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说读书2014
2015-01-06 | 阅:  转:  |  分享 
  
说读书



?

当一个普通人在事业上,在生活中,有了感悟有了心得,把它写成文章;当一个科学家在他的领域里,经过很多艰辛劳动,得出正确结论之后,把它写成专论;当一个发明家经过无数次实验做出一项新的发明,把它写成制作或操作说明;当一个文学家观察社会提炼人生,把它写成诗歌小说散文——于是,这就有了我们读不完的书。

显然,这书是读不完的。一个人即使能活万岁,他最多能“识尽天下字”,却不能“读尽人间书”,这是因为每天都有新书问世,我们只能选择“对路”的书来读。老舍先生是大作家,据说他曾下决心,要用三个月的时间读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可是当他咬紧牙关与《相对论》“相对”一个星期以后,再也无法“相对”下去,落荒而逃了。这说明不对路的书,有“隔行如隔山”的艰难,况且读了也基本没用呢。

我听说一个人读完本科,才学会了“学习”。这“学习”包括读书和实践两个方面。读完本科,大致确定了自己的方向,掌握了读书和实践的方法,这就从浩瀚的书海里,选择自己对路的书——也就是选择自己最好的老师,苦心地研读它,虚心地求教它,让它指导和帮助自己去攀登前面的一个又一个高峰。

??不断读书的人未必一定能做出大成就,但做出大成就的人却一定是不断读书的人。这是因为不断读书就是不断向老师求教——老师总能帮你解决任何问题,否则就不是真老师。老师不一定是人,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他作的文,他写的书,他立的说,放在你的书架上,摆在你的案头前;更何况现在网络时代,一有疑惑,百度一下,答案立呈,你随时向他请教,他随时给你教诲,给你指明方向,帮你解决问题。

战国的苏秦读书,真是拼了命了:为了战胜困倦睡意,竟然头悬梁锥刺股,到了自虐的程度,那是什么样的意志呀;宋代的王安石为了节省时间用于读书,头不梳,脸不洗,更别说洗澡了,以至于身长虱子而不顾,那又是什么样的精神呀。高尔基读书,他自己说“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而苏王两位,比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还要贪婪N倍。如果说苏秦是因为书里有“黄金屋”和“颜如玉”在召唤,那王安石读书,则完全是以天下为己任!他身为宰相受皇帝单独召见时,体虱爬到官服外面乘凉,连皇帝都不堪——难道他已经做了宰相,还为“黄金屋”和“颜如玉”操心吗?事实上,他拒绝美女,拒绝奢华,拒绝应酬,拒绝一切繁琐,都只是为了多读书!

一个人要会读书,才能多读好书;因为多读好书,才能显出效益。会读书,就是要“两性”结合——悟性和记性。男女两性结合,可以造出人来;悟记两性结合,可以生出学问。没有悟性,自己读不懂,老师指点了还不能领会要旨,更别说举一反三了;没有记性,读了五十遍还记不住,怎么能跟别人进同一个考场(人的一生要进无数个考场)!

诸葛亮读书,因为他天资聪颖(悟性好),记忆力超强(记性好),所以一目十行,不求甚解,只要了解大概意思,不做笔记,不寻出处,为的是多读好书,拓展知识面。果然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间知人事,智慧近神妖——读书成就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曾国藩读书,读到头来忘记尾。偶有梁上君子来到,欲趁他读书困倦,好做“活计”。可他在那儿读了一遍又一遍,就是不困不倦。梁上君子忍无可忍,跳出来对他说,你就别读了,什么时候你才读得会呀,让我背给你听——梁上君子听都听熟了,他自己还没读熟呢。然而他后来成为晚清的擎天大柱,终其一生,他自己说,他无一日不读书——依然是读书成就了他同样波澜壮阔的一生。

由此可见,读书有悟性有记性固然好;缺一点“两性”的天资,只要使读书成为习惯,成为生活,锲而不舍,最终依然会有成就。

读书是学习知识;用于实践得出经验,就形成智慧。智慧才是读书的高境界。前人把他们的智慧写成书,供我们选择性地去读,我们就是在向他们学习知识;我们用学到的知识指导我们的实践,又得出我们的经验,形成我们的智慧;有了一定积攒以后,我们再把它写成书,供我们的后人去读。不然,什么叫“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呢”。如此循环往复,知识传承不息,科技不断发展,社会日益进步,于是高度文明逐渐形成。

我是一个很普通的俗人,不是能做出什么成就的人,又很差了一点“两性”天资,所以虽然读了一些书,肚子里却没货。有客人造访,看到我有很多书,说我是个读书人,说得我脸都红了。我告诉他,我只是东郭先生的驴子,虽然背着一身的书,却没有读呀,我哪里敢称自己是读书人呢!年轻的时候,在记忆力最强的阶段,却没有什么书可读。偶尔弄一本,也都是小说,一盏油灯,通宵达旦。不识的字,不管;不解的句段,跳过,就只专注于故事情节——那能叫读书吗?如今,书是多了,可是读了就忘;再读三读,还是忘,怎么也记不住呀,实在伤透了心。

伤心归伤心,谁叫咱先天不足呢,然而乐趣却还是大大的有!常有人问我,那些书读了有什么用啊?——的确是呀,我即使把我那些书全部读通读透了,又有何用?它能答我的疑解我的惑,却不能指导我去实践(我已经没有了实践的平台),帮助我去做点什么事情,去创造一点财富,更遑论攀登什么高峰,做出什么成就了。用处是没有,趣味何在?当你捧着那书,与圣贤面对,越读越觉得自己浅薄,那么深刻的道理,他们竟然早就讲得明明白白!虽然读了就忘了,但在读的过程中,那份豁然,和那豁然带来的愉悦,就是另一种超级享受啊!

明代学者陈继儒说:“人生有书可读,有暇得读,有资能读,又涵养之如不识字人,是谓善读书者。享世间之清福,未有过于此矣。”你读了很多书,完全不必“涵养之如不识字人”,因为那未免有些矫情,有些卖萌,有些假谦虚。然而读书是“享世间之清福”,我以为是千真万确的!没事了看看电视,兴来了打打麻将,这都是享福呀,却怎么不能说读书也是享福呢?况且古人还说:“秉烛夜行,孰与昧行乎?”“朝闻道,夕死可矣!”——遇到有才有能、甚至在社会上有地有位的人,你可以直面相对,而不会顾忌无法交流,身份低贱之类,这又是“读书是受用、是享福、是快乐”的新层次呀。



献花(0)
+1
(本文系apple_cos90...原创)