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名天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医疗行为与医患关系(ppt 54)
2014-12-29 | 阅:  转:  |  分享 
  
医疗行为与医患关系医学模式转换治“病”——医治患病的“人”人的属性——生物属性(医学科学)
社会属性(社会科学)精
神属性(行为科学)第一节疾病的概念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病和不虚弱,而且是身体、心理、社会三方面
的完满状态。——世界卫生组织宪章规定疾病生物医学模式
概念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概念疾病——是人的社会、心理、生物三者之间正常关系遭到
破坏的结果。将人的心、身与社会环境统一,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从而阐明人类疾病的本质。第二节疾病行为疾
病行为概念疾病行为的类型疾病行为的阶段疾病行为的影响因素一.疾病行为概念
当人产生的病感体验透过一定的行为显示出来。且为别人同样理解的行为。含义:疾病(disea
se)(生物判断)病患(illness)(自我判断)
患病(sickness)(社会判断)疾病行为的类型主动求医
——医学行为、非医学行为被动求医——精神病、传染病、儿童、危重病人三.
疾病行为的阶段沙克门模式出现症状阶段成为病人阶段求医阶段依赖性病人阶段复原或康复阶段疾病行为的影响因素
——病人对疾病的理解生活背景个性特征健康信念模式
疾病因果观占主导地位的需要层次生活目的(一)疾病行为的生物影响因素
1.易感性2.疾病的性质与严重程度(二)疾病行为
的心理影响因素人格特质自我调整机制成熟度生长发展阶段过去病史及经验主观感受和看法医患关系(三)疾病行
为的社会影响因素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卫生保健水平社会文化背景社会支持系统第三节
病人角色病人角色概念1951年美国社会学家Parsons提出:一个人被医生确定为患病时,就在社会
上扮演一种特殊的角色——病人,从而具有一定的特殊义务和权利。现代“病人”广义的病人,是指寻求医疗或正
处医疗之中的人。将病人看作是社会人群中与医疗卫生系统发生关系的那些有疾病行为、求医行为和治疗行为的社会人群。病人角色的含义病人
可以从常态的社会角色中解脱出来病人对其陷入疾病的状态是没有责任的病人应该力求痊愈,是其义务病人应寻求技术上可靠的帮助二.
病人角色的认同与认同不良病人角色认同——病人对病人角色的认识和接受过程——放弃原有角
色行为模式——学习掌握新角色行为模式(权利、义务及社会地位)1.病人角色认同过程
感受和怀疑阶段求医与不安阶段治疗与认同阶段康复与解脱阶段1.病人角色认同不良的影响因素
个人情况(年龄、性别、文化、职业、医疗常识)疾病情况(性质、程度、病程、疗效等)医疗机构情况(水平、态度、条件等)3.
角色认同不良的主要表现角色行为冲突角色行为缺如角色行为减退角色行为强化角色行为异常
第四节医患关系人际关系医患关系建立良好医患关系一、人际关系(一)人际关系概述及意义团体气氛
活动效率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身心健康(二)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首因效应(先入为主)
Primacyeffect晕轮效应(以偏盖全)haloeffect近因效应(强烈印象)recencyeffect
刻板效应(定型作用)stereotypingeffect(三)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外貌因素(审
美满足感)才能因素(阿伦森1978年实验)品格因素(尊重、同感、可信、果断、细心)
相似因素(形式相似、本质相似)互补因素(功利考虑)交互分析心理状态性格状态医患关系医患关系是
一种心理学关系(需求、情绪、动机、行为)医患关系的好坏取决于双方的心理满足程度(需求、
价值感、尊重感)医患关系的重要性(医疗活动、就医行为、遵医行动、治疗效果)(一)医患关系的特征独特性
