另外还有麦门冬汤,沙参麦冬汤等等,也都是治疗咳嗽在肺胃的常用方剂。因为清燥救肺汤也好,麦门冬汤也好,这是从润的角度、润肺、润胃,使得肺胃津液能够恢复,燥咳就止住了。可见本篇“聚于胃,关于肺”,这一咳病辨治纲领的提出,确实对治疗咳嗽,起到了执简驭繁的作用。

8:59:58?6、咳证的治疗大法本段末尾提出了针刺治疗咳嗽的方法。“所注为输”,针治五输穴中的俞穴可去注入五脏之邪,故“治(五)脏(咳)者治其俞。”“所入为合”,针治合穴可去由五脏传入六腑之邪,故“治(六)腑(咳)者治其合。”“所行为经”,咳而兼见浮肿,为经气阻滞,水湿不行,故“浮肿者治其经”,以疏通经气,导利水湿,这亦体现了辩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9:02:18?7、补充《金匮要略》的相关内容我们现在所说的“痰”在宋以前是指那些无法代谢的水液,而现今意义上的“痰”则被称为“浊唾”。针对平时一般的咳嗽可以参照前面介绍的“止咳散”加减进行治疗。如果咳嗽迁延不愈,往往与胃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正如本篇中所说:“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中所论述的病症多属此类情况,如经方的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泽漆汤、葶苈大枣泻肺汤、麦门冬汤、越婢加半夏汤、小青龙加石膏汤等。9:04:12?经方有经方的魅力,在诊断正确的情况下有覆杯而愈的神效,但如果不对证(比如无论是不是内有寒饮致咳就一味地处小青龙汤),就会因为无效或低效而令人沮丧和困惑。所以不能被经方困住,要进得去出得来。9:05:28?从本篇的开始,黄帝问了岐伯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肺导致人发生咳嗽的原因是什么?在今天,这个问题是能够得到基本令人满意的回答的。但是,在5000多年以前,或者在2000多年以前,以当时的知识结构而言,直接回答这个问题是困难的。因此岐伯从一个更广泛地角度去阐述了这个问题,当然这时的命题已经改变为:咳嗽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抑或是五脏六腑导致咳嗽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当然,从下文岐伯具体的回答内容中也可以看出,肺令人咳,这一命题是始终成立的。其实应该这样理解:在诸多能够最终导致咳嗽的因素中,并不局限存在于肺部一脏。但是,咳嗽的最终实现环节,还是要在肺这一脏进行实现的。所以,在对咳嗽进行治疗时,辨证的根本,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需要考察,在最初的病因作用下,病机是否发生了改变?肺部因素和非肺部因素在咳嗽下以及预后表现中的标本虚实问题,才是一个临床医生在具体工作中需要仔细考虑和权衡的。9:08:35?另外《内经》成书年代久远,且著作者众多,于今读来,难免文字奥涩。但若掌握其基本理论和思维方式,结合现代医学知识,避免以点概全、片面理解之弊,则使《内经》思想益彰,更利于临床实践。??????------完---------











































献花(0)
+1
(本文系格物正心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