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134218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外语课堂教学PPT有效性探讨_傅晓玲
2015-01-06 | 阅:  转:  |  分享 
  
《岭南学刊》2008年第4期《岭南学刊》2008年第4期《岭南学刊》2008年第4期《岭南学刊》2008年第4期《岭南学刊》2008年第4期《岭南学刊》2008年第4期《岭南学刊》2008年第4期《岭南学刊》2008年第4期《岭南学刊》2008年第4期《岭南学刊》2008年第4期《岭南学刊》2008年第4期《岭南学刊》2008年第4期《岭南学刊》2008年第4期《岭南学刊》2008年第4期《岭南学刊》2008年第4期《岭南学刊》2008年第4期《岭南学刊》2008年第4期《岭南学刊》2008年第4期《岭南学刊》2008年第4期《岭南学刊》2008年第4期《岭南学刊》2008年第4期《岭南学刊》2008年第4期《岭南学刊》2008年第4期《岭南学刊》2008年第4期《岭南学刊》2008年第4期《岭南学刊》2008年第4期《岭南学刊》2008年第4期《岭南学刊》2008年第4期《岭南学刊》2008年第4期《岭南学刊》2008年第4期《岭南学刊》2008年第4期《岭南学刊》2008年第4期《岭南学刊》2008年第4期《岭南学刊》2008年第4期《岭南学刊》2008年第4期

外语课堂教学PPT有效性探讨

傅晓玲

1

张维真

2

(1、中山大学外语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中山大学外语中心研究实习员)

[摘要]以往对PPT教学的研究多反思该教学的利弊,缺乏理论深度。运用认知心理学刺激理论、注意理论与

语言习得输入理论、情感过滤理论等对PPT教学环境下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信息吸收模式进行探讨,将对提高

PPT教学的有效性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外语教学;PPT;认知心理;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462(2008)04-0122-02

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PPT的

有效使用对课堂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技进

步、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一直是深化和发展外语

教育改革的重要杠杆之一。以往研究多为PPT教

学利弊反思或技术应用,缺乏理论深度。本文拟运

用认知心理学刺激理论、注意理论与语言习得输

入理论、情感过滤理论等,对PPT教学环境下学习

者的学习行为和信息吸收模式进行探讨,并研究

PPT教学环境下学习者的认知风格,从而对PPT

设计和应用环节提供理论指导,促进外部刺激与

内部心理的结合,提高PPT教学的有效性。这一新

的探讨角度结合了语言理论、认知理论和技术应

用三方面的内容,有利于完善PPT外语教学设计

原则和应用指导原则,对信息技术环境下各层次

英语教学都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一、基于刺激理论的有效性

PPT使用是否有效取决于以下两种刺激的强

度及其之间的平衡:一是来自教师本身的刺激;二

是来自PPT课件的刺激。PPT是集文字、数据、图

形、音像等于一体的综合信息,作为视觉、听觉合

一的多维立体输入,是一种来自外部的强烈多媒

体刺激。我们认为,它能否提供语言有效输入取决

于教师如何设计和演示该种视觉、听觉刺激。从二

语习得输入理论、监察理论和情感过滤理论的角

度,可考察学习者语言获得机制和内部认知机制

对PPT多维刺激信号的吸收情况。

教师本身和PPT课件构成两种不同的刺激

源。从教师这方面来说,“教师的语言和肢体活动

是一种直接刺激源”

[1]

,而PPT显示屏提供的是另

一种刺激源。在PPT课堂教学中,来自教师本身的

刺激源往往被削弱,PPT显示屏成为主导的刺激

源,由此导致师生交流互动减少,教师的主动性减

弱,不利于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因此在使用PPT

课件的情况下,如何使两种刺激源得到平衡对提

高有效性尤为重要。从教师这方面来说,教师应提

升本身素质,成为“不可替代的知识源,学习引导

者,而不是机器操控者”

[2]

;从PPT课件这方面来

说,教师在设计及演示PPT这两个过程中都应考

虑到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和内部心理过程。在PPT

设计方面,应结合内容设计和技术设计两方面考

虑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如何顺应学习者的语言

获得机制和内部认知机制;在PPT演示方面,考虑

如何使这种外部刺激符合学习者的认知心理规律

和视觉信号接收习惯。由于人类的学习行为是外

部刺激和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

果,

[3]