(时间性、隐蔽性和保密性)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专业限制(目的、职责、时间等)(二)医患交往模式
1.“萨斯”的基本模式(Sxas’sbasicmodel)①主动——被动模式(p—
C)②指导——合作模式(p—A)③参与——协商模式(A—
A)医患关系的三种基本模式模式医护作用病人作用临床应用
模式类型主动-被动对病人做接受麻醉、重伤p--C
某事昏迷、精
神病等指导-合作告知做什么合作(服从)急性、诊疗p—A共同参与
助人自助参与(主动)慢性、康复A--A2.医患关系的人本模式人本
主义心理学主要观点:——病人比病更重要,不能只看病;——病人是一个整体,不能只重躯体;——每个
人都有能力为自己负责,要尊重病人,使其参与;——个人的过去、现在、将来等均与身心健康有关;——病人必须作为治疗的参与
者,与医生分担权利、责任;——不仅需要医生的治疗技术,还需要医生的同理心。(三)影响医患关系的因素心理应医
患之间的冲突医务人员、心态病人对医务人员的角色期望与信任医务人员的心理素质建立良好医患关系(一)技术水平与非技术水平的
交往(二)言语交往和非言语交往技术水平与非技术水平上的交往技术水平交往(医疗关系)医生:询问、
检查、诊断、治疗病人:参与、配合、合作非技术水平交往(人际关系)医生:服务态
度、医德、医风病人:心理需求、社会背景、人格特质两者相互影响言语沟通的技巧善于引导病人说话(同感、
真诚、尊重)采用开放式说话使用鼓励和过渡性语言(倾听)善于处理说话中的沉默(有
意识沉默、有难言之隐、思维中断)交谈中应该注意的问题避免使用伤害性言语直接伤害性言语
消极暗示性言语窃窃私语2.善于使用正性语言
安慰性言语鼓励性言语劝说解释性言语非言语
沟通传递信息的方式静态——容貌、体姿、声调、衣着、仪表动态——面部表情、眼神、手势、语气、语速、双方距离、身体朝向
非言语沟通的技巧面部表情的使用目光接触身体接触注意人际距离:亲密距离:0.5m
朋友距离:0.5~1.2m
社交距离:1.2~3.5m
公众距离:3.5~7m副言语的应用活动二、医院门诊医务人员调查
和蔼可亲:30.53%体谅病人:36.84%缺乏同感:7.72%不体
谅病人5.97%很少谈话
11.23%不耐烦6.67%
态度生硬第五节遵医行为医疗效果与医生技能和病人
遵医行为的关系医生的医疗知识和技能
医疗效果遵医行为遵医行为的判断配合程度判断按照治疗效果
判断按照药物血浓度判断依据剩余的药物数量来判断依据复诊时仔细询问的报告判断不遵医嘱原因病人对医生的满意程度病人对医嘱内
容的理解、记忆程度治疗的特殊性及复杂性病人主观愿望与医生治疗之间的差异治疗的痛苦与副作用提高遵医率方法改善态度、提高质量
强化理解和执行抓重点,解决主要矛盾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关注病人心理行为第六节病人心理活动特点与干预病人的心
理特点病人的心理反应与干预病人的心理特点(一)病人的心理需要(二)不同年龄阶段
病人的心理特点(三)不同病程病人心理特点(一)病人的心理需要被认识与接纳的需要信息需要安全与早日康复的
需要关心、体贴、尊重的需要(二)不同年龄阶段病人的心理特点儿童病人的心理特点青年病人的心理特点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
(三)不同病程病人的心理特点患病初期(疑惑、了解、不适应)疾病发展期(敏感、多疑、易情绪化、依赖)恢复期
(欣慰、敏感、担心)临终期(焦虑、恐惧)病人的心理反应与干预(一)病人一般的心理反应与干预认识
方面心理问题与干预情绪反应及心理干预病人行为问题与心理干预(二)不同病种病人的心理反应与干预
外科病人癌症病人儿科病人妇产科病人(三)病人人
格改变与干预措施精神衰弱型疑病型癔症型漠不关心型A成人行为、思考、感受的方式是针对此时此刻所发生的事件的反应C儿童行为、感受、想法就像小时候一样父母所做、所想、所感受的事模仿自父母PP包括照顾、关心、原谅、允许、温暖、保护、忠告、温柔等。包括批评、坚持己见、权力、原则、秩序、团结、要求、讽刺、设立目标。A理性、逻辑、解决问题。C包括爱、恨、喜、乐、天真、有创造力、自由自在的、任性的包括服从、在乎别人、羞愧、害怕、微笑、讨好、规矩的、易怒的。ACAPCPACCAPCAP自我图PACPACACPPACPACPAC
献花(0)
+1
(本文系名天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