教师本身需要有足够的认知心理学知识和

PPT技术知识,才能让两种外部刺激源与学习者

的内部认知心理相符。做到外部刺激与内部心理

的完美结合是外语课堂PPT教学的主要目标,只

有达到该目标才能增进PPT教学的有效性。

二、基于外语教学交际理论的有效性

PPT有效性不但体现在促进在输入的内化方

面,也应体现在输出的促进语言方面。因此,必须

探讨如何使PPT的使用与语言交际功能相统一的

问题。为了实现该目标,我们拟从PPT设计和PPT

应用即演示两方面着手,采用课堂观察、个案研

教育论丛

122··

《岭南学刊》2008年第4期《岭南学刊》2008年第4期《岭南学刊》2008年第4期《岭南学刊》2008年第4期《岭南学刊》2008年第4期《岭南学刊》2008年第4期《岭南学刊》2008年第4期《岭南学刊》2008年第4期《岭南学刊》2008年第4期《岭南学刊》2008年第4期《岭南学刊》2008年第4期《岭南学刊》2008年第4期《岭南学刊》2008年第4期《岭南学刊》2008年第4期《岭南学刊》2008年第4期《岭南学刊》2008年第4期《岭南学刊》2008年第4期《岭南学刊》2008年第4期《岭南学刊》2008年第4期《岭南学刊》2008年第4期《岭南学刊》2008年第4期《岭南学刊》2008年第4期《岭南学刊》2008年第4期《岭南学刊》2008年第4期《岭南学刊》2008年第4期《岭南学刊》2008年第4期《岭南学刊》2008年第4期《岭南学刊》2008年第4期《岭南学刊》2008年第4期《岭南学刊》2008年第4期《岭南学刊》2008年第4期《岭南学刊》2008年第4期《岭南学刊》2008年第4期《岭南学刊》2008年第4期《岭南学刊》2008年第4期

究、内省等研究方法,探讨外语教学理论如何促进

外部刺激与内部心理充分结合的路径。

第一,从当前课堂教学中PPT存在的最主要

的教学设计问题入手,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

设计角度方面探讨提高课堂PPT教学的有效性。

我们认为,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境、协作、会

话、意义”四个要素为指导,

[4]

按照认知心理学理论

进行教学设计是增进PPT外语教学有效性的关

键。在该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外语教学的特点和规

律,我们可以区分出情景设计、协商学习设计、会

话互动设计等。此外我们还可以C﹒A﹒Chapelle基

于二语习得(SLA)的多媒体设计原则为参考,

[5]



讨外语教学课件设计和制作原则、语言内容与技

术形式的统一与平衡、多媒体环境下学习者的认

知风格、如何基于认知风格使教学设计充分发挥

多媒体的技术优势等问题,使PPT设计符合学习

者的认知规律,突出学生主体,促进师生互动。

第二,从PPT应用即演示技巧入手,在三个方

面进一步探讨提高课堂PPT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从认知心理学注意理论和记忆理论出

发,语言输入能够增进PPT应用的有效性。PPT所

展示内容转瞬即逝,学习者通常无暇思考和做笔

记。虽然输入能够引起注意与记忆,输入的语言通

过注意力的作用存入有效记忆。值得注意的是,学

习者对语言输入具有情感过滤过程。语言认知心

理的基本环节是:输入→注意(情感过滤机制、语

言习得机制、内部认知机制)→思维→记忆等。认

知心理学有关人类学习行为的信息处理说认为,

学习者首先要对语言知识产生注意,而人在短时

间内能注意到的信息的量是有限度的。

[6]

因此在语

言输入阶段,学习者对语言输入的注意程度是关

键。提升注意,减少情感过滤,是增进PPT有效性

所需要探讨的问题。从外语学习过程的认知心理

看,输入是外语学习的首要环节,创造多维有效的

输入环境,调控并促进对输入的注意与记忆,这是

外语教学成功的重要保障。

其次,从行为模型的角色建模语言理论出发,

进行PPT使用过程中的角色探究,进而提高PPT

使用过程的有效性。一是信息获取角色(外部环境

互动角色);二是意义构建角色,表示大脑对外部

信息刺激的处理;三是实践能力角色,我们认为在

外语教学的环境下该角色体现为语言交际能力。

我们应结合三种角色从认知心理角度探讨,通过

PPT教学促进学习者对输入的内化并促进其语言

输出、提高语言互动的多种形式。在增强信息获取

能力和意义构建能力的同时,我们更应强化语言

交际的实践能力,这就意味着教师由原来的知识

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习者建构意义的帮助者、

促进者和有效外语输入环境的创建者,由此提高

PPT演示的有效性。

最后,外语教师的任务是有效地使用PPT来

设计输入并演示输入,这需要做到语言输入内容

与技术处理方式的完美结合,这种完美结合有赖

于教师结合以上提及的语言学习理论和认知心理

学理论去深入探讨,使教师能提供符合认知主题

内部心理的有效的外部输入和刺激。

要切实提高PPT在课堂教学使用中的有效

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应结合语言理论、认知理论

和技术应用这三个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可偏

废。在长期从事英语教学和PPT设计及制作的技

术培训过程中,通过收集、调查不同教师所使用的

PPT课件,我们发现课堂教学使用PPT时普遍存

在诸多问题:学术会议论文演示文稿设计不符合

心理特征、认知风格;PPT演示只选用单模态而忽

视了双模态、多模态,导致演说者与听众之间较少

互动甚至零互动等弊病。对此,我们应在未来的研

究中,要对学校各层次的英语教学、各类不同场景

中PPT设计的误区及其使用时常见问题等方面进

行深入探讨,以期对PPT使用的有效性策略进行

立体的、多层面的研究,从而切实解决目前学校英

语教学中所存在的PPT使用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王永亮.PPT教学的三个问题及解决思路[J].山西财

经大学学报,2007(3).

[2]万明科.对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的再思考[J].职业

圈,2007(6).

[3]葛莉.浅谈多媒体英语教学之利弊[J].长春理工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5(1).

[4]黄若妤.建构主义与多媒体外语教学模式[J].外语电

化教学,2000(76).

[5]王琦.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外语教学研究[M].北京: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6]Lightbown&Spada.语言学习机制[M].上海:上海外

语教育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武晟)

教育论丛

123··

献花(0)
+1
(本文系134218